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初示大意三段。
【疏】初來意者。上約化益盡一切時。今明菩薩徧一切處。故次來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處。皆有多多普賢。此則據實而談。今約機緣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厭。翹心有歸。若知能住菩薩.毛含剎海。所住之處.塵納無邊。則未有一方非菩薩住。亦遠答前壽量海問。菩薩隨機.住壽異故。
【疏】二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機住處。能住非一。故名曰諸。諸菩薩之住處。故以為名。
【疏】三宗趣者。隨機應感方所為宗。使物歸憑.及悟無方為趣。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說法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前有如來壽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薩行持世間人間海中。攝化徧故。此方如是。十方國土及閻浮提例然。且約住處。雖有所依。化行無方不至。總是身含佛剎.毛容法界之眾。於剎那際.應十方而等周。對現色身。隨根普見。為明菩薩住持攝化境界。此品須來。二釋說法之主者。明菩薩攝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隨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薩。說此住處之品。總明隨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賢行.隨行成忍已。後皆名心王。於世自在。明不與物違。
○次正釋文。文中二。先集經者敘。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疏】亦心王說者。隨所統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隨智住.無障礙故。
○二正說住處。有二十二處。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棲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後十二處。城邑雜居。曲盡物機。表大悲無遺故。則知菩薩無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餘皆是山。一仙人山。
佛子。東方有處。名仙人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金剛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仙人山者。相傳是東海蓬萊山。若爾。則亦兼海。
○二勝峯山。
南方有處。名勝峯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慧。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即德雲所在。晉本名樓閣山。即婆施羅所居。
○三金剛燄山。
西方有處。名金剛燄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精進無畏行。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金剛燄山。在西海之濱。
○四香積山。
北方有處。名香積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象。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香積山。昔云應是雪北之香山。(【鈔】昔云等者。凡有應是之言。即是帶疑。事難融會。不可勇知。固當多聞闕疑矣。言雪北者。俱舍論說。雪北香南。有阿耨達池。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五清涼山。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清涼。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峯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鈔】清涼山。疏文分六。一略釋經文。然略有二名。言代州五臺。即五臺縣。及繁峙兩縣之界。往者非一。可略言也。表我大聖下。第二彰其所表。多出金剛頂。瑜伽亦有。以理推析。言大聖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聖。今山中稱念。但云大聖菩薩。即舉總稱。別指吉祥耳。言五智者。若準佛地經論。五法攝大覺性。謂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剛頂。即一真法界。名清淨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三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剛部。三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一切諸天真言。皆屬寶部。諸鬼神真言。屬羯磨部。四五陰者。即我五陰。表是五臺。中有大覺。即不動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諸大菩薩多有此冠。而大聖不論戴冠。六復常有五髻。然諸五。類例大同。謂當中髻。即中臺表之。毗盧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淨智。亦佛眼也。其東一髻。即是東臺。是阿閦佛居。為金剛部主。是大圓鏡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臺。寶生如來所居。是寶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臺。阿彌陀如來所居。是蓮華部主。即妙觀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臺。不空成就如來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東菩薩乘。南緣覺乘。西聲聞乘。北人天乘。若人天乘別。北即人乘。合佛菩薩。餘如次第。八若清五濁。但取五不同。不必如次。若配五陰。中即識陰。東為行陰。南為想陰。西為受陰。北為色陰。例為其次。識為主故。然五如來。皆有種子。一一觀行。各各不同。學密教者。方知其要。今但略屬而已。)然但云東北方者。其言猶漫。按寶藏陀羅尼經云。我滅度後。於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菩薩眾於中說法。及與無量無數藥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恭敬。斯言審矣。(第三定方所。此經亦名八字陀羅尼經。然疏引猶略。今更引之。謂彼經金剛密跡主菩薩。問如來云。文殊師利。於何處方面住。復何方面。能行利益。如來答云。我滅度已。下疏文全引。