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七
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疏鈔 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論 閩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
○第五難勝地。初明大意。
【疏】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寄羅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舉於始終。以攝中間。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既觀緣起。寄同緣覺。故但二地寄於聲聞。仁王下卷。瓔珞上卷。約人配位。以七地未離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聲聞。二前明覺分相應慧。今辨諸諦相應慧故。三前得出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此後三意。出於瑜伽。
○言難勝者。解深密云。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極難勝。此從初說故。初分經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攝大乘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唯識同此。世親釋云。由此地中知真諦智是無分別。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智。(【校】有分智.嘉興藏疏本作有分別。與世親釋合。)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此通初中後。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唯約地中。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勸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此多約地滿。若據實位。約仁王經。初地菩薩四天王。即雙照二諦平等道。今約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卻入。故云無礙。
○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取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
○由此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
○其所成行。亦成二種。謂諸諦增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皆義旨相順。(【鈔】無差別法身。二諦均故。故疏結云。義旨相順。)
【論】何故名為難勝地。為以禪波羅蜜發起善根。慈悲喜捨。通達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難勝地。又明以定體善知世法無定亂性。勝於定亂。故名難勝地。為過三界惑。復不證涅槃。三界及涅槃。總不能壞其無依住之智慧。故名難勝地。
○次正釋文。文亦三分。初讚請分。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疏】讚請分中九頌半。分二。初八頌半供讚。後一頌請說。前中三。初一菩薩供讚。
自在天王與天眾 聞法踊躍住虛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徧
【疏】次一天王眾。餘皆天女。
天諸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疏】於中三。初一偈標。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眾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疏】次四偈半讚。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言久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佛智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慢黑暗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虛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疏】後二偈半。讚具德。初偈具智斷。次半具恩。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疏】三二偈。結讚。及請說。並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論分為三。初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下。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次即正住地解脫道。後即地滿勝進道。初言勝慢者。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為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為治。二自地慢。謂於此十心希求勝相。復以為慢。以隨順如道為治。此二通名勝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結前舉後。二徵起正顯。三結能入地。今初。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疏】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規。名深淨心。是此地觀解故。論云。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鈔】言深淨心。即是論經。今經但云清淨心耳。)此復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地治前於淨起慢.故偏明淨法平等。後地對此依真入俗。通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二此約舉等理以顯心淨。後地舉觀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融二諦故。此皆地地背相捨離。後漸勝故。(此有三下答。一所治通局。通染則勝。二能所前後。若舉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猶淺。若舉能觀以入所觀。此觀則深。三能治通局。一向局理。六地則深。故疏結云。此皆地地背相捨離。以勝捨劣。)
○二正顯十心。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疏】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謂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鈔】即果位者。此一等字.等餘果法。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釋平等。平等淨心。前已總釋。)後七明隨順諸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中合為三學。初戒。次定。餘四慧故。離為七淨。一戒淨。二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見疑相顯.經合一句。為成十故。五道非道淨。此前五淨。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淨。七行斷淨。以彼宗中趣盡滅故。今大乘六名行斷。經云。修行智見。略無斷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以依行斷.起勝求故。
