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於中略以四門分別:一科品次第、二諸方便攝、三釋品名、四出品體。科品次第者,自下有十一品,是第二正陳本宗分:一〈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二〈聲聞品〉、三〈菩薩品〉、四〈問疾品〉、五〈不思議品〉、六〈觀有情品〉、七〈菩提分品〉、八〈不二法門品〉、九〈香臺品〉、十〈菩薩行品〉、十一〈觀如來品〉。〈菩薩地〉云「一切菩薩當云何學?謂有三種:一所學處、二如是學、三能修學者。」《瑜伽》十七地、《攝論》十殊勝,皆略為三:一境、二行、三果,並同〈菩薩地〉,謂先要知所學之處,次應依彼如是而學,然後方成能修學者。若不識知苦樂善惡、凡聖真妄一切境界,不能發起厭苦欣樂、修善斷惡、捨凡就聖、證真離妄種種勝行。行既不修,果何以獲?故先知境,次修妙行,後得果成。此經正宗明大乘理,故從〈方便〉終至〈香臺〉,此九品是菩薩境;次〈菩薩行〉一品,是菩薩行;後〈觀如來〉一品,是菩薩果。〈菩薩地〉中,所學處有五:一所化處,此〈觀有情品〉是,一切眾生為所化故。二利行處,〈方便品〉、〈聲聞品〉、〈菩薩品〉、〈問疾品〉是,利他行故。三真實義處,〈菩提分品〉、〈不二法門品〉是,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等道理故。四威力處,〈不思議品〉是,神通威力等故。五菩提處,〈香臺品〉是,明佛所有殊勝德故。〈菩薩地〉云「最先應達所化機宜,方名發起利他勝行。次知實義,可斷可修,於威力門修成自利。次於果位無上菩提,愛樂希求,精勤修證。」今此不然,九品境中,菩薩所修他利為首,故初五品明利他行,威力門中通他利故、神通威力唯他利故。恐言他利有實眾生,今破執真,顯皆非實,唯有假情以為所利,故次一品明所化處。他利既周,應修自利,故次二品明真實義處,此二門中修自利故。從於果德愛樂希求,故次一品明菩提處。他利五品中,初四品明隱迹利他,後之一品明顯迹利他。四品隱迹利他中,初一品總敘權,後三品別敘權。〈聲聞〉、〈菩薩〉別敘昔權,〈問疾〉一品別敘今權。此〈方便品〉總敘權也。又初九品所學境中,分之為二:初八品別明二利,後〈香臺〉一品總明二利行。別明二利中,初至〈觀有情六品〉明利他行,後〈菩提分〉、〈不二法門〉二品明自利行。利他六品中,初五品明能利,後〈觀有情〉一品明所利。能利五品中,初四品明密權能利,密為權迹行利他故;後〈不思議〉一品明顯權能利,顯為權迹行利他故。密權四品中,初一品總敘密權,後之三品別敘密權。〈聲聞〉、〈菩薩〉敘昔密權,〈問疾〉一品敘今密權。今此〈方便〉總敘密權,故為首唱。〈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諸方便攝者,依〈菩薩地〉第四十五卷「菩薩方便善巧有十二種,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依內修證有六種者,一於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二於諸行如實遍知、三於無上菩提妙智深心欣樂、四顧戀有情不捨生死、五知諸行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欣佛智故熾然精進。依外成熟有六種者,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謂勸有情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二團示,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施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若信耶齋戒,為說八支聖齋戒法,乃至為他宣示佛教,令生淨信。彼但由此一念善信,尚能攝受廣大善根,況其相續。能以供具及勸他以供具供養,亦能隨喜十方一切諸供養事。常修六念,音想歸禮十方一切佛法僧寶。願以自身普代受苦。有所違犯,想對諸佛發露悔往。如是自作亦觀他為。又得菩薩勝神通者,化作種種諸變化事,往於十方佛僧所攝大福聚,常修無量亦勸他為。三於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四處中住者,令其趣入。五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已成就者,令得解脫。為欲成辦後四種故,復修六種方便善巧:一隨順會通、二共立要契、三異分意樂、四逼迫所生、五施恩報恩、六究竟清淨。」隨順會通,為通經義。共立要契,勤行善事,後以資什方施彼等。彼若不能速疾修道,後時於彼皆不施與。唯為利彼,非餘意樂有不施等。若有家主,應告家屬。有不知恩犯戒者等,當斷常賜衣服等物,或當捶打。由是彼怖所為治罸,便勤斷惡、勤修諸善。彼雖不樂,強逼令修。若於有情隨力施恩,彼希報德,勸令修善。受報恩者,語言世事,非以相酬。