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義井筆錄
師說你的性剛。一日遇諸般事。如何忍得過去。復問如何方忍得。師說看得自家大。自然忍得去。復問如何看得自家大。便忍得去。師說天地大。便能包容得萬物。虗空大。便包得天地。我本來真心大。便包得虗空。師又說大端人不能容物。無他。為物障礙。但自昧了真心。便自小了。棱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大覺真心。本非有無可以形容得。纔昧此心。便有虗空世界矣。是故聖人處於死生禍福之域。而死生禍福不能累者。無別奇特。不過不昧心而已。然此心雖在日用之中。眾人不知。不知即是無明。無明者。謂真心本有而反不知。昧心而有虗空世界。却膠固不舍。
三界裡頭。總是一塊情。大家在情裏。要說超情之言。如達磨遭六毒。南岳思禪師遭十餘毒。盖二老說話沒偷心。便惹得許多好供養。偷心情也。無偷心性也。處於情中。而率性用事。自古及今。未始不遭魔外所害也。然向後去。害大則光愈大。故君子常喫虧。常得便宜。
師喚復。你豎起拳來。復豎拳。師問你這拳。是誰豎起。復對是心豎起。師問假若是沒了此手。你的心何在。復罔措。師說你要在這裏自家查考看。查考不出。真是苦。復求之不解。請師開示。師曰。人都愚在這裏。終日將個燈點到這裏。又去人家裏討火去。
不能忘利者。必不能任怨。
要想此身從何而有。此身從何而去。知其從何而有。則知其從何而去。
易曰。羣龍無首吉。此象也。如玩象得意。則活者在我。活者既在我。則死者亦活矣。至此則孰為意。孰為象。故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則曰。若人識得意。意外本無象。無象則無物。無意則無我。無物無我。君子何怕多。存物存我。君子多不好。宋之君子甚多。只是各有其首。首者我相也。如各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即王安石。與諸攻安石者。皆君子也。
要心器利。無如甘澹泊。要身器利。無如閑勞勤。
身在心裏。所以運得身動。心在身裏。便運不動矣。何以故。如風箏在風裏。所以風吹得風箏起。如風在風箏裏。則箏大風小。小不能吹大也。心是箇非裏非外的。所以能裏能外。他若是有裏外。與裏外何異。既與裏外無異。自然裏外不能運裏外。如裏外能運裏外。金可博金。水可洗水矣。
心有知覺。氣無知覺。四大是一氣之變。一氣是四大之復。故莊子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生生死死。不過氣之聚散耳。達人知其如此。所以方生方死之閒。未嘗喜生畏死也。不然則此五尺之軀。便能拘限得這無邊無際之靈明矣。
如人以手運筆。筆始能畫。達者由畫推至於筆。由筆推至於手。由手推至於心。由心推至於無我而靈者。無我則無外。外者內之待也。我既無外。內亦窮矣。內窮則外不能獨立。內外之情既枯。則無內無外。而能內能外者現前矣。圓覺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其此謂乎。
心不自有。因境而有。此六塵緣影之心也。如此心不能查考徹了。則本有靈明之心。終不現前。譬如浮雲未淨。青天不露。又世人論身時却襍心說。論心時却襍身說。所以身心頭腦。終是不清楚。如身心頭腦清楚了。則會生死身為法身。會煩惱心為菩提心。不異屈伸己指耳。
人是有形之鬼。鬼是無形之人。謂人鬼有兩心。無是理。只是有形無形差別耳。
學人先要斷婬欲。斷淫欲之道。亦無多岐。但能識破自身。則眼前雖有西施之容。子都之貌。自然忘之矣。然識破是明。能忘是勇。如明而不勇。則多生染習。如油入。欲使之出。亦不易易。且道身如何識破得他。先當推我未生之前。是身果有耶。果無耶。有則何勞父母交姤而生。無則既本原無。如何無中忽有此身。如是推究。推究不已。則此身一旦洞然識破了。自身既識破了。則他身不待破而破矣。自他之身既破。且道將何物為能所淫欲之具哉。若如此推究。未能識破自身。當次觀父母交姤時。母心先動耶。父心先動耶。父母心一齊動耶。父母心不動耶。父母心不動。兩俱無心。無心則無我。無我誰生淫欲。父母心齊動。齊則一。一則亦無能所。淫心亦不能動。父母先後淫心動。先不是後。後不是先。本不相待。淫心亦無動。此以理推也。非情計也。又父母交姤時。我無淫心。身因亦無。我有淫心。父母不交姤。身緣亦無。須因與緣三者合方有身。如三者合而果有身者。則父分多少。母分多少。我分多少。如是往復多少推之。推來推去。推去推來。推到情枯智訖處。則是身是有是無。不待問人而自知矣。知則明。明則不惑。不惑則西施子都。皆我得無欲之前茅也。又無我而靈者性也。有我而昧者情也。性變而為情。性無邊際。情亦無邊際。情復而全性。情無邊際。性亦無邊際。如水廣氷多。氷厚水深也。
