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大師悟性論
道,以寂灭为本体。修习者,以离相为宗旨。所以经中说:寂灭就是菩提,因为灭除了各种相。佛就是觉。人有了觉悟的心,证得菩提道,所以称为佛。经中说:远离一切相,就叫做诸佛。由此可知,有相就是无相之相,不能用眼睛看见,只能用智慧了知。如果听闻这个法门,生起一念信心,此人已经发起大乘心超越三界。三界就是贪嗔痴。反过来,贪嗔痴转为戒定慧,就叫做超越三界。然而贪嗔痴也没有真实自性,只是针对众生而言。如果能返观自照,清楚见到贪嗔痴的本性就是佛性,在贪嗔痴之外,再没有别的佛性。经中说:诸佛从本以来,常处于三毒中,长养白法,最终成就世尊。三毒就是贪嗔痴。说大乘最上乘法,都是菩萨修行之处,无所不乘,也无所乘,整天乘却未曾乘,这就是佛乘。经中说:无乘就是佛乘。
如果知道六根不真实,五蕴是假名,遍身寻找,必定没有固定之处,应当知道此人理解佛语。经中说:五蕴窟宅叫做禅院,内照开解,就是大乘门。怎能不明白呢?不忆念一切法,才叫做禅定。如果明白这句话,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知道心是空,叫做见佛。为什么呢?十方诸佛都以无心为心,不见于心,叫做见佛。能舍弃身体而不吝惜,叫做大布施。远离一切动静,叫做大坐禅。为什么呢?凡夫总是动,小乘总是定,超出凡夫小乘的坐禅,叫做大坐禅。如果能这样领会,一切相不求自解,一切病不治自愈,这都是大禅定的力量。
凡是用心求法的人就是迷,不用心求法的人就是悟。不执着文字叫做解脱,不染六尘叫做护法。出离生死叫做出家,不受后有叫做得道。不生妄想叫做涅槃,不处无明叫做大智慧。没有烦恼之处叫做般涅槃,无心相处叫做彼岸。迷的时候有彼岸,悟的时候没有彼岸。为什么呢?因为凡夫总是执着此岸,觉悟最上乘法的人,心不住此岸也不住彼岸,所以能远离此岸彼岸。如果见到彼岸与此岸不同,此人的心已经失去禅定。
烦恼叫做众生,悟解叫做菩提。也不是一也不是异,只在于迷悟的差别。迷的时候有世间可出离,悟的时候没有世间可出离。在平等法中,不见凡夫与圣人有什么区别。经中说:平等法,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只有大菩萨和诸佛如来能行。如果见到生与死不同,动与静不同,都叫做不平等。不见烦恼与涅槃有别,才叫做平等。为什么呢?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所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被涅槃所束缚。菩萨知道烦恼性空,就不离空,所以常在涅槃中。
涅槃,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死,出离生死,出离般涅槃。心没有来去,就入涅槃。由此可知涅槃就是空心。诸佛入涅槃,就是在无妄想之处。菩萨入道场,就是无烦恼之处。空闲之处,就是无贪嗔痴。贪是欲界,嗔是色界,痴是无色界。如果一念心生起,就进入三界;一念心灭,就出离三界。由此可知三界的生灭,万法的有无,都由一心决定。
凡说一法,就像破瓦石竹木这些无情之物。如果知道心是假名,没有实体,就知道自己的心也是非有非无。为什么呢?凡夫总是生心,叫做有;小乘总是灭心,叫做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叫做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叫做中道。由此可知,用心学法,心法都迷;不用心学法,心法都悟。迷的人迷于悟,悟的人悟于迷。正见的人知道心空无,就超越迷悟,没有迷悟,才叫做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由此可知心色两相都是生灭。有者因无而有,无者因有而无,叫做真见。真见,无所不见,也无所见。见满十方,却未曾有见。为什么呢?因为无所见,见无见,见非见。凡夫的所见都叫做妄想。如果寂灭无见,才叫做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如果内心不起,外境不生,心境都清净,才叫做真见。这样理解时,叫做正见。
不见一切法,叫做得道。不解一切法,叫做解法。为什么呢?见与不见,都不见;解与不解,都不解。无见之见,叫做真见;无解之解,叫做大解。正见,不仅见于见,也见于不见。真解,不仅解于解,也解于无解。凡有所解,都叫做不解;无所解,才叫做正解。解与不解,都不是解。经中说:不舍智慧叫做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都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都是妄。如果理解时,法随顺人;不理解时,人追逐法。如果法随顺人,非法也成为法;如果人追逐法,法也成为非法。如果人追逐法,法都是妄;如果法随顺人,法都是真。所以圣人也不用心求法,也不用法求心,也不用心求心,也不用法求法。因此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都寂灭,所以常在定中。
众生的心生起,佛法就灭;众生的心灭,佛法就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经知道一切法互不相属,叫做得道人。知道心不属于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的时候有罪,解的时候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空。如果迷的时候,不见罪却见罪;解的时候,罪也不是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中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惑就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这样理解,前世的罪业就消灭了。
