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獻 給
史里拉巴拉廸瓦維耶佈珊拿
ŚRII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他對吠檀多(維丹達)Vedānta 哲學作出雋永的「高文達.巴斯耶」評述。書評
他对吠檀多哲学作出了深刻的"高文达·巴斯耶"评注。书评
以下是一些世界上不同時間和地域的有名人仕對這部歷史性巨著最顯著的鑑賞書評
以下是世界上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著名人士对这部历史性巨著的重要评价
「在晨曦裏我將智慧沐浴於博伽梵歌宏大環宇的哲學中,相形之下現代世界和文學不覺變得這樣渺小和瑣碎。」
清晨,我将心灵沐浴在薄伽梵歌那宏大宇宙的哲学光辉中。相比之下,现代世界与文学显得如此渺小琐碎。
Henry David Thoreau(1817-62)
「博伽梵歌……眾書之首;就好像是整個王朝與我們說話,不是細小沒有價值的,而是偉大、平靜和貫徹始終的,一個古代的智慧所發出的聲音,在另外一個年代和氣氛中。引起默思和置予縈繞着我們的同一問題。」
薄伽梵歌是众多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它如同整个王国在向我们诉说,并非琐碎无足轻重,而是宏大、宁静且始终如一的。这是古代智慧发出的声音,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氛围。它引发沉思,并将我们萦绕心头的问题呈现出来。
Ralph Waldo Emerson(1803-82)
「梵歌是有史以來永恆哲學中最蘊藏豐富和最具啟發性的書籍之一,這一點足以解釋它對印度人以及全人類的永恆價值。」
梵歌是永恒哲学中最丰富深邃、最具启发性的经典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它对印度乃至全人类的持久价值。
「當我閱讀博伽梵歌的時候,我詢問自己神怎樣創造這個宇宙。其他的一切事情看來都是多餘的了。」
当我读薄伽梵歌时,我问自己神是如何创造宇宙的。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當代哲學,梵文語學,及印度宗史學的權威人仕所發出對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巴佈巴所作博伽梵歌原本的讚頌:
当代哲学、梵文语言学及印度宗教史学权威人士对世尊A.C.巴帝维丹达巴布巴所著《博伽梵歌》原典的赞誉: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開始了翻譯梵文原著的宗教哲學書籍工作。古印度文化寶庫中最著名的便是博伽梵歌原本。現在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將這部書獻給學者及大眾,給予他們一個將自己浸潤於古印度哲學中的極好機會。」
A. 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着手翻译梵文原典中的宗教哲学著作。古印度文化瑰宝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博伽梵歌》原典。如今巴帝维丹达书籍信托出版社将此书呈献给学者与大众,为他们提供深入研习古印度哲学的绝佳契机。
Professor Kantimag Kumar 干迪馬.昆摩教授
Sanskrit and Indo-European Philology 牛津大學及加爾各答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Calcutta Uaiversity 梵文及印歐語文學系
「我對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學術性及權威性的博伽梵歌版本印像最佳。它有迪云拿加利(梵文字體)的句段,輔以羅馬音譯,準確的字意,清楚的譯文及特出而容易理解的註義,它可以作為一個學過梵文的人更進一步自我教導之用。它不單祇對學者和一般人是一部最有價值的書,而且還是一部極有用的參考書和課本。我極其樂意向我的學生推薦。這是一部佳作。」
我对A.C.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学术性及权威性的《博伽梵歌》版本印象最佳。它包含天城体梵文原文,配有罗马音标转写、准确的词义解释、清晰的译文以及突出且易于理解的注释,可作为学习过梵文者进一步自修的教材。这不仅是学者和普通读者极有价值的读物,更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和教科书。我非常乐意推荐给我的学生。这是一部优秀的著作。
Dr. Samuel D. Atkins D. 山姆 D. 艾健斯博士
Professor of Sanskrit and Vedic Philology 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梵文及吠陀語文學教授
「我有機會研究過幾本由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所印行的書,覺得它們的水準甚高,對大學中印度宗教講座有極大的價值。這一部由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印行的博伽梵歌譯本尤其如此。」
我曾有幸研读过几本由巴帝维丹达书籍信托出版社发行的书籍,认为这些著作水平极高,对大学开设印度宗教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由该社出版的这部《博伽梵歌》译本更是如此。
Dr. Frederic B. Underwood 腓特力 B. 彥特活博士
Department of Religion 哥倫比亞大學
「雖然博伽梵歌(一部印度的宗教經典)曾經多次被翻譯,然而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加上註解的譯本,仍是極其重要的一部。」
尽管《博伽梵歌》这部印度圣典已有多种译本,但A.C.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帕布帕德的注释译本依然是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
Dr. Stillson Judah 史狄遜.猶大博士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加利福尼亞州畢克里市
Director of Library 宗教歷史系教授
The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神學研究團圖書館主任
「由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所作的博伽梵歌譯本是一部天才的靈性巨著,具有高超的哲學性主題,深入感受,有力及佳妙的精撰和註釋,我不知道應當多讚揚博伽梵歌的譯文和大胆的解釋呢,還是那無盡豐饒的意見。就算是譯文,梵歌也極其雋美,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這樣具權威性的梵歌,這是一部純厚的譯著作,我大力推薦這部書給所有興趣於梵文和印度文化的學生,在現代人的知識及倫理生活方面,這本書將會在未來有一段長遠的時間佔着重要的地位。」
由世尊A.C.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翻译的《博伽梵歌》是一部非凡的灵性经典,包含深刻的哲学主题、丰富的内涵、有力的论述和精美的注释。我不知该更多赞美《博伽梵歌》的译文和大胆的诠释,还是那无穷无尽的智慧见解。即便是翻译版本,这部《梵歌》依然极为优美,我从未读过如此权威的版本。这是一部真诚的译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梵语和印度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在现代人的知识与道德生活中,这本书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重要地位。
Dr. Shaligram Shukla 沙利葛含.肅基拉博士
Assistant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華盛頓喬治市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語言學系助教
「博伽梵歌是純愛之教……這首古代的哲學詩——梵歌——所教導的是:沉思的寧靜;捨離;向主史里基士拿效忠;及表現於一切行動方面的無所執著一祇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求完成上帝的意旨,別無他意。」
博伽梵歌教导纯粹的爱……这首古老的哲学诗篇——梵歌——传授的是:冥想时的安宁;放下执着;虔诚追随主奎师那;在一切行为中保持超脱——只专注于行动本身,不计较结果;只为实现神的旨意,别无他求。
博伽梵歌目錄及每章簡介最顯著的鑑賞書評vī英譯前言xīi中譯本前言xv序言xvi博伽梵歌原本中譯序言xvīi導言xix使徒傳遞系列x1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1
五千年以前,在印度一個神聖的地方庫勒雪查有兩隊軍隊結集準備開戰。一邊軍隊的主將阿尊拿要面對由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敵人,對方是由他伯父狄達拉斯韃王壞心腸的兒子杜約丹拿領導。在兩隊軍隊中阿尊拿因為同情心而不勝感慨,於是他便詢問他的戰車伕基士拿為什麼他不能夠執行作為戰士的任務和作戰。第二章 梵歌內容撮要34
五千年前,在印度圣地库勒雪查,两支军队集结准备开战。一方的主将阿尊拿面对由亲友组成的敌军,对方由他伯父狄达拉斯陀王心术不正的儿子杜约丹拿率领。阿尊拿在两军阵前因悲悯之情而心生感慨,于是询问他的车夫基士拿,为何自己无法履行战士的职责投入战斗。第二章 梵歌内容概要34
