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綸貫
最初,一念的自性,本体原本清澈宁静。自性的心,作用本自空灵,没有形相,没有名称,超越思虑,超越议论,是一切众生的依靠,是万法的根源。究竟而言,称为中道正空,赞美它称作第一义谛。诸佛觉悟它,则三身圆满显现;众生迷失它,则六道轮回不已。虽然迷悟有差别,但心性并无不同。所以古德说:指出虚空世界,都是我自心;考察善恶报应,都是迷惑的心。既然是一心贯通诸法,所以我佛的法门,只以心为道。《华严经》说:心如画师,造出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起信论》说:有一种法,能生起大乘信根。所说的法,就是众生的心,此心包含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地藏菩萨说,一切诸法从心而生,与心相应,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样没有固定住处。因为一切境界,只是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暂时维持存在,正是为了显示这心地法门的宗旨。
现在暂且不谈觉悟,只讨论迷妄。天界、人间、阿修罗道的众生,因遵循善业而轻盈上升;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因造作恶业而沉重下坠。下坠为饿鬼畜生,尚有轻重之别;而沉入地狱,则无大小之分。皆因无明导致的颠倒妄想,才有了地狱之门的正途与偏途。由此可知,凡夫因迷失本心而追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若不仰仗佛陀的大悲愿力,怎能解脱这倒悬般的极苦?因此地藏菩萨特别偏重于幽冥世界,以同体大慈悲,劫复一劫地救度众生而无有休止;释迦牟尼佛特意升至忉利天宫,为报母恩,谆谆嘱咐并反复叮咛:只要在佛法中供奉少许净水鲜花,便能解脱幽冥之苦;只要在大士面前诚心瞻仰礼拜,皆能获得净土之乐。此功德至高无上,此意义不可估量。
我虽生于末法时代,却有幸得遇究竟佛法,怀着虔诚随喜之心,以此作为渡人彼岸的舟梁。谨以浅见,略释经题,祈愿三宝暗中加持,融会贯通诸家论述。普愿见闻此经者,同归极乐净土。
现在先总体解释经题名称,然后概括说明观想方法,第三是具体解释经文内容。按照智者大师解释经典的规范,首先要阐明五重深奥义理:第一解释名称,第二辨析本体,第三阐明宗旨,第四论述功用,第五判别教相。之所以预先解释这五重义理,是因为这些是经文中深奥微妙的义理,让人一看就能理解名称含义,认识所诠释的本体。要彰显这个本体,必须阐明核心宗旨,宗旨明确了本体自然显现,玄妙功用才能得力。之后再判别属于哪个时段的教法体系,这样经文的义理旨趣就会清晰明了,鲜明地呈现于心眼前。就好比准备游览高山大海之前,先查看地图指南,还没走出家门,山水景象就已经历历在目了。这里以不可思议的人法作为经题名称,以不可思议的性识作为本体,以不可思议的行愿作为宗旨,以不可思议的方便作为功用,以开显无上醍醐妙味作为教相特征。
在解释经名时,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题,区别于其他经典;经之一字是通题,与其他经典共用。别题又分为人和法两部分。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这部经的名称,佛陀自己归结为三种:一称地藏本愿,又称地藏本行,又称地藏本誓力经。现在只用本愿这一名称,因为愿必然导致行动,行动成就后必然产生救助的力量,所以采用本愿一名,自然包含了另外两个名称的含义。
人名字有通用名和专用名之分。地藏是专用名,菩萨是通用名。地藏这个名字根据佛说的《八大菩萨曼陀罗经》,应当读作"乞洒诃罗惹"。意思是地藏。如果按照各种翻译,应当说"瞿萨"翻译为地、"俱舍"或"比迦"或"摘迦"翻译为藏。经中说:像大地一样,一切有情众生都依赖它而不断生长,这是通过比喻来取名。大地本来只是一个物体,但所包含的东西是无量的,因为地是四大元素之首,位于五行之中,是元气的来源,万物的始祖,它的卦象是坤,它的德性称为母。《周易》说:伟大的坤元,万物依赖它生长,包容广阔光明,各类事物都能通达,它的体用广大深厚,德行伟大难以形容,所以能够承载、养育、支撑、生长,这是根据儒家经典的解释。如果按照《四念处》解释《十地经》说:从初地开始就具有住持、生长、荷负的意义,到最后究竟地,也具备这三种意义。这是从本性上来说为地,通过修行万种行为,果位上圆满万种德行,都具备这三种意义。《十轮经》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情众生将各种种子种在荒地或熟田中,无论是否勤劳耕作,只要能够诚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善男子以其功德妙定威神力,能让一切果实丰收。为什么呢?这位善男子在过去无量无数大劫中,在数不清的佛陀世尊面前,发起了大精进坚固誓愿。由于这个愿力,为了成熟一切有情众生,普遍住持一切大地,普遍住持一切种子,能让大地上一切草木的根须、芽茎、枝叶、花果都生长,药草谷物苗根,花果茂盛成熟,润泽芬芳,香洁柔软美好。又说:譬如大地,是一切种子、树木、山岳、庄稼所依赖的,是地身众生的依靠。这位善男子也是如此,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的依止。确实因为菩萨在过去不可说不可说无数劫以来,分散身影分身说法,常在幽冥界内,恒常教化六道众生。有的已成佛道,有的早已证得真实因位,有的暂时安住于声闻缘觉位,有的在天上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托他度化解脱。正如大地一样,一切众生都依赖它来住持、生长、荷负。所以经中说:心像大地一样,能安稳一切。因此佛说心力最大,都是通过心来阐明地的意义。
所谓藏,是通过比喻来建立的,以世间的七宝库藏比喻出世间的三德秘藏。《涅槃经》说:就像人们将七宝收藏起来不拿出来使用,称之为藏;人们之所以积藏这些宝物,是为了未来考虑,比如遇到粮价高涨、盗贼入侵国家、遭遇暴君时可以用来赎命,在财物难得时才拿出来用。诸佛的秘藏也是如此。所以章安大师说:因为隐蔽所以称为秘,因为覆盖所以称为藏。众生不能理解,所以称为秘密。法界包含一切法,作用无穷无尽,称之为藏。因为众生本性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却被烦恼这六个盗贼所覆盖,被意识的恶王所侵害,所以才显现出这三德秘藏,用来赎取常住不灭的生命。现在地藏菩萨的名字正是取这个含义。三德秘藏蕴含在一切众生的身心之中,诸佛觉悟它而证得,众生迷失它而流转,但这秘藏本身从未改变。所以地藏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到住于等觉位之后,无论自修还是度化他人,始终不离这心地的秘藏。这心地的秘藏就是涅槃。《辅行》说:菩萨初发心时,常观涅槃而行道,这是自修的开始。也让众生常观涅槃,这是度他的开始。将众生安置在秘密藏中,这是度他的最终成就。自己也将安住其中,这是自修的最终成就。所以知道自他初发心时,没有不修习的;自他最终成就时,没有不进入的。
现在根据这个意思,解释一下名称。梵语称为摩诃般涅槃那,这里称为大灭度。大就是法身,灭就是解脱,度就是般若。在这三种法中,每一种都具备常乐我净,所以称为德。这四种德,都不离我的心。那四种宝藏,也不超出大地。比如弥勒成佛时,他的国家有一位转轮王,名叫儴佉,住在翅头末城。弥勒成佛时,有四大宝藏同时显露。每一个大宝藏,各有四亿小宝藏围绕。伊钵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提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儴佉大藏在波罗奈古仙山处。这四种宝藏,都在阎浮提大地。现在的四种德,都具备在阿赖耶识中。金比喻常德,因为颜色不变;银比喻乐德,因为让人欢喜;明珠比喻我德,因为显现颜色自在;琉璃比喻净德,因为内外明彻。还应当知道,这四种宝藏未显露时,各有龙神秘密守护,保持不失。开发之后,没有守护者,人们见到它,心里不贪着。正比喻心地宝藏,虽然在迷惑时,隐藏而不失,正当觉悟时,证得而不执着。所以知道心地宝藏具备众宝,即空假中,无不如意,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地藏这个名称,意思就是这样。所以《十轮经》中,佛告诉好疑问菩萨说:这样的大士,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法,是种种殊胜功德伏藏,是种种解脱珍宝出处。为什么呢?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同如意宝,也如同伏藏。这样的大士,为了成熟一切有情,长久修习坚固的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超过其他菩萨。所以你们应当供养。现在我佛在忉利天宫,将法界众生殷勤嘱咐地藏,让娑婆世界直到弥勒出世以来的众生,全部得到解脱,永远脱离种种苦难,遇到佛授记,正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将四种德的大宝全部安置在秘密藏中的缘故。
