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六九)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
那时,有位长爪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他与世尊互相问候后,退坐在一旁,对佛陀说:瞿昙,我无法认同任何见解。
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
佛对火种说:你说一切见解都不能容忍,这个见解本身也不能容忍吗?
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
长爪外道说:刚才说一切见解都不能容忍,这个见解也不能容忍。
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斯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佛陀对火种说:这样正确认知、如实观照,就能断除、舍弃、远离这种邪见,其他邪见便不会继续生起。火种啊!世间有许多人与你见解相同,持这种观点、说这种言论,你也和他们一样。火种!若有沙门、婆罗门能舍弃这类邪见,不让其他邪见生起,这样的修行者在世间实属罕见。
「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
火种,有三种见解。哪三种?有一种人这样认为、这样说:我全都忍受。又有一种人这样认为、这样说:我全都不忍受。还有一种人这样认为、这样说:我对某些事忍受,对某些事不忍受。火种,如果说全都忍受,这种见解与贪欲相伴而生,不是无贪;与嗔恚相伴而生,不是无嗔,与愚痴相伴而生,不是无痴;是束缚,非解脱,是烦恼,非清净,乐于执取,染着而生。如果认为我全都不忍受,这种见解不与贪欲、嗔恚、愚痴相伴,清净无烦恼,解脱非束缚,不乐不取,不染着而生。火种,如果认为我对某些事忍受、某些事不忍受,他所忍受的部分就有贪欲,乃至染着而生;他所认为不忍受的部分则远离贪欲,乃至不染着而生。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那位博学的圣弟子这样学习说:如果我持有这样的见解并宣称:我接受一切。就会受到两种人的指责和质问。是哪两种呢?一种是完全不接受的人,另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的人。这些人会指责我。因为被指责就会受到质问,因为被质问就会受到伤害。当我看到被指责、被质问、被伤害时,就会放弃原先的见解,其他见解也就不再产生。这样就能断除邪见、舍弃邪见、远离邪见,使其他邪见不再相续生起、不再出现。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種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那位博学的圣弟子这样思考:如果我持这样的见解,说“我全部都不接受”,就会面临两种质疑。是哪两种呢?就是“我全部接受”以及“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这两种质疑和责难,最终都会导致见解无法连贯,不能成立,也无法产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那位博学多闻的圣弟子这样修学:如果我持有这种见解并宣称"有些能忍,有些不能忍",就会面临两种批评和质问。哪两种呢?即认为并宣称"我全部都能忍"和"我全都不能忍"。这两种指责,乃至不持续、不引发、不产生。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麁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
此外,火种啊!对于这由粗糙四大元素构成的身体形态,圣弟子应当观察其无常性、观察其生灭现象、观察远离贪欲、观察彻底寂灭、观察全然舍弃。若圣弟子能持续如此观察无常、观察寂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弃,那么对于身体本身、身体贪欲、身体执念、身体爱恋、身体染着、身体迷恋等种种执着,都将永远断除,不再生起。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永滅。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火种,有三种感受,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由什么引起?由什么积聚?由什么产生?由什么引发?这三种感受以触为因、以触为积聚、以触为产生、以触为引发。种种触的积聚,就有感受的积聚;种种触的灭去,就有感受的灭去,达到寂静、清凉、永尽。
对于这三种感受,他感知苦、感知乐、感知不苦不乐。无论哪种感受的生起、灭去、滋味、过患、出离,他都如实了知;如实了知后,便对这些感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弃。
他如实了知身体范围内的感受,如实了知寿命范围内的感受。当他的身体毁坏、寿命终结时,那时一切感受永远灭尽,不再有余留的灭尽。
他这样想:感受乐时,身体也在坏灭;感受苦时,身体也在坏灭;感受不苦不乐时,身体也在坏灭,这一切都是苦的边际。
对于乐的觉知,他已脱离系缚;对于苦的觉知,他已脱离系缚;对于不苦不乐的觉知,他已脱离系缚。脱离什么系缚?脱离贪欲、嗔恚、愚痴,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这些就是脱离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那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戒才半个月。当时,尊者舍利弗站在佛陀身后,手持扇子为佛陀扇风。这时,尊者舍利弗心想:世尊赞叹那些修行方法,能够断除欲望、远离欲望,使欲望灭尽、舍弃欲望。于是,尊者舍利弗立即对那些修行方法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弃,由此不起烦恼,心获得解脱。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
那时,长爪外道出家人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他亲自证悟佛法、获得真理、觉悟真谛、深入法义、超越一切疑惑,无需他人引导,进入正法戒律,得到无畏境界。于是他从座而起,整理衣裳,向佛陀恭敬礼拜,双手合十禀告:我愿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于佛陀教法下修习清净梵行。
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佛告诉长爪外道出家人:你在正法与戒律中出家,接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一员。
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这位比丘便以善来仪式出家。他心想:善男子剃除须发,披上袈裟,怀着正信舍离世俗家庭,出家修学佛道......直至心获得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讲完这部经后,尊者舍利弗和尊者长爪听完佛陀的教导,满怀欢喜地依教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