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 釋僧肇 注
夫理歸中道,二諦為宗。何者?萬法之生,皆假因緣而有。生滅流謝,浮偽不實,稱之為俗也。因緣諸法,皆無自性。自性既無,因緣都忘。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體極無改,目之為真。真俗為二,理審為諦。聖心正觀,鑒真照俗。此當中道法相之解,稱為般若。般若,慧也。金剛者,堅利之譬也。堅則物莫能沮,利故無物不摧。以況斯慧,邪惡不能毀,堅之極也。本惑皆破,利之義也。波羅蜜者,到彼岸也。生死為此,涅槃為彼。大士乘無相慧,捨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經由津,通義也。言由理生,理經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真理归于中道,以二谛为宗旨。为什么呢?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凭借因缘而存在。生灭流转,虚浮不实,这称为俗谛。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都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既然没有独立本性,也就超越了因缘。本来没有生起,现在也就没有灭尽。本体始终不变,这称为真谛。真谛与俗谛是两个方面,如实认识真理就是谛。圣者的智慧正观,能照见真谛与俗谛。这就是中道法相的理解,称为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刚,是比喻坚固锋利。坚固则外物不能破坏,锋利则能切断一切。用这个比喻说明智慧,邪恶不能摧毁它,这是坚固的极致。根本烦恼都被破除,这是锋利的意义。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菩萨凭借无相的智慧,舍弃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经是途径的意思,通向真理的道路。言语从真理产生,真理通过言语显现。修行者通过心神领悟,从真理与教法中通达无碍。
此經本體,空慧為主,略存始終,凡有三章:初訖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語境,未言於慧;第二正名辯慧,即明慧空,但語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種問以下,明菩薩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現,前後相似,意不同矣。四時般若,此最為初,言約義豐,幽旨難見,敢以野陋,輒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盡,詳析究密,請俟明識者矣。
这部经的根本主旨是以空性和智慧为核心,简要概括其内容结构,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到尊重弟子为止,阐明所缘境的空性,重点在于描述境相的空,尚未谈及智慧;第二部分正式阐述智慧的空性,即说明慧也是空,但只论及慧空,还未涉及修行者;第三部分从种姓问往下,阐明菩萨的空性。这三部分的开头,经文各自显现,前后文句看似相似,但含义已然不同。在四个时期的般若经典中,此经最为基础,言辞简练而义理丰富,深奥旨趣难以领会,我斗胆以浅薄的学识尝试注解,仅陈述其概要,不敢说详尽周全,若要深入剖析精微之处,还需等待更具慧眼的高明之士。
如是!
确实如此。
佛臨泥洹時,侍者請曰:一切經首皆致何等?佛勅阿難應言:如是。乃至時.眾也。如我所傳,如佛所說,稱如是也。
佛陀即将涅槃时,侍者请示:一切佛经开头应该用什么话?佛陀告诉阿难应当说:如是。乃至时间、听众等。如我所传述的,如佛所宣说的,就称为如是。
我聞:
我曾听闻
若從佗傳聞,不必如是。我親承金口而聞,事非謬矣。
如果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未必是这样。我亲耳从佛那里听闻,事情不会有错。
一。
一。
謂是自聞,當理以不?自不當理,傳之何為?言則當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所谓自己听闻的道理,是否符合正理?若自己都不合正理,传播它又有何用?所言若符合正理,正理也正如所言,言说与正理无差,因此言语与理是一。
時。
那时。
雖曰當理,容不得時。若不得時,何能悟人?明聖不虗說,言必會機,時哉之說也。
虽然道理正确,但时机不对。如果时机不对,怎能让人领悟?圣明的教诲不会空谈,言语必须契合机缘,这就是把握时机的道理。
佛在舍衛國。
佛陀住在舍卫国。
法王行運應物而遊,一時降集在舍衛大城,憍薩羅國之也。
法王根据众生的因缘而行动,适时来到舍卫大城,这城位于憍萨罗国。
祗樹給孤獨園。
祇园精舍。
須達市園、祗陀施樹共立精舍,故言祗樹給孤獨園也。
须达购买园林,祇陀布施树木,共同建立精舍,因此称作祇树给孤独园。
○市,疏作布字。
市,疏中写作布字。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聖化無私,聽必有儔,俱聞如林,可信明矣。應有四眾,略而不載者耳。
神圣的教化公正无私,听闻佛法者必然众多,众人一同听闻佛法如同树林般密集,其可信程度显而易见。应当还有四众弟子,只是这里简略没有记载而已。
○私疏作祕。
私自改动为秘密。
爾時,世尊食時。
那时,佛陀到了吃饭的时候。
日營資膳,食熟之時,此時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每天准备饮食,饭菜做好时,这时家家户户都容易生起布施之心。
著衣
穿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觀良田乘齊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製僧那,唯此為之。欲令顧惟道無,空信施之也。
穿着僧伽梨,这是福田衣。佛陀看到田地整齐有序,于是告诉侍者:出家修行的人,一切福田之事,制作僧衣时,只应如此。为了让修行者时刻思虑大道虚无,不执着于信众的布施。
○乘,疏作區塍。
小乘,注解作区塍。
持鉢。
拿着钵。
執,應器也。
执着,是修行的用具。
