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心經說
般若波羅蜜多。
智慧到彼岸。
此言智慧到彼岸。非愚痴者所能到。般若有三種。如實相。觀照。文字。是也。實相般若。即人人本有的心。觀照般若。即心上光明。能悟達。則心光發朗。凡吐一言一句。長篇短什。足為萬古燈明。用除痴暗。故稱文字般若。
这是说智慧到达彼岸的境界。愚昧之人无法达到。般若分为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心性。观照般若就是心性的光明,能够领悟通达,心光就会显现。凡是说出一言一句,写成长篇短章,都足以成为万古明灯,用来消除愚痴黑暗,所以称为文字般若。
心。
心
此經大部之綱骨。如人一身。雖有五臟百骸。惟心為主。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虽然五脏百骸俱全,但以心为主。
經。
经典。
訓常。又訓路。常則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路則凡聖皆所共由。
训导常法。又训导道路。常法意味着天魔外道无法破坏。道路则凡夫与圣者都共同遵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难厄运。
觀自在。即觀世音之別名。此菩薩既悟自心。以觀照之光。深破昏毒。不同二乘偏淺。故曰行深。夫昏毒。即五蘊。為萬苦根株。千殃之本。眾生未能空此。故縈纏苦厄。如蠶作繭。於百沸湯中。頭出頭沒。絲無斷日。菩薩既斷蘊絲。故得空色兩融。智悲並運。若事若理。譬庖丁解牛。無物迎刃。故稱自在。
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别名。这位菩萨已经觉悟自心,用观照的光芒彻底破除昏暗烦恼,不同于二乘的片面浅薄,所以称为行深。所谓昏暗烦恼,就是五蕴,它是万苦的根源、千灾的根本。众生未能空掉五蕴,所以被痛苦缠绕困扰,如同蚕吐丝作茧,在滚烫的热水中不断浮沉,丝线没有断尽之日。菩萨已经斩断五蕴的丝线,因此能空与色相互融通,智慧与慈悲同时运用。无论现象还是本质,都像厨师解牛一样,没有东西能阻挡刀刃,所以称为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啊,物质和空无没有差别,空无和物质也没有差别。物质就是空无,空无就是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这样。
舍利子。鶖子。佛之弟子也。其慧辨超卓。識越等倫。然未悟大乘真空。尚醉枯寂。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曰。我所謂照見五蘊空者。非是離蘊之空。即蘊之空也。汝莫錯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也。色則遠而言之。太虗天地山河草木。無分巨細。凡可見者。皆謂之色。近而言之。現前塊然血肉之軀是也。受謂無始以來。從生至死。眼見耳聞鼻臭舌嘗身觸意緣。皆吸前塵而生者。想謂受而籌量。善惡臧否。寵辱是非。行謂籌量無常。遷流不決。識謂籌量曉了。判然無惑。此五者。合而言之。實惟一念。分而言之。乃五用差別也。
舍利子,即鹙子,是佛陀的弟子。他智慧超群,辩才出众,见识超越常人。然而他尚未领悟大乘的真空妙理,仍沉迷于枯寂之境。因此如来呼唤他的名字并开示道:我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并非脱离五蕴的空,而是即五蕴本身的空。你不要理解错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广义上说,包括太虚、天地、山河、草木,不分大小,凡是可见之物都称为色;从狭义上说,就是指眼前这个血肉之躯。受是指无始以来,从生到死,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缘,都是吸收外境而产生的感受。想是指对感受进行思量,分别善恶、好坏、荣辱、是非。行是指思量无常,心念迁流不定。识是指思量明了,判断清楚没有疑惑。这五者合起来说,其实就是一念;分开来说,则是五种不同的作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子,一切法都是空的性质,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在空性中没有物质,没有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概念,没有眼睛所见的范围,甚至没有意识的范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甚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尽头。没有苦的聚集、苦的止息、灭苦的道路,没有智慧也没有获得。
