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睡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祇尸牧摩鼻量的鹿野苑中。那时,尊者大目犍连住在摩竭陀的善知识村。尊者大目犍连独自在静处经行时打瞌睡,世尊知道尊者大目犍连独自在静处经行时打瞌睡。世尊知道后,立刻进入三昧定境,以三昧之力,如同力士屈伸手臂般迅速,从婆祇尸牧摩鼻量的鹿野苑中消失,出现在摩竭陀的善知识村,站在尊者大目犍连面前。世尊从三昧中出来,对尊者大目犍连说:“目犍连啊,目犍连!你在打瞌睡吗?”尊者回答:“是的,世尊!”世尊说:“你为什么会有睡意呢?不要执着念头,不要分别念头,不要过多分别,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睡意不消失,目犍连啊,你应该多多诵习所听闻和所诵读的法义,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还不消失,你应该为他人广说所听闻和所诵读的法义,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仍不消失,你应该忆念并实践所听闻和所诵读的法义,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还不消失,你应该用冷水洗眼睛和身体四肢,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仍不消失,你应该用两手搓揉双耳,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还不消失,你应该走出讲堂,环视四方并观察星宿,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仍不消失,你应该在空旷处经行,守护诸根,忆念布施,保持正念,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还不消失,你应该停止经行,铺好坐具,结跏趺坐,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如果仍不消失,你应该回到讲堂,叠好上衣铺在床上,将大衣放在头前,右侧卧,双脚相叠,保持清醒,心不散乱,常作起想,安住正念。”
目犍连啊!不要贪恋卧床,不要贪恋右侧而眠,不要贪恋睡眠,不要贪恋世俗的恭敬供养。为什么呢?目犍连!我不提倡亲近一切事物,也不主张完全不亲近一切事物。怎样才是我所说的不亲近一切事物呢?目犍连!我所说的不亲近,是指不与在家人密切往来。目犍连!若常亲近在家人,只会助长闲谈而非诵习,由此引发谄媚骄慢,因骄慢而生嫉妒,因嫉妒而心不得安宁。目犍连!若心神不宁,正定便会远离。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应亲近之事。怎样才是我所说的应亲近之事呢?目犍连!应当前往寂静之处,以草为席,静默不语,远离恶行与人群,常坐思维修持。这就是我所说的应亲近之法。
目乾连,你去村里乞食时,不要贪图利益回报,不要追求他人恭敬。目乾连,只有放下求利求恭敬的心,才可入村乞食。目乾连,进村乞食时,不要存着分别心走入施主家。为什么呢?因为居士家中俗事纷扰。若有比丘进入居士家却无人搭理,这比丘便会起念:"是谁在居士面前诋毁我,使他不再理睬我?"由此生起嗔恨,嗔恨引发傲慢,傲慢导致心不平静。目乾连,心若不平静,就会远离禅定。目乾连,说法时不要争强好胜,应保持谦逊。若存争胜心就会多言,多言助长傲慢,傲慢滋生嫉妒,嫉妒使心不平静。目乾连,心不平静者,我说他已远离禅定。目乾连,说法时应利益众生,坚定立场,不引用他人言论,要作狮子吼般的无畏宣说。目乾连,应当这样修学。
这时,尊者大目犍连从座起身,整理好袈裟,双手合十向世尊行礼,恭敬地问道:世尊啊,比丘怎样才能达到究竟的尽头,彻底断除烦恼,究竟修持清净梵行呢?
目犍连啊!比丘们对于身体的各种感受——无论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的,都应当如此观察:这些感受都是无常的,终将消散的,并非真实存在的,终究会灭尽的。要如实地看待它们,要视其为可以止息的对象。
这样观察感受:明白它们是无常的,终将败坏的,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终会消失的。要看到它们的止息,明白它们可以止住。如此,便不会执着于此世间的一切。不执着,就不会恐惧;不恐惧,便能彻底解脱,达到涅槃。生死轮回就此终结,清净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成就,对名色(身心现象)的真相已彻底明了。
目犍连啊!这就是比丘的究竟解脱——彻底断尽烦恼,究竟清净无染,圆满践行梵行,完成至高无上的修行。
佛陀这样说道。尊者目犍连听闻世尊的教导,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