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六
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疏鈔 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論 閩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七)
○第四燄慧地。初大意。
【疏】所以來者。若依本論。前三寄世間。今此出世。次第故來。若近望前地。因前定聞。發此證智。故次來也。故論云。依彼淨三昧聞持。如實智淨顯示故
○言燄慧者。法喻雙舉。亦有三義。一約初入地釋。初入證智。能燒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二約地中釋。成唯識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燄增故。由住第四地竟。方修菩提分法。明是地中。若唯取此而為慧者。未修道品。應非燄地。以此地正明菩提分法。中該初後。諸論多依此釋。攝論云。由諸菩提分法。焚燒一切障故。障即二障。莊嚴論云。以菩提分慧為燄自性。以惑智二障為薪自性。此地菩薩能起燄慧。燒二障薪。名燄慧地。三約地滿。從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為燄。下論具之。
○然所燒煩惱。即所離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攝定愛法愛。菩提分法。特違於彼。故能燒之。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愛愚。味八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今得無漏定。及無漏教。故違於彼。
○由此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鈔】世親釋云。於此如中。無計我所。如北洲人。無繫屬故。應說此如。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寧有定法之愛。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進不退。由達無攝受真如。便得攝生之果。(不為我攝。方能攝生。)
【論】何故名為燄慧地。前地修上界八禪。得出三界智慧。故名發光地。此修三十七助道觀門。觀身受心法。轉加明淨。故名為燄慧地。前地因定發。故名發光地。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觀門。觀身受心法。自性無依。慧加明淨。故名燄慧。
○次正釋文。亦三分.一讚請。二正說。三重頌。今初。
佛子聞此廣大行 可樂深妙殊勝法 心皆勇悅大歡喜 普散眾華供養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動 一切天女咸歡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養佛
(【校】勇悅.麗藏及北平刻華嚴綱要本均作踊悅。案前請分許說分齊初.論經論釋及疏引皆作踊悅。遠公義記云。悅盛名踊。)
【疏】六偈分二。初二偈半。集經者序述。地海動者。表無明厚地。大愛海水.可傾竭故。
讚言佛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勝行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 後地決定無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樂聞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願宣說
【疏】後三偈半。正明讚請。於中初二偈半。天王請。後一眾首請。
○第二正說分中二。初明地相。後明地果。前中論為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謂清淨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為彼之因。二佛子菩薩住此燄慧下。清淨分。是初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菩薩住此第四下。對治修行增長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能有所除。故云對治。進習上上。名修行增長。四佛子至所有身見下。彼果分。此即地滿。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又四中初一人心。後三住心。出心在調柔果。住心中三分。攝前三位。初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次攝至一切處迴向。後攝無盡行。至文當知。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燄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
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
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燄慧地。
【疏】文三。初結前標後。次何等下。徵列別名。三菩薩以此下。結行入位。今初。十法明門者。門即通入之義。故論經名入。明為能入之門。法為所入之處。故論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言證地智者。即四地證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光。謂三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故併舉二處之智以釋於明。亦猶地前明得定也。故前地論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義也。言所說法者。前求多聞。從佛聞說眾生法界等十種之法。便以智光。數數遊入。遊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觀察。觀察增上極圓滿故。方得證入四地。二徵列中。有十種差別。觀察此十。略以三重釋之。一初句為總。本為眾生故。餘九為別。皆眾生事故。二前八為染。後二為淨。三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後五依所依立能依。前中一觀眾生假名差別。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假為空詮。故先觀之。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人眾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二空所顯.即是真如。不壞假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續者。由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亦入二空真實。言相待者。待非眾生以說眾生。入實亦然。此一推假入實。餘九例知。故論但顯差別之相。二法界者。論當第三。是依正之因。即染法界。此從別義。若淨法界。通為十依。則十與法界。究竟無別。三世界者。彼假名眾生所住依報。四依正所依虛空。瑜伽名為平等勝義。即是理空.皆無盡故。(【鈔】因成有二者。謂人法二空。二空所顯下。會其三觀。言即是真如。自有二意。一者順法相宗。二空非真如故。二成三諦。假名為有諦。二空為無諦。真如為中道第一義諦。已有三諦三觀矣。又空有不二.總為真空。不壞假名.即是假觀。合上空假以為中道。下觀二假.例此成觀。故相續後結云。亦入二空真實。真實即是真如異名。相待假後。結例可知。)五染淨所依。是本識界。後五依此所依.立後能依。故此識界。前後兩向。向前為依正依。向後為染淨依。(此識亦通二宗。若生滅識.生染淨依他。亦依心有。即法相宗。若真妄和合識。亦生染淨。即法性宗。並如前說。)初三句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界差別。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後二廣大信解.成淨分依他。論經前是勝心信解依。煩惱不染。與聲聞同。後大心信解依。不捨眾生。不同聲聞。(著欲等者。由著欲故。有於欲界。由著受故。有於色界。謂四禪天不出四受。又著正受故。由著想故。有無色界。空想。識想。無所有想。非想非非想。雖欲絕想。亦不出想。三界唯心。總結上文。如下六地。)今經即前云。廣則明護狹。兼濟之心。後是大心。即是護小。求大菩提。則二心俱異二乘。前觀眾生同體大悲。後觀眾生具佛知見。誓令同得。又皆言界者。通事理也。事則曲盡差別。理則一一入實。即淨法界故。皆為明門。三結行入位。觀察圓滿.與十理冥。則入四地。故瑜伽四十八云。先於增上心住。以求多聞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明入.成上品故。極圓滿故。入初增上慧住。
