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普門品膚說
这一品阐述的是弘扬本尊独特妙法的人与法门。其宗旨与正法大体相同。佛陀想要将妙法广泛传播于世间,首先会普遍观察众生的根器是否适合,然后才施以微妙的教法。就像《华严经》简要提示,《鹿苑经》隐微显露,《方等经》对机说法,《般若经》附带阐明。待到灵山会上,方能全面开启十方世界众生同归唯一妙法的境界。又观察到世间众生根机有上中下之分,佛陀便以法义、譬喻、因缘等不同方式演说,广开方便之门。由此可知如来开启独特妙法绝非轻率,必定详察世间根机才会展开教化。如今弘扬独妙法门的大士,正是能够效法圣者风范,先观察世间根机再相应说法。如下文分别偈颂解释音声时,用三种音声弘扬三轮妙法,因此称为观世音。
观。这位大士本来具有光明宝藏般的大智慧,能以圆满智慧照见一切,心意能洞察众生根机。世。是指他的身体能普遍示现,如《华严经》所说的十种身相庄严。依正两种十身来说,就有国土身、世界身。如本经所说:应以佛世界身得度的就示现佛世界身,应以九种世界身得度的就示现九种世界身。总之是大士以法界无碍的广大身云,入不思议的无记化化禅定,法身普遍示现在众生面前。音。是指大士具备四种无碍辩才,普遍为众生说法,能让听到法音的人都得到解脱。所谓文字即是解脱,这是口密说法。这三德三密是大士久修久证的中道应化根本。虽由三观修证而成,若作一句来称呼,可说是圆中应化根本。既得中道应化根本,就能在俗谛门中,巧妙运用方便广泛度化众生。而度化众生的方式,不外乎慈悲与救拔。若把"观"字单独作一句,"世音"二字作一句,这就是大士在寂静中恒常观照,普遍鉴察象马牛羊、钟铃锣鼓、男子女人、二乘菩萨等十方世界的祈求音声,使他们都得解脱。这就是大士曾在散提岚界宝藏佛前发愿:凡是世间众生称念我名号而不能脱离苦难的,我誓不成佛。《大悲经》中说都应至心称念我名号。本经说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楞严经》下卷说与法界众生同体大悲。这是救苦的悲观。若把"观世"二字作一句读,"音"字作一句读,就是大士遍观十方世界众生根机差别,然后随其根机说法度化。如本经所说:应现何种世界身得度的,就现何种世界身为其说法令得解脱。这是先以意密鉴察根机,后以口轮说法。《楞严经》上说与十方诸佛同具慈力。这是与乐的慈观。总之以方便观度化众生,在俗谛中施设教化,总不外乎慈悲与救拔。然而世间有只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略去中间一个"世"字的,也足以彰显大士的功德。因为这"观"字就是大士最初修习的一心三观,而"音"字即是三谛一境。所谓常境无相,常智无缘。从名字位理解这个道理,在观行位修习这个道理,直到始觉本觉合一,始本双忘,那么三谛三观非三非一,举一即三,三即一,谛与观名称不同本质相同。所以能观所观不二。如《楞严经》所说:最初在古观音如来时,禀承从闻思修入三摩提的法门。最初在闻性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样穷尽能闻所闻,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就是以所闻的音声为境,用圆融观照来观,直接破除十法界五住烦恼的真空荡相观。问:空观只破四住烦恼和六凡境界,现在说寂灭现前,则遮障尽除法尔现空,怎能只说空观荡相呢?答:其他宗派的次第三观,藏教通教入道的空观,只破四住六凡。而大士所修是圆妙谛观,空则十界俱空,立则十界俱立。就如三谛,所谓真谛泯灭一切法,岂止是偏真小空而已。所以这圆空现前时,不但破四住,也破无明;不但破六凡,也破十界,才能说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就如最初解释"观世音"三字,即是中道实相应化根本,又岂是次第但中呢?正因为大士具足这圆妙殊胜功德,所以加"观世音"三字美名。成就如此妙观之人,发出如此圆妙之音,所以能流通如来妙法,岂是他人所能比拟的。
