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No. 243-A大方廣圓覺經疏序
凡是具有血肉之躯的生命,必然拥有知觉;但凡有知觉的,必定同具这个本体。那真实清净、光明玄妙、空灵透彻、卓然独立的存在,就是众生的根本源头,所以称为心地。这是诸佛所证得的境界,所以称作菩提。它交融互摄无碍,因此称为法界。它寂然安乐,因此称为涅槃。它不染污不缺失,因此称为清净。它真实不变,因此称为真如。它远离一切过失,因此称为佛性。它能护持善法遮止恶行,因此称为总持。它含藏一切功德,因此称为如来藏。它超越幽玄深远之境,因此称为密严国土。它统摄一切功德圆满具足,能照破一切迷暗,因此称为圆觉——其实这些都是同一心体。背离它就是凡夫,顺应它就是圣者;迷失它则生死轮回开始,觉悟它则轮回止息。专注修习它就是止观定慧,推广实践它就是六度万行。由此引发智慧便是正智,依此建立修行便是正因——其实这都是同一法门。终日处在圆觉中而不自觉的是凡夫;求证圆觉而未圆满的是菩萨;完全证得圆觉并安住其中的是如来。离开圆觉就没有六道轮回,舍弃圆觉就没有三乘教法,否定圆觉就没有如来正觉,泯灭圆觉就没有真实佛法——其实这都是同一大道。三世诸佛所证悟的,就是证悟这个;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开示这个;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是诠释这个。然而如来施教,说法有显密之分,立义有广略之别,应机有先后之序,对治有深浅之异。若非上等根器圆满智慧,谁能彻底通达?所以如来在光明藏中,与十二位大菩萨秘密宣说而显明开演,潜移默化而广泛普及,以此印证确定这个法门,作为一切经典的根本宗旨。
圭峰禅师,从荷泽神会的嫡传弟子南印和尚的高足道圆和尚处得到佛法真传。一天,他随众僧在州民任灌家应供,坐在下位,依次接受经卷诵读,遇到《圆觉了义经》,还未读完,就感动流泪。回去后把所悟告诉师父,师父拍着他说:你应当广弘圆顿教法,这部经是诸佛授与你的。禅师既已秉承南宗密印,又受《圆觉经》预言,于是遍阅大藏经律,通晓《唯识论》《起信论》等,然后驻足华严法界,静坐圆觉妙境,探究一雨普润的奥义,穷尽五教差异的旨趣,于是为《圆觉经》作注疏,计有《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都流传于世。他讲述教法,见解圆融;阐释法义,透彻分明;解析经义,如劈柴般条理清晰;进入观照,似持烛般光明朗彻;文辞达理即止,不虚饰辞藻;扶持教义为本,不苟且迎合。不拿自己所长苛责他人,所以没有排斥异己的言论;不以自己未达境界掩盖他人长处,所以没有主观臆断的议论。浩浩荡荡,实在是十二部经的精华,三十五祖的心髓,众生的根本,三世通达的大道。后世即使有著述者,也不能超越。这莫非是四依菩萨之一?或是净土圣贤亲口传授?为何能将经义阐释得如此透彻。有人说:道无形相,看的人无法得见;道无方所,行的人无法到达,何况文字呢?在于悟性罢了,岂是区区数万言能诠释的?回答说:唉,这不足以论道。前文不是说吗,统摄众德而圆满具足,照破群迷而独放光明的就是圆觉。圆觉能生出一切法,一切法从未离圆觉。如今经律论三藏文字,传到中国的有五千余卷,它们诠释的是什么?不过是戒定慧罢了。修戒定慧求什么?不过是圆觉罢了。圆觉本是一法,为何要开展万行来求?因为众生根器不同。这样看来,大藏经都是圆觉的经典,这部注疏就是大藏经的注疏。罗列五千卷经文,用数卷注疏来贯通,岂不是最简明的?怎能说它繁琐?至于截断言语之道,息灭思虑之心,忘却能所,泯灭影像,然后才能得道,本就不在于文字诠释。唉,众生轮回往来于六道,鬼神沉溺幽暗愁苦,鸟兽怀着惊惧悲痛,阿修罗正起嗔心,诸天正享快乐,能够整顿心念、趣向菩提的,只有人道能做到。作为人却不修行,我也无可奈何了。我常参访禅师门庭,受禅师显明诀要,无以为报,只能直接赞叹他的法门,普遍告知大众,其他详见本序。
缘起的道理如此深奥广大,要想明白轮回的真谛,就必须彻底研究清楚。
上面已经全面解释了意思。
接下来分别解释经文内容,文中分为四点:一是以贪爱为根本;二是欲望助长业因;三是相互依存辗转;四是生起各种业报。
