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三自性論

世親菩薩造
劉孝蘭譯
敬禮世間自在婆伽梵!
向世间自在的世尊致敬!
1.徧計同依他,及與圓成實,許此三自性,智者深所知。
遍计所执性依赖于依他起性, 连同圆成实性, 这三自性, 为智者所深知。
2.由緣自在轉,及唯分別事,所現即依他,似現為徧計。
事物皆因缘而生起,随条件而转变,以及唯是心识分别所显,所显现的即属依他起性,似有显现的则是遍计所执性。
3.所現之似現,常恆無所有,此無變異故,即圓成自性。
显现的相状看似真实,实则恒常空寂,因其本质不变,故称为圆成实性。
4.徧計彼所現,有此二似現,彼中無有此,彼即無二法。
普遍计度彼所显现,有此二种相似显现,彼中实无此二,彼即无有二法。
5.云何彼中無?謂無能徧計,及其所計義,說心名分別。
在那里什么是无?即没有能遍计的心,也没有所遍计的对象,说心就是分别。
6.由因果性故,許心有二種:謂阿賴耶識,及與七種轉。
由于因果关系的缘故,心识可分为两类:阿赖耶识和七种转识。
7.初由染種習,積集故名心,二由於種種,行相轉故名。
最初由于染污种子的熏习,积累聚集所以称为心;其次由于种种行相的转变,所以称为意。
8.彼虛妄分別,許亦分三種:異熟與執我,以及了別他。
虚妄分别又可细分为三种: 异熟识、我执识和了别他识。
9.初異熟自體,彼即根本識;餘者名轉識,由能所見轉。
最初异熟的身体,那就是根本识;其余的称为转识,因为能见与所见相互转化。
10.以有無二一,雜染清淨相,分別諸自性,許此為甚深。
10. 将有与无、一与异、杂染与清净等对立概念,用来分别诸法自性,认为这是甚深见解。
11.凡所分別有,彼即畢竟無,故於徧計性,許有有無相。
11.凡一切分别所生之法,终究皆无实性,因此对于遍计所执性,应知具有"有相"与"无相"两种特征。
12.錯亂體性有,似現體全無,故許依他性,亦有有無相。
错乱之性虽存,真实显现全无,因此说依他起性,兼具有无二相。
13.若二畢竟無,無二即是有,故於圓成性,許有有無相。
13.若二法终究不存在,离二即是真实有,是故于圆成实性,许有有无之相。
14.徧計義雖二,有無體一故,愚夫徧計性,許二一自性。
虽然遍计的意义分为两种,但其本质同为有无一体。愚夫所执的遍计性,可归结为两种自性实为一体。
15.所現有二分,唯亂體一故,爰於依他性,亦許二一性。
显现的相分与见分二者,只因错乱体性本是一。因此于依他起性中,亦应承许二相与一性的统一。
16.二體之自性,即一無二故,亦許圓成性,有二一自性。
16.两种实体的自性,本质同一无二,因此也承认圆成实性,具有二与一的自性。
17.徧計及依他,雜染相所知,唯於圓成性,許為清淨相。
17.普遍计度与依他起性,皆为杂染相所认知;唯有圆成实性,方可称为清净相。
18.二不諦實性,即無事自性,故離徧計性,無別圓成實。
18. 二谛无真实自性,即是缘起无自性。因此,远离虚妄分别,别无圆成实性可得。
19.無二之自性,即二無自性,故離圓成實,無別徧計性。
无二的本质,即是两种无自性,因此离开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别无分别计度的性质。
20.非實唯似現,如是無自性,故離依他起,無別圓成實。
20. 并非真实只是似现,如此无有自性,因此离却依他起性,别无圆成实性。
21.非實二自性,似現體全無,故離圓成實,無別依他起。
21. 两种自性并非真实存在,虚妄显现的体性全然无有,因此离却圆成实性,别无其他依他起性。
22.已觀待名言,分別諸自性;依彼增上力,如次證當說。
22.既已观察名言假立,分别诸法自性差别;依此增上之力,将依次阐明证悟次第。
23.徧計名言性,唯餘增益性;故離言自性,亦當許為餘。
23. 普遍计度的名言本性,只剩下增益的虚妄;因此离言说的自性,也应承认为真实。
24.先於二我無,入故入依他,二性全非有,唯是徧計故。
24.最初实无二种我执,故能证入依他起性;此二自性全然不存,唯是遍计所执而已。
25.次於二無性,證入圓成實;即此證入時,亦說有與無。
接着在两种无自性中,证得圆成实性;就在这证入之时,亦说有与无。
26.此三自性者:無所緣無二,極無如是無,即無事自性。
这三自性即是:无所缘无二,极无即无,如是即无事自性。
27.咒力幻作故,有象身現起,許唯顯現相,象實全非有!
27.咒术之力幻化所成,故现大象之形,然此仅为显现之相,实则全无真实之象。
28.徧計性如象,依他猶象相,於彼無象事,圓成許似此。
遍计所执如同象的虚妄分别,依他起性如同象的影像显现,在此中并无真实的象存在,圆成实性也是如此道理。
29.從彼根本識,計不實二我,二性極無故,唯有彼行相。
从那根本识中,执着虚假的两种自我概念,两种自性彻底不存在,唯有那识的行相显现。
30.根本識如咒,真如許似木,分別似象相,二性則如象。
根本意识如同咒语,真如犹如木头,分别心好似象的外形,二性就如同大象本身。
31.若了此真義,能如次頓知:徧知及永斷、所證三種相。
若能明了此真实义理,便能依次顿然知晓:遍知一切、永断烦恼、所证得的三种境界。
32.徧知無所緣,淨所現為斷;無二為所緣,則亦現作證。
全知不执取任何对象,清净显现即是断除;无二之境作为所缘,当下便能现前证得。
33.象所緣即無,彼行相即滅,所得唯木材,幻化事如爾。
33.所缘之象本无实有,其行相随即寂灭,所得不过一堆木材,幻化之事正是如此。
34.如是二叵得,二現相亦滅,滅時即證彼,圓成無二事。
如此二者不可得,二相显现亦消亡, 消亡之时即证得,圆成无二之实相。
35.相違識變故、心見無境故、三智隨轉故、無功解脫故。
35. 由于认识随境相异而生起差别,心识所见本无实境,三种智慧随缘显现,不假功用自然解脱。
36.若能觸唯心,所知即叵得;所知義無故,心亦不可得。
若能证悟一切唯识所现,所认知的境相便不可得;既然所认知的义境本空,能认知的心识亦不可得。
37.二都無得故,即緣於法界;由緣法界故,即證圓滿德。
37. 因二者皆不可得,故以法界为缘;由以法界为缘故,即证圆满功德。
38.由證圓滿德,即能得無上,三身菩提智,成就自他利!
通过证悟圆满功德,便能获得无上正觉,具足三身菩提智慧,成就自利利他事业!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日北碚縉雲山
1949年4月12日,北碚缙云山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