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五
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疏鈔 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論 閩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長行中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謂以善根。等心順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順眾生.無相平等。能隨順心智照平等。此從迴向受名。等即隨順。故本業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相。(【校】相.嘉興藏作一相。屬下句。與本業及刊定記引合。)一合相故。名隨順觀一切眾生迴向。名無等字。釋有等義。有云。善惡即怨親。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應云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惡父母者。無明貪愛也。不滅癡愛。起於明脫。故無二相。智契無二。名一合相。即以無貪等善根而為其性。
【論】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眾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為此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大悲迴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為觀自在菩薩。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文殊。普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毗盧遮那。一切眾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為佛。少一不成。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眾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普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迴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下。攝將迴向。前中復二。先正修善根。後佛子菩薩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初是行體。後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為三段。初十一句。明善根分齊。次十善所依緣。後十善根體性。然其前十.一一徧從中十。中十一一能生後十。後十一一容具前十。前十一一該後二十。思之自顯也。(【鈔】然其前十下。料揀。言前十一一徧從中十者。從佛境生小等。從法境生小等。從餘八亦然。二中十一一能生後十者。從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從法生十度。餘八亦然。三後十一一容具前十者。謂布施等有小有大。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足十。不必皆具。故云容具。戒等九度。於前十亦然。四前十一一該後二十者。謂從佛境起小施。或從佛境起大施等。或於佛境起小戒。或從佛境起大戒等。理即昭然。云思之自顯。)今初十一句。即增數十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所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數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際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
【疏】於中初三約分量。如小心施.名為小善。為菩提施.名之為大。為利他施.名之為廣。餘之九度.例此可知。又從佛境所生之施有此小等。從九境生亦有小等。如施既爾。餘九亦然。此三既爾。下八例知。次三約類。謂有多色類。乃至無量種種不同。未至無量。但可名多。三五相望。亦名種種。餘五約數明多。於中後二。亦顯甚深難思。旁無分量。
○二中十句。
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諸善心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
【疏】十句內。前五為緣境。前四智境。後一悲境。後五造修境。初一能修智。次一能修心。次二所觀境。後一所修法。因覩此法.能起十度等。
○三後十句。
勤修一切捨善根。立勝志究竟持淨戒善根。一初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常精進心無退善根。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觀察善根。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集無邊功德善根。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疏】前七可知。八願心積德.九念力習行.辯力說法.以為業行。十由智自在。故能覆育。
○二因修成德中二。先牒已修。後顯成德。初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攝受.積集.辦具.悟解.心淨.開示.發起時。
【疏】初總餘別。一住作意。二加行趣入。三攝行屬己。四漸集成多。五假緣資助。六照其事理。七惑障不生。此上自修.後二轉教。八開顯指示。九勸如說行。隨修一善。則有斯十。
○後正顯成德。
得堪忍心。閉惡趣門。善攝諸根。威儀具足。遠離顛倒。正行圓滿。堪為一切諸佛法器。能作眾生福德良田。為佛所念。長佛善根。住諸佛願。行諸佛業。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場。入如來力。具佛色相。超諸世間。不樂生天。不貪富樂。不著諸行。一切善根悉以迴向。為諸眾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虛妄道中拔出眾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諸境界無斷無盡。開一切智菩提之門。建立智幢。嚴淨大道。普能示現一切世間。令除垢染。心善調伏。生如來家。淨佛種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為世所依。安立眾生咸令清淨。常勤修習一切善根。
【疏】文分為二。初成自利德。後為諸眾生下。成利他德。前中十對。皆含因果。一得忍息惡。二攝根具戒。三離倒行正。四上受下資。五佛護善增。六住願起業。七心等諸佛。行詣道場。八內入佛力.外相超世。九不樂當報.不貪現樂。十不著諸行而修迴向。此雖有迴向之言。意取所迴之善。十中前八成德。後二離過。九離凡十離小。後利他中。先總明。悲智雙運為究竟道。於虛妄下。別顯。文並易知。常勤修下一句。總結。(先辨所迴善根竟。)
○第二攝將迴向中二。初念修善根本因。法應迴向。後正將迴向。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時。作是念言。此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積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為憐愍一切眾生。皆為趣求一切種智。皆為成就如來十力。作是念時。善根增進永不退轉。