下有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童真。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邑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形為老狀。亦現飢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財寶。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使令發信心。信心既發已。為說六度法。領萬諸菩薩。居於五頂山。放億眾光明。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滅。或得聞持法。一切陀羅尼。祕密深藏門。修行證實法。究竟佛果願。具空三昧門。習盡泥洹路。文殊大願力。與佛同境界。下更廣讚其德。不能繁敘。要當尋經。)其山靈迹。備諸傳記。余幼尋茲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長歎。遂不遠萬里。委命棲託。聖境相誘。十載于茲。其感應昭著。盈於耳目。及夫夏景。勝事尤多。歷歷龍宮。夜開千月。纖纖細草。朝間百華。或萬聖羅空。或五雲凝岫。圓光映乎山翠。瑞鳥翥於煙霄。唯聞大聖之名。無復人間之慮。入聖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視互謂非凡。觸目皆為佛事。其山勢寺宇。難以盡言。(四顯聖靈有二。初略指諸文。本傳略有六門。一立名標化。二封域里數。三臺頂塔廟。四諸寺廟宇。五古今靈應。六聞名禮敬功德。然今文中。皆已略有。今初二句。通指前五門。地里誌云。其山層盤秀峙。路徑紆深。靈嶽神溪。非薄俗所居。悉是棲神禪寂之土。冥搜造微之儔矣。余幼尋下。二自述見聞。於中有三。先敘至山元由。由此菩薩住處清涼山之文。當時逆寇亂常。兵戈鋒起。豺狼滿路。山川阻絕。不憚而遊。故云委命棲託。途雖五千。返覆萬里。始本暫遊。日復一日。傾馳聖境。一十五年。作疏至斯。正當十載。其山勢寺宇下。略指佳境。其山在長安東北一千六百里。離代州之東南百餘里。左鄰恆嶽。秀出千峯。右接孟津。長流一帶。北臨絕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汾陽。為大國之艮背。迴泊日月。蓄洩雲龍。雖積雪夏凝。而名華萬品。寒風勁烈。而瑞草千般。丹嶂橫開。翠屏疊起。排雲撥路。時逢物外之峯。捫蘿履危。每到非常之境。白雲凝望。奪萬里之澄江。杲日將昇。見三尺之大海。五峯一一.難具言也。言寺宇者。北齊崇敬。置立伽藍。見有故壞二百餘所。當時棲託。寺有八焉。貞元以來。數早過十。或五峯抱出。或雙嶺中開。或疊起巖中。或聳居雲外。不可具言也。)自大師晦迹於西天。妙德揚輝於東夏。雖法身長在.而雞山空掩於荒榛。應現有方.而鷲嶺得名於茲土。神僧顯彰於靈境。宣公上稟於諸天。漢明肇啟於崇基。魏帝中孚於至化。北齊數州以傾俸。有唐九帝之迴光。(自大師下。五徵元由。兼彰聖迹。初對正敘本源。大集經中。佛將涅槃。委諸菩薩分衛大千。此土多有毒龍為害。人多愛樂大乘。故妙吉祥菩薩。處斯以行化。故云妙德揚輝於東夏。文殊般泥洹經云。若但聞名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者.恆生佛家。若稱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若有宿障。夢中得見。得見形像。斯人位階聖果。應化廣大。故曰揚輝。次對成上兩句。初成上大師晦迹。兼通妨難。謂有問言。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何言晦迹。故今云。二聖之本。本皆湛然。二聖之迹。迹有隱顯。今靈鷲山.盡是荒榛所翳。雞山即是雞足。亦鷲嶺所管。應現下。成上揚輝於東夏。山似靈鷲。故言鷲嶺得名。次下當說。神僧等者。感通傳云。宇文後周時。文殊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說法處。并往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名清涼山。唐初長安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聖迹。跣行至此。禮清涼山。皆神僧顯彰也。宣公等者。南山感通傳云。時有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詣云。弟子周穆王時生天。余乃問曰。宇內所疑。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五百仙人說法。經中說文殊久住娑婆世界。娑婆則大千之總號。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曰。文殊是諸佛先師。隨緣利見。應變不同。大士大功。非凡境界。不勞評薄。但知多在清涼五臺之中。往往有人見之。不得不信。故云上稟於諸天。又今山南有清涼府。五臺縣。山北有五臺府。亦可萬代之龜鏡。故無惑矣。漢明等者。按感通傳云。今五臺山。東南三十里。現有大孚靈鷲寺。兩堂舊跡猶存。南有花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漢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說不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王立寺。山形似於靈鷲。故號為大孚靈鷲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華園今在寺前。後之君王。或改為大花園寺。至則天大聖皇后。與于闐三藏譯華嚴經。見菩薩住清涼山。因改為大華嚴寺焉。五頂攢擁。中開山心。離坎乾坤。得其中理。千巖聳秀。萬壑森沈。拔鷲嶺之仙峯。成華嚴之一葉。信可謂眾靈翔集之沖府。參賢覲聖之玄都矣。所以前云。鷲嶺得名於茲土。北齊等者。傳云。北齊高帝。篤崇大教。置二百餘寺於茲山。割八州租稅而供山眾衣藥之資。至今猶有五道場莊。有唐等者。自我大唐。至於今聖。相繼九葉。無不迴於聖鑑。言今聖者。當德宗帝。傾仰靈山。御劄天衣。每光於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於歲時。金閣岧嶢於雲端。猶疑聖化。竹林森聳於巖畔。宛似天來。故得百辟歸崇。九州持供。雲委霧合。市地盈山。非我諸佛之祖師。積萬行於曠劫。慈雲彌漫而普覆。智海黯湛而包納。廓法界為疆域。盡眾生為願門。孰能應感若茲。宿善何濃。遇斯遺迹。情躍不已。形於詠言。)五天殉命以奔風。八表亡軀而競託。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異舍衛三億之徒哉。願皆修敬。(五天殉命下。六勸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勸修。五天竺國。粗云二十萬里。孰知其實數耶。若以陸行。途經數百國。雲山幾萬重。或捫索憑虛。或飛梯架逈。或風行雪臥。或木食松棲。或惡獸盈羣。或盜賊相繼。若水行。洪濤無岸。雲島潛迴。精怪搖風。鯨鯢鼓浪。日月出沒於波底。魂魄飄颺於夢中。縱使浪息風停。只見水涵於天際。舟行棹舉。猶將息念作生涯。雖此艱危。而三藏名僧。相繼而至。總緣大聖。委命輕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風。八表等者。