○大文第二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故前文云。於諸佛聖教中生。云何清淨。於如來家。轉有勢力故。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
是為十。
【疏】文中三。初總明。次何等下。徵釋。三是為十者。總結。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家。是總相。初句十智為能生因。次句內法為所生家。由以十智。觀察下諸行等十法得成熟故。成熟則除滅三地解法智。障攝四地出世勝智.契於法體。故云得彼內法。內法者.顯非外相。此法即如來所說教化之法.名如來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為生。然如來家。略有三種。一菩提心家。初住即生。二大教家。四住即生。三法界家。初地證故生。今此攝四住故。以智契教法。合於法界。具下十義.故名為生。(【鈔】準下林神。八地亦生。生無生忍家故。如來亦名究竟生家。故云略耳。)若瑜伽。但云長如來家。論經亦但云。於如來家轉有勢力。意明初地已生家。二三地起修方便。早有勢力。今依三地之聞。成出世智。故云轉有。此中智契。即無行無生行慧光。二徵列中。列有十句。論攝為四。初句自住處畢竟智。謂大乘是菩薩自所住處。深心相應為住。畢竟即是不退。二同敬三寶畢竟智。謂證三寶同體。成不壞信故。上二約行德差別。初自分。後勝進故。下有二智約智解差別。初證。後教。謂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謂見第一義。證二無我故。一但有蘊等諸行而生滅流轉。故無人我。二即此蘊等諸法本來不生。故無法我。四餘六句.明分別說智。謂是教智故名為說。知世諦故.名為分別。分別染淨故。謂初二句是染。後三句是淨。第三句具染淨。各有因果。即是四諦故。謂初二句名隨煩惱染。即是苦諦。依正二報隨煩惱集因所生故。謂初句依報。次句正報。故云有生。同因於業。業與煩惱.二俱集因。故論與經。影略而說。(故論與經者。經云。因業有生。論云。初二句隨煩惱染故。)第三句中。初觀生死。論經名世間。即煩惱染。上句以因顯果.云因業有生。此句以果顯因。故云生死。生死以煩惱為體故.即是集諦。此順論意。次觀涅槃。是所有淨。即是滅諦。若直就經文。亦可因業有生是集諦。生死涅槃。復雙觀苦滅耳。後三句隨所淨。即是道諦。隨順前滅故。三中初一利他行。論云。諸佛世界中教化眾生。自業成熟故。準此論意。譯此初句。應言觀諸國土化眾生業。則不濫前因業有生。後二句自利行。謂觀煩惱染。及涅槃淨。為順滅之道。初句約事。觀煩惱無始。故為前際。涅槃無終。故為後際。後句順理。觀煩惱本空.無有損減。故無可盡。涅槃性淨。非新增益。自性盡故。皆名無所有盡。煩惱影取生死。涅槃影取菩提。菩提之智。亦符理故。然是世諦中觀故。異前如智。(菩提之智下。通影取菩提難。恐有難云。涅槃性盡.云無所有盡。菩提非性.何言無所有盡。故以符理。全同涅槃。然是世諦下。通約順理解。以約理釋。濫前如智。故通云異。異相云何。猶相見道中。亦觀非安立諦。而是後得。此亦如是。雖觀於如。而是教智。)又後二句.即本有今無偈意。亦是觀緣起法。無明行為前際。生老死為後際。無明滅行滅。自性滅故。名無所有盡如六地中。(又後二句下。更顯別理。自有兩意。一即四出偈。謂觀前際後際故。即本有今無。本無今有。觀無所有盡故。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第五經疏。已廣分別。亦是下。觀緣生觀。然上十智。正觀如來教化之智。智之別相。必由所觀。不觀所觀。安識佛智。佛智證彼內法。四地菩薩。亦如是證。思之。)
【論】生如來家者。如十住中初發心住。亦名生如來家。至初地中亦名生如來智慧家。至此四地。亦名生如來家。有何差別。答。計其總相。生如來智慧家。即一體無二。若論別相升進.即有淺深.如十住之中。於妙峯之頂。明創啟凡情。始開佛智慧。但啟迷解。得一分煩惱清涼。故佛果名月。如十住位中十箇月佛是。如善財表法中。妙峯山上見德雲比丘。且彰佛慧解脫。未明智德神通。如初地生如來家。雖有智德神通。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所教化眾生。亦以如己所知。未得達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自在無礙。此第四地生在佛家。明達世間中出世間智慧故。與初地中雖入神性共同。然出世間世間智慧淺深差別。明前三位.但修上二界禪。得出三界一單之理。此位觀身受心法。故經云。得彼內法。生如來家。內法者。明智慧返觀。達俗智。無俗不真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者。此三寶是通三界。及三世一切法。總三寶攝。非如世情三寶。故云深心也。觀三界法。性自無性。是名佛寶。了三界法.同異總別成壞。是名法寶。以自行門.和眾生心意。方便引接。令得應真。及人天樂。是名僧寶。
○自下大文第三對治修行增長分。中二。初護煩惱行。後菩薩修行如是下。明護小乘行。前是大智。自利異凡。後是大悲。利他異小。此二相導。成不住道。無所不至故。攝至一切處迴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論主別有道品論。故此不釋。今略為四門。一釋名。菩提是覺。分是因義。此三十七。為諸乘覺因故。亦云道品。品即是類。因為果類故。別名至文自顯。二顯同異。瑜伽四十四。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十七品。乃是其中別義。通於大小。涅槃亦說三十七品為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道品為大涅槃因。故下五地中。說無量道品。及離世間品。說道及助道。皆各無量。今約寄位。故但三十七耳。若準智論。但三十七.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如分別四諦有無量相。但心行大小不同。淨名云。道品是道場。是法身因。大集名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皆約大說。三明體性。雖三十七品。但以十法而為根本。謂信.戒.念.精進.定.慧.除.喜.捨.思惟。由信二。戒三。念開為四。精進定慧此三各八。餘四各一。故成三十七品。復束此十。以三蘊為體。謂戒是無表色。喜支是受。餘皆行蘊。五類法中。但二為體。謂色及心所。若取助伴。則通五蘊。若取所緣。通一切法。廣顯差別。如智論二十一二.(【校】今本卷十九。)及五十三。(【校】今本卷四十八。)瑜伽二十八九.及四十五。雜集第十。下所解釋。依此諸論。(【鈔】三明體性下。初標列。俱舍賢聖品亦云。此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念.喜.捨.輕安。及戒。尋。為體。釋曰。尋即此中思惟。輕安即除。除是智論之名。即經猗覺分。猗者。美也。即輕安義。由信二下。二辨義。言信二者。即一信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語。