这与唯识宗的观点相同,将十二因缘归纳为惑、业、苦三类。前三种都属于迷惑之道,第四种则是业与苦的结合。但如果分开来对应,经文本身也是相互呼应的,到具体经文处会明确指出。
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个回答针对根本问题,其余三个回答关于种性类别,其中五性部分的文字是回答菩提问题的,后面会详细讨论,现在暂且依照前面的说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最初的时候开始,因为有了种种恩情爱恋和贪婪欲望,所以有了生死轮回。
解释如下:爱就是十二因缘中的爱支。所谓无始以来,是指过去世积累的烦恼,包含无明支,或者无明已在前面章节说过。这里只说爱,贪欲是爱增长的表现,相当于取支。现在从贪欲的粗显相状来说,指出能产生贪的爱,这就是轮回的根本。
《首楞严经》说:情欲流转成为种子,执念积聚形成胎体,交合作用引发生命,业力相吸招感同类,由此因缘,所以有生死轮回。
另外,《涅槃经》中说:因为贪爱而产生忧虑,因为忧虑而产生恐惧;如果远离贪欲执著,哪里还会有忧虑和恐惧呢?
另外,《佛名经》说:有了贪爱就会产生生命,贪爱灭尽生命也就消失。
因此应当明白,生死轮回的根本在于贪爱,首先要断除贪爱,就像砍树必须连根拔除一样。
欲望指的是五种欲望,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因为这五种欲望,引发了贪爱之心,能让众生不断轮回。
问:欲望应该是心所生,为何说是色等所生?
答:《瑜伽师地论》说,欲有两种,一是烦恼欲,二是事欲。事欲即五尘境界,现在说心念生起与尘境相应,尘境就称为欲。所以下文说:由于贪欲境界,生起种种违逆与顺遂。
又《无常经》说:常追求各种欲望境界。
所谓种种情况,指的是: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亲情,比如父母之恩;有的是因受惠而生的感激,比如得到财物馈赠等;有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贪爱,比如对自身以及名利、美色、美味、亲属等的执着;有的是因为尊敬而生爱,因为受恩而生爱;有的是因为爱而产生恩情。恩与爱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形,比如有恩而非爱等情况。
贪爱的对象众多,所以能贪的爱各不相同。然而贪与爱的关系,也可分为四种情况,比如贪不属于爱等。
要治理境界分别,就会有顺从和违背。如果以妄念来分辨心性,就都会成为过失。
又单就爱欲而言,还有三种分别:
一种恶爱,就是沉迷于打猎、美色以及名利等。
好的善行,是指为了得到回报而进行的布施、持戒等行为。
有三种对法的贪爱:喜欢追求名声和词句,贪求圣者的果位,以及为了这些目的而修行等等。
因此接下来讲:心不执着于法爱,才能逐步成就;我身原本虚幻,憎爱又从何而生。
所有世界中的一切生命形态,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生,都是因为情欲而延续生命。要知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贪爱。
解释:卵生等四种生命形态,体现了众生的不同投生方式。所以《瑜伽师地论》解释众生时说:以思虑造作为因,以卵壳、母胎、潮湿环境为缘,五蕴初次聚合便是出生。
如果将四种生命形态与六道轮回相配:
天界与地狱皆由业力化现而生;
鬼有胎生和化生两种,鬼子和地行罗刹是胎生,其他都是化生;
人与牲畜各有四种。
人有四种出生方式: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如同常人,湿生即捺女,化生则如劫初众生。
畜生的形态有四种:金翅鸟和龙是胎生,其余兽类也是胎生,其余鸟类都是卵生。无论在地上爬行、空中飞翔,水中游动还是陆地行走,乃至微小的蠕虫,有的卵生,有的胎生,有的湿生,有的化生,无法详细区分它们的种类。
问:为什么卵生的地位低劣排在前面,化生的地位优胜排在后面?