要當知父母恩,乃至受持淨戒,乃名大報我之恩德。若住第一地,生覩史多天,令諸有情念其菩薩當得菩提,願在所生常得值遇,令諸有情起此樂故,乃至廣說。是名六種方便善巧。今此即是後之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上下文中隨義皆有,不能繁引。又方便有四,一進趣方便,如七方便。二施為方便,即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三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如說真如具恒沙德、智為門等,攝一切法,故十地云總同成別異壞等。四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施為,謂三業化等。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又解有三:一接下方便,唯為下人;二顯上方便,唯顯勝妙;三通彰方便,遍在上下。此乃接下名方便也。現身疾等,因說法故,亦可顯上,敘其德故。讚歎如來功德勝故,亦通第三通彰方便。此意本是接下方便,為大居士現身疾等因說妙法,令發心故。又有二種:一迴向、二拔濟,此拔濟也。
釋品名者,利樂儀軌曰方,應時而濟曰便,順理益生為善,智用殊妙為巧。然有方便,下位可知;今顯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說名不思議。今明此事,故復名顯,其不思議方便乃為所顯、教為能顯。舊經文闕,如初已陳。
出品體者,用後得智為體。諸教云:十度之中,後五皆以擇法為性。品下亦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相以身語而為自體,為大居士現身有疾,是身方便;因說妙法,勸彼發心,是語方便。下文自顯,故不引之。發身語本,即是方便,意相難彰,故經不說。
經 爾時(至)名無垢稱。
贊曰:此一品中大文有三,初標能為善方便者;次「已曾供養」下,談其實德;後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以善方便」下,彰其權迹。此即初也。於中有四:一住處,廣嚴城;二行位,大菩薩;三種姓,離咕毘;四名字,無垢稱。舊經少者,對尋可知。非宗義處,恐厭繁文,更不對辨。
經 已曾供養(至)深殖善根。
贊曰:下談實德。有二十句,分之為二:初十八句,談內實德;後之二句,諸佛咨嗟等談外實德。舊經雖復前後不同,句義同此。此中二德:一久值良緣德,供養諸佛;二先修本行德,深殖善根。此二總攝四親近行。
經 得妙辨才(至)遊戲神通。
贊曰:此有四德,一獲七種辨才德、二成三無生忍德、三得四總持德、四縱任六通德。如文次第,理義可知。七辨者,一捷辨、二迅辨、三應辨、四無疎謬辨、五無斷盡辨、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三無生忍等,如前已說。若准《仁王經》,有五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及佛地。彼約麁位,今約成滿,不相違也。
經獲無所畏(至)通達方便。
贊曰:此有四德,一能摧外道德、獲無畏故;二近佛十力德、摧魔怨故;三內融真境德、深入法故;四巧濟群生德、善於智度達方便故。智度者,第十智波羅蜜多,成就有情智。所以通達利益方便,方便善巧波羅蜜也。
經大願成滿(至)諸根勝劣。
贊曰:此有三德。一欲解皆圓德,大願成滿故。〈菩薩地〉說,初發心時唯發一願,願得菩提利樂一切。《勝鬘》一願,攝受正法。《唯識》二願,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勝鬘》三願,《彌勒上生》四弘正願,初地十願,又復菩薩恒沙別願。有經說是金粟如來,故願皆漏。二善達機器德。善知意樂,意業也。及行者,身語也。知其心願及其所行,善逗益故。三善逗機宜德。知根勝劣,說五乘故。此第三德,舊名「心趣」,三業是所趣,意亦圓也。
經 智度成辦(至)決定修習。
贊曰:此中二德,一一導利無帶德,由智度說法成就故。二所作無礙德,於一切大乘教理行果決定作故。然諸菩薩有四種修作:一決定修作、二委悉修作、三恒常修作、四無罪修作。〈菩薩地〉中第四十九說,具四修作故,得三十二相。今舉一修,餘三影顯,亦皆具矣。舊經云「決定大乘」,義意難解。
經 於所作業(至)入心慧海。
贊曰:此有三德。一三乘智先德。三業所作,由智前導,首思量故。二果業圓滿德。住佛威儀故,若牛王行、如象王步等。三妙證深廣德。入心慧海故,心謂真理。《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慧者菩提智,此二深廣,猶如大海,善能證達,名之為入。舊曰「心大如海」,便闕此義。
經 諸佛咨嗟(至)常所禮敬。
贊曰:上十八句,別歎內德;此之二句,別歎外德。外德有二:一諸聖護讚德,諸佛咨嗟稱揚說故。欣其道遠,所以咨嗟;讚其利弘,由斯稱說。二眾凡歸仰德,釋梵護世常禮敬故。此中舉勝且說佛歎,諸菩薩等亦稱揚故,欲歎智者眾聖識故。舉釋梵等,類餘可知。
