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四一)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有五种执取积聚的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对于这五种执取积聚的阴,我以五种方式如实了知——如实了知色,如实了知色的生起、色的贪着、色的过患、色的出离。同样如实了知受、想、行、识,如实了知识的生起、识的贪着、识的过患、识的出离。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色?一切由四大及四大所造的物质现象,称为色,应这样如实了知色。如何如实了知色的生起?对色产生贪爱,称为色的生起,应这样如实了知色的生起。如何如实了知色的滋味?因色而生的喜乐感受,称为色的滋味,应这样如实了知色的滋味。如何如实了知色的过患?色是无常、痛苦、变易的现象,称为色的过患,应这样如实了知色的过患。如何如实了知色的出离?若能对色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称为色的出离,应这样如实了知色的出离。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受?有六种受——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这就称为受,要这样如实了知受。如何如实了知受的集起?触的集起就是受的集起,要这样如实了知受的集起。如何如实了知受的滋味?缘于六种受产生喜乐,这就称为受的滋味,要这样如实了知受的滋味。如何如实了知受的过患?受是无常、是苦、是变异之法,这就称为受的过患,要这样如实了知受的过患。如何如实了知受的出离?对于受要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就称为受的出离,要这样如实了知受的出离。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想?就是六种想身。哪六种?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这称为想,要如实了知这样的想。如何如实了知想的集起?触的集起就是想的集起,要如实了知这样的想集。如何如实了知想的滋味?想能带来喜乐,这称为想味,要如实了知这样的想味。如何如实了知想的过患?想是无常、痛苦、变易的法,这称为想患,要如实了知这样的想患。如何如实了知想的出离?若能对想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称为想离,要如实了知这样的想离。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行?是指六种思——由眼触产生的思,由耳、鼻、舌、身、意触产生的思,这就称为行。这样如实了知行。
如何如实了知行的集起?触的集起就是行的集起。这样如实了知行的集起。
如何如实了知行的滋味?指行因缘而生起的喜乐,这就称为行的滋味。这样如实了知行的滋味。
如何如实了知行的过患?如果行是无常、苦、变易的法,这就称为行的过患。这样如实了知行的过患。
如何如实了知行的出离?如果行能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就称为行的出离。这样如实了知行的出离。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识?就是六种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这就称为识身,对于这样的识身应当如实了知。如何如实了知识集?就是名色的聚集,这称为识集,对于这样的识集应当如实了知。如何如实了知识味?识因缘产生的喜乐,这称为识味,对于这样的识味应当如实了知。如何如实了知识患?如果识是无常、是苦、是变易之法,这称为识患,对于这样的识患应当如实了知。如何如实了知识离?就是对识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称为识离,对于这样的识离应当如实了知。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啊,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能够这样认知色、这样观察色;当他们这样认知、这样观察时,就能远离贪欲、趋向正道,这就称为正确方向。对于走向正确方向的人,我说他们是在修行。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如实认知色、如实观察色,对色产生厌离、远离贪欲,不再生起烦恼,心就获得解脱;心获得解脱的人,就达到纯净;达到纯净的人,就建立了清净修行;建立清净修行的人,就能脱离外在束缚,这就称为苦的终结。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