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里,周围围绕着众多大比丘和大菩萨,包括文殊师利等众多圣众。这时,佛陀对文殊师利童子说:佛子!我现在要为那些对四圣谛心生颠倒、长期陷于轮回无法解脱的众生,宣说这真实不虚的四圣谛法门。
文殊师利向佛陀禀告:世尊、如来、应供、正等觉!为何众生因缘所系,不能远离如此虚妄轮回之中,不觉不知?
佛说:文殊师利,我看到众生承受这样虚假的轮回,为什么呢?善男子,这都是因为从无始以来错误地产生执着,区分彼此。文殊师利,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承受这种愚痴的业报,虚假地轮回。为什么呢?这些愚痴的众生,没有听闻、不知道最殊胜的一切寂静法,不自己思考觉醒身口意三业,放纵身口意制造种种烦恼——我贪、我嗔、我痴等。我现在在如来的教法中,得以出家,受持清净戒律,修行清净行为,远离轮回,获得涅槃之道,解脱苦难的轮回。
他又思量:这些烦恼的本性就是善法,就是有漏法,就是无漏法,就是轮回法,既是世间也是出世间,既是智慧也是消除之法,既是决定法,也是观法圆满智,既是观察苦、集、灭的究竟道,乃至就是法界的究竟真理。
又进一步思惟,一切行为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行为都带来苦恼,一切行为本质无相。若能体悟此理,就能远离一切虚妄,获得自在往生的能力。若观察我见而不离道谛,便能证得此法,所作皆得自在。对于所证之法,忆持不忘而无困惑,于一切法中心无分别,能如此了知,便能远离不信、疑惑和毁谤,赞叹证得此理,就能解脱一切自我之苦。那时,我便没有任何难以做到的事。若阿罗汉能了知这个真我,他在临终时将亲见所生之处舍弃本心,证得佛的觉悟,随愿自在往生,即能到达无为的境界,因此他获得苦的智慧和法的智慧。若彻底了知我执聚集一切法,就会生起不信心、疑惑、诽谤和种种怖畏。若不相信这真理,断尽这些聚集,他就会这样思惟,决定证得灭谛。
他再次思考,这个方法应当这样实践,才能证得灭谛。此法若实践,必定能灭除烦恼,对此确信无疑。若心生疑惑,命终后将堕入大地狱。什么是如实思考?因为能生起一切法。
那时文殊师利童子对佛陀说:世尊,如何认识四圣谛的道理?
佛对文殊师利说:若明白一切法本无生起,便是见到了苦谛;若明白生起一切法的根源已断除,便是见到了集谛;若明白至高涅槃的寂灭境界,便是见到了灭谛;若彻底了悟一切法的本性,便是见到了道谛。文殊师利!若能认识到这四圣谛既非真实也非虚幻,既是善法也是不善法,既是有漏也是无漏,既是世间也是出世间,既是有为智也是无为智,是永恒不变的法,是观察苦与集的智慧法门,就能确信灭谛的真理,乃至通达法界的真谛,不可动摇。为何愚痴众生沉溺享乐,对这真相迷惑不解?这些众生不能正确思维寂灭法,甚至无法体认一切法本自寂灭的实相。他们不明白此法不可取也不可舍,不落取舍二边,即使在贪欲境界中,涅槃依然显现;嗔恚、愚痴乃至轮回境界中,都能呈现涅槃的寂静。若能了悟一切法本性平等,就能在万法中自在无碍,为何不能认知这真实法?若对不生不灭的法,心像虚空一样平等,就会明白佛不可得,法不可得,僧不可得,乃至涅槃的寂静也不可得。如此对一切未曾有的法不生疑惑,就能远离疑惑。无生无灭,直达最殊胜的涅槃寂静。文殊师利!这真实义理超越一切法的形相,所以须菩提不去礼拜如来双足。连须菩提都已证得无我,何况如来?不可这样理解。文殊师利!在一切无生的法中有任何见解,就不是真正见到四圣谛。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向佛问道:世尊,怎样观四念处?
佛对文殊师利说:须菩提应当观察身体的不洁净,从而见到身念处;观察感受是痛苦,从而见到受念处;观察心念的无常,从而见到心念处;观察万法的无我,从而见到法念处。
文殊师利又对佛说:世尊,这样的实相要如何说明?又怎样才能见到真实的四念处?
佛对文殊师利说:停下吧,这真实谛理是如来所说,难以理解难以知晓。
文殊师利说:请详细解说,广泛分析这真实的四念处。
佛说:文殊师利,你若能见到如同虚空般无边无际的身相,就是见到了此身中的身念处。文殊师利,如果在感受中执着内外、中间有所得,就不是真正的受念处。文殊师利,如果认为此心有限量、有形状大小,就不是真正的心念处。文殊师利,如果在善与不善、有漏与无漏,乃至烦恼与解脱的世间出世间法上有所执着,就不是真正的法念处。文殊师利,应当这样理解真实的四念处。
文殊师利向佛陀请教:如何理解四正勤?
