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義疏記會本
观音义疏记卷第四
宋朝四明地区僧人知礼著述
第二,若是小乘根机下的利益表现,分为四部分:最初是酪的利益。第一部分说明小乘根机的相应。
如果是根基较浅的人,感应到佛陀的正念,进入母胎,出生在王宫,六年苦行,在树下坐草垫,成为老比丘。佛陀在鹿野苑初次宣说生灭四谛法轮,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获得甘露,领悟小乘道法。
佛经中记载:这是指最初得度的五位比丘,他们过去世种下的小善根最先成熟,因此最初感应到佛的较低层次教化。从入胎开始直到成佛,整个过程都显现为较平凡的相状。憍陈如(又译拘邻或邻儿)是这五人中的首位,其余四位分别是阿若憍陈如、跋提、摩诃男和拘利太子。这五人最初在鹿野苑听闻佛陀开示四圣谛而证悟真理,被称为获得甘露法味。这象征着佛陀智慧的阳光次第照亮世间最幽暗的角落。
第二,既然不是对下根之人甄别拣择,而是对上根之人进行判别,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比《法华经》来拣择悟性。
既然不是醍醐,还不能称为得度,所以说只是远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尚未获得一切解脱。
记载中提到,最初的教法虽被称为甘露,但尚未达到第五重醍醐的至高境界,因此无法超脱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两种轮回,所以还不能称为真正得度。所谓"等"字,便是引用此经的意旨。当时修行者仅通过一门之法解脱了虚妄分别与思惑的束缚,但尚未证得对一切境界的彻底解脱,仍被尘沙惑与无明惑所系缚。唯有抵达灵山净土,方能圆满证得此种解脱。
第二类根器不足者回归华严经的教理辨析阶段,分两部分:首先从大乘名相入手。
那些无法承受大法教化的众生,如同聋哑之人,大法对他们并无益处。然而在大法中止之时,仍有潜移默化的加持力,就像乳汁滋养婴儿一般。
这里记载的是证得小乘果位后,遇到大乘教法却不听闻,以此验证凡夫根器不能接受大乘法义,如同聋哑人。这段文字位于经典后分,其时间跨度仍然很长,按义理应当属于方等般若时期,也可通解为在鹿野苑说法之前。因此迦叶尊者回溯小乘根器众生遭遇大乘法义时迷惑昏闷、扑倒在地的情形,以此显示先前根器尚未堪受大乘教法,其意旨十分明确。虽然已有暗中加持的利益,但由于见惑与爱烦恼炽盛现行,所以这些众生在华严会上完全处于乳味未消的幼稚阶段。
第二闻方下于小名奶酪。
听闻佛陀以方便法门宣说三界中需断除见思二惑时,此时乳转名为酪。
当时急忙追上前去,将财物付给怨恨大喊的人。随后温和地劝他除去污秽,他欢喜地跟来。于是采用善巧方法,讲述三界之苦。因为畏惧痛苦,便断除了见惑与思惑的烦恼。既然已改变凡夫之身成就圣果,便称为将生乳转化为奶酪。
第二次听到下生酥。
随后听闻方等经中四种四谛的教法,以大乘教义弹斥小乘,使修行者耻于执着权教而向往实相,从而发起殷重之心,此阶段称为生酥位。
【记录】佛陀同时演说四种教法,横向涵盖各类根机的众生。小根器者听闻弹斥之教,渐渐能仰慕大乘;密教根器者获得通途利益,钝根菩萨所得利益与二乘相同。调伏此类根机众生,令其获得生酥之味。应当知道,就教法而言,说明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时,并非指味道浓淡,而是阐述教法相生的次第。因为顿教之乳即是醍醐,本质无别。若就众生根机而言,则有浓淡差别。针对三乘中最钝根的众生而言,这类众生在《华严经》教法中完全得不到明显利益,如同饮腥血之乳。当演说三藏教时,此类根机众生才成就酪味。随后次第渐增,直至达到最上醍醐妙味。
三次听闻下等熟酥。
接下来听闻般若经中三种四谛的教法,转化教导使其心性渐趋纯净,称为熟酥。
