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
因缘界中已经列举了诸根,那么这里所说的根是什么意思呢?根是指最殊胜、最自在、最能显现作用的意思。因此总体而言,根具有增上的意义。这种增上意义是指什么对什么而言的呢?偈颂说:
传说五根源于四种,四种又基于两类,
在五根八识的染净之中,各自成为增上缘。
论说:眼等五根各自在四方面能起增上作用:一是庄严身体,二是引导养护身体,三是产生识等,四是独特功能。先说眼根和耳根庄严身体的作用,若盲聋则身体丑陋。引导养护身体的作用,是因见闻而避险难。产生识等的作用,是引发两种识及其相应心所。独特功能,是能分别见色闻声。鼻根、舌根、身根庄严身体的作用,如同眼耳二根所说。引导养护身体的作用,是因能受用段食。产生识等的作用,是引发三种识及其相应心所。独特功能,是能嗅香尝味觉触。女根、男根、命根、意根各自在两方面能起增上作用。先说女根男根的两种增上:一是有情差别,二是分别差别。有情差别指这两根使有情分为女男两类。分别差别指因这两根形成体形、语音、乳房等差异。有说:此二根于染净法起增上故说有两种作用。为何?因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迦及二形人既无不律仪无间断善等杂染法,也无律仪得果离染等清净法。命根的两种作用:一是延续众同分,二是维持众同分。意根的两种作用:一是延续后有,二是自在随行。延续后有,如经中说:健达缚在二心中随一现前,或与爱俱,或与恚俱等。自在随行,如经中说:
心能引导世间,
心能统摄一切,
这心之一法,
皆随其自在而行。
乐等五种感受、信等八种根器,在染污与清净中依次增长作用。乐等五种感受对于染污增长作用,是因为贪等烦恼随之增长。信等八种根器对于清净增长作用,是因为各种清净法随之生长。另有论师认为:乐等感受对于清净也有增长作用。如佛经所说:乐使心安定、苦为信所依,也是出离依赖于喜、忧、舍。毗婆沙师如此传说。另有论师认为:能引导养护身体的并非眼等感官的作用,而是识的增长作用,因为识了知才能避开危险困难,接受段食的缘故。见色等作用也并非与识不同,所以不与眼等根器共同作用,不能确立为别的增长作用,因此不由此认为眼等成为根器。如果这样,又该如何呢?偈颂说:
认识自身境界的增强,
总括确立为六根,
从身体分出二根,
男女性别为增上,
于同住杂染中,
清净为增上故。
应知命根与五受,
信等亦立为根,
未知当知已知,
具知根亦如是,
为得后后诸道,
涅槃等增上故。
论中说:能认知自身境界的,是指六识身。眼等五根对于能辨别各自境界的识具有增强作用,第六意根对于能辨别一切境界的识具有增强作用,因此眼等六根各自成立为根。难道色等境界对于能认知的识也有增强作用,应该立为根吗?境界在识中不具有增强作用。所谓增强作用是指殊胜自在,眼根在生起认知色境的识中最为殊胜自在,因此称为增上,因为它是认知众色的共通因,识随着眼根有明暗差别。色境则不是这样,二者性质相违。乃至意根对于法境也是如此。从身根又分立女根男根,是因为在女性男性特征中有增强作用。女根男根的体性不离身根,是在身根的一部分中立此名称。按照顺序,在女性男性特征中,这女根男根有增强作用,此处与其他部位的身根稍有差异,因此从身根中分别立为二根。女性身形、声音、行为、志趣的差别,称为女性特征。男性身形、声音、行为、志趣的不同,称为男性特征。这两种特征的差别由女根男根决定,所以说女根男根对于两种特征有增强作用。在众同分的持续存在中,命根有增强作用。在杂染中,乐等五种感受有增强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契经说:对于乐受贪欲随之增长,对于苦受嗔恚随之增长,对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之增长。在清净中,信等五根有增强作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力量能降伏烦恼引发圣道。