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普門品膚說
正文所述为经文中篇幅较长的部分。智者大师通过三种解释来阐释经文,划分段落并确立要旨,其严谨程度堪比《吕氏春秋》,字字千金不可更易。现依据祖师所分大段落为两章:前章讲述观世音救度苦难,后章阐述普门施予安乐。前章救苦结束后,总结劝持名号;后章显现普门后,总结劝行供养。虽前后章节皆含三业施救与拔苦,现依义理大致划分。如下文重颂部分亦仅分施乐与拔苦两章,即便孤起颂中解释"观音"二字时,也是以拔苦释"观"、施乐释"音"。直至别偈结束,方以总颂劝持名与劝供养二义作结。盖因施乐拔苦已足彰显菩萨慈悲,无需另作他说。
试想菩萨离安养净土来此娑婆世界,本为接引堪忍众生同生极乐,化现无量身为说佛法,施予出世之乐,此乃其本愿。然因五浊恶世罪业深重、苦难繁多,当先救其苦难——正如病势危急必先治标。况此界众生下劣,名为堪忍,若非遭遇大灾大难,只沉溺于粗劣五欲以为乐事,终不肯回心向道。必待水火刀兵等大难临头,走投无路时,方忆念求救于菩萨。若菩萨因其平日懈怠,待受苦才求救便不予救拔,则此等顽愚众生永无发心脱苦之期,又违背菩萨普门度苦之本怀。故众生于急难中一声称念,即与菩萨悲心相应,立获救拔,犹如盆水映月,感应道交,成就机感因缘。由此脱苦之后,方能至心皈依,而后徐徐赐予法乐。岂是菩萨不愿即刻施予众生安乐?实因时机未至。
即此拔苦之事,亦必先救最急迫者。如溺水焚身之灾,此属业报现前,劫数难逃,命在顷刻,理应无幸免之理。而仓猝呼救菩萨,犹如无知童子堕入水火,心中既无相识之人,亦无脱困之法,唯有哭喊父母。父母闻声当即匍匐往救,毫不迟疑。故救七难居前。至于内心贪嗔痴三毒,虽足戕害身心招感恶报,当受现世来世之苦,因事稍缓,故次第救之。无子无女虽属恶报,尚属身外之事,故列于拔苦之后。
再思菩萨来此娑婆世界,本欲化导众生断除爱欲缠缚,出离生死。今人求子求女,纯属贪爱执著,系缚生死之事,菩萨为何反满其所愿?岂非违背东来本怀?此见大为不然。因刚强世界愚痴众生,恶念易起,善心难发,菩萨多方寻觅其一念向善之机而不可得。今因无后为大不孝,不舍资财则死后尽归他人,故求儿女。此类人平素未尝礼敬供养菩萨,因有私求方才暂施礼拜。若菩萨鄙其愚痴不予满愿,愚人恶心更增,永与菩萨断绝法缘。故满其不正之求,引生向佛之心,方可循循善诱,渐令离苦得乐,出离生死。此即"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旨,为诸菩萨所不屑为,而观世音独能俯就施化。何况菩萨久证智母三昧,常为十方诸佛法王子,此等方便本属普门度生之常法,犹如集义所生之妙用,非无本而偶中。
且菩萨所开之门名为"普门",恰似王将军之武库,无一法而不备。若世人求子求女而不予,则失普门之实义。世人求六度万行、五停四念、事理禅定、人间散善,菩萨固然皆予满足;即便以愚痴贪爱心求取系缚之事,亦如洪钟悬架,有叩即鸣。千机并应,如云聚泉涌;牛溲马勃,良医兼收,方称得上普门真义。
在劝人持念佛号的部分中,首先总结身口意三业来标明持名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比较偏圆二教来显示功德。第三是说明无尽意菩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能获得无量无边福德利益,这是总结开示。
