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義疏記會本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
宋朝四明地区僧人知礼著述
第三 身业机应二 初列门
第三,若有女人修习清净身业,可分三部分:一贴文,二引事证,三观解。
第二,在文后随文解释。第三,首先分析经文内容。第二,首先分段讲解经文。
此文分为两部分:一是祈求愿望实现,二是总结赞叹祈求。其中祈求又分为两部分:一是祈求男孩,二是祈求女孩。
第二段文中所说的是分两部分讨论,首先是关于独女求男的问题。
经文说,女子祈求生男孩,如果没有儿子就会断绝后代,有了儿子父母都会欢喜,为何单独标出女子祈求生男孩呢。
第二解释中,关于女人无子的痛苦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他人的错误理解。
有人认为女子厌恶女身并非为了求子,又解释女性多贪爱,特别重视子嗣,所以特别指出女人。
今释第二科,正式解释如下。
如今解释女人以无子为苦,被丈夫抛弃,遭其他妇人轻视,受旁人嘲笑。再者,妇人七种过失中,有六种尚可忍受,唯独无子最为严重。容貌丑陋、性情嫉妒、不能侍奉公婆、贪吃懒惰、生性笨拙,这些都是过失,而无子最令人痛苦,因此标明女人求子的愿望。
第二,关于求男,依照经文解释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求愿,又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大师解释经文,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解释求男,首先是诵经。
如果有女人想求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能生下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
第二解释义理分两部分,首先分说经文的三个含义。
求男文分为三部分:一立愿,二修行,三德业。
第二愿与下文简略解释两点。第一点,初略说明发愿修行。
愿望与修行如经中所说。
二德业下解释德业。
品德高尚的人,明达之士具备百种美德,智慧位居首位。若仅有智慧而无福报,则地位卑微、资财贫乏,处处遭遇坎坷。智慧与福报相结合,便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福报能使财富地位得以提升,智慧则令声名广传远播。因此说,智慧福报兼备之人,便能生养福德智慧具足的儿子。
第二,解释求女部分,首先诵念经文。
若想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世积德,众人爱敬。
第二,寻求女性以下的解释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说明存有与简略的意义。
在求女文中,只说明了发愿与功德,没有明确提及修行者应如何实践礼拜,因此不再重复讨论。由于发愿与功德的性质不同,所以需要分别阐明。
第二,关于女人部分,说明其相貌的含义。
女子端正有七种德行,其中首要的是外貌端庄但无特殊面相。有些人虽容貌端正却早年丧父或年轻守寡,面相福禄不佳。如今阐明容貌与面相相辅相成,更能彰显其德行。仪态端庄能获得宠爱,面相佳美则招来福禄敬重。因此经文说:众人爱戴敬重。若宠爱中带着轻慢,怎能称为德行?唯有既被爱戴又受敬重,这才是真正的福相。
二、有人以下,章安驳斥谬见分为两部分:首先驳斥错误,其次阐明正确。第一部分先叙述他人的错误立论。
有人解释宿世所积德行本是消除疑惑。众人皆以为观音只能促成父母与子女的因缘,使其智慧端正。然而若将子女的智慧端正归功于观音,便犯了无因之过。
过去积累善德根基,众人喜爱敬重。这两句根据文义仍是描述女子的德行修为。其他法师错误地认为这是同时解释男女双方、消除疑问的文字。其用意是担心有人怀疑:男子的智慧与女子的端庄相貌,都是通过修行种植忍辱智慧的因缘所得,并非圣者能凭空赐予,若不修行就能获得便堕入无因之过。因此提出这个观点说:众人都以为观世音菩萨只能撮合父母姻缘等事。
第二,私下辩难,下面阐明当前正确的义理。首先,辩难破斥。第一,立义辩难。
我难以理解这段话。如果说福慧是孩子自己的业力,观音只能领会他投生的因缘,那么没有投生因缘的孩子,观音能让他投生吗?没有福慧的孩子,观音也能让他拥有福慧吗?如果观音连无福之人都无法使其种福,又如何能让无生之人得生?若说礼拜是畏惧堕入无因论,那么投生为何不畏惧堕入无因论?照此说来,圣人完全不能赐予福慧,只能充当媒人,这实在令人费解。
福报和智慧的获得都是由因缘决定的。观音菩萨既然能给予众生投生的因缘,为何不能给予福报和智慧的因缘呢。
一个人念观音名号,许多人因而脱离罗刹的危难。若没有因缘,观音怎会无缘无故救度他们呢?
儿不修因,圣者不能令其有福慧;众人不称名,何故得解脱?此以现文破无因之执,不用义解,同心乞福。
第二,现在说明下面正式建立两个部分的初释。
如今圣者的力量极为广大,无所不能给予。能够让前世有福德智慧的人转世投生。即便前世没有种下善因缘,也能使其在中阴阶段修积福报。这个道理出自《中阴经》。
观音菩萨能普遍示现于三千大千世界,对一切众生具有大自在力。对于尚未结下佛法善根的众生,能使其种下得度因缘;对于缺乏福德智慧的众生,也能令其培植善根。这些度化事业多在中阴阶段进行。因此《中阴经》记载:妙觉如来以神通力,带领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天龙八部进入中阴界,化作七宝讲堂与七宝座。对于寿命仅剩七日乃至一日的中阴众生,皆能延其住世寿命。如来与化佛为其说法教化,使七十八亿百千那由他中阴众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经中广说如来威德,既能令中阴众生发菩提心,岂不能使其增长福德智慧?
现在不进行总结。
现在不采用这句话作为解答疑问的用意。
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力量:如果有众生虔诚礼拜观世音菩萨,所获得的福报不会白白失去。
二 总结赞叹 初 双向解释
如果虔诚礼拜,福德不会白费。这是成就身业的机会,也是消除疑惑的含义。所谓结义可以解释疑惑。假如有人说礼拜就能满愿,但有人礼拜却未能如愿,怎么能说不会白费呢?"唐"的意思是徒劳,"捐"的意思是舍弃。由于心意不诚,愿望未能实现,但礼拜的功德暗中积累不会消失。这就是消除疑惑的道理。
这四句经文既是总结也解答疑问,可作两解。若说宿世积德、众人爱敬这两句,则明确指生女之德行。
第二问礼部分,对应前面分析的第二个问题。
问:礼拜是身业,是否也能脱离水火等灾难?
第二答。
回答这个问题时,以男女之事作为谈论的开端罢了。
第二 引述事例
其次引用事例证明,据应验传记载,有一个人姓鬲,四月八日出生在月氏国,是个愚痴之人。
三观解第二 初明果报 第一 无子苦
其次,观察因果报应者,若求男女者,如《阿含经》中所说,自地狱界以上,乃至欲界诸天,皆有无子之苦。
阿鼻地狱中没有祈求子女的念头。其他轻微束缚的众生,苦乐交替。六欲天的众生皆有亲爱,因此无子者会生起苦恼。
第二,礼拜之下阐明机缘感应。
虔诚礼拜许愿也能使心愿满足。
第二,说明修习因缘。有漏与无漏的一切善法,皆不出定慧二门,即如男女之义,皆须修习,统称为修因。不同于诸难,特别将有漏之善称为修因。第二章初列其纲。
其次说明修行因缘中关于男女的部分。首先辨析法门,其次阐明发愿。
第二门解释义理。首先辨别法门。第一是以事例说明佛法。第一部分正式说明佛法。首先说明世间法。第一阐明苦与集。
法门之中,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如男,六尘似女,以识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子孙。此男女不需劳作祈求,自然结为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