在這第二章中基士拿責備祂的朋友阿尊拿為什麼他不去執行一個戰士的任務,阿尊拿向基士拿皈依及拜祂為師,向祂學習靈魂是永恆的和身體祇是短暫的。行業瑜伽——或是沒有期望享受工作結果地工作也在這裏有解釋。第三章 行業瑜伽107
在第二章中,奎师那责备他的朋友阿周那为何不去履行战士的职责。阿周那向奎师那皈依,拜他为师,向他学习灵魂永恒而身体短暂的真谛。行动瑜伽——即不计较工作成果地行动,也在此得到阐述。第三章 行动瑜伽107
在這第三章中再進一步解釋不依附結果地工作的科學。這樣的工作是對至尊的奉獻,祇是出於責任而沒有任何物質報酬的期待。第四章 超自然的知識149
在第三章中进一步阐释不执着成果而行动的学问。如此行事乃是对至尊者的奉献,纯粹出于职责而不求物质回报。
第四章 超然知识
在第四章的開始至尊主祂自己親自敘述主的超然活動。超然知識是通過一個使徒傳遞系列沒有變更地傳下來的,不同靈性進步的方法在這裏撮要,它們全部都終極地指向接受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向他服從地詢問、作出服務而了解絕對的真理,主基士拿宣稱一個在知識中的人能夠看到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祂永恆的僕人。第五章 行業瑜伽——基士拿知覺行動化195
第四章开始时,至尊主亲自讲述了自己的神圣事迹。无上智慧通过师徒传承代代相传,未曾改变。本章概括了各种灵修途径,它们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追随真正的灵性导师,虔诚请教,通过服务领悟绝对真理。主奎师那宣称,觉悟者能看清一切众生都是他永恒的仆人。
第五章 行动瑜伽——以奎师那知觉行事
這一章所解釋的是基士拿知覺實際的應用,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便是以神是主人和靈魂是祂永恆僕人的完整知識去工作。從這一章中可以實際地知道怎樣去喚起一個人蘊藏的基士拿知覺。第六章 數論瑜伽224
本章阐述的是奎师那知觉的实际运用。在奎师那知觉中工作,就是以神为主人、灵魂为祂永恒仆人的完整认知去行动。这一章将切实指导如何唤醒人内在的奎师那知觉。第六章 数论瑜伽224
這一章解釋了八重瑜伽體系(阿士當格瑜伽),也將巴帝瑜伽和陰陽瑜伽比較,結論是最高的瑜祁是一個冥想着和以愛和奉獻心侍奉基士拿的人。第七章 對真理的認識270
这一章讲解了八支瑜伽体系(阿斯汤加瑜伽),并将奉爱瑜伽和阴阳瑜伽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最崇高的瑜伽士是那些冥想并以爱心和奉献精神侍奉奎师那的人。第七章 认识真理270
這一章完整地描述了基士拿知覺的本性。基士拿是充滿着所有富裕的,祂怎樣展示這些富裕也描述了;還有的是四類依附基士拿的幸運的人和四類永不皈依基士拿的不幸的人也在這一章被描述。第八章 臻達至尊308
这一章完整地阐述了奎师那知觉的本质。奎师那具备一切富足,同时描述了祂如何展现这些富足;此外,本章还描述了四类依恋奎师那的幸运之人,以及四类永不皈依奎师那的不幸之人。第八章 抵达至高无上者
主基士拿在這一章裏回答阿尊拿不同的問題,由什麼是婆羅門開始,主也解釋了因果、獲利性活動、奉獻性服務與瑜伽原則,與及奉獻性服務的純潔狀況。第九章 最機密的知識335
主奎师那在这一章里回答阿尊拿不同的问题,从什么是婆罗门开始,主还解释了因果、功利性活动、奉献性服务与瑜伽原则,以及奉献性服务的纯粹状态。第九章 最机密的知识335
博伽梵歌的這一章被稱為教育之王,因為這是所有以前解釋過的哲理的要素。現在主說這第九章包括了解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別;所有機密知識之王便是對神的奉獻性服務。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376
《博伽梵歌》这一章被称为教育之王,因为它包含了之前所阐述的所有哲学要义。现在主说第九章阐述了灵魂与身体的区别;最机密的智慧之王便是对神的奉献服务。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
在這一章裏主向基士拿解釋祂特別的富裕與及展示。第十一章 宇宙形象417
在这一章中,主向阿周那展示祂的宇宙形象并解说祂的至高富裕。第十一章 宇宙形相417
這一章揭示出主是萬原之原。整個宇宙經由主基士拿向阿尊拿展示,阿尊拿現在深信基士拿是萬原之原與及以超靈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第十二章 奉獻性服務463
这一章揭示主是万源之源。整个宇宙经由主奎师那向阿周那展示,阿周那如今确信奎师那是万源之源,并且作为超灵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第十二章 奉献服务463
我們從這一章中知道在各種對絕對真理的覺悟程序中,巴帝瑜伽或奉獻性服務是最高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得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聯誼,他便要參與奉獻性服務。這裏也解釋了領向完整成就的不同階段。第十三章 自然、享受者、與知覺483
从本章我们了解到,在觉悟绝对真理的种种修习方法中,奉爱瑜伽即奉献服务是最殊胜的。人若真心渴望与至尊人格首神联谊,就应当从事奉献服务。本章同时阐明了通向圆满成就的各个阶段。第十三章 自然、享乐者与知觉483
這一章描述我們怎樣來到這個物質世界,與及怎樣通過獲利性活動、知識的培養與及奉獻性服務的培養而將自己解脫。雖然我們有別於物質的身體,但是我們不知怎樣地却與它關連起來。第十四章 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517
这一章讲述我们如何来到这个物质世界,以及如何通过利益活动、知识修习和奉献服务来获得解脱。虽然我们不同于物质躯体,却不知为何与之相连。第十四章 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517
在這一章中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解釋物質自然型態是什麼,它們怎樣操作,怎樣束縛,與及怎樣得到解脫,一個了解這一章的人會達到完整的階段。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541
在这一章中,至高无上的主神解释了物质自然形态的本质、运作方式、束缚机制以及解脱途径。领悟本章内容者,将达至圆满境界。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541
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的關係在這一章中有揭示。兩類型的人,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與及解脫了的靈魂在這裏也有解釋。第十六章 聖潔及邪惡的本性564
物质世界与灵性世界的关系在这一章中有揭示。两种类型的人,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与获得解脱的灵魂在这里也有解释。第十六章 神圣与邪恶的本性
這一章敘述的是聖潔的人及邪惡的人的品質。他們的哲學與及他們將會到達的目的地也有述及。結論是一個不追隨經典所定下守則的人被稱為邪惡的人;一個忠心追隨經典訓示的人被稱為聖潔的人。第十七章 信仰的分歧587
这一章讲述了高尚之人和邪恶之人的特质,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他们最终会到达的归宿。结论是:不遵循经典规定准则的人被称为邪恶之人;虔诚遵循经典教导的人被称为高尚之人。第十七章 信仰的差异587
這一章解釋了在祭祀、苦修及佈施的執行上有不同類型的信仰。結論是任何對至尊沒有信仰所做的事情是不恆久的和在這一生及下一生中都沒有用處。第十八章 結論——完整的遁棄609
这一章阐述了祭祀、苦行和布施修行中存在的不同信仰类型。其结论是:凡不以对至尊者的信仰为前提的行为,无论今生来世都不会持久,也不会带来利益。第十八章 结论——究竟弃绝
所有的教導都在這一章中撮要,生命的目標是遁棄與及達到超越三個物質自然型態的超然地位。這可以通過完全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皈依而達到。附錄671
所有的教导都在这章中总结,人生的目标是舍弃物质并达到超越三种自然形态的超然境界。这可以通过完全皈依至尊人格首神圣主奎师那来实现。附录671
博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是一部最出名和最常被翻譯的吠陀 Vedic 宗教文學著作。它(這裏指英譯本)為何會對西方人士產生如此大的吸引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它有戲劇性的內容:因為它所描述的背景是兩隊旗幟飄揚,各守陣地準備開戰的軍隊。它有不明確的意昧——阿尊拿 Arjuna 和他的車伕基士拿Krsna 在陣前的對話正是阿尊拿所不能決定的基本問題:他應否參戰和殺死那些是他的朋和親戚的人呢?它有神秘的一面,因為基士拿在阿尊拿面前展示了祂的宇宙形狀。它有一個異常複雜的宗教觀念和對於知識、工作、紀律、信仰和它們互間關係的看法。這些問題都曾經困擾着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其它宗教。書本內所談的不獨是詩一般情感的流露,而是一個達到宗教滿足感的特定方法。除了來自南印度的長著博伽瓦達普蘭那 Bhāgavata-purāṇa 外,梵歌(Bhagavad-gita 的簡稱)是最常被引述的歌地亞外士那瓦 Gauḍiya Vaiṣṇava派哲學著作。這一派哲學的現世嫡系導師便是史華米.巴帝維丹達 SwamiBhaktivedanta。此外士那瓦學派 Vaiṣṇavism 的創立人或復興人是公元1486-1533年生於孟加拉的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Kṛṣṇa-Caitanya Mahāprabhu,也是目前在印度次大陸東部最有勢力的宗教力量。歌地亞外士那瓦派認為巴帝(Bhakti——意指虔誠的奉獻)是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愛的直接和有效的宗教力量,而基士拿本身便是至高無上的神,並不是任何一個神祇的化身。它的教義是將一個人的全部作業奉獻給神,從聖典中聆聽基士拿的故事,歌頌基士拿的名字,清洗、沐浴和衣着基士拿的「穆狄」mūrti,餵養祂和取食祭餘的食物,越是這樣做便越能溶滙在祂的聖恩中以至改變了自己:奉事者終於變成為一個接近基士拿的人和能夠與主會面。