菩萨是一位具足圆满德行的大士,与佛的境界齐等。何况他在过去世早已成就正法明如来之果位,本不应再居于菩萨之位。菩萨在师徒关系中如同弟子的地位,如同君臣中的臣子地位,父子中的儿子地位。这其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大士的谦逊态度。原本的导师也称为观世音,只因继承法脉如水倒入圆器般圆满,故同样称为观世音。然而如同父亲在世时儿子不敢自称长者,因此谦居子位。再者,如今他在安养世界作为宝池中的继承者,理当居于子位。现今来到娑婆世界,虽说是客人,既然来辅助教化,便与其他弟子并列。不仅如此,《楞严经》中说:愿在十方诸佛座下作法王子。这表明大士一向心怀谦退,甘居谦卑之位,不同于世人的傲慢自大。
二是大士的慈悲心。若居于佛位则显得尊贵崇高,难以直接救助众生。如同天子深居宫中,虽有广施恩赦的意愿,想要普惠百姓,但君主的赦免未必能通过官员传达,官员的赦免未必能通过小吏执行。若有赏赐,也会被士大夫隐瞒或被仆役窃取,底层民众难以直接感受皇恩。因此古代有大德曾感叹未能亲任县令之职。大士虽已成佛,却似轻视天子之位而不取,甘愿居于菩萨之位,以便广泛救拔众生之苦,普遍施予众生之乐。如《楞严经》中的大悲精神与本经所述,既能务实又能权变,既能居上又能处下,既能进取又能退让,既能屈己又能伸张。如同君子不拘于一器之用,左右逢源。又与释迦佛同样具有大权自在、无所不能的妙用,不同于那些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退的拘泥小圣作为。
普门品。诸菩萨自修化他,各自住持一门法要。如文殊以智慧为门,普贤以修行为门等。如今观音大士之法门名为“普”,正与教主释迦牟尼的妙法全然相同。教主所证所施的法门难解难入,称之为“妙”,因为它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非藏教非通教非别教非圆教,非阿含经四门俱入清凉池,非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的朱紫门中不妨庶民出入,非华严经历别五十三位善知识之门,非四十二字门,非八万四千陀罗尼三昧波罗蜜法门。然而众生感应叩求时,如来不妨施设顿教渐教、秘密不定、藏通别圆,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三昧波罗蜜法门,又不妨即顿即渐、即秘密不定、即藏通别圆,乃至即八万四千波罗蜜法门,因此称之为“妙”。观音大士所修所施的法门能拔苦予乐,称之为“普”,也是因为此法门非大非小、非方非圆、非顿非渐非秘密不定,乃至非八万四千陀罗尼三昧波罗蜜门,却能随众生根机感应,不妨开显大小方圆、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乃至八万四千三昧陀罗尼法门,以此遍拔法界众生之苦,遍予法界众生之乐,遍应众生所求。当知若执着于某一法一门,就不能普遍应机;虽不执着一门,又非无根本可依。因此不妨即大小方圆、即顿渐秘密不定、即藏通别圆、即四门俱入、即朱紫门不碍庶民出入,乃至即八万四千陀罗尼正受波罗蜜法门,故称之为“普”。释尊在三千性相诸法上以圆融三观照见,皆是实相,故能收放自在;观音大士亦在无量法门上以圆融三观照见,皆是实相,故能无方拔苦予乐。由此可知,法即是门,门即是法;普即是妙,妙即是普,无二无别。如此妙法,非普门不能流通;如此普门,方能流通如是妙法。这就不同于诸菩萨各住一门而未必普遍的情形。所以说流通独妙之人法,与正宗教义旨趣大抵相同。若论十双五只之义,详见《玄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