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寶雨經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薄伽梵住伽耶城伽耶山頂,與大苾芻眾七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調慧馬,亦如大象;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明了正法;心得自在,到勝彼岸;通達法界,為法王子;於諸利養,心無所著;善得出家,成具足戒;意解圓滿,住涅槃路。唯除一人,謂長老阿難陀,猶居學地。
有一次,佛陀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山顶,和七万二千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阿罗汉,已经断尽烦恼,不再有痛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们的心彻底解脱,智慧完全通达;像训练有素的骏马,也像稳重的大象;完成了该做的事,达成了该成的目标;放下了所有负担,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断除了所有束缚,清楚地明白了佛法;心灵获得自在,到达了彼岸;完全通达法界,成为法王子;对于世间的利益供养,心中没有任何执着;很好地完成了出家,具备了圆满的戒律;理解圆满,安住在涅槃的道路上。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长老阿难,他还处于修学的阶段。
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皆是一生補處,於一切智現前能入,隨順尊重,得無所著陀羅尼門,住首楞嚴三昧,遊戲神通,證無功用,離一切障,起大慈悲遍滿十方一切世界,善攝無邊諸佛剎土,空性所行安住無相,心如虛空、如甚深海,如妙高山八風不動,亦如蓮花無所染著,如明淨寶,如鍊真金,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起無邊智入佛境界。其名曰:寶熾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寶冠菩薩、寶髻菩薩、寶積菩薩、寶性菩薩、寶頂菩薩、寶幢菩薩、金剛藏菩薩、金藏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離垢菩薩、如來藏菩薩、智藏菩薩、日藏菩薩、定藏菩薩、蓮花藏菩薩、解脫月菩薩、普月菩薩、淨月菩薩、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蓮花眼菩薩、普威儀菩薩、端嚴菩薩、普慧行菩薩、法慧菩薩、勝慧菩薩、上慧菩薩、金剛慧菩薩、師子遊戲菩薩、大音聲王菩薩、師子吼菩薩、甚深音聲菩薩、無染著菩薩、離一切垢菩薩、月光菩薩、日光菩薩、智光菩薩、智德菩薩、賢德菩薩、月德菩薩、蓮花德菩薩、寶德菩薩、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等。
有八万四千位大菩萨,都是一生就能成佛的补处菩萨,能当下证得一切智慧,随顺佛法、恭敬尊重,获得无执着的总持法门,安住于首楞严大定,自在运用神通,证得无功用行的境界,远离一切障碍,发起大慈悲心遍满十方世界,善于摄受无量佛国净土。他们依空性修行,安住无相境界,心如虚空般宽广、如深海般澄澈、如须弥山般不为八风所动,又如莲花般清净无染,如明净的宝珠,如纯炼的真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无边智慧深入佛的境界。这些菩萨的名字是:宝炽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宝冠菩萨、宝髻菩萨、宝积菩萨、宝性菩萨、宝顶菩萨、宝幢菩萨、金刚藏菩萨、金藏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离垢菩萨、如来藏菩萨、智藏菩萨、日藏菩萨、定藏菩萨、莲花藏菩萨、解脱月菩萨、普月菩萨、净月菩萨、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莲花眼菩萨、普威仪菩萨、端严菩萨、普慧行菩萨、法慧菩萨、胜慧菩萨、上慧菩萨、金刚慧菩萨、狮子游戏菩萨、大音声王菩萨、狮子吼菩萨、甚深音声菩萨、无染着菩萨、离一切垢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智光菩萨、智德菩萨、贤德菩萨、月德菩萨、莲花德菩萨、宝德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大菩萨等。
復有十六善大丈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復有賢劫菩薩,慈氏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四大王眾天,四大天王而為上首;復有三十三天眾,帝釋天王而為上首;復有時分天眾,時分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知足天眾,知足天王而為上首;復有樂變化天眾,樂變化天王而為上首;復有他化自在天眾,他化自在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白分魔王眾,商主魔羅而為上首;復有梵天王眾,大梵天王而為上首;復有淨居天眾,摩醯首羅天王而為上首;復有無量百千阿素羅眾,毘摩質多羅阿素羅王、睒末羅阿素羅王、婆稚阿素羅王、羅怙羅阿素羅王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百千諸龍王眾,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娑揭羅龍王、和修吉龍王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百千諸龍王子,威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百千諸龍王婇女,及餘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羅、揭路荼、緊捺羅、莫呼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还有十六位善大丈夫,以贤护菩萨为首;又有贤劫菩萨,以慈氏菩萨为首;又有四大王众天,以四大天王为首;又有三十三天众,以帝释天王为首;又有时分天众,以时分天王为首;又有知足天众,以知足天王为首;又有乐变化天众,以乐变化天王为首;又有他化自在天众,以他化自在天王为首;又有白分魔王众,以商主魔罗为首;又有梵天王众,以大梵天王为首;又有净居天众,以摩醯首罗天王为首;又有无量百千阿素罗众,以毗摩质多罗阿素罗王、睒末罗阿素罗王、婆稚阿素罗王、罗怙罗阿素罗王等为首;又有无量百千诸龙王众,以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娑揭罗龙王、和修吉龙王等为首;又有无量百千诸龙王子,以威光为首;又有无量百千诸龙王婇女,以及其余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罗、揭路荼、紧捺罗、莫呼罗伽、人非人等,都来集会。