博伽梵歌是最著名且被翻译最多的吠陀宗教文献。它为何对西方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它具有戏剧性的情节:背景是两支旌旗招展、严阵以待的军队。它包含着深刻的困惑——阿周那与他的车夫克里希那在战前的对话,正是阿周那无法决断的根本问题:他是否应该参战并杀死自己的亲友?它展现了神异景象,因为克里希那向阿周那显现了宇宙形态。它提出了极其复杂的宗教理念,涉及知识、行动、修行、信仰及其相互关系。这些议题也曾困扰其他时代、其他地区的宗教。书中内容不仅是诗意的情感抒发,更指明了获得宗教解脱的具体途径。除南印度流传的《博伽瓦谭》外,《梵歌》是高迪亚外士那瓦派最常引证的哲学典籍。该派现任导师是斯瓦米·巴克提维丹塔。外士那瓦派的创立者(或复兴者)是1486-1533年生于孟加拉的圣柴坦尼亚·摩诃帕布,该派现已成为印度次大陆东部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力量。高迪亚外士那瓦派认为虔信(巴克提)是达成人神之爱的直接有效途径,克里希那本身就是至高神而非某位神明的化身。其教义要求将全部行动奉献给神,通过聆听经典中克里希那的事迹、诵念圣名、清洁供奉神像、向神像献食并享用祭余等修行,逐渐融入神的恩典中实现自我转化:奉献者最终将成为亲近克里希那的人,得以面见至尊主。
史華米.巴帝維丹達以正統的方法來闡述梵歌。還有西方的讀者可以有機會看看一個基士拿的信徒怎樣去解釋自己的讀本。這是一部註釋豐富和出名的吠陀傳統著作,所以從許多角度來說它都是受歡迎的,它可以被用作大學生重要的課本,它可以讓我們聆聽一個技巧高超的譯述者對這樣高深的宗教哲理作出解釋,它讓我們洞察到歌地亞外士那瓦學派正宗的和具高度說服力的見解。它讓梵文 Sanskrit 學者在機會在書中所印的廸云拿加利 Devanagari 字體和音譯中去解釋或甚至辯議梵文的原義(雖然我以為史華米 Swami 的梵文學術性地位是無可置疑的)。最後,對那些並非專門讀者來說,書中流暢的文字和虔誠的態度真是可以打動很多敏感讀者的心靈。同時書中的插圖是由美國信徒所繪畫,這對那些熟識當代印度宗教藝術的人仕來說可能有點感到驚異。
史华米·巴帝维丹达以正统方式阐释《薄伽梵歌》。西方读者得以了解一位奎师那信徒如何解读自己的经典。这部注释详实、声名远扬的吠陀传统典籍广受欢迎:既可作大学生重要教材,又能让我们聆听娴熟译者诠释如此深邃的宗教哲理,更使人洞悉高迪亚外士那瓦学派正宗且极具说服力的见解。书中附有天城体梵文及转写文本,为梵文学者提供探讨甚至辩论原义的机会(尽管我认为史华米的梵文学术造诣无可置疑)。对普通读者而言,书中流畅文笔与虔诚态度足以触动敏锐心灵。书中插图由美国信徒绘制,熟悉当代印度宗教艺术的人或许会感到意外。
史華米.巴帝維丹達對於一般學者,那些研究歌地亞外士那瓦學派哲學的人和越來越對古典吠陀哲理有興趣的西方讀者作了一個很大的服務。通過在這荒落的世代中這本闡釋嶄新而雋永的著名讀本的問世,他大大地增進了我們的理解——這是不可置疑的。
史华米·巴帝维丹达为普通学者、研究高迪亚外士那瓦哲学的人以及对古典吠陀哲理日益感兴趣的西方读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衰败的时代,他通过这本阐释新颖而深远的著名读本的出版,极大地增进了我们的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
Professor Edward CḌimock, Jr.
聽說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博伽梵歌原本被翻譯成中文實在讓我高興。這是一件艱難而巨大的工作,可是擔任這個工作的青年信徒表現得非常好,我認為翻譯得不但正確,也相當易讀。
听说世尊A.C.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博伽梵歌原本被译成中文实在让我高兴。这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但负责这项工作的年轻信徒表现得十分出色,我认为译文不仅准确,而且相当流畅易懂。
我只曉得別的博伽梵歌的譯本還有兩個,但是一個不太完全,一個却代表另外一種不同的梵歌訓詁的傳統。目前的這個譯本是非常可取的,因為不但包括全部的梵文原本,也包括譯者對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寫的詳盡注釋所作的謹慎翻譯。
我只知道其他《薄伽梵歌》的译本还有两种,但一个不够完整,另一个则代表不同的注释传统。现在这个译本非常值得推荐,因为它不仅包含完整的梵文原典,还谨慎翻译了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所写的详尽注解。
中國對吠陀思想和印度人民的宗教性一向未加注意,造成隔膜。這部新翻譯的出現,將在打破這種隔膜上起作用,因此它特別受到我的歡迎。何以特別受到我的歡迎?因為我總希望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能得到認可,彼此能夠互相欣賞。
中国对吠陀思想和印度人民的宗教特性一直缺乏关注,导致彼此之间存在隔阂。这部新译作的问世,将有助于消除这种隔阂,因此我尤为欢迎它。为何我特别欢迎它?因为我始终希望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能得到承认,彼此能够互相欣赏。
從事這個翻譯工作很不容易。由於上述的隔膜,造成了把這部翻譯呈獻給中國讀者的大部份困難。而有的時候根本不能在中國典籍中找到合適的相當語來讓人瞭解這個很美的博伽梵歌。我也不得不指出關於研究印度文獻的中文參考書極少。中國的確深受佛教的影響,但是佛教在中國已經中國化,不能代表純粹的印度宇宙觀了。我盼望不久的將來,中、印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能彼此有意義地交換思想和觀點。我相信這部值得讚揚的新翻譯已向這方面跨了重要的一步。
从事这项翻译工作很不容易。由于上述的隔阂,造成了将这部译作呈现给中国读者的大部分困难。有时候根本无法在中国典籍中找到合适的对应词汇来让人理解这部优美的《薄伽梵歌》。我也不得不指出,关于研究印度文献的中文参考书极少。中国确实深受佛教影响,但佛教在中国已经本土化,不能代表纯粹的印度宇宙观了。我盼望不久的将来,中印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能彼此有意义地交流思想和观点。我相信这部值得称赞的新译本已向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曾將「博伽梵歌原本」(英文版)用現在的形式寫出來。但當這部書初版的時候,原稿不幸地被縮短至不足四百頁,沒有插圖和從史里瑪博伽梵歌Śrīmad Bhāgavad-gītā 中而來的大多數節段都沒有解釋。我的其他著作——例如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 Bhāgavatam,史里至尊奧義書 Śrī IIśopaniṣad等——所採用的辦法都是我先寫原著的節段,跟着是英文意譯,一字一字的梵——英解義,譯文,然後是全節意旨。這樣做可使書本很有真實性和學術感而且意義顯明。所以我當時並不高興將原稿截短,後來博伽梵歌需求量增加了,許多學者和信徒也要求我將這部書以本來面目問世,而麥美倫公司(Messrs.Macmillan and Co.)也同意印出本書的原版。因此現在的目的便是將這部巨著的原版連同它嫡傳的註解貢獻出來好使基士拿知覺運動更為鞏固和蓬勃。
我曾将《博伽梵歌原本》英文版按照现有形式编写。但该书初版时,原稿不幸被删减至不足四百页,既无插图,又缺失对《圣典博伽梵歌》多数诗节的阐释。我的其他著作——如《圣典博伽瓦谭》《至尊奥义书》等——均采用以下体例:先列出梵文诗节,附英文意译,逐字梵英对照释义,完整译文,最后阐明诗节主旨。这种编排既确保经典的真实性与学术性,又使义理清晰可辨。因此当时我对原稿遭删减深感遗憾。后来《博伽梵歌》需求日增,众多学者与信徒呼吁以完整面貌再版,麦克米伦公司亦同意刊行原始版本。此刻推出这部巨著原貌并辅以权威注释,正是为了巩固与弘扬奎师那知觉运动。
我們的基士拿知覺運動因為是基於博伽梵歌原本,所以是純真,具有歷史性權威,自然和超越一切範疇的。特別是對於年青一代而言它逐漸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運動,對於年長的一代也漸能引起興趣,年長先生們的熱心程度,可從我弟子們的父親和祖父成為這個基士拿知覺運動大組織的終身會員見諸一斑。在洛杉磯很多父母親都來到我跟前感謝我帶領這個世界性的基士拿知學運動。他們中有些人說我在美國發起這個運動,是美國人的大幸。其實這個運動的父親是基士拿本人,在很久以前便開始通過使徒傳遞至人類社會。如果我在這方面有任何功勞,都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而是屬於我永恆的靈魂導師——世尊.唵.韋施紐巴達.巴拉瑪罕沙.巴里哇乍阿闍黎耶.一〇八.史里.史里瑪.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巴佈巴。His DivineGrace Om Viṣṇupāda Paramahaṁsa Parivrā-jakācārya 108 Śrī śrīmad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i Mahārāja Prabhupāda.