如來慮鶖子。及一切眾生。餘疑未盡。復揭而示之曰。五蘊既空。心光獨露。浮雲淨盡。滿月當天。則生滅垢淨增減。皆紅爐點雪矣。故悟真空之後。豈但五蘊元空。即十二處。十八界。及十二因緣。苦集滅道。亦龜毛兔角也。雖然冰不自融。春回乃泮。霜不自釋。日出乃消。五蘊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法。冰也。霜也。觀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所謂春之與日。何啻已陳芻狗。故曰。無智亦無得。
如来考虑到舍利弗及一切众生仍有疑惑未消,便进一步开示道:五蕴既已空寂,心性光明自然显现。如同浮云散尽,明月当空,此时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对概念,都像红炉上的一点雪花般转瞬即逝。所以悟得真空妙理后,不仅五蕴本是空寂,就连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及苦集灭道四谛,也都如龟毛兔角般虚幻不实。然而冰不会自行融化,需待春回大地;霜不会自动消散,要等太阳升起。五蕴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就像冰雪寒霜,而观照般若智慧则如春风暖阳。冰雪既已消融,所谓的春风与太阳,也不过如同用过的草狗(祭祀之物)般不值一提。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为无所执着的缘故,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修行,心中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惧,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最终达到涅槃境界。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陀,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修行,从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嗟乎。此段無得之光。不特菩薩依之而無礙。諸佛亦依而得菩提。佛與菩薩光非有二。而優劣迢然者何哉。究光之始。實無優劣。以光極強照。照極生迷。故覺迷迷滅。靈覺極圓者。名之為佛。光雖圓悟。迷習漸除。覺路尚遙。名為菩薩。以本光言之。非惟眾生妄想。即成佛亦妄想耳。然未成佛者。若無妄想。悟入無門。故曰。一切眾生。由妄想而墮生死。亦由妄想而出生死。由妄想而墮生死者。凡夫也。凡夫不悟此身眾苦根株。此心攀緣賊媒。放之不放。游戲於六根六塵。如蒼蠅為唾所粘。濡滯腥沫。至死不悟。由妄想而出生死者。或逢知識明誨。或讀佛祖聖賢經書。始悟蠅為唾粘之咎。翻然悱憤。乃慕鵬舉青冥。若然則妄想之心。得非扶搖之風哉。故未證悟者。此片妄想。斷不可不堅不固。有等愚痴凡夫。錯解佛祖聖賢之旨。見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及本來無一物。天理上著不得人欲等語。遂牢記胸中。逢人高談危論。以為已悟。如是之人。誠可哀憫。且汝現前日用之閒。七情六欲。三毒無明。如蛇如蝎。誰敢觸著。不幸而有觸之者。未有不遭螫囓。既自家毒氣。曾未消得纖毫。說甚大話。汝欲消此毒氣。須服清涼之藥始得。清涼藥。非龍肝鳳髓。非善見空青。即是上來所謂此片妄想。不可不堅不固者是也。果能此志堅固。則七情六欲三毒無明。漸化為般若光明矣。觀想雖多。以要言之。一曰空想。二曰假想。三曰中想。空想若成。則內之身心。外之世界。若漆桶底脫。直下玲瓏。老氏所謂大患者。永免矣。假想若成。皎月浮空。長天一碧。蹄涔江海。散影分輝。中想若成。陶空鑄有。如臂屈伸。宛轉隨心。不乖全體。空想治見思之毒。假想治塵沙無明之毒。中想治根本無明之毒。噫。此三毒者。乃天下之大毒也。除佛之外。誰不遭其毒害。皮毒毒般若。肉毒毒解脫。骨毒毒法身。是以天竺醫王。制大神方。以空想之藥治皮毒。以假想之藥治肉毒。以中想之藥治骨毒。然想藥雖三。而不越乎一念。故達一念空者。即成般若德。念雖空洞。不廢羣有。即成解脫德。有無相即。空色相離。不即不離。一念相應。即成法身德。要到無罣閡地位。無恐怖境界。直須三惑都除。若纖毫不盡。縱菩薩猶沉覺礙。況凡夫哉。故曰。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又曰。因明有見。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所謂因明有見者。匪獨三光之明。因空。因假。因中。皆因明耳。若不因明。孤光自發。凡聖情消。又說甚麼三觀一心。一心三觀。即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亦不勝贅焉。然未到徹頭徹腦處。此智慧光明。寸步舍離不得。若背明而行。管取斷常坑中。墮落有分在。