時伽耶山頂周四踰繕那,地及虛空無微塵許眾不充滿,為欲供養佛、世尊故,敷師子座。其師子座高一踰繕那,以無量百千綺妙繒綵、寶鈴、寶網、寶蓋莊嚴,復有百千繒帶垂下。其師子座及地方處,皆以金剛所成,堅固難壞,平坦如掌,灑掃清淨,散眾天花,甚可愛樂。於其地上出生無量百千葉金色蓮花,琉璃為莖,帝青為臺,香氣芬馥,悅可眾心。其座四邊生四寶樹,高半踰繕那,枝條蔭映三俱盧舍。
那时伽耶山顶方圆四由旬,地面和空中没有一处不被大众充满,大家为了供养佛陀、世尊而铺设狮子座。这座狮子座高一由旬,用无量百千种精美绸缎、宝铃、宝网、宝盖装饰,还有千百条绸带垂下。狮子座及周围地面都由金刚构成,坚固不坏,平坦如掌,打扫得十分洁净,撒满各种天花,非常庄严美好。地上自然生长出无量百千瓣金色莲花,琉璃为茎,帝青为台,香气芬芳,令人心生欢喜。宝座四边生出四棵宝树,高半由旬,枝叶荫蔽覆盖三俱卢舍范围。
爾時如來於大眾中坐師子座,以清淨智轉妙法輪,降伏魔怨,世法不染,無有驚怖,如師子王,如清淨池,亦如大海,如妙高山,如日光耀,如月清涼,如大龍王普雨法雨,如梵天王超諸法眾。以無量無邊諸弟子等,及百千帝釋、梵王、護世四天王等,一切大眾前後圍遶,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那时,如来在大众中坐在狮子座上,用清净的智慧转动妙法之轮,降伏魔怨,不被世间法所染污,无所畏惧,如同狮子王,如同清净的池塘,又像大海,如同高耸的妙山,如阳光般耀眼,如月光般清凉,如大龙王普降法雨,如梵天王超越一切法众。无量无边的弟子们,以及成百上千的帝释、梵王、护世四天王等,所有大众前后围绕,瞻仰佛陀庄严的面容,目光片刻不离。
爾時世尊從於頂上放大光明,蔽於眾會。其所放光名曰普耀,有無量光明而為眷屬,遍滿十方一切世界,還於佛所,右遶三匝,攝入面門,然佛面門無有異相。譬如月光遍於虛空,無有異相;如是光明入佛面門,無有異相亦復如是。又如灌水及蘇油等入於沙聚,然彼沙等無有異相;光入面門亦復如是。
那时,世尊从头顶放出大光明,照耀整个法会。这道光名为普耀,有无数光芒伴随,遍布十方一切世界,又回到佛所在之处,向右绕行三圈,从面部融入。然而佛的面容并无变化。就像月光遍照虚空,虚空没有变化;光明融入佛的面容,也是如此没有变化。又如同将水或酥油倒入沙堆,沙堆不会改变;光明融入佛的面容,也是同样如此。
爾時東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雲來詣佛所,右遶三匝,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那时,东方有一位名叫月光的天子,乘着五色祥云来到佛陀所在之处,向右绕行三圈,恭敬礼拜佛足,然后退到一旁坐下。
佛告天曰:「汝之光明甚為希有!天子!汝於過去無量佛所,曾以種種香花、珍寶、嚴身之物,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恭敬供養,種諸善根。天子!由汝曾種無量善根因緣,今得如是光明照耀。天子!以是緣故,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經於多歲正法治化,養育眾生猶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廣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沙門;於一切時常修梵行,名曰月淨光天子。然一切女人身有五障。何等為五?一者、不得作轉輪聖王;二者、帝釋;三者、大梵天王;四者、阿鞞跋致菩薩;五者、如來。天子!然汝於五位之中當得二位,所謂阿鞞跋致及輪王位。天子!此為最初瑞相。汝於是時受王位已,彼國土中,有山涌出五色雲現。當彼之時,於此伽耶山北亦有山現。天子!汝復有無量百千異瑞,我今略說,而彼國土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甚可愛樂,汝應正念施諸無畏。天子!汝於彼時住壽無量,後當往詣覩史多天宮,供養、承事慈氏菩薩,乃至慈氏成佛之時,復當與汝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对天人说:你的光明极为稀有!天子啊!你曾在过去无量佛前,用各种香花珍宝、装饰品、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虔诚供养,种下众多善根。天子!正因为你曾种下无量善根,如今才获得这般光明照耀。天子!因此缘故,在我涅槃后末法时期第四个五百年,佛法将灭时,你将在南赡部洲东北方的大支那国,证得阿鞞跋致位,实为菩萨却示现女身,成为自在女王。多年间以正法治理教化,养育百姓如亲生子女,劝导修行十善;能护持弘扬我的教法,建造佛塔寺院;又以衣物、饮食、卧具、汤药供养僧人;始终修持清净梵行,名为月净光天子。但所有女身都有五种障碍:不能成为转轮圣王、帝释天、大梵天王、阿鞞跋致菩萨和如来。天子!你却能在五障中获得两种果位,即阿鞞跋致菩萨位与转轮王位。天子!这是最初的祥瑞征兆。当你登基时,国土中将有山峰涌现、五色祥云显现。那时伽耶山北也会出现新山峰。天子!你还将显现无数瑞相,我简略说明:那国土安稳富足,人口繁盛,令人喜爱,你当保持正念施予众生安乐。天子!你在位时将得无量寿命,之后会往生兜率天宫侍奉弥勒菩萨,待弥勒成佛时,将为你授无上正等正觉之记。
爾時月光天子從佛、世尊聞授記已,踊躍歡喜,身心泰然,從座而起,遶佛七匝,頂禮佛足,即捨寶衣嚴身之具,奉上於佛。作如是言:「世尊!我於今者親在佛前得聞如是本末因緣,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已,獲大善利!」作是語已,遶佛三匝,退坐一面。
那时月光天子从佛陀世尊那里听到授记后,欢喜踊跃,身心安泰,从座位上起身,绕佛七圈,恭敬礼拜佛足,随即解下身上佩戴的珍宝衣饰,奉献给佛陀。他这样说道:世尊,我今天能在佛前亲耳听闻这段本末因缘,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获得了极大利益!说完这番话,他又绕佛三圈,退坐一旁。
爾時東方過殑伽沙世界,有世界名蓮花,其佛號曰蓮花眼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為諸菩薩開示正法,其所演說唯是一乘。彼佛剎中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一切有情皆是阿鞞跋致,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彼世界諸菩薩等,皆以禪定法喜為食,無段食等。彼佛光明清淨遍滿,不假日、月、星宿之光,地平如掌,無諸草木、牆壁、瓦礫及以山川,清淨嚴飾。
