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附譯者說明
一、「三自性論」全論共三十八個頌,為了便於閱讀,譯者在頌文頭上加上號數,並作初步分段。
《三自性论》全论共有三十八个偈颂。为方便阅读,译者在每首偈颂前添加序号,并进行了初步分段。
徧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三自性是無著、世親學系的總樞紐,作者的三自性論對三自性的各別性質、相互關係、悟入的次策、方法和利益等問題,都比較集中地和比較具體地作了說明。
普遍计度的执着自性、依赖他缘的起现自性和圆满成就的真实自性这三种自性,是无著与世亲学派的核心理论。作者的三自性学说对这三种自性的各自特性、相互关系、觉悟的次第与方法以及修行利益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集中和具体的阐述。
三自性論貫徹了「唯識」為立場、「辯證」為方法的特點。
三自性论体现了以唯识为立场、以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二、三自性論的譯稿是一九四九年在重慶譯出的。一九五一年來北京後,聽說金克木先生已有譯本,但未暇對照。今年病中無事,乃檢金譯同拙譯和原文對照,發現金譯有不妥的地方。例如第三十五頌,原文四句是四件事,即四種智,攝大乘論叫做「四法」。四法是用來成立唯識義的,攝大乘論說:「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三自性論列舉這四法同樣是在說明依靠什麼力量悟入「唯識的三自性」的問題的。原文第一句是攝論的第一種智,第二句是攝論的第二種智,而金譯如次作「由滅慧障故」「以覺見妄故」。第三句是攝論的第四種智,第四句是攝論的第三種智,金譯如次作「三智隨轉故」「自然得解脫」,在字面上雖然對了,但由於前二句的錯誤和全頌翻譯的組織形式,使人覺得似乎前三句是「因」,第四句是「宗」,這就不對了。此外,還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我們只能認為是不同,因為金譯是根據梵文原本並參照藏文二種譯本譯出的。拙譯只據藏文標題為世親造的一種譯本,希讀者只作為異譯看,加以比較研究。
二、关于《三自性论》的译稿,是1949年在重庆完成的。1951年来到北京后,听说金克木先生已有译本,但一直没时间对照。今年生病期间有空闲,便将金译与我的译文及原文进行比对,发现金译本存在不妥之处。例如第三十五颂,原文四句分别对应四件事,即四种智慧,《摄大乘论》称之为"四法"。这四法是用来确立唯识义的,《摄大乘论》说:"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实有,如何能知?如世尊所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即能悟入一切唯识皆无实义:一是成就相违识相智……二是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三是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四是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三自性论》列举这四法同样是为了说明依靠何种力量悟入"唯识三自性"的问题。原文第一句对应《摄论》第一种智,第二句对应第二种智,而金译本依次译为"由灭慧障故""以觉见妄故"。第三句对应《摄论》第四种智,第四句对应第三种智,金译本依次译为"三智随转故""自然得解脱",字面上虽无误,但由于前两句的错误及全颂翻译的组织形式,会让人误以为前三句是"因",第四句是"宗",这是不对的。此外还有许多不符之处,我们只能视为不同译本,因金译是依据梵文原本并参考两种藏文译本译出。拙译仅据藏文标题注明为世亲所造的一种译本,望读者仅作异译参考,加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