入舍衛大城乞食。
进入舍卫大城乞求食物。
法身無待,何須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現行分衛,福物宜之也。
○現疏:作自福物,宜作福物之宜。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不越貧與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將陳般若,遵拭自敷。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鍾雖朗,非扣而不鳴,聖不孤應,影響唯仁,師尊道重,故尅敬盡恭也。
○神鍾疏作鉅鐘,尅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豈可勝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護念.付囑,即希有事也。慈善將衛,令其行,令護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囑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標意擬向,遠期正覺,故言發心之也。
○意,疏作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萬行雖曠,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異。始則抑心就理,漸習自調,謂之降伏;終能契解會宗,心不移去,謂之為住耳。
○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持忆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教导诸位菩萨。
讚諸之儀,當理會機。盡善之甚,誠如所言。
称赞众人的仪式,应当契合时机。完善至极,确实如你所说。
○諸疏作請。
各注疏作请。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你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时,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若聽不審,則漏言遺理。或令諦聽,言理弗虗也。
若不仔细聆听,便会遗漏言辞和道理。若能专注听闻,言语道理皆真实不虚。
○或疏作誡。
有人疏于戒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是,世尊!我很乐意听您说。
慈戒許說,敬肅傾心。
仁慈的戒律允许宣说,恭敬肃穆倾心聆听。
○戒,疏作誡。
戒,疏中写作诫。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虗心履道謂之菩薩,曠濟萬物摩訶薩也。應如下所說,則是降伏之方也。問:降在後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淺,故問者標深於初;降淺易習,故答之於前。問答有指,非其謬也。
虚心践行正道者称为菩萨,广济万物者名为摩诃萨。应如下所述,此乃降伏之法。问:降伏之义在后而解答在前,是何缘故?因深奥之理需安住,浅显之法易降伏,故提问者先标示深义;降伏浅显易学,故先作回答。问与答各有旨归,并非错谬。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萬法雖曠,略為二科:一眾生法,二五陰法。法不自起,因緣故生,但是因緣,自性皆無。斯則順理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轉,解則累滅無為。身心為苦,苦盡為樂,盡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極惑盡,身心俱忘,寂然永樂,謂之滅度。非我弘化,群生豈濟?凡解不自生,要由漸習,假名法麤,抑心則易,故始就眾生空以明降伏也。
○皆無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則作即。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解會中道,不有不無。無性故不有,假名則不無。非無假名,故恒度眾生。自性空,故實無滅者矣。
何以故?須菩提!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何故無滅者,若有我相,可言有滅,既無我人,其誰滅乎?但是假名而橫計我,執我為非,忘我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謂法彌曠,略舉內則六度,外為六塵,內外諸法,斯皆因緣無性。因緣無性,則心無停處,故應無住也。捨心無恡,謂之布施,無相可存,何恡之有?施為六度之首,塵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盡?既得法空,解明行立,無復退失,故言住也。
○基,疏作機。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結成住義也。施者.受者.財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釋:何故布施應不住相耶?正以虗心而施,則福不可量。故知不住為是,住相為非。又理既無量,心不應限。稱理行施,故其福彌曠者乎?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理極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顯,時聽戢心。如說而行,其福為多。為多之況,齊乎太虗之矣。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菩薩發心,義兼三端:一化眾生,二修萬行,三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儀,辨住則示修行之軌。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來身相,即菩提之體。若識法身,則菩提可登。若計實菩提,乖之遠矣。故問法身明菩提空者乎?