那时在东方经过恒河沙数世界之外,有一个世界名叫莲花,那里的佛号为莲花眼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正在为众菩萨宣讲正法,他所演说的唯有一乘法门。那个佛土中没有声闻、辟支佛的名号,所有众生都是不退转菩萨,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那个世界的菩萨们,都以禅定法喜为食,不需要段食等。那尊佛的光明清净遍照一切,不需要依靠日月星辰的光明,大地平坦如手掌,没有草木、墙壁、瓦砾以及山川,清净庄严。
爾時釋迦牟尼佛所放光明既遍其國,而彼大眾倍增歡喜。彼有菩薩,名止一切蓋——何故菩薩而受此名?若諸有情聞其名者,即能斷除諸障結縛,名止一切蓋——爾時止蓋菩薩乘佛光明,詣彼佛所,從蓮花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是種種清淨光明、悅樂身心,從何而至?」
那时,释迦牟尼佛放出的光明遍照国土,在场大众更加欢喜。有一位菩萨名叫止一切盖——为何菩萨得此名号?因为众生听闻其名,便能断除种种障碍束缚,所以称为止一切盖——当时,止盖菩萨借助佛的光明,来到佛陀面前,从莲花台下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这样种种清净光明,令人身心愉悦,是从何处而来?
爾時蓮花眼如來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世界,有佛國土,名曰索訶,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若諸有情聞彼佛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如是種種清淨光明,從彼如來之所現耳!其有眾生遇斯光者,身心悅樂。」
那时莲花眼如来告诉止盖菩萨说:善男子,从这里往西,经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有一个佛国名叫索诃,那里有佛名为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果有众生听到那位佛的名号,就能在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道路上不退转。这些种种清净的光明,都是从那位如来身上显现出来的。凡是有众生遇到这种光明的,身心都会感到欢喜安乐。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聞彼佛名,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那时止盖菩萨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听闻那尊佛的名号,就能在无上正等正觉上不退转呢?
佛告止蓋菩薩:「善男子!由彼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發是誓願:『若我得成佛已,一切有情聞我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对止盖菩萨说:善男子!因为那位如来在过去修菩萨行时,曾发下这样的誓愿:如果我成佛之后,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都能在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中不退转!
止蓋菩薩白其佛言:「世尊!若如是者,彼世界中諸有情等但聞佛名,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止盖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只要听到佛的名号,就都能在菩提道上不退转吗?
佛言:「不也!」
佛说:不是的!
止蓋菩薩言:「世尊!彼諸眾生既已預聞彼佛名號,云何於中有退、不退?」
止盖菩萨问道:世尊,那些众生既然已经听闻了那尊佛的名号,为什么其中有些人会退转,有些人不会退转呢?
佛言:「善男子!但使得聞如來名號,皆與彼作不退因緣,是故亦名阿鞞跋致。善男子!譬如植種未經腐敗,至彼後時水、土和合。於意云何,如是種子名為生不?」
佛陀说:善男子!只要能够听闻如来的名号,都能为他们种下不退转的因缘,因此也可以称为阿鞞跋致。善男子!就像种子没有腐烂,等到后来水土条件具备时。你认为,这样的种子能称为有生机吗?
止蓋菩薩白其佛言:「世尊!如是種子無有損壞,若遇因緣而定得生。」
止盖菩萨向佛禀告:世尊,这样的种子没有损坏,如果遇到因缘就一定会生长。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彼諸眾生由聞佛名,必定當成阿鞞跋致,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说:善男子!确实如此!那些众生因为听闻佛的名号,必定能证得不退转的果位,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索訶世界,禮拜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承事供養,尊重讚歎,願見聽許!」
这时止盖菩萨对佛陀说:世尊,我现在想去娑婆世界,礼拜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觉,侍奉供养,恭敬赞叹,希望您能允许!
爾時世尊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汝欲往彼,今正是時。」
这时,世尊对止盖菩萨说:善男子,你想去那里,现在正是时候。
其諸菩薩又白佛言:「世尊!我亦欲往索訶世界,禮拜親覲、恭敬供養釋迦牟尼佛!」
众菩萨又对佛陀说:世尊!我们也想到娑婆世界去,礼拜亲近、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爾時世尊告彼諸菩薩言:「善男子!汝若欲往,今正是時。汝等於彼國土莫生輕賤、放逸之心。所以者何?彼國有情多諸貪欲、瞋恚、愚癡,不敬沙門、婆羅門,造作非法,麁惡獷悷,矯詐輕險,貢高我慢,愛著慳悋,嫉妬懈怠,毀破禁戒,行諸不善,無量煩惱之所繫縛,而彼如來能於惡世教化有情。」
这时,世尊告诉那些菩萨们说:善男子!你们若想去,现在正是时候。你们到了那个国土,不要生起轻视、放纵的心。为什么呢?那里的众生贪欲、嗔恚、愚痴深重,不敬重修行人和婆罗门,作恶造业,粗暴凶恶,虚伪奸诈,骄傲自大,贪爱吝啬,嫉妒懈怠,破坏戒律,行种种恶事,被无量烦恼束缚。而那位如来能在这样的恶世中教化众生。
彼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甚為希有,能為難事!」
那些菩萨对佛说:世尊!释迦牟尼如来真是稀有难得,能做这样难行之事!