正業。正命。言念開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七覺中念覺。四八正中正念。言精進為八者。即四正勤為四。五精進根。六精進力。七精進覺分。八正精進。言定有八者。謂四神足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覺分。八正定。言慧有八者。四念處為四。四念慧為體。鄰近名念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擇法覺分。擇法即慧故。言(【校】言。應從嘉興藏鈔本作八。)正見。見即慧故。言餘四各一者。即除.喜.捨.思惟也。二五蘊出體。曲有三義。初剋實出體。唯有三蘊。二五類出體。由攝受行以為心所。故於五類。唯有二類。則無心王。及不相應。并無為故。三相應出體。所依心王。必依於想。取心(【校】心。嘉興藏鈔本作身。)等相故。雜集云。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二總指宗源。不欲繁文。令知本故。)四正釋文。即是行相。三十七品。總有七類。一對治顛倒道。即四念處。二斷諸懈怠道。謂四正勤。三引發神通道。謂四神足。四現觀方便道。所謂五根。五親近現觀道。即是五力。六現觀自體道。謂七覺分。七現觀後起道。謂八正道。此七次者。若聞法已。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調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次七覺分別。八正正行。有時八正在前。則未辦名道。已辦名覺。然上猶寄位。若約行者。初心通修。況入地菩薩。今初對治顛倒道.名四念處。四.謂身.受.心.法。念.謂念慧。身等為其念慧所安住處故.亦名念住。體實是慧。以慧觀守境。由念得住。與念相近。鄰近名念。(要須明記。慧方住故。故具以慧。由念而住。)然此四處.皆容各起四倒。從多計說.各語其一。(明倒通局。容各起四。即是通義。如一身上。計其相續。但住為常。有身為樂。身即是我。紅輝練色。如蓮如玉。故名為淨。餘三準思。從多計下。辨其局義。身多計淨。受多計樂等。)然觀不淨等。通於大小。瑜伽四十五云。菩薩於聲聞道品。如實了知。如聲聞地。云何大乘如實了知。謂勝義修。及世俗修。世俗修者.即觀不淨等。然不計實。勝義修者。謂離相性。(瑜伽釋。小乘略指。大乘具二諦修。其世俗修。多同小乘。但知緣假。不計為實。則異小耳。)大集般若等。皆性相雙觀。智論亦爾。乃至不念身受心法。無行經云。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約如實。然有二意。一則法性湛然。常樂我淨。即遣無常等倒。二此入法空。俱遣八倒。(初正證修相。先引二經一論。明具二修。後引無行。有如實修。而智論云。乃至不念身受心法者。越於世諦。故云乃至。觀身空等。亦不取空。真如實也。文中二意。通前經論。但以法性。唯破四倒。多約性相雙修而說。後意法空寂寥。約唯真實說。故中論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非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亦應云。諸佛或說常。或說於無常。諸法實相中。無常無無常。樂淨亦爾。)勝鬘亦說。四念能除八倒。(顛倒眾生。於五陰中。無常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一切羅漢及辟支佛清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眾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從或有眾生下。明其正見。謂破生死無常常想等。為二乘淨智。見如來法身常樂我淨。為菩薩正見。破常等倒。廣病而略藥。不言修無常行以破常等。故顯如來常。但舉其藥而略其病。不言二乘。謂法身等亦無常等故。故云勝鬘亦說四念能除八倒。)既除八倒。則成八行。涅槃雙樹.四雙八隻.四枯四榮.正表於此。(言涅槃雙樹四雙八隻者。引事證成。如來涅槃之處。四面各有一雙娑羅之樹。名娑羅林。娑羅。此云堅固。法瑤云。風霜不能改。四時莫能遷。以況法身金剛之質。老死不能變。念念不能易。常樂之相也。言四雙者。第三十經云。善男子。東方雙者。破於無常。以成於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淨。以得於淨。釋曰。既云乃至者。應言南方雙者。破苦得樂。西方雙者。破於無我。以得於我。按僧亮云。樹高五丈許。上合下離。其花甚白.其實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樹鮮榮。二樹枯瘁。明法不偏。釋曰。然未知所據。理甚昭彰。故以一枯表世間無常。一榮表涅槃常等。人不究之。但見於事。不知如來示此徵祥。以表八行。遣此八倒。)大品明以一切種修四念處。云何一切種修。應觀此身之色。法性緣生故。一色一切色。緣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亦非色非不色。雙照色不色。身念既爾。餘三亦然。(法性緣生者。謂觀此身色。非唯但是虛妄顛倒所生之色。或謂不淨。或謂為空。乃是迷於法性。令於法性隨緣而生。名為性起。以性融相故。一多自在。然即中論四諦品偈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四句。初句總顯所依。下三句皆帶此句。謂二因緣故空.三因緣故有。四因緣故中。今法性緣生故。一色一切色。即因緣故有也。若三乘緣生。但各各緣生。今是法性緣生。法性融故。令一色一切色。大品云。一切法趣色。則一切皆色。況十一色.舉一全收。次句云。緣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者。即論釋緣生故空。則差別萬殊。但一性空之色。次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者。即論因緣故中。雙非即是雙遮辨中。以一與一切。互即奪故。下雙照辨中。性相歷然。不可壞故。亦非色等者。二約性相以明三觀。則一多相並。上之數釋。皆屬相攝。非色為性。文但顯中。略無空假。若具。應言法性緣生故色。緣生即空故非色。法性即中故。非色非不色等。亦具遮照中道之義。)云何枯榮。表此念處。謂法性之色。實非是淨。凡夫計淨。是名顛倒。實非不淨。二乘計不淨。是名顛倒。今觀色種即空。一切即空。空中無淨。云何染著。則凡淨倒破。枯念處成。色種不壞假名。則一切皆假。分別名相.不可盡極。假智常淨。云何滯空而取灰斷。言色不淨。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是以八倒俱破。枯榮雙立。觀色本際。非空非假。則一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淨倒。非假故.非淨倒。既非二邊。乃名中道。佛證此理故於中間而般涅槃。餘三類此。是則對治法藥.其數有四。法性觀智。名之為念。一諦三諦。名之為處。一切即空.諸倒枯榮.無不空寂。一切即假.二邊雙樹.無不成立。一切即中。無非法界。(初正結四念。如常所明。身等但是所緣。觀無常等。但破常等。今是法性之四。一一皆破八倒。故云法藥。稱性觀智。方稱為念。四念之處。皆具三諦。一切圓融。)只一念心。廣遠若此。故深觀念處.即坐道場。更不須餘。機宜不同。故說餘品。一科既爾深奧。餘六倣此可知。下文之中。但略釋相。說者有力.一一開示。今經但云觀身。不言淨不淨等。從通相說。顯包含故。文中二。初別觀身念。後如是下。類顯餘三。今初觀身。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疏】觀身自有內等三觀。此三。智論瑜伽。廣顯其相。今略舉一兩。瑜伽云。內自有情色為內身。外非情色為外身。他有情數為內外身。初即自身.我愛愛故。次即資具等.我所愛故。後即眷屬妻子。彼我我愛.我所愛故。智論二十八.亦廣明此。(【校】今本智論卷十九.釋三十七品中.廣明四念處。)五十三又云。(【校】案下所引.見今本智論卷四十八釋四念處品。)自身名內。他身名外。而不明內外。取下釋意。但合前二故。所以有此三者。破三種邪行故。有人著內情多。捨妻財以全身。有著外情多。貪財喪軀。為妻捨命。有二俱著。