○三結能入地。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疏】可知。
○第二治自地慢。論明如道行。又順經意。前明入心。從此已下。皆明住心。應分為三。此攝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義。不退轉者.即是住義。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清淨等無癡亂故。三彼果勝。攝無盡功德藏迴向。攝德無盡故。今且順論。此明如道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
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疏】於中三。初標分位。為顯隨如已入五地。次以善下。總顯。後願力下。別明。二總顯中四句。皆是正修諸行。故總名順如。謂前二句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能善清淨。得入五地。於此淨心希求勝相.即復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後二句而為能治。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為能治。謂不住淨心而起諸行。即治住淨慢故。後句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則能隨順真如。平等即如故。後別明中。顯上隨如之行。有其八種。經有九句。前七各一。後二為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願。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後六是行.謂三得善根力。四不捨眾行。五善巧修行。六無厭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勝力。八自得勝力。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聞思。智即修慧。後句勝進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後三勝進。各有初中後。思之。(【鈔】後別明者。問。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助顯真如觀故。二如中起行。俱無所著。方顯隨如。)(初勝慢對治竟。)
○第二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二佛子至得如是諸諦下。利益眾生勤方便勝。初即自利護煩惱行.故不住世間。後即利他護小乘行.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今初智勝。分二。先明四諦實法分別。後善知俗下。復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別。此乃十種觀於四諦。非謂觀十四諦也。故瑜伽住品云。此地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
【疏】言實法者。有佛無佛。苦集二諦。體是妄想雜染因果。滅道二諦。體是出世清淨因果。此約諦實義釋。若約審諦釋者。前二無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寧有後二滅道果因。餘如本品。(【鈔】一所知者。諦是所知之法。智於其中。照見離垢。故名清淨。慈悲攝物。名利益眾生。無惰稱勤。善巧為方便。)
○後十觀中。略啟四門。一制立。謂四諦義含法界。菩薩窮照無遣。隨智異說難窮。略舉十明無盡。然十皆菩薩自智。智相難明。故論約化生以明其異。以此通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二明開合。此十總唯是一化生分別。若隨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後一化大故。若隨化所起。則分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後一令證故。約人不同。離以為七。初為根未熟。乃至七為大乘可化故。至文當知。三對實法以明通別。此十望前四諦。前五通觀四諦。謂一世俗者。觀四諦法相。二觀其性空。三通觀性相無礙。四觀性相各異。五觀此四.緣起集成。次四別觀四諦。謂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道。後一但觀滅道。菩薩地因。證佛智故。四正釋文。文分為二。初列十名。
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二次第解釋。
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疏】依本論。攝十為七。初一為根未熟眾生。謂未堪入大。為說四諦十六行等。名知四諦。即四重二諦中第三重內俗也。不同瑜伽。通於大小。及根生熟。(【鈔】為說四諦等者。謂苦下有四。即苦.空.無常.無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緣。滅下有四。滅.靜.妙.離。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諦。即四重者。一假實二諦。二事理二諦。三四諦勝義二諦。四安立非安立二諦。廣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俗者。以四諦為俗故。)二為根熟堪入大故.為說法空第一義諦。三為疑惑眾生.故知相諦。謂有聞第一義諦。猶預不決。若是空耶。則無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處無違。故名相諦。四為謬解迷惑深法眾生.故知差別。謂前緣二境.故名為疑。今聞俱處.便謂是一。名為謬解。今明體雖不異。性相分位.歷然差別。五為離正念眾生.故知成立諦。謂既聞差別.謂皆有體。名離正念。今明差別但是緣成.無有自性。故云成立。六為正見眾生.知事等四諦。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事即苦諦。生即集因。無生是滅。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不起。名為無生。即無生智也。若小乘說。現在惑亡。說名為盡。利根之人。保彼煩惱當更不起.名曰無生。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滅。故為滅諦。道言無二者。論下重釋。云一行故。謂稱滅而知。故云一行。前列實法四諦明其所觀。此中四諦.明當如是觀。七為大乘可化眾生.故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諦。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言正覺一切相者。大乘要須於五明處善巧知故。菩薩地是因。言次第相續者。如從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為釋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智。未曾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釋云。信解鏡像觀智力知。非成就智。鏡像即影像觀。未得本質故。(未得本質者。本質有二。一約未證佛智。則佛智為本質。二既未證於如來之智。於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質。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親證故。【校】即是本質.纂要及金陵會本誤作既是本質。茲據嘉興藏南藏鈔本及續藏會本改正。)