答:有两种解释。
从境界的角度来看,条件具备最多的排在前面。卵生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胎生需要三个,湿生需要两个,而化生不需要其他条件,所以排在最后。
从心性来说,由根本衍生枝末为顺序。无明如同卵,是本识三细相中最初始的业相,能所不分,混沌如卵。既是根本,故首先阐明。无明引发业力,蕴藏在藏识中如胎,贪爱之水滋润,方能受生成湿生。化生则是从无忽然显现为有,所以接着说明。
一切众生因淫欲而获得生命。最初受胎时,胎儿对父母怀有嫉妒心,父母双方也生起贪爱,才能受身成形。此时即形成识等诸支,如《俱舍论》所说。经文中"淫"指贪染爱著,凡是情欲染著,都可称为淫。即使是化生众生,也依靠业力染著而生。《十地经论》只说是业力染著,这与《俱舍论》世间品偈颂所说"颠倒心趋向欲境,湿生化生染著香气处所"的意思相同。
如果只讨论欲界中淫欲的轻重程度,《俱舍论》说:六种情形下会产生欲望,即拥抱、牵手、微笑、注视、交合。
四大洲的人类,与四天王天的众生一样,其余各类生命,如卵生、湿生、胎生等形态,其心念受染污,气息相互传递,难以详细区分。他们禀受的性情与命运,无不由此而生。既然生命源于淫欲,淫欲又源于爱染,因此说爱是一切根本。
第二种欲望作为助缘。
因为有了种种欲望,助长了贪爱之心,所以使得生死轮回不断。
解释如下:各种欲望是外境,贪爱是内心,也就是贪爱的种子,因此导致轮回束缚。外界的尘欲引发贪爱之心,也因贪爱之心而执着于欲望。由于贪欲而造作恶业,造业就要承受果报,因此生死轮回不断。所以《肇论》说:众生之所以长期流转生死,都是因为执着欲望。如果能让贪欲在心中止息,就不会再有生死轮回,让心神安住于寂静,与虚空一样清净无染,这就叫做涅槃。
三度辗转相依。
欲望因爱而生,生命因欲望而存在。众生珍爱生命,归根结底还是基于欲望。爱欲是原因,贪恋生命是结果。
解说道:这在两重三世门中,属于后流转三世。那部经上说:
又有三种情况皆不确定,还有误入邪道者,由此激发无明,便形成了五种根性的差异。
发扬光大的人传播推广,使其清楚明白。
然而根本无明只是迷失真性,原本没有差别,由于贪欲不同,所以熏习发展,使其形成五种差别。既然不能了知本觉,就只能以烦恼障和所知障为根本。因此根据伏断这两种障碍的程度,显现出修行深浅的不同。
如果遇到邪见导师的教导,就会对正法更加固执己见,因此两种障碍会更加深重。
如果遇到小乘修行者,就先消除我执,这相对于大乘来说是浅显的。
如果遇到菩萨和佛,从他们之间的比较就能看出境界的高低。
二、分别解释各种差别,分为两部分:一是所依的两种障碍。
什么是两种障碍,第一是理障,妨碍正确的认识和见解;第二是事障,使生死轮回持续不断。
解释说明:分为两部分说明:首先总体解释两种障碍;其次分别解释理性障碍。
初时,这两种障碍既有实体又有意义,其意义与唯识学相同。
烦恼和所知:就事相而言是烦恼,烦恼本身就是障碍,又能延续生死轮回。就理体而言是所知,所知本身不是障碍,但能遮蔽所知的真理。
体就是《起信论》所说的根本无明以及六种染心。染心各自包含两重含义:不觉义和相生义。这里取相生义。这些事障染污清净心,辗转相生,直到执取计名,能生起种种业行,都是连续生死的含义。其余部分的不觉义以及根本无明,都属于理障,遮蔽法界,使真心不能觉悟,妄念生起,不能通达诸法的性相,这是障碍正知见的含义。如果只依据法相宗的说法,二障的类别相同,只是作用不同。
因此那部论典说,这个心从最初以来,本性就是清净的。由于不能通达一真法界的缘故,心识尚未产生分别作用,突然间妄念生起,这就叫做无明。被无明所染污,便有了染污心。所谓染污心的含义,称为烦恼障,因为它能障碍真如的根本智慧。所谓无明的含义,称为智障,因为它能障碍世间自然运作的智慧。
问:根据《瑜伽师地论》配合经典所说,障碍真如智慧的完全属于理障,障碍世间智慧的全归为事障,为何上文所述与此处的分类有所出入?