佛告諸菩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惡世中,若諸有情一彈指頃能生淨信,或持禁戒,或離慳貪,或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於清淨國土百千劫行。」
佛陀告诉诸位菩萨:确实如此!正如你们所说!在充满恶业的时代,如果有众生能在弹指之间生起清净信心,或持守戒律,或舍弃吝啬贪心,或发起大悲心,生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其功德胜过在清净佛国修行百千劫。
爾時止蓋菩薩及諸菩薩承佛教已,頂禮佛足,從本住處,將欲往詣索訶世界。為欲供養釋迦牟尼佛故,即以種種神通變化,示現寶樹、花樹、果樹、劫波樹等,皆以真金、琉璃、頗胝迦寶而嚴飾之,高廣微妙,枝條扶踈;或復示現種種衣服、嚴身之具、妙香寶蓋、諸天音樂如雲而下。現如是等無量變化,謂眾菩薩言:「諸仁者!彼索訶世界多諸苦惱,汝等各現神變,令彼有情獲最勝樂!」
那时,止盖菩萨与众菩萨领受佛陀教诲后,向佛足顶礼,从原本住处出发,准备前往娑婆世界。为了供养释迦牟尼佛,他们施展种种神通变化,显现出宝树、花树、果树、劫波树等,这些树都用真金、琉璃、砗磲等珍宝装饰,高大宽广而精妙,枝叶繁茂;又显现出种种衣服、庄严身体的饰品、妙香宝盖、诸天音乐如同云雨般降下。示现如此无量变化后,止盖菩萨对众菩萨说:诸位仁者!那娑婆世界充满诸多苦难,请各位各自展现神变,让那里的众生获得无上安乐!
時諸菩薩皆曰:「唯然!」
当时诸位菩萨都回答:确实如此!
爾時止蓋菩薩及諸菩薩身出種種清淨光明,其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地獄、傍生、琰魔鬼界,蒙光觸身,皆得離苦,悉獲安樂,慈心相向,遠離貪瞋,如父母想。又於世界暗冥之中,日、月光明所不能及,而皆大明,各得相見。威光照耀充滿世界,所有諸山——鐵圍山、大鐵圍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并餘黑山——上至梵世,下至阿鼻地獄,靡不周遍。威光至處,一切有情,求食得食,求衣得衣;求乘得乘,求財得財;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正念,苦者得樂;懷孕之者,自然平安。
这时,止盖菩萨与众菩萨身上散发出种种清净光明,光芒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众生被佛光触及,皆得脱离苦难,获得安乐,心生慈悲,彼此如视父母,远离贪嗔。那些日月光明无法照亮的黑暗世界,此时一片光明,众生得以相见。威光照耀充满世间,所有山峰——铁围山、大铁围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及其他黑山——上至梵天界,下至阿鼻地狱,无不被其遍照。佛光所到之处,一切众生所求皆得:需食得食,需衣得衣;需车乘得车乘,需财物得财物;盲人重见光明,聋者恢复听闻;癫狂者回归正念,受苦者获得安乐;怀孕者自然平安分娩。
爾時止蓋菩薩與諸菩薩到索訶世界已,詣伽耶山。以諸菩薩威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寶網彌覆,莊嚴顯現。於虛空中遍布大雲,雨天妙蓮花、雜花、妙果,或雨天花鬘、好香、末香、袈裟、衣服、珠蓋、幢幡。現如是等種種供具之時,索訶世界一切有情,皆得最上無量快樂。爾時伽耶山頂及諸方國所有株杌、一切叢林,由菩薩威神力故悉不復現。又復顯示一切寶樹、花樹、果樹、栴檀、沈水、劫波樹等,枝葉、花果次第莊嚴,甚可愛樂,於虛空中奏天伎樂,供養讚歎。
那时,止盖菩萨与众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后,前往伽耶山。由于菩萨们的威德神力,三千大千世界被宝网覆盖,庄严景象显现。虚空中遍布大云,降下天界美妙的莲花、各色鲜花、殊胜果实,有的降下天花串、上等香、细香、袈裟、衣服、珠宝伞盖、经幡。当这些种种供养器具显现时,娑婆世界一切有情众生都获得了无上的无量快乐。
当时,伽耶山顶及各方国土所有的枯树断枝、一切荆棘丛林,因菩萨威神力的缘故全都消失不见。同时又显现出各种宝树、花树、果树、旃檀树、沉香树、劫波树等,枝叶花果依次庄严排列,极其美妙可爱。虚空中演奏着天界音乐,进行供养和赞叹。
爾時止蓋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如來、應、正等覺,唯願聽許!」
这时,止盖菩萨从座位上起身,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我想向如来、应供、正等觉请教几个问题,恳请您允许!
佛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隨汝所問,當為汝說,一切如來皆同許可。今汝應當善自攝心!」
佛对止盖菩萨说:“善男子,你想问什么就问吧,我会为你解说,所有如来都认可。现在你应当好好收摄自心!”