菩萨,全称应为菩提萨埵。《大智度论》解释说:菩提意为佛道,萨埵意为成就众生。菩萨能以智慧向上求取佛道,用慈悲向下救度众生。天台宗说:运用诸佛之道,成就众生,所以称为菩提萨埵。然而菩萨这个名称,本应包含四教之义,现今既然开显,明确指向圆教。又在地藏这个通名之上,虽然通称但仍有所区别。
接下来解释本愿的含义。本指过去,梵语称为尼坻,汉语译为愿,是心中渴望、乐于追求的意思,也是立志求取圆满的称呼。这是菩萨在过去生中作为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时,所发下的大愿。本也指本性,菩萨依托本性的根基来增强愿力,所谓仰望觉悟,历经劫难度化众生,从不懈怠,就是为了圆满本性的誓愿。本还指本性的力量,菩萨依本性立愿,是从自心发起信心,又回归对自心的信念。就像树木依靠土地生根,根深本固,枝叶才能繁茂,花果才能丰硕。即使狂风再大,也无法动摇。如果愿不依真理,就是虚妄之愿;真理不从心出,就是邪见之理。现在以心为土地,真理为根,愿为本,然后正行的枝条舒展,助道的叶子茂盛。七觉支的清净之花,八正道的圆满之果,成就真实的法林之树,庄严总持的园地。所以要依本性立愿,才能统摄自心,即使遭遇外境风波,也不会毁坏。这就是从根本立愿的大致道理。
然而发愿有共通与特殊之分。共通即四弘誓愿。《大悲忏》说:四弘誓愿依据四谛而建立。四谛中,两条显示世间苦的因果,两条显示出世乐之因果。一切菩萨为拔除众生苦、施予出世乐,故依此立四种誓愿。依苦谛立"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立"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立"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立"佛道无上誓愿成"。此愿一切菩萨同发,故称共通愿。如《七佛经》所载,或有四愿、八愿、十二愿,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十六愿等,皆属特定圣者所发,故称特殊愿。按本经所示,婆罗门女与光目女皆为救母而发心,进而济度六道,此以孝行为大士因地特殊愿。地藏菩萨所发本愿兼具通别二义。总以四弘为根本,无时不发;别以悲心偏悯受苦众生,永作幽冥教主。无论通别,皆从真如本性而发。虽分通别,皆为拔除世间苦因苦果,施予出世乐因乐果,然有权实偏圆之分,须善加辨别。四明尊者云:须知始终等相,体性融即。荆溪大师言:初心遍摄,观惑即法界,转惑成智,即生灭而证寂灭,名为圆融四誓。故明了前二愿拔性德之苦,后二愿予性德之乐。本性具足苦乐,何须拔予?此即无作妙誓。今地藏大士于无量劫前,发弘誓愿,背负罪苦六道众生,教其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故称地藏菩萨本愿。释别名竟。
经是圣教的总称。除律和论之外,其他都通称为经。《西域记》中说:梵语称为素怛览,有人认为无法翻译。因为它包含五种意义:如涌泉般义理无穷,能生出妙善,如绳墨般判定邪正,显示正法功能,贯穿诸法,所以多含不译。也有人认为可以翻译,译为经、论、法本、线、善语教等,这些都是根据含义翻译的。天台宗暂且采用一个名称作为标准,避免两家争执。从古至今,翻译梵文为汉文,都题名为经。因为中国周孔之教称为五经。然而众多典籍虽然单题经名,但诸论都称为契经。意思是上契合二谛之理,下契合三根之机。又解释为常和法,各有三种含义:邪魔外道不能改变名为教常,纯正无杂名为行常,湛然不动名为理常。法可遵循,行可遵循,理可遵循。《佛地论》解释为贯穿摄持,用的是结鬘和线的意思。慈恩说:是常是法,是摄是贯,希望众生同出苦海,终归觉悟彼岸。如此一种人法,两重通别,巧妙借助比喻,来立定题名,所以称为《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关于以不可思议的性识为体的论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
第一,依据经论所说。本经提到:一切尚未解脱的众生,其性识没有固定,或善或恶,随外境而生。又说:念佛菩萨的名号,传入临终者的耳根,或许能被其本识听闻。这里的“识”明确指的是第八识。
第二,迷悟的根源。《毗卢三摩地法》和《金刚顶莲花部心》都说:心是什么?是烦恼习气的种子;善恶皆由心生,心就是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说:生灭之心,依如来藏而有,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既非同一,亦非差异,称为阿梨耶识。因此,无明与法性共存为因,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三,菩萨的根本识。真谛法师根据名称,将其译为“无没识”,取其不失之义;玄奘法师根据含义,译为“藏识”,因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此识体具备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所以称为“藏”。《宗镜录》说:第八根本识广大无边,显现心性的本源而无边际,包含一切性相而贯通无碍。它拥有持种之名,作为总报的主体;建立有情的体性,成为涅槃的因缘。
据此确立体性,一切法皆可收摄,犹如提起衣领便能理顺整件衣服,抓住纲绳便能展开整个网罗。
所谓迷悟的根源。《起信论》说:这是依据阿赖耶识,说明无明的存在。因不觉而起,能显现,能攀缘外境,所以称此识为所知依;因为它能作为染污与清净一切法的依止。又称种子识,因为它能普遍执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的种子。这正是《维摩诘经》所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荆溪解释说:无明为一切法作根本。无明即是法性,无明又以法性为根本,要知道诸法也以法性为根本;法性即是无明,法性又以无明为根本。法性即是无明,法性没有固定住处;无明即是法性,无明也没有固定住处。无明与法性虽然都无固定住处,却为一切诸法作根本。这样,无住无相、事理平等常住,建立一切法的迷悟差别。所以《占察经》说:只是从无始以来,与无明心共同存在,由于愚痴黑暗的因缘熏习力,显现虚妄境界。因为依止虚妄境界的熏习因缘,生起虚妄相应心。执着自我和我的所有,造作种种业,承受生死之苦。这样的法身,称为众生。如果这样的众生中,法身熏习积聚而有力者,烦恼逐渐淡薄,能厌离世间,追求涅槃之道,归信唯一真实,修习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称为菩萨。如果这样的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圆满究竟,最终远离无明睡眠者,转称为佛。要知道这样的众生、菩萨、佛等,只是依照世间假名安立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没有不同。所以说,如果不能通达具足功德的识心,就必须依靠真如之理,断除九界修染修恶,这怎能称为不可思议呢?所以《宗镜录》说:此识建立有情与无情,生起染法与净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生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因缘而生。因染法而六道轮回,随净法而四圣升降。可说是凡圣的根本,根器的缘由,明白此识本源,还有什么法不能觉悟?证悟此心性,还有什么境不真实?可说是绝学之门,安神之所。所以建立此体为迷悟根源。这才显示大士在恒沙世界内分身散影,在生死海中随机引导,拔除根源,翻迷成悟,正是要显示这不生不灭的法性之体,就在生灭无明妄想之中。所以南岳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只需向自己内心求取,不要向外寻觅。正是这个道理。
说到菩萨的本识,《光明玄》中讲: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无没识,虽然还有随眠烦恼<注:烦恼在相续中潜伏,所以叫随眠>,但分开来说,这就是菩萨的识。《大论》说:在菩萨心中,称为般若,就是这个意思。这识是菩萨见到佛陀殊胜相好的根本。因为如来高明的身相,都与虚空同等无边,只能通过业识来见,用中道智慧来观。所以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聚合分身见佛,正是依靠这本识。再者,这识是中道应化、起教度生的源头,所谓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法就能发起;佛也不断性恶,同处恶境而化度众生。现今地藏大士彻底明白阐提等修恶之事,全体即是性恶之理,边见邪见无非中道,五逆罪业当体解脱,普现色身,游化六道,点醒这迷惑的源头,让人知道平等。正是依靠这本识,而兴起种种广大教化,这就是在凡夫位总称阿赖耶,在佛果位只叫无垢识。具备根本智和后得智的境地,成自利利他的法门,这功德哪里会小呢!有这三重意义,所以确立不思议性识为本经的正体。
问:有法师认为,性识属于现象层面,不能作为本体。应当指认知本性的理体,才符合本体的定义。若依据经典将性识立为此性,这不过是虚妄习气形成的心性,怎能据此确立经典本体呢?此说颇为合理,但法师必不认同,究竟依从何种见解?