破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約三人.對治各別。若約一人起觀始終。謂先觀自身。求淨等不可得。或當外有。次便觀外。或不可得。便生疑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觀外之時。於內或錯。次內外俱觀。亦不可得。初二是別。後一是總。以斯二釋。明知但合前二為內外身。今初觀內身。初標別所緣。次循身觀者。總顯修相。智論云。尋隨觀察。知其不淨等。然循有二義。一尋義。五種不淨。徧尋求故。二隨義。謂雖冥目。了見身之影像。隨順本質相似性故。前標內身.即是本質。今云循身.即是影像。此雜集意。(【鈔】此雜集意者。論文語隱。故取意釋。論云。云何修循身觀。由隨觀分別影像身。與本質身平等。隨觀於身境。隨觀身相似性。故名於身循身觀。由隨觀察分別影像身門。審諦觀察本質身故。)次勤勇念知。顯修之儀。以貪等世事。無始惡習。離之甚難。過於世間慈父。離於孝子。故須精進。方能除遺。(準雜集云。修習者.謂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習差別故。)勤。即欲勤策勵。勇。謂勇猛不息。念。則明記不忘。知。則決斷無悔。又心若馳散。當念老病死苦。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名為念知。則能鞭心。令復本觀。便生勤勇。具上諸義。則不放逸。(準西域法。維那秉眾。於晨朝時。常誦此言。以策懈怠。)次言除世間貪憂者。即觀之果。有所離故。觀身不淨。本為治貪。行者既離五欲世樂。未得定樂。或時生愛。(【校】愛.準智論及探玄記.應從嘉興藏疏本及金陵會本作憂。)如魚樂水。常求樂事。還念本欲。多生此二。故偏遣之。又貪為五葢之首。貪除則五葢盡去。如破竹初節。憂於五受之中。偏能障定。如滅惡賊.先除巨害。故偏說之。其不淨等。廣如二論。如實觀相。已如上說。次觀及身。及內外身。所觀小異。觀相大同。
○後例餘三念處。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疏】餘三念處者。準瑜伽意。依前內等三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隨所依生。亦有內等。(【鈔】釋後三念處內等三觀。引二論明。初瑜伽意云。如觀上內身。以自身五根為境對之成觸。觸故生受領不淨等。是名內受觀。上外身及內外身。生受例然。如受既爾。心法亦然。)智論之意。大同於此。論問云。於四念中。心唯是內。受法唯外。身通內外。云何於四.皆有內等。答.受有二種。一身。二心。心受名內。身受名外。又意識相應受名內。五識相應受名外等。心雖是內。緣外法故名外。五識一向是外。又定心為內。散心為外。法雖是外。緣內法心數法.名內。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外。後三念處.亦合前二以為內外。餘如二論。其循歷觀相.如先總說。
【論】四念處觀者。一身念處觀者。循者。順也。明善順觀內身.腸.胃.肝.膽.心.肺.脾.腎.五臟.六腑.都無我人主宰體相。勤勇者。明勤觀不倦。念知者。不忘念也。除世貪憂者。勤觀內身。善知無主。除世貪欲煩惱故。觀外身循身觀。循者。巡身。(亦云順。亦云善。)周巡觀察外身。皮肉筋骨。髮毛爪齒。眼耳鼻舌。手足腰臗。都無主宰我人體相。皆從虛妄繫著業生。無有實法。有業即有。無業即無。當觀業體。本無依止。大智圓明。都無我人。內外無依。勤勇念知。如前除世貪憂者。除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上貪憂。觀內外身。周巡徧觀。內外身見。如前。前勸別觀。此令總觀其身。內外無主。猶如虛空。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此是身念處觀。已下觀內外受。周巡內外。觀能受所受內外中間。性無依止。已下觀內心外心能知所知。都無住處。已下觀內法外法。無有我人。此已上是四念處觀。
○第二正勤。
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疏】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辨之。精進為其自體。故總名勤。揀非九十五種相違之勤。故名為正。雖是一勤。隨義分四。前二勤斷二惡。是止惡行。後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二善二惡。皆所緣境。前中未生之惡。遏令不生。已生之惡。斷令不續。後二未生善令生。已生令廣。(【鈔】未生之惡。遏令不生者。遏者。止也。經云。為不生故。瑜伽云。若未和合。未現前。名未生。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皆不復生。言已生之惡。斷令不續者。經云。為斷故。瑜伽云。已和合。已現前。名已生。先已和合。為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釋曰。只令不續。即斷滅除遣。故遠公云。已起謝往。云何可除。此乃斷於已生種類在未來者。令不相續。非謂斷於起已滅者。後二未生者。經云。為生故。瑜伽云。謂於未得未現前所有善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利。希求獲得。欲求現前。言已生令廣者。經云。為令增廣。瑜伽云。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於此善法。明了現前。無暗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言。令修圓滿。今經文略。但云增廣。亦攝瑜伽。令住明了。及圓滿言。遠公亦云。已生謝往。云何可崇。曰。此亦崇彼已生種類在未來者。令其續起。上云圓滿。已是種類。)亦名四正斷。後二是修。而言斷者。善是斷處正修。斷者。斷懈怠故。然其善惡。有通有別。別正取前念處觀中懈怠五蓋等以為不善。其能對治為所生善。約大乘說。勤觀法性。除實相之外。皆名為惡。(約大乘下。此言辨通。此應有二.一通一切事惡。二約理說。如今疏文。唯實相為善。餘皆為惡。則取善相。亦名為惡。斯則實教修正斷意。亦應言。若有可斷。不名真斷。無斷斷者。則無所斷。無勤之勤。方名為勤。故法句經云。若起諸精進。是妄非精進。若能無有妄。精進無有涯。)就一一勤中。文皆有四。今初。一未生不善法。此舉所緣。二為不生故。明修觀意。三欲生者。起希願心。是修習依止。即增上意樂圓滿。四勤精進下。正顯修習。即加行圓滿。勤精進者。常自策勵。發心正斷者。謂策心持心。餘三文.例此可知。(雜集云。正勤者。謂策勵等。於止舉捨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顧戀所緣境。純修對治。爾時名策勵。即勤精進字。發心正斷者。謂若沈沒。隨煩惱生時。為欲損減彼故。以淨妙等作意。策練其心。若掉舉隨煩惱生時。即以內證略攝門。制持其心。爾時名為發起正勤。而疏增上意樂加行圓滿。即瑜伽文。彼論結云。當知此中由欲故。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故加行圓滿。)若二惡不生棄捨二善得生增廣。是正勤果。
○第三四神足者。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則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還。以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勝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舉喻也。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神足所緣。即種種變事。神足自體.即三摩地。欲勤心觀。皆是助伴。欲.謂猛利樂欲。勤.謂精進無間。心.即是定。謂專心守境。觀.即是慧。由聞教法。內自揀擇。由欲增上力。證心一境性。名為欲定。餘三亦然。勤觀心性。名為上定。皆從加行受名。此四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等。以發心中持心能生心定。持太舉故。策心能生觀定。策太沈故。是以隨一念處。有四正勤。隨一正勤。有四神足。(【鈔】此四加行下。彰其所因。因前正勤生故。前云欲生。此名欲定。前云勤精進。此為勤定。前發心中開出策心持心。故有心觀二定。)