止蓋菩薩聞佛許已,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得施圓滿?云何淨戒圓滿?云何住忍圓滿?云何精進圓滿?云何靜慮圓滿?云何般若圓滿?云何方便善巧圓滿?云何大願圓滿?云何勝力圓滿?云何得智圓滿?世尊!諸菩薩云何等於地?云何等於水?云何等於火?云何等於風?云何等於空?云何得如月?云何得如日?云何如師子?云何善調伏?云何性寂靜?云何如蓮花?云何廣大心?云何清淨心?云何無猶豫心?云何而得智慧如海?云何而得微妙智善巧?云何成就應理辯才?云何而得解脫辯才?云何而得清淨辯才?云何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云何言說令他信受?云何名為能說法者?云何而得隨順法行?云何而得諸法善巧?云何而得法界善巧?云何行於空?云何行無相?云何行無願?云何得慈自性?云何得悲自性?云何得喜行?云何得捨行?云何能得遊戲神通?云何能得離八無暇?云何住菩提心而不退轉?云何而得宿住智通?云何而得近善知識?云何而得遠離惡知識?云何證得如來法身?云何修得金剛之身?云何而得為大商主?云何於道而得善巧?云何演說得不顛倒?云何常得諸三摩呬多?云何菩薩受糞掃衣?云何而得受用三衣?云何而得不隨他行?云何常乞食?云何得一坐?云何得一食?云何得阿蘭若?云何得樹下坐?云何露地坐?云何塚間住?云何得常坐?云何隨敷坐?云何修瑜伽者?云何能持素怛纜藏?云何能持毘奈耶藏?云何而得軌則所行境界具足威儀?云何得離慳悋、嫉妬?云何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云何得善巧供養如來?云何降伏我慢?云何多淨信?云何於世俗而得善巧?云何於勝義而得善巧?云何深入緣起善巧?云何自了知?云何能知於世?云何得生清淨佛土?云何得處胎塵垢無染?云何樂出家?云何得淨命?云何無疲倦?云何奉順如來教敕,常不違越?云何和顏微笑,永無顰蹙?云何具足多聞總持?云何善巧攝受正法?云何為法王子?云何而得釋、梵、護世之所隨從?云何了他意樂、隨眠?云何成熟有情善巧?云何得隨順住?云何共安隱住?云何而得攝事善巧?云何成就相好端嚴?云何而得依止所作?云何而得如藥樹王?云何精勤修福德業?云何修證變化善巧?云何速證無上菩提?」
止盖菩萨听闻佛陀应允后,恭敬禀告:世尊,菩萨如何圆满布施?如何圆满持戒?如何安住忍辱?如何圆满精进?如何圆满禅定?如何圆满智慧?如何圆满方便善巧?如何圆满大愿?如何圆满殊胜力用?如何圆满证得智慧?
世尊,菩萨如何等同大地?如何等同流水?如何等同烈火?如何等同清风?如何等同虚空?如何如月皎洁?如何如日光明?如何威如雄狮?如何善能调伏?如何本性寂静?如何清净如莲?如何广大其心?如何清净其心?如何心无迟疑?如何智慧如海?如何获微妙智?如何成就如理辩才?如何获得解脱辩才?如何具足清净辩才?如何令众生欢喜?如何言说令人信受?如何称为说法者?如何随顺法而行?如何善巧通达诸法?如何善解法界?如何行于空性?如何行无相境?如何行无愿门?如何成就慈心?如何成就悲心?如何修习喜心?如何践行舍心?如何游戏神通?如何远离八难?如何不退菩提心?如何获得宿命通?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远离恶友?如何证得如来法身?如何修成金刚身?如何成为大商主?如何善知道路?如何说法无谬?如何常得三昧?如何受持粪扫衣?如何安用三衣?如何不随他转?如何常行乞食?如何一坐不卧?如何一日一食?如何住阿兰若?如何树下安居?如何露地而坐?如何冢间修行?如何常坐不卧?如何随遇而安?如何修习瑜伽?如何受持经藏?如何受持律藏?如何威仪具足?如何舍离悭妒?如何平等待众?如何善供如来?如何降伏傲慢?如何增长净信?如何善解世俗?如何通达胜义?如何深明缘起?如何自知心性?如何了知世间?如何生净佛土?如何处胎不染?如何乐求出家?如何清净活命?如何精进不倦?如何顺教不违?如何常含慈笑?如何总持多闻?如何善摄正法?如何为法王子?如何感天护佑?如何知他心念?如何善化有情?如何随顺而住?如何共住安稳?如何善摄众事?如何相好庄严?如何依止修行?如何如药王树?如何勤修福业?如何善能变化?如何速证菩提?
爾時世尊告止蓋菩薩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為利益無量有情故,為安樂無量有情故,為哀愍一切世間故,問如是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这时,世尊对止盖菩萨说:善男子!很好,很好!你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为了安乐无量众生,为了怜悯一切世间,才问这个道理。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会为你解说。
爾時止蓋菩薩聞是語已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这时止盖菩萨听完这些话后对佛陀说: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听闻!