【論】第四佛子已下。至究竟智力知。有十四行半經。明善知十諦法門分。釋義中。復分為兩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善知十種諦法門分。二此菩薩隨眾生心樂已下。有八行半經。明便述知諦之所由。經自釋訖。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聖諦者。不同三乘厭苦欣淨。方求聖諦故。但達此世間諸苦體無故。即苦無滅性。道無生性。當知苦體.即不生不滅。即與聖道.無二性故。故云善知苦聖諦。已下四聖諦。總如之。已下諸諦義。如經自具。(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竟。)
○第二利益眾生勤方便中二。先總起悲觀。二別起悲觀。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
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
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疏】總中三。初結前。次如實下。觀過。後菩薩下。起悲。觀過中。先明非真。後誑惑下。對人影過。今初。虛妄二字。觀內五蘊。謂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虛。此明所取非真。理無不同情有。故云不相似無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能取不實。非有計有。常樂我淨。皆名我想。非唯我見。我為本故。獨云我想也。詐偽二字。觀外六塵。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此顯能取迷真。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虛詐實。使其貪取也。世法盡壞故偽。此明所取不實。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而實速滅無理故偽。後對人彰過者.上虛偽二境引心。總名為誑。妄詐二心迷境。皆名為惑。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三起慈悲者。憐愍故悲。勝利益故慈。不住道行勝。故云轉增。皆言大者。勝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轉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轉前慈愍。分同諸佛故名為生
○第二別起悲觀中二。先明化生願。二明化他心。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
【疏】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觀有為。遠牒觀諸諦。不捨眾生。牒前慈悲。後常求佛智.正明起願。願救眾生義故。
○二化心中二。先明大悲觀。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下。明大慈觀。前中悲有二相。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即知苦體性。二觀深重苦。久而多故。即就人彰過。今初。
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
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
虛妄貪著。斷盡出離。
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疏】前中四。初總標二際。二知從下。順觀二際。三虛妄下。逆觀二際。四若有下。結如實知。今初。前即過去。後即未來。顯無始終。流轉相故。二順觀中二。先明前際。後如前下。類顯後際。前中復二。先顯緣集苦聚。後無我下。顯二空無我。今初。無明有愛.顯流轉因。能發能潤。此以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是二中間。有生老死。今菩薩觀此而起大悲。亦同淨名。從癡有愛.即我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求眾生。故流轉生死。欲貪即是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眾生。故於蘊宅不能動出。外道計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眾生。故增長苦聚。三有皆苦故。後顯空無我。及類顯後際。並顯可知。三逆觀中。順即苦集。逆即道滅。虛妄斷盡.即是滅也。出離是道。四結如實知。即雙結二際逆順有無三義。一約凡夫。但有苦集。而無滅道。二約菩薩。逆有順無。三雙約凡聖。真滅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爾。凡夫迷故.不覺不知。菩薩正了。名知如實。(【校】逆有順無.嘉興藏南藏疏本續藏及金陵會本作順有逆無。)
○第二觀深重苦。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
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
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
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
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
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疏】深重苦者。無始隨逐故深。種種苦事故重。文中二。(【校】二.纂要誤作三。)初總標可愍。不知本空。故名愚癡。不知厭離。故云無智。亦可俱通。故為可愍。二有無數下。釋可愍所由。由迷二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為可愍。後如是盡下。明重苦不知。故為可愍。於中二。初牒前訶後。二轉更下。正明重苦。於中三。初觀生苦。機關苦事.即是生苦。言機關者。顯無我故。抽之則動。息手便無。若造業因。生生不息。隨生死下。明有集愛。於諸蘊下。明離滅道。二不知下。觀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行求眾生。不能拔出諸慢見箭。外道多起故。二欲求眾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欲求眾生行惡行者。不破無明。以見少利.行大惡行。後受大苦。故云黑暗。四有求眾生.不竭愛欲大海。三有之愛.廣無邊故。觀如實中。說彼三求以為苦果。今為集者。三求皆能為集因而受果故。二文互舉。次不求十力大聖導師。明遠彼滅。不向滅者故。入魔意下。明遠彼道。順怨道故。(【鈔】二欲求者。欲求開二。一縱情五欲。不懼當報。是造惡行者。二但耽五欲。未必造惡。今是此人。)三於生死下。總結過患。舉生死海.總顯於苦。覺觀波下。總明有集。此中兼顯死苦之義。略不明老。
○二大慈觀中二。初覩境興慈。後廣願饒益。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
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
