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六妙门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也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者证悟的重要途径。当年释迦牟尼佛初次来到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于草垫之上,修习安般念:一数息、二随息、三止息、四观想、五还归、六清净。凭借这六种法门,佛陀成就了无量功德,降伏魔障,最终证得无上菩提。由此可见,佛陀为众生指明修行规范,亲身示范如此。三乘修行者岂能不遵循这条道路呢?
这里所说的六,指的是数字法门。通过数字来阐明禅法,所以称为六。比如佛陀有时用一来讲禅,就是一行三昧;有时用二,就是止与观;有时用三,就是三种三昧;有时用四,就是四禅;有时用五,就是五门禅;有时用六,就是六妙门;有时用七,就是七依定;有时用八,就是八背舍;有时用九,就是九次第定;有时用十,就是十禅支。像这样,甚至到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的各种三昧法门,都是用数字来讲禅法。虽然数字有多有少,但探究其法相,无不相互包含。因为众生的根机和悟性不同,所以有增减数字的差别来利益众生。
现在说“六”,就是根据数字方法而标示章节。“妙”的意思有很多,如果从核心含义来说,就是指灭谛涅槃。所以在灭谛四行相中,称为灭、止、妙、离。涅槃既非断灭也非恒常,实有却难以契合,虚无却容易证得,因此称为“妙”。六种法门能够通向涅槃,所以叫作“门”。门虽有六种,但会归妙境并无不同,所以佛经说:“涅槃是真正的法宝,众生从种种法门进入。”这就是总体解释六妙门的主要意义。
六妙门的主要含义有十种:第一、分别对应各种禅定的六妙门,第二、依次相生的六妙门,第三、随顺适宜的六妙门,第四、随对治法的六妙门,第五、互相含摄的六妙门,第六、共通与个别的六妙门,第七、旋转运用的六妙门,第八、观照心性的六妙门,第九、圆满观照的六妙门,第十、实证境界的六妙门。
解释“第一、分别针对各种禅定阐明六妙门”,即为六点要义。第一,以“数息”为妙门。修行者因修习数息观,便能证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在最高处的非非想定中,能觉知此境并非涅槃,此人必定能证得三乘圣道。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禅定是由五阴、十八界、十二处和合而成,虚妄不实,虽无粗重烦恼,却仍具足十种微细烦恼。明白此理后加以破除,不滞留不执取,心便获得解脱,即能证得三乘涅槃。这道理就像须跋陀罗,佛陀教他断除非非想处的迷惑,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数息”作为妙门,其意义就在于此。
第二,“随”作为妙门,是指修行者通过观察呼吸,能够产生十六种殊胜的修行体验,分别是:一、知道气息进入;二、知道气息呼出;三、知道气息的长短;四、知道气息遍布全身;五、消除身体的各种负担;六、内心感受到喜悦;七、内心感受到快乐;八、体验内心的各种活动;九、内心产生喜悦;十、内心保持专注;十一、内心获得解脱;十二、观察无常;十三、观察消散;十四、观察远离欲望;十五、观察寂灭;十六、观察舍弃。
如何观察舍弃?这种观察可以破除非想处的迷惑。为什么呢?凡夫在修习非想定时,认为有想处如同脓疮,无想处如同愚痴。最殊胜的定境,称为“非想”。这样观察后,便舍弃有想和无想,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因此知道“非想”就是舍弃两边的含义。
如今佛弟子通过观察修行破除迷惑,道理如前所述,因此深入观察舍弃,不执着于非想,便能证得涅槃。“随”作为妙门,意义就在于此。
什么是究竟圆证六妙门?后心菩萨进入茶字门,获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彻底照见法界,对六种法门完全通达,功能普遍具备,毫无欠缺,就是究竟圆满六妙门。分别数、随、止、观、还、净各法门的证相,其含义与之前并无不同,只是圆满至极的差别。所以《璎珞经》说:“三贤十圣在忍中修行,唯有佛一人能彻底穷尽本源。”《法华经》说:“唯有佛与佛,才能完全探究诸法实相。”这是根据修行教道而这样说。从理体而论,法界圆融无碍,诸佛菩萨所证的法门,自始至终没有差别。所以《大品经》说:“最初的阿字和最后的茶字,其含义并无不同。”《涅槃经》说:“发心与究竟,二者没有差别,但这两种心中先发心更难。”《华严经》说:“从初地开始就具足一切诸地的功德。”《法华经》说:“这样的本末究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