○之體,疏作果體,計實菩提作計性,實菩提二字無故。問作故舉。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深識法身故,言不可以實身相而見也。
○實字疏無。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語而釋也。法身者,萬善之極,體含萬善,妙集成身,緣構無性,故即非身。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
即述成須菩提之言也。又則虗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虗,實計為妄乎。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行合解通,則為見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理空無相,奇心無所。時聽昧然,未即於心。示同未悟,諮問云爾。訖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以信驗理身。
○奇疏作寄。
佛言:須菩提!莫作是說。
聖不空言,稟悟如流。方問:有是何言也?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此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後五百歲,像法之中,人衰道喪,尚有信者,況今大聖感興,英慧雲集,從化如林,何謂無信乎?後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無福愚闇,自為疑滯,非理不實之也。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見佛聞法,積德已久,然後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即以如來知見,明理非虗,一念淨信,其福無量,推功測理,豈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釋:一念至促而福德無量,何耶?政以無或我人理解為弘。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無因緣法相,亦無無因緣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我人橫計理,故宜忘諸法。是理何故復無耶?正以心緣四大,假名諸法而計我人,見假名空,我人息矣,故應無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色聲香等實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見,故應無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釋:何故復無非法耶?緣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無有相雲起,起相計我,萬或慈生矣。
○或慈應作惑茲。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并結無法相.無非法相也。空有兩忘,心無所取,解會平等,結盡道成。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即引昔說以證今理也。譬欲濟河,搆筏自運,既登彼岸,棄筏而去。將度生死,假乘萬行,既到涅槃,萬善俱捨。道法尚捨,而況非法之空也。
○之空二字疏無。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眾聖同解,以證理之必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我於佛所說義中而作解,窮相盡謂之菩提,無相故不有,假名則不無,不有不無,何實可得?何定可說也?
○窮相之上疑脫解字。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菩提無相可取,諸法空不可說,故無定實。
非法非非法。
非法則不有,非非法故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
○有無之上,疏有故不可說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理無生滅,謂之無為。無為之理,眾聖同解,解會無為,結盡道成,所謂一解脫義,同入法性者也。然無為雖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淺,優劣差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積寶多而功薄四句,約而福厚。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何以故?四句約而功勝耶?金玉三千,正以養身,四句雖約,妙極資神,豈可同日而等彼者也?
○正疏:作,止。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虗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例訪眾聖,求之諸心,優劣雖異,忘懷必同。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
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終必盡源。
而無所入。
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違理故入色聲,背色聲則會於理,理會無入,非入色聲也。自下眾果類可知。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計念,則見我人起相受生,非謂羅漢。諸果類亦應爾,但隨義異明耳。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以己所解,驗理非虗,心宣恒靜,諍從何起?
○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阿蘭那行者,寂靜行也。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何時不靜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得名不虗,必積實也。
○積疏稱: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於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次明菩薩,其解亦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菩薩自行嚴土,化人嚴國之義,亦在虗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相或必土穢,虗明則國淨。
○或疏作惑。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理極於此,結勸修明。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塵,相滅解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虗通,猶身假能大也。
○洹疑恒字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二廣格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封賓法身,謂之為塔。樹像靈堂,稱之為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矣。
○賓疑殯字。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四句已爾,況乎始終。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勝,理故宜然。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則人有法。以法成人,則法有人。人法所處,理令弘矣。初章訖之也。
○令,弘疏作當貴。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
夫脩散難究,本一易尋,會宗領旨,宜正其名也。
○脩,疏作條。
我等云何奉持?
尊脩為奉,任弘為持,在三成範,請聞其軌。
○尊,疏作遵。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名貫首題,義已脩矣。然境慧相從,通名波若,取要宜歸乎聖心。
○貫首題疏作冠題首脩疏作備。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契經舉目,苓合義從,名正理顯,宜應脩弘。
○經疏作綱,苓作詮,弘作習。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釋: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虗設,必當其實。金剛所擬,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無不空。則非般若即慧空也。境滅慧忘,何相不盡?弘持之旨,宜存於此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境慧都空,復何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為微塵,合成世界,無性故非,假名則是。
○則是疏即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來,主也。如來出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誰說法乎?