首先总结标明持名时说: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德不会虚耗。因此众生都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有三层含义:第一,由于上文提到持名、恭敬念诵礼拜,必能脱离苦难、消除毒害、满愿所求,所以说“若有众生恭敬礼拜,福不唐捐”,这一句是总结前文种种含义。“是故皆应受持名号”这一句是劝人持念。应当知道,前文只说恭敬礼拜必然包括持名,后文说“皆应受持名号”必然包括恭敬礼拜。总结和劝持相互补充,可知二者兼备。前文既提到身业和意业,怎会不包括口业?后文虽只说持名,怎会不包括身意二业?这是本尊说法的巧妙之处,各举一边,而让二者兼备的意义显现。
确实,由于前文提到三业虔诚祈求,福德不会虚耗,即能得到三业妙应,因此众生都应恭敬礼拜、受持名号。“不唐捐”即如下文别偈所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三字。
第二,《文句》中提到:如果说礼拜能满愿,但现实中也有礼拜而未满愿的情况,怎能说“不唐捐”呢?解释是:由于心志不诚,所以未能满愿,但礼拜的功德暗中积累,不会消失。这就像《梵网经》中的忏悔,即使未见光明或天华,也能增益受戒的功德,因此应当礼拜受持。
第三,有人问:如今是因有难而称名、有毒害而心念、有祈求而礼拜,然后才能脱离苦难。倘若世人无难无毒无求,似乎就不需要礼念,礼念也无用无福了。回答是:即便无难无求,若能礼拜恭敬,福德也不会虚耗;有求即能满愿,固然不会徒劳;而无求礼念,所获福德更为殊胜,因此不会虚耗。正因为有难称名即能脱苦,固然需要持名礼拜;即便无难称名,福德也不会虚耗,因此都应受持名号。有毒害即能消除,固然应当恭敬;无毒害而恭敬,福德也不会虚耗,因此都应受持。有求必能满愿,固然需要礼拜;无求而礼拜,福德也不会虚耗,因此都应礼念持名。由此可知,有求者固然应当礼念,无求者更应礼念。“皆”之一字,是普指天下众生。因为有求有难而礼念的人并不多,如今无求无难者礼念也不虚耗,那么天下众生都应礼念受持名号,所以说“皆应”。
有人问:既然总结三业劝人持名礼拜,为何下文只比较持名的功德?回答是:仅口业持名的小善,福德尚且无穷,何况内心恭敬常念的功德?更何况礼拜供养的功德?有难有求而持名礼拜的福德尚且无穷,何况无难无求、日常修持的功德?这是如来说法的巧妙之处,仅比较持名的小福,已足以显出礼念的深功,以及无求而修的恒常功德无量无边。
在普门示现中,天道只显现几位天王,而人道则无论尊卑皆得显现。这是因为天界的男女天人都是凡夫修行升天,沉迷享乐过深,不思无常。菩萨即使化现为天人形象,他们也不会回心转意。况且天人自认为所受之乐已达极致,更无向往佛法之心,似乎无人能比他们更优越。因此菩萨化现为他们的君主,超越这些天人,凭自身修证佛法的威德力普遍教化臣民,自然形成上行下效,逐渐引导归向佛门。如《请观音经》中提到的"天人丈夫观世音"和"大梵深远观世音",都是化现为君主来调伏那些傲慢的臣民。《楞严经》说四禅天中五净居天人与天王,只能听闻菩萨名号而无缘亲见,正因为这些都是大权菩萨所示现的。考察此处示现方式,就足以消除对经文的其他疑问。
至于人道中无论男女贵贱都能显现,正是因为人道众生最能调整心念趋向菩提。何况人间苦乐参半,有佛经警示无常,发心时进时退,十法界的根机都体现在人道。人既能证悟佛果,又可直接亲见菩萨。既然菩萨来到人间说法,自然多显现人身。然而这三十二应身只是略举大概,若论菩萨普门示现的广大,如《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显现千手千眼,《楞严经》说八万四千种身形,实在不可计量。就像化身为金婴之妻、马郎妇、唐太宗的蛤蜊、唐代宗的鸡蛋、冯巨区的猪齿臼化身等事例,又岂是几个例子就能穷尽菩萨自在无碍的普门示现呢?