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疏】文中二。先覩境。後我今下。興慈。初即覩前眾生受深重苦以為慈境。文中先總。無救下。別。總中.無父曰孤.明前無所恃。塗盡曰窮.明後無所依。任重無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強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後別中。無救無依.釋上孤義。論云。謂現報已受.不可救脫。當報因招.無善為依。次無洲無舍。釋上窮義。溺於覺觀波濤。不聞正法智洲為對治故。在於生死曠野。不為善友慈舍庇故。次無導無目。釋上困義。離於寂靜正念思惟究竟前導故。離於正見之明目故。既無導無目。非困而何。次無明下。釋上迫義。無明者。無明住地舊煩惱故。黑暗者。四住客塵故。常起邪念。故為其覆翳。不聞正法。故為彼纏裹。二興慈中。獨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樂。(【鈔】二興慈中。經有三節。一為物修因。二獨一下。孤標大志。三以是下。以善益物。初令淨障為涅槃因。及畢竟清淨。亦涅槃果。後乃至下。疏總釋義。亦已周圓。)
○第二廣願饒益。亦彰慈所為。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利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疏】文中二。先牒前。總明上來修善。皆為救護。即是慈相。(【鈔】先牒前者。略舉修善。實則兼前智慧觀察。見生有苦有惡。無治無救。故修善根而為饒益。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饒益故。)後利益下。別顯救護。有十種相。前二為救未來。後八通於現未。一住不善眾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眾生。令得安樂果。謂成彼善故。三愍貧乏者。與資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順緣不足苦。五世間繫閉者。令得解脫。下有五種。令諸外道。信解正法。謂六未信。攝令正信。七令離無利勤苦。八疑惑眾生.疑除解淨。九已住決定。勤(【校】勤.嘉興藏南藏疏本續藏會本作勸。與地論合。)修三學。以調三業。十已住三學。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論意皆為外道。理實後三兼通餘類。(上來不住道行勝竟。)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勝。即不住道行勝之果。有四勝果。一攝功德勝。二修行勝。三教化眾生勝。四起隨順世間智勝。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後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後化他智。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慚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
【疏】初攝功德中十句。初三攝聞勝。然有二義。一即三慧。如次配聞思修。二顯二持。念即聞持。智及有趣.即是義持。義有多種.略說二種善巧。謂智即法智勝。有趣即義智勝。然二釋.皆聞在初。故論名攝聞勝。次二攝戒勝。一忍辱柔和勝。即戒因成也。謂內懷慚愧.不誑幽明。自護七支.不招譏毀。故能持戒。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乃至命難。不捨戒故。(【鈔】一忍辱者。能忍他惱。名為忍辱。能將護他。說為柔和。以柔忍故.緣不能動。二皆拒惡。故名為愧。唯崇戒善。故稱為慚。謂內懷下。釋慚愧相。慚者羞天。故不誑幽。愧者羞人。故不誑明。不招譏毀.即是護他。乃至命難者。釋堅固言。鵝珠草繫。即命難也。)後五攝智勝。一者因緣集智。此知法相智。無因倒因.名為非處。正因緣集.名之為處。知處治於非處。故名覺者。二者證智。知魔事對治。隨識分別.皆魔事故。三知妄說智。異說對治。即知教智。正說為義句。邪說為非義句。邪正交雜。揀邪得正。名善分別。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眾生智。折伏攝受.隨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後二利他。
○第二修行勝。
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疏】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長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為所依故。此自利福智對。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證滅行。此二利他因果對。後七勝進。五起佛法行。六起淨土行。此依正一對。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顯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內密對。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進依勝己故。上五自利。後二利他。十願取有行。十一離小乘行。即顯是揀非對。
○第三教化眾生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疏】文二。初正明化生。後佛子下。結行成益。今初分二。初總以四攝攝生。後示現色身下。別明四攝。文有八句。一示色身。是同事攝。隨順眾生。應化自眾故。(【鈔】應化自眾者。隨彼眾類。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二演說法。即愛語攝。諦語法語。為愛語性。一切種愛語中。多約開演。論云。為疑惑眾生。即一切門中之語也。(一切種者。一切愛語皆有三種。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勝益愛語。)三開示下。皆利行攝。此句為於菩提無方便眾生示菩薩行。即利行自性。四於大乘疲倦眾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為樂世間眾生著財位故。示其過患。明位大憂大。財多禍多。六為不信大乘。先未行勝善。讚如來智。七為無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難行利行。八總顯一切門一切種利行。故云種種方便。然利行愛語。亦可參用。由彼愛語示其所學。即為利行故。第二結行成益中。初結前。心恒下。成益。趣佛智者。為化眾生。更求勝力。餘文己作不退。未作增修。
○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障對治。染即煩惱。障即所知。(【鈔】明染即煩惱。是第五內明為治。障即所知。是前四明為治。)文分為三。初總標多門。二所謂下。別示其相。三及餘下。總結成益。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二顯示五明之相。
所謂文字算數。
【疏】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薩學五明故。即分為五。一文字算數。是其聲明。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聲論中法施設建立故。算數.即數建立故。又治取與生疑障。
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