【疏】先經敘念時。次此諸下。正陳所念。初之五句。總顯諸善。由菩提心。多聞積集。思惟義理。發起修行。志樂無厭。唯深唯廣。皆為下三句。顯菩提心三迴向義。種智證於實際。即是菩提三心。迴向三處也。後作是下。結。
○第二正將迴向中。文為三別。初向眾生及向菩提。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向實際。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普施世間下。總結三種迴向。今初分二。初迴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下。復回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今初亦二。先總顯要期。二別彰施行。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果報。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悉以惠施一切眾生。悉以迴向一切眾生。普徧無餘。
【疏】所以偏願成施行者。一則自具行緣。故云修菩薩行。二則眾生現益。故云惠施一切。三則檀為行首。舉一例餘。四則此一施行.具一切行。
○二別彰中。先願成外施。後願成內施。以情非情而為內外。今初。
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滿。阿僧祇世界妙香充滿。阿僧祇世界莊嚴具充滿。阿僧祇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阿僧祇世界妙華充滿。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滿。阿僧祇世界財貨充滿。阿僧祇世界牀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種種莊嚴寶冠充滿。
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無虛偽心。無希望心。無名譽心。無中悔心。無熱惱心。但發專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捨心。哀愍眾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
【疏】分四。一顯施廣大。各僧祇故。二假使下。辨施無限。長時多田。隨求無厭故。三佛子下。明施殊勝。離過順理故。文有十句。前五離過。追悔不已。則生熱惱。後五順理。前二大智。後三大悲。四又佛子下。結成二行。謂由迴向行。以成施行。
○第二內施。文四。初對一田顯施廣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一眾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寶象充滿。七支具足性極調順。上立金幢金綱彌覆。種種妙寶而為莊嚴。以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寶馬充滿。如龍馬王。種種眾寶莊嚴之具而嚴飾之。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伎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滿。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滿。發菩提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頭充滿。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滿。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心無顧戀。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滿其中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奴僕作使充滿其中持用布施。
【疏】謂一眾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
○二以一例餘彰施無限。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諸物。盡未來劫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施一眾生。如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以是等物施一眾生。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如於一世界。於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先舉人例人。佛子下。舉處例處。總收其義。有六無限。一物。二時。三心。四田。五施。六處。
○三結成所作。
大悲普覆。終無間息。普加哀愍。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
【疏】結成所作。該六無限。一處徧法界故普覆。二時盡未來故無息。三田盡生界而加哀。四施隨所求而滿足。五物該種種行不息。六心住大施而無疲。
○四顯施殊勝離過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生於此心。所謂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攝心。無執心。無壽者心。善調伏心。不散亂心。不妄計心。具種種寶性心。不求果報心。了達一切法心。住大迴向心。善決諸義心。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疏】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一十九心。一不染施行。二不為施縛。三由遮前二故得解脫。四違緣不傾。五詣甚深理。六無相善攝。上六皆巧便殊勝。次五清淨殊勝。初句總。總無二執故。下四別。初句無我執。餘三無法執。一不取法相故。二了唯心性故。三見性空故。次有三心。即安住殊勝。初句為總。菩薩種性。萬行齊修。皆可貴故。二心為別。無瑕而明故。次有二心即迴向殊勝。善決諸義。具三迴向故。次有一心。即意樂殊勝。悲愍一切故。後之二心。依止殊勝。依菩提心故。初句因。後句果。上顯施中廣大無限。即事業殊勝。具上七勝。檀度行成。(【鈔】故唯識云。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以上釋經。文同符契。)
○第二迴上施行.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中。文分為三。第一慈悲迴向。二又勸眾生下。勸物迴向。三又以諸善如是迴向下。究竟迴向。今初分三。初正明迴向。二明迴向所為。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下。結其成益。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願一切眾生增長菩薩摩訶薩業。願一切眾生成滿無量第一勝法。願一切眾生得不退轉一切智乘。願一切眾生普見十方一切諸佛。願一切眾生永離世間諸惑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願一切眾生離諸難處.得一切智。
【疏】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十願。初一豐財。以財施故。餘皆具法。積善本故。文意總顯。
