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五八)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东边的鹿母讲堂。
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那时,世尊在午后从禅定中醒来,在比丘们面前铺好座位坐下,告诉比丘们:有五种积聚。哪五种呢?就是色积聚,受积聚、想积聚、行积聚、识积聚。
時,有一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
这时,一位比丘从座位上起身,整理好衣服,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对佛陀说:世尊,这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吗?
佛告比丘:「還坐而問,當為汝說。」
佛告诉比丘:回来坐下问吧,我会为你解说。
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
那时,那位比丘向佛行礼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对佛说:世尊,这五种感受和感知的集合,它们的根源是什么?是如何聚集的?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显现的?
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
佛陀对比丘们说:这五种感受的聚合,以欲望为根本,由欲望积聚、欲望产生、欲望接触而形成。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
那时,那位比丘听佛说完后,心中欢喜,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您说五阴就是感受,这说法太好了!我现在还想再请教。世尊,五阴就是感受吗?还是说五阴和感受是不同的呢?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佛告诉比丘们:五蕴本身不是执取,五蕴也不离于执取;对于五蕴生起贪欲的人,这些就是五取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比丘对佛陀说:太好了,世尊!我很高兴能继续请教。世尊,有两种五阴相互关联的情况吗?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
佛告诉比丘: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好比有人这样想:'我将来会得到这样的色身、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念头、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意识。'比丘啊,这就叫做五蕴相互关联。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
比丘对佛说:您说得太好了,我听了非常欢喜,完全赞同。
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名陰?」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是名為陰。」
又有人问:世尊,什么叫做阴?佛告诉比丘: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美好的、丑陋的,远处的、近处的,所有这些总称为阴。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这样。比丘,这就叫做阴。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
比丘向佛禀告:您所说的真是太好了,我们感到无比欢喜并随喜赞叹。
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还有问题要问:世尊!为什么称为色阴?为什么称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佛陀告诉比丘们: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及其组合,构成了物质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由于接触而产生感受、观念和意志活动,这些就构成了感受、观念和意志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感受、观念和意志活动,都是由接触引发的。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互为因果,由此产生了意识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意识活动,都是由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
比丘对佛说:您说得太好了,我听了非常欢喜,完全赞同。
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離?云何受、想、行、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
又问:什么是色的贪爱?什么是色的过患?什么是色的出离?什么是受、想、行、识的贪爱?什么是识的过患?什么是识的出离?
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
佛陀告诉比丘们:因为物质形态而产生喜悦快乐,这就叫作物质的美味;如果物质形态是无常、痛苦、变化不定的,这就叫作物质的祸患;如果对物质形态能够调伏欲望贪爱、断除欲望贪爱、超越欲望贪爱,这就叫作对物质的出离。同样的,因为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而产生喜悦快乐,这就叫作意识的美味;感受、思想、行为、意识是无常、痛苦、变化不定的,这就叫作意识的祸患;对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能够调伏欲望贪爱、断除欲望贪爱、超越欲望贪爱,这就叫作对意识的出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
比丘对佛说:您说得太好了,我听了非常欢喜,完全赞同。
更有所問:「世尊!云何生我慢?」
还有问题要问:世尊!为什么会产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
佛告诉比丘:愚昧无知的凡夫,在物质上认为有我、异于我、与我同在;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上也认为有我、异于我、与我同在,由此产生傲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
比丘对佛说:您说得太好了,我听了非常欢喜,完全赞同。
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
世尊,怎样才能去除我慢之心?
佛告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
佛陀告诉比丘们:多闻圣弟子不在色相上认为有我、与我不同或与我相关,也不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上认为有我、与我不同或与我相关。
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疾得漏盡?」
比丘对佛陀说:您说得太好了,我还有问题要问。知道了什么、见到了什么,才能迅速断尽烦恼?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佛陀告诉比丘们: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美好的、丑陋的,远处的、近处的,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也不异于我,更不相依共存;感受、认知、心行、意识也都是如此。比丘们!这样去认识,这样去观察,就能迅速断尽烦恼。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那时,法会中另有一位比丘,根器愚钝,缺乏智慧,被无明所覆,生起邪恶的见解,心里这样想:如果没有我,造作无我的业,未来世中,谁来承受果报?那时,世尊知道这位比丘心中的念头,便对比丘们说:在这大众中,如果有愚痴的人,没有智慧、光明,这样想:如果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造作无我的业,谁来承受果报?这样的疑惑,先前已经解释过了。比丘们,色是恒常的吗?还是无常的呢?
答言:「無常。世尊!」
回答说:是无常的。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如果事物是无常的,那么它是苦的吗?
答言:「是苦。世尊!」
回答说:这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如果事物是变化无常、充满痛苦的,那么有智慧的弟子还会认为这些事物是自我、属于自我或与自我相关吗?
答言:「不也,世尊!」
回答说:不是的,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如此。因此,比丘们!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美好的、丑陋的,远处的、近处的,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也不属于我。能够这样正确观察的,就是正见;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同样如此。多闻圣弟子这样观察后,就会生起厌离,厌离后便能远离贪欲,远离贪欲后获得解脱,解脱时便能明白:我的生死已到尽头,清净修行已确立,该做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轮回。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讲完这部经时,许多比丘断尽烦恼,内心获得解脱。佛陀讲经完毕,比丘们听闻佛陀开示后,都欢喜地依照教导去修行。
陰、根、陰即受 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二味 我慢、疾漏盡
五阴、六根与五阴即是感受,两种五阴相互关联。
名称、因缘、二种境界,我慢习气速疾断尽。
雜阿含經卷第二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