据记载,不谈论三藏经典而全面展示大乘教法的三利根修行者,进入圆满境界者众多。声闻修行者到此境界受加持转而教导他人。既然在真空境界中全面阐述种种修行法门,因此使钝根修行者暗中获得特殊利益。针对调教渐悟根机者,称之为熟酥味。
第四次听闻醍醐妙法。第一部分讲《法华经》。首先阐明三乘修行者皆可成佛。
接着听闻《法华经》,舍弃了三种方便法门,只宣说唯一真实的佛之知见。声闻众疑惑消除,蒙佛授记将成佛;菩萨众迷执尽去,增长道业减少轮回。此时称为醍醐境界的菩萨,无论身处何处皆得自在,根机迟钝者也与二乘相同。二乘之人从此刻起,方能得见佛性。
舍弃前面三种教法的权宜四谛,只宣说唯一真实无上的大道。同时又开启三种教法的方便之门,而这一切都归于唯一佛乘的真实相貌。本经正是以"待时"与"绝待"两种玄妙之理来阐释,正因如此玄妙,才能使二乘修行者如焦枯稻谷重获新生,令修习三教的菩萨们永远断除权法之疑。因此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成就佛道。
第二,所以下文证明整个一代教法都融入了醍醐妙味。
因此说,初次见我身形、听闻我讲法,便能信受奉行,契入如来智慧,这指的是根器深厚者初次便领悟最上妙法。至于先前修习小乘的人,如今我也让他们听闻此经,进入如来智慧,这是指根器较浅者初次在法华会上得以领悟最上妙法。
若根器大者先成熟,初闻《华严经》即能契入佛之智慧;若根器小者先成熟,则需渐次引导,今闻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之法,方得佛慧。无论是初得还是今得,皆是佛之智慧,皆可比喻为醍醐之味;然前者兼带别教之义,至此则纯为圆教。
第二,如果有人进入涅槃。
若有人根基迟钝,对《法华经》未能领悟,转而研习《般若经》使其纯熟,再至《涅槃经》讲说殊胜三修,便能明了常住之理,得见佛性,此即是醍醐妙味。
开显之意,《法华经》已充分阐明。执着权教之机已被破除,更需《涅槃经》收服其余徒众。故《法华》之后又讲《般若经》,调熟众生心性,使其在《涅槃经》中获得醍醐之味。因此该经典在般若部之后总结五味次第时说:从《大般若经》出《大涅槃经》。
所谓胜三修,该经阐明三种三修:一邪、二劣、三胜。邪修即世间邪师所教导的常、乐、我;劣修即依佛陀权教破除邪执,说无常、无乐、无我;胜修即依佛陀实教破除劣修,说常、乐、我——法身恒常不变,游诸觉华欢娱受乐,具足八种自在无有阻碍,如是修行者得入秘密藏,名为胜三修。
第二是总结下三结的例子。首先总结佛身。
这是为同居秽土示现佛身,宣说圆顿渐教之法。
二或示现其他身形。
有时示现种种身形,演说圆顿渐次法门。这四句揭示五味教义的深意。
佛身既能宣说五时教法,若示现其他身形,亦在五时中随众生根机引导修行,顺应其根基而转。又须讨论示现多身度化一人,或以一身度化多人,或以一身度化一人,或以多身度化多人。就众生而言如此,法与因果之间多少对应,各自构成四种组合。因此最初悬设叙述,建立三种四种组合,方能完整展现佛身说法与众生感应的种种相状。
第三,秽土之下示现净土。
污秽国土如此,清净国土亦然。既然有利根和钝根两种根机,岂能没有顿渐两种说法来阐明应身及说法。
安乐世界的菩萨数量众多,声闻弟子也同样不可计数。这是因为修行法门有顿悟与渐修之分,所以修行者自然分为大乘与小乘两类。具体如九品往生所述:众生往生净土后,根据各自根器分别证得大乘或小乘果位。这一切都通过听闻佛法而得以验证。应当明白,净土教化众生时,必须同时阐述顿渐两种法门,以此对应不同根器的修行者。
二在这里讲述基础的慈悲观。
此处应当阐明别教与圆教根本观法所生起的慈悲,如今周遍法界现起,可参照前文所述而思惟。
如上所述,三土垂迹、五时化导众生。秽土指释迦佛,净土指弥陀佛。二佛化导众生的行事与教法,经文中已详尽阐明,以此显示观音示现佛身与此无异。分真究竟,体用相同。果地妙用如此,岂无因地本愿?故今追溯因地本愿观行。修习别圆观行时,发起慈悲誓愿,期望遍法界现身说法度脱众生。现今住于寂光净土,因本愿力熏习,能遍三土以形相音声利益众生。其赴难救苦之事,如前文所述本愿文中已备载。
