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三自性论》全论共有三十八个偈颂。为方便阅读,译者在每首偈颂前添加序号,并进行了初步分段。
普遍计度的执着自性、依赖他缘的起现自性和圆满成就的真实自性这三种自性,是无著与世亲学派的核心理论。作者的三自性学说对这三种自性的各自特性、相互关系、觉悟的次第与方法以及修行利益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集中和具体的阐述。
三自性论体现了以唯识为立场、以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二、关于《三自性论》的译稿,是1949年在重庆完成的。1951年来到北京后,听说金克木先生已有译本,但一直没时间对照。今年生病期间有空闲,便将金译与我的译文及原文进行比对,发现金译本存在不妥之处。例如第三十五颂,原文四句分别对应四件事,即四种智慧,《摄大乘论》称之为"四法"。这四法是用来确立唯识义的,《摄大乘论》说:"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实有,如何能知?如世尊所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即能悟入一切唯识皆无实义:一是成就相违识相智……二是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三是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四是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三自性论》列举这四法同样是为了说明依靠何种力量悟入"唯识三自性"的问题。原文第一句对应《摄论》第一种智,第二句对应第二种智,而金译本依次译为"由灭慧障故""以觉见妄故"。第三句对应《摄论》第四种智,第四句对应第三种智,金译本依次译为"三智随转故""自然得解脱",字面上虽无误,但由于前两句的错误及全颂翻译的组织形式,会让人误以为前三句是"因",第四句是"宗",这是不对的。此外还有许多不符之处,我们只能视为不同译本,因金译是依据梵文原本并参考两种藏文译本译出。拙译仅据藏文标题注明为世亲所造的一种译本,望读者仅作异译参考,加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