○第二迴向所為中二。先牒前起後。後為令下。隨義別顯。總有一百一十句。文分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後三十八句。令成圓融。因圓果滿。此二無礙為迴向意。亦是前自分。後勝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發歡喜心。
為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能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歡喜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永離貧窮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數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普施無量施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盡未來劫無斷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悉捨無悔無惱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悉捨一切資生之物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隨順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取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廣大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捨無量莊嚴具供養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著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金剛極大力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如來智施心故。
【疏】前中六。初二十一句。為令修善趣賢首位之行。然純明施行。末云。攝如來智施行者。照三輪空。離諸分別。同菩提故。(【鈔】善趣賢首位之行者。圓融十信位也。)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煩惱睡眠中得覺悟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諸疑惑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淨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無能壞者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不動三昧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不可壞一切智智故。
【疏】二十句。成種性位中修行。(【鈔】種性即十住。)
為令一切眾生成滿菩薩無量清淨神通行故。為令一切眾生修集無著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念去來今一切諸佛心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清淨勝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魔所作業障道法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無礙清淨平等功德法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廣大心常念諸佛無懈廢故。為令一切眾生常近諸佛勤供養故。為令一切眾生廣開一切諸善根門普能圓滿白淨法故。為令一切眾生無量心廣大心最勝心悉清淨故。
【疏】三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無量者。四等也。(【鈔】解行雖通三賢。今正取行向二位故。故解行發心。在於十行。方發迴向心故。)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奉持諸佛尸波羅蜜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堪忍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精進波羅蜜常無懈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量定能起種種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知一切法無體性般若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圓滿無邊淨法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一切神通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佛境界悉周徧故。
【疏】四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七云滿無邊淨法界。此通事理。故曰無邊。是方便度也。八成滿神通。即是大願。九住平等。方可名力。十入佛境。是謂智圓。
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實義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而無所著普圓滿故。
【疏】五有十句。令成等覺位中修行。故皆有普言。
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一切辯才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師子吼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轉不退轉無盡法輪故。為令一切眾生了一切法.開示演說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以時修習清淨善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導師無上法寶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莊嚴無量莊嚴大莊嚴諸佛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