说应知,是为了劝许每一根都能作为根。三无漏根对于获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强作用。说亦尔,是类推显示每一根都能作为根。所谓未知当知根对于获得已知根的道有增强作用,已知根对于获得具知根的道有增强作用,具知根对于获得涅槃有增强作用,因为心未解脱不能证得涅槃。等字是为了显示还有其他角度。什么角度呢?所谓在灭除见所断烦恼中未知当知根有增强作用,在灭除修所断烦恼中已知根有增强作用,在现法乐住中具知根有增强作用,因为由此能领受解脱的喜乐。如果因为有增强作用就立为根,那么无明等性质也应立为根,因为无明等因对于行等果各自都有增强作用。又语言器官等也应立为根,语言器官、手足、大小便处,在语言、执行、排泄、享乐等事中按顺序有增强作用。这些事不应立为根,因为所承认的根具有这样的特征。颂说:
心依此而有别,
依此而住而杂染,
依此积资粮而净,
由此差别立诸根。
论中说:心所依赖的是眼等六根。这内六处是有情众生的根本,其差异特征由女根和男根决定,又由命根维持这一期的生命。这些成为杂染是由于五受根,净化所需的资粮由信等五根提供,达到清净则依靠后三根,由此建立的根法都已完备。因此不应承认无明等以及语言器官等也被立为根,因为它们在此不具备增上作用。此外还有其他论师提出不同的根相解释。颂文说:
流转所依处,以及生住受用,
前十四建立,还灭后亦同。
论中说:有人认为这是其他论师的观点,依据流转和还灭建立二十二根。流转所依指的是眼等六根,生命的产生是由于女根和男根,依赖它们而生起。生命的持续依赖命根,依靠它而存在。感受的作用由五受根决定,因为它们负责领纳。根据这些建立了前十四根。在还灭的状态中,同样依据这四种意义的不同类别建立了后八根。还灭所依指的是信等五根,对于三无漏根,最初是生起,其次是持续,最后是受用,根的数量因此既不减少也不增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典中确立了顺序。言语器官不应作为言语的根,因为要依赖学习的差别言语才能成立。手和脚不应分别作为行走和执持的根,因为它们没有不同的体性,所谓行走就是手和脚在不同位置和形态的差别产生时的名称。此外,离开手脚也有行走的情况,比如腹行类动物。因此手脚不能作为行走的根。排泄大便的器官不应作为排泄的根,因为重物在空中自然下落,而且是由风力引导排出。排泄小便的器官不应作为产生快乐的根,因为这种快乐是由女根和男根引发的。另外,喉咙、牙齿、眼睑和关节应立为根,因为它们对吞咽、咀嚼、开合、屈伸有重要作用。或者说,一切因对自身所起的作用有重要影响的都应立为根,虽然它们有作用,但不具增上性。不立为根的原因是,这些言语器官等也不具增上性,不应立为根。这里所说的眼等乃至男根如前所述。命根的体性是不相应行,不相应行中会详细讨论。信等的体性是心所法,心所法中也会详细讨论。乐等五受根和三无漏根,没有其他讨论的地方,所以现在应当解释。颂中说:
身体不适称为苦,
这种适意称为乐,
以及三禅定的心之适意,
其他处所称为喜。
心不适意称为忧,
中舍二者无差别,
见道修道无学道,
依九法立三根。
论中说道:身指身体上的感受,因为依赖身体而生起,也就是与五种感官相应的感受。所谓不悦,指的是损害和苦恼的意义,在身体感受中能带来损害和苦恼的称为苦根。所谓悦,指的是增益和利益的意义,也就是在身体感受中能带来增益的称为乐根。以及第三种禅定中心相应的感受能带来增益的也称为乐根,第三种禅定中没有身体上的感受,因为五种感官不存在,内心的悦称为乐。这种内心的悦,除了第三种禅定,在下面的三种境界中称为喜根。第三种禅定中心悦安静,远离了喜的贪着,所以只称为乐根。下面三种境界中心悦粗显浮动,有喜的贪着,所以只称为喜根。意识相应的能带来损害和苦恼的感受,是内心的不悦,称为忧根。中指的是既不悦也不不悦,也就是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种处于中间的感受称为舍根。那么,舍根是属于身体感受还是心理感受呢?应该说二者都有。为什么这两种感受合为一个根?