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疏】文中先別明欲定。後修行精進下。通顯餘三。今初。言修行欲定者。標舉所修助伴自體。斷行二字。總顯修相。亦修之果。(【鈔】標舉所修者。欲為助伴。定為自體。斷行等者。對下依止厭等。別明修相。故云總明。對下成就神足。正明於果。故云亦修之果。)云何修相。此復二種。一修習欲定。能斷現行諸惑纏故。二為欲永害所有隨眠.修八斷行。謂欲.勤.信.安.念.正知.思.及捨。云何亦果。若將斷行屬下成就。則斷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修八斷行者。疏文具足。瑜伽二十九。釋欲勤心觀竟云。如是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令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二欲.二策勵.三信.四安.五念.六正知.七思.八捨。瑜伽意云。欲.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定圓滿。滅惡隨眠。二策勵.不捨加行。三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心生歡喜。漸除粗重。五安住其心於奢摩他。六住毗鉢舍那慧品。七心造所作。能順止觀。八三世之中。心無染污。結云。由二因緣。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對文可知。)後依止厭下。復顯修相。兼辨所緣。準雜集論。五根已下。方緣四諦為境。七覺已下。方有依止厭等以為修相。今經神足。即緣四諦而修。謂緣苦修。必依厭苦。若緣集修。必依離欲。若緣滅修。必求證滅。若緣道修。必趣滅苦之行。能捨於苦。緣此境時。必求修習。故云迴向。
【論】修欲定斷行者。明勤觀前四念處不亂。是欲定。為有覺有觀故。斷行者。勤觀前四念法。斷身見邊見邪見等行。及色受想行識等行。此位重治練欲界惑。上二界惑。以五地禪波羅蜜。重更治之。前二地以戒體治粗。此四地以四念觀治細。成就神足者。以欲界諸天等神足。是下品十善業報。此約一分法性智通殊勝。即不可比於三界。及二乘三乘有限之通。且望後位。即此位不如。雖作觀行。皆以理智為體。為成差別智。更令微細故。觀眾生法。起滿本願。成大慈悲故。依止厭者。對治不取世惡法故。依止離者。性自無著故。依止滅者。滅諸惡法。令不生故。迴向於捨者。至無依處故。此名是非總捨。至露地智故。修行精進。普救一切眾生故。心定。觀定斷行者。一心專作。無錯失故。
○第四五根。現觀方便道。增上名根。五根自體。即信等五。此五通於生起出世間法而為增上。前四復能起後。得增上名。而信為上首。能起餘四。(【鈔】先明五根。通望出世以得根名。前四復能下。後明前四復望於後以得根名。謂信起後四。進起後三。念起後二。定起後一。其最後慧根。唯望出世而有增上。即瑜伽意。)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疏】文中先別明信根。後通顯餘四。二段中。各先標舉所修。後依止等。別顯修相。下之三科。例此可知。今此所修。即於諦實。深忍樂欲。餘四。即於前所信策勤而行。明記不忘。繫緣一境。揀擇是非。餘如前說。(【鈔】雜集論中。皆相躡云。精進根者。既於諸諦生忍可已。為覺悟故。起精進行。修習念根。於諸諦實發精進已。起不忘失行。修習定根。於諸諦實既繫念已。起心一性行。修習慧根。已於諸諦心既得定。起揀擇行。修習斯慧。疏文雖略。義已備矣。)然始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則信不可拔。(然始入下。通妨。難云。佛法大海。初信能入。何以至此。方立信耶。通意可知。)此中念。即念處中念。進即正勤。定則神足。慧即緣四諦慧。前三至此。總得名根。若依位者。在於見道之前。則以速發現觀而為其果。今在四地。即應以發後地為果。
○第五五力。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疏】即前五根增長。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為力。又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復名力。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故名為力。
○第六七覺。覺謂覺了。若依位說。即現觀自性如實覺慧。覺法自性。覺支自體。即念等七。
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疏】文中亦二。先別明念覺。後通顯餘六。然七覺分。七皆自體。而差別者。覺為自體。餘六皆覺之分。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猗定捨三。是不染污支。猗即輕安。由此不染污故。謂由安故。能除粗重。定者。依此不染污故。謂依止定。得轉依故。捨者。體是不染污故。謂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不染污位為自性故。(【鈔】然七覺分下。辨相。兼顯分義。於中有二。先總明。謂七於心所各別有體。以覺統餘故。擇法一支以為覺體。餘六皆分。順成覺義。謂念是下。二別示其相。全是雜集論文。)依位所明。能斷見惑以為其果。(瑜伽云。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迹已。則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又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念除妄念。擇除不正知。餘除懈怠。昏沈。粗重。散亂。掉舉。上約通說。(謂雖見道迅速。有十六心。義則一剎那中。七法俱起。功能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擣篩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齊發。念除妄念下。別示異相。)大乘七覺。不念諸法故。決擇不可得故。離進怠相故。絕憂喜故。除安心緣。皆叵得故。性定之中。無定亂故。亦不見於能所捨故。(大乘七覺下。明理觀。即頓門禪意。不念諸法。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到。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云。若知離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亦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則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等。餘可虛求。)
○第七八正。若依位說。即現觀後起道。為斷修道諸煩惱故。(【鈔】論云。八正所緣境者。謂即後時四聖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諦如實性為體。釋曰。即疏文中現觀後起意也。)離八邪故。名為八正。開通涅槃。故名為道。亦云八聖道。聖者道故。八正自體.即正見等。
