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八五)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爱能生出爱,也能生出恨;恨能生出爱,也能生出恨。
「云何為從愛生愛?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故,我於他人復生於愛。』是名從愛生愛。
什么是因爱生爱?就是说有一个人对众生怀有欢喜、贪爱、眷恋、悦意之心,而另一个人也对同样的众生怀有欢喜、贪爱、眷恋、悦意之心,并且追随这种情感。这个人心里想:我对这些众生怀有欢喜、贪爱、眷念、悦意之心,而那个人也同样对他们怀有欢喜、贪爱、眷念、悦意之心,并且追随这种情感,因此我对那个人又产生了爱。这就叫做因爱生爱。
「云何從愛生恚?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瞋恚。』是名從愛生恚。
什么是因爱生恨?比如有人对众生怀有欢喜、贪爱、眷恋、悦乐之心,而其他人却对那众生不欢喜、不贪爱、不眷恋、不悦乐,反而与之亲近。这人便想:我对众生怀有欢喜、贪爱、眷恋、悦乐之心,而其他人却对那众生不欢喜、不贪爱、不眷恋、不悦乐,反而与之亲近,因此我对他们生起嗔恨。这就叫做因爱生恨。
「云何為從恚生愛?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他復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愛念,是名從恚生愛。
什么是因恨生爱?就是说,有个人对众生不喜欢、不疼爱、不挂念、看不顺眼,而别人也同样对他不喜欢、不疼爱、不挂念、看不顺眼。于是这个人反而对别人产生了爱恋之心,这就叫因恨生爱。
「云何從恚生恚?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我於他所問起瞋恚。』是名從恚生恚。
为何从嗔恨生出嗔恨?是说有人对某些众生不喜欢、不爱、不念、不中意,而别人却对他们喜欢、爱、念、中意并随顺他们;这人便想:我对那些众生不喜欢、不爱、不念、不中意,别人却对他们喜欢、爱、念、中意并随顺,我便对那人起了嗔恨。这就叫从嗔恨生出嗔恨。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如果比丘远离欲望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达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安住其中,那么从贪爱生起的贪爱、从嗔恚生起的嗔恚、从嗔恚生起的贪爱、从贪爱生起的嗔恚已被断除且明了,彻底断除其根源,如同砍断多罗树头,不再有生长的可能,在未来世成为不再生起之法。
「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還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如果那位比丘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以无漏的心解脱、智慧解脱,在今生亲自证知:我的生死已尽,清净的修行已确立,应做的事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受后有。在那时,他不自我抬高,不贬低他人,不引起纷争,不激烈争吵,不怨恨他人。
「云何自舉?謂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自舉。云何不自舉?謂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自舉。
什么是自我高举?即认为色就是我、色与我不同、色在我之中、我在色之中。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这就称为自我高举。什么是不自我高举?即不认为色就是我、色与我不同、色在我之中、我在色之中。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这就称为不自我高举。
云何還舉?謂於罵者還罵,瞋者還瞋,打者還打,觸者還觸,是名還舉。云何不還舉?謂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是名不還舉。
什么是还击?就是被人骂就回骂,被人嗔怒就回以嗔怒,被人打就还手打,被人触犯就回以触犯,这叫还击。什么是不还击?就是被人骂不回骂,被人嗔怒不回以嗔怒,被人打不还手,被人触犯不回以触犯,这叫不还击。
「云何起塵?謂有我、我欲,乃至十八種愛,是名起塵。云何不起塵?謂無我、無我欲,乃至十八愛不起,是名不起塵。
什么是生起尘埃?即认为有自我、有自我欲望,乃至十八种贪爱,这就称为生起尘埃。什么是不生起尘埃?即认识到无自我、无自我欲望,乃至十八种贪爱不生起,这就称为不生起尘埃。
「云何熾然?謂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愛行,是名熾然。云何不熾然?謂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是名不熾然。
什么是炽燃?指存在自我所有、自我所有欲望,乃至外在十八种爱欲行为,这就称为炽燃。什么是不炽燃?指没有自我所有、没有自我所有欲望,乃至没有外在十八种爱欲行为,这就称为不炽燃。
「云何嫌彼?謂見我真實起,於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是名嫌彼。云何不嫌彼?謂不見我真實,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是名不嫌彼。」
什么是嫌恶他人?即执着自我实有而生起我慢、我贪、我执,未能断除也未能觉知,这就称为嫌恶他人。什么是不嫌恶他人?即不执着自我实有,我慢、我贪、我执已断除已觉知,这就称为不嫌恶他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