經 為欲成熟(至)居廣嚴城。
贊曰:自下第三彰其權迹。於中有二:初標權意、後顯權事。此初文也。成就者,利樂義。故為有情,以智善巧居廣嚴城,機法相符,故發揚此。
經 具無盡財(至)暴嫉楚毒。
贊曰:下顯權事。文復有二:初顯昔權,未疾前之權迹故;後「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下,顯其今權。顯昔權中,初別顯昔權;後「是無垢稱以如是等不思議」下,總結昔權。別顯昔權中有三:初以有攝無權;次「雖為白衣」下,同類益流權;後「若在長者」下,為尊誘下權。初以自有六度妙行,攝他六障無妙行者;次為同類,益彼時流;後為尊大,廣誘卑下,此以三度攝無三者。一切無財名貧窮。無所歸趣名無依,無父母等之類是也。無勢可恃名無怙。受戒而破曰犯。不受為惡名越。又破性戒名犯,破遮戒名越。暴者凶暴,急性之流。𡞸者嫉妬。楚謂苦楚,捶打之類。毒謂毒害,鴆毒之輩。如其次第,三度別攝。
經 以大精進(至)妄見惡慧。
贊曰:懈怠者,心無所進。懶墮者,身語無進,初善不進、後惡唯增。靜慮者,色界四定。正念者,七種念等,如前已說。親能引定,故此合說。解脫,八解脫。以十門分別:一列名字、二顯行相、三出體、四釋名、五所緣境、六凡聖得、七離障別、八依身起、九二得異、十有無漏。今辨初四門,餘如章中說。列名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攝事分〉第二,《對法》十三,《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薩藏經》第四等說,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顯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說,內有色想觀外色,名初解脫。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觀外諸色以為不淨,名觀外色。今則不然,准《對法》文,初修業者身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未離色界欲故。若久習業,已離色欲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而觀欲界一切所有內外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脫引發勝處遍處等故,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變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貪欲故不作淨想。《瑜伽》唯云未得無色定,未離色界染,觀外諸色是初解脫者,唯依初業說故。第二解脫,《俱舍論》說,內已伏除見者色想,唯觀外境而為不淨,名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大乘不然,准《對法》云「初習業者,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想久習業者,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而觀外色作少多等想。不同於初觀,內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此唯觀彼已離欲色作少多等,名觀外色。已離除故,立以外名。觀心漸勝,故稍略觀。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即觀少多不作光明等。若於是處已得離欲,說彼為外,故唯觀彼已離染色,名之為外。又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其內有色不言內,其所觀色亦不言外,通緣內外根塵等諸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內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觀外色,唯觀外塵作少多等,不緣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無色界定不現在前者,此說觀外色不依無色定,無色定不能緣外色故。」上二解脫,初作光明想,後作少多等想。初後寬狹,兩觀有殊。《顯揚》二十說「此二解脫,除變化障,為於變化得自在故。」變化既通四靜慮有故,初二解脫通依四靜慮,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無通果。此容預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靜慮能除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作不淨觀。