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序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諫知制誥同修國史判史館事柱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百戶賜紫金魚袋臣楊億 撰
昔釋迦文。以受然燈之夙記當賢劫之次補。降神演化四十九年。開權實頓漸之門。垂半滿偏圓之教。隨機悟理。爰有三乘之差。接物利生。乃度無邊之眾。其悲濟廣大矣。其軌式備具矣。而雙林入滅。獨顧於飲光。屈㫬相傳。首從於達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踐楷梯徑登佛地。逮五葉而始盛。分千燈而益繁。達寶所者蓋多。轉法輪者非一。蓋大雄付囑之旨。正眼流通之道。教外別行不可思議者也。
从前释迦牟尼佛因受燃灯佛授记,成为贤劫中的候补佛。他降临世间弘法四十九年,开启权实顿渐各种法门,留下半字教、满字教、偏教、圆教等不同教法。根据众生根器悟解差异,设立三乘分别;为接引利益众生,度化了无量无边众生。他的慈悲济世广大无边,修行仪轨完备周详。
佛陀在娑罗双树间涅槃时,特别嘱咐摩诃迦叶(饮光尊者)。此后法脉辗转相传,至达摩祖师为东土初祖。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循阶梯、顿悟成佛。传至五祖弘忍时开始兴盛,分支众多如千灯互照。明心见性者不可胜数,弘法利生者代不乏人。这正是释迦牟尼佛付嘱的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不可思议之道。
聖宋啟運人靈幽贊
圣宋开启运数,众生冥冥受佑。
太祖以神武戡亂。而崇淨剎。闢度門。
太祖凭借神明武略平定战乱。同时崇尚清净佛寺。广开修行法门。
太宗以欽明御辯。而述祕詮。暢真諦。
太宗以智慧明达驾驭辩论,阐述深奥义理,畅扬真理真谛。
皇上睿文繼志而序聖教繹宗風。煥雲章於義天。振金聲於覺苑。蓮藏之言密契。竺乾之緒克昌。殖眾善者滋多。傳了義者間出。圓頓之化流於區域。有東吳僧道原者。冥心禪悅。索隱空宗。披弈世之祖圖。采諸方之語錄。次序其源派。錯綜其辭句。由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傳燈錄。詣闕奉進冀於流布。
皇帝以睿智文思继承先志,为圣教作序阐扬宗门风范。如云般灿烂的经文显耀于义理之天,似金般清亮的法音振响于觉悟之园。莲华藏界的妙言暗合佛旨,天竺圣地的法脉得以昌隆。修行众善者日益增多,弘扬究竟义理者相继涌现。圆顿教法的教化广传四方。
有东吴僧人法名道原,潜心修禅,探究空宗奥义。他遍览历代祖师图谱,采集各方禅门语录,梳理源流支派,编排语句文辞。从七佛开始,直至大法眼宗传人,共记载五十二代,一千七百零一位禅师,编纂成三十卷,题名为《景德传灯录》。此书已呈献至朝廷,希望得以广泛流传。
皇上為佛法之外護。嘉釋子之勤業。載懷重慎。思致悠久。乃詔翰林學士左司諫知制誥臣楊億。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臣李維。太常丞臣王曙等。同加刊削。俾之裁定。臣等昧三學之旨迷五性之方。乏臨川翻譯之能。懵毘邪語默之要。恭承嚴命。不敢牢讓。竊用探索匪遑寧居。考其論譔之意。蓋以真空為本。將以述曩聖入道之因。標昔人契理之說。機緣交激。若拄於箭鋒。智藏發光。旁資於鞭影。誘道後學。敷暢玄猷。而捃摭之來。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尋。其有大士。示徒。以一音而開演。含靈聳聽。乃千聖之證明。屬概舉之是資。取少分而斯可。若乃別加潤色失其指歸。既非華竺之殊言。頗近錯雕之傷寶。如此之類悉仍其舊。況又事資紀實。必由於善敘。言以行遠。非可以無文。其有標錄事緣。縷詳軌迹。或辭條之紛糾。或言筌之猥俗。並從刊削。俾之綸貫。至有儒臣居士之問答。爵位姓氏之著明。校歲歷以愆殊。約史籍而差謬。咸用刪去。以資傳信。自非啟投針之玄趣。馳激電之迅機。開示妙明之真心。祖述苦空之深理。即何以契傳燈之喻。施刮膜之功。若乃但述感應之徵符。專敘參遊之轍迹。此已標於僧史。亦奚取於禪詮。聊存世系之名。庶紀師承之自然而舊錄所載。或掇粗而遺精。別集具存。當尋文而補闕。率加采擷。爰從附益。逮於序論之作。或非古德之文。問廁編聯徒增楦釀(楦釀二字出唐張燕公文集。謂冗長也)亦用簡別多所屏去。汔茲周歲方遂終篇。臣等性識媿於冥煩。學問慚於涉獵。天機素淺。文力無餘。妙道在人。雖刳心而斯久。玄言絕俗。固牆面以居多。濫膺推擇之私。靡著發揮之効。已克終於紬繹。將仰奉於清間。莫副宸襟空塵睿覽。謹上。