【疏】六有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言六十種音者。第十迴向。有而不具。至文當知。密迹力士經第二具說。莊嚴論亦引此經。而云百千種法而以莊嚴者。不思議法品云。如來具足六十種音聲。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嚴好。即其事也。復有處說六十四音。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則有六十四種。(【鈔】復有處說者。瑜伽等說。八轉者。疏文但舉唐言之名。今兼顯梵音。西域國法若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此八轉聲。方知文義分齊。一補盧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破。故云具也。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五補盧沙䫂。(丁可反。)是所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六補盧殺婆。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七補盧鎩。(所戒反。)是所於聲。如客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瑜伽第二.名上七種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語。聲論八轉。更加醯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然此八聲各有三種。一男聲。二女聲。三非男非女聲。此上且約男聲說之。以梵名丈夫為盧沙也。是八轉聲者。即八梵音。賢首品已明。今當重說。一調和者。謂大小得中故。二柔軟者。言無粗獷故。三諦了者。亦云最好。如迦陵頻伽等故。四易解者。亦云易了。言辭辯了故。五無錯謬者。亦云不誤。言無錯誤故。六無雌小者。亦云不女。其聲雄朗故。七廣大者。亦云尊慧。言無戰懼故。八深遠者。臍輪發生故。如來具此八八之音。)四云無盡法明者。第八地云。如來法明有無量轉等。第十云。一莊嚴者。無二相故。以一莊嚴嚴一切故。無量莊嚴者。眾多差別故。大莊嚴者。稱法界故。若依若正。皆具此嚴。(【校】上鈔即今體聲。今.纂要誤作令。茲據嘉興藏續藏改正。)
○第二三十八句。明圓融行。因圓果滿。明位位中有佛義故。若將此下屬前佛果。則令果中有修菩薩行。遇善知識。便違正理。(【鈔】若將此下。結彈異釋。)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往詣一切佛剎.聽受正法無不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智慧利益.為世所宗與佛等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行不動業.得無礙果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所有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眾生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差別平等智慧.於一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與理無違.一切善根悉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菩薩自在神通.悉明達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為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無遺缺故。
【疏】文分為四。初十句。令眾生於種性位因行圓滿。四云行不動業得無礙果者。毀譽不動.則觸境無礙。有云。其因有四。一就機法施。二無障礙願。三悲心亡己.為物受生。四修法性鎔融行。感三業皆無功用。盡眾生界。同時普應。無所障礙。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為世最上福德田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為諸施者大力田故。為令一切眾生堅固第一.無能沮壞故。為令一切眾生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最勝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為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普修一切菩薩精進行無懈退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妙音.普使聞者皆得解故。
【疏】二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圓果滿。二云大力田者。謂於其中。種少善根。能壞大惑故。三云堅固第一者。悲智大願。無能壞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普得值遇諸善知識.咸承事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菩薩行.調伏眾生不休息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為令一切眾生常樂積集一切善根.安立眾生於淨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淨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善根.觀察迴向普成就故。
【疏】三。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圓滿。晉經第一。名直心平等。即初證真如。此約離障。故云清淨。二云見善知識生大歡喜。正順初地。得見多佛。故云咸事。
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覺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具足神通智.於一處出興.一切諸處皆出興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智嚴淨一眾會.一切眾會皆嚴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佛國土普見一切佛國土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莊嚴具.不可說莊嚴具.無量莊嚴具.無盡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普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悉能決了甚深義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得非一非異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為諸佛灌其頂故。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成滿清淨智身.於諸有中最尊勝故。
【疏】四十句。令成佛果圓滿。八云非一非異等者。即十通中。無體性無作神通。以了一切為無為等非一異故。於一切染淨自他等境。轉變自在。相即相作而非一異。業用無礙。又非一異。應成四句。如十忍品說。(【鈔】又非一異者。一非一。二非異。三非非一非非異。四非亦一亦異。十忍當說。)然上諸義。望一一位。各有所由。恐厭繁文。舉其大略耳。又行布圓融無礙。不可定執。
○第三結其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咸令清淨。
遠離慳嫉。
受勝妙樂.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離瞋恚及諸翳濁。
其心清淨。質直柔軟。無有諂曲.迷惑愚癡。
行出離行.堅固不壞。
平等之心.永無退轉。
白淨法力.具足成就。
無惱無失.善巧迴向。
常修正行.調伏眾生。
滅除一切諸不善業。
修行苦行一切善根。(【校】堅固不壞.永無退轉.具足成就.纂要各各連下為句.誤。案晉譯云。所行堅實.不可沮壞。得不退轉平等之心。白淨法力.皆悉成就。)
