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真理归于中道,以二谛为宗旨。为什么呢?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凭借因缘而存在。生灭流转,虚浮不实,这称为俗谛。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都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既然没有独立本性,也就超越了因缘。本来没有生起,现在也就没有灭尽。本体始终不变,这称为真谛。真谛与俗谛是两个方面,如实认识真理就是谛。圣者的智慧正观,能照见真谛与俗谛。这就是中道法相的理解,称为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刚,是比喻坚固锋利。坚固则外物不能破坏,锋利则能切断一切。用这个比喻说明智慧,邪恶不能摧毁它,这是坚固的极致。根本烦恼都被破除,这是锋利的意义。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意思。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菩萨凭借无相的智慧,舍弃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经是途径的意思,通向真理的道路。言语从真理产生,真理通过言语显现。修行者通过心神领悟,从真理与教法中通达无碍。
这部经的根本主旨是以空性和智慧为核心,简要概括其内容结构,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到尊重弟子为止,阐明所缘境的空性,重点在于描述境相的空,尚未谈及智慧;第二部分正式阐述智慧的空性,即说明慧也是空,但只论及慧空,还未涉及修行者;第三部分从种姓问往下,阐明菩萨的空性。这三部分的开头,经文各自显现,前后文句看似相似,但含义已然不同。在四个时期的般若经典中,此经最为基础,言辞简练而义理丰富,深奥旨趣难以领会,我斗胆以浅薄的学识尝试注解,仅陈述其概要,不敢说详尽周全,若要深入剖析精微之处,还需等待更具慧眼的高明之士。
确实如此。
佛陀即将涅槃时,侍者请示:一切佛经开头应该用什么话?佛陀告诉阿难应当说:如是。乃至时间、听众等。如我所传述的,如佛所宣说的,就称为如是。
我曾听闻
如果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未必是这样。我亲耳从佛那里听闻,事情不会有错。
一。
所谓自己听闻的道理,是否符合正理?若自己都不合正理,传播它又有何用?所言若符合正理,正理也正如所言,言说与正理无差,因此言语与理是一。
那时。
虽然道理正确,但时机不对。如果时机不对,怎能让人领悟?圣明的教诲不会空谈,言语必须契合机缘,这就是把握时机的道理。
佛陀住在舍卫国。
法王根据众生的因缘而行动,适时来到舍卫大城,这城位于憍萨罗国。
须达购买园林,祇陀布施树木,共同建立精舍,因此称作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神圣的教化公正无私,听闻佛法者必然众多,众人一同听闻佛法如同树林般密集,其可信程度显而易见。应当还有四众弟子,只是这里简略没有记载而已。
那时,佛陀到了吃饭的时候。
每天准备饮食,饭菜做好时,这时家家户户都容易生起布施之心。
穿衣
穿着僧伽梨,这是福田衣。佛陀看到田地整齐有序,于是告诉侍者:出家修行的人,一切福田之事,制作僧衣时,只应如此。为了让修行者时刻思虑大道虚无,不执着于信众的布施。
拿着钵。
执着,是修行的用具。
进入舍卫大城乞求食物。
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持忆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教导诸位菩萨。
称赞众人的仪式,应当契合时机。完善至极,确实如你所说。
你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时,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若不仔细聆听,便会遗漏言辞和道理。若能专注听闻,言语道理皆真实不虚。
是,世尊!我很乐意听您说。
仁慈的戒律允许宣说,恭敬肃穆倾心聆听。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虚心践行正道者称为菩萨,广济万物者名为摩诃萨。应如下所述,此乃降伏之法。问:降伏之义在后而解答在前,是何缘故?因深奥之理需安住,浅显之法易降伏,故提问者先标示深义;降伏浅显易学,故先作回答。问与答各有旨归,并非错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