迷的时候,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的时候,六识五阴都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的人不外求道。为什么呢?知道心就是道。如果得到心时,无心可得;得到道时,无道可得。如果说用心求道而得,都叫做邪见。迷的时候有佛有法,悟的时候无佛无法。为什么呢?悟就是佛法。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就像树皮脱落。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没有固定之法,只要随念修行,也不厌恶生死,也不贪爱生死。只要念念之中不生妄想,活着时证有余涅槃,死后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都是解脱。眼不着色,眼就是禅门;耳不着声,耳就是禅门。总的来说,见色时知道色性而不执着,常得解脱;见色相的人常被束缚。不被烦恼束缚,就叫做解脱,再没有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的人,色不生心,心不生色,色与心都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就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就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所以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如果不以心生心,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到一佛国。如果以心生心,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经历一地狱。如果一念心起,就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如果一念心不起,就没有善恶二业,也没有天堂地狱。体性非有非无,在凡夫就是有,在圣人就是无。圣人无心,所以胸襟空旷,与天同量。这些都是大道的实证,不是小乘和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槃时,就不见有涅槃。为什么呢?心就是涅槃。如果心外还见涅槃,这叫做执著邪见。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的种子心,因为烦恼而得智慧。只能说烦恼生如来,不能说烦恼是如来。所以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如来比喻为谷物。佛在心中,就像香在树中。烦恼如果除尽,佛就从心出;腐朽如果除尽,香就从树出。由此可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如果树外有香,就是别的香;心外有佛,就是别的佛。
心中有贪嗔痴,叫做国土污秽;心中无贪嗔痴,叫做国土清净。经中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从中出现,没有这样的事。不净秽恶就是无明三毒,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一切言语无非佛法,如果能不执着所说,整天说话也是道;如果执着所说,整天沉默也不是道。所以如来言不离默,默不离言,言默不离。悟解言默的人,都在三昧中。如果知时而言,言也是解脱;如果不知时而默,默也是束缚。所以言如果离相,言也叫解脱;默如果著相,默就是束缚。
文字本性解脱,文字不会束缚人,束缚本来不来自文字。法没有高下,如果见到高下就不是法。非法是筏,法是筏上的人。人乘筏渡过非法,就是法。世俗说有男女贵贱,从道来说,没有男女贵贱。所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不改贱称。这不是男女贵贱,都是一相。天女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就是十二入。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就像离水无冰,离冰无水。说离心,不是远离心,只要不执着心相。经中说:不见相叫做见佛,就是离心相。离佛无心,是说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而佛从心生,心却不生于佛。就像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想看鱼,不见鱼先见水;想看佛,不见佛先见心。由此可知,见鱼的人忘水,见佛的人忘心。如果不忘心,还被心迷惑;如果不忘水,还被水迷惑。