【疏】成益中二。先結前生後。後咸令下。別顯益相。文有十三句。顯二種生。攝一切德。初之三句。顯勝妙生。二句為因。一句為果。清淨者戒.受人天身。離慳者施.有大財位。人天財位。即勝妙生。有大威德。後之十句。顯功德生。功德生者。即決定勝道。有人天中具大財位。無信解等。非功德生。一生大信解。揀異邪小。二永離三毒障。翳即癡。濁即是貪。亦兼餘障。故致諸言。三其心下。即離毒之德。初句為總。質直下別。由離瞋故.質直柔軟。由離貪故.無有諂曲。由離癡翳故。無有迷惑愚癡。四修真定慧為出離道。五運同體悲為平等心。六入無漏因為白淨法。七由離前過.不惱眾生。自行無失.兼能迴向。八自他兼利。九滅除惡因。十修行善本。(【鈔】初之三句者。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識釋。前三為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其勝妙生.即增上生。名異義同。後三決定勝道。)
○第二勸物迴向。
又勸眾生令其修集。普為含識具受眾苦。以大智眼觀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為性。方便迴向一切眾生。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淨一切諸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福田境界中.種諸善法.心無悔故。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疏】中二。先令悲智雙行而成迴向。後為令下。明迴向意。意通能所。約能。菩薩為此故教。約所。教其當如是為。文有六句。二中。性即體性。義即所以。通於理事。
○第三究竟迴向。
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安隱。願一切眾生究竟清淨。願一切眾生究竟安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願一切眾生究竟平等。願一切眾生究竟了達。願一切眾生究竟安住諸白淨法。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願一切眾生善調其心。願一切眾生具足十力調伏眾生。
【疏】上來展轉迴向。以隨宜故。或通因果。世及出世。今迴向既終。惟願得成究竟之果。安隱者。無障惱故。安樂者。唯寂滅故。
○第二迴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不著報。不著身。不著物。不著剎。不著方。不著眾生。不著無眾生。不著一切法。不著無一切法。
【疏】先牒前隨相。後不著下。正顯離相。十句五對。一己業因果。二自己身財。三起行方處。四所化眾生。五所迴行法。亦通一切。不著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著無一切者。空亦空故。
○第三總結三種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此善根普施世間。願一切眾生成滿佛智。得清淨心。智慧明了。內心寂靜。外緣不動。增長成就三世佛種。
【疏】近仍前起。謂即上離相不礙隨相。遠結上文。普施世間.即向眾生。願生成佛。即向菩提。得清淨心下。即向實際。成就三世佛種.即總結三種迴向之能。(二攝將迴向竟。)
○大文第二迴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廣大之德。有四佛子。即為四段。第一佛子。成因位廣大德。第二佛子。果位清淨德。三會違自在德。四相盡平等德。前之二段.即隨相益。後之二段.即離相益。又初一現成德。次一當成德。此二因果一對。三是會相德。四是得實德。此二會違攝法對。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超出一切.無能過者。一切世間所有言辭.悉共稱讚.亦不可盡。普修一切菩薩諸行。悉能往詣一切佛土。普見諸佛.無所障礙。又能普見一切世界菩薩所行。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分別諸法甚深句義。得陀羅尼.演說妙法.盡未來劫.無有斷絕。為眾生故.念念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猶如影像.普現其身.供養諸佛。念念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悉令周徧。修行嚴淨佛剎智慧而無厭足。念念令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眾生.清淨成就.平等滿足。於彼一切諸國土中.勤修一切諸波羅蜜.攝取眾生.成就淨業。得無礙耳.於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一一如來所轉法輪.聽聞受持.精勤修習.不生一念捨離之心。住無所得無依止無作無著菩薩神通.於一剎那一彈指頃.分身普詣不可說諸佛世界.與諸菩薩等同一見。
【疏】先牒成益之時。顯正修時。即成此益。後超出下。正顯。顯有十二句。初二為總。初句顯深。無能過故。後句顯廣。歎不盡故。後十句別。攝為五對。初二所行所見對。行中。初行行。後詣剎。所見中。初見果。後見因。二說法深廣對。事理善巧.故法義甚深。總持廣包.辭辯無斷。三為眾生下。現身嚴剎對。於嚴剎中。先果後因。四念念令下。成就攝生對。初成就。後於彼下。攝取。五得無礙下。遠聽速往對。初明遠聽。聽必修行。後住無得下。速往。往皆無得。不假靜慮.故曰無依。不起加行.故云無作。不染通境.故云無著。依此無依。故能剎那頓現。等同一見者。詣剎雖多。道風無異。
○第二果德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習菩薩行時。尚能成滿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清淨功德。憶念稱讚所不能盡。況復得成無上菩提。一切佛剎平等清淨。一切眾生平等清淨。一切身平等清淨。一切根平等清淨。一切業果平等清淨。一切眾會道場平等清淨。一切圓滿行平等清淨。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淨。一切如來諸願迴向平等清淨。一切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淨。
【疏】文分為二。一牒現況當。謂結前因德。尚爾無盡。況當成果德。豈可量耶。二懸解當相。謂成果之狀.畧舉此十。前六果相圓備。後四舉因顯果。謂此果滿。由因圓故。皆言清淨者。無染不盡。云平等者。無理不證。染淨皆虛。故云平等。淨符乎理。但云清淨。此上因果德用。若非圓教諸位相攝。何容地前得斯無礙。
○第三會違自在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功德清淨歡喜法門。無量功德圓滿莊嚴。
如是迴向時。眾生不違一切剎。剎不違一切眾生。剎眾生不違業。業不違剎眾生。思不違心。心不違思。思心不違境界。境界不違思心。業不違報。報不違業。業不違業道。業道不違業。
【疏】自在德中二。初結前生後。此結有二。一近結上果德。果德無邊。上言不盡。故云一切功德清淨。二通結因果。以隨相益竟。欲明得隨相益。即有離相。故總結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圓滿莊嚴。由此故有不違等也。二如是迴向時下。正顯會違之益。有十五對。大分為四。初十一對。法法相望無違。次二對世世無違。次一對世法無違。後一因果無違。即是總結。前中分三。初六對事事無違。次法性下二對。事理無違。三剎平等下三對。理理無違。今初。一依正。二業果。三王所。四心境。五業報。二是引業。此是滿業。六正助無違。行前之思。方便造業。但名為業。思之所起身口意行.名為業道。以是思之所遊履故。晉經名業迹。迹即道也。此之事事所以無違者。隨性融故。緣起相由故。同一緣起義故。亦由後二段。令此無違。
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
【疏】次二對理事無違者。初對約所相之法。論性相無違。後對約能相四相。辨性相無違。畧舉一生耳。性不違相者。理能成事故。相不違性者。事能顯理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