第三靜慮。《俱舍論》說「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心證淨故。餘地雖有相似解脫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淨白,以此為依,修清淨聖行圓滿,於內淨不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是第三解脫行相。謂待諸淨色,於餘色中謂為不淨,非不相待。若唯見一類,淨與不淨二覺無故,是名初想。又於淨中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由於薄皮所䨱共謂為淨之中,現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轉,總一切色合為一味清淨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在第四靜慮地,有捨念淨故,論說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餘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內無色想而觀外色,由前已說,故略不論,而立異稱。次四無色解脫,《俱舍論》說「以四無色定名為性,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脫道,亦得解脫名。無間不然,所緣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多說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離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觀自境思惟勝解,令障更遠、引生勝德。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是名空處解脫行相。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是名識處解脫行相。於無所有處已得離欲,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是名無所有處解脫行相。空識二名自地所緣行相為稱無所有處,以識無有為自地名,故於識處思惟勝解。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無所有處名想生處,今緣此無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故遍於此思惟勝解,至下當知。上說離染,依無學說,故《瑜伽》言「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說: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已下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一,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離自地染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雖在根本,亦非近分。滅盡解脫,大小乘俱說,即滅盡定。而無行相,棄想受故。然將入時有二行相,謂依非想非非想處想及無想界想,初修久熟,二入別故。出體性者,《俱舍論》說「前三無貪性,眷屬五蘊性。次四無色,定善為性。」第八滅定性,大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間出世間正智為體。有漏者,以分別中世間正智為體。無漏者,即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唯慧為性。緣色非色及真如境,離諸定障、引生勝德,非餘能故。若相應體,初七以四蘊為性,眷屬五蘊性故。《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無色界中許有定道無表色故。第八解脫,以二十二法厭心種子為體,即不相應行蘊所攝。」釋名者,初釋總名、後釋別名。總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七所觀法,多分要伏要斷彼地煩惱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脫。既今觀已解脫境,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勝解,故名解脫。