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憚艱辛。遠而必至焉。其有居神州下。二正勸。即反舉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謂葱嶺之東。地方數千里。曰赤縣神州。即有唐中華之國也。去清涼之境。途程不遙。坦然通衢。車馬溢路。隨方觀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徵。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億之徒。故今秉鉞分茆。方面之重。無不傾仰。西域諸王。恨生五天。不產東夏。豈唯遙禮大聖。每多仰羨此居。故有遊西天者。先問曾居五臺山不。若不曾居。棄而不顧。今此國眾生。宿因多幸。得誕中華。諸佛祖師。不解修敬。故此勸之。三億之徒者。智論第十一云。佛出世難值。如優曇華。時一有之。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時。天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有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見不聞。何況遠者。故今中華。有人曾到五臺山。即亦聞亦見。有聞清涼而不得到。即同聞名不見。只近五臺。亦有不聞不見之者。況於遠乎。故勸修敬。若見文殊功德之廣。如前略說。廣在經文。)
○六金剛山。
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金剛山。謂東海近東。有山名為金剛。雖非全體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間流水砂中.皆悉有金。遠望即謂全體是金。又東海人自古相傳。此山往往有聖人出現。然晉本此處當其第九。以與第十莊嚴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內。東北方攝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說八方。忽然語海。又晉本海中有二住處。一名枳怛那。現有菩薩名曇無竭。有萬二千菩薩眷屬。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踊出。金剛語體。踊出語狀。曇無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與生勇義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薩眷屬.十倍今經。或前譯之誤。
○七支提山。
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支提山者。此云生淨信之所。有舍利者為塔。無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昔云。既指清涼為東北。則東南影響吳越。然吳越靈山雖眾。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聳雲際。赩若霞起。巖樹相映。分成數重。其間有白道猷之遺蹤。或即當之矣。然劍川有三學山。中有歡喜王菩薩。屢持燈而出。名雖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東南。亦有見其持寶冠者。則密示其名也。希後賢以審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光明山。昔云。應是與補怛洛伽山相連。以晉譯觀音住山為光明。今文非觀音住處。而云光明。故言連也。
○九香風山。
西北方有處名香風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光。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香風山。疑是香山西畔。
○千莊嚴窟。
大海之中。復有住處名莊嚴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莊嚴窟者。對上第六海中。故云復有。晉本云。二名功德莊嚴窟。
○後城邑十二.處中。一毗舍離。
毗舍離南。有一住處名善住根。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毗舍離者。即毗耶離。此云廣嚴城。亦曰廣博。即是中印度淨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記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應是其所。晉本第二。更有一處。名巴連弗邑。有處名金燈僧伽藍。昔云。具言波吒補怛囉。此云黃華子。即黃華女之子。創居此處。亦中天摩伽陀國。具如西域記第八。今經闕此一處。
○二摩度羅。
摩度羅城有一住處。名滿足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摩度羅者。亦曰摩偷羅。此云孔雀。亦云密葢。並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度。言滿足窟者。彼國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巖。中間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籌之所。具如西域記第四說。安籌雖是後事。多是安聖窟中。(【鈔】二摩度羅。亦云摩偷羅。亦中印度境。西域記第四者。彼記名秫菟羅國。記中不說孔雀之緣。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犍連.及富樓那塔。言寺北有巖等者。記云。城東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藍。疏崖為室。因谷為門。尊者烏波毱多(唐言近護)之所建也。其中則有如來指爪窣堵波。伽藍北巖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導。夫妻俱證阿羅漢果。乃下一籌。異室別族.雖證不記。安籌等者。恐人設難云。既是毱多建窟。乃是佛滅之後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說經。那是彼窟。故為此通。【校】上疏王城東.纂要及淨源疏注.南藏.續藏.金陵本皆誤作王城西。據嘉興藏疏本及西域記改正。案鈔引西域記亦云城東。)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處名曰法座。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俱珍那者。具云俱陳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謂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於側修法律。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四清淨彼岸城。
清淨彼岸城有一住處。名目真隣陀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脫。即龍之名。鄰陀云處。即龍所居處。
○五摩蘭陀國。