○出下疑脫世字。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滅道成。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飡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淚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聞。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資神之寶,曠代難聞,深慶自幸,加難及人。
○難疑歎字。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聞妙不疑,不解必真。
○不解不疑生字。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滅,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虗盡實忘,理之極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遇佛成聖,方信何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道敗時,信此最可稱。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上士虗心,故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為或,無封為解,解為第一,所以希有也。
○或疑惑字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為佛。
相盡解極,則是為佛。故知惑見我人,解則無矣。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成須菩提之言:如汝所說,是而非虗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即以忍辱明無我人,安耐為忍,加毀為辱。無我人誰加誰忍,故非忍之也。
○無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為證也。有人受割,可名為忍,既無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何故爾時無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無我人明矣。
○怡疏:恬。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僊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事理非虗,重引益明。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盡為極,故宜以忘懷而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離一切相者,不住色聲等也。
應生無所住心。
無相可緣,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住相則心動,故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還舉前宗,會以成義。政以理無所住,故應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無財物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施不望報,利益必深。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諸相皆無,不見施者。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既非眾生,受者亦無。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不偽,實無虗。如必當理不誑,則非忘。語不異,則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忘,疏作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寄實以非虗,何實之可得?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住相非曉,則實若夜遊。
○實,疏作冥。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無或三事,則不住相也。慧見為目,理鏡為日,萬行顯別,為種種色。
○鏡疏:作境。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來所見,理周非謬,明勸將來,宜加修懃也。
○周疏:作用修,懃作勤修。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為三分,故言初中後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彌曠矣。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施則有限,信心無極。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但言已信,況復持弘者也。
○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理圓道極,言不盡美,提宗表實,約言之耳。物莫能測,不思議也。笇數不姟,不稱量也。蕩然無崖,無邊也。取要言之,備此三句。
○笇姟,疏作筭該。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廣運無崖,謂之大乘。三乘之勝,謂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謬說也。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人高道曠,唯佛見之。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千載不墜,由於人弘住持,運行荷擔義也。
○住疏作任。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故人能荷擔耶?心虗解曠,道軍必強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地是無知法處,故貴道在於人而不寧乎。
○寧疑尊字。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辠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辠業則為消滅。
罪起由惑,福生於解,福解既積,宿殃矣。
○殃下疏有滅字。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累滅解生,菩提可登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則福,曠則功多。
○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解:通人曠德必無崖,狂亂不信,足以明道。
○足上脫不字。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萬行淵深,義能難測。
○難疏:作誰。
果報亦不可思議。
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第二章訖。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薩空也。夫解不頓生,教亦有漸。何者?始開眾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辯般若則非,即慧空也。此下云實無有法發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辯二行始終之義,始習眾生空為降伏,終得法空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窮,唯佛乃盡,是為十地通有始終降住之義。故眾生空以有自降住,法空亦爾,是為初地之住,則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問之旨,義兼於此。何以知之?舉二行為兩問,混一空而併答,一空始終降住備矣。事以逍遙而非重出,雖幽開難啟,善拂易開,豈敢獨悟?實希共曉。
○則非二字疑衍。有自疑寫倒。幽開疑幽關。啟疑啟字。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何故無滅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見我則非,忘我為是,既無我,人豈得有滅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則非菩薩者何?我法則我能發心,無發心者故知無我,計我為或故非菩薩也。無發心者即行人空也。
○或疏作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得記之解,以證今記。
○自下疏有昔字,今記作前說。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聖心難測,義推可圖。得記由於無相,無相之中,則無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若見有法,則乖菩提,何容得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無法則會理,會理則向極,故得記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何以故無法便得記耶?諸法性空,理無乖異,謂之為如。會如解極,故名如來。有相則違,無相則順,順必之極,故宜得記之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說有如來得菩提者,此俗聞人語,非理中言也。
○聞,疏作間。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無人法,誰得菩提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
向來辯有得為非,無得為是。寄是以明非,非謂有是。尋言著是,故復遣之。是非既盡,則會菩提。菩提之中,不見是非。非實則無是,非虗無非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違一切法理為耶,聖人以順一切法理為正,正則覺悟,故皆佛法者矣。
○耶疏:邪。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為理,而言皆佛法耶?諸法緣假,自性皆無,如假會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為悟佛法矣。
○如假二字疑剩。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旨舉人身類上諸法,緣假故長大,無性則非身。即又況下菩薩觀眾生如身,假名則可度,無自性故無滅者。若見實眾生而欲化者,則非菩薩者矣。
○旨疏作直,即字疑衍。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合譬也。無眾生而橫見眾生,猶無身而見身耳,見則乖道,非菩薩者也。
○無眾生,上疏有元字。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自無,何有眾生?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收結上義也。以無菩薩,亦無眾生,一切法都無我人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虗矜進道,嚴土濟物。濟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無相,謂之為慧。緣假不著,謂之方便。若言我能莊嚴國土,眾生可化,見惑違道,何名菩薩之耳?
