中阿含經
(二一)舍梨子相應品等心經第一
我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胜林给孤独园。
爾時,尊者舍梨子與比丘眾夜集講堂,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云何為二?有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有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諸賢!云何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若有一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彼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既生彼已,便作是念:『我本為人時,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在於此中。』
那时,尊者舍梨子与比丘们夜晚聚集在讲堂,针对内在束缚与外在束缚,为众比丘详细解说其含义:诸位贤者,世间确实存在两种人。哪两种呢?一种是断除内在束缚的阿那含,不再返回此世间;另一种是仍有外在束缚的非阿那含,还会回到此世间。
诸位贤者,什么是断除内在束缚的阿那含,不再返回此世间?譬如有人修持戒律,毫无破损缺失,纯净无染,极为圆满,受圣者称赞,善修善持。他因修持戒律,毫无破损缺失,纯净无染,极为圆满,受圣者称赞,善修善持的缘故,进而修习厌离欲望、无欲、断欲。因修习厌离欲望、无欲、断欲的缘故,获得止息与心解脱。获得解脱后耽著其中,不愿舍离,因此未能在今生证得究竟智慧。命终之后超越段食天,转生于更高层的意生天。到达彼天后便作此念:我先前为人时,修持戒律,毫无破损缺失,纯净无染,极为圆满,受圣者称赞,善修善持。因修持戒律的缘故,进而修习厌离欲望、无欲、断欲。因修习厌离欲望、无欲、断欲的缘故,获得止息与心解脱。获得解脱后耽著其中,未能舍离,因此未能在今生证得究竟智慧,命终后超越段食天,转生到更高层的意生天。
「諸賢!復有一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彼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因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既生彼已,便作是念:『我本為人時,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因學色有斷、貪斷業,學欲捨離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在於此中。』諸賢!是謂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
诸位贤者!还有这样一个人,他修持禁戒,毫无破绽,清净无染,始终圆满无碍,被圣者所称赞,善修且完备。由于他修持禁戒如此圆满清净,于是进一步修习断除对色界的贪爱、断除贪业,学习舍弃欲望。因为这样修习的缘故,他得到止息,心获得解脱。得到解脱之乐后,他贪爱执取这份快乐,未能在此生证得究竟智慧。命终之后,他超越欲界天,投生到更高层的意生天中。到了那里,他这样想:我从前作为人时,修持禁戒毫无破绽,清净无染,始终圆满无碍,被圣者所称赞,善修且完备。由于这样修持,我又修习断除对色界的贪爱、断除贪业,学习舍弃欲望。因为这样修习的缘故,我得到止息,心获得解脱。得到解脱之乐后,我贪爱执取这份快乐,未能在此生证得究竟智慧。命终之后,我超越欲界天,投生到这意生天中。诸位贤者!这样的人就是内在烦恼未尽的阿那含果圣者,不再返回人间。
「諸賢!云何外結人非阿那含,來還此間?若有一人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諸賢!是謂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
各位贤者,什么样的人是外表持戒却未证得阿那含果,还会重返人间者?若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修持禁戒,守护解脱之道,注重行为威仪,连细微过失也心生畏惧,严持戒律学习。各位贤者,这就称为外表持戒却未证得阿那含果,仍会返回人间之人。
於是,眾多等心天色像巍巍,光輝暐曄,夜將向旦,來詣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世尊!眾已歡喜,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彼時,世尊為諸等心天默然而許。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許可,稽首佛足,繞三匝已,即彼處沒。
这时,众多等心天庄严的身形高大巍峨,光明照耀。天将破晓时,他们来到佛陀的住处,恭敬行礼后退坐一旁,禀告道:世尊!尊者舍利弗昨夜与比丘们齐集讲堂,就内结与外结为众比丘开示法义,说道:诸位贤者,世间确实有两种人——内结人与外结人。世尊!众人闻法欢喜。恳请世尊慈悲垂念,移步前往讲堂。当时,世尊默然应允了诸等心天的请求。等心天众知晓佛陀已默许,便恭敬礼拜佛足,右绕三匝,随即在原地隐没。
諸等心天去後不久,於是世尊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歎曰:「善哉!善哉!舍梨子!汝極甚善。所以者何?汝於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舍梨子!昨夜向旦,諸等心天來詣我所,稽首禮已,却住一面,白我言:『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與比丘眾集在講堂,因內結、外結,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世尊!眾已歡喜,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舍梨子!我便為彼諸等心天默然而許。諸等心天知我默然許可,稽首我足,繞三匝已,即彼處沒。
众等心天离去后不久,世尊便前往讲堂比丘僧众面前,铺设坐具而坐。世尊坐定后,赞叹道:善哉!善哉!舍利子!你做得极好。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昨夜与比丘众聚集在讲堂时,就内结、外结的差别,为比丘们详细解说其义理。诸位贤者!世间确实有两种人,内结之人和外结之人。舍利子!昨夜临近天明时,众等心天来到我这里,顶礼后站在一旁,对我说:世尊!尊者舍利子昨夜与比丘众聚集在讲堂,就内结、外结的差别,为比丘们详细解说其义理:诸位贤者!世间确实有两种人,内结之人和外结之人。世尊!僧众听后都很欢喜,唯愿世尊慈悲垂念,前往讲堂。舍利子!我便向那些等心天默然应允。众等心天知道我默然许可,便向我足下顶礼,右绕三匝,随即在原地隐没不见。
「舍梨子!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舍梨子!諸等心天非生彼中,甫修善心,極廣甚大,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舍梨子!諸等心天本為人時,已修善心,極廣甚大,因是故,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是故,舍梨子!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向於世尊及諸智梵行。舍梨子!虛偽異學,長衰永失。所以者何?謂不得聞如此妙法。」
舍梨子,那些心念相同的天人,十个、二十个,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同住在一处针尖般大小的地方,彼此互不妨碍。舍梨子,这些天众并非生到彼处后才修习广大善心,而是他们在人间时,早已培养极其广大的善心,因此能令十个、二十个,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位天众同住针尖之地,互不相碍。所以舍梨子,你应当修习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归依世尊及有智慧的清净行者。舍梨子,那些虚伪的外道修行者,将长期衰败,永远失去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无缘听闻如此殊胜的妙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这样说完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教奉行。
等心經第一竟(千一百八十一字)
第一卷等心经完毕。
CBETA 编码:T002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