其身證者,於有頂染定未能離,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無諍等諸功德故,故成解脫。」由此前言多分已離,不爾多言便為無用。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前無間道,雖滅想受障,至滅盡定位方得解脫名。由入滅定時,暫棄背想受障,所求今滿足故,立解脫名。非時方始解脫定障,先已離故,亦解亦脫。八者,是數,帶數釋也。次釋別名。初有色觀諸色解脫者,《瑜伽》云「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生勝解故。」此觀欲界於勝處所制少多好惡劣勝等色作光明想故,但名有色觀諸色,不言內有色觀外色,其有色非唯內故、諸所觀非唯外故。即外之色觀及有色之觀外色,皆依主釋也。內無色想觀外色者,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一者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先依空處定,已離色界染故。《顯揚》云「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二者不思惟內光明想故,名內無色。」此言意顯已得空處內離色染,又自內心不作光明相,名內無色。此已離染色,名之為外故。《瑜伽》云「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出於染故。即觀此色作少多等解,名觀外諸色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此說不作光明色觀,但作少多好惡等解。初四勝處有色無色,各別觀色若少若多。此總觀外少多好惡等故,與勝處別。外諸色之觀及內無色之觀外色,亦皆依主。內無色時,必須得空處等定,正觀外色。作勝解時,唯依色定,不依無色,無色不能觀於諸色少多等故。故《瑜伽》云「無色界定不現在前。」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瑜伽》云「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白聖行圓滿,名淨解脫。」此說第四靜慮中,離尋、伺、喜樂三地障故,捨念圓滿清白名淨故。《瑜伽》云「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亂動已寂靜故、善摩瑩故、離淨不淨變化障故,名為解脫。」此亦內無色而觀外色,作淨不淨相待相入一味淨想。由前已說內無色言,所以今略。既略於內,故亦略於觀外色等,但言淨解脫。《顯揚論》說「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隨轉理門。或依彼觀成滿之時,展轉一味,唯觀淨想,故作是說。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身者意身。作證者,由於智斷得作證故。諸根得境,唯身根親,今勝餘根故,獨得證名,故此亦如是。」前二解脫,意解思惟尚疎遠故,與其觀名。今此解脫,除障最勝,聖意親取,名身作證。由此聖者多住於此及第八解脫,此二勝故、於二界中各在邊故。世尊經中說:身作證於色無色障斷無餘,證得轉依,勝餘六故。具足住者,第四靜慮根本圓滿,第八亦爾,九次第定得圓滿故。空無邊處解脫者,《顯揚》云「虛空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空其色故無邊者,十方諸相不可分別,名空無邊。處者,謂彼地中定等諸所依法能依行者,所緣虛空所依之處,名為處也。」欲色二界相狀易知,彼界難了,獨與處名。空無邊是境,處是能緣。空無邊之處,依主釋也。下皆准知。識無邊處者,謂緣無邊虛空之識。今緣此識而為境界,十方諸想不可知故,名識無邊。處即能緣,義如前說。無所有處者,謂於識上境界推求之時,無少所得,除無所有無別境界。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無所有此細超前觀,以上境無少所有少亦無故,餘義如前。非想非非想處者,非想者謂超過無所有想,無所有處猶有麁想故。非非想者謂於無所有處上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心所,由唯見此極寂靜故。前無處有處,唯緣識處已上諸境少分亦無。此有頂地,唯緣無所有處能緣心心所,不同彼地有麁想故,名為非想;仍由有唯無此極寂靜心在故,名非非想。非者無也,非全無想故。餘義同前。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由想受二強勝於餘之心行故,厭患勞慮暫求止息。止息此時,要斷障得,名為解脫。為滅想受之解脫,依主釋也。上七解脫,皆持業釋。謂有色觀諸色即解脫,解脫障故,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脫。亦可以別簡通,得依主釋,謂有色觀諸色之解脫。經等持者,九等持。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即定也。此有九種,如前說。等至者,九等至,色四、無色四,及滅盡等至。由定前心折伏沈掉,心不高下,名等。所以今至途中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或由定心折伏沈掉,至此平等安和之位,故名等至。此中等持、等至二法,攝一切盡。更舉勝定,顯皆安住,故復說言靜慮念等。正決擇者,無漏慧也。妄見者,一切不正見。惡慧者,一切邪推求及不正知。如其次第,配後三度。《唯識》等說六唯自利。今利他者,多分自利,迴即利他,不相違也。