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疏】文中亦先別明正見。後通顯餘七。言正見者。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揀擇故。正思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謂正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正業者。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淨故。正精進者。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故。正念者。是淨隨煩惱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正定者。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若能如上分別誨示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語業命三。是戒蘊攝。念定是定。餘三是慧。定慧大同諸品。但增勝耳。戒則前來未有覺支。雖有定共律儀。無表相微。此中正行。故新建立。此寄位說。(【鈔】即瑜伽意。以戒定慧三流類攝之。於中有二。先正攝為三學。定慧大同下。二對同揀異。異唯在戒故。瑜伽問云。何故此名聖所愛戒。以諸聖者。賢善正了。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等。不作律儀。由彼長時。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戒。既獲得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等。釋曰。即新建立意也。)若依此經。離世間品。八正是菩薩道。一者正見。遠離邪見。乃至第八正定。善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菩薩不可思議法一切三昧。則與前說。旨趣懸殊。(若依此下。顯權實。由上所明。皆約寄位。故示本經真實之義。今文略舉。具云。隨順菩提。修八聖道。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道。遠離一切諸邪見故。起正思惟。捨妄分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常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恆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起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礙故。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心常正定.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入一切諸三昧故。釋曰。據此文證。豈不深玄。)上之七類。總以喻顯。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婆沙智論。皆有此文。並皆以樹。況於道品。故名道樹。【校】上鈔諸身惡行。身.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誤作法。據嘉興藏改正。又故獲得時。時.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作此。茲從嘉興藏及瑜伽作時。)
○第二護小乘行。
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疏】小乘行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中如是功德。指前道品。為不捨眾生。正明護義。不同二乘之獨善故。別中具有悲智。已出於小。況以此導前。九句為四。一始。二益。三希。四行。前三護小心。後一護小行。一始者。大願為起行之本故。二慈悲益物。上二護狹心。三思念種智為希。此護小也。四行中有五句。前四自利。初二求果。一修淨土行。求佛依報。二修起佛法行。求佛十力等正報之法。後二求因。三求彼地方便無厭足行。謂五六七地。故云上上勝道。四修入不退轉地行。即八地已上。覺法自性。順佛解脫也。後一利他。即教化眾生行。必須善巧。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德。窮盡生界。為利樂故。果有二種。一離障果。從護煩惱生。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前中又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染等。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彼生。今初離惑。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
於如是等一切皆離。
【疏】先舉所離。後於如是下。結成能離。就所離中。所起執著出沒。是此總相。餘皆是別。總中執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論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謂執我能知。大知。謂執所知大法。出沒者。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沒者。三昧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論云。我修我所修。已釋總句。別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本即所有身見。至蘊界處。於中身見為總。我等為別。別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蘊界處三是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義故。一以此我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見。復為二我及六十二見之本。有此差別。此中身見。若約實位。準唯識論。此地斷第六識中俱生身見。及所起過。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別起者。初地斷故。是以瑜伽名為微細薩迦耶見。若約寄位。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則亦得斷分別身見。二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觀察者。明行。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若法若定。求覓勝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起於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己故。財物者。如畜財者。受用護持故。以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鈔】以上三事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財物故。自己有所得。即前執著出沒法定兩慢。此為所護。總用三句釋論護字。)五著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隨助慢心。上總及顯相。正是所起。後結離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無不離也。
○第二明離業染。