普门示现施予安乐之后,总结劝勉供养的经文,同样也包含身、口、意三业的修行。像大供养这样的大事尚且应当勇猛去做,何况是心念口称这类次一等的修行,难道不该更加精进吗?前面通过比较持名念佛的浅显与身意修行的深远,如今则举出供养的巨大功德,以涵盖心念口称等次要修行。说法的巧妙,莫过于此。要知道,前面持名念佛中以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与观音一位菩萨相比,说明二人的福德完全相等。现在讨论供养时,为何不也举出类似的比较呢?要知道,像无尽意菩萨这样已登地住的圣者,尚且以历劫修行所获得的法门璎珞供养观音,祈求慈悲庇佑,由此可见,供养其他菩萨与供养观音大士的福德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难以思议。再者,以璎珞供养只是财施而已,无尽意菩萨为何说“受此法施珍宝璎珞”呢?因为登地住的菩萨历劫修行,已入实报庄严土,福慧双全,所以都以法门珍宝庄严自身。如《华严经》所说“舍那珍御之服”,《法华经》所说“璎珞长者”,难道不是以功德珍宝庄严的法门身吗?就像世间贫苦之人,素不修福,衣不蔽体,饥寒而死;而积福之人,锦衣玉食,便是这个道理。因此,供养颈上的宝珠,就是以所修法门作为布施。此处观音不受,无尽意再次供养,实则是借本尊缓颊,使施受双方各得其宜。佛陀说“当愍无尽意及四众八部受此璎珞”,意思是无尽意菩萨供养并非为自己求福,而是希望引导四众八部仿效供养,与观音大士结缘,以求大士的救度。这是无尽意菩萨的良苦用心。观音菩萨你应当怜悯他为众生的心,接受这璎珞,所以说“当愍无尽意”。何况现在无尽意菩萨率先供养,以引导其他众生。若大士不接受,则四众八部眼见不受,都会借口说大士不受,不肯布施,不与大士结缘,岂不是永远断除众生的善缘吗?如今劝观音慨然接受供养,就能为众生打开供养之门,使上下效仿,与圣者结缘,便有了出离生死的希望。所以说“愍四众八部受此璎珞”。这一劝足以看出施者为人不为己,悲心分明;受者亦为人不为物,救度可行。所言既合乎道理,施受双方各得其正,因此观音即时接受了。法身大士在施受之间,皆为佛法与众生。而娑婆世界的恶人极难度化,他们冷眼旁观,或许会说:“观音此来,如同商贾,骗取东土的璎珞去了。”观音为遮止恶人的邪见,不令其堕入贪著,便将供养转赠给两位圣者。
无尽意,你问如何在娑婆世界游化众生、为他们说法。这已足以显示菩萨能自在游历娑婆世界、以神力教化恶人的非凡能力。
第二是别偈。原本是《普门品》的重颂部分。现在称为别偈有两个原因:第一,这部分不是鸠摩罗什大师当时翻译的,而是到了隋朝时由阇那崛多另外翻译的;第二,这部分不仅仅是重述前面的长行文,还有较长的颂文、拔除众生苦难的行愿内容,以及对“观音”二字的特别解释,并且与长行文在表述上也有少许不同。律师说其他的支品和别偈,大概就是指这个。分为三部分:第一是重颂经文,第二是特别解释“观音”,第三是总结持诵供养的功德。第一部分又分为两小部分:第一是提问。
这时无尽意菩萨用偈语问道:世尊具足微妙相好,现在我再问您,佛子因何缘故,名为观世音?
