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并序

大唐太上皇製
朕聞:天之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紀,地之為大也廣,縱橫之數可推,則知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拯沈淪於沙劫、救焚灼於塵區,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其大則包於宇宙,其小則隱於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鈞之內,萬八千載,即為俄頃之間,漢日載其通暉,周星彰其降誕,鷲頭峯下演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干戈不用,梵志摧鋒,甲冑無施,波旬潰旅。闢圓明之淨域,啟方便之禪門,慧晷耀於昏衢,慈雲清於朽宅,無得而稱者,其惟正覺乎。然則教自西方、法流東夏、馬鳴、龍樹肇闡瓊編,羅什、道安承宣寶偈,關中道俗雖傳貝葉之文,江左黎元未極蓮花之旨。又以元魏迷於釋典,宇文扇於魔風,開皇之初暫為修建,大業之末遽即分崩。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我听说:天是如此高大,上下景象可以记录;地是如此广阔,纵横尺度可以推算。由此可知,佛法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能拯救沉沦于漫长劫难的众生,解救煎熬于尘世的生灵。毒龙畏惧佛的威光,醉象惧怕佛的神力。佛法广大时能包容整个宇宙,微小时可隐藏于毫毛尖端。七十二位远古圣君,早已在佛法陶铸之中;万八千年漫长岁月,不过如同短暂瞬间。汉代太阳记载着佛光普照,周代星辰昭示着佛陀降诞。灵鹫峰下宣讲金口微妙法音,鸡足山中展现玉毫祥瑞光辉。不需动用干戈,外道自然折服;不必披挂甲胄,魔军已然溃败。开创圆明清净的佛国净土,开启方便度众的禅法门庭。智慧光明照亮昏暗世间,慈悲云彩净化腐朽宅院。无法用言语赞尽的,唯有佛陀的正觉。
然而佛教源自西方,法流东传至华夏。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最初阐扬珍贵经典,鸠摩罗什、道安法师相继弘扬佛法真谛。关中地区的僧俗虽已传译贝叶经文,江南百姓却未能领悟莲花妙义。加之北魏时期误解佛典,北周宇文氏助长魔障之风。隋开皇年间佛法短暂复兴,大业末年又迅速衰落。直至我大唐统御天下。
叡聖重光,文思御曆,吞沙靜㜸,練石稱神,巢燧執鞭,羲農擁篲。懸法王之鏡,轉梵帝之輪,被正朔於蟠桃,混車書於細柳。三藏沙門菩提流志者,南天竺國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也。年十有二,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并曆數呪術及陰陽等,年踰耳順遽乃心歸。知外法之乖違,悟釋教之深妙,隱居名岳積習頭陀,初就耶舍瞿沙三藏學經論,其後遍遊五天竺國。
圣明的君主再度显扬光辉,以文德智慧治理天下,平定边患如吞沙般轻易,教化民众如炼石般神奇,效法上古贤君巢父燧人执鞭驾车,追随伏羲神农持帚除尘。高悬法王明镜以照彻众生,转动梵天**以广施教化,在蟠桃仙境颁行正统历法,于细柳军营统一车轨文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本是南天竺国清净修行的婆罗门种姓,属迦叶氏族。十二岁时离俗出家,师从波罗奢罗学习声明论、僧佉论等外道典籍,兼通历法咒术及阴阳之术,年过六十方猛然归心佛法。了知外道法义的错谬偏颇,悟解佛教教理的深邃奥妙,遂隐居名山勤修头陀苦行,最初跟随耶舍瞿沙三藏学习经论,其后周游五天竺各国遍访明师。
高宗天皇大帝聞其遠譽、挹其道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唐高宗听闻玄奘大师的盛名,仰慕他的德行,在永淳二年派使者前去迎接。
天后聖帝,應乾司契,當宇披圖,令住東都居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花嚴》等經一十一部。
天后圣帝顺应天命掌管天下,登临帝位展现宏图,下令让他在东都福先寺居住,翻译《佛境界经》《宝雨经》《华严经》等共十一部佛经。
中宗孝和皇帝,循機履運,配永登樞。神龍二年令住京下,於崇福寺翻譯此經。俄屬靈祐虧徵,綿區集禍。
唐中宗李显顺应天命继承大统,登基为帝。神龙二年下诏让高僧入住京城,在崇福寺翻译这部佛经。不久后国家祥瑞消隐,广袤疆域灾祸频发。
喬岳之仙長往,茂陵之駕不還。朕以庸虛,謬膺丕構,敬遵前旨,勗就斯編。法師尋繹故文、發揮新句,炎涼不懈、曉夕忘疲,舊翻新翻凡有四十九會,總其部帙一百二十卷成,以先天二年六月八日畢功進內。法師戒珠在握、慧炬明心,為法門之棟梁,啟僧徒之耳目。伏願上資七廟八百之祚長延,下及萬方億兆之甿恒逸,遠邇寧謐、朝野歡娛,致澆俗於淳源,歸迷生於壽域。暫乘紫機之暇,聊題緗帙之前。所有會名,具於其目。云爾。
乔岳之仙长逝,茂陵之驾不返。我以平庸之才,谬承大统,恭敬遵循先帝遗旨,勉力完成此编。法师遍览旧典、阐发新义,寒暑不辍、昼夜忘倦,新旧译本共计四十九会,总成一百二十卷,于先天二年六月八日完成进呈。法师持戒如珠、慧光澄心,实为佛门栋梁,开启僧众智慧。祈愿上佑宗庙万世基业永固,下泽黎民百姓长安,远近安宁、朝野欢欣,化浇薄之风为淳厚,引迷途众生登寿域。暂借政务之暇,谨题于经卷之前。各会名称,具列于目。是为记。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