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四二)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有七种正确的认知方法和三种观察要点。透彻明白这些就能断尽烦恼,获得无漏智慧,达到心解脱与慧解脱,在现世中亲身体证并安住于圆满境界:"我此生已尽,清净修行已确立,应做之事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受轮回。"什么是比丘的七种正确认知?比丘应当如实地认知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起因、物质现象的灭除、灭除物质现象的道路、物质现象的诱惑、物质现象的过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同样如实地认知感受、思想、行为、意识,意识的起因、意识的灭除、灭除意识的道路、意识的诱惑、意识的过患、从意识中出离。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色?一切由四大及四大所造的物质现象,称为色,应当这样如实了知色。
如何如实了知色的生起?贪爱喜乐就是色的生起,应当这样如实了知色的生起。
如何如实了知色的灭尽?贪爱喜乐的息灭就是色的灭尽,应当这样如实了知色的灭尽。
如何如实了知导向色灭的道路?就是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称为导向色灭的道路,应当这样如实了知。
如何如实了知色的乐味?由色所产生的喜乐感受,就是色的乐味,应当这样如实了知。
如何如实了知色的过患?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就是色的过患,应当这样如实了知。
如何如实了知色的出离?对色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就是色的出离,应当这样如实了知。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如何如实了知受?即六种受——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这称为受,应如此如实了知受。如何如实了知受的集起?触的集起就是受的集起,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的集起。如何如实了知受的息灭?触的息灭就是受的息灭,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的息灭。如何如实了知导向受灭的道路?即八圣道——从正见到正定,这称为导向受灭的道路,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灭之道。如何如实了知受的滋味?受因缘而生起喜乐,这称为受的滋味,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的滋味。如何如实了知受的过患?若受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这称为受的过患,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的过患。如何如实了知受的出离?若对受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称为受的出离,应如此如实了知受的出离。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要如何如实了知想呢?有六种想——眼触所生的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的想,这就称为想,要这样如实了知想。要如何如实了知想的生起呢?触的生起就是想的生起,要这样如实了知想的生起。要如何如实了知想的灭尽呢?触的灭尽就是想的灭尽,要这样如实了知想的灭尽。要如何如实了知导向想灭尽的道迹呢?就是八圣道——从正见到正定,这就称为导向想灭尽的道迹,要这样如实了知导向想灭尽的道迹。要如何如实了知想的味着呢?想能缘生喜乐,这就称为想的味着,要这样如实了知想的味着。要如何如实了知想的过患呢?想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这就称为想的过患,要这样如实了知想的过患。要如何如实了知想的出离呢?若能对想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就称为想的出离,要这样如实了知想的出离。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怎样如实了知行?就是六种思——眼触生起的思,耳、鼻、舌、身、意触生起的思,这称为行,要这样如实了知行。怎样如实了知行的集起?触的集起就是行的集起,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的集起。怎样如实了知行的灭尽?触的灭尽就是行的灭尽,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的灭尽。怎样如实了知行灭尽的道路?就是八圣道——从正见到正定,这称为行灭尽的道路,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灭尽的道路。怎样如实了知行的滋味?行能缘生喜乐,这称为行的滋味,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的滋味。怎样如实了知行的过患?如果行是无常、苦、变易的法,这称为行的过患,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的过患。怎样如实了知行的出离?如果对行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称为行的出离,要这样如实了知行的出离。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如何如实了知识?就是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称为识,这样如实了知识。如何如实了知识集?名色集就是识集,这样如实了知识集。如何如实了知识灭?名色灭就是识灭,这样如实了知识灭。如何如实了知识灭的道途?就是八圣道——从正见到正定,这称为识灭的道途,这样如实了知识灭的道途。如何如实了知识的滋味?识因缘生起的喜乐,这称为识的滋味,这样如实了知识的滋味。如何如实了知识的过患?如果识是无常、苦、变易的法,这称为识的过患,这样如实了知识的过患。如何如实了知识的出离?如果识调伏欲贪、断除欲贪、超越欲贪,这称为如实了知识的出离。比丘们!这称为七处善。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什么是三种观察方法?比丘们!若在空闲处、树下或露地中,观察五蕴、十八界、十二入,正确精进地思维其含义,这就称为比丘的三种观察方法。这是比丘七种善巧处和三种观察方法。完全掌握这些方法就能断尽烦恼,证得无漏,获得心解脱与慧解脱,今生就能亲自证悟并安住其中:我的生死已尽,清净修行已建立,应作之事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受后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