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序
从前释迦牟尼佛因受燃灯佛授记,成为贤劫中的候补佛。他降临世间弘法四十九年,开启权实顿渐各种法门,留下半字教、满字教、偏教、圆教等不同教法。根据众生根器悟解差异,设立三乘分别;为接引利益众生,度化了无量无边众生。他的慈悲济世广大无边,修行仪轨完备周详。
佛陀在娑罗双树间涅槃时,特别嘱咐摩诃迦叶(饮光尊者)。此后法脉辗转相传,至达摩祖师为东土初祖。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循阶梯、顿悟成佛。传至五祖弘忍时开始兴盛,分支众多如千灯互照。明心见性者不可胜数,弘法利生者代不乏人。这正是释迦牟尼佛付嘱的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不可思议之道。
圣宋开启运数,众生冥冥受佑。
太祖凭借神明武略平定战乱。同时崇尚清净佛寺。广开修行法门。
太宗以智慧明达驾驭辩论,阐述深奥义理,畅扬真理真谛。
皇帝以睿智文思继承先志,为圣教作序阐扬宗门风范。如云般灿烂的经文显耀于义理之天,似金般清亮的法音振响于觉悟之园。莲华藏界的妙言暗合佛旨,天竺圣地的法脉得以昌隆。修行众善者日益增多,弘扬究竟义理者相继涌现。圆顿教法的教化广传四方。
有东吴僧人法名道原,潜心修禅,探究空宗奥义。他遍览历代祖师图谱,采集各方禅门语录,梳理源流支派,编排语句文辞。从七佛开始,直至大法眼宗传人,共记载五十二代,一千七百零一位禅师,编纂成三十卷,题名为《景德传灯录》。此书已呈献至朝廷,希望得以广泛流传。
皇帝作为佛法的外护,赞赏僧众的勤勉修行。心怀慎重,希望佛法长久流传。于是下诏命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臣杨亿,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臣李维,太常丞臣王曙等人共同修订,使之完善。臣等学识浅薄,不通三学要旨,不明五性之理,缺乏临川译经之才,不懂毗邪语默之妙。但恭敬奉旨,不敢推辞。我们尽力探索,不敢懈怠。考察其论述宗旨,以真空为本,旨在阐述古圣入道之因,彰显先贤契理之言。机缘相激,如箭锋相触;智慧发光,似鞭影相资。引导后学,阐扬玄理。所采资料,出处可考,虽有糟粕,但可查证。若有高僧开示,以一音广演,众生聆听,实为千圣印证。取其要义即可。若刻意修饰,反失本旨,既非中印之别,又似雕琢伤宝。此类皆保留原貌。况且记事须真实,必赖善述;言辞欲远传,不可无文。若有记录事迹,详述轨迹,或文辞杂乱,或言语粗俗,均予删削,使之贯通。至于儒臣居士问答,爵位姓氏标注,年代有误,史实差谬,皆予删除,以传信实。若非揭示针投之玄机,展现电激之迅捷,开显妙明真心,阐扬苦空深理,何以契合传灯之喻,成就刮膜之功?若仅述感应征兆,专记参访行迹,此已载于僧史,何必再取禅诠?姑且保留世系之名,略记师承脉络。旧录所载,或取粗遗精;别集尚存,可寻文补缺。尽量采撷,适当增补。至于序论之作,若非古德之文,杂入编联,徒增冗长,亦予删削。历时一年,方告完成。臣等天性愚钝,学识浅陋,天资不足,文力有限。妙道在人,虽久经思索;玄言绝俗,实难以企及。滥受推举,未能彰显要义。虽已完成编撰,将呈御览,恐难符合圣意,有负明鉴。谨此上呈。
重刊景德傳燈錄狀
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的老僧希渭,是庆元路昌国州人,俗姓董。幼年时拜本路城内观音禅寺的绝照和尚为师。后前往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由龙源和尚剃度出家。又依止五台律寺雪涯和尚受具足戒。曾携经书西行游历,在灵隐寺挂单。后来遇到先师龙源和尚移居此山,便跟随师父修行参学,至今已多年。常念师恩未报,见《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记载七佛至法眼宗传人共五十二代祖师事迹。从景德年间到延祐丙辰年,已有三百一十七年,旧版经书腐朽无存,后学者无从参阅。因此发心重刻,幸得本路天圣禅寺松庐和尚所藏庐山稳庵古本,最为完善,深合心愿。遂于丙辰年正月初十,变卖衣钵筹得铜钱一万二千余贯,当日雇工刊印流通,弘扬祖师禅法。此录共三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七字,至当年腊月初一完工。随即印刷三百部施舍给两浙地区各大寺院:安众名山、方丈、蒙堂及各僧寮各置一部,供四方云水禅人参学。以此善举功德,报答四重恩德,普济三界众生。
元朝延祐三年十二月初一
老僧希渭恭敬陈述
年轻僧人 温和有礼 管理事务
本山住持传法比丘士洵主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