○衿,疏作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無存於化,而土自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通非偽,真菩薩也。
○解通,疏作通達。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相盡照極,五眼淨矣。道成由乎行立,淨國本於化物。國淨則化周五眼,必道極化周,本願備矣。如來一念照達三世,何用五眼之異乎?於化境別為立耳。
○眼必下恐脫淨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五眼照極,理無不周,略舉色心,於境盡矣。心從緣起,識了多端,故若干種也。
○於,疏作收。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言必當理,故解無不周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說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無性可得故,可從緣而生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玉無性,故可積滿三千大千;福德無實,則可曠施而多。心之無性,惑滅解生矣。
○大千二字疏無。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慧為萬善之主,施為眾行之首,因備道成,理之必然。總為丈六金容,別則眾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構,隨現則為相,豈可一方而盡極乎?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道成應出,說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謬傳毀聖,名為謗佛。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教傳者,說法之意也。向言無說,非杜嘿而不語也。但無存而說,則說滿天下,無乖法理之過矣。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無之,天台疏亦無科判。然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說示人,而言無法可說,未審佛得道不也?
○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盡虗通,謂之菩提。菩提無相,有何可得?寂滅無得,道之至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結成菩提義也。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聲和則嚮順,忘我人而修因,必尅無相之菩提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實?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聚寶有盡,妙解無窮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無得為果,教以忘言而說。時聽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謂如來見眾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何故勿謂作念耶?以如來不見有眾生可度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若見有眾生則為我見,何謂如來耶?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但說假名我耳,非實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聞說假名,不達言旨,以為實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凡夫不實,故可化而成聖。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疑者謂眾生是有,可化而成聖,法身不無,可以妙相而期,故問之云爾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聽者實爾,用三十二相是如來而觀求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即以近事質之,令其自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時情謂然,我解不爾。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容煥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偏謬為邪,愚隔不見也。
○金容疏作五色。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聲,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復言是之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相盡寂滅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謂無。應畢而謝則不常,滅至隨現故不斷。體令中軌,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豈不謬?
○滅至疏作感至,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謬下有哉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忘我則忍成,超出故勝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期報鍾。已名貪著無存,我人取染何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一時般若,文理粗周。然上來所說,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結終,領會大宗也。如來,道蔭之主;世界,權之宅;眾生,慈育之子。舉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計有實人,履行而至,為來運盡之滅,故去處現優,化則坐臥,此但都形滯迹,不及道也。
○權字下疏有應字,都疑覩字。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何故見去來坐臥不解義耶?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見,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而云來去亦不乖乎?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塵非實,故可碎而為多;世界非有,則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實有,應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眾為一,無合可得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假名無體,不可定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癡惑則凡夫,貪著故計實。
○癡,疏作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此辯無實眾生可化,如來但稱諸見為邪,不言見體是實。若人報言佛說諸見是實者,謬取佛意,非謂解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諸見非實,可改為正。眾生虗假,凡至聖也。
○凡上疏有從字。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
始終既畢,故旨宗以勸人也。凡欲發心成佛,淨國土,化眾生,當如上所說理,而生知見之也。
○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應推信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虗假,非實法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窮理盡明,其唯如來說言非實,故應從信矣。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七寶有竭,四句無窮。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末示弘宣之義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辭枝,說當於如,故言如如,始終不易,不可動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浮偽不實,理之皆空,空無異易,故如如不動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道蘊聖心,待孚則彰,宿感冥構,不謀而集,同聽齊悟,法憙蕩心,服翫遵拭,永崇不朽也。
○喜,疏作喜,拭作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終)
CBETA 编码:X045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