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阿罗汉——他们已经彻底断除了一切烦恼,内心完全解脱,智慧完全解脱,像大龙王一样,具备了所有该具备的功德;他们已经放下了重担,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断除了所有的束缚,拥有无碍的正智,内心安住于寂静,已经获得自在——只有一位尊者还保留着凡夫的身份,那就是阿难。
那时,世尊对尊者须菩提说:随你意愿,为诸位菩萨大士如其所应,演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这时,尊者舍利弗心中想道:现在尊者须菩提,是以自己的智慧辩才为菩萨摩诃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呢,还是凭借佛陀的威神力和加持力而宣说呢?
这时,尊者须菩提凭借佛陀的威德神通,知道舍利弗对这样的色相、这样的心念有所思考。明白之后,就对舍利弗说:你现在应当知道,世尊所有的声闻弟子,在各种法义中无论是自己宣说还是为他人解说,一切都是佛陀威德神力的加持。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法,如果有人能够依照修学,就能证得诸法的真实本性。因为证悟了法性,所以所说的话都不会违背诸法真理。因此,舍利弗!佛陀所说的法顺应诸法本性,你们这些善男子应当这样理解。
这时,尊者须菩提向佛禀告说:世尊!佛刚才说,让我随顺心愿,如理宣说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世尊!什么意义才称为菩萨?应当说什么法是菩萨法?世尊!我看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也看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因此缘故,所谓菩萨及菩萨法,都是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也是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我应当为怎样的菩萨宣说怎样的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如果菩萨摩诃萨听闻这样的说法,内心不为所动,不惊慌不恐惧也不退转,这就叫作教导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这就叫作明了般若波罗蜜多,这就叫作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再者,世尊!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这样学习。然而那位菩萨虽然这样学习,却不该生出念头:'我正在这样学习。'为什么呢?因为那念头并非真实的心念,心的本性本是清净的。
这时,尊者舍利弗问须菩提说:“须菩提,你说说看,有没有那种既不是心也不是非心的心呢?”
须菩提说:“舍利子!你认为如何,如果心不是心,它对于存在或不存在是可以得到的吗?”
舍利子回答说:“不是的,须菩提!”
这时,须菩提对舍利子说:如果心不是心,在存在与不存在中都无法得到,你现在为什么还要说"有心不是心"这样的话呢?
舍利子问:什么叫不是心的本性?
须菩提说:“一切都不被破坏,远离各种分别,这就是非心性。”
这时,尊者舍利子称赞须菩提说:好啊,好啊!须菩提!确实如佛所说,你在无诤三昧的修行中最为殊胜第一。若菩萨摩诃萨能这样学习,就能在无上正等正觉的道上不退转,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摩诃萨不会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如果有人想学习声闻法,应当在这般若波罗蜜多中听闻、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这样就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修学。如果想学习缘觉法,应当在这般若波罗蜜多中听闻、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这样就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修学。如果想学习菩萨法,应当在这般若波罗蜜多中听闻、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这样就能善巧方便地具足一切菩萨法,与之相应聚集。为什么呢?因为这般若波罗蜜多广泛宣说一切菩萨藏法,若菩萨摩诃萨这样学习,就能与菩萨法相应。如果想修学无上正等正觉法,应当在这般若波罗蜜多中听闻、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这样就能在般若波罗蜜多中方便具足,聚集诸佛法。为什么呢?因为这般若波罗蜜多广泛宣说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若菩萨摩诃萨这样学习,就能与无上法相应。
这时,尊者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菩萨摩诃萨,我既看不见也找不到,菩萨只是一个名称。世尊!就连这个名称也看不见、找不到。般若波罗蜜多也只是一个名称,看不见、找不到。那么应该教导什么样的菩萨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多呢?因为这个缘故,我心中产生疑惑。世尊!我在名称中寻找菩萨摩诃萨,终究找不到,而这个名称既无处所又非无处所,既不固定也不非不固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名称本身没有自性。所以无处所又非无处所,既不固定也不非不固定。如果有菩萨摩诃萨听闻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毫无动摇,不惊慌不恐惧也不退缩,就应当知道这位菩萨摩诃萨没有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于菩萨位而不退转,善能安住于无住的境界。
世尊!再者,菩萨大士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执着于色,不执着于受、想、行、识。为什么呢?若执着于色,便是在行色之行,而非行般若波罗蜜多。若执着于受、想、行、识,便是在行受、想、行、识之行,而非行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呢?执着于诸法就不能领受般若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不相契合,不能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成就一切智。为什么呢?般若波罗蜜多不领受色,不领受受、想、行、识。若不领受色,色即非色;若不领受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非受、想、行、识。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领受。菩萨大士应于无受法中如是修行,此即名为菩萨大士一切法无受三摩地,广大圆满无量决定,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破坏。
世尊!那一切智无有相、无所取,若有相可取,室哩尼迦、波哩没啰惹迦等人,不应信解一切智。为什么呢?这些人对一切智生起信解,以有量智入此法门,不领受色,不领受受、想、行、识,不以喜乐法为智所观,不以内色为智所观,不以外色为智所观,不以内外色为智所观,亦不离内外色为智所观。同样,不以内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不以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不以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亦不离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而室哩尼迦等人对如是法及一切智智深生信解,于诸法性而得解脱,又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乃至涅槃亦无取无舍。
世尊!修菩萨法者,虽于色、受、想、行、识无所领受,但若未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亦不于中途取证涅槃。因此,世尊!菩萨大士应如是了知般若波罗蜜多。
再者,世尊!当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这样观照: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呈现何种相状?一切法本无生起也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又怎么存在?若菩萨这样观照时,内心不为所动,不惊慌、不恐惧、也不退失,应当知道这位菩萨始终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这时,尊者舍利子向佛陀禀告说:世尊,如果菩萨摩诃萨这样修学,就是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吗?
舍利子说:一切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诸趣见、断见、常见及有身见,若能远离这些见解为众生说法者,即是菩萨摩诃萨。
舍利子问:心的含义是什么?
满慈子说:所谓摩诃萨,即指披大乘铠甲,以大乘法庄严自身,安住于大乘之中,因此称为摩诃萨。
这时,须菩提向佛问道:世尊!您说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甲,是什么意思而称为大乘铠甲呢?
须菩提回答:“不是的,世尊!”
佛说:须菩提!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智慧本质是无为无造作的,只是为了利益众生才示现种种方便法门。而众生本性同样是无为无造作的。
须菩提,再者,若法无所生起亦无所安住,因其无住的缘故,便与一切智的无住之相契合。此大乘法亦无实体,故无所生起,正因无生而如此显现。为何如此?无论有所生或无所生,这两种状态皆不可得,亦无任何法可生。于一切法中,既无真实法可生,亦无非真实法可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便是如此显现。
这时,尊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正如佛所说的那样:那大乘法在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中是最殊胜的,与虚空等同。如同那虚空能容纳无量无数的众生,那大乘法也是如此,能容纳无量无数的众生。世尊!菩萨摩诃萨对于大乘法,不见有来,不见有去,也没有停留之处。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因为无所生的缘故,所以大乘的意义是这样说的。
这时世尊赞叹道:很好,很好!须菩提!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能这样修学大乘法门,这位菩萨摩诃萨必将证得一切智。
CBETA 编码:T022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