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釋十二因緣
所謂十二緣生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不了自心。謂之無明。既成無明。則必循緣。謂之行。循緣則必分別。謂之識。既成識矣。則必橫計。橫計實無其體。但有虗稱。謂之名。身因橫計所有。塊然一物。謂之色。然而名色解雖次第。乃一支也。根境相敵。謂之觸。觸則領納。謂之受。受必耽著。謂之愛。愛而不捨。計為常有。謂之取。取而執實。謂之有。有則有生。生則有老。老則有死。自無明至老死。謂之十二支。此十二支。為一切眾生生死煩惱之窟宅。亦是一切諸佛菩提涅槃之樂土也。顧行人治之何如耳。
夫十二因緣者。謂因無明而緣行。因行而緣識。因識而緣名色。因名色而緣六入。因六入而緣觸。因觸而緣受。因受而緣愛。因愛而緣取。因取而緣有。因有而緣生。因生而緣老死。是名十二因緣。然無明與行。則屬過去。識。乃過去之終。現在之始耳。名色六入觸受愛。此五支則屬現在。取。乃現在之終。未來之始也。有生老死。此三支則屬來世。又無明。有迷理無明。有迷事無明。迷理無明。謂不了第一義諦。普光明智中。本無古今凡聖身心。即此不了。名之迷理無明。迷事無明。謂執現前四大假合之身。四蘊橫集之心。此是我身。此是我心。只此執著分別者。順則歡喜。逆則煩惱。此點執受。名之迷事無明。故曰。迷理無明未破。決不能達本。迷事無明未破。決不能忘情。以不達本故。法身本有而不悟。以不忘情故。色身本無而橫執。此執不消。依之而造善惡之行。行成謂之業。業熟謂之果。受苦樂時謂之報。此就行一支而演說也。識則以行業牽引受果報。分別投胎。妄起憎愛名識。此識投胎之後。在母胎中。作赤白主。無有形段可見。但有其名。故謂之名。色。即赤白和合。至第五箇七日。名形位。謂諸根四肢。似有而未全。故謂之色。六入則名色已後。至第六箇七日。名毛髮爪齒位。至第七箇七日。名具根位。謂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此兩支皆胎中具。若形位。毛髮爪齒位。又名色六入兩支閒開出也。觸則出胎已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對六塵。未能了知。故苦樂想未生名觸。受則謂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時。因六塵觸對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淫貪之心。但名為受。愛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於種種勝妙資具。及淫欲等境。然猶未能廣徧追求。但名為愛。取。則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五塵境。四方馳求。曾無厭足。故名為取。此五支。雖在胎出胎之不同。總屬現在。取。則是現在終。亦未來始。先已揀之。此復略顯。有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聚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三有則欲有。色有。無色有。是此三有。又名三界。生謂從現世善惡之業。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為生。老死。謂從來世受生已後。五蘊之身。熟已還壞。故名老死。嗚呼。此十二因緣。非三達洞明。五眼圓照。孰能至於此。雖然學不檢名。名不審義。義豈能精。義既不精。則終難入神。義不入神。則實用無徵。實用無徵。雖說時似悟。對境終迷耳。故一觸死生禍福之機。便作不得主宰。以致名敗德喪。取笑千古。退世人之信心。即此觀之。不以佛祖聖賢自任。則十二因緣之名。尚不及聞。況能檢名審義。精義入神。以致用哉。即太史公。號稱博古。於三世報復。猶疑而不了。況其他耶。如史遷於十二因緣。能檢名審義。一心了知。則三世報復。決不至失言。取笑於後人。嗚呼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