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
【疏】三理理無違三對。一依正。二人法。三能所。證離欲際。即所證理。眾生安住.即能證智。智冥於理。故二無違。
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過去未來不違現在。現在不違過去未來。
【疏】二約世世。
世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
【疏】三約世法。
菩薩行不違一切智。一切智不違菩薩行。
【疏】四約因果。文並可知。
○第四相盡平等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願平等。得一切眾生平等。得一切剎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諸佛。得供養一切菩薩。得種一切善根。得滿一切大願。得教化一切眾生。得了知一切業。得承事供養一切善知識。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得通達一切正教。得成滿一切白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文分為二。初得平等離相益。二得承事一切佛下。明得不壞諸相益。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大文第二辨位果。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迴向。
則能摧滅一切魔怨。拔諸欲刺。
得出離樂。住無二性。
具大威德。救護眾生。
為功德王。神足無礙。
往一切剎。入寂滅處。
具一切身成菩薩行。於諸行願心得自在。
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剎。
得無礙耳。聞一切剎所有音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未嘗暫捨。
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無高下。於一切法得無所得。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等隨順一切眾生如是迴向。
【疏】與益異者。成益約於位中。得果就其位滿。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後一總結。中間十九。攝為九果。一斷染果。降魔怨.謂止惡緣。拔欲刺.斷惡因也。二入證果。得出離樂.正證。住無二性.證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護生之因。四內外超勝果。謂內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無礙果。六具一切下.行願廣大果。七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八得無礙下.見聞自在果。九於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後無得。
○第二重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菩薩所作諸功德 微妙廣大甚深遠
【疏】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頌迴向。次九偈頌成益。後一偈結讚。今初分二。初半偈頌所迴善根。
乃至一念而修行 悉能迴向無邊際 菩薩所有資生具 種種豐盈無限億 香象寶馬以駕車
衣服珍財悉殊妙 或以頭目并手足 或持身肉及骨髓 悉徧十方無量剎 普施一切令充徧
無量劫中所修習 一切功德盡迴向 為欲救度諸羣生 其心畢竟不退轉
【疏】餘頌攝將迴向。於中三。初三偈半。頌迴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
菩薩為度眾生故 常修最勝迴向業 普令三界得安樂 悉使當成無上果 菩薩普興平等願
隨其所集清淨業 悉以迴施諸羣生 如是大誓終無捨 菩薩願力無限礙 一切世間咸攝受
如是迴向諸羣生 未曾暫起分別心 普願眾生智明了 布施持戒悉清淨 精進修行不懈廢
如是大誓無休息 菩薩迴向到彼岸 普開清淨妙法門 智慧同於兩足尊 分別實義得究竟
【疏】次五偈。頌復迴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
菩薩言辭已通達 種種智慧亦如是 說法如理無障礙 而於其中心不著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復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並皆離 知其悉是語言道
【疏】三二偈。頌迴向實際。
知諸世間悉平等 莫非心語一切業 眾生幻化無有實 所有果報從茲起
一切世間之所有 種種果報各不同 莫不皆由業力成 若滅於業彼皆盡
【疏】二頌成益中三。初二頌因德廣大。
菩薩觀察諸世間 身口意業悉平等 亦令眾生住平等 猶如無等大聖尊 菩薩善業悉迴向
普令眾生色清淨 福德方便皆具足 同於無上調御士 菩薩利益諸羣生 功德大海盡迴向
願使威光特超世 得成勇猛大力身 凡所修習諸功德 願使世間普清淨 諸佛清淨無倫匹
眾生清淨亦如是 菩薩於義得善巧 能知諸佛最勝法 以眾善業等迴向 願令庶品同如來
【疏】次五頌。果德清淨。
菩薩了知諸法空 一切世間無所有 無有造作及作者 眾生業報亦不失
諸法寂滅非寂滅 遠離此二分別心 知諸分別是世見 入於正位分別盡
【疏】後二頌相盡平等。畧不頌會違。上已委具。然頌三段。勢少異前。前直語益。今兼顯迴向之因。
如是真實諸佛子 從於如來法化生 彼能如是善迴向 世間疑惑悉除滅
【疏】三結讚。可知。
【論】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為明此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太悲門。以六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於生死海。隨一切眾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即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捨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迴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迴向。總有二十段經文。餘十九段。文義自顯。不煩更釋。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捨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門。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捉來殺罰。以息眾生惡逆。此十迴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文芳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備。理具辭豐。且畧釋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餘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餘義如文。(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五
CBETA 编码:B00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