答:认知本性的要旨,在义理上确有依据;建立性识的论点,在经文里可找到佐证。如我宗解释《维摩经》"无住为本"时,主张法性与无明二者皆可作根本,此例暂且不论。就如《妙法莲华玄义》阐释二谛所言:单说法性即是真谛,无明十二因缘即是俗谛。此俗谛不正是现象吗?这是即理体而显的现象。既然称理体本具毒性之恶,亦称心性随缘显现染污。故《释签》云:无明是迷失真如的起始,法性则完全指向无明,无始以来,何尝不是真如。俗谛涵盖百界千如,真谛则统摄于一念。须知因同一心性,方能共居一念。正如《辅行记》所言"三千法界不出一念法性,三千法界不出一念无明"。
况且我宗解释《华严经》"心造万法"有两重含义:从理体说,造即是本具;从现象说,即三世变异造作等。然皆因理体本具,方有事相作用。故法性需借助无明之力,方能成就六道染法。现立此性识为体,正是为利根者即现象明理体。《大般涅槃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无明与爱欲二者之间,即是中道。只因理体无所不在,遍显于现象中。今现象既全是理体,则识即是性,为何不许立为体?故知认知本性(识性)与本性认知(性识),皆可为体。现今特就阿赖耶识迷惑层面,依无明为根本建立法义,既符合经论,亦不违祖师教示。
如果把性识的性说成虚妄习性,这个说法或许不妥。为什么呢?因为虚妄习性本来就是不固定的,现在又怎么能指责它不固定呢?既然说这是虚妄的,那么下面说志向不定的性也是虚妄的了。既然是虚妄的性,那立志又有什么用?要知道这个性就是法性。法性既然被无明遮蔽,整体都属于虚妄,所以说性识,这不正是真如随缘的意思吗!所以《妙法莲华玄义》引用《金光明经》说:无明的本质和相状,本来就不存在,是因为妄想和因缘和合才有的,是由于不善的思惟,心行所造作的,就像幻术师在十字路口,幻化出种种象马璎珞人物等,愚痴的人以为是真实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不是真的。无明幻化出六道的依报和正报,要知道这些本来就不存在,是无明造成的,所以说六道的差别,不是自在天等所造作的,都是从一念无明心产生的。所以把这个作为体,正是点破过去的迷惑,让人现在觉悟。明白修染修恶等,就是缘了佛性,顺路回家,称为不思议。所以知道以性识为体,才能让六道众生破除无明的外壳,成就法性身。所以我在总示中说:现在暂且不谈觉悟,只讨论迷惑,意思就在这里。
第三,说明这部经以不思议的行愿为核心。根据经文,文殊菩萨问佛:地藏菩萨在修因时,做了什么行,立了什么愿,而能成就不思议的事业?又,地藏菩萨在不可说劫之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便问那位佛,作了什么行愿而得此相?又如来自定经名,一为地藏本愿,一为地藏本行。由此可知,行和愿这两种法门,是本经的核心要义。关于愿的解释如前所说,梵语称“遮梨耶”,这里称为“行”。这两种法门必须同时确立。《大智度论》中问:诸菩萨行业清净,自然能得清净果报,为什么还要立愿,然后才能得到?譬如农夫种田得谷,难道还要靠发愿吗?回答:修福若没有愿,就无法成就。愿如同向导,能引导成就。如今庄严佛土这样的大事,仅靠个人修行功德,无法完成,必须依靠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拉车,但必须有驾车的人,才能到达目的地。清净世界的愿也是如此。然而,四教菩萨各有通愿和别愿,给予众生安乐也分上中下三种差别。下等的愿带来现世安乐的因缘,中等的愿带来后世安乐的因缘,上等的愿带来涅槃安乐的因缘。如今既然属于开显一乘的教法,立愿的核心,唯依最上一乘,令法界众生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愿如此,修行也是如此。
然而修行法门众多,简要列举三法,便是戒定慧。此乃超脱轮回的阶梯,佛法的规范准则,居中则统摄六度。《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者宣说,当行六波罗蜜,渡过生死洪流,抵达涅槃彼岸。广说则涵盖万行,乃至百千万亿。《大智度论》云:菩萨修般若时,虽知诸法实相为一,亦能了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今将诸法统摄归于一首偈颂。古德有言:观察世间契机,广说万行如网目细密;契合究竟真理,唯举四句为纲要根本。《戒经》云:一切恶行皆应断除,一切善行皆应奉行,净化自心意念,此即诸佛所教。《妙法莲华玄义》释曰:诸恶即身口七支罪业,轻重违犯过失,如是等恶,皆由戒律防禁。诸善乃身口意三业清净,或散心或定境,修行前方便后功德,枝末林林总总,皆为向上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破除种种邪见颠倒,通达世间与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中垢染,涤净一切瑕秽,莫过于智慧。佛法广大如海,戒定慧三学总摄无余。只因观察众生根机乐欲,行善方式各有不同。应机施教随顺方便,所示行门便有差异。辨别根性分信行法行差别,陈述行相列别教圆教异同。
现在先说明别行,作为圆教的诠释。《妙玄》引《涅槃经》说明五种修行:一、圣行,指戒定慧,是自修的因。二、梵行,指慈悲喜舍,是修行中化导众生的因(这两者是登地前的修因行)。三、天行,指初地以上,证得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由理而生行,所以称为天行(此行在于登地住地)。四、婴儿行,指示现与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相同。五、病行,指示现与九界三障的身相相同(这两者都是从果位起应化的行。与众生善缘相应,称为婴儿行,从大慈根本生起;与众生烦恼相应,称为病行,从大悲根本生起)。
如今地藏菩萨见众生破戒造罪,失去人天乐及涅槃乐,即是知集;往来生死受恶道报,即是知苦。苦集与戒定慧相违,即无道。无道故,不得涅槃,则无灭。菩萨欲拔除苦集而起大悲,发起两誓愿;欲给予道灭而起大慈,发起两誓愿。发愿之后,接着修行,三学六度,种种愿行,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然而行名为进趣,无智慧则不能前进,智慧引导修行,无正境则不能端正。智慧如眼,修行如足,方能到达清凉池。而解是行的根本,行能成就智慧,所以行满则智圆;智慧能显理,理穷则智息。如此相辅相成,方是妙行。
如今菩萨直指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自然摄得佛界性善,照见一切罪相,无非实相,十恶五逆四重八邪皆是理毒之法门,都是性染的根本作用。以此妙行,教化众生,理解此性识,为所照所显的境体;运用此智行,为能照能显的妙宗。最初缘于实相,所造之境即中道,无不是真实。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复如是。五阴六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纯一实相,更无别法。
