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二九)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里。
那时,释迦族的摩诃男来到佛陀面前,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向佛陀问道:世尊,怎样才称为优婆塞?
佛对摩诃男说:在家修行的居士,持守清净戒行,直至生命终结,虔诚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修行者就是居士,你们应当明白这一点。
摩诃男向佛陀请教:世尊,怎样才算是圆满践行在家居士的所有修行?
佛陀告诉摩诃男:如果在家居士有信心却没有持戒,那就不圆满,应当努力修持,使清净戒律圆满。信心和戒律都具备却不布施,那就不圆满;因为不圆满,要精进努力,修习布施,使其达到圆满。信心、戒律和布施都圆满了,却不能时常去拜访出家僧人,听闻正法,那就不圆满;因为不圆满,要精进努力,时常前往寺院,拜见出家僧人,若不专心听受正法,还是不圆满。信心、戒律、布施和听闻都修习圆满了,听法后却不实践,那就不圆满;因为不圆满,要精进努力,时常拜访出家僧人,专心听法,听后能实践。若不能深入观察诸法的深奥义理,那就不圆满;因为不圆满,要精进努力,修习信心、戒律、布施和听闻,听闻后能实践,实践后能观察甚深微妙的义理,却不能按照法的次第修行趋向解脱,那就不圆满;因为不圆满,要精进努力,修习信心、戒律、布施和听闻,实践并观察,透彻理解深奥义理,随顺法的次第修行趋向解脱。摩诃男!这就叫做圆满成就一切种类的在家居士修行。
摩诃男向佛陀请教道:世尊,什么样的在家信众能让自己心安,却无法让他人心安?
佛告诉摩诃男:如果在家居士能够自己持戒,却不能让他人持戒;自己保持清净戒律,却不能让他人守戒圆满;自己布施,却不能引导他人布施;自己去寺庙拜见僧人,却不能劝导他人前往寺庙拜见僧人;自己专心听法,却不能劝人乐于听闻正法;听闻佛法后自己受持,却不能让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够体察深奥微妙的义理,却不能劝导他人领悟深义;自己明白精深佛法并能依法修行循序渐进,却不能劝人依法修行循序渐进。摩诃男啊,具备这八种表现的人,就称为能自我安住、却不安慰他人的在家居士。
摩诃男向佛陀请教说:“世尊,在家居士需要具备多少种修行才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安乐?”
佛陀告诉摩诃男:如果在家居士具备十六种品德,就叫做既能自我安住又能利益他人的在家居士。是哪十六种呢?摩诃男啊!如果在家居士自己具备正信,并帮助他人建立正信;自己持守清净戒律,也教导他人持戒;自己实践布施,并劝导他人布施;自己前往寺院亲近僧众,也引导他人前去拜见僧众;自己专心闻法,也鼓励他人听闻佛法;自己领受教法,也教导他人受持;自己思惟法义,也启发他人观察;自己通达甚深义理,依法次第修行,同时也教导他人理解深奥义理,遵循法次第实践。摩诃男!像这样圆满十六种品德的人,就称为既能安定自身又能利益他人的在家居士。
摩诃男!如果有在家居士具备这十六种品质,那么各种人群都会前来拜访他,包括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出家人等。他在众人中威德显赫,如同太阳在清晨、中午和傍晚都光明照耀。同样,具备这十六种品质的在家居士,无论何时都威德显著。摩诃男!具备这十六种品质的在家居士,在世间是极为难得的。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释氏摩诃男听闻佛陀的教导,心生欢喜,当即从座位上起身,恭敬行礼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