第三问经,下简略说明净土名称与体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辨析净土名称,其次提问。
佛经中只提到游化于娑婆世界,没有具体说明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等其他佛国净土。
娑婆世界这个名字翻译为堪忍世界,在凡圣同居土中尚且不涉及清净,怎能用三土来全面解释呢。
第二答。
回答总答中提到游历众多国土,这些地方各不相同,哪里仅限于娑婆世界呢?又如大本经文所说,若能深入观察,就会看见我在耆阇崛山与声闻、菩萨僧众在一起,这娑婆世界其实是方便示现。又说,若只看见我与众多菩萨在一起,没有声闻和缘觉,那么这就是真实报土。所以从两种国土来说明义理并无过错。
菩萨以一问为开端,如来以法界普遍性作答,所以说以种种身形游化十方国土,横贯十方世界,竖通三界净土。此处所言诸国土,皆是观音应身游历之处。这是根据如来回答超越提问的角度,依经文所作的诠释。若进一步探究其义理,其相状更为明显。经文所示方便净土与实报净土,皆不离娑婆世界。经云:若闻长寿佛号深心信解,即为见佛常驻耆阇崛山,与大菩萨及声闻众共围绕说法。既言常在耆山,则纵使劫火炽燃,此土依然安稳。又以菩萨与声闻众同为听法者,岂非证明娑婆世界即是方便净土?经文又云:复见娑婆世界大地琉璃,乃至楼阁皆珍宝所成,菩萨众皆居其中。既言复见,即非前文所指之处;此处唯有菩萨,不杂声闻,是纯菩萨僧团。由此可证娑婆世界即是实报净土。此段经文所述,皆是四信妙观之体现——于堪忍世界得见二种净土。观音菩萨以甚深智慧游化娑婆,岂会仅应化于凡圣同居之秽土?
第二问。第二段说明国土体性。第一部分是提问。
问:二者同称为法性,有何不同?
《大智度论》中说,超出三界之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在其中受生,得法性身,非分段生死,此即方便净土。《大品般若经》说,法身佛为具法性身的菩萨说法,听法大众非生死凡夫,但仅提及菩萨不共二乘,此即实报净土。二土虽有差异,皆称法性,如何分别。
第二答。
回答真谛中道,这便大不相同。
【记】小乘主张断除烦恼后不再受生于三界之外,其理论认为超出三界后又再受身,这是从大乘角度所作的评述。大乘认为法性本体本来常住,即是一切色法与心法的根源。为何如此?小乘认为色心二法因见惑思惑而有,故束缚断除后其果报永灭;大乘则说色心二法因无明而有生灭,但并非因无明才存在,其体性本是法性。若见思惑尽而无明仍在,此时真谛法性显现的色心属于方便生灭;无明部分破除、本性部分显现时,便属中道法性色心的实报生灭;待无明彻底断尽,则回归本性常住的色心,远离生死之相,即是常寂光土。此处阐明方便土与实报土虽同称法性,但就断惑程度而言,真谛与中道存在根本差异。
其次,第二次说明下位菩萨的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阐明应化之相,其次说明辅助佛陀的差异。
其次说明应以菩萨身份得度者,或上等佛土下等佛土,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等辅助佛陀方式不同。若佛陀在实报庄严土示现佛身,观世音菩萨即现实报庄严土菩萨身;或现方便有余土菩萨身;或现凡圣同居土菩萨身,随顺利根钝根两种因缘而应化。
居士是指那些积累大量财物、产业丰厚的人,因此得名。
四宰官。
官员中的“宰”指主宰,“官”指职能。意思是指三台这样的职位,因其职能能辅助君主执政,所以称为宰官。郡县的长官也被称作宰官,主宰治理百姓。
有五位婆罗门。
婆罗门被称为净行者,是远古时期在山野中独自修行的种族。每个人的修行都遵循四种基本的观想法门。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四次排列四种信徒。