佛言:「善男子!有十種法,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即得施波羅蜜多。何等為十?一者、成就法施;二者、成就無畏施;三者、成就財施;四者、成就無悕望施;五者、成就慈愍施;六者、成就不輕慢施;七者、成就恭敬施;八者、成就供養施;九者、成就無所依施;十者、成就清淨施。
佛陀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成就十种法,便能获得布施波罗蜜多。是哪十种?一是成就法施;二是成就无畏施;三是成就财施;四是成就无希求施;五是成就慈悯施;六是成就不轻慢施;七是成就恭敬施;八是成就供养施;九是成就无所依施;十是成就清净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法施?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悕求。不為利養恭敬故,不為名聞勝他故,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演說妙法,無所悕望。如為王、王子及旃陀羅子演說妙法心尚無二,況為一切大眾說法心不平等!雖復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法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所成就的法布施?就是领受正法,坚持诵读,无所贪求。不是为了利养和恭敬,也不是为了名声或胜过他人,只为让一切受苦众生消除罪业而演说妙法,心中毫无所求。就像为国王、王子或贱民之子说法时心无分别,何况为大众说法岂能有偏颇之心?虽然行布施却不因此心生傲慢。善男子,这就叫做菩萨所成就的法布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畏施?所謂菩薩自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亦教他學捨離科罰及一切器仗。又復觀察一切有情如父母想,如男女想,如親屬想。何故菩薩作如是念?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未有不曾為我父母、男女眷屬!於微細蟲猶割身肉而布施之,何況廣大有情而令驚怖!』是名菩薩成就無畏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成就无畏施?所谓菩萨自己舍弃刑罚及一切武器,也教导他人舍弃刑罚及一切武器。又观察一切众生如同父母,如同子女,如同亲属。为何菩萨有这样的念头?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没有不曾做过我父母、子女眷属的!对微小虫子尚且割自身肉来布施,何况广大的众生而让他们惊恐!这就叫菩萨成就无畏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財施?所謂菩薩觀見一切有情造極惡業,施財攝取,令彼遠離所作惡業,安置善處。復起思惟:『佛說:「布施是菩薩菩提。由布施故,得斷三種不善之法,所謂慳悋、嫉妬、惡思。」是故我應學於如來,隨所有財常行布施。雖復施與,不起慢心。』是名菩薩成就財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成就财施?说的是菩萨看见一切众生造作极重恶业,便用财物施舍来摄受他们,使他们远离所造的恶业,安顿在善道中。菩萨又这样想:佛说布施是菩萨的菩提心。通过布施,能断除三种不善法,就是吝啬、嫉妒和恶念。所以我应当效法如来,随自己拥有的财物常行布施。虽然布施,也不起傲慢心。这就叫菩萨成就财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悕望施?所謂布施終不為自身故,不為財物故,不為眷屬故,不為利養故。然諸菩薩行布施時,其心清淨,由是因緣遠離一切希望、報恩而行布施。是名菩薩成就不希望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成就的不求回报的布施?所谓布施,绝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财物,不是为了眷属,也不是为了利益供养。菩萨行布施时,内心清净,因此远离一切希求回报和感恩的想法而行布施。这就是菩萨成就的不求回报的布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慈愍施?所謂菩薩見諸有情受於苦惱、飢渴、貧露、衣服、垢弊,孤獨無怙、無所依止,遠離福業、無所趣向,由此菩薩作是思惟,起慈愍心:『我為利益彼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諸有情受於苦惱,無歸、無怙、無所依處,流轉生死。我當何時為諸有情為歸、為怙、為所依處?』由是菩薩慈愍纏心,於常常時、於恒恒時,隨所有物施彼有情。雖有饒益眾生善根,終不恃此起於高慢。是名菩薩成就慈愍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不輕慢施?所謂施時,終不棄擲、輕欺而與;曾無瞋嫌、要頡之意;不恃富貴、自在慠慢;非求多聞、名稱憍逸。所施與時,歡喜恭敬,尊重讚歎,自手授與。是名菩薩成就不輕慢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成就的不轻慢布施?所谓布施时,始终不随意抛掷、轻视欺辱而给予;从未怀有嗔恨嫌弃、要挟压制之心;不倚仗富贵权势傲慢自大;不为追求博学名声而骄纵放逸。布施之时,心怀欢喜恭敬,尊重赞叹,亲手施与。这便是菩萨成就的不轻慢布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恭敬施?所謂菩薩見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修梵行所有尊者,恭敬頂禮,問訊起居,但是所作種種善根,願我同作所作成就。是名菩薩成就恭敬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修行的恭敬布施?就是说,菩萨见到师长、亲教师及一切修持清净行的尊者,都恭敬礼拜,问候起居,凡是他们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发愿自己能一同参与并成就。