因为这种感受在身心上都是没有分别的。心理上的苦乐大多因分别而生起,身体上则不是这样,而是随着外境的力量而生。阿罗汉等也是如此生起,因此建立根,身心各自不同,舍没有分别自然而然地生起,所以建立根,身心合而为一。另外,苦乐感受在身心上对损害或增益的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分别建立根。舍在身心上同样没有分别,既不损害也不增益,表现没有差异,所以合为一个根。意乐、喜、舍、信等五根,这九根在三种道中,依次建立三种无漏根。在见道中,依靠意等九根建立未知当知根;在修道中,依靠这九根建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中,也依靠这九根建立具知根。这三种名称是根据什么建立的?在见道中有未曾知道的应当知道的行为在运行,所以称为未知当知。在修道中没有未曾知道的,只是为了断除剩余的烦恼,对境界多次了知,所以称为已知。在无学道中已经知道已经知道的,所以称为知,有这种知的称为具知。或者修习这种知已经成为本性的称为具知,因为获得了尽智和无生智,如实自知:我已经完全知道苦,不需要再完全知道。等等详细说明。那些所有的根称为未知当知根等。这样已经解释了根体的不同,接下来应当辨析各种门类的意义差别。在这二十二根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颂说:
只有无漏的后三根,
有色身、寿命、忧苦,
应当知道唯有漏,
通于二界其余九根。
论中说:先前所述最后三根(指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其体性唯属无漏,这是无垢之义。垢与漏名称不同而体性相同。七种有色根及命根、忧根、苦根纯属有漏。所谓七有色根,即眼等五根加上女根、男根,因它们属于色蕴所摄。意根、乐根、喜根、舍根及信等五根,这九种根皆通有漏与无漏。有其余论师认为:信等五根也唯属无漏,因此世尊曾说:若完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于外异生品类。但这并非确证,因为此说是依据无漏根而言。如何知晓?因先前已依无漏信等五根建立诸圣位差别而后说此言故。又诸异生略有二种:一内、二外。内指不断善根者,外指善根已断者。依外异生作如是说: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又有契经说:有诸有情处于世间,或生或长,有上中下诸根差别。这是佛尚未转法轮时,故知信等亦通有漏。又世尊说:我若于此信等五根,未能如实知其集、灭、味、过患、出离,便不能超越此天、人世间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广说。因无漏法不可作如是品类观察故,信等五根通有漏无漏。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颂曰:
生命仅是异熟果报,
忧愁及后八者非异熟,
色界与意根所余四受,
每一皆通异熟与非异熟。
论中说道:唯有命根必定是异熟果。如果这样,那些阿罗汉延长寿命的行为就是命根,这样的命根是谁的异熟果呢?如本论所说:比丘如何延长寿命?是指阿罗汉成就神通,获得心自在。若对僧众或他人,将有关生命的资具如衣物、钵等随分施舍,施舍后发愿,随即进入第四边际静虑,从定中起来后,心中默念并口说:我所有能招感财富异熟果的业,愿都转为招感寿命异熟果。那时,那些能招感财富异熟果的业,就都转为招感寿命异熟果。又有观点认为这是引取过去业残余的异熟果。他们认为过去生中曾受的业有残余的异熟果,通过现在所修的边际定力引取而受用。比丘如何舍弃寿命?是指阿罗汉成就神通,获得心自在,对僧众等如前施舍,施舍后发愿,随即进入第四边际静虑,从定中起来后,心中默念并口说:我所有能招感寿命异熟果的业,愿都转为招感财富异熟果。那时,那些能招感寿命异熟果的业,就都转为招感财富异熟果。