此即还有一种行,名为如来行,一行即一切行。如此以智照境,以境发智,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性与无明,相融相泯,岂非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一而论三,三而论一,境、智、行三者,同名为秘藏。如天王三目,如伊字三点,若一若三,皆无缺减。则体为宗家之体,宗为体家之宗。故以不思议行愿为宗。
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根据佛经,佛告诉地藏菩萨说:我在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使他们心性调伏。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又告诉四天王说:这样的菩萨,在娑婆世界阎浮提中,以百千万亿方便进行教化。又告诉地藏:你需要用百千方便,劝化这些人。又说: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又因菩萨方便力,使其获得解脱。地藏自己说:我也用百千方便,度脱这些人等。所以以方便为本经的功用。梵语沤和俱舍罗,这里译为方便。我祖智者大师用三义解释:第一、方是法;便是用。巧妙运用诸法,随缘利益众生。第二、方便是门。门能通,通向所通,方便权变,为真实作门,真实得以显现,功在方便。第三、方是秘;便是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前两义并非本品之意,后一义正是本品之意。也可完整运用这三义。例如维摩所说方等初开,所以荆溪作进退解释,容许取门秘之说。今地藏也是如此。虽主秘妙之说,必兼门法之谈。三义俱全,才能概括全经大意。为什么这样说?正因为地藏大士,在尘点劫前,现身教化随缘巧引,法用皆宜,显实之时,权门可入,在赖耶识内发菩提心,在无明心中点如来藏,这正是妙达于方,即是法华真秘。又复一毛一滴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其获得大利。与法华经举手低头,聚沙为塔,皆开小善,成佛无差。何况天宫集众,及所合分身,数量超过恒沙,文殊难以测度。已成佛道者,何异树下分身;尚住菩萨者,宛如地中涌出。所以须三义通收,才知大士出假利生,以发菩提心为因,无缘大悲为根,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若无方便,如救溺水无船。彼既难出,自己或陷;若有方便,如乘船救溺,彼此得救,老少同乐。终日与拔,如宝月行空而无住;亿劫度人,似雁影过水而不留。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用有成宗之功,宗有显用之力,故知方便正是慈悲与拔的妙用。所以以不思议方便为力用。
第五,判定无上醍醐为教相。所谓教,是通用的说法,凡有指示、分别、辨析、解说,都称为教。《四教义》说:一般所说的教,是以诠释真理、教化众生为要义。通过说法诠释真理,转化众生的心念,所以称为教。转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转恶为善,二是转迷为悟,三是转凡为圣。如今地藏菩萨现身六道,在四种不可说的情况下,运用四种悉檀随顺因缘,根据众生的根机说法,转化其心念,大致不超出这三种,因此依此判定教相。
忉利天正确名称应为多罗夜登陵舍,译为三十三天。《净名疏》说:如同我们这个世界的帝释天,过去迦叶佛灭度后,有一位女子发心修建佛塔,又有三十二人发心协助修建。因建塔功德,女子成为忉利天之主,协助者成为辅佐大臣。君臣合称三十三天。即《正法念经》所载帝释天,居于中央善法堂天,四周三十二天环绕,如住峰天等。梵语"提婆"意为天,因其自然自在、快乐殊胜、身形超妙而得名。宫殿称为"穹",指屋宇高耸如穹隆,上圆下方,人居其中。"宀"象征覆盖之形,下方两口区分内外界限。《立世阿毗昙论》载:忉利天善见城方圆四万一千由旬,纯金所筑,四面各有千座门楼。中央金城为帝释居所,有五百门,珍宝装饰难以尽述。城中央有七宝楼阁名为皮禅延多楼,长五百由旬,宽二百五十由旬。皮禅延多楼顶层中央有圆形宫室,广三十由旬,周九十由旬,高四十五由旬,乃帝释所居,皆以琉璃造就,众宝镶嵌。如来曾升座于此,为圣后说法示现神通之处。神通有通、别二义。《易经》说:阴阳莫测谓之神,寂然不动而感通天地,与道合为一体,其妙用称为神,此是世俗解释。今依《璎珞经》说:神指天心,通谓慧性。天然智慧彻照无碍,故称神通。通有六种:一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无漏通。此处如来含笑放光、诸天共聚,皆是如来不可思议慧性之妙用,故称神通。
梵语称为“跋渠”,汉语称作“品”。将意义类别相同的经文聚集在一段,所以称为品。这也是通用的名称。有的品是佛陀亲自宣说,有的是结集者所安排,有的是译者添加。现在看分品的方法,很像译者自己确立的。各品的开始,所以称为第一。
缘由已经发起,正法之事应当彰显,地藏菩萨的分身,乘此时机聚集会合,这些事无不都是为了地藏菩萨,因此居于正宗的首位。
“身”是人的居所,各自有一个天地,中心象征其心,是身的主宰。然而我们由业力所感召,因此聚合,依托三种因缘而获得形体,聚合四大元素而形成身体,这便是诸恶的源头,众苦的根本。菩萨之身,从无量功德中生,由中道业识显现相好光明,即是法身。
“分”是施设、分别的意思。如同一海的源头,施展开为万条支流;如天上的一轮明月,影子映现于百条河流。
“集”是相同、聚集的意思。如同太阳将落,众鸟一同归巢,聚集在树木上栖息。
“会”是总合、会合的意思。《周礼》中说:“适时相见称为会。”因为佛日将没,大地即将黑暗,菩萨如同鸟王,率领众生一同归向栖息之处,总合而会面。
探究其分散,则是从本体生起妙用,从根本垂示迹相;聚集则是收摄妙用回归本体,收摄迹相会归根本。当分散时,一化为无量;如今聚集时,无量又归于一。一化为无量,则一不再是一;无量归于一,则多不再是多。一多无碍,舒展收卷自由自在,威德神通不可思议,感应道交,宾主欢聚一堂,所以称为《分身集会品第二》。
地藏菩萨的分身全部聚集后,如来为他摩顶并开示道:凭借你多劫以来分身救度的勤苦功德,来安慰末法时代众生得度的因缘。你要牢记我的嘱托,在天宫以完整身形接受教导。等到弥勒菩萨授记成佛时,仍要竭尽心力护持佛法。这皆因法界六道众生被迷惑、业力与痛苦纠缠,在轮回三道中流转不息,导致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生死轮回。然而众生受苦之处,正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契机。因此接下来将阐明业缘、业报、地狱名称这三类内容,作为同体大悲的核心教法,成就幽冥教主救度众生的殊胜因缘。所以说众生是成就佛道的助缘,这绝非虚言。维摩诘经云:诸佛的解脱境界,应当从众生的心行中去求证,正是这个道理。再者,这三种障碍相互关联,因迷惑造作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果,所以三类内容依次展开说明。