这就称为菩萨修行的恭敬布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供養施?所謂菩薩供養三寶。云何供養佛?謂於如來制多之中,若花、若香、若散、若燒及塗掃地,若制多破壞,應當修理,是名菩薩善供養佛。云何供養法?謂諸菩薩聽聞正法,若書寫、受持、讀誦、通利、思惟、修習,不顛倒思惟、不顛倒修習,是名菩薩善供養法。云何供養僧?謂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下至水器,眾具皆足,是名菩薩善供養僧。如是供養佛、法、僧時,是名菩薩成就供養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所修行的供养布施?即菩萨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如何供养佛?指在如来塔庙中供奉鲜花、香料、末香、烧香,或涂香扫地;若塔庙损毁,应当进行修缮,这就是菩萨对佛的善妙供养。如何供养法?指菩萨听闻正法后,或抄写、受持、读诵、通晓,或如理思维、如法修习,这就是菩萨对法的善妙供养。如何供养僧?指提供僧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乃至饮水器具等一切所需物资,这就是菩萨对僧的善妙供养。如此供养佛、法、僧三宝时,便是菩萨所成就的供养布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無所依施?所謂菩薩行布施時,終不為求天王位果及生餘天,亦不求人王及小王等,是名菩薩成就無所依施。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成就无所依施?就是说菩萨在行布施时,从来不是为了追求成为天王的果报或转生其他天界,也不求做人间的国王或小王等,这就称为菩萨成就无所依施。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清淨施?所謂菩薩行施之時,觀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實有,離諸障礙、貪染、過患,是名菩薩成就清淨施。
善男子!菩萨如何成就清净布施?所谓菩萨行布施时,观察所施之物以及施者、受者皆非真实存在,远离一切障碍、贪着与过失,这就称为菩萨成就清净布施。
「善男子!若能成就此十種法,是名菩薩成就施波羅蜜多。
善男子,如果能够具备这十种修行方法,就称为菩萨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即能圓滿戒波羅蜜多。何等為十?一者、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二者、守護菩薩淨戒律儀;三者、遠離一切熱惱;四者、遠離不如理思惟;五者、驚怖所作諸業;六者、驚怖所作違犯;七者、怖見他物;八者、要期堅固;九者、得淨尸羅而無所依;十者、尸羅三輪清淨。
再者,善男子!菩萨若能具备十种修行方法,就能圆满持戒的修行。是哪十种呢?第一,严格遵守出家戒律;第二,遵守菩萨清净戒律;第三,远离一切烦恼;第四,远离不正当的念头;第五,畏惧自己所造的恶业;第六,畏惧自己犯下的过错;第七,不敢贪图他人财物;第八,立下的誓愿坚定不移;第九,保持清净戒律而不执着;第十,戒律的实践清净无染。
「善男子!云何菩薩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所謂菩薩善學如來所說素怛纜、毘奈耶法,善受學處。菩薩修學及以學處,不著種族故、不執異見故、不著徒眾故、不見補特伽羅過患,生尊重心故,是諸菩薩所修學處,是名菩薩守護波羅提木叉律儀。
「云何守護菩薩淨戒律儀?所謂菩薩如是思惟:『若但學波羅提木叉,終不令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是菩薩於諸如來素怛纜中所說菩薩學處及菩薩律儀戒,我應修學!』何者是菩薩學處?何者是菩薩律儀戒?謂諸菩薩不住非處,順時而語,知時、知方,菩薩若不如是,即令有情不生敬信。由是菩薩隨順一切諸有情故,令至菩提;及為己身菩提資糧速圓滿故,成就具足威儀行法——音聲柔軟,辯才簡要,無所執著,恒修寂靜,顏貌熙怡。是諸菩薩於如來所說素怛纜中,成就學處,修律儀戒,是名守護菩薩淨戒律儀。
「云何菩薩遠離一切纏障熱惱?所謂菩薩不為貪、瞋、癡等毒火所燒,亦復不為闕緣眾具熱惱所燒,以諸菩薩修習貪欲能對除法,及遠離能起貪欲緣故。何者是貪欲對除?何者是起貪愛緣?謂修不淨觀是貪對除,世間妙色是貪起緣。云何修習觀不淨法?謂諸菩薩觀察自身髮、毛、爪、齒、皮膚、血脈、筋肉、骨髓、脾、腎、心、肺、肝、膽、腸、胃、生熟二藏、肪膏、腦膜、洟唾、涎淚、膿、汗、脂、痰、瘡及塵垢、大小便利,流溢種種臭穢不淨。如是觀察不淨體性,深生厭離,不起貪心,設有頑嚚、癡迷、狂亂、幼無了解,見是事時尚不起貪,何況智者!由是菩薩修不淨觀。云何遠離起貪愛緣?謂諸菩薩見於世間端嚴妙相、可愛色像,便生染著,適悅身心,即自思惟:『如世尊說:「愛欲境界猶如幻夢,悟已即無。」云何智者於幻夢境而起貪心!』是名菩薩修習對除貪欲自性及彼起緣。云何菩薩修瞋對除?云何遠離能起瞋緣?所謂菩薩於諸有情多修習慈,由是因緣對除瞋恚。若起瞋恚於因、於緣有執著時,彼諸菩薩由是伏滅瞋恚隨眠,是名菩薩修習對除瞋及起瞋緣。云何菩薩修癡對除?云何遠離能起癡緣?由彼菩薩如是觀察便得離癡,由離癡故無諸熱惱,遠離樂欲及眾資具,是名菩薩修習對除癡及起癡緣。
菩萨如何远离一切缠缚障碍与烦恼热恼?所谓菩萨不被贪、嗔、痴等毒火所烧灼,也不因缺乏资生用具而生热恼。这是因为菩萨修习对治贪欲的方法,并远离引发贪欲的因缘。什么是贪欲的对治法?什么是引发贪爱的因缘?修习不净观是对治贪欲的方法,世间美色是引发贪爱的因缘。
如何修习不净观?菩萨观察自身的头发、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血脉、筋肉、骨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脂肪、脑膜、鼻涕、唾液、泪水、脓液、汗液、油脂、痰液、疮痂、污垢、大小便等,这些体内流溢着种种臭秽不净之物。如此观察不净的本质,深生厌离心,不起贪念。即使愚钝痴迷、心智狂乱、年幼无知之人,见到这些尚且不生贪爱,何况智者!这就是菩萨修习不净观。