尊者妙音这样说:他们发起第四边际定力,引取色界的大种,使其在身中显现,而那些大种或顺应寿命或违背寿命,由此因缘,或延长寿命或舍弃寿命。应当这样说,那些阿罗汉通过这种自在的三摩地力量,转去过去业所生的诸根大种的存在时分,引取未曾有过的定力所生的诸根大种的存在时分,因此这命根不是异熟果,其余一切都是异熟果。由此论引出其他问题:那些阿罗汉有什么因缘延长寿命?是为了利益安乐他人,或为使圣教长久住世,观察到自己寿命将尽,而他人不具备这两种能力。又有什么因缘舍弃寿命?那些阿罗汉观察自己住世对他人利益安乐的事少,或者被疾病等苦逼迫自身。如有一颂说:
清净的修行圆满成就,
圣道已经妥善修习,
寿命终结时心生欢喜,
如同摆脱种种病苦。
这里应当知道,依据什么条件、什么人能够这样留住或舍弃寿命?指的是三洲男女众生中,那些获得解脱、证得边际定的阿罗汉。因为他们身心自在,没有烦恼。佛经说:世尊留住许多命行,舍弃许多寿行。命和寿有什么区别?有人说:没有区别。如本论所说:什么是命根?就是三界的寿命。另一些论师说:前世业力所感的结果称为寿行,现世业力所感的结果称为命行。有人说:由于众生共同的业力持续存在称为寿行,由于暂时维持生命称为命行。说“多”是为了显示留住或舍弃的是多个刹那,命行和寿行不是一瞬间的事,因为命行和寿行是可以留住或舍弃的。有人说:这样说是为了否定有一种命或寿的实体能够长时间存在。有人说:这样说是为了表明没有一种真实的命或寿的实体,只是在多个行为上假立了命和寿这两个名称。如果不这样认为,就不应该说“行”。世尊为什么要舍弃许多寿行而留住许多命行?为了显示对死亡有自在力而舍弃许多寿行,为了显示对生命有自在力而留住许多命行。只留住三个月而不增减,是因为超过这个时间就没有需要度化的事了,少于这个时间则利益众生不圆满。又为了证明自己先前所说:我因为善修四神足,所以能住世一劫或更久,随心所愿就能做到。毗婆沙师这样说:这是为了显示现在能降伏五蕴和死亡这两种魔。世尊之前在菩提树下已经降伏了天魔和烦恼魔。旁论已经说完,正论应当继续。忧根以及后面的信等八根都不是异熟,因为它们是有记的,其余的都通于异熟和非异熟。意思已经明确。即七种色根和意根,除了忧根之外的其他四受,这十二根每一种都通于两类。七种有色根如果是长养所生就不是异熟,其余都是异熟。意根和四受如果是善的或染污的,或者是威仪、工巧、变化所生,相应的情况下也不是异熟,其余都是异熟。如果说忧根不是异熟,那么这段经文该怎么解释?如佛经说:有三种业:顺喜受业、顺忧受业、顺捨受业。根据与受相应来说“顺”是没有问题的,即业与忧相应所以称为顺忧受业,就像触与乐相应称为顺乐受触。如果是这样,顺喜受业和顺捨受业也应当如此,因为同一部经这样说。随你怎么理解,对我来说都没有矛盾,异熟相应的道理都没有问题,没有可反驳的地方。这样解释经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忧根不是异熟,因为忧根是由分别和差别所生,止息也是这样;异熟则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喜根也应当不是异熟,因为它也是由分别所生并且可以止息。如果承认忧根是异熟,那么造无间业之后立即生起忧,这时这个业就应该称为果报已经成熟。同样可以用这个问题来质疑喜根,如果承认喜根是异熟,那么造殊胜福业之后立即生起喜,这时这个业就应该称为果报已经成熟。毗婆沙师都这样说:已经离欲的人没有忧根,异熟则不是这样,所以忧根不是异熟。如果是这样,应当说离欲的有情有异熟喜根。怎么知道有呢?随顺其他有异熟的情况,这里也是一样,即善的喜根在这种状态下是存在的,无记的异熟喜根也应当类似地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忧根是绝对不存在的,所以肯定不是异熟。眼等八根如果在善趣就是善的异熟,如果在恶趣就是恶的异熟,意根无论在善趣还是恶趣都是兼具异熟,喜、乐、捨根无论在哪一趣都是善的异熟,苦根无论在善趣还是恶趣都是恶的异熟。在善趣中有二形者只是根的存在形式,不善业招感善趣的色根,是因为善业引导的缘故。这样已经说明了哪些是异熟。二十二根中哪些是有异熟的,哪些是无异熟的?颂曰:
忧虑必定产生果报,
前八种与后三种则无,
意识及其余感受、信心等,
每一类皆兼具两种情况。
论中说道:如前所述争议,应当了知忧根必定具有异熟果,依据《唯越义颂》中所说“定声”,即表明忧根唯具异熟果且兼具两种意义,故而越次而说。兼具两种意义者,忧根非属无记性,因其由强思所生;亦非无漏,因其唯在散地存在。由此越次先说,忧根必定具有异熟果。眼等前八根及最后三根必定无有异熟果,前八根属无记性故,后三根属无漏性故,其余诸根则通于二者。其义理准据已成,即意根与其余四受(苦乐喜舍)以及信等(此处“等”字包含精进等四根),此十一根各各皆通于两类。意、乐、喜、舍若属不善或善有漏,则有异熟果;若属无记或无漏,则无异熟果。苦根若为善或不善,则有异熟果;若为无记,则无异熟果。信等五根若属有漏,则有异熟果;若属无漏,则无异熟果。如是已说具异熟等义。二十二根中,几者为善、几者为不善、几者为无记?颂曰:
只有后八根是善的,
忧受通于善与不善,
意根与其余受有三种,
前八根仅是无记。
论曰:信等八种根始终是善,虽然在数目上次序居后,但因承接前文故先说明。忧根仅通于善性与不善性,意根及其余受根各各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眼等八种根唯是无记性。如上已说明善、不善等性。二十二根中,多少属于欲界系、多少属于色界系、多少属于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色界、无色界,依次除去后三种烦恼,同时去除女身、男身、忧愁痛苦,并舍弃色界的喜乐。
论中说:欲界除了后三种无漏根,因为那三种根只属于不系法,由此可知欲界所系法只有十九根。色界如前所述,除了三种无漏根,还除去男根、女根、忧根、苦根这四根,由此可知十五根也属于色界所系法。除去女根男根的原因,是色界已远离淫欲法的缘故,又因女根男根会导致身体丑陋。如果这样,为何经中仍称其为男身?在何处说的?是在契经中说的。如契经所言:没有任何地方容许女身成为梵行者,但有地方容许男身成为梵行者。另有一种男性特征,是指欲界中男身所具有的。没有苦根,是因为色界身体清净微妙的缘故,又因那里没有不善法的存在。没有忧根,是由于禅定润泽身心的缘故,又因那里绝对没有恼害之事。无色界如前所述,除去三种无漏根、女根、男根、忧根、苦根,并除去五色根及喜根、乐根,由此可知其余八根属于无色界所系法,即意根、命根、舍根、信等五根。以上就是对欲界所系法等问题的说明。二十二根中,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哪些是非所断?偈颂说:
意识有三种感受共通,忧患见于修道所断,
九种唯修道所断除,五种修道非三非断。
论中说:意、喜、乐、舍这四种根每一种都通于三界,因为它们都通于见道所断、修道所断和非所断。忧根只通于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因为它不是无漏的。七种色根、命根和苦根只属于修道所断,因为它们不是染污的、不是由六识产生的、都是有漏的。信等五种根,有的是修道所断、有的不是所断,因为它们不是染污的、都通于有漏和无漏。最后三种根只属于非所断,因为它们都是无漏的、不是有过失的法所以不是所断的。已经说了各种义类的差别。在哪些界最初获得哪些异熟根呢?颂中说:
胎生卵生湿生者,初得二种异熟果报;
化生则有六七八识,色界六天唯具命根。