现在先解释《观众生业缘品》。梵语称为“仆呼缮那”,这里译为“众生”。《法华文句》依据《中阿含经》有三种解释:在劫初时,光音天的众生下降世间,没有男女尊卑之分,大家共同生活,所以称为众生,这是从最初的角度来说的。如果聚合五阴,而有假名众生,这是从一期受报的角度来说的。如果说处处受生,所以称为众生,这是从五道流转的角度来说的。业,是指造作行为称为业。《妙玄》说:经营运动身、口、意三业,创立种种恶行,称为造作,究实而言,体性就是思。动身之思,发语之思,以及思的当体,三者都称为业。因此知道身等并非就是业,动身等的思,才称为业。缘,是指互相依托的名称。而其直接能生起的因,实际上是无明颠倒心。因心起业,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以受形,形又从心而作业。升沉随业,苦乐从心,如同影子随形体曲伸,回响随声音大小,没有丝毫差错。所以佛陀告诉长爪梵志说:世间由自业决定,业是能授予的,业是生处,业是亲族,业是所依。《大经》说:如同木头有火,遇到缘就会燃烧。由此可知现世的苦乐,是由前世的业决定的。业由贪嗔无明而生,所以称为众生业缘。然而有通别之分,通则十界的苦乐,别则三途的剧苦,都是菩萨所观察的境界。能观察的是菩萨三观的智慧。先说明通观总不离自心。如《光明疏》说: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三身。为什么呢?《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五阴。如果心缘破戒之事,就是地狱身;缘无惭愧、骄慢、恚怒等,就是畜生身;缘谄曲求名,就是饿鬼身;缘嫉妒争斗,就是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恶,就是人身;缘十善防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就是天身;缘无常苦空、空无相愿,就是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就是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就是佛身。十法界的身,都是由心所造,因此必须观察缘起。如果别观三途地狱众生,登刀上剑,摧残身心;饿鬼吞铜吃铁,饮血食脓;畜生鱼鳞相咬、拉重牵车。慈眼既观,悲心即救。既然唯心所造,无性缘生。缘生之性本空,十界的业又在哪里?所以《华严经》第四十八卷说:菩萨知道诸业不从四方上下而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没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没有疑惑,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随有修集,则受其报。譬如幻师,迷惑人眼。你们过去在地狱及其身,并非从十方来。只是由于你们的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既然观五阴空无所有,则令十界皆不可得。《妙玄》说:观身由心,心由缘起,生灭迅速,不见住处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因此必须观众生业缘。
上品阐明因迷惑而造业,此品阐明由业力感召果报。身形端正则影子笔直,源头浑浊则水流昏暗。因果感应的道理,分毫不差。阎浮提应全称阎浮提,此处译为胜金。阎浮是树名;提是洲名。此洲上有这种树林,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称为阎浮檀金。因阎浮树的缘故,称为阎浮洲。有五百小洲环绕,统称阎浮提。《西域记》说:南赡部洲因中原没有对应名称故不翻译,只记音译。义译可作秽树,但意义不确切。现根据长水法师的说法:阎浮树果汁能点物成金,因流入河中,将石头染成金色。这是取果汁点染为美誉,而非深秋落叶污染池塘的恶名。我查考《立世阿毗昙》记载:昔日王舍城有两位具神通力的比丘结伴前往观看此树。到达树下时,见果实熟透落地破裂。一比丘从蒂孔伸手入内,最长的手指仍触不到果核。抽手时被果汁沾染,指甲尽赤。时有名为长胫者取一果供奉世尊。佛陀将果破为多片分施大众。果汁染红佛手,佛以手击岩石,至今赤色如初,湿润不干,掌印清晰。因当日分果为片,故称此石为片片岩。这段文字充分证明果汁点染为美称的涵义。
所谓感,是天然机理受到触动。从心从咸,表示相互交感。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而非对立,为何会有感应?若非同一本体又怎能相互感应?感应生于寂静,所以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以寂静为主体而以感应为客用,修行者应当立定这天然根本。再从心咸的内涵来看:咸即全,都是内心发动而产生的感应。《起信论》说:因不知真如法性本是一体,所以不自觉地心动。心动就有苦果,因果从不分离。南岳慧思说:随缘而不变叫作性,不变而随缘叫作心,这不就是心动而产生感应吗?佛经说:一切未解脱的众生,心性认识飘忽不定,行善作恶都随外境而生,正是此理。若广泛讨论十法界众生,都是被业力所感。《止观》指出:业有三种——有漏业(六凡)、无漏业(二乘)、非漏非无漏业(菩萨),分别感召三种国土:分段生死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些果报源于三种烦恼:取相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据此而言,如来已断尽三种惑业,以无漏清净智慧业力,感生寂光净土。《拾遗记》阐明:天台宗妙解《华严经》"心造万法"有两重含义:一是理造(本质具足),二是事造(贯通三世,显现十法界)。即过去造现世,过去现在造未来,现世造现世,都因理体具足,才有现象显现。所以十法界众生每一身都是全体真性起现修德。虽全是修德显现,但因果感应毫厘不差。因此十法界众生都有假名实相及相应依报,没有一物凭空而生。佛经说:从未见过他人造业我受报,我造业他人受报,都是自作自受。所以佛陀告诉首迦长者:一切众生都被业力系缚,依止业力,随自身业行轮转,因此才有上中下不同果报。问:业力感召遍及十法界,为何特别强调阎浮提众生?答:菩萨必定以十种身度化众生,以四种土容纳万物。此处独说阎浮提,是因这里众生易造极重恶业,菩萨悲心特别偏重。何以见得?其他国土或纯是菩萨居住,或三乘圣者共处;即使凡圣杂居之地,造业也较轻微。唯有娑婆世界,十方国土不能容受的极恶众生都投生于此。又只说四大洲中的南瞻部洲,是因《长阿含经》载:东胜神洲人多贪欲,一生有六七次淫欲,也有修行至死无欲者;西牛货洲造业极少;北俱卢洲无圣人降生;唯独南瞻部洲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纵得善果也多退转初心,若遇恶缘则恶念增长,所以特别标出。更可见地藏大圣以平等慈悲分身尘刹,而悲心偏重南洲众生,因此本经第四品名为"阎浮众生业感品"。