皇帝作为佛法的外护,赞赏僧众的勤勉修行。心怀慎重,希望佛法长久流传。于是下诏命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臣杨亿,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臣李维,太常丞臣王曙等人共同修订,使之完善。臣等学识浅薄,不通三学要旨,不明五性之理,缺乏临川译经之才,不懂毗邪语默之妙。但恭敬奉旨,不敢推辞。我们尽力探索,不敢懈怠。考察其论述宗旨,以真空为本,旨在阐述古圣入道之因,彰显先贤契理之言。机缘相激,如箭锋相触;智慧发光,似鞭影相资。引导后学,阐扬玄理。所采资料,出处可考,虽有糟粕,但可查证。若有高僧开示,以一音广演,众生聆听,实为千圣印证。取其要义即可。若刻意修饰,反失本旨,既非中印之别,又似雕琢伤宝。此类皆保留原貌。况且记事须真实,必赖善述;言辞欲远传,不可无文。若有记录事迹,详述轨迹,或文辞杂乱,或言语粗俗,均予删削,使之贯通。至于儒臣居士问答,爵位姓氏标注,年代有误,史实差谬,皆予删除,以传信实。若非揭示针投之玄机,展现电激之迅捷,开显妙明真心,阐扬苦空深理,何以契合传灯之喻,成就刮膜之功?若仅述感应征兆,专记参访行迹,此已载于僧史,何必再取禅诠?姑且保留世系之名,略记师承脉络。旧录所载,或取粗遗精;别集尚存,可寻文补缺。尽量采撷,适当增补。至于序论之作,若非古德之文,杂入编联,徒增冗长,亦予删削。历时一年,方告完成。臣等天性愚钝,学识浅陋,天资不足,文力有限。妙道在人,虽久经思索;玄言绝俗,实难以企及。滥受推举,未能彰显要义。虽已完成编撰,将呈御览,恐难符合圣意,有负明鉴。谨此上呈。
重刊景德傳燈錄狀
湖州路。道場山。護聖萬歲禪寺。耆舊僧希渭。係慶元路昌國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禮本路在城觀音禪寺絕照和尚為師。䚯到法名投禮慈溪縣開壽普光禪寺龍源和尚薙髮為僧。仍禮五臺律寺雪涯和尚受具戒。挾策西遊。放包靈隱。後值先師龍源和尚。遷住茲山。隨師參請。迨今有年。每念師恩未由報効。伏覩。從上佛祖景德傳燈錄三十卷。七佛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景德至延祐丙辰。凡三百一十七年。舊板銷朽無存。後學慕之罔及。為此發心重刊。忽得本路天聖禪寺松廬和尚所藏廬山穩庵古冊。最為善本。良愜素志。遂於丙辰年正月初十日。將衣鉢估唱得統金一萬二千餘緡。是日命工刊行于世。流通祖道。此錄總計三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七字。至當年臘月一日畢工。隨即印捨三百部於兩浙。安眾名山。方丈蒙堂眾寮各一部。以便湖海辦道禪衲參究。集茲善利。用報四恩。併資三有者。
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的老僧希渭,是庆元路昌国州人,俗姓董。幼年时拜本路城内观音禅寺的绝照和尚为师。后前往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由龙源和尚剃度出家。又依止五台律寺雪涯和尚受具足戒。曾携经书西行游历,在灵隐寺挂单。后来遇到先师龙源和尚移居此山,便跟随师父修行参学,至今已多年。常念师恩未报,见《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记载七佛至法眼宗传人共五十二代祖师事迹。从景德年间到延祐丙辰年,已有三百一十七年,旧版经书腐朽无存,后学者无从参阅。因此发心重刻,幸得本路天圣禅寺松庐和尚所藏庐山稳庵古本,最为完善,深合心愿。遂于丙辰年正月初十,变卖衣钵筹得铜钱一万二千余贯,当日雇工刊印流通,弘扬祖师禅法。此录共三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七字,至当年腊月初一完工。随即印刷三百部施舍给两浙地区各大寺院:安众名山、方丈、蒙堂及各僧寮各置一部,供四方云水禅人参学。以此善举功德,报答四重恩德,普济三界众生。
大元廷祐三年臘月一日
元朝延祐三年十二月初一
耆舊僧 希渭 謹狀
老僧希渭恭敬陈述
小比丘 文雅 董役
年轻僧人 温和有礼 管理事务
當山住持嗣祖比丘 士洵 主緣
本山住持传法比丘士洵主理此事
CBETA 编码:T207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