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觀音經註釋
我听说,上古虞舜传授的十六字心法,奠定了修身治国的传统;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阐明了成仙得道的宗旨。考究佛家经典,也都蕴含着真理。追溯儒释道三教的共同源头,只有经典永恒不变。要让众生登上觉悟的彼岸,佛门讲究慈悲。因此净土灵山,辩才无碍;梵宫秘典,智慧微明。这些都是广施度化的阶梯,岂止是结缘于香火供奉呢?
现今涵虚子,本是玄门弟子,兼具持戒修定的功夫,生发刊行经典的心愿。希望以此警醒劝勉同修,将弘扬佛法作为功课。于是选取贝叶经中秘传的要义,比丘、比丘尼所修持的经典,汇编成书,流传世间。沿着枝叶追溯根本,帮助初学者入门。如《高王观世音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经咒合集,呈请吕洞宾祖师和释迦牟尼佛审阅,得到赞许。特以"西来妙谛"为此书题名。
可叹佛教的真义早已隐晦不明。世人七情纷扰,四相缠缚,只爱玩弄机锋话头,却无人真正当头棒喝。唯有涵虚子挑灯夜读,披沙拣金,想为众生打开清净之门,引导进入佛国净土,这愿心可谓宏大。有人说:大藏经典浩如烟海,佛法真谛灯灯相传,若能悟入无言境界,自然证得因果。菩提本如明镜,万法终归空寂,何必非要晨钟暮鼓才能精进修行?
殊不知文字般若能开启真知,反复诵读可破除欲障。这书虽如沧海一粟,实则包罗三乘教法。若能潜心钻研,何异于亲承衣钵?终将使得心田得获,性海澄清。胸藏万法,皈依佛门。如同达摩面壁,待得梅子熟时;迦叶拈花,可闻木樨香否?若能明白即心是佛,便知无相即空。这样不仅能弘扬宗风,更已开启甘露法门。若不如此,纵入宝山也空手而归。诚如佛经所言:连顽石也能点头。
光绪戊寅年夏,同玄求是子谨序于武林蓼花仙馆退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