經 雖為白衣(至)常樂遠離。
贊曰:自下第二同類益流權。具有十八句,此中四句:一處俗持真軌、二居家不染塵、三妻拏無愛情、四戚里除尋意。菩薩性戒,通俗通持;出家威儀,俗多缺犯。故今處俗,真軌恒持。諸在家者,三界所縛;彼雖居家,離三界染。三界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所屬界,乃至無色所屬界,故以為名,如胡椒飲、如金剛環。界中有欲、界唯有色、界中無色,故名為欲界等。妻子化現,梵行恒持,無愛染故。雖有眷屬,而無親里之尋,離諸尋故。
經 雖服寶飾(至)為味至等。
贊曰:此中二句,一二嚴恒自飾、二兩食常為味。同俗外嚴、同真內飾,所以雖資寶營而以相好嚴身,濟物受食自利居禪,二利齊修、定散雙處。凡食有四,謂段、觸、思、識。靜慮等法,破壞有故,實非食體,但取味證,故不名食。故《佛地經》云「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與出世法為食,不與世間法為食。」食者,資長有漏識故,如別章說。
經 雖同樂著(至)意樂不壞。
贊曰:此有二句,一縱蕩利群生、二形邪心重法。博者六博,樗蒱之流。奕者碁奕,象戲之屬。而於彼類,不誑不欺、不誣不詐,方便調化,名熟有情。形雖同於外道苦行,稟彼軌儀而亦修作,內心於佛法意樂不壞,得不壞信故。
經 雖明一切(至)說法上首。
贊曰:此有二句,一明外寶重內、二處會為說首。佛之正法名為內苑,而於此法樂,常寶贊翫好。或真如理名為內苑,初地以上得法苑樂。故雖處鄉邑眾會之中,證達即深,說為上首。舊云「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者,由為說上首,所以一切見敬,皆供養之中為第一也。
經 為隨世教(至)示有所習。
贊曰:此有二句,一順世現禮儀、二隨俗求財利。世間尊卑禮儀忠孝,示無與乖。舊云「執持正法,攝諸長幼」,正法者,世禮儀也。示習俗利,方便攝財,濟諸貧乏。舊曰「一切治生諧偶獲利之時,不生喜悅」,大意同也。
經 為益含識(至)誘開童蒙。
贊曰:此有四句,一誼靜咸能益、二理斷巧能平、三法筵訓大乘、四席問教初學。市演衢靜,觸處濟生也。西方斷事,委在平直之人,故為群生理諸王家之務,恐有枉曲,以損生故。餘二可知。
經 入諸婬舍(至)遊諸伎樂。
贊曰:此有二句,一處欲勸超染、二遊倡令念知。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樂業妄憶邪解故。舊云「入諸酒肆,能立其志」,酒肆多有絃歌,立志令正知念也。文雖有異,意會可知。
經 若在長者(至)斷其貪著。
贊曰:自下第三為尊誘下權。室富、眾望權高,稱為長者,故說勝法勸厭欲塵。齒下家貧、懷道自逸,名為居士。財食既多不足故,能斷其貪著。
經 若在剎帝利(至)除其我慢。
贊曰:此有二句。西域好種總有四類:一婆羅門,此云淨行,少持戒行,以道自居。二剎帝利,此云官族,居位自怡,化洽人庶。三吠舍,此云坐收,居賤貨貴,以殉軀形。四戌達羅,此云耕田,墾農治生,以供職貢。初二高勝,所以偏彰。官族理務,人眾輕彼,多生瞋恚,故教忍辱。淨行持道,自尊卑人,故除其慢。
經 若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贊曰:此有二句,大臣曲濁,多枉無辜,故教正法。王子憍奢,鮮剋遊禮,故示忠孝。
經 若在內官(至)殊勝意樂。
贊曰:官女內嬪,意多婬逸,故能化正。內官者,掌內之官,西方立此以治後宮,如長秋監宮官之類也。庶人修習三福業事,謂施、戒、修,名相似福。似出世福,名相似福。殊勝意樂者,及上勝信解也。或相似福之勝意樂,或福與意樂,二種各別。不能修勝出世之福,唯修勝意。舊本無此殊勝意樂。
經 若在梵天(至)利益安樂。
贊曰:此有三句,明在天尊。梵天居在初定,謂天下而獨尊。今示諸靜慮差別,令知非獨尊故。又在四禪各能為主,未定差別。舊云「誨以勝慧示諸定也」。帝釋在天,多為常想,示諸自在一切無常。護世四王,各領方域,令護一切平等利樂。
經 是無垢稱(至)饒益有情。
贊曰:此即第二總結昔權。此之善巧,皆方便慧。復名門者,此能出生諸福慧故。
經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贊曰:此下第二顯其今權。於中復二:一現身權,身有疾故。二現語權,語說法故。此身權也。