二、回答分为两部分。一、双标二点。一、正标与拔除二点。一、观音拔除苦难。
这位具备圆满庄严相貌的世尊,用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说:你且听我讲述观世音菩萨的广大修行。
诸位菩萨各有专修的法门,而观音菩萨独以大悲救苦为修行根本。如《大悲经》所述十六大愿:前四大愿以救度众生之苦为首要,后六愿则完全针对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道的苦难。又如《请观音经》所言,六种观音分别破除六道轮回之苦——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等,皆以对治苦难为本旨,核心在于救拔众生苦厄。故此处点明前文所述观音菩萨救苦之德。
二、普门与乐
善于回应各方需求。
以各种形象示现,游历诸国,可知其神通。
二是长颂行愿。长,即补充之义。经文中只说明了给予和拔除,未阐明给予与拔除的根本。现将其补充完整,故称为长。
他的宏大誓愿深广如海,历经无数劫难仍不可思议。他曾侍奉过千百亿尊佛,发下无比清净的誓愿。
誓愿如同第十六愿、第十二愿,以及在宝藏佛面前所立:若有众生称念我名号而不得解脱,我誓不成佛;若有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能往生诸佛国土,我誓不成正觉等。侍奉佛陀即是修行。如最初遇见古观音如来,发心修行直至成就果位后,与佛同心同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如遇见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顿时超越八地菩萨境界等。正因为长久以来有这样的行愿根本,才能显现无量化身,以无方方式救度众生。前文所说观音行,是证果后救拔苦难;而今侍佛之行,则是因位中所修。
第二组双偈阐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释观音救苦,包含三节。第一节总颂身口意三业能消除苦难。
我为你简略说明:
听闻佛名或瞻仰佛身,
诚心忆念不落空过,
便能灭除一切苦难。
在长行文中提到,称念佛名可救度七种灾难,心念能灭除贪嗔痴三毒,身礼可满二种所求。现先将总颂内容表述如下:听闻佛名、观见佛身、心念佛德,能灭除一切轮回之苦,即时免除七难等苦厄。由此七难二求,可从三障角度解释。原本通于十法界,故称诸有。感应观音菩萨二十五种王三昧,普遍拔除二十五有之三障,直至究竟,故言能灭。智者大师在《文句》中依义理作三种解释,现于偈颂中明确体现此义,足见大师观行即佛,乃通晓如来秘藏之东土小释迦也。"不空过"三字,即前文"福不唐捐"之意。总述三业拔苦之后,再广说口称佛名这一法门。
第二部分是详细颂扬称念佛名可获救度。这里说"广",是因为前面的散文只列举了七种灾难,而这首偈颂则列出了十二种,所以称为"广"。
假使有人心怀恶念,将你推入大火坑中,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火坑就会化成清凉池。或者漂流在汪洋大海,遭遇鱼龙鬼怪的灾难,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波涛就不能淹没你。或者站在须弥山顶,被人推下山崖,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像太阳一样悬在空中。或者被恶人追赶,跌落到金刚山下,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连一根毛发都不会损伤。或者被冤家盗贼包围,各自持刀要加害于你,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他们都会生起慈悲心。或者遭受王法严惩,临刑将要丧命,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刑刀就会一段段折断。或者被枷锁囚禁,手脚戴上镣铐,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立刻就能得到解脱。或者有人用诅咒毒药,想要伤害你的身体,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这些就会返回到施害者身上。或者遇到凶恶的罗刹,毒龙和鬼怪之类,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它们都不敢伤害你。如果被猛兽包围,尖牙利爪令人恐惧,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野兽就会迅速逃散。遇到毒蛇、蝮蛇和蝎子,毒气像火焰一样猛烈,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它们听到声音就会退去。乌云雷电交加,冰雹大雨倾盆,只要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这些灾祸立刻就会消散。