答:前面已经说明,这两种障碍有其本体,本体在本论中需要按照上述方式对应,其含义与唯识宗相同,但与此处看似矛盾。不过总体解释理障和事障时:从障碍理智、使其不明显的角度,都称为无明;从障碍心行、使其不解脱的角度,都称为烦恼。佛经以理智为宗旨,所以将论中的两种障碍合称为理障(真如和世间是理,两种智慧是正知见,都是被障碍的对象;无明和染法中的一部分是能障碍,即前述上对),只将染法中生起的一部分称为事障,这只是从过患的角度定义障碍,没有被障碍的具体法,如果要设立,解脱就是(生死相续是因为不解脱),由于解脱没有独立本体而归属于真理,所以包含其含义而不另立名称。
《论》中仅以相违作为障碍的根据,因此六种染污反过来障碍真如智慧,无明反过来障碍世间智慧,由此涉及相互对立的缘故。
释论说:由于依于染污之心,便有了能见、能现,虚妄执取种种境界,违背了平等法性。因为一切法本来恒常寂静,没有生起的相状,而无明愚痴不能觉知,虚妄地与法性相违背,所以不能随顺世间种种智慧。
前面对照经论时,虽然各自依据不同角度,但道理并无矛盾,所配合阐释的宗旨,含义确实没有错谬。
接下来分别解释理障的含义。在这里,被障碍的法,必须认识其本体。
最初说理障,只是标个名称,妨碍知见的,正是指出它的体相。这一宗派以知见为理,所以经典和论著,每每破除执着、穷究法义,都归结到觉悟的心性,不把空寂虚无当作究竟真理。圆顿宗教法显扬的本体都是如此。所以《华严经》也将真知作为众生迷失的对象。
经文说: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的智慧,只是因为妄想和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离开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就会显现出来。
二种能依五种性,经文分三部分:
第一个征兆。
什么是五种本性。
解释如下:这五种佛性都是通过修行新近熏习而成,与法相宗主张的本有佛性学说不同。此宗派认为众生本具的佛性,都是圆满觉悟的。关于性宗与相宗对五种佛性的不同见解,已在《悬谈》中说明。现在这里所引用的《楞伽经》等经文内容,与之前所述大体相似而略有差异,具体可见相关经文详解。
二释,其中分为两部分:一总体说明未经熏习的情况。
善男子,如果这两种障碍未能断除消灭,就叫做还未成佛。
解释说:然而五种佛性的区分,原本是根据修行者发心修证的程度,以及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情况,因此分为五种类型。这里所说的众生两种障都没有断除,所以不属于五种佛性中的任何一类,也还没有发心修行遇到佛法教化,所以说尚未受到熏习。
根据《楞伽经》的经文,似乎应当属于第五种无性,但现在不采用这种说法,因为依据《涅槃经》所说,无性阐提断绝了大善根,我不能救度。这里所说的只是尚未成佛,必然不是极端恶人,第五种另有外道的种性,所以不在此列。
二种熏习成就五种根性,文中四种,因为将声闻、缘觉二乘合为一处说明。
声闻与缘觉的根性。
如果众生永远舍弃贪欲,先消除外在烦恼的障碍,但还未断除内在无明的障碍,只能领悟和进入声闻、缘觉的境界,还不能显现和安住于菩萨的境界。
解释如下:这里要讨论的是声闻和缘觉这两种修行者的根性。
首先要消除的是,认识到生死的痛苦,停止对外境的执着追求,所以称为除事。
从根本上说,唯有最初染污需要去除,其余只需不执着即可,因为实际并未真正觉悟。变易生死还在意识中起作用,不先明白道理,只先去除现象,所以才有先除、未断的说法。
然而障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