上文论述业力感果,总体涵盖十界,特别讨论六道。就六道而言,三善道苦乐交替,三恶道纯苦无乐。在三恶道中,饿鬼畜生之苦稍轻,地狱之苦最为剧烈。本经说:罪苦之事,不忍细说,千百年来难以尽述。所以普贤菩萨听闻业感品后,立即询问地狱名称,其意深远。《立世阿毗昙论》说:地狱,梵语称泥黎耶,正音那落迦,或捺落迦,此处译为无有。《新婆沙论》说:那些众生,无喜悦无爱乐,无滋味无利益,因无喜乐之故。旧婆沙译为不自在,指那些罪人被狱卒阿傍拘束管制,不得自在。这些都是依据正报之义翻译。地狱所在之处,依本经位于三海之内;据《新婆沙》在此赡部洲之下。《妙法莲华玄义》说:此正地狱,在地下二万由旬。其旁地狱,或在地上,或在铁围山间,现从多数而言,称为地狱。《婆沙》又说:南洲有正地狱与边地狱,东西二洲只有边地狱无正地狱,北洲边正地狱俱无。三洲之人若造重罪,皆来南洲正地狱及东西两洲边地狱受苦,因正地狱重而边地狱轻。
名称是地狱的称谓。名,是自我命名,也是为事物命名。古时黄帝为万物确立名称,依据其本来面貌,名称正确,万物便各安其位。为何“名”字从口?《周礼》记载,大司马掌管名号,用以辨别夜间军务,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相互区分。号,是上位的号令,用以传达重大信义,犹如天地之间的风吧?若不如此,便无法激励众生。同时作为万物的共同称谓,将不同事物归为同一类别,自我命名的含义真是精妙啊。阎罗王告诫罪人说:你自作恶业,并非父母、君主、天神、僧侣或修道者的过错。罪责本属于你,不能因不情愿而停止,现在必须承受。因此地狱之名,皆是自作自受而自我命名。精妙啊!这号令传达信义的说法。若阎王不设立地狱名号,怎能警醒罪人,分毫不差地激励他们改恶向善。虽然各人造业不同,但同样堕入地狱无有差别,将不同归为相同,都称为地狱。然而“狱”字为何从言从犬?诉讼者,如同两犬相争吠叫。此乃丧命之地,也是回心转意之地。可叹!人间一人入狱,便令九族悲痛惶恐;地狱中六亲堕落,听闻者却毫不惊惧。连累地藏菩萨劫劫救拔,地狱众生却层层增加。普贤菩萨发问请说,见大愿行持不息,显悲心无有间断,此乃询问地狱名号的深意所在。
从业缘、业感到这一品,称为三道,也叫三障。之所以阐明这些,是为了将三道、三障转化为三德。如《止观》所问:三障及三道都是障碍三德的。既然三障可以彻底开通,三道也应当彻底开通。回答:例如在具体事相中,惑业引发业行,业行招感苦果,苦果又引发惑业。这三种修恶就是性恶。性指三障,因此具备三障。修恶从性恶形成,成就三种法相。所以三道的修恶与性恶相互融通,自然能含摄佛界的三德性善。因此大师说:应当知道三道的本体即是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因此苦道即是法身,烦恼即是般若,结业即是解脱。举出这三品,正是为了彻底开通久远以来的四种粗恶智识、人天世间智慧,特别针对地狱众生的色心假实境界。若不开显,则佛的知见将永远埋没于四恶趣,长期沉沦于人天,三品次第生起,一道开显已然成就,故而地藏菩萨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上文关于业缘等三品已阐明三道成就三德,皆因大士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故如来于人天大众前特别赞叹,一为彰显地藏无数劫来慈悲神力,二为劝未来众生供养获福,因而有此品出现。梵语多陀阿伽陀或怛闥阿竭,汉语称为如来。如来是假名。名必召实,而有法、报、化三身之别。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指法身。若以第一义谛名为如,正觉名为来,合称如来者,此指报身。若言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者,此指应身。今在天宫赞叹之佛,当指何身?须知此经在法华之后,天宫大众皆具圆机,以业识见相住中道实理,此色应即尊特身,如同龙女所说微妙净法身具三十二相,相相如海不须现起方称尊特。即释迦本定身,亦是圆实部主之真身。赞是称美之词,从文结章;叹是咨嗟之意,随声歌咏。地藏大士威德无穷慈悲广大,仅赞不足尽显其德,故复加叹。问:佛为何不赞叹地藏六度功德,独赞威神慈悲之力?答:如大论云众生有二种:一乐善法,二乐善法果报。为乐善法者赞叹诸功德,为乐善法果报者赞叹大神力,正与此经意同,故名如来赞叹品第六。
前文已赞叹地藏菩萨威神之力,此处阐明利益存亡之事,以显其真实功德。古圣有言:空谈道理,不如呈现实际事例。此处所述利益存亡之事,正是现实证验。所谓利,本指私欲。万物各求其便,则易生私心,古人对此严加禁制。从"物"字转注为"利"(以刀取物),强求利益则祸患必至。所谓益,意为增长。如水注器皿,恰满即止。器虚时尚可受纳,满溢则无法再容。故又引申为普遍增益之义。另造"溢"字表满溢,与此不同。存,意为存在。特指子女存活,以彰显父母养育辛劳。取"才"字为意符,因父母生子,常忧其能否存活,幸得长大成人,方显欣慰。亡,意为失去。存从子女角度言,亡则立足父母。孝子葬亲后,殡时如睹亲眠,葬毕寻而不见,恍若隐入幽冥。遂行祭祀以追思,事亡如存,犹盼亲魂归返。此依世俗解释。若据《妙法莲华玄义》所言:功德利益本是一体,若强作分别,自修善法称功德,利济他人名利益。今地藏菩萨劝化众生,当为病者修福念佛,切莫杀生祭鬼。与大辩长者共同开示在世亡故时诵经供斋因缘,皆非为己,专为存亡众生,故唯称利益。此利益分三类:一、远益,如天宫集会之众,诸佛菩萨已得解脱者,及天龙八部久种善根未脱者。二、近益,从地藏菩萨于贤劫拘留孙佛至释迦佛期间,种善根、成熟善根、得解脱者,皆来天宫闻法。三、当文益,即闻此品后,无量阎浮提鬼神发菩提心,及前后闻法获益者。本经既与《法华经》同旨,可依《法华玄义》略分七益,广开十益。然自古迄今,论如来一代教化功业,首推《法华》,《涅槃》犹居其次。岂能以天宫付嘱之圆教,等同灵山开显之极谈?三类利益度众,义理已足。故立利益存亡品第七。
阎王品排在后面有两个原因:其一,最初地藏菩萨分身从地狱升到忉利天时,阎王和鬼众随行同来,没有预先列入集会众中,因为宾主往来应酬,事迹相连,来不及列名,所以在此品顺带显示。其二,既然听闻地藏菩萨的威神之力,又见如来赞叹其功德,暗自思惟大士在幽冥界教化众生,我作为施主,怎能不趁此机会问清楚累劫度化众生救苦之事,一并表达赞叹呢。因此有第八品阎罗王众赞叹品的出现。
阎罗,全称阎摩罗,或夜摩卢迦,意为双世鬼官的总管。也称阎魔罗社,意为双王。兄妹二人同为地狱之主,兄长掌管男性事务,妹妹掌管女性事务。又因同时承受苦乐,故称双王。若称阎罗或焰魔,是发音的转变。他们属鬼道所摄,或地狱道所摄。根据《净度三昧经》记载,过去毗沙国王与维陀如生王交战,兵力不敌,于是发愿成为地狱之主。他的十八位大臣,率领百万部众,头生角耳,皆因愤怒而立誓:日后将协助治理罪人。毗沙王即今日的阎罗王;十八大臣即今日的诸小王;百万部众即诸狱卒。《长阿含经》记载:阎浮提南方有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纵横六千由旬(《问地狱经》称:宫城坐落于地狱之中,纵横三万里,由金银所成)。每日三时,有大铜锅自然现前,若锅入宫内,王见之惊恐,逃出宫外;若锅出宫外,王则入宫内。有狱卒将王按在热铁上,用铁钩撬开其口,灌入熔铜,从咽喉直下,无不焦烂。受刑完毕,王仍与宫女娱乐。那些同受福报的大臣亦复如是。阎王与臣属皆欲脱离冥界之苦,因而赞叹并发菩提心。此据实际业报感生而言。若依下文主命鬼王本迹,则阎王与众人实为不可思议菩萨,安住于王三昧中,应现于此,度脱地狱众生。若非如此,怎能预知天宫法会,心存疑惑而发问赞叹呢?
