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九九一)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釋氏彌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次第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比丘來,疾敷床座,請比丘令坐,如上阿難修多羅說。
有一次,佛陀住在释氏弥城留利邑结夏安居,另有一些比丘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结夏安居。那时,那些比丘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进入舍卫城乞食,依次来到鹿住优婆夷的住处。鹿住优婆夷远远看见比丘到来,迅速铺设座位,请比丘坐下,就像前面阿难经中所说的一样。
時,彼比丘語鹿住優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眾生根之優劣。姊妹!唯有如來能知眾生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这时,那位比丘对鹿住优婆夷说:姐妹请停下!你怎能知晓众生根性的优劣。姐妹!唯有如来能知晓众生根性的优劣。说完这话,便从座位起身离去。
時,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往詣彌城留利釋氏邑。到已,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優婆夷所論說事向佛廣說。
那时,那位比丘在夏季安居三个月结束后,整理好衣物,拿着衣钵,前往弥城留利释氏族的村落。到达后,放下衣钵,洗净双足,来到佛陀的住处。他向佛陀顶礼膜拜,然后退坐一旁。将之前与鹿住优婆夷的对话内容详细地向佛陀述说了一遍。
佛告比丘:「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唯有如來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耳。不離瞋恨、憍慢,時起貪法,不聽受法,不學多聞,於法不調伏見,不能時時起解脫心法。比丘!若復有一不離瞋慢,時起貪法,然彼聞法,修學多聞,於善調伏見,時時能起解脫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則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如是思量者,長得非義不饒益苦。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亦不聽法,不習多聞,不調伏見,亦不時時得解脫心法,我說此人卑鄙下賤。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然彼聞法,樂多聞,調伏諸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我說是人第一勝妙。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來能知優劣。
佛陀对比丘们说:鹿住优婆夷怎么能知道世间众生根性的优劣呢?只有如来才能了知世间众生根性的优劣。一个人若心怀嗔恨与傲慢,时常生起贪欲,不愿听受正法,不勤学多闻,不能调伏邪见,也不能时时生起解脱的心法。比丘啊!假如另有一人虽然心怀嗔恨与傲慢,时常生起贪欲,但他能听闻正法,勤修多闻,善于调伏邪见,时时能生起解脱的心法。如果认为这两个人根性相同、业报相同、未来归宿相同,这样的判断只会长久带来无益的苦恼。比丘啊!若有人心怀嗔恨与傲慢,时常生起贪欲,又不愿听法,不勤学多闻,不调伏邪见,也不能时时获得解脱的心法,我说此人最为卑劣。若有人虽心怀嗔恨与傲慢,时常生起贪欲,但能听闻正法,乐于多闻,调伏诸见,时时能获得解脱的心法,我说此人最为殊胜。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分辨?所以比丘们,不要妄自评判他人根性,唯有如来才能了知优劣。
「比丘!復次,有一不離瞋慢,時時起口惡行……」餘如上說。「比丘!復次,有一賢善,安樂同止,欣樂明智修梵行者,樂與同止,而彼不樂聞法,乃至不時時得心法解脫,當知彼人住賢善地,不能轉進。賢善地者,謂人、天趣。復次,有一其性賢善,同止安樂,欣樂梵行,以為伴侶,樂聞正法,學習多聞,善調伏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當知彼人於賢善地能轉勝進,當知此人於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比丘!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如上修多羅廣說。
比丘!再者,有一种人不离嗔恚与傲慢,时常口出恶言……其余情况如前所述。比丘!再者,有一种人贤善,能与人和睦共住,喜欢与明智修梵行者同住,但此人却不乐于听闻正法,甚至不能时常获得心法的解脱,应知此人虽住于贤善之地,却不能进步。所谓贤善之地,指的是人界与天界。再者,有一种人本性贤善,能与人和乐共住,喜欢以修梵行者为伴,乐于听闻正法,勤于学习多闻,见解善调伏,时常能获得心法的解脱,应知此人于贤善之地能不断进步,应知此人于正法之流有所堪能。这两种人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分辨?因此,比丘!不要随意评判他人,评判他人者,只会自招祸患。唯有如来能真正了知他人。比丘!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如前述经典所详说。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
CBETA 编码:T00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