佛陀宣讲普门品时,在场八万四千众生都生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第二 无等听闻品获得利益
二 初约四悉檀解释无等
疏文分为四节 最后总结说 用四悉檀来说明发心
第一 解释四悉檀
初 世界悉檀
无等等的意思是,二乘虽然已超出三界,但仍有更高法门可修,并非真正无等。佛才是究竟至极的境界,所以称为无等。发心求佛道之人称为无等等,因为他们终将平等成佛。
二乘之教尚有更高层次,是可与之相比的法;佛智至高无上,是无可比拟的法。初发大菩提心者,虽在无与伦比的境界中论及平等,实则仅是等同于佛智而已。大小乘教法本质有别,此为世界之分别。
其次,再从对下度化众生的角度来说。
另外说到心,心中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发起实相心,就是等同于八万四千法门了。
记录中说到,以众生数量来比喻修行法门。每个刹那都圆满具足八万四千清净与染污的法门。这些法门无一不是真实相状。若执着诸法起念修行,纵经尘劫也难证悟。自性中本具的八万四千法门,即是实相。若能不假造作自然发心,刹那之间便能等同修持八万四千究竟法门。发真实相之心,此乃修行根本。若能如此修持,便是真正践行佛道之人。
第三也是针对对治。
八万四千波罗蜜也是八万四千烦恼门,这些皆是如来种。
记住:八万四千法门始终不变。迷惑就是尘劳烦恼,觉悟就是涅槃彼岸。说波罗蜜,就是转化那些尘劳,也就是对治的方法。
第四,因此经典阐述第一义谛。
所以佛经上说,初发心与究竟成佛的心本质无别,但这两种心中最初发心更难。如今若能初发心即等同成佛之心,正因初心难发,故称此初心为无等等。至于究竟成佛之心,亦名为无等等。
前心难指最初破除无明确实是困难之事,大经所赞许的正是分证真实,因此顶礼初发心即发心住。此位能具足四十一位真应功德,此心超胜已不可等同,此不可等等同妙觉。既是真实发心,即第一义谛。
第二,以下即是结语。
这就是四悉檀的意义,说明发心的道理。
【记】上述四种解释中,最初四种属于等觉果位,第二、第三种属于理体果位。理体本无差别,哪来阶位高下?但依据诸经论所述,三慧与四悉檀多从修行位次来辨析,故需分四种解释。虽无差别而权宜分别,依位次阐明:五品弟子位以闻慧修行即超越二乘,不二观成就时凡夫心等同佛果。小乘果位仍有局限,大乘果位则无与伦比,故大小乘差异明显。此属世界悉檀。初信位至七信位属思慧阶段,粗重烦恼已除,生起真实相似见解,观照本性功德。八万法门既已通达,故属为人悉檀。八信位至十信位属修慧阶段,内外尘沙惑障不待刻意破除自然消融,能以本性具足的八万功德对治八万尘劳烦恼,自他恶业皆得降伏,故属对治悉檀。初发心住位时三慧功德圆满,本性三德全体显现。四十二位互相含摄,虽本质平等,但比较修行难易,初住位功德最深。此位始得真心彻底开显,称为第一义悉檀。
第二,发心下,约三即显真发。
发心有三种:一是名字发心,即五品弟子位;二是相似发心,即六根清净位;三是分真发心,即初住位以上。此发心方为真实发心。
【记】名字发是指通过听闻佛法名相,豁然生起三种菩提心的愿行。面对顺逆境界时,此心愈加炽盛,能圆伏三惑,称为观行成就。若仅停留在名字位,纵然勤修八法成乘,因未开悟,不能称为发心。此处将观行位称为名字发,是因这五品修行非真非似,只是依信解领悟妙法名相,对三谛真理毫无疑惑,能降伏无明不为境转,故称为名字发。
相似发是指通过观修加功,使三种菩提心较前更为显发,相似于真性。此时六根渐得互用,稍类分证真如,如鍮石比金,似火先暖,故称相似发菩提心。
真心发是指一发一切发:发一切方便、发一切观照、发一切真性。这三种菩提心圆融无碍,不分先后,亦非同时。分证三德,分同果佛。如《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从他悟。微妙净法身湛然应现一切。从初住位至等觉位,皆有此发心,位位转深。前两种发心相状明显,故经文结归利益,正指真心发。
观音义疏卷下
观音义疏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