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墨光亭常言
宴坐靜堂。胸次寂寥。若可以喻太虗。忽聞聲響。即瞥然心生。便覺方寸稍窒。而太虗之度。不復有矣。是以靜中所得。難以應世。應世則失。故曰不可以靜中求。亦不可以動中求。超然動靜之外。而不廢其用可也。又曰。動用於一虗之中。寂寥於萬化之域。雖然會得。做不到者。未易及此。
好生惡死。人物皆然。以知覺齊故也。夫知覺齊終當得聖。故曰。有心者。皆可成聖。戒殺非怖罪也。特不敢食聖人肉耳。使虎狼知此。寧再害物。人為最靈。嗜殺不止。是人不如虎狼也。
明可以破暗乎。暗可以蔽明乎。明能破暗。明即自破。暗能蔽明。暗即自蔽。何哉。明非暗則功不留。暗非明則勢不立。故曰。明中有暗。不與暗相遇。暗中有明。不與明相睹。
念果有生乎。念果無生乎。有生。則生不生生。無生則無生不生。若然者。則介然一念。乃無生之梯乎。
大凡逆境。生則不過毀謗罵詈。死則不過相殺相戮。能觀身非有。觀心如幻。則罵詈殺戮。何損何加。故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閒過。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此三祖之言也。脫白驅烏。率能道之。然一心不生。雖龐眉老宿。或不易到。況其下者乎。
紫栢先生未能醒夢一如。故開眼即醒。合眼即夢。醒夢交馳。初無暫息。有時即夢。推醒中之境。有時即醒。推夢中之境。醒夢雖殊。然境不越乎逆順。推來推去。日久歲深。忽然醒夢皆空。而能醒能夢者。乃憨笑而嘲紫栢先生曰。汝開眼時推尋我。合眼時推尋我。推尋得我。如老鼠入牛角相似。我今跳出醒夢圈匱。汝再能奈我乎。紫栢先生震怒喝曰。直饒汝躲根在醒夢之表。亦是夢中誇夢也。於是渠不答而遁去。且道渠遁向何處去。古德有曰。蝦跳不出斗。
夫已過之事。猶醒中之夢也。果且有乎哉。果且無乎哉。有則雖造物之妙。莫能使之即呈焉。無則猶計之。若不能忘耳。故至愚之人。不忘昨毆也。惟有道者能忘之。
大黃之與人參。藥中之春秋。雖販夫竈婦無不曉然也。如病犯在食。大黃雖暴。必甘服之者。以其暴能泄積也。今有人於此。以暴言危計。種種加陷於我。我能春然受之。褊習之積。日消而不自知。若然者。則大黃未必非人參之地也。
以思為眼。見身始終。
聞為思之始。思為聞之終。思為修之始。修為思之終。修為證之始。證為修之終。證為度之始。度為證之終。如環輪相轉。願王無盡。如大白牛牽最上乘車。運豈有終哉。
尚色者不知有利。尚利者不知有名。尚名者不知有身。尚身者不知有心。尚心者不知有性。尚性者不知無性之性。由是言之。蛇而龍。凡而聖。尚而已矣。是以尚尚者。可以情通。可以理執。惟無所尚者。謂之滿覺。既滿既覺。尚何加哉。故曰。如來藏中不許有識。有識則藏破。破則漏。或漏於小。或漏於外。乃至漏於地獄等。皆從識始。
合眼即夢。夢而求醒。以謂已醒。一切人境靡不現前。殊不知謂醒之醒。猶在夢中。忽然大醒。方知夢中之醒。初非真醒。若然者。夢由心有。無心無夢。醒由夢有。無夢無醒。予是以知介爾有知。無心而不境。廓然無思。無境而非心。夢兮醒兮。心兮境兮。如水洗水。如金博金。厭夢而求醒。痛醒而求空。此所謂把髻投衙。誰為訟主。
智進全名。餘度皆字。先以定動。後以智拔。良以煩惱山堅。非定力不足以搖撼之。無明根深。非智光不足以照其無本。徹其無體。
周處志在斬蛟。則不見水可溺。李廣志在射虎。則不見石可堅。商丘開信利而不疑害。則出入於火。而不見火可燒。與夫從高而墜。亦不見高可危。予是以知水本不溺。石本不堅。火本不燒。高本不危。而或者畏溺而不敢入。畏堅而不敢射。畏熱而不敢近。畏危而不敢墜者。皆自溺自堅自燒自危也。嘻。知此則能出入於死生吉凶之域。而無害矣。