【疏】二圖書至咸通達。即當因明。咸通達者。正是明義。種種論者。言論。尚論。諍論。毀謗論。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故。地水火風.即是諍論中攝。謂諸邪見。計不同故。順世外道。唯地為因。一切皆以微塵成故。水風二仙外道。以風水為因。世界水成故。風輪持故。事火外道。以火為因。火成熟故。圖書印璽。即尚論。隨世所聞故。又此圖書。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論云。取與寄付。即事中障。聞法思義。解中障。作.不作.已作.未作.應作.不應作.皆業中障。印璽亦是現量。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璽即玉印。(【鈔】圖書印下。即六中之第二論也。隨世所聞。即釋尚義。出所宗尚故。又此圖書下。重釋。即因明中論所據也。所據有十。謂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別。能成立有八。謂宗因喻.同異類.現比教量。下兼現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論。論中但有書字為所用事中忘障。取與下。即論釋此障。論但通云。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釋曰。今但以義節略論文。於此一障。自為三節。一事中障。二解中障。三業中障。便以疏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書之言作。不作者。書之言不作。未必惡不作而善作也。下二準之。印璽等者。論中有印而無於璽。今以加璽。故云亦是現量。顯現可見故。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即是論釋印字。如鹽米等。以印印之。則無強取。)
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痟。鬼魅蠱毒。悉能除斷。
【疏】三即醫方明。即四大不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故。(【鈔】瑜伽醫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永滅善巧。四已斷病不復更生善巧。今文具之。即四大不調下。即本論文。)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斷已不生。故名為善。(涅槃云。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顛至蠱毒。病相病因。於中顛等內四大。鬼等外眾生。蠱毒通二。有草毒蛇等毒故。(顛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調故。沈重.地病相。冷.水病相。黃熱.火病相。風相多端。其顛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顛狂故。應食不食。食不應食。作不應作等。故生諸病。鬼魅蠱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病故。)
文筆讚詠。
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
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
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
【疏】四工巧明。文筆讚詠。即書算計度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韻屬曰文。對辭曰筆。顯德為讚。寄情曰詠。次歌至談說.即音樂工業。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憂惱障對治。(【鈔】二音樂工業皆憂惱者。即是本論。凡言對治。皆是本論。絃竹娛耳。故除憂惱。)國城至其宜.即營造工業。草樹華果。亦兼營農工業。此即不喜樂障對治。(四營農工業。而言亦者。草樹華果。有兩向故。布列宮苑.即是營造。樹之園圃.即是營農。此即等者。峻宇雕牆。朱軒玉砌。居然悅情。況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洪波躍淵魚。清風吹落華。縱意林流間。歡愛彌日月。豈能憂哉。)金至示人.即生成工業。繫閉障對治。(五生成工業。能作能成故。繫閉等者。家有千金。不死於市。何能閉哉。)日月至無錯謬。即占相工業。是所得報分過惡因障對治。謂皆由前世惡因。感此凶吉等故。日月五星.以為七曜。及二十八宿。並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夢至休咎.即中知人情。鳥鳴。即察鳥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無謬。總究上三才。(即占相者。先舉論。謂皆由下。是疏釋論。不知過去所作業因。便取外相為吉凶原。乃造惡業。排凶招吉。安可得耶。今示因招。便修德業。排凶招吉.即為能治。日月五星者。東方歲星。主春主木。西方太白.主金主秋。南方熒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方鎮星。以主於土。通主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漢書云。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凡物之精。上為列星也。言二十八宿者。謂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廣如大集四十中。經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辰曜。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眾鳥。二者亢宿。主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眾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眾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於國師。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貴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於一切眾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堯部沙國。二者牛宿。主於剎利。及安鉢竭國。三者女宿。主央伽摩陀國。四者虛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花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盧那國。及諸龍蛇腹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諸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釋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經文有之。略知去就。未窮玄象。非我之愆。難勝聖人.不習而利。然天垂象。聖人則之。故繫辭云。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釋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瑜伽之中。餘六工業者。一和合。二呪術。三商賈。四成就。五防邪。六事王。廣如彼釋。【校】輸盧那國.及諸龍蛇腹行之類。盧.纂要及續藏金陵會本誤作虛。茲據嘉興藏南藏鈔本改正。腹行.各本皆誤作蝮行。據大集經改正。)
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