前面各品,有的阐明了六道众生的差别相状,有的赞叹地藏菩萨的威德神力,有的广泛说明利益在世亡者的种种情形。但如果不阐明脱离苦难、成就佛果的根本原因,那么地藏菩萨最初发愿救度众生的本心,以及期望与众生共同成就佛果的大愿就未能圆满。想要成就佛果,必须称念佛号,因此就有了《称佛名号品》的设立。
梵语"佛陀",在汉语中译为"觉者"。因为能彻底觉知一切法,所以汉语称为"觉者"。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觉行圆满。这是相对于迷惑而言称为"知",相对于愚痴而言称为"觉"。僧肇法师说:佛是什么?是彻证真理、圆满觉性的尊称。众生沉溺于生死长夜,不能自觉,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唯有佛陀。具体指称的称为"名",表彰德行的称为"号"。因此名是各别,号是共通。一切诸佛都具有十种尊号,名号流传于人间天上。如果说名称不能真正代表事物,事物也不符合名称的实质,这是指世间因缘和合的现象,名与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两者不能真正对应。但诸佛的名号,名实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只要称诵佛的广大名号,就能具足万德;一称殊胜佛号,就能消除众罪。
不过念佛与称佛略有不同。念佛主要是通过观想修习念佛三昧。智者大师建立了四种三昧修行法,统称为念佛。"念"是能观的妙观,"佛"是所观的妙境。《禅秘要法经》记载,禅难提阿罗汉请教灭罪的方法。佛陀告诉禅难提和阿难:你们应当教导未来世的众生,罪业深重的,为了消除罪业,要教他们念佛。通过念佛,可以消除业障、报障和烦恼障。念佛的人应当先端正坐好,合掌闭目,舌抵上颚,专心系念,心念相续,不令散乱。心安定之后,先要观想佛像(具体方法略)。佛又说:佛涅槃后,如果众生想要灭罪,虽然佛已不在世,但只要专心观想佛像,种种恶业罪障都能迅速清净。所以《宝王论》说:沐浴大海的人,已经用到了百川之水;称念佛名的人,必定成就三昧。就像清水珠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散乱的心,散乱的心不得不归于佛号。相应之后,能所双亡,那时一切境缘无不是三昧境界。
称佛,如《阿弥陀经》所说:听闻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等等。慈云忏主说:说到念佛,或者只是称诵名号,执持不散,也能在现生见佛。现在所见到的,大多以称念佛号为上。比如怀感法师,专一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证得三昧,现前见佛。所以现在普遍开示称佛的方法,必须收摄心念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于佛号,口中声声呼唤佛名,心中字字分明。无论是百声、千声、万声,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都要一心一意,心口相应,这样才能一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否则,灭罪确实困难。
智者大师解释一心称名,有事有理两种。如果专心忆念不间断,称为事一心。如果能了达此心,远离四种妄计(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与空慧相应(离四性即知无生),就是理一心。这样念佛和称佛,虽有分别又无分别。所以说佛法没有固定形式,关键看修行人如何善巧运用。不过本经特别列出诸佛名号,其他经典都赞叹阿弥陀佛,因为诸佛同一法身、同一智慧,十力、四无畏也都相同。如果专念阿弥陀佛,就等于称念一切诸佛。也可以随个人意愿,不必局限。实在是因为诸佛名号都是万行万德所成就。无论是观想念佛还是称名念佛,无论事修还是理观,都能彻底脱离苦海,同生净土。因此设立《称佛名号品第九》。
称念佛的名号固然是成佛的根本,但如果缺乏福德的辅助,根基就不深厚,根本就不壮大,怎能期望它开花结果呢!因此要明确比较布施的功德,以说明缘分的辅助作用。较就是不等同;量就是宽广包容。凡是计量,都遵循黄钟的容量标准,实际以黑黍谷粒为准,由此产生龠的容量单位。合、升、斗、斛这些单位用来计量多少。它们都起源于黄钟的龠,用井水校准其水平,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样五种计量单位就完备了。计量多少时,连圭撮这样微小的单位也不遗漏。然而布施是出世间的福德,福德即非福德,所以称为福德,何必斤斤计较呢?要知道菩萨明察与会的众生,因此有四种悉檀的利益,以大悲心教导修习福德之行,福德之行的入门首先是布施。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澈锋利,能分辨布施的福德。虽然布施的福德本质相同,但福德的多少随发心的优劣而变化,所以需要比较。布就是分散。尔雅说:祭祀星辰称为布,意思是把食物分散在地上,取其散布的形象。施就是惠予、给予。但有二种或三种不同的名称。二种就是财施和法施。财指饮食、衣服乃至妻子、身命等所需之物,全部施予,都称为财施。法指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善法,以清净心为他人演说,都称为法施。三种就是资生施、无畏施和法施。资生施就是上面的财施。无畏施指持戒不恼害无冤仇者,忍辱不报复有冤仇者,所以称为无畏。法施指精进不倦地说法,禅定不错失时机地说法,智慧不颠倒地说法,与上面的法施相同。但这三种布施的体性贯通六度。如果确立布施,其余五度也都包含。弥勒般若偈说:布施的含义包含六度,资生、无畏和法施,这里的一、二、三,称为修行住。资生是一,无畏是二,法施是三。所以佛道的修行法门虽多,但布施可以涵盖一切。布施都有破除六种蔽障的功用,证得三种功德的利益,因此称为布施功德。
缘就是因缘,有生起和助成的意思。指的是内心有信仰,外部有福田,中间有财物,这三件事和合在一起,心中产生舍离的念头,能够破除吝啬贪婪,这就是布施。如果三件事缺少一件,布施就不能成立。所以需要借助因缘,如果能因缘具足而行布施,福报就会无量无边。之所以要比较衡量,比如地藏菩萨对佛陀说:我观察业道中的众生,比较衡量布施,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在一生十生中受福报,有的在百生千生中得大福报。因此需要比较衡量。一是从福田的角度比较衡量,二是从布施之心的角度比较衡量。
关于布施功德,如《须达经》和《四十二章经》等经典都说:布施给阎浮提的普通人,不如布施给修行仙人所得的福德多;虽然布施给仙人,又不如布施给一位须陀洹圣者功德大;甚至布施给百位辟支佛,也比不上布施给如来所获的福德殊胜,这是因为福田殊胜的缘故。《大智度论》说:布施的福报大小取决于福田的优劣。就像亿耳阿罗汉过去世曾以一朵花供养佛塔,因此九十一劫都在人天中享受快乐,剩余的福德力使他证得阿罗汉果。由于所施的福田极为殊胜,所以获得巨大果报。由此可知,大福德是从良善福田中产生的。
关于修心方面,经论中说布施分为两种:一是清净布施,二是不清净布施。不清净布施只是单纯给予,或是因害怕损失财物而施舍,或是出于偏爱而给予,或心不专一、态度不恭敬、轻视受施者,这些都与清净布施相违背,称为不清净布施。清净布施是指为了调伏自心而施舍,为了庄严意念而施舍,为了获得最殊胜的利益而施舍,生起清净心、能够明辨、为辅助涅槃而施舍。就像新鲜的花朵尚未枯萎,色泽美丽且散发香气,以清净心布施也是如此。例如舍利弗将一钵饭供养佛陀,佛陀随即转施给狗。佛陀问舍利弗:你将饭施予我,我将饭施予狗,谁获得的福德更多?舍利弗回答:佛陀施予狗获得的福德更多。由此可知,大福德源于心念,不在于福田。因为心念是福田的主人,福田只是外缘之事。虽然肥沃的福田能获得较多福德,但不如清净心重要。存在这样的差别,所以需要比较衡量。关键在于明了四相本空,通达三轮体性寂灭,体悟财物即佛法,心无所住而生起善念,这才是布施的第一要义。因此阐明比较衡量布施功德的因缘品第十。