問:欲現身權,方便多種,何故今現其身疾也?答:現疾之意,略有十種:一來問疾者因說化故、二希望世尊令問疾故、三顯無始來身皆疾故、四明慈悲心隨生疾故、五為識凡聖病之因故、六令有疾者調伏心故、七令餘下位知非類故、八妙詳高德方能對故、九因與對揚為大利故、十顯如來身威德大故。如下經文,不繁具顯。
經 以其疾故(至)皆往問疾。
贊曰:下顯語權。於中有二:初明所化、後正明權。此初文也。諸問疾者,皆所化故。
經 時無垢稱(至)廣為說法。
贊曰:下正明權。有二:初標、後顯。此標也。
經 言諸仁者(至)不可保信。
贊曰:此顯語權。有三:初教厭離;次勸欣求,下「諸仁者!於如是身應生厭離,於如來身應起欣樂」等是,諸修行門不過二故;後明利益,「是無垢稱為諸集會來問疾者如應說法」下是。初文有五,教生五種厭壞觀故。一觀生滅無常義;二「為苦所惱」下,觀逼迫,是苦義。三「是身如聚沫」下,觀非實有,是空義。四「是身無主」下,歎不自在,是無我義。五「是身不淨」下,歎其可污,是不淨義。夫入觀法,初觀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便入真諦。今加不淨,令深厭故。此歎生滅無常者,無彼常有,常無相故。總標無常,亦別顯生為無常之根本,故得無常名。真如常有,神我常無,此有為身本無今有,有非常有,不同真如;本有還無,無非常無,不同神我。無二常相,故言無常。餘三別顯。無強者,老死相,壞命力故。此上總顯一期無常,朽故速疾,念念生滅。剎那百二十是名呾剎那,咀剎那六十名臘縛,臘縛三十名一牟呼粟多,牟呼粟多十八名一時,時十二名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如是一生,乃為無量生滅切割。或無常者是總句,此無常。無強盛之威、堅牢之勢、剛健之力,衰朽遷故;念念迅速,誑惑人故,不可保任信之為常住也。又欲界身無強、色界身無堅、無色界身無力,皆是朽故迅速,不可保信之法。
經 為苦所惱(至)變壞之法。
贊曰:下觀逼迫。文中有二:初釋苦相、後勸勿恃。此初文也。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惱故。八苦者,一生苦,此有二種:一眾苦所逼故、二餘苦所依故。於母胎中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故。正出胎時,後受支體逼切大苦。自後復有老病死等眾苦隨逐。二老苦,時分變壞苦故。三病苦,大種變易苦故。四死苦,壽命變壞苦故。五怨憎會苦,合會生苦故。六愛別離苦,別離生苦故。七求不得苦,所希不果生苦故。如有頌言: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隨,惱壞如箭中。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麁重不安生苦故。為此八苦之所惱亂,與煩惱病為所依器,多諸過患,一百五苦所隨逐故,變壞之法不久停故,無常故苦。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滅分無常,為緣故壞,苦性可了知。俱分無常,為緣故行苦,性可了知。故以變壞而釋苦義。
經 諸仁者(至)所不為怙。
贊曰:勸其不恃也。勿恃惡身而生惑業。諸有智人名聽慧者所不恃故,俱恃皆是愚癡眾生。
經 是身如聚沫(至)徒顛倒起。
贊曰:次下十句,觀非實有。所執實法,五蘊為性,非實故空。此中五句。身如聚沫者,《瑜伽》八十四云「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此經言不可撮摩,撮摩者揉捼義。又實非聚,似聚現故,乃能發起有情解故。如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內迷真境,次有業緣,有煩惱潤,所生起故。又速謝起,不堅住故,言不久立。如陽炎者,飇動性故,無量種相變異生故,令於所緣顛倒轉故,故從煩惱湯愛所生。如春陽炎,遙看似水,諸熱渴惱鹿多奔趣之。非水水想,名渴愛生。諸有為身,從諸煩惱渴愛所生,亦復如是。如芭蕉者,中貞本不堅實故,枝葉廣大速即壞故。如明眼人持利刀入於林,取端直芭蕉柱,斷其根枝葉,都無所獲,何況有實。如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幻作四種諸幻化事,都非實有,顛倒起故。
經 是身如夢(至)念念不住。
贊曰:下別五喻。如夢,意說如夢所見,此境非真,虛妄見故。由業感身,業為本質,身如影故。谷靜響聲,都非實有,此聲屬本發處因緣。此身亦爾,屬本因緣,非今別有。如雲如電,如文可知。然《攝大乘》八喻依他,《般若》九喻,此中十喻,依他不實,所以成空。依義異故,各據一門,不可和會。
經 是身無主(至)四大為家。