论中说道:胎生、卵生、湿生这三种生命形态在最初投生时,只能获得身根与命根这两种异熟根,因为其他三根是随着生命成长逐渐生起的。为何它们不能同时获得意根和舍受根呢?这是因为投生时的意识必定处于染污状态。化生生命在初生阶段则能获得六、七或八根:无形者初生得六根,如劫初时的众生。这六根是哪六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命根。具单一性征者初生得七根,如诸天人等。具双重性征者初生得八根。难道真有具双重性征的化生众生吗?恶趣道中确实可能存在双重性征的化生者。以上已说明欲界众生初得诸根的情况。接下来应当说明色界与无色界的情况。由于欲界以欲望为胜,故简称为欲界;色界以色法为胜,故简称为色界。佛经中也说:寂灭解脱的境界,超越色界与无色界。色界众生最初获得六种异熟根,这与欲界中无形化生者的情况相同。至于上界唯得命根,是指无色界以禅定殊胜、生命形态殊胜,故称为上界。无色界众生最初获得的异熟根,唯有命根而无其他。以上已阐述异熟根最初获得的情形。那么各界众生临终时,哪些根会最后灭去呢?颂曰:
临命终时诸根断灭,无色界三禅与八定,
欲界顿断十九或十八,渐次修习四禅善递增五。
论中说:在无色界即将命终时,命根、意根、舍受这三种最后灭尽。若在色界即将命终时,前述三根加上眼等五根,这八种最后灭尽。一切化生者必定具足诸根而生灭。若在欲界突然命终时,有十九、十八或十七根最后灭尽:具两性者灭十根(即男女二根加前述八根);具单性者灭九根(于男女根中缺一);无性别者灭八根(无男女根仅存前八)。此说针对顿命终者。若是渐命终者,最后仅舍四根——谓欲界渐终时,身根、命根、意根、舍受必定同时灭尽。需知上述皆依染污心或无记心命终而言。若三界众生以善心命终时,信等五根必然具足,故前说诸位皆应加信等五根:无色界增至八根,欲界渐终至九根,中间增减依理可知。于二十二根中,当思择何根能证何种圣果?颂云:
九品得二果,七八九中二品,
十一品阿罗汉,依一品之说或有。
论中说:边指预流果和阿罗汉果,因为它们在沙门果中处于最初和最后的位置。中指一来果和不还果,因为这两果观察起来位于最初与最后之间。最初的预流果由九种根证得,即意根、舍根、信等五根、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共九种。未知根存在于无间道,已知根存在于解脱道,这两者相互配合证得最初果位。按此次序,在离系得中能作为引因,因为是依因性的缘故。阿罗汉果也由九种根证得,即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以及喜根、乐根、舍根中任意一种共九种。已知根存在于无间道,具知根存在于解脱道,这两者相互配合证得最后果位。按此次序,在离系得中能作为引因,因为是依因性的缘故。中间的两种果位,根据相应情况,分别由七、八或九种根证得。为什么呢?且说一来果依次第证得时,依世间道由七种根证得,即意根、舍根、信等五根;依出世间道由八种根证得,即前述七种根加已知根为第八种。若通过倍离欲贪超越证得者,则如预流果一样由九种根证得;若不还果依次第证得时,依世间道由七种根证得,依出世间道由八种根证得。如同前述次第证得一来果的方式。若通过全离欲贪超越证得者,则由九种根证得,如同前述超越证得一来果的情况。总体虽如此说但存在差别,因为所依地有差别,乐根、喜根、舍根中可任取一种。前述果位超越时仅依舍根。又次第证得不还果者,若在第九解脱道时进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种根证得。其无间道与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又有喜受,这两者相互配合证得第三果位。在离系得中,两种因如前所述;若依出世间道则由九种根证得,前八种根同前,已知根为第九种,因为无间道与解脱道同时具有此根。难道《根本阿毗达磨》中不是问:由几种根证得阿罗汉果?答:由十一种根。为何此处却说由九种根证得?实际上证得第四果位仅需九种根。而本论说十一种根,是依据同一身中可能具备的情况而言。即可能存在一种补特伽罗,从无学位多次退转后,由乐根、喜根或舍根任意一种现前,多次重新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本论说十一种根,但实际上并无同时三种受俱起的情况,所以现在确定说由九种根证得。为何在不还果中不这样说呢?因为没有依靠乐根证得不还果的情况,且证得后存在退转的可能。也没有退转后依靠乐根重新证得的可能,因为先前通过离欲超越证得第三果者不存在退转之义。此离欲果由两种道证得,极为坚牢的缘故。现在应当思考:成就哪些根?这些根中有几种必定成就?颂曰:
若成就命意舍,必定各成就三根;
若成就乐身根,必定各成就四根;
若成就眼等及喜根,必定各成就五根;
若成就苦根,必定成就七根;
若成就女男忧根,以及信等根,各成就八根;
二无漏根者成就十一根;
初无漏者成就十三根。
论中说:命根、意根、舍受这三根中,只要具备其中一种,就必定同时具备这三种根,不可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根而单独成就其余两种。其他诸根的成就情况则不一定,有些可能成就,有些不成就。具体来说:眼、耳、鼻、舌四根,若生于无色界则必定不成就;若生于欲界却未曾获得或已经失去,也不成就。身根,唯有生于无色界才必定不成就。女根和男根,若生于色界或无色界则必定不成就;若生于欲界却未曾获得或已经失去,也不成就。乐根,凡夫若生于第四禅或无色界则必定不成就。喜根,凡夫若生于第三禅、第四禅或无色界则必定不成就。苦根,若生于色界或无色界则必定不成就。忧根,一切已断除欲贪者必定不成就。信等五根,若善根已断者必定不成就。初无漏根,一切凡夫及已证得果位者必定不成就。次无漏根,一切凡夫、见道位及无学位者必定不成就。后无漏根,一切凡夫及有学位者必定不成就。在未被遮止的情况下,如前所述诸根都必定成就。若成就乐根,则必定同时成就四根:命根、意根、舍受和乐根。若成就身根,也必定同时成就四根:命根、意根、舍受和身根。若成就眼根,则必定同时成就五根:命根、意根、舍受、身根和眼根。耳、鼻、舌根也同样成就五根,前四根与眼根相同,第五根为各自的本根。若成就喜根,则必定同时成就五根:命根、意根、舍受、乐根和喜根。若生于第二禅天,尚未证得第三禅天,舍弃了下界境界却未获得上界境界,此时成就何种乐根?应说成就第三禅天的染污乐根,因为其余乐根尚未获得。若成就苦根,则必定同时成就七根:身根、命根、意根和四种受(乐、苦、喜、舍)除去忧受。若成就女根,则必定同时成就八根:前七根与苦根相同,第八为女根。若成就男根,也必定同时成就八根:前七根与苦根相同,第八为男根。若成就忧根,也必定同时成就八根:前七根与苦根相同,第八为忧根。若成就信等五根,则各成就八根:命根、意根、舍受和信等五根。若成就具知根,则必定同时成就十一根:命根、意根、乐根、喜根、舍受、信等五根及具知根。若成就已知根,也必定同时成就十一根:前十根与具知根相同,第十一为已知根。若成就未知根,则必定同时成就十三根:身根、命根、意根、苦根、乐根、喜根、舍受、信等五根及未知根。诸根最少可成就几根?颂曰:
极少数人不具备八种善德,承受着身命意念的苦果,
愚痴者生于无色界,成就善德却舍弃了身命意念。
论中说:已经断除善根的人称为无善。这样的人最少具备八种根,即五种感受根以及身根、命根和意根。所谓感受,是指能够领受、接纳的能力。或者因为具有感受的性质而称为感受,就像圆满的性质被称为圆满一样。如同断除善根的人最少具备八根,愚痴的凡夫生于无色界也具备八根。愚痴的凡夫是指未见真理的异生。具体是哪八种根呢?即信等五根、命根、意根和舍根。信等五根因为纯粹是善的,所以总称为善根。如果这样,应该包含三种无漏根。不是的,这里依据的是八种根,并且讨论的是愚痴凡夫生于无色界的情况。那些具备最多根的人又有多少种根呢?颂中说:
极多成十九种,二形除去三净业,圣者尚未离欲,除去二净一形。
论曰:具有男女二根者具备眼等诸根,除三种无漏根外,其余十九根皆得成就。无漏根名为清净,因其远离烦恼与所知二障。二根者必属欲界凡夫,未离欲贪故得十九根。唯此等人具十九根,抑或更有他类?圣者未离欲者亦具十九根,谓有学圣者未离欲贪,所成根数极多时亦具十九,唯除二无漏根及所缺一形根。若住见道位,则除已知根与具知根。若住修道位,则除未知根与具知根。女根男根随除其一,因诸圣者无有二根故。为分别界、根与非根差别之因,由此广辩二十二根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