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疏】上修道品。正離煩惱。煩惱既去。業已隨亡。亡不善業而修善業。文中先亡惡。後進善。惡有二義。故不應作。一佛所不讚者。尊敬佛故不為。二煩惱染者。畏惡名故不作。惡名則違利生道故。進善有二義。反此可知。又不作煩惱所染。異凡夫業。作順菩薩道業。則異二乘。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於勝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此之四果。前三從前生。後一復從此三果生。前中初二護小心果。後一護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為物。轉轉上求。故云增上。今初。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疏】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果。今初。即牒前護小乘中總句也。隨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捨一切眾生故。不捨眾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修習於道及助道者。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鈔】今初牒前者。總句經云。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疏文具引。經文配釋。)二顯所得果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潤澤者。深欲愛敬故。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深欲敬上。由為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下。別中九句。釋彼潤澤。有三種勝。一柔軟心者。明樂行勝。謂證法適神故。二調順者。調和善順。緣中無礙。是三昧自在勝。上二是行體。三利益下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行用。於中初句總。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無過故安樂。下六句。隨過別顯。若不寄對。難顯性淨之德.六句即離六過。經中皆是能治。一無雜染心。治為利於貪(【校】貪.準地論及探玄記.應從嘉興藏南藏疏本及續藏會本作食。)過。及為名妒心過。二治少欲功德過。三治不求勝智過。上三皆自利。四治懈怠不攝眾生過。上四皆離於行生過。後二離於教生過。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教過。六治捨為首。不隨說行過。如說修行。於聞思中最為其首。今捨彼首。所以為過。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勝智.即上求果。(二治少欲者.謂不欲布施頭陀等。今求上上勝法治之。三治不求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攝善。初一治不離惡。則惡止善行。總為自利。四即利他。則離自利利他二行之過。亦是自分。後二亦勝進。前解後行。五治自見取者。執取自見以為勝故。)
○第二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謂前地中從佛聞法。是說法尊。今起傳法修行之心。則為以報諸佛恩也。上希求種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報。亦上求果。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
【疏】文中先別明。後總結。今初十句。初總。餘別。總云知恩者。謂若隨順師教.行報恩行。方是知恩故。別中彼行有九種。類攝為七。一知報恩者。依尊起報恩心。尊即是佛。此為恩主。故偏名報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報恩心。此明順同行善友意。(【鈔】二有二句者。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和善自行。同住不擾於人。故共為同法。起報恩。此明隨順者。以為同行起和順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於善友。成報恩行。)三質直柔軟二句。依法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云質直。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軟。(依法起行者。依師受法。造緣修行名依法行。順師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為直。以石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軟。)四無稠林行者。依受用衣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故。(無稠林一句。云無諂曲心。論釋云。不妄說己德。經以稠林含於諂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詃。)五雖實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詮。七於教不倒。得師意旨。上七品中。初二依人。次三依行。後二依教。所依雖異。皆同報恩。(初二依人下。通相收束。約經初有三句。一句於師。二句於友。次三依行。經有四句。前二成德。後二離過。後二依教。一領教。二得旨。)二總結。謂十句不出此三。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質直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寂滅等者。無覆無慢。受教得旨。皆寂滅義。此依古釋。直順經文.若準論經。三句小異。)
○第三發勤精進果。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於前不捨眾生護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無盡行相。(【鈔】謂行二利下。釋此果名。於前不捨下。辨所生處。正是無盡行相者。以今經文。釋成第四無盡行相。)
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道非道精進。
【疏】文中二。先牒其得時。後得不休下。正顯。於中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不休息義。一不雜染者。彼精進行平等流注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則著而太過。懈則墮而不及。若琴絃之急緩。若不過不怠。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為無邊眾生作利益願。起攝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鈔】若琴絃者。此是如來教富樓那。彼是大富長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後。精勤修道。足下血流。佛問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絃緩如何。答云不鳴。絃急如何。答云則絕。當如何可。答云。不緩不急。佛誨之言。修道亦爾。)下四勝進。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滅。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習過餘。七魔惑莫壞。上三自利。八攝取眾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後一是解。謂九自斷疑惑。決是非故。能伏他言。如無畏故。若能具此。為正修習。(九自斷疑者。即善分別道非道。言如無畏者。謂如四無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難言。若言聖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羅漢有瘡疾等。佛於此難。正見無由。心無怯畏。善為決斷。【校】上疏不過不怠.嘉興藏南藏續藏金陵本作不進不怠。)