凡菩薩欲成佛者。必以四弘誓為椎論。舍是而修。則小道矣。或者疑之曰。煩惱斷不斷。在我而已。至於眾生無邊。法門無量。力有強弱。證有愚智。曷能槩盡之歟。殊不知人但無恒心耳。心果能恒。則劫石可磨。滄海可竭。況其他哉。且煩惱未斷。則慧風不大。多聞弗逮。則法雷不遠。故易之恒。雷風恒。盖非雷無以驚昏蟄。非風無以鼓萬物。夫昏蟄既醒。復能鼓之。非恒而何。不恒者。巫醫尚不可作。能與有為乎。
莊周以為魚之大。莫過乎鯤鯨。鳥之大莫過乎鵬。人之巨莫過乎龍伯國氏。此三者。天下有情之至大者也。殊不知應持菩薩。以不見佛頂致疑。由十方上窮三十二恒河沙。而佛頂不見如故。若然者。則周所謂鯤鵬龍伯氏。不異焦螟螻蟻矣。而或者。又以吾言弘濶勝大而弗信。今請實之。夫小大生乎有待。有待生於有心。如一心不生。物我兩化。覓無待尚不可得。況有待哉。
人因口腹以錢為網。窮舌根之味。結報復之怨。故楚子將死。猶貪熊蹯。竟不遑食而被弑。噫。子父尚然。況受噉者乎。
人心無常。猶若水耳。方圓隨器。初無定體。遇可欲境。心則成貪。遇不可欲境。心則成瞋。遇可欲不可欲境。猶豫不決。心則成癡。故方癡時則貪瞋無地。方瞋時則癡貪無源。若境不觸心。心不染境。則所謂貪瞋癡三者。會而為常光矣。雖然會不徒耳。苟未了心境皆心。如眼不見眼。手不捉手。會豈易易哉。
匹夫匹婦。不達死生幽明之故。凡有所感憤。以為一死。永不復生。往往甘非命死者。豈少哉。殊不知死果不復生。則聖賢勞勤以為善。反不若匹夫匹婦之智矣。聖賢以知生必有死。不為生累。死必有生。不為死愚。所以為善而無倦焉。如果死不復生。則桀紂所為之惡。孰代其償責歟。夫以是知堯舜為善必不謬。桀紂為惡必大愚。由是而觀。匹夫匹婦有所不堪。甘心而死者。乃桀紂之餘氣也。
有問皮毬子曰。色即空乎。皮毬子曰。子喚何物為色。大之天地耶。小之萬物耶。若以天地為色。則天地外徧計依他而不有。若以萬物為色。外天地則萬物復何可得耶。夫徧計者。謂於無色處橫計有色。色計空消。則橫計色影。殊不知外色無空。計色之計既消。復計色影。與計色之計。何異哉。大都眾生不明自心。心外見法。或起色見。或起空見。空色無常。隨計所見。譬如氷水本非兩物。忽然為氷。忽然為水。眾人於無常忽然之中。計氷為質礙。計水為融通。計質礙者。固迷其本矣。計融通者。亦迷其末矣。盖融通無性。待質礙而有號。質礙亦無性。待融通而立名。夫名者。賓也。非寔也。今天下宗賓而失寔。以離色求空為拙。即色明空為巧。拙拙巧巧。情計橫生。窩巢萬種。見聞棲泊。如綿著棘。如膠投漆。自無始以來。至於即今。不以超情求入。惟任情問道。道變為情。故曰。空色如子。情為其母。又曰。情為化母。又曰。情為有無母。子以情問。吾以情答。盖因情酬情。情在子而不在我矣。子若忘情。始知我不以情答子也。子未忘情。我雖超情應子。子亦謂情。子若知此。則即色即空之旨。亦在子而不在我矣。
皮毬子曰。至顯而不可見者。情也。故深情厚貌之人。父子不相測。至隱而不難見者。性也。故見性之人。聖人眾人。無相疑也。今天下恣情而忽性。父生子而疑於子。子生於父而疑父。盖恣情則習相遠也。如伏羲氏生千古之上。而文王仲尼生千古之下。仲尼不疑周公。文王不疑伏羲。盖不忽性。則性相近也。故曰。凡百眾人。以交神之道見之。則於開物成務之際。不生心而仁普。不裁制而義當。不威儀而禮明。不變通而智不惑。不盟約而信不爽。此無他。盖率性而然也。
應物而物不能搖。謂之寂。不搖者。本無生謂之滅。無生而應物。應物而不搖。謂之寂滅。