我们的奎师那知觉运动因为基于《薄伽梵歌》原本,所以是纯正的,具有历史权威,自然且超越一切范畴。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它正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对年长者也日益产生吸引力。年长者的热情程度,可以从我弟子们的父亲和祖父成为这个奎师那知觉运动大组织的终身会员中看出。在洛杉矶,许多父母来到我面前,感谢我领导这个全球性的奎师那知觉运动。他们中有些人说,我在美国发起这个运动是美国人的大幸。其实,这个运动的创始人就是奎师那本人,很久以前便通过使徒传递到人类社会。如果我在其中有任何功劳,那都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永恒的灵性导师——世尊 奥姆 维施努帕达 帕拉玛罕萨 帕里瓦拉贾卡查尔亚 108 施瑞 施瑞玛德 巴克提希丹塔 萨拉斯瓦提 哥斯瓦米 玛哈拉佳 帕布帕德。
如果說我本人在這件事情上有任何功勞的話,那祇是我盡力將博伽梵歌原本毫無歪曲地貢獻出來。在我的博伽梵歌原本未問世之前,幾乎所有博伽梵歌的英譯本都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而寫的。但是我們的意圖却是為了履行傳達至高無上的神——基士拿(或譯克釋拏)的使命而寫,博伽梵歌原本是為了要傳達基士拿的意志,我們並不像其他世俗的推考者如政治家、哲學家或科學家一樣,儘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知識很豐富,但是對於基士拿却知道得甚少。當基士拿說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等時,我們並不像其他所謂學者一樣說基士拿和祂的內在靈魂是不同的。基士拿是絕對的,在基士拿的名字、基士拿的形像、基士拿的特質、基士拿的消遣之間並無任何不同。基士拿的絕對地位對於那些不是基士拿 paramparā(嫡系)信徒的人來說是很難被了解的。通常那些所謂學者、政治家、哲學家和史華米(可以控制意念和感官的人),都乏備了對基士拿完整的知識,寫博伽梵歌的評註時,他們不是抹殺便是排斥基士拿。這些對博伽梵歌非權威性的評論名為摩耶華弟巴士耶 Māyāvādī-Bhāṣya,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 叫我們對那些非權威性的人提高警覺。主采坦耶很清楚地說任何人想由摩耶華弟的角度去了解博伽梵歌是會鑄成大錯的。錯誤的結果將會使到被誤引的博伽梵歌讀者在靈性指引的道路上感到迷惘和不能夠回家,回到至高的神那裏去。
若说我在此事上有所贡献,那仅仅是我努力将《博伽梵歌》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未加任何歪曲。在我的《博伽梵歌》原本问世之前,几乎所有的英译本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作。然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履行传达至尊主奎师那(亦称克里希纳)的使命,《博伽梵歌》原本旨在传达奎师那的旨意。我们不像那些世俗的推究者,如政治家、哲学家或科学家,尽管他们在其他领域学识渊博,对奎师那却知之甚少。当奎师那说“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心意常念我,成为我的奉献者,崇拜我,向我顶礼)等话时,我们不会像其他所谓的学者那样声称奎师那与他的内在灵魂有所不同。奎师那是绝对的,在他的名号、形象、品质和娱乐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对于那些不属于奎师那嫡传(paramparā)传承的人来说,奎师那的绝对地位是难以理解的。通常那些所谓的学者、政治家、哲学家和史瓦米(能够控制心意和感官的人)都缺乏对奎师那的完整认识,他们在评注《博伽梵歌》时,要么抹杀奎师那,要么排斥他。这些对《博伽梵歌》的非权威评注被称为“摩耶瓦迪诠释”(Māyāvādī-Bhāṣya),主柴坦亚(Lord Caitanya)告诫我们要警惕这些非权威之人。主柴坦亚明确指出,任何人若试图从摩耶瓦迪的角度去理解《博伽梵歌》,必将犯下大错。这种错误的后果是,被误导的《博伽梵歌》读者将在灵性指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无法回归至尊神那里。
如同基士拿每隔梵王婆羅賀摩的一天,即每隔八十六億年,降臨這個星球的目的一樣,我們唯一目標是要將博伽梵歌原本獻出來指引被條件限制了的學生。在博伽梵歌中這個目標是這樣地述及,我們應該原原本本的接受;不然便沒有意思去了解這本書和它原述者——主基士拿。主基士拿最初在百億萬年對太陽神講述博伽梵歌,直接和基於基士拿的權威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和了解博伽梵歌的歷史性意義,沒有通過基士拿的意志去了解梵歌是一個極大的罪過。為了免於觸犯這個罪過,我們便要像基士拿的第一個門徒阿尊拿一樣地以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觀念去認識主。這樣的認識便會真正有益和權威地造福人類社會去完成生命的使命。
正如克里希纳每隔梵天婆罗贺摩的一天,也就是每隔八十六亿年降临这个星球的目的一样,我们唯一的目标是将《博伽梵歌》的原义呈现出来,引导受条件限制的学生。在《博伽梵歌》中,这一目标被明确阐述,我们应当如实接受;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及其原始讲述者——主克里希纳。主克里希纳最初在亿万年前向太阳神讲述了《博伽梵歌》,基于克里希纳的权威,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并理解《博伽梵歌》的历史意义。若不通过克里希纳的意愿去理解《博伽梵歌》,便是极大的罪过。为了避免这一罪过,我们需要像克里希纳的第一个门徒阿尔诸那那样,以对至尊人格首神的觉悟去认识主。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有益并权威地造福人类社会,完成生命的使命。
基士拿知覺運動對人類社會是必要的,因為它使生命達到完滿的境界。博伽梵歌中很詳盡地解釋如何去做。不幸地,世俗的爭論者利用了博伽梵歌來進行他們邪惡的習性,錯誤地引領羣眾去正確地了解生命簡單的原則。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神或基士拿是如何的偉大和每個個體生命的實際地位。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個體生命永遠是僕人的身份;除非他侍奉基士拿,不然便會侍奉物質世界中三種不同型態下所產生各類型的幻影。這樣便會在輪廻的圈子中打轉,就算那所謂摩耶華弟的推考者也不能幸免。這個知識造成了一門重要的科學,而每一個生物體都應該為了本身的利益去聆聽它。
黑天知觉活动对人类生活是必要的,它能使人达到完美境界。博伽梵歌详细解释了如何实践。遗憾的是,世俗争论者利用博伽梵歌来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误导大众正确理解生命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明白神或黑天的伟大,以及每个灵魂的真实地位。每个生命体都应认识到自己永恒是仆从的身份;若不侍奉黑天,就必会受物质世界三种形态产生的种种幻象奴役。如此便陷入轮回循环,就连那些自诩为摩耶论的研究者也不例外。这门学问构成了一门重要科学,每个生命体都应为自身利益来聆听学习。
一般人,尤其是在這卡利年代(Age of Kali),都被困於基士拿的外在能量裏,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的進步會使每一個人都感到快樂。他們不知道物質的外在本性是很頑強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受制於物質本性嚴密的定律。一個生物體很快樂地是主的一部份,所以它的天然任務便是去侍奉主。在迷惑中一個人會通過滿足身體官能的各種形態去得到快樂,但他將永遠得不到快樂。他應該以滿足主的感受來代替滿足自己個人的物質感受。這便是生命最完滿的境界。主需要這樣,祂命令這樣去做。要了解這是博伽梵歌的中心。我們的基士拿知覺運動是教導整個世界這個中心思想,因為我們並沒有沾污博伽梵歌原本的主題,任何人認真地想從博伽梵歌的學習中得到成果,便應從基士拿知覺運動中請求幫助和在主的直接帶領下實實在在地認識博伽梵歌。所以我們的希望是人們會從閱讀如我們在這裏所貢獻出的博伽梵歌原本中取得最大成果,就算祇有一個人成為主的真正純潔奉獻者我們都將會認為嘗試是成功了。