【疏】五內明。治五種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禪。治貪欲染。三神通。治邪歸依染。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謂治殺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脫染。(【鈔】謂治殺生者。即智論百論。皆說外道殺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能生梵天。治其邪見。五四無色定者。外道以彼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謬計。此經論中唯說世間為內明者。經明隨順世間智故。)上來所釋。多依本論。及瑜伽十三四五。其中更有別理。恐厭繁文。又論與經。有不次者。但可以論就經。不可迴經從論。
○第三總結成益。
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疏】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種相。一異障中無障。故云。但於眾生不為損惱。事中不知。名之為障。損惱生事。復是事中異障。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二與無過樂。即為利益故。謂雖不惱。令其染著。亦不為之。三發起清淨。即咸悉開示。謂能起助道之事。四所用清淨。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謂用此得淨故。(【鈔】但於眾生者。賢首品云。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是時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種種業。不作逼惱眾生物。但作利益世間事。即其義也。而論但云。異障中無障故。餘皆如疏釋。)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調柔果亦四。一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相。前中有法.喻.合。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
【疏】法中。正起行內.又更聞法得陀羅尼者。論云。非得義持者。對勝顯劣。般若未現前故。所以得聞持者。得二難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難得能得故。二地中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此不住道。難得能得故。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得聞持。不同三地。唯世間聞持。喻中。真金硨磲磨瑩者。證智契如事為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現如事。猶彼硨磲。(【鈔】證智契如者。論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真金等。釋曰。證智為真金。如如為所契之理。智為能契之事。事合於如。故云如事。教習能顯上之如事。故如硨磲。)
○二教智淨。
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
【疏】教智淨中。日月等者。論云。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前地智故。謂勝前地珠光。餘文如前。(【鈔】日月等光者。遠公云。梵本唯以星光喻於此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應合然。餘如前釋。)
○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相。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
○二攝報果。
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三願智果。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重頌。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健不退入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淨戒為香禪塗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疏】二十二頌。分三。初十七偈。頌地行。次四頌地果。後一結說。初中又三。初五偈三句。頌勝慢對治。於中初四偈。頌十平等。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疏】餘一偈三句。頌如道行。
了知四諦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疏】第二六偈三句。頌不住道。於中初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智清淨。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虛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眾生求佛智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暗愛纏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愛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暗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胥闕明導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眾生
【疏】後四偈半。頌教化眾生勤方便。於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為虛偽。起慈悲二心。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次一頌半。頌觀身重苦。後半頌大慈觀。(【校】大慈觀.纂要及金陵會本誤作大悲觀。據嘉興藏南藏疏本及續藏會本改正。)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眾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眾病悉令愈
文辭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眾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疏】第三四偈半。頌彼果勝中。初半偈頌攝功德勝。次一頌修行勝。於中如是一切為眾生句。兼頌教化眾生勝。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眾生
【疏】後三頌。起世智勝。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疏】後二偈。頌果位。(【校】位果.纂要及金陵本誤作果位。)三果。并結說。可知。
【論】此重頌前法。意明難勝地。以其禪體。治三界中寂亂障。契菩提根本無造作禪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無有欣求淨穢等障。任理恒禪。寂用自在。以定觀察。為世技之妙能。(五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七
CBETA 编码:B00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