夫但能周一身者。妄知也。徧能周萬有者。真知也。妄知外真知。則如波離水也。真知外妄知。如水不即波也。然知有真妄。又何哉。盖知本無真妄。以眾人自真自妄耳。如天機深者。知妄知不離真知而有。則妄自窮矣。妄既窮。則真之待安能獨立耶。噫。真妄情枯。本知昭然於日用之閒。辟如春著花容。不取則艶然在目。設生心取之。而花神逝矣。故曰。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以此觀之。則本知充然常在。以眾人心粗而不精。故日用昧之耳。棱嚴曰。心精遺聞。聞遺則所謂聲塵者。皆會本妙矣。故曰。一切浮塵及器世閒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夫佛語本平常。辟如地堅水濕。火暖風動。義本如是。豈待刳去本妙之心思。方始洞然哉。雖然如庸常魔。入其心肺。至於世智辨聰者。雖於佛語平常。亦不易入也。
蓮密瓣鎻蓬。蓬鎻子。子鎻密。三鎻而斯藏。苟無斯藏。則生生無盡者。幾乎息矣。故能知此。則無盡者皆在握矣。既皆在握。則聖聖凡凡。愚愚智智。或生或殺。柄不在人。人安能見。豈惟人不見。自亦難見。如密知密。密則不密矣。故曰。鬼神可以知者。念後之事也。
常則安。異則駭。駭則疑。疑則無主。無主則為變化所眩矣。剛柔所搖矣。故常也者。破疑之利器也。
鳥之所以能飛。魚之所以能躍。人皆見之。而眼之所以能見。耳之所以能聞。人皆莫能自覺。是以終身而見。終身而聞。終不能知聞見者。是何物焉。悲夫。
蓬蓬而鳴者。孰不知其風焉。潺湲而流者。孰不知其水焉。而忽卷屋拔茅。漂州蕩縣。則不知其所以致之端也。能知其端。雖復旋嵐偃岳。稽天浸地。未始驚也。夫羞惡之心。無恥之習。猶吳越耳。吳強則併越。越強則併吳。此自然之勢也。如學者見理未定。操志非堅。凡卒然臨事之際。不覺不知。習乘理隙。一鼓而下。理君敗績矣。
老氏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予則曰。上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中士聞道勤而行之。下士聞道若存若亡。或者以老為是。以予為非。非唯不得予心。且不知老矣。
亮公過江止何園寺。顏延之。張緒。眷德留連。每嘆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緒。將絕復興。嗚呼。良馬微伯樂。則終困於鹽車。至人微識者。則沒世而不聞。浩然滄海。豈唯一珠。隤然泰山。寧無異木。我大覺聖人。統九有而為君。宅大千以為國。智山崇峻。教海汪洋之中。則異木神珠。斷不可以車載斗量。能知其數也。但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耳。
自心清曠。止水澄空。不可以喻其至也。得其至。則餘欲自忘矣。及一微涉動。則吉凶不召而集。吉凶既集。利害盈前。而患得患失之心。浮沉於寸虗之館。所謂清曠自心。早埋沒矣。自心埋沒。則萬事無主。唯見可欲者。即欣然而欲得。見不可欲者。則刺然而弗快。心光既蔽。羣暗雲生矣。
我聞善用其心者。五逆十惡。皆菩提之康莊也。而不善用其心者。三學六度。皆般若之仇讐也。由是觀之。青山白雲。未必為幽閒。紫陌紅塵。未必為喧擾。顧其人遇之如何耳。故曰。我自調心。非干汝事。
公孫大娘之舞劍也。不知劍之舞我手也。我手之舞劍也。劍兮手兮。相忘而相用。雖有聖智。莫可測識。況物我未忘者。安能知此乎。故曰。技無大小。能入神者。乃與造化同功也。由是觀之。大之天地。小之萬物。物物皆手。手手皆劍矣。敵何自而入焉。知此者。可與言觸事而真。體之即神與。
道不在心。欲不在物。心生則道失。物棄欲自存。是以建心求道者傷。刳物制欲者狂。譬之自刎而求生。耽形而逃影。吾知穉子見之。必哀其傷。而笑其狂矣。今天下方將以傷狂為指南。道烏乎明。欲烏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