众生与菩提,就像冰与水。被三毒所烧,叫做众生;被三解脱所净,叫做菩提。被三冬所冻,叫做冰;被三夏所消,叫做水。如果舍弃冰,就没有别的水;如果抛弃众生,就没有别的菩提。明确知道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众生的本性就是菩提性。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就像乌头和附子同根。只是时节不同,迷于不同境界,才有众生菩提两个名称。所以蛇化为龙,不改变鳞;凡夫变为圣,不改变面。只要知道心是智慧内照,身是戒律外真。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叫做平等。众生度佛,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是悟解灭烦恼。由此可知,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悟解。不是烦恼无法生悟解,不是悟解无法灭烦恼。如果迷时,佛度众生;如果悟时,众生度佛。为什么呢?佛不自成,都由众生度。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都是众生的别名。众生与无明,就像左掌与右掌,没有区别。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如果知道心空不见相,就远离迷悟。既远离迷悟,也没有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是小乘人,此岸是凡夫,彼岸是菩提。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也叫应身。如果众生常行善时,化身显现;修行智慧时,报身显现;觉悟无为时,法身显现。常飞腾十方随缘救济的,是化身佛。断惑后在雪山成道的,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的,是法身佛。如果说到究竟真理,一佛尚且没有,哪有三身?这三身是根据人的智慧说的。人有上中下之分:下智的人妄求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的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的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与万法都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大道。经中说: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法逃脱。只有圣人,在此身中不造诸业,所以不受报。经中说:不造诸业,自然得道。难道是虚言吗?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如果造业,业与人共生;人如果不造业,业与人共灭。由此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如果不造业,业就无法生人。就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现在的凡夫常常造业,妄说无报,难道不苦吗?如果以极少的苦来对待前心造业后心受报,哪有解脱的时候?如果前心不造业,后心就无报,哪里还会妄见业报?
经中说:虽然信有佛,却说佛苦行,这叫做邪见。虽然信有佛,却说佛有金锵马麦的果报,这叫做信不具足,叫做一阐提。理解圣法叫做圣人,理解凡法叫做凡夫。只要能舍弃凡法修习圣法,凡夫就成为圣人。世间愚人只想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就是圣人。经中说: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中说:心就是法。无智的人不信此心解法能成圣人,只想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都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八万四千法门,都由一心而起。如果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就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这是病的根本。凡夫活着时忧死,饱时愁饥,都叫做大迷惑。所以圣人不思前,不想后,不留恋现在,念念归于道。如果未悟这个大道理,就要早求人天之善,不要两失。
夜晚静坐时作诗说。
初更时分,端坐盘腿,心神安宁,静观自性,与虚空融为一体。久远劫来本无生灭,何必执着生灭以求寂灭。一切现象皆如梦幻,本性本空何须刻意消除。若能了知心性无形无相,澄澈不动即是真如。
二更时分,凝神静虑,心境愈发清明,不起分别妄想,契合真实本性。森罗万象皆归于空,若仍执着空相亦是病态。诸法本来非空非有,凡夫妄自分别邪正。若能心无二念,谁说凡夫不能成圣?
三更时分,心净如虚空,遍满十方无所障碍。山河石壁不能阻隔,恒沙世界尽在心间。世界本性即是真如,亦无无性包容一切。不仅诸佛如此,一切众生本皆相同。
四更时分,无灭也无生,其量等同虚空法界。无去无来无起无灭,非有非无非暗非明。不起妄见即是如来正见,无可名状方是真佛之名。唯有悟者方能明了,未悟众生如处盲冥。
五更时分,般若智慧照彻无边,不起一念而遍观三千世界。欲见真如平等之性,切莫生心执着眼前。玄妙真理非心思可测,不必追逐徒增疲惫。若能无念即是真求,若再有求反失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