佛对文殊师利说:如果观察十二因缘,明白它本质空寂乃至无自性,一切法都不可得,就应当发起精进心,依照正法来灭除已生起的一切不善业;为了让未生的不善法不生起;为了让未生的善法能够生起;为了让已生的善法长久保持不忘失,应当发起圆满的精进心。就像一切法既不执着也不舍弃,但也不是离开执着与舍弃,如果能这样正确忆念,就不会再生起妄心,便能证得这种三昧境界。该如何思维?才能获得神足通。该如何平等安住于一切法?文殊师利!应当这样修习四正勤。
文殊师利又问:世尊,如何理解五根?
佛说:文殊师利,如果认识到一切法本就不生,就能理解信根。为什么呢?文殊师利,因为这种认识到究竟不生的信根,在一切法中,心不可得,本来就没有这个名字。再者,文殊师利,如果在一切法中不忆念,不追求,不执着于任何地方,就是精进根。文殊师利,如果在一切法中,不执着于眼前的明了,远离分别,心不妄动,就是念根。再者,文殊师利,如果在一切法中,能超越生灭、能觉所觉、性空与非空的分别,就是定根。文殊师利,如果认识到性有性无,在一切法中皆不可得,就是慧根。文殊师利,应当这样理解,如实了知这五根。
文殊师利说:世尊,如何理解五力?
佛说:文殊师利,如果能明白这远离自性、远离形相的一切广大心法,就是信力。文殊师利,如果在追求菩提功德时,能超越执着和舍弃,又并非刻意远离执着舍弃,就是进力。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都不起分别心,没有执着计较,就是念力。文殊师利,如果达到一切法无相的境界,就是定力。文殊师利,如果能放下一切所见,连涅槃也不执着,就是慧力。文殊师利,应当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懂得五力的含义。
文殊师利说:世尊,如何理解七觉支?
佛说:文殊师利,如果看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追忆不执着,这就是念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心不能测度,却能分辨善与不善以及受记之事,这就是择法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能远离取舍又不是刻意远离取舍,并且舍弃对诸法的思虑,这就是精进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不生贪爱执着,明白一切法本无生,这就是喜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心中生起信心欢喜,明白一切法不可得,这就是轻安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心不散乱,这就是定觉分。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无住无着,无法觉知,对一切法不生贪爱执着,得到这种舍心,这就是舍觉分。文殊师利,七菩提分应当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明白。
文殊师利问:世尊,如何理解八正道?
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不执着于正见,甚至不执着一切无自性的观念,明白法无分别相,心中没有挂碍,这就是正见。文殊师利!如果观察一切法,既不着离于挂碍,也不着不离挂碍,心无所系缚,这就是正思维。文殊师利!如果观察一切法,明白它们没有边界,称为无边际,平等圆满地宣说,这就是正语。文殊师利!如果观察一切法,本来寂静不动,远离悲悯的执着,因为诸法本不生起,这就是正业。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不起欢喜也不起嗔恨,知道诸法不生,这就是正命。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不见生起也不见灭去,不见任何作用力,这就是正精进。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每个念头都不生起,没有知见觉受,远离一切思虑,这就是正念。文殊师利!如果对一切法,能远离自性和非自性的分别,心无所住,这就是正定。文殊师利!这八正道,应当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明白。
文殊师利!如果有人能如实理解这四圣谛的真理,就能明白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修行方法。因为怀着真实不虚的心,这是追求解脱、达到究竟境界的道路,能获得大安乐,完全放下重担,远离尘垢,观察身体本质空寂而证得无生法忍。
阿罗汉、沙门、婆罗门中,达到究竟清净彼岸的人称为多闻圣者,是真正的佛弟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能降伏烦恼怨敌,舍弃一切烦恼,获得坚固道心,没有衰老恐惧,不起疑惑妄想,远离是非分别,这样的比丘堪称圣法旗帜。
文殊师利!若能证得这种法忍,就获得极大利益,应当受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的供养。文殊师利!因此他的足迹所至没有空过的国土,都能接受清净饮食供养,为的是超越轮回、到达涅槃彼岸,脱离种种苦难,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发起这样的修行心念,所有愿求都能圆满。
那时世尊讲说此法时,有三万二千位天子领受此法。这些天众向如来、世尊、应供、正等觉以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散下曼陀罗花和大曼陀罗花作为供养,并这样说:这些人将在如来的佛法中出家受清净戒。若有人演说此法,专心听闻领受,便能证得菩提道。又有八千一百位比丘众,心得漏尽,获得无生解脱;还有四万二千位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当时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魔王宫殿、山林旷野、大地,发生六种震动,虚空中降下种种天花,赞叹说:善哉,善哉!如此妙法极为稀有!这些音声普遍传遍十方。
佛陀讲完这部经后,文殊师利法王子和大菩萨们、诸位比丘僧众,以及世间所有天神、凡人、阿修罗、乾达婆等众生,听闻佛陀说法后,个个心生欢喜,向佛行礼后各自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