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向世间自在的世尊致敬!
遍计所执性依赖于依他起性,
连同圆成实性,
这三自性,
为智者所深知。
事物皆因缘而生起,随条件而转变,以及唯是心识分别所显,所显现的即属依他起性,似有显现的则是遍计所执性。
显现的相状看似真实,实则恒常空寂,因其本质不变,故称为圆成实性。
普遍计度彼所显现,有此二种相似显现,彼中实无此二,彼即无有二法。
在那里什么是无?即没有能遍计的心,也没有所遍计的对象,说心就是分别。
由于因果关系的缘故,心识可分为两类:阿赖耶识和七种转识。
最初由于染污种子的熏习,积累聚集所以称为心;其次由于种种行相的转变,所以称为意。
虚妄分别又可细分为三种:
异熟识、我执识和了别他识。
最初异熟的身体,那就是根本识;其余的称为转识,因为能见与所见相互转化。
10. 将有与无、一与异、杂染与清净等对立概念,用来分别诸法自性,认为这是甚深见解。
11.凡一切分别所生之法,终究皆无实性,因此对于遍计所执性,应知具有"有相"与"无相"两种特征。
错乱之性虽存,真实显现全无,因此说依他起性,兼具有无二相。
13.若二法终究不存在,离二即是真实有,是故于圆成实性,许有有无之相。
虽然遍计的意义分为两种,但其本质同为有无一体。愚夫所执的遍计性,可归结为两种自性实为一体。
显现的相分与见分二者,只因错乱体性本是一。因此于依他起性中,亦应承许二相与一性的统一。
16.两种实体的自性,本质同一无二,因此也承认圆成实性,具有二与一的自性。
17.普遍计度与依他起性,皆为杂染相所认知;唯有圆成实性,方可称为清净相。
18. 二谛无真实自性,即是缘起无自性。因此,远离虚妄分别,别无圆成实性可得。
无二的本质,即是两种无自性,因此离开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别无分别计度的性质。
20. 并非真实只是似现,如此无有自性,因此离却依他起性,别无圆成实性。
21. 两种自性并非真实存在,虚妄显现的体性全然无有,因此离却圆成实性,别无其他依他起性。
22.既已观察名言假立,分别诸法自性差别;依此增上之力,将依次阐明证悟次第。
23. 普遍计度的名言本性,只剩下增益的虚妄;因此离言说的自性,也应承认为真实。
24.最初实无二种我执,故能证入依他起性;此二自性全然不存,唯是遍计所执而已。
接着在两种无自性中,证得圆成实性;就在这证入之时,亦说有与无。
这三自性即是:无所缘无二,极无即无,如是即无事自性。
27.咒术之力幻化所成,故现大象之形,然此仅为显现之相,实则全无真实之象。
遍计所执如同象的虚妄分别,依他起性如同象的影像显现,在此中并无真实的象存在,圆成实性也是如此道理。
从那根本识中,执着虚假的两种自我概念,两种自性彻底不存在,唯有那识的行相显现。
根本意识如同咒语,真如犹如木头,分别心好似象的外形,二性就如同大象本身。
若能明了此真实义理,便能依次顿然知晓:遍知一切、永断烦恼、所证得的三种境界。
全知不执取任何对象,清净显现即是断除;无二之境作为所缘,当下便能现前证得。
33.所缘之象本无实有,其行相随即寂灭,所得不过一堆木材,幻化之事正是如此。
如此二者不可得,二相显现亦消亡,
消亡之时即证得,圆成无二之实相。
35. 由于认识随境相异而生起差别,心识所见本无实境,三种智慧随缘显现,不假功用自然解脱。
若能证悟一切唯识所现,所认知的境相便不可得;既然所认知的义境本空,能认知的心识亦不可得。
37. 因二者皆不可得,故以法界为缘;由以法界为缘故,即证圆满功德。
通过证悟圆满功德,便能获得无上正觉,具足三身菩提智慧,成就自利利他事业!
1949年4月12日,北碚缙云山
CBETA 编码:B003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