如何远离引发贪爱的因缘?菩萨见到世间端庄美妙的相貌、可爱的形象时,若生起染著心,感到身心愉悦,便立即思惟:世尊曾说"爱欲境界如同幻梦,觉悟后即不存在",智者怎会对幻梦之境生起贪心!这就是菩萨修习对治贪欲自性及其引发因缘。
菩萨如何修习对治嗔恚?如何远离引发嗔恚的因缘?菩萨对一切有情多修慈心,由此对治嗔恚。若因执着因缘而生嗔恚时,菩萨便能降伏灭除嗔恚习气,这就是菩萨修习对治嗔恚及其引发因缘。
菩萨如何修习对治愚痴?如何远离引发愚痴的因缘?菩萨通过如是观察得以远离愚痴,因离愚痴故无诸热恼,远离贪欲及资具执着,这就是菩萨修习对治愚痴及其引发因缘。
「云何菩薩而得遠離不如理思惟?謂諸菩薩靜處獨坐,終不思惟云:『我居靜處,不雜亂住,我順如來毘奈耶法。其餘沙門婆羅門等,皆雜亂住,多所執著,不順如來毘奈耶法。』是名菩薩遠離不如理思惟。
菩萨如何能够远离不合理的思想?就是说,菩萨独自在安静的地方打坐时,从来不会这样想:我住在清净的地方,不杂乱地生活,我遵循如来的戒律。其他那些沙门、婆罗门等人,都是杂乱地生活,有很多执着,不遵循如来的戒律。这就叫菩萨远离不合理的思想。
「云何菩薩怖畏所作諸不善業?謂諸菩薩起正思惟,修諸善法,以如來說諸苾芻等應當恭敬、守護淨戒,專修定業,習學般若。何以故?以恭敬心作福德業,能招端正、可愛果報、殊勝果報。菩薩如是遠離一切諸不善業,是名菩薩而能怖畏所作諸業。
菩萨为何畏惧所造诸不善业?菩萨应正念思维,勤修善法,依照如来教导,比丘等当恭敬持守净戒,专心修习禅定,学习般若智慧。为何如此?因以恭敬心行善积福,能感得端正、可爱殊胜的果报。菩萨如此远离一切不善之业,即是菩萨能畏惧所造诸业。
「云何菩薩驚怖違犯?所謂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少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知如來說:『苾芻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苾芻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是名菩薩驚怖違犯。
什么是菩萨对违犯戒律的畏惧?就是说,菩萨哪怕见到微尘那么小的违犯,也会深深感到害怕,即使是最轻微的罪过,心中也怀着极大的恐惧,更何况对更多的违犯行为心生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知道如来说过:比丘们应当明白!大量服毒会让人丧命,少量服毒也会让人丧命。比丘们应当明白!如果犯下重罪就会堕入恶道,如果犯下轻罪也会堕入恶道。菩萨这样正确思考时,对违犯戒律产生畏惧,这就称为菩萨对违犯戒律的畏惧。
「云何菩薩怖見他物?謂此菩薩與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心相體信,彼婆羅門、剎帝利等,或以金銀、末尼、真珠、珂貝、珊瑚、璧玉、吠琉璃寶及資身具而寄菩薩。菩薩受時獨一無二,雖無忌憚,菩薩於彼終無惡思而輒受用。又復菩薩執知眾事,若窣堵波物、若四方僧物及僧祇等物,於諸物中亦不受用。何以故?由世尊說:『若他飲食、資生之具、一切物等,他不與時,皆不應用。』菩薩如是起思惟已,寧自割身肉而自食之,然於他物終無侵犯,是名菩薩怖見他物。
什么是菩萨畏惧侵用他人财物?指这样的菩萨与城镇村落中的婆罗门、刹帝利等阶层心意相通、彼此信任。那些婆罗门、刹帝利等将金银、玛瑙、珍珠、贝壳、珊瑚、璧玉、琉璃宝及生活用品寄存于菩萨处。菩萨接收时独自保管不令混杂,虽无人监督,菩萨对他人财物始终不起贪念擅自取用。再者菩萨若掌管公共财物,无论是佛塔所属物品、四方僧众物品或僧团共有物品,对于这些财物也绝不私自使用。为何如此?因为世尊曾开示:凡他人饮食、生活物资及一切物品,未经允许皆不应取用。菩萨如此思惟后,宁可割自身肉充饥,也绝不侵犯他人财物,这就是菩萨畏惧侵用他人财物的含义。
「云何菩薩誓願堅固?所謂菩薩若為惡魔及魔天眾以諸妙欲來嬈菩薩,令起貪愛,菩薩於彼心無惑著而不生退,是名菩薩誓願堅固。
什么是菩萨誓愿坚固?就是说,如果有恶魔或魔天的眷属用各种美妙的欲望来扰乱菩萨,想让菩萨生起贪爱心,菩萨面对这些诱惑心中毫不迷惑执着,不退失道心,这就叫菩萨誓愿坚固。
「云何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謂諸菩薩善護禁戒,終不起心:『以此尸羅令我生天及王等家。』是名菩薩於淨尸羅心無所著。
菩萨如何能对清净戒律心无执着?说的是菩萨善于守护戒律,但从不生起这样的念头:凭借这些戒律,我可以转生天界或王族之家。这就称为菩萨对清净戒律心无执着。
「云何菩薩三輪戒淨?謂諸菩薩於身、口、意皆得清淨。云何身得清淨?謂身所有一切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身惡行?所謂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業,常遠離故,是名身得清淨。云何菩薩語得清淨?謂語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語惡行?謂虛誑、離間、麁惡、雜穢等語,常遠離故,是名語得清淨。云何菩薩意得清淨?謂意所有一切惡行皆得永離。何者是意惡行?謂貪染、瞋恚、邪見皆遠離故,是名意得清淨。是名菩薩三輪戒淨。
菩萨如何做到三轮戒律清净?即菩萨在身、口、意三方面都获得清净。如何使身业清净?即永远远离一切身体恶行。什么是身体的恶行?即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因恒常远离,故称为身业清净。如何使语业清净?即永远远离一切言语恶行。什么是言语的恶行?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因恒常远离,故称为语业清净。如何使意业清净?即永远远离一切心念恶行。什么是心念的恶行?即贪欲、嗔恨、邪见等,因恒常远离,故称为意业清净。这就是菩萨的三轮戒律清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尸羅圓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成就这十种法,就能使戒行达到圆满。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