普通人,特别是在这个卡利年代,都被困在奎师那的外在能量中。他们错误地认为物质进步能带来快乐。殊不知物质本性极为顽固,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物质本性的严格法则。
生物本是主的一部分,其自然职责就是服务主。但受迷惑的人总想通过满足感官来获得快乐,这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快乐。正确的做法是:不再追求个人感官满足,转而取悦主。这才是生命的完美境界。主需要这样的服务,也命令我们这样做。这就是《博伽梵歌》的核心教导。
我们的奎师那知觉运动正是要向全世界传播这个核心真理。因为我们完整保留了《博伽梵歌》的原始教义。任何人若想通过学习《博伽梵歌》获得真知,都应当寻求奎师那知觉运动的指导,在主的直接引领下真正理解这部经典。
因此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读者能通过我们呈现的这个《博伽梵歌》原本获得最高启迪。哪怕只有一个人因此成为主真正的纯净奉献者,我们所有的努力就都值得了。
博伽梵歌——神之歌——是經過一個五千年來沒有中斷過的使徒傳遞系列傳下來的,所以在這裏稱為博伽梵歌原本。梵歌不單祇是吠陀文學的精華,更是喚起全世界人類靈性覺悟的基士拿知覺運動的最基本讀物。先師世尊 A. 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為了傳播這個訊息而對梵歌原本用英文作了極握要的翻譯及解釋,並囑命弟子們將梵歌再翻譯成世界各地的文字及加以印行。這部中譯本便是在這個大前題下寫成的,在全書十八章各節的中譯及要旨中,譯者的唯一資格便是沒有半點混雜原樣地從英文翻譯過來,因為這是接受博伽梵歌的正當態度,如梵歌第四章第三十四節所述:
《博伽梵歌》——神之歌——是通过一个延续五千年的师徒传承体系完整传递下来的,因此在这里被称为《博伽梵歌》原始版本。这部经典不仅是吠陀文献的精华,更是激发全人类灵性觉悟的奎师那知觉运动的核心读物。
师尊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为传播这一真理,对梵歌原始版本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英文翻译与阐释,并嘱托弟子们将其译成各种语言广泛流通。这部中文译本正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全书十八章的每一节译文及要旨中,译者的唯一准则就是完全忠实地转译英文原意,因为这是接受《博伽梵歌》的正确态度,正如第四章第三十四节所言——
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upadekṣyanti te jñānaṁ
jñāninas tattva-darśinaḥ
「試圖去接近一個靈魂導師從而學習真理、服從地詢問他和對他效勞服務,自覺了的靈魂可以將知識啟廸給你,因為他已經見過真理。」
想要学习真理,就该亲近觉悟的导师,谦恭求教,虔诚侍奉。明心见性的智者能为你揭示真知,因为他已亲证真理。
譯者在此懇請讀者諸君能抱着一個開明的態度進入了解博伽梵歌原本的精神,因為這是主史里基士拿的話,我們將會因此而受益無窮。祇要有人能領悟這中譯本的意旨和成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奉獻者,譯者便沒有辜負了這個使命。
在此恳请读者以开放的心态理解《薄伽梵歌》的原始精神,这是主奎师那的教导,我们必将从中获得无尽利益。只要有人能领会此译本的要义并成为至尊人格首神的奉献者,译者的使命便算圆满完成。
om ajñāna-timirāndhasya jñānāñjana-śalākayā
cakṣur unmīlitaṁ yena tasmai śrī-gurave namaḥ
śrī-caitanya-mano 'bhīṣṭaṁ sthāpitaṁ yena bhū-tale
svayaṁ rūpaḥ kadā mahyaṁ dadāti sva-padāntikam.
我誕生在最黑暗的愚昧中,而我的靈魂導師用知識的火炬睜開了我的眼睛。我向他作虔敬的揖拜。
我出生在愚昧的黑暗中,我的上师用智慧之光照亮了我的双眼。我向他虔诚顶礼。
史里拉.勞巴.哥史華米巴佈巴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為了履行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 的志願而在這個物質世界創立了傳道使命,他何時才會讓我庇蔭於他蓮花足下呢?
圣茹帕·哥斯瓦米·帕布帕德为执行主柴坦尼亚的意愿在这个物质世界建立了传教使命,他何时才会让我皈依于他的莲花足下?
vand 'haṁ śrī-guroḥ śrī-yuta-pada-kamalaṁ śrī-gurūn vaiṣṇavāṁś ca
śrī-rūpaṁ sāgrajātaṁ saha-gaṇa-raghunāthānvitaṁ taṁ sa-jīvam
sādvaitaṁ sāvadhūtaṁ parijana-sahitaṁ kṛṣṇa-caitanya-devaṁ
śrī-rādhā-kṛṣṇa-pādān saha-gaṇa-lalitā-śrī-viśākhānvitāṁś ca.
我向我靈魂導師的蓮花足下和所有外士那瓦人士 Vaiṣṇavas 足下作虔敬的揖拜。我向史拉.勞巴.哥史華米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的蓮花足下與及他的長兄珊拿坦拿.哥史華米 Sanātana Gosvāmī,瓦琨那陀.達沙 RaghunāthaDāsa 及瓦琨那陀.巴克陀 Raghunātha Bhaṭṭa,高巴拉.巴赫陀 GopālaBhaṭṭa 和史里拉.芝瓦.哥史華米 Śrīla Jīva Gosvāmī 作虔敬的揖拜。我向主基士拿采坦耶 Lord Kṛṣṇa Caitanya 和主尼鐵晏蘭達 Lord Nityānanda與及阿特威陀.阿闍黎耶 Advaita Ācārya 加達哈拿 Gadādhara,史里瓦沙Śrīvāsa 和其他同僚作虔敬的揖拜。我向史里瑪蒂.媧妲環尼 Śrīmatī Rādhārāṇī和史里基士拿及祂們的同伴史里拿烈達 Śrī Lalitā 和維沙卡 Viśākhā作虔敬的揖拜。
我恭敬顶拜我灵性导师的莲花足和所有外士那瓦的莲花足。我恭敬顶拜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的莲花足,以及他的兄长萨纳坦·哥斯瓦米、茹阿古纳特·达萨、茹阿古纳特·巴塔、哥帕拉·巴塔和施瑞拉·吉瓦·哥斯瓦米的莲花足。我恭敬顶拜主奎师那·柴坦尼亚和主尼提安南达,以及阿兑塔·阿查尔亚、嘎达达尔、施瑞瓦斯和其他同修。我恭敬顶拜施瑞玛提·茹阿达茹阿妮和施瑞奎师那,以及他们的同伴施瑞拉丽塔和维莎卡。
he kṛṣṇa karunā-sindho dīna-bandho jagat-pate
gopeśa gopikā-kānta rādhā-kānta namo 'stu te.
啊!我親愛的基士拿,您是苦惱者的朋友和萬物創造的來源。您是牧牛女gopis 的主人和媧妲環尼的愛人。我向您作虔敬的揖拜。
啊!我亲爱的奎师那,您是苦难众生的庇护者,一切万有的创造之源。您是牧牛姑娘们的主人,茹阿妲的挚爱。我虔诚地向您顶礼。
tapta-kāñcana-gaurāṅgi rādhe vṛndāvaneśvari
vṛṣabhānu-sute devi praṇamāmi hari-priye.
我向全身膚色如熇金的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之后媧妲環尼致敬。您是溫莎班露 Vṛṣabhānu 王之女主基士拿非常寵愛您。
我向全身肤色如纯金的温达文之主母牧牛姑娘致敬。您是温莎班努王的女主,奎师那深深爱着您。
vāñchā-kalpatarubhyaś ca kṛpā-sindhubhya-eva ca
patitānāṁ pāvanebhyo vaiṣṇavebhyo namo namaḥ.
我向所有的外士那瓦 Vaisnava 主的奉獻者作虔敬的揖拜。他們是可以和如願樹一樣地滿足每一個人的願望和對墮落了的靈魂充滿憐愛心。
我恭敬地向所有外士那瓦主的奉献者顶礼。他们如如意树般满足众生心愿,对堕落灵魂满怀慈悲。
śrī kṛṣṇa caitanya prabhu nityānanda
śrī advaita gadādhara śrīvāsādi-gaura-bhakta-vṛnda.