○第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云滿足。由精進故。瑜伽四十八躡前精進後。即云。由此因緣。所有意樂。增上意樂。勝解界性。皆得圓滿。故知此果。從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謂第三精進。令前二果增長。故云滿足。
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疏】文中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於五地已上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三即彼上證因。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故云增長。四除滅所治煩惱障垢。五斷除此地中祕密疑事。即是智障微細法慢。為祕密疑事。由無攝受。則能除之。上二除內障。六觸境明斷。七依勝樂行.三昧適神。八上依佛力。化眾生故。九論云。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此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經文。總顯本願。皆得成就。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調柔。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疏】調柔中四。一調柔行。二如摩尼下。明教智淨。三此菩薩下。別地行相。四佛子下。總結地相。初中三。一練行緣。以見多佛為練行之緣也。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
以此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更明淨。
佛子。譬如金師。鍊治真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疏】二明能練行。一供佛行。二以此下。迴向行。三於彼下。聽法行。於中先在家。後復於下。出家。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在.何適不可。然隨義隱顯。有無前却。以前三地寄同世間。還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三地天王故無。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明有。表心出家。故於調柔行中明之。欲順天無出家。不於攝報中辨。六地已上。表證法平等。無出無在。故皆無出家。(【鈔】四地已上者。既為出世。不依世間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無。表心出家前卻。何以前二在攝報中。此在調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於行中說。)三又更修下。明所鍊淨中。有法喻合。金莊嚴具者。以三地阿含金。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餘所有金者。即未作嚴具之金。
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
【疏】二教智淨者。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故喻金為嚴具。今從證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寶珠。即證智體。無垢名淨。寂照名光。圓滿名輪。具上三義。故稱證智。言能放光明.即放阿含光也。謂以此證智。證入無量教法門義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照教法.以為智處。證能普照。示現於教。得教光名。依證起燄。故地名燄慧。(【鈔】即放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從教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別行德。可以言顯。亦名阿含。即證體上有阿含起。名示現也。)非餘寶下。對前顯勝。風等不壞。對他彰堅。(風等不壞者。經云。風雨等緣所不能壞。不似火光。風飄雨溼.皆能滅無。今風吹不斷。雨洗還明。而云等者。餘光不奪。不似星月。日光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餘寶不及。魔合上風。煩惱合雨。)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燄慧地。
【疏】三別地行相。
四佛子下。總結地相。
別地行中。不捨眾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校】上十六字.係鈔文。)
○二攝報果。
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疏】攝報果中。破眾生身見者。自破微細見故。餘例前知。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屬。
○三願智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重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菩薩已淨第三地 次觀眾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疏】有十七頌分三。初十二頌。頌位行。次四頌位果。後一顯名結說。前中四。初一頌增長因分。
始登燄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疏】次二頌清淨分。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愛皆除遺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校】貪愛.華嚴合論本作貪憂。案前對治修行增長分修四念處.本經及晉經論經均云除世間貪憂。愛應作憂。)
【疏】三有四頌。頌修行增長分。於中初二頌護煩惱。
為度眾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疏】後二頌護小乘。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眾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捨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住此燄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疏】四有五頌。頌修行增長果。
此地菩薩人中勝 供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眾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燄天王 於法自在眾所尊
普化羣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已宣說
【疏】餘並可知。
【論】身見為首六十二者。明有身見。即六十二見俱生。以是義故。修觀身受心法。以用治之。得無身受心法。即諸見總無。唯智所見也。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生佛家故。六十二見者。於五陰上各有三世。於三世上橫計有四句。為色受想行識各有四見。一世上有二十。三世為六十。斷常二見共為六十二。若以四念觀門。諸見總為佛事。為身見無性。總是佛知見故。(第四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六
CBETA 编码:B00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