唉!这段无得之光,不仅菩萨依靠它获得自在无碍,诸佛也依靠它证得菩提。佛与菩萨的光明本无差别,为何成就却有高下之分?推究光明的本源,实无优劣之别。只因光明极盛,照耀至极反而生出迷执;觉悟迷执、灭尽迷妄,灵觉圆满到极致者,便称为佛。光明虽已圆悟,但迷妄习气渐次消除,觉悟之路尚远者,则称为菩萨。
从根本光明而言,不仅众生的妄想是虚妄,即便成佛也是虚妄。然而未成佛者,若无妄想,便无从悟入。所以说:一切众生因妄想堕入生死,也因妄想超脱生死。因妄想堕生死的是凡夫——凡夫不觉悟此身是众苦根源,此心是攀缘贼媒,放纵不羁,游荡在六根六尘中,如同苍蝇被唾液黏住,沉溺腥臭唾沫至死不觉。因妄想出生死者,或遇善知识开示,或读佛祖圣贤经书,方知如蝇黏唾之过,幡然奋发,仰慕大鹏展翅云霄——如此看来,妄想之心岂不成了助飞的旋风?故未证悟者,这片妄想断不可不坚定牢固。
有些愚痴凡夫误解佛祖圣贤教义,听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本来无一物”“天理容不得人欲”等语,便牢记于心,逢人高谈阔论,自以为已悟。此类人实在可悲。试看他们平日七情六欲、三毒无明如蛇蝎横行,谁敢触碰?不幸触之者无不遭其毒害。自身毒气丝毫未消,谈何大话?欲消此毒,须服清凉药。清凉药非龙肝凤髓,非稀世珍宝,正是前文所言“这片妄想不可不坚定牢固”。果真能坚定此志,七情六欲三毒无明将渐化为般若光明。
观想法门虽多,归纳有三:一空想,二假想,三中想。空想成就时,内外世界如漆桶脱底,豁然通透,老子所言“大患”永绝。假想成就时,皎月凌空,江海印影,万物辉光交融。中想成就时,融空铸有如臂屈伸,随心自在不离整体。空想对治见思惑毒,假想对治尘沙无明毒,中想对治根本无明毒。这三毒是世间至毒,除佛以外无人能免:皮毒害般若,肉毒害解脱,骨毒害法身。天竺医王开大神方:以空想药治皮毒,假想药治肉毒,中想药治骨毒。三种药皆不出一念——达一念空即般若德;念空不碍万有即解脱德;有无相即、空色双离、一念相应即法身德。
要达究竟无碍、无恐怖境界,必须除尽三惑。若纤毫未净,纵是菩萨仍陷觉碍,何况凡夫?故云:“余惑未尽属有学,光明极处即如来。”又言:“因明生见,暗则无见;自性光明焕发,诸暗永不能蔽。”所谓“因明”,不单指日月星光,因空、因假、因中皆是因明。若不依明,孤光独耀时凡圣俱泯,何须再说三观一心、一心三观?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更不必赘言。然未彻悟前,这智慧光明寸步不可离。若背弃光明而行,必定堕入断常深坑。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无比神奇的咒语,是无比光明的咒语,是至高无上的咒语,是无可比拟的咒语。它能消除一切苦难,真实不虚。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语如下。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愿速速成就菩提。
大哉心光。智不可知。識不可識。陰陽不能籠。有無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聖無與等者。謂之大神呪。大明呪。無上呪。無等等呪。不亦宜乎。而般若有顯密。自觀自在菩薩。至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之顯說般若。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乃至菩提薩婆訶。謂之密談般若。又呪者。加蜾蠃之祝螟蛉。念茲在茲。似我之聲。綿綿不斷。則諸蟲受薰。莫知然而化為蜾蠃矣。諸佛如來。以慈悲顯密。薰一切眾生。故一切眾生。莫知然而化之。嗚呼。佛恩廣大。誰知報者。而正法垂秋。祖道寥落。顧鈍根小子。道悳虗薄。無以感人。甘向秦庭號呼。徹歲賦無衣而救楚者誰哉。
心光真是广大无边。智慧无法测度,意识无法识别。阴阳不能笼罩它,有无不能描述它。破除障碍、驱散黑暗,凡夫与圣贤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称之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难道不是很合适吗?
般若分为显说和密说。从观自在菩萨开始,直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显说般若;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直至“菩提萨婆诃”,称为密谈般若。
所谓咒语,就像蜾蠃祝祷螟蛉一样,念念不忘,声音相似,连绵不绝,于是众虫受到熏染,不知不觉便化为蜾蠃。诸佛如来以慈悲的显密之法熏染一切众生,因此一切众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度化。
唉!佛的恩德如此广大,谁能真正报答呢?如今正法衰微,祖师之道凋零,像我这样根机愚钝、德行浅薄之人,无力感化他人,只能像当年申包胥在秦庭痛哭一样,整年呼喊着“无衣”,可又有谁愿意来拯救这衰败的佛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