我向史里基士拿采坦耶、巴佈尼鐵晏蘭達、史里阿特威陀、加達哈拿、史里瓦沙和其他一系列的事奉者作虔的揖作。
我向圣柴坦亚、圣尼提阿南达、圣阿特维塔、圣加达尔、圣瓦斯以及其他所有奉献者致以虔诚的顶礼。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哈里克里希纳,哈里克里希纳,克里希纳克里希纳,哈里哈里
博伽梵歌又名吉吐般尼沙 Gītopaniṣad。它是吠陀 Vedic 知識的撮要和吠陀文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奧義書 Upanisad。博伽梵歌已經有很多英文的譯本,為何還要另外的一本呢?可以這樣解釋:最近有位美國的女士要我介紹一本英譯的博伽梵歌、當然在美國已經有很多博伽梵歌的英譯本,但如同在印度一樣,在我所看過的版本中,沒有一本可以嚴格地說是具有權威性的,因為幾乎在每一版本中,註譯者都是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而沒有觸及到博伽梵歌原本的精神。
博伽梵歌又称吉吐般尼沙,是吠陀知识的精华,也是吠陀文献中最重要的奥义书。博伽梵歌已有许多英文译本,为何还要再出一本呢?可以这样解释:最近有位美国女士请我推荐一本英译的博伽梵歌。当然美国已有很多译本,但正如在印度一样,我看过的版本中,没有一本能严格称得上权威,因为几乎每个版本的译者都在表达个人观点,未能传达博伽梵歌原本的真义。
博伽梵歌的精神在博伽梵歌裏面述及到的是這樣:如果我們想服用某種藥物,我們便要依照藥方上的指示去做。我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測度或是朋友的意思去服用,一定要依照藥方上的指示或醫生吩咐才可。同樣道理,博伽梵歌是應該通過講述者本身來接受的。博伽梵歌的講述者便是主史里基士拿,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篇中被描述為具有至高者性格的神——博伽梵 Bhagavān。「博伽梵」一詞有時是指一些有力量的半神人,很明確地在這裏博伽梵是指稱主史里基士拿本身為一偉大性格的人,但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主史里基士拿是具有至高性格的神,所有偉大的靈魂導師 acaryas 如山伽阿闍黎耶 Śaṅkarācārya 喇瑪瑙阿闍黎耶 Rāmānujācārya 摩特華闍黎耶 Madhvācārya,年巴伽史華米Nimbārka Svāmī,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和很多其他印度吠陀知識權威都承認了這一點。主本身在博伽梵歌中亦把自己作為具有至高無上人格的神,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和所有的普蘭那經 Purāṇas,尤其是名為博伽瓦達普蘭那經 Bhāgavata Purāṇa 的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基士拿是這樣被接受了(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svayam)。所以我們應該把博伽梵歌看作是在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所指示下一樣的來接受。
《博伽梵歌》的精神在于:要像服药一样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不能凭自己猜测或朋友建议随意服用。同样,《博伽梵歌》必须通过讲述者本人来理解。这部经典的讲述者是主奎师那,书中每一章都称他为至尊人格神——薄伽梵。虽然“薄伽梵”一词有时也指其他有能力的半神人,但这里明确指主奎师那本人就是至尊人格神。我们必须明白主奎师那的至高神性,所有伟大的灵性导师如商羯罗、罗摩努阇、玛德瓦、尼姆巴卡·斯瓦米、柴坦尼亚·玛哈帕布等印度韦达权威都确认这一点。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亲自宣告自己就是至尊人格首神,《梵天赞》《往世书》——尤其是《圣典博伽瓦谭》也明确记载“奎师那就是薄伽梵本人”。因此,我们应当将《博伽梵歌》视为至尊人格首神亲授的真理来接受。
(1)imaṁ vivasvate yogaṁ proktavān aham avyayam
vivasvān manave prāha manur ikṣvākave 'bravīt.
(2)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sa kāleneha mahatā yogo naṣṭaḥ parantapa.
(3)sa evāyaṁ mayā te 'dya yogaḥ proktaḥ purātanaḥ
bhakto 'si me sakhā ceti rahasyaṁ hy etad uttamam.
這裏主告訴阿尊拿 Arjuna 說這種瑜伽:博伽梵歌(神的頌歌)首先是講述及太陽神聽,跟着太陽神將它傳述及曼紐 Manu,跟着曼紐把它傳述給給伊士瓦古 Ikṣvāku,如此這樣使徒傳系地一個傳一個,這種瑜伽便這樣流傳下去。但是經過年遠日久傳失了,結果主便要重新再講述它。這次便是在庫勒雪查戰場上對阿尊拿說的。
这里,主告诉阿尊拿说这种瑜伽:博伽梵歌(神的颂歌)最初由太阳神听闻,接着太阳神传给曼纽,曼纽又传给伊士瓦古,如此代代相传,瑜伽就这样流传下来。但经过漫长岁月,传承中断了,所以主现在重新讲述它。这次是在库勒雪查战场上对阿尊拿说的。
祂告訴阿尊拿祂之所以將最高的秘密向他講述是因為他是祂的奉獻者和朋友。這裏的旨意是博伽梵歌是特別為主的奉獻者而設,有三種類型的超無主義者:幾亞尼 jñānī,瑜祁 yogī 和巴達 Bhakta,即非人格性神主義者,冥想者和奉獻者。在這裏,主基士拿很明顯地告訴阿尊拿說祂要將他成為一個新的paramparā 巴南喇(使徒傳系)的受聽者,因為舊的傳系中斷了。所以主的意旨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巴南巴喇,一個從思想上與由太陽神傳來相符的使徒傳系。同時這也是主的意旨要透過阿尊拿重新傳播祂的道理。祂想阿尊拿成為了解博伽梵歌的權威。因此我們見到阿尊拿被訓導了博伽梵歌,因為他是主的奉獻者,基士拿的直接學生,也是祂親密的朋友。因此博伽梵歌最能使具有與阿尊拿相同品質的人了解。亦即是說他應該是主的直接奉獻者。一旦當他成為主的奉獻者時他與主的關係便是直接的。這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但簡單地說來一個奉獻者與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的關係有五種:
他告诉阿周那,之所以向他揭示这至高无上的奥秘,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奉献者和挚友。这意味着《薄伽梵歌》是专门为至尊主的奉献者而设。超然主义者分为三类:智慧追求者、冥想修行者和虔诚信徒。主克里希那在此明确表示,要让阿周那成为新使徒传承的接受者,因为旧传承已经中断。主的意愿是重建一个与太阳神一脉相承的灵性传承体系,同时要通过阿周那重新传播他的教义。主希望阿周那成为理解《薄伽梵歌》的权威。因此我们看到阿周那被授予《薄伽梵歌》的教导,正因为他是主的奉献者、克里希那的直接门徒,也是他亲密的朋友。所以《薄伽梵歌》最能被具有阿周那同等品质的人所理解,即必须是主的直接奉献者。一旦成为主的奉献者,他与主的关系就是直接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简而言之,奉献者与至尊人格神的关系可分为五种:
<ul><li>一、一個人可以為在被動狀況下的奉獻者;</li><li>二、一個人可以為在主動狀況下的奉獻者;</li><li>三、一個人可以為朋友身份的奉獻者;</li><li>四、一個人可以為父母身份的奉獻;</li><li>五、一個人可以為夫婦愛侶關係的奉獻者。</li></ul>
阿尊拿與主的是朋友的關係。當然這個朋友的關係和物質世界中所找到的朋友關係有着天壤之別。這並非每一個人所能有的超然朋友關係。當然每一個人和主都有一個獨特的關係,這個關係會因虔誠的奉獻而發展起來。但在我們目前的生命狀況中,我們不但忘記了至尊的主,而且還忘記了與主永恆的關係。在億億兆兆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生物體,都與主有一個永恆的特定關係,這個關係名為史瓦勞巴 svarūpa。通過虔誠的奉獻,一個人可以使這個史瓦勞巴復甦,那個階段名為史華勞巴.適底——一個人的固有地位的完滿化。因此阿尊拿是一個奉獻者,而他與主是以朋友的關係交往。
阿尊那与主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与物质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朋友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神圣朋友关系。当然每个人与主都有一个独特的关系,这种关系会通过虔诚的奉献而逐渐显现。但在我们目前的生命状态中,我们不仅忘记了至尊的主,还忘记了与主永恒的联结。在无数生命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与主有着永恒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自性形态。通过虔诚的奉献,一个人可以恢复这种自性形态,这个阶段称为自性觉悟——一个人固有地位的圆满实现。因此阿尊那是一位奉献者,他与主以朋友的关系相处。
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阿尊拿怎樣去接受博伽梵歌。他接受的態度可在第十章中找到。
我们要注意的是阿周那是如何接受《薄伽梵歌》的。他接受的态度可以在第十章中找到。
(12)arjuna uvāca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puruṣaṁ śāśvataṁ divyam ādi-devam ajaṁ vibhum
(13)āhus tvām ṛṣayaḥ sarve devarṣir nāradas tathā
asito devalo vyāsaḥ svayaṁ caiva bravīṣi me.