难关虽有十二种,根本不出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类。只是多列出几项以彰显菩萨的殊胜能力,经文含义由此可知。
三、总结救度苦难之无量功德。
众生遭受困苦压迫,无尽苦难缠身。观音菩萨的殊胜智慧力量,能够解救世间一切苦难。
经文开篇先总述菩萨救度一切苦难的宏愿:若有无数百千万亿众生遭受种种痛苦,听闻这位菩萨名号后诚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刻聆听其祈求,令众生皆获解脱。随后分别详说救拔七种灾厄。此处阐明菩萨解除诸难后,再总结其普遍救度之功。这种前后呼应的表述方式,正显佛法圆融之体。前文所言"百千万亿众生",此处说"世间众生";前文称"受诸苦恼",此处谓"无量苦逼",其义理本无二致。
第二,解释普门与乐。
他拥有圆满的神通之力,广泛修习智慧与方便法门。在十方一切佛国净土中,没有一个地方不显现他的身影。
长行部分详细列举观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三十二种化身,遍及十法界国土,以不可思议的身口意三轮教化众生,内容何等广博。如今仅用一首偈颂概括,却已包含全部要义,这正是该详述处反而简略的体现。正如前文救苦部分只列出七种灾难,重颂中却扩展为十二种,但核心意义并未增加,这正是该简略处反而详述的例证。
前面已经以偈颂形式重述了"与乐拔苦"两章内容。但这两章后面还有劝人持诵和劝人供养两层含义,此处并未用偈颂重述。要等到单独解释"观世音"三字的章节结束后,才总结说"是故须常念,是故应顶礼"。为什么呢?因为"观世音"三字虽然是单独另起的偈颂,其核心要义仍不出"与乐拔苦"两个方面。所以必须等到"与乐拔苦"的义理阐述完毕,才总结劝持劝供的内容。
△二、分别解释观世音。此非颂长行之偈,名为孤起颂。因上文称念观世音之名,即能拔除苦难,重颂已完。而今分别解释观世音二字的功德,故称别偈。分两部分:一、就拔苦解释“观”;二、就与乐解释“音”。长行中只说观世音拔苦、普门与乐,则似大士之名偏而不圆。故今详释此名,兼具与乐拔苦,始尽大士名义圆通。又长行中仅提及称名拔苦,不知名中有何奇异因缘,乃能一称即遂与拔。故今释出观世音二字即圆妙谛观:生佛一体,感应同源,故能拔同体之苦、与同体之乐。用以显明众生称念观世音者,即感自性之本佛;观世音遂行与拔者,即应自心之众生。所以一称名而拔苦与乐顿遂。初部分分三:一、列举所拔之苦。
各种恶道苦难,如地狱、饿鬼、畜生,以及生老病死等痛苦,都将逐渐消除灭尽。
要详细阐述大士拔除苦难的圆满精妙三观,先说明所拔除的种种痛苦,作为大士妙观对治的对象。三恶道之苦向上贯通各类苦厄,乃至超越三界外的变易国土。生老病死不仅存在于六道,直至等觉菩萨仍有最后的生死,都存在因缘转变、果报更替的生灭无常。只是在三界之外,改称为缘因生灭罢了。这是由于见惑思惑招感分段生死中的生老病死,尘沙惑贯通三界内外,无明惑招感变易生死中的生老病死。大士的妙观,皆能使其灭除。若论大士的圆观,本应同时破除五住烦恼与两种生死。此处说渐次破除,譬如冶炼铁器,粗垢先落,自然先灭三界内生死,次灭三界内外生死,最后净除三界外的生老病死。接着阐明能拔除苦难的根本。
第二,解释能拔除烦恼的观法。
真实明澈的清净观照,广大无边的智慧观照,悲悯众生的悲心观照,慈爱利他的慈心观照,恒常祈愿时时瞻仰。
真观清净观,就是圆满的空观。用这真空之理破除四种执着的虚妄。真空观修成后,就能彻底净化六道凡夫的生老病死等染污恶趣。古来只有空观,因帝王家避讳"空"字,所以改用"清净"二字。
广大智慧观,即是诸佛甚深无量的中道智慧观。以此中观普遍灭除界外生老病死及五住无明所生的变易恶趣。《楞严经》说:最初从听闻中入流亡所,直到忽然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普遍灭除两种世间的恶趣生死之苦,这功德都源于空观与中观。修行者自己破惑要先靠这两种观法,用来破除他人迷惑也应当先用这两种。