摩蘭陀國。有一住處名無礙。龍王建立。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摩蘭陀國。未詳所在。晉經無國。但云風地。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六甘菩遮國。
甘菩遮國。有一住處名出生慈。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甘菩遮國。正云紺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圓滿。乍似此方林擒。
○七震旦國。
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震旦國。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慮多端故。前為成八方。故清涼直云東北。今在諸國之類。故舉國名。那羅延者。此云堅牢。昔云。即青州界。有東牢山。現有古佛聖迹。此應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靈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東。靈迹顯著。不減清涼。時稱普賢所居。往往有覩。彼亦有五臺。南臺有窟。難究其底。時稱那羅延窟。或即是此。(【鈔】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東為青州。則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然今之到此山者。相傳云。以是秦始皇築長城。到此畢功。故立其名。)
○八疏勒國。
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疏勒國。具云佉路數怛勒。是彼國山名。因山立號。或翻為惡性。因國人以立名。然牛頭山。在今于闐國。此云地乳。佛滅百年。方立此國。具如西域記。以集經之時未開。尚屬疏勒故耳。晉本但云邊國故。或指江表牛頭。今譯既明。定非此也。(【鈔】八疏勒國者。西域記十二云。出葱嶺。其烏鎩國。此國城西二百餘里。至一大山。從此北行。山磧曠野。五百餘里。至佉沙國。舊云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釋曰。疏依古釋。即日照三藏釋西域記云。佉沙國。周五千餘里。多沙磧。少壤土。稼穡殷盛。花果繁茂。從此東南行五百餘里。濟河踰沙。至斫句迦國。唐言沮渠。周千餘里。國南境有大山。崖嶺嵯峨。峯巒重疊。草木凌寒。春秋一觀。溪澗濬瀨。飛流四注。崖龕石室。棊布巖林。印度得果人。多運神通。輕舉遠遊。棲止於此。諸阿羅漢於此寂滅者眾。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猶現有三阿羅漢。居巖岫中。入滅心定。形若羸人。鬚鬢恆長。故諸沙門。時往為剃。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佛法至處。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者。凡有十數。自茲已降。其流實廣。(釋曰。據此。華嚴等經.却在此國。)從此而東。踰嶺越谷。行八百餘里。至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者。訛也。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里。沙磧太半。壤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宗尚佛法。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門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國虛曠無人。毗沙門天。於此棲宅。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王怒。譴謫輔佐。遷其豪族。出於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牧至此西界。推舉尊豪。首立為主。當是地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東界。羣下勸進。又自稱王。歲月已積。風教不通。各因畋獵。遇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忿形辭語。便欲交兵。或有諫曰。今何遽乎。因獵決戰。未盡兵鋒。宜歸治兵。期而後集。於是迴駕。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王乘勝。撫集亡國。遷都中地。方建城郭。憂其無土。恐難成功。宣告遠近。誰識地理。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周而復始。因即疾驅。忽而不見。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城非崇峻。攻擊難尅。自古已來。未能有勝。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耄云暮。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王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養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祀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王城南十餘里有伽藍。先此國王。為徧照阿羅漢建也。王城西南二十餘里。至瞿室𩜁伽山。唐言牛角。山峯兩起。巖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即今處也。牛角巖有大石室。中有阿羅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數百年間。供養無替。近者崖崩。掩塞門徑。國王興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羣飛。毒螫人眾。以故至今。石門不開。釋曰。據此亦為聖居。或指江表牛頭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頭。謂由此山有雙峯故。一名雙闕。一名天闕。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誌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迴四十七里。準西域記。及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東北方邊夷國土。名牛頭。若按新經云。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如前所引西域記文。此與真丹處則異也。(此文見金陵塔寺記。)古老相傳云。是辟支佛現形之所。而前後文。多云菩薩於中止住。而其靈應。往往有之。【校】東王乘勝撫集.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誤作東大乘勝無集。據嘉興藏鈔本與西域記改正。)
○九迦葉彌羅。