(14)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 yan māṁ vadasi keśava
na hi te bhagavan vyaktiṁ vidur devā na dānavāḥ.
「阿尊拿說:您是至高的婆羅門,至終的目的,至高的居所和淨化者,絕對的真理和永恆的聖人。您是最原始的神,超然和原本的,您是天上的和統有美艷。所有的偉大聖賢如拿拉達 Nārada、阿斯陀 Asita、德瓦拉 Devala、和維亞薩 Vyāsa 都這樣頌揚您,而您現在也親自這樣告訴我。啊!基士拿,我將您所告訴我的一切當作真理接受。主啊,一般的神或魔鬼都不能認識您的本性。」(10.12-14)
阿周那说:您是最高的梵,终极的归宿,至高无上的居所与净化者,绝对真理与永恒的圣者。您是原初之神,超然而永恒,您是遍在者,拥有无尽的美妙。那罗陀、阿私陀、提婆罗、毗耶娑等大圣者都如此赞颂您,如今您也亲口向我宣说。克里希那啊!您所言一切我都信受奉行。世尊啊!无论是天神还是阿修罗,都无法了知您的真实本性。(10.12-14)
從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口中聆聽過博伽梵歌之後,阿尊拿接受了基士拿為 Paraṁ Brahma,至高的婆羅門。每一個生物體都是婆羅門,但至高的生物體,或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至高的婆羅門。Paraṁ dhāma 意即祂是至高的歇息或所有事物的居所,pavitram 意即祂是純潔的,沒有受到物質的沾染,puruṣam 意即祂是至高的享受者,divyam 超然的,ādi-devam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ajam 未生的,和 vibhum 最偉大的,全面遍透的。
从至高无上的主口中聆听了博伽梵歌后,阿周那接受了奎师那作为至上梵,即最高的绝对真理。一切生命体都是梵,但至尊者即至高无上的主是最高的梵。至高居所意味着祂是一切众生的归宿,纯净意味着祂不受物质污染,至上享受者意味着祂是终极的体验者,超然意味着祂超越物质世界,原初之主意味着祂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无生意味着祂不受生死束缚,遍在者意味着祂无所不在且无限广大。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基士拿是阿尊拿的朋友,阿尊拿對祂說這些話祇是出於阿諛奉承。但是阿尊拿為了要將博伽梵歌讀者心中的這類疑問打消,在他的下一些句子中附上這些讚揚說基士拿不單祇是被他接受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還有權威人仕如聖賢拿拉達、阿斯陀、德瓦拉、維亞薩等都是這樣說。這些偉大的人物都被所有的靈魂導師承認為傳播原本吠陀知識的。所以阿尊拿告訴基士拿說他對祂所說的一切都接受為真。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我對您所說的一切都接受為真理」阿尊拿又說神的性格是很難被了解的,就算偉大的半神人也不能了解祂。即是高於人類的生物也不能了解主,所以如果一個人在沒有成為奉獻者之前他怎能了解史里基士拿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奎师那只是阿周那的朋友,阿周那说这些话只是为了奉承。但阿周那为了消除《薄伽梵歌》读者心中的这类疑问,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补充道:奎师那不仅被他视为具有至高无上神格的首神,权威人士如圣哲那罗达、阿西塔、德瓦拉、维亚萨也都这样认为。这些伟人被所有灵性导师公认为传播原始吠陀知识的人。因此阿周那告诉奎师那,他接受奎师那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理。"我确信您所说的一切皆为真实"阿周那还说,神的本质难以被理解,即使伟大的半神人也无法理解。高于人类的生物尚且不能理解主,那么一个人若未成为奉献者,又如何能理解圣主奎师那呢?
所以對博伽梵歌應該以上一種奉獻的精神來接受。一個人不應該想着他和基士拿是平等的,也不應該想着基士拿是一個普通的人物或祇是一個很偉大的人。最低限度在理論上,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阿尊拿這樣說,博伽梵歌這樣說,和試圖了解博伽梵歌的人也這樣說,所以我們應該最低限度在理論上接受史里基士拿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以這種信服的精神我們便可以了解博伽梵歌。除非一個人以一種信服的精神來閱讀博伽梵歌,不然這部書就變得神奇而難以被了解了,因為它是一個極大的玄奧。
因此,应当以虔诚的心态接受《博伽梵歌》。不要认为自己和奎师那是平等的,也不要认为奎师那只是个普通人或仅仅是个伟人。至少在理论上,主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神性存在。阿尔诸那这样说,《博伽梵歌》这样说,研究《博伽梵歌》的人也这样说。所以我们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承认施瑞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神。怀着这样的信心,我们才能理解《博伽梵歌》。除非一个人怀着虔诚的心阅读《博伽梵歌》,否则这部经典就会显得神秘难解,因为它蕴含着深奥的真理。
那麼博伽梵歌是什麼?博伽梵歌的目的是要將人類從物質生存的無知中解放出來。每一個人都有許多方面的困難,正如阿尊拿因為要參加庫勒雪查的戰役而處於困境中一樣。阿尊拿向史里基士拿皈依而結產生了博伽梵歌。不單祇是阿尊拿,我們每個人都因為這個物質的生存而充滿了憂慮。我們這個生存是處於不存在的氣氛中,其實我們是不會被不存在所威脅,我們的存在是永恆的,但是不知如何地我們都被處於阿撒 asat 中。阿撒是指那些不存在的東西。
那么什么是薄伽梵歌?薄伽梵歌的目的是将人类从物质生活的愚昧中解脱出来。每个人都有许多困境,就像阿周那因为要参加俱卢之野的大战而陷入两难一样。阿周那向奎师那寻求庇护,于是产生了薄伽梵歌。不仅是阿周那,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物质生活而充满焦虑。我们生活在无常的氛围中,其实我们并不会被无常所威胁,我们的存在是永恒的,但不知为何我们都陷于非实在之中。非实在是指那些不存在的事物。
在芸芸眾多在受苦的人中,祇有很少數人會詢問他們的處境,他們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被處於這個困惑的地步等等。除非一個人覺悟到質問他的苦惱,除非他領會到他並不想受苦而要找出一個解除所有這些苦惱的辦法,他便不算是一個完滿的人。當這類疑問在一個人的心意上氾起時人性便開始了。在婆羅賀摩經典 Brahma-sūtra 中這種詢問名為 "brahma-jijjñāsā" 婆羅真理索。除非一個人詢問及絕真理的本質,不然他的每一項活動都會被認為是失敗的。因此那些開始詢問為何他們要受苦?或他們從何處而來?和他們死後將往何處去?等問題的人;是要了解博伽梵歌的理想學生。一個真誠的學生要對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具有堅定的敬意。阿尊拿便是一個這樣的學生。
在众多受苦的人中,只有极少数人会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是什么,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除非一个人意识到要反思自己的痛苦,除非他明白自己不愿受苦并想找到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当这类疑问在心中升起时,人性才真正觉醒。在《梵经》中,这种探求被称为“梵的探询”。除非一个人追问真理的本质,否则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徒劳的。因此,那些开始思考自己为何受苦、从何处来、死后又将去向何方的人,才是理解《薄伽梵歌》的理想学生。一个真诚的学生要对至高无上的神怀有坚定的敬意。阿尔诸那就是这样的学生。
