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六一)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有五种积聚。哪五种?就是物质的积聚,感受的积聚,思想的积聚,行为的积聚,意识的积聚。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什么是色蕴?所有物质形态,包括四大(地、水、火、风)以及由四大所构成的物质,这些都称为色蕴。再者,这些物质形态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变化不定的。如果能够彻底断除色蕴,完全舍弃、灭尽、离欲、寂静、消失,不再有新的色蕴相续生起、显现,这就称为美妙,称为寂静,称为舍弃一切残余的贪爱、欲望灭尽、无欲、涅槃。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復次,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什么是受阴?指六种感受。哪六种?眼触所生的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的感受,这就称为受阴。再者,这些受阴都是无常、苦、会变化消亡的法,直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復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什么是想受阴?指六种想身。哪六种?即由眼触产生的想,直到由意触产生的想,这就称为想受阴。再者,那想受阴是无常、痛苦、变化的事物,终将灭尽、达到涅槃。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復次,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什么是行的积聚?是指六种思的身。哪六种?即由眼触产生的思,直到由意触产生的思,这就称为行的积聚。再者,那些行的积聚都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事物,直至灭尽、涅槃。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復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什么是识阴?就是六种识。哪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识阴。再者,这识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消亡的,直到灭尽、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如果有人以智慧对此法进行思考、观察、分辨并接受,这称为随信行;他将超越生死轮回,脱离凡夫境界,虽未证得须陀洹果,但在未死之前必定能证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啊,如果对于这法以增上的智慧去思惟、观察并安忍,就叫作随法行。这样的人会超越生死流转,脱离凡夫境界。虽还未证得须陀洹果,但只要中途不死亡,必定能证得须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比丘!对于这法如实正慧等见,能彻底断除三种结缚,即身见、戒禁取、疑。比丘!这名为须陀洹果,不再堕入恶道,必定正向三菩提,最多七次往返人天,最终彻底脱离苦海。
「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比丘!如果对此法以真实的智慧正确观察,心中不再生起烦恼,就称为阿罗汉。他已断尽一切烦恼,完成应做的修行,舍弃了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灭尽了一切生死束缚,以正智使心得解脱。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