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一〇二八)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许多比丘聚集在伽梨隶讲堂。那时,很多比丘都生病了。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
那时,世尊在午后从禅定中醒来,前往伽梨隶讲堂,在大众面前铺好座位坐下。坐下后,告诉众比丘:应当保持正念正智以待时机,这就是我所教导的修行方法。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就是说比丘要专注于内在的身体观察,勤奋努力,保持正念正智,克服世间的贪欲和忧虑;也要观察外在的身体、内外身体,内在感受、外在感受、内外感受,内在心念、外在心念、内外心念,内在法、外在法、内外法,勤奋努力,保持正念正智,克服世间的贪欲和忧虑,这就叫比丘的正念。
「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什么是正确的智慧?是说比丘无论来去,都能保持清醒觉知,安住当下。他清楚地观察自己的行为,包括抬头低头、弯腰伸展、拿持衣钵,以及在行走、站立、坐卧、睡眠、觉醒等一切行动中,乃至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依照言语和沉默的智慧行事。比丘们,这就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比丘,保持正念和正智的人能够生起乐受,这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什么原因呢?就是基于对身体的观察,这样思考:我的身体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由心识的因缘所生;乐受也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由心识的因缘所生。观察身体和乐受的无常性,观察它们的生灭,观察远离贪欲,观察灭尽烦恼,观察舍弃它们。当这样观察身体和乐受的无常,直到完全舍弃时,对于身体和乐受的贪欲烦恼就永远不会再产生。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如此,正念正智产生苦受的因缘,并非没有因缘。什么是因缘?就是这样观察身体,如此思考:我的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有造作的、由心因缘所生;苦受也是无常的、有造作的、由心因缘所生。观察身体和苦受的无常性,直到放下对它们的执着。对于身体和苦受所引发的瞋恚,永远不再被其驱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使使,使永不復使。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正是如此,正念正智生起不苦不乐的感受有其因缘,并非无因无缘。什么是因缘呢?即身体的因缘,这样思惟:我此身无常、有造作、由心因缘所生;那不苦不乐的感受也同样无常、有造作、由心因缘所生。如此观察身体及不苦不乐感受的无常性,直至舍离。若对身及不苦不乐受仍有无明烦恼驱使,这驱使将永远止息。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便能对色蕴生厌离,对受、想、行、识蕴生厌离;厌离之后即离贪欲,离贪欲后得解脱,解脱时生起智慧知见:我生死已尽,清净修行已确立,应作皆已办,自知不再受后有轮回。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这时,世尊便说出以下偈语:
「樂覺所覺時, 莫能知樂覺,
貪欲使所使, 不見於出離。
苦受所覺時,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見出離道。
不苦不樂受, 等正覺所說,
彼亦不能知, 終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傾動,
於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 涅槃不墮數。」
当感受快乐时,
不能觉察此乐受,
被贪欲驱使摆布,
便无法看见解脱。
当感受痛苦时,
不能觉察此苦受,
被嗔恚驱使摆布,
便找不到出离路。
不苦不乐之受,
佛陀如实宣说,
若仍不能觉知,
终究难达彼岸。
倘若比丘精进,
正念坚定不动,
于一切感受中,
能以智慧明察。
如实知诸受后,
现世断尽烦恼,
临终安住慧光,
涅槃超脱轮回。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照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