贊曰:下第四觀不自在。合有九句,初六句,正顯空故無我;後三句,復顯無我故空。此初也。主者總名,次四是別名,後一句總顯無我。主謂主宰,我之總名故。地無常定主,故以為喻。我是自在,緣三世故,有情者在過去世至于今故。命者,現壽可存活故。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數數流轉取五趣故,從今現在取未來故。此凡夫外道計執三世總別之我,今舉四大虛空為喻,明體皆無。總身以四大為家,假合所成,由來不實,故無我也。我必常一,非假他故,蘊界處法非常一故。舊經五句,無此數取趣,仍非次第。此四別我,與金剛般若天親論同。
經 是身為空(至)風力所轉。
贊曰:下之三句,無我故空。二行隨一得入真故,以離我及我所故空無實。知故無我,無我故空。更無有因能作於身,但為風所動故。無我無我所故空。若是我所,必我作故。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對法論》言「蘊界處中,我我所非有,所以成空。」
經 是身不淨(至)必歸磨滅。
贊曰:下觀可厭污。合有七句,此中有二。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感業所招,父母精血所共成故。二住所不淨,於其母胎生熟藏間,所依住故。三自相不淨,三十六物所集成故。四共相不淨,九孔常流諸穢惡故。五畢竟不淨,身壞以後成糞成灰等故。故言不淨穢惡充滿,雖復種種塗香洗浴,終必歸於不淨臭穢。是身虛危,誰非不淨?不淨之物必是虛偽,歸磨滅故。
經 是身多患(至)之所逼迫。
贊曰:此中二句。多過患者,多病患故。四百四病者,一大不調一百一病生,四大不調故有爾病。一大為本,所起為百,此據總數,上多至百、下至一故。或由十十惡業道因,感此四大所起果身,故各成百。十十惡業道者,返其百福莊嚴身故。一自作十惡、二教他作、三讚歎作、四慶慰作、五少分作、六多分作、七全分作、八少時作、九長時作、十盡形作十惡業道,故得果時有此四大,及四大所生各一百病,合名四百四病。如水隧級者,西方水井,如此古人旁穿其井以為近道,近道名隧。級謂階道,以木為蹬級。挹況入出其中取水,年深日久自致朽爛,身亦如是。或級謂級索,日久自朽,身亦如是。舊云「丘井」,乃意難知。
經 是身無定(至)所共合成。
贊曰:此有三句。不定常主,彼要常死。煩惱如怨賊,四大如毒蛇,遍體充滿。如腐草為積,名為空聚。蘊處界聚身,空無有實,其義亦爾。舊亦少異,智者當知。
經 諸仁者(至)應起欣樂。
贊曰:下次勸求。於中有三:初總標勸;「所以者何」下,次示相勸;「諸仁者如來之身功德如是」下,後結成勸。此初文也。結前生後,標勸相故。
經 所以者何。
贊曰:下示相勸,初徵、後顯。此徵詞也。有何所以,厭如是身、欣如來身?
經 如來身者(至)共所集成。
贊曰:下顯示相。有二:初示法身相、後示報化相。此初文也。諸佛法身,真如恒沙萬德性共集成,現隱難知。但可總說,故言無量善法成也。
經 從修無量(至)智慧所生。
贊曰:下顯報化二身功德。《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一切如來從此經生,法身顯故。」報身實德、化體化成,實假雖殊,因無別故。初總德因,後別德因。此總德因也。恒沙萬德,福智攝故。佛身功德,皆唯無漏,此下說因亦皆無漏。
經 修無量(至)智見所生。
贊曰:下顯別德因,有十五句。此中一因,從五蘊生:一戒蘊,一切無漏戒為性。二定蘊,一切無漏定為性。三慧蘊,一切無漏緣有為慧為性。四解脫蘊,一切無漏勝解數為性。五解脫智見蘊,緣一切無為解脫無漏智為性。此五勝故、積聚多故,偏立為蘊。小乘舊名五分法身。
經 從修慈悲(至)願力智生。
贊曰:此有二句。初四無量,佛為實觀;次十波羅蜜多。調伏寂靜皆唯淨戒,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皆唯是定。餘如自名,前已說故。
經 從修一切(至)修止觀生。
贊曰:此有五句。從修一切到彼岸生者,菩薩所修二利萬行,皆令行者能到彼岸,皆名波羅蜜多。十六勝故,偏得其名。今顯通義,故餘萬行皆名到彼岸。舊云「方便」。六通,方便六通之義,如威力中已略分別。三明者,一宿命明、二生死智明、三漏盡明,此即三通。除摧障故,妙用難測、作用弘廣,立以通名。此除三際愚,照深遠故,復立為明。菩提分法、止觀定慧,並如前說。
經 從修十力(至)善法生。
贊曰:此有四句。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並如前說。斷惡集善,聖道能故。
經 從修諦實(至)清淨業生。
贊曰:此有三句。一諦實生,證實諦理。或行實行、或諦實語之所生故。不放逸生,防惡修善之所起故。清淨業生,廣運三樂所生起故。
經 諸仁者(至)發心求證。
贊曰:下結成勸。有二:一勸證果、二歡修因。或初勸證佛法身,後勸修報化因。此初文也。皆應發心求當果證,或理不可生,但求證會。舊文唯一,無此二殊。
經 汝等欲得(至)三菩提心。
贊曰:此勸修因。因即菩提心,或勸修報化因。報化因者,菩提心是。欲得此身斷諸有情煩惱業病,及斷四大違損病者,當發無上正等覺心。正等覺心,二利因故。得佛身者自利,斷他病者者利他。
經 是無垢稱(至)三菩提心。
贊曰:此下第三明利益。
CBETA 编码:T178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