比较布施的福德,助成佛道,便能显明地藏菩萨本愿的大意;付嘱完毕,菩萨领受,此经的正宗大事便告完成。以下三品,皆为流通此经。而地神首先护法,因南阎浮提为其所主,故率先护持,使后世修行无碍,处处宣通。今先阐明有地的缘由,再解释地神的含义。抱朴子说:太极初构,清浊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后定。魏子才解释说:这是大气的本质。人们常说:混沌初分,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却不知其本无二致。如今所谓天,贯通宇宙全体,是其周身。气无边际而形有边际,故人身外裹而心中虚。天之大气,包罗万象无外,而形质凝结于中央成地,万物非此无以生养。因而称乾为父、坤为母,实则天地本为一体。此乃儒家的精义。然尚未知天地之根源,实为众生业力所感!《楞严经》说:觉明与空昧相待而成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那些金宝,因明觉而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觉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乃至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此因缘,世界相续。既有其地,必有主地之神。神以主宰为义,得天之阳气而灵通者。然地神众多,若主南阎浮提,名为坚牢地神。若依法门而言,前四天王于正说中发问,乃住善权道为众生法父。此地神于流通赞劝,住善实智道,为众生法母。因天王属阳故如父,地神属阴故如母。此依世界悉檀而释。譬如阴阳覆载草木,智度养育,出生众善。此依为人悉檀而释。其余度各有所主,实智照了,无相无名,此依对治破恶悉檀而释。其余度有等有上,智度无等无上,是究竟度。此依第一义悉檀而释。因具足四悉檀义,故能为神,主阎浮提,而护持本愿法门。故言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前一品讲护法,目的是让佛法流通。无论看见还是听到,都能获得利益。目光所及称为见,见属于眼的功能;声音传入内心称为闻,闻属于耳的功能。心的作用体现在耳目上,没有耳目狭窄而心胸宽广的人。"见"字由人和目组成,主宰的是心,是心在支配形体。"闻"字由耳和门组成,这是教人开阔心胸,打开四方门户。用天下人的耳朵作自己的耳朵,就能胸怀天下如同一家。这虽然是世俗解释,却与佛法暗合。如果我们在看见颜色、听见声音时,明白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尚且不可得,见闻又哪里存在?这样的见闻,就已经不是普通的见闻了。在无见中看见如来种种圆光,在无闻中听闻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事迹。这样的见闻,既非空非假,又即空即假;既观照又遮止,超越思虑议论。通过这样的见闻,就在声色之中。有人因此降伏五住烦恼,达到五品阶位;有人先除二种污垢,获得六根清净;有人顿时破除无明,开启佛的知见;有人断尽无明,顿时圆满佛果。这些看似利益是真实利益,因中利益果上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浅显利益深远利益,都是从见闻中修行证得。所以称为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前来护法的地神以及听闻此经的众生,都是为了推广流通这部经典。流通的关键,专门为了六道众生。因此在法会即将结束时,佛陀将人天大众托付给地藏菩萨,要他在末法时代救度迷途众生,等待未来弥勒佛出世,这正是恢复佛法本旨的用意。为什么呢?前面汇集地藏菩萨的分身,正是为了末劫时期的众生。现在如来即将从天宫示现涅槃,再次把人天众生托付出去,所以就有了这嘱咐托付人天众生的品章。根据《法华文句》有三种解释:第一说嘱是佛陀的托付,累是烦请你们广为宣扬,这是从佛陀旨意得名。第二说嘱是恭敬接受嘱托,累是心甘情愿不辞辛劳,这是从菩萨敬顺得名。第三说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赤诚担当,这是从授受双方合论。具备这三层含义,所以称为嘱累。这部经中如来摩顶付嘱,地藏菩萨长跪承担,也具备这三层含义,因此称为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释天如前所述。人的梵文名称为摩㝹賖,意为“意”。过去顶生王最初教化众生时,要求凡有所作都应当善加思惟、善加筹量、善加忆念。人们遵照王的教导,凡事先思量忆念,因此称人为“意”。又解释为“忍”,因为人能安忍世间的顺逆境遇。然而十方世界的人天众生聚集在忉利天宫,数量多如恒河沙,难以一一列举。现就娑婆世界一佛刹来说明。如《婆沙论》所说,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种、色界有十八种、无色界有四种,合计三十二天。欲界十天依次为:一、於手天(或称坚首天),二、持华鬘天,三、常放逸天(亦称恒憍天),四、日月星宿天,五、四天王天,其余如经中所列。色界十八天也如经中所列。无色界四天为:一、空处天,二、识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人类数量更为庞大,难以详述。若按方位来说,有四大部洲之人;若按居住地划分,共有四千八百处,即有四千八百种人。若单就南阎浮提一方而言,如《楼炭经》所说,共有三十六大国,人口亦相应;另有二千五百小国,人口亦同。各国中又有不同种族,如汉、羌、蛮、楚、越等,随地域肤色各异。南阎浮提种族差别合计六千四百种人。此处专举阎浮提人,是因我佛悲心偏重——南阎浮提众生心志不定,多造恶业,纵发善心也易退转。因此佛陀特别殷勤将人天众嘱托地藏菩萨。为何只举人天而不提四恶道?因人天易受教化,四恶道难度。《法华文句》引经云:可有人发愿令五道众生同日成佛?佛言:不可用非器之身成就无上道。须先度化三恶道众生得生人天,方能如愿。三恶道非善道,岂能成佛?如人求宝,不向虚空索求。所以诸佛皆言:我在人天众中证菩提、转法轮、入涅槃。先说人后说天又是为何?《大智度论》卷二十四载:能行深般若波罗蜜者,必是从人道中来。因三恶道苦多难修;欲界诸天耽着五欲;色界诸天沉醉禅定;无色界天无形质故,皆不能行。故裴休《圆觉经略疏序》云:可叹!六道众生中,鬼神沉溺幽暗,鸟兽困于蒙昧,修罗常怀嗔怒,诸天安享快乐,唯有人道能整肃心念趣向菩提。因此先说人后说天。至于四恶道众生若蒙利益得生人天,亦在嘱托之列,非仅限人天。问:《大智度论》说佛已断法爱,不执取一切相,为何殷勤嘱托人天,似有爱着?答:诸佛大悲心从初发心至入涅槃始终不辍。即便在娑罗双树间,仍以金刚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因诸佛解脱从众生得,故临涅槃时再嘱地藏救护。问:为何不嘱托文殊、弥勒、观音等,独付地藏?答:佛灭度后,诸大菩萨各赴应度国土:弥勒返兜率天,文殊亦往应化之处。唯地藏发愿为幽冥教主,悲心偏重南阎浮提。因众生根机在此,故特作嘱托。犹如父亲临终时,不嘱远游诸子,独将幼子托付家中长子,必令成才以续家业。此即嘱托人天之深意。以上品目次第如丝线贯穿,持守一句法要,诸妄自消。所集功德不为自求,愿与法界众生同赴莲池海会,庄严净土,亲承记莂,再回娑婆分身尘刹,效地藏菩萨救度六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时值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正月建寅,大寒节气。抱病头陀灵乘书于武原匡庵之优钵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