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義足經
佛說義足經卷上(八雙十六輩)
桀貪王經第一
我听到的是这样:
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在祇树林边有一片大稻田,稻子已经成熟,早晚就要收割。婆罗门早上起来,去到田里,远远看见稻穗,心里高兴,自以为实现了愿望,看着稻子舍不得离开。这时佛带着众比丘进城乞食,远远看见婆罗门这样欢喜,就对众比丘说:你们看见那位婆罗门了吗?大家都回答:看见了。佛沉默地进城,吃完饭各自回到精舍。
那天夜里,天空下起大冰雹,田里的庄稼全被打死了。梵志有个女儿,也在当晚死去。梵志因此忧愁烦闷,啼哭不止。第二天,众比丘拿着钵盂进城乞食,听说梵志遭遇这样的灾祸,哭得十分悲痛,不是沙门、梵志或国中其他人能安慰的。比丘们吃完饭,回到佛陀住处,行礼后禀告:"梵志的情况是这样的。"刚说完,梵志一路哭着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问安后,坐在佛陀身旁。
佛陀知道他所忧虑的事情,就对梵志说:世间有五件事无法逃避,也无法摆脱。哪五件呢?会损耗的东西,想让它不损耗,这不可能;会消亡的东西,想让它不消亡,这不可能;会生病的东西,想让它不生病,这不可能;会衰老的东西,想让它不衰老,这不可能;会死亡的东西,想让它不死亡,这不可能。
世人没有正见与智慧,见到财物损耗、亲人离世、衰老、疾病、死亡等现象降临,便心生忧愁烦乱,捶胸顿足,焦灼不安,徒然消耗身心却无益处。为何如此?只因不曾了悟真谛。梵志,我听说持守真理之人,面对这些损耗衰亡现象,不会陷入忧悲。为何?他们已明白真谛:不仅我一人在经历损耗,整个世间皆如此。生灭本就是世间的常态,我怎能独自逃脱?智慧明达者思维:若因这些损耗现象而忧愁憔悴,茶饭不思,面容枯槁,只会让仇者快意、亲者担忧,更会荒废家业,而损耗之物终究不可复得。既然彻悟此理,面对生老病死等无常现象,便再不起忧愁。
佛陀因为这个缘故,为修行者说了一首偈颂:
忧愁哭泣又有什么用, 能挽回多少已失去的东西? 痛苦忧伤也毫无益处, 只会让仇敌心生欢喜。
真正有智慧的觉悟者, 不会为老病死亡而忧虑; 贪图享乐反生烦恼, 看见美色就心生欢喜。
无常比飞鸟更快降临, 用珍宝也换不来不死; 明白逝去不可追回, 专注修行才能获得世间至宝。
深知一切都无法挽回, 世人你我都是如此; 远离忧愁端正心行, 世间的忧虑有何意义?
