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所緣釋論會譯
这篇文章将陈译、奘译、净藏诸译本相互比对,又将论文与注疏对照裁断,使得章节句义的解读异同分明。大体而言,陈译本与藏译本、正文与注疏,其体例格局基本一致,唯独玄奘译本风格迥异。玄奘译本与陈译本之差异,尚可归因于新旧传本不同;其与藏译本之不同,亦可用慧护学派体系来解释。然而依据藏译本来沟通注疏、提炼本论时,奘译本依然表现出明显分歧。二者时代相隔未久,学说理应相互承袭,何以产生如此差异?其中缘由确有令人深思之处。现暂设若干假说,依次展开讨论。
两家的原本本是相似的,而玄奘法师在翻译时加以润饰修改。
这一假设是基于玄奘的译文最为流畅无碍,是净译所不能及的。从翻译准则来看,净译偏于直译,玄奘则偏于意译。由此而言,玄奘与净译虽有文辞繁简的差异,但究其实质相当,两家的原本仍可归为一类。现从论文中选取例证,颇多相符之处。
净译第一颂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假设承认作为原因 由于不具备那特征 极微尘 并非所缘境 如同根
极微对于五识来说,可以成为生起的条件,但不能成为所缘的对象,因为极微的形相无法被识所认知,就像眼根等其他感官一样。
陈那的论著原本是以偈颂形式撰写,注释则随文解释,不必保留全文,这是印度著作的惯例。玄奘的翻译力求工整,每次注释必定先完整引用偈颂,于是遇到原文语句未分段处也强行断句,遇意义未尽处必定加以引申补充,通过调整语序遣词,完全改变了原文面貌。这是意译的一种典型方式,此处所举即为其例。再考察两种译本的长行部分,也有类似情况。
二、净译 即便存在坚硬、湿润等性质,这些也并非眼识等所能感知的对象。尘境也是如此。
玄奘的译文说:像坚硬等性质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对于眼识等来说,虽然可以有缘的作用,却不是所缘的对象。因为在眼识等上面没有那些性质的相状。同样道理,色等极微的各种聚合相状也应如此。因为它们都被执着为极微的相状。
玄奘的译本依据原文展开阐述,不知不觉中言辞详尽。这又成为同一经典意译的另一种形式。更为极端的情况是,
净译:由于各种极微细之物并无差别。
玄奘译本并非指"瓶、碗等器物能构成"的极微具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而是指舍弃了微细圆融之相。
极微以圆形为量度。量度相同则形态相同,量度不同则形态应不同。玄奘译本认为并非量度有差别而舍弃圆形之说,这确实是婉转表达其意旨的文辞,堪称意译的典范。又是一种体例。
根据实例类推,玄奘译本与义净译本未必不同,只是遣词造句的铺陈方式有所差异罢了。然而这还是表面的现象。仔细推敲其铺陈所依据的理据,常能发现特殊意义,可见二者的差别不仅在于文风的质朴与华美。例如第一条译例中关于五识的表述,第二条译例中"俱执为极微相"的说法,均非直接引自论典原文,必定另有传承依据。因此应当重新作出如下推论。
第二,玄奘的翻译润色不仅是为了使文意流畅,还采用了注释家的观点来修改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