《指要》说消除净秽分别,所以用空观和中观。又说遮遣时法尔现前空、中二观。生死恶惑破除后,就能感应相通,随缘示现,普遍度化众生。而假观度生,不外乎拔苦与乐,也就是悲观和慈观。《楞严经》上说"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就是与乐的慈观;"下与法界众生同一悲仰",就是拔苦的悲观。这假观能普遍灭除众生种种恶趣的生老病死,也就是破除恶业尘沙惑。
由于大士自己修习二十五王三昧,每一种三昧都是靠三观功德成就,普遍灭除惑、业、苦三障,然后以本门功德普遍破除法界众生的三障。比如:空观成就故见思烦恼破,假观成就故恶业尘沙破,中观成就故无明根本破。菩萨自己用三观破三障,又用三观普遍破除二十五有的三障。
"常愿常瞻仰"句,是本尊总结劝勉的话。大士既然有这样三种妙观,能灭除一切苦难,那么所有众生都应当恒常发愿,瞻仰大士,祈求灭除苦难。"观"字在这里读去声,又当参照《埤雅》中"雚见分明"的解释来理解。
二、总结智慧之用
纯净无染的光明,智慧如日破除一切黑暗。能够平息灾祸之风火,普照世间带来光明。
通过修习三观功夫,彻底消除各类恶道中的生老病死等五住烦恼与二种生死。如此则尘障清净光明显现,观行成就智慧彰显,自然成就三种智光,照用同时显现。清净观成就清净光,真观破除四住烦恼染污成就无垢光,广大智慧的中观成就慧日破除五住二死的黑暗。经中说端坐思维实相,众罪如霜露般被慧日消融,正是此意。假观以慈悲心拔除众生的苦乐之苦属于业报障碍,如前面提到的七种灾难等报应,其中又以大小三灾最为深重。如今微妙假观成就,成就道种智,能够圆满拔除法界三障,因此说能降伏灾风火难。灾字是总说,风火是具体表现,总别并举,显示微妙假观的道种智破除恶业,使尘沙般的三障彻底清净。以上所述观行成就的智慧功用,都着重于破除障碍。障碍既已破除,则三观透彻明朗,普照法界,每一个世间境界无不是寂光净土的真实境界。而常寂光土不离娑婆世界,又非太虚般空无一物。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因为圆融三观三智皆能微妙照见一切法,所以说普明照耀世间。前文论述破除妄执,后文明示真法,法理本应如此。还应了知:在未以三观圆满破除三障之前,种种境界无非是恶趣生死;破除之后,这同一种种境界都成为普智光明所照耀的妙境。
二 据与乐释音 二 一先示二轮为音本
悲心之体如戒律雷霆震动,慈心之意似殊胜大云。降下甘露般的佛法之雨,熄灭众生烦恼火焰。
要讲三种声音来弘扬三周微妙佛法,给予众生安乐。首先说明说法的根本。由于慈悲的身心长久修行成就,才能以口说法如降法雨熄灭烦恼之火。身体代表悲心,即大悲心闯入火宅拯救众生。然而这样的身行必须通过持守戒律、精进不犯才能成就。所谓戒如雷震,是指修行人通过四次羯磨仪式成就戒体时,十方戒法的光明从修行人头顶灌入,声响如同天崩地裂。具有天眼通的圣人能看见这种景象,所以比喻为雷震。心意称为慈,就像经中所说应以何种身相度化众生,或三七日中观菩提树经行等,多是观察众生根机,准备给予出世间四教法乐,这难道不是大慈吗?又如大云,云能含藏雨水,就像世人常说都盼着这朵云下雨,比喻心含藏法雨。言语是内心的表达,就是宣说心中所含的法门,如同降下甘露法雨。以音声说法,能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滋养,如同诸天饮用不死甘露。应当知道,这样用口音宣说教法,都是由于长久修成大悲的身戒,长久积蓄大慈的心云,然后才能以音声轮来广弘教化。
第二,正式说明三种声音都能带来安乐。这三种声音是:法音、喻音和超越世间因缘的音声。分为两部分:一是念诵的声音带来安乐。
在争吵告状的官府中,在恐怖危险的战场上,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力量,所有冤仇都会消散退去。
争斗诉讼和战场厮杀,如同接续前文十二种灾难未尽之处。只要忆念观音菩萨的威神力,都能使这些灾祸退散。这段经文与前文拔除苦难的意义相同,但此处归类为给予安乐。接下来正式解释"音"字的含义,重点落在安乐这一边。这属于普门品中给予安乐的范畴,即观音菩萨显现何种身形而为众生说法之音。此处所说的说法必定与给予安乐相关,所以暂且这样命名。若论观音菩萨的根本体性,给予安乐与拔除苦难是同时的。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混淆普遍与特殊的区别。既然说怖畏退散,难道不是带来欢乐吗?
第二,正式说明三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