迦葉彌羅國。有一住處名曰次第。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迦葉彌羅。晉譯為罽賓。此翻為阿誰入。即末田乞地之所。略如音義。廣出西域記第三。(【鈔】九迦濕彌羅記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羅漢名。昔云末田地。新云末田底迦。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云云)。昔此國本龍池也。世尊自烏仗那國。降惡神已。欲還中國乘空當此國上。告阿難曰。我涅槃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之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聞佛懸記。心自慶悅。便來至此。於大山巖。宴坐林中。現大神通。龍見深信。請資所欲。阿羅漢曰。願於池內。惠以容膝。龍王於是縮水奉施。羅漢神通廣身。龍王縱力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池。阿羅漢於此西北為留一池。周百餘里。自餘枝屬。別居小池。龍王曰。池地總施。願恆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無餘涅槃。雖欲受請。其可得乎。龍王重請。五百羅漢常受我供。乃至法盡。法盡之後。還取此國。以為居池。末田底迦。從其所請。時阿羅漢既得地已。運大神力。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役使。以供僧眾。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鄰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今時泉水。已多流溢。【校】阿誰入.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誤作阿難入。茲據淨源疏注及嘉興藏改正。與音義及探玄記合。)
○十增長歡喜城。
增長歡喜城。有一住處名尊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歡喜城。古釋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菴浮梨摩。
菴浮梨摩國。有一住處名見億藏光明。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菴浮梨摩。此云無垢。即是果名。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羅國。
乾陀羅國。有一住處名苫婆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乾陀羅國。此云持地國。多得道果者護持。不為他國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國香草先發故。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與初品苫末羅。梵言輕重耳。徧窟側近多生此故。相傳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記。及大集月藏分第十。(【鈔】十二乾陀羅國。西域記第三云。健馱邏國。有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法異儀。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時脇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遠。弟子部執。師資異謂。各據聞見。共為矛盾。時王聞已。甚用感傷。悲歎良久。謂尊者曰。猥以餘福。幸遵前緒。去聖雖遠。猶為有幸。敢忘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藏。(下取意。)遂召眾僧。七日供養。欲集法事。先下敕令。去凡留聖。聖眾猶多。復去有學。無學猶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猶多。次取內閑三藏。外達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後一世友。未得羅漢等。廣集三藏。凡三十萬頌。王以銅鍱鏤寫。石函封緘。全捨此國與僧。故多聖居也。苫末羅者。此翻為黃雜色。初品巧幻術修羅王苫末羅王。乃偈共長行。唐梵互出。與此釋不同。偈云紅色光神。又其城東南十餘里。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彼多聖迹。故是聖居。相傳云者。即西域記第二說。那揭羅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伽藍。伽藍西南。深澗峭絕。瀑布飛流。懸崖壁立。東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羅龍之所居也。門逕狹小。窟穴冥暗。崖石津壁。溪徑餘流。昔有佛影。煥若真容。相好具足。儼然如在。近代已來。人不徧覩。縱有所見。髣髴而已。至誠祈請。有冥感者。乃暫明示。尚不能久。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進奉失儀。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買華供養。受記窣堵波。願為惡龍。破國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願。適起此心。如來已鑑。愍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龍所。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戒。願護正法。因請如來.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恆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遺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時。當觀吾影。以慈心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釋曰。此與觀佛三昧海經大同。已如初會鈔引。西域記云。此國無別君長。屬迦畢試國。去健馱羅國不遠。或曾屬之耳。)此文之終。都無結束。或是經來不盡。閻浮既爾。餘方餘界異類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雲。則無在不在矣。
【論】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薩攝生住持。不斷三寶之行。但舉此一閻浮提。表十方剎土。及一切閻浮提。總皆準此。已上加第三禪佛華會以為七會。通下離世間普光明殿中會。及法界品逝多林會。總為十會。(菩薩住處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八十
CBETA 编码:B00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