學問不多頭腦。不過窮靈極數而已。窮靈。則無我而靈者全矣。極數。則有我而昧者不能昧我矣。以數不能昧我。所以一為多多。多多為一。在我而不在數也。如形骸假五行而成。非數乎。如心。形骸成而不生。形骸敗而不死。可以為數之主。數乃心之奴也。眾人則不然。主反為奴。奴反為主。或者謂禪家但知性而不知命。道家但知命而不知性。此說非通也。靈。性也。數。命也。未有能窮靈而不能極數者。未有能極數而不能窮靈者。設有窮靈而不能極數。小乘是也。極數而不能窮靈。地仙是也。如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能為萬象主者。非靈乎。萬象非數乎。又有心統性情之說。世皆知有此說。知其義者寡矣。夫情波也。心流也。性源也。外流無波。舍流則源亦難尋。然此說不明。在於審情與心。心與性忽之故也。應物而無累者。謂之心。應物而有累者。謂之情。性則應物不應物。常虗而靈者是也。由是觀之。情即心也。以其應物有累但可名情。不可名心。心即情也。以其應物無累。但可名心。不可名情。然外性無應與不應。累與不累耳。若然者情亦性也。心亦性也。性亦心也。性亦情也。有三名而無三實。此乃假言語而形容之。至其真處。大非言語可以形容彷彿也。故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涅槃經有王者庫內之刀。是刀光潔明淨。不惟削鐵如泥。亦可以照人妍醜。削鐵如泥非利乎。照人妍醜非明乎。利而明。非天下至寶乎。我心決斷是非。利於庫刀。照物妍醜。明如秦鏡。如見可欲。則利者不利。明者不明矣。故大丈夫常要胸中無物。眼前無欲。胸中無物。則心可以包太虗。眼前無欲。則眼可以窮象先。雖然知則易。行則難。
復探䇿得五數。師曰。夫五者。無我之數也。無我而數。數而無我。得非窮靈而極數。極數而窮靈哉。何者。如四方纔定。則中央定。中央定。則四方定。未始有先中央而後有四方。先四方而後有中央者也。由是觀之。不惟中央無我。四方亦無我。但眾人昏而不察。理蔽於情。謂四方自四方。中央自中央。殊不知外四方而求中央。外中央而求四方。得非索龜之毛。求兔之角耶。又身如中央。地水火風如四方。故金木水火若有我。則不必攬土而成體。土若有我。亦不能為四行之資。所以土不自土。四行借而成體。四行不自四行。為土所寄。如身不自身。可以復還四大。四大不自四大。可以假借成身。中央不自中央。須假借四方而為中央。四方不自四方。須資中央而為四方。噫。知此說者。則一理散為萬事。萬事會歸一理。譬如鏡中見眉目。掌中視文理。復何疑乎。夫中四無我理也。無我而中中四四事也。所以然者。外事無理。外理無事。猶外氷無水。外水無氷也。故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紫柏則不然。若人會得理。萬物一任閙。我偏得清閒。逆順無煩惱。如二四六八十。此倚數也。非本數也。
地水火風。毫釐混不得。似乎有我。然合四者而為身。則四者又無我。故知身若有我。亦不能復還四大。身若終不能復還四大者。則人有生無死矣。又堅濕暖動如四方。中央如身。故外四方則中央不有。外中央則四方亦不有。外堅濕暖動則身決不有。外身則堅濕暖動亦不有。學者於飲食男女之場。勝負不決。猛作此觀。自然理水日深。人欲日淺矣。
有我而昧者舍得盡。則無我而靈者方得全。復問三世一身有是事乎。師曰有。良以身一而世三。如人行路。路有千里。而行惟一人。謂路千里。而人亦有千。此愚癡之說也。然此身非形骸生死聚散之身也。乃法身也。夫法身著。千古一瞬。萬劫一息。豈但三世一身而已乎。老人告汝曰。三世一身。此密示未嘗死之機也。不可忽之。痛當自重。設遇扶顛伏猛之事。直肩負荷。勿得支吾。
兩人靜坐。心皆清明。清則無擾。明則不昧。無擾而不昧。豈有待之心乎。適然喜境現前。則喜心生。不喜境現前。則不喜心生。如喜心是我固有之心。則不喜境現前。他只是喜。豈能成不喜心那。三祖曰。能由境能。境由能境。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人要在是非患難裏滾得過。是非患難裏滾不過。則好人何來。故真金須火煆。好人須境煉。
顏子隳肢體。外形骸也。黜聰明。空妄心也。妄心空則真心露。形骸外則法身全。
離乃心之象也。如玩象而得意。則虗而明者。在我而不在文字語言。若一切文字語言。都從虗明流出。自然文天而機妙也。唐李長者。每以南無釋曩謨義。文字之師往往笑之。以為長者不辯華梵。殊不知長者獨得華嚴事事無礙法界之旨。既曰事事無礙。即以梵語釋華言亦可。華言釋梵語亦可。以世閒書釋出世閒書亦可。以出世閒書釋世閒書亦可。以惡言明善言亦可。以善言明惡言亦可。言明則意得。意得則至虗而明者。常為其君。一切染淨善惡華梵是非好惡。皆臣妾也。皆語言三昧也。嗚呼。心本虗而明。世忽之而不究。皆我現前身與心。礙而不虗。昧而不明。反執吝而不肯釋。殊不知礙而昧者。能釋之。則虗而明者。不待索而至矣。由是觀之。玩象得意之說。苟非嗜欲淺而天機深者。象亦不易玩。意亦不易得。復勉之壇經。曹溪六祖所說也。曹溪初不知文字語言。然聞金剛經而豁然大悟。遂造黃梅得衣鉢而歸嶺南。傳心宗於曹溪寶林寺。自是天下稱曹溪焉。其所說壇經。至於性相二宗。經之緯之。錯綜萬態。若老於文字語言三昧者也。此乃悟自心虗明之耳。人為萬物靈。知有此而不痛求而求他。謂萬物靈可乎。
大丈夫得其機而已矣。機無多少。以用之不同。故似有多少耳。然象先之機。即象後之機。象後之機。即象先之機。謂之一機。則象先不是象後。謂之多機。則象後之機。外象先之機。而機無別機。以乘時應物。故有象先象後之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