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八八三)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有四种禅定。有的禅定三昧善,但非正受善;有的禅定正受善,但非三昧善;有的禅定三昧善,正受也善;有的禅定非三昧善,也非正受善。
另外,有四种禅:有的禅善于安住于三昧,但不善于安住于正受;有的禅善于安住于正受,但不善于安住于三昧;有的禅既善于安住于三昧,也善于安住于正受;有的禅既不善于安住于三昧,也不善于安住于正受。
此外,关于四种禅定:有的禅定能通过三昧生起善法,却非由正受生起善法;有的禅定能通过正受生起善法,却非由三昧生起善法;有的禅定既能通过三昧生起善法,也能通过正受生起善法;有的禅定既不能通过三昧生起善法,也不能通过正受生起善法。
此外,四种禅定各有特点:有的禅定在三昧时表现良好,但在正受时不佳;有的禅定在正受时表现良好,但在三昧时不佳;有的禅定在三昧和正受时都表现良好;还有的禅定在三昧和正受时都表现不佳。
此外,四种禅定中:有的禅定三昧处善,但非正受处善;有的禅定正受处善,但非三昧处善;有的禅定三昧处善,正受处也善;有的禅定既非三昧处善,也非正受处善。
此外,有四种禅定状态:有的禅定通过三昧境界引发善法,却不通过正受引发善法;有的禅定通过正受引发善法,却不通过三昧引发善法;有的禅定既能通过三昧引发善法,也能通过正受引发善法;有的禅定既不通过三昧引发善法,也不通过正受引发善法。
此外,有四种禅:有的禅具备三昧与善念,但不具正受;有的禅具备正受与善念,但不具三昧;有的禅同时具备三昧、正受与善念;有的禅既不具三昧善念,也不具正受善念。
此外,有四种禅: 有的禅具备三昧,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但不具备正受,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 有的禅具备正受,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但不具备三昧,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 有的禅既具备三昧,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也具备正受,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 有的禅既不具三昧,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也不具正受,无论忆念或不忆念都是善的。
再者,关于四种禅修境界:有的禅定通过三昧生起善法,而非经由正受;有的禅定通过正受生起善法,而非经由三昧;有的禅定既能通过三昧生起善法,也能通过正受生起善法;有的禅定既不通过三昧生起善法,也不通过正受生起善法。
此外,关于四种禅定状态:有的禅定具备三昧却不具备正受的善恶属性;有的禅定具备正受却不具备三昧的善恶属性;有的禅定同时具备三昧与正受的善恶属性;有的禅定既不具三昧也不具正受的善恶属性。
此外,关于四种禅定:有些禅定具备三昧修习的善巧方便,但不具正受修习的善巧方便;有些禅定具备正受修习的善巧方便,但不具三昧修习的善巧方便;有些禅定既具备三昧修习的善巧方便,也具备正受修习的善巧方便;有些禅定既不具三昧修习的善巧方便,也不具正受修习的善巧方便。
此外,关于四种禅定:有的禅定具备三昧止善,但不具备正受止善;有的禅定具备正受止善,但不具备三昧止善;有的禅定既具备三昧止善,也具备正受止善;有的禅定既不具三昧止善,也不具正受止善。
再者,四种禅定中:有的禅定以三昧生起善法,却非以正受生起善法;有的禅定以正受生起善法,却非以三昧生起善法;有的禅定既能以三昧生起善法,也能以正受生起善法;有的禅定既不能以三昧生起善法,也不能以正受生起善法。
再者,有四种禅修状态:有的禅定虽具三昧与舍离善法之功,却未达正受境界;有的禅定已证正受舍善之境,却未成就三昧功德;有的禅定既能圆满三昧舍善,亦能究竟正受舍善;有的禅定既未成就三昧舍善,亦未达成正受舍善。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