佛又为梵志详细解说经法,依次讲解布施、持戒的功德,现世善行的天界路径,恶业的虚妄不实。佛知梵志心念已转向正道,便为其开示四圣谛。梵志当下开悟,证得初果须陀洹道,犹如素绢染净色,立现光洁美好。他立即起身,以头顶礼佛足,合掌禀告:我今得见真谛,如明镜照见本心。从今而后,此身皈依佛、皈依比丘僧,请接纳我为优婆塞,当尽形寿奉持五戒,清净无犯。礼毕绕佛三匝方去。
众比丘便对佛说:真是太好了!梵志心中的疑惑就这样被解开,他高兴地笑着离开了。
佛告诉比丘们:不只是这个婆罗门有忧愁。很久以前,这阎浮提地有五位国王。其中一位国王名叫桀贪,治理国家不正,大臣和百姓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忧患,便一起商议说:我们每家每户都出兵。大家都拔剑,来到国王面前,一起对他说:国王可知道自己行为不正、施行贪欲残害百姓吗?赶快离开国家,否则必定伤害你。国王听了非常恐惧,浑身颤抖,汗毛直竖,乘车骑马逃出了国家。他穷困潦倒,只好编织草鞋,卖鞋为生。大臣和百姓拥立他的弟弟为王,新王便公正治国,不再冤枉百姓。
从前国王桀贪婪地听说弟弟兴将要成为新王,心中暗自欢喜,盘算道:这下我可以向弟弟讨些东西来维持生计了。于是他上书详细陈述自己的处境,请求国王赐予一座村庄以自给。国王怜悯他的困境,当即应允。桀得到村庄后立即整顿治理;接着又索要两座、四座、五座直至十座村庄;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直至百座;又增至二百、五百座;最后竟索要半个王国,国王依然应允,他便着手治理这些领地。
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桀贪心生恶念,便发动半个国家的兵力攻打弟弟的领地,很快取得胜利,重新夺回了故国。他接着又想:我何不调动全国兵力,去攻占第二、第三、第四国呢?于是发兵征讨,接连获胜,完全掌控了四国疆域。他又萌生念头:如今我何不集结四国大军,去攻打第五个国家?当即率军出击,再次大获全胜。此时陆地上的诸国皆被征服,四海之内尽归王土,他便更改尊号,自立为大胜王。
天帝释想试探他是否真的贪得无厌,便化身为一个名叫驹夷的婆罗门童子,披散头发、拄着金杖、手持金瓶,来到王宫门前求见。守门人禀告国王说:外面有位叫驹夷的婆罗门求见。国王说:甚好。便请他入座。寒暄过后,婆罗门对国王说:我从海边来,看见一个富饶安乐的大国,人口兴旺,珍宝无数,可以去攻打夺取。国王明明已经满足,却又想得到那个国家,便说:我非常想要。化现的天王对他说:可以多准备船只兵马,七日后我带您去攻打。说完这话,天王便隐去了身形。
到了那一天,国王大规模调集军队,增添战船装备,却不见梵志前来。当时国王忧愁不乐,拍着大腿说道:可恨啊!我如今失去了大国,就像得到不牢靠的驹夷,约定之日却不见踪影。那时全国百姓都转身面向国王,国王哭泣众人也哭泣,国王忧愁众人也忧愁。国王沉浸在悲伤中无法停止,听闻佛法经偈时,忽然心有所感而说道:
<row>贪念随欲望增长,已有之物仍不满足,日益膨胀以此为乐,</row><row>随心所欲放纵自己。</row>
国王便向众人宣讲这首偈颂的含义,并宣布:有能解释此偈真义者,赏赐金钱一千。当时座中有位少年名叫郁多,他立即禀告国王:我能解读此偈深意,请宽限七日再来作答。七日期满,郁多对母亲说:我今日要前往王宫为国王解忧。母亲告诫儿子:孩儿切莫前去,帝王心事如同烈火,王命锋利似刀,实在难以接近。少年答道:母亲不必忧虑,我自有能力应对国王的偈义,必获丰厚赏赐,让您尽享安乐。于是来到王宫启奏:我今前来解读偈义。随即诵偈云:
欲望增长念头随之增多,已经拥有还求更多,日日增添以为欢喜,
从中获得自在满足。贪恋世间欲望之人,因贪痴而坐困愁城,
一旦欲望愿望丧失,如中毒箭身心俱伤。应当远离这些欲望,
如同避开毒蛇之首,背离世俗所贪之乐,应当坚定修习禅定。
耕种田产珍宝收藏,饲养牛马积聚财富,因贪女色束缚欲望,
愚痴行为伤害身心,错把虚弱当作强大,沉迷享乐结下深怨,
随后陷入黑暗痛苦,如船破没大海之中。因此说要收摄心念,
远离欲望切勿触犯,精进修行求得超脱,方能载船平安靠岸。
佛陀讲完这部《义足经》后,比丘们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