當人類忘記了人生的真正目的時,主基士拿便特別降臨在世上來重申這個目的。就算是這樣,在許多許多醒覺了的人中,或許祇有一人已進入了解他固有地位的意識,這博伽梵歌便是對他而說的。其實我們都是被無知之虎所跟隨着,但主對所有生物都很仁慈,特別是對人類。為此神申述了博伽梵歌,使到祂的朋友阿尊拿成為祂的學生。
当人类忘记了人生的真正目的时,主奎师那便降临世间重申这一目的。即便如此,在众多觉醒者之中,或许仅有一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原本的地位,而《博伽梵歌》正是为这样的人讲述的。事实上,我们都被无知之虎追逐着,但主对一切众生都心怀慈悲,尤其对人类。为此,主阐述了《博伽梵歌》,让他的朋友阿周那成为他的学生。
阿尊拿因為和主基士拿是同僚所以他是在所有愚昧之上,但阿尊拿在庫勒雪查戰場上被置於愚昧中去詢問主基士拿有關於人生的問題,好使主能夠解答它們,後世的人類從而得益和定下人生計劃。這樣人們便可以照着去做和使人生的使命完滿化。
阿尊拿因为与主基士拿是同伴,所以他原本超越一切愚昧。但阿尊拿在库勒雪查战场上被置于愚昧之中,向主基士拿询问人生的种种问题,以便主能解答它们,使后世的人类从中受益并制定人生计划。这样人们就可以遵循这些教导,完成人生的使命。
博伽梵歌的主題指引到五種真理的認識。神的科學首先被解釋,跟着便是生物體芝瓦 jīva(s)的法定地位。這裏有伊士瓦拉 īśvara,意即控制者,和芝瓦 jīvas,被控制的生物體。如果一個生物體說他不是在被控制之下而是自由的,他便是神志不清。生物體在每一種情況下都是被控制的,最低限度在這個條件限制下的生命是這樣。因此在博伽梵歌中所討論的主題是伊士瓦拉,最高的控制者,和芝瓦,被控制的生物體。巴克蒂 prakṛti(物質本性)和時間(整個宇宙存在的或物質本性所展示的片段)和因果(作業)karma 也一起被討論及。整個宇宙的展示充滿着不同的作業,而所有的生物體皆從事於不同的作業中。我們應該從博伽梵歌中學習神是什麼,生物體是什麼,巴蒂克是什麼,宇宙的展示是什麼,它是怎樣被時間所控制,和生物體的作業是什麼。
《博伽梵歌》阐述了五种基本真理。首先讲解神的本质,然后说明个体灵魂(jīva)的真实状态。其中涉及主宰者(īśvara)和被主宰的众生(jīvas)。若有人声称自己不受约束、完全自由,那便是痴妄之见。众生始终处于被支配状态,至少在物质生命中如此。因此,《博伽梵歌》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最高主宰者与受支配灵魂的关系,同时分析原质(物质自然)、时间(物质宇宙的存续周期)及业报法则。整个物质世界充满各种业力活动,所有生命体都参与其中。通过学习《博伽梵歌》,我们应当明白神的本质、灵魂的实质、物质自然的运作、宇宙显现的规律、时间的支配作用以及生命体的业报活动。
從博伽梵歌中所討論的這個基本命題裏可以確立的是至高無上的神,或基士拿,或婆羅門,或至高的控制者,或巴拉邁瑪 Paramātmā——你可以用你所喜歡的任何名字——是最偉大的。生物體在本質上和至高的控制者相似。例如主可以控制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及物質本性等,這將會在博伽梵歌的後面幾章中說及。物質本性並不是獨立的。她是在主的指引下作為。正如主基士拿說「巴克蒂 Prakṛti 是在『我』的指引下工作。」當我們看見奇妙的事情在這個宇宙中發生時,我們應該知道在宇宙展示的後面有一個控制者。以為沒有控制者是幼稚的想法。例如,一個小孩或許以為一部汽車不用馬或其他動拉動而能夠行走是奇妙的。但是一個神志清醒的成人曉得這部汽車的工程結構,他知道這部機器的後面是有一個人——一個司機駕駛着。同樣地,最高的主是一個指示所有事物工作的司機。而芝瓦或生物體,如在以後的幾章中所說,是被主接受為祂所屬的部份。金的一小點也是金,從海洋中取來的一滴水也是鹹的;同樣地,我們這些生物體,作為最高控制者——伊士瓦拉,或博伽梵,主史里基士拿的所屬部份,是有着至高主的所有品質的微小度量的,因為我們是微小的伊士瓦拉,受示的伊士瓦拉。我們試圖控制自然,正如我們想控制太空和其他的恆星一樣,因為這個控制的傾向是基士拿所有的。雖然我們有主宰物質自然的意圖,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不是至高的控制者。這點在博伽梵歌中有所解釋。
从《博伽梵歌》阐述的核心观点中可以明确:至高无上的神,或称奎师那、梵天、至高主宰、超灵帕茹阿玛特玛——随你用什么名字称呼——都是最伟大的。生命个体在本性上与至高主宰相似。正如后面章节所述,主能够掌控宇宙万物,包括物质自然。物质自然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在主的指引下运行。主奎师那说过:"物质自然依照我的指令行事。"当我们目睹宇宙中的奇妙现象时,应当明白这一切背后都有主宰者在调控。认为不存在主宰者是幼稚的想法,就像孩童以为汽车无需马拉就能自动行驶般天真。但清醒的成年人知道汽车有精密的机械构造,明白是司机在操控这台机器。同样,至高无上主就是指引万物运作的驾驶者。正如后续章节所述,吉瓦(个体灵魂)被主接纳为祂的所属部分。金粉依然是金,海水的一滴同样咸涩;同理,我们这些作为至高主宰——伊士瓦尔或薄伽梵主施瑞奎师那的所属部分的生命体,也拥有主的一切品质,只是以微小尺度呈现。我们是有限的掌控者,是受指引的掌控者。我们试图征服自然,就像妄图掌控太空和其他星球那样,因为这种掌控欲源自奎师那的属性。尽管我们渴望主宰物质自然,但必须明白我们并非至高控制者。《博伽梵歌》对此有清晰阐释。
什麼是物質自然(本性)?在梵歌中的解釋是為低等的巴克蒂,低等的本質。生物體被解釋為高等的巴克蒂。巴克蒂不論是高等或低等,永遠被控制。巴克蒂是女性,她是被主所控制,正如一個妻子的活動是被她的丈夫所控制一樣。巴克蒂是永遠受示的,受制於主——管制者。生物體和物質自然同樣是受制者,為至高的主所控制。根據博伽梵歌所說,一切生物體,雖然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依然被認作是巴克蒂。博伽梵歌第七章第五節這樣說:「Apareyamitas tv anyām」「這巴克蒂是我的低等自然。」「Prakṛtiṁ viddhi me parāmjīva-bhūtāṁ mahā-bāho」在這之外有另外一個巴克蒂:jīva-bhūtām,生物體。
什么是物质自然?在《薄伽梵歌》中,它被称为低等能量,即低等本性。生物体则被称为高等能量。无论是高等还是低等能量,都永远受到控制。能量是阴性的,她受至尊主的支配,就像妻子的活动受丈夫支配一样。能量永远是被展示的,受制于主——这个控制者。生物体和物质自然同样是被控制者,都受至高无上的主所掌管。根据《薄伽梵歌》所说,一切生物体虽然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仍然被视为能量。《薄伽梵歌》第七章第五节这样描述:这是我的低等能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能量:即生物体。
巴克蒂本身為三種品質所形成:良好型態、熱情型態和愚昧型態。在這三種型態之上是永恆的時間,這三種型態的交替結合和在永恆時間的控制及條件限制下產生的活動名為「業」(因果)。這些活動在不能記憶及的時間已經在進行着,而我們是享受着或苦受着我們活動的果實。舉例如我是一個商人,因為勤奮地用腦筋工作而積聚了一大筆銀行存欵,我便是一個享受者。但是假如我在經營中虧了本,我便是一個苦受者。同樣地,在生命的每一行列中我們享受着或苦受着工作的成果,這便是因果。
巴克蒂由三种形态构成:善良形态、激情形态和愚昧形态。超越这三种形态的是永恒的时间。这三种形态的交替组合以及在永恒时间制约下产生的活动称为业(因果)。这些活动从无法追忆的往昔就已持续进行,而我们正承受着自己行为带来的乐果或苦果。例如我作为商人,若因勤勉经营而积累大量银行存款,便是享受者;倘若经营亏损,则成为受苦者。同理,在生命的每个领域,我们都承受着行为带来的果报,这就是因果法则。
伊士瓦拉(至高的主)、芝瓦(生物體)、巴克蒂(自然)、永恆時間和因果(作業)都在博伽梵歌中被解釋到。在這五者中:主、生物體、物質自然和時間是永恆的。巴克蒂的展示可能是短暫的,但並不是假的。有些哲學家說物質自然的展示是假的,但根據博伽梵歌的哲學或外士那瓦 Vaiṣṇavas 人士來說,則不是這樣。世界的展示並不被認作是假的;而是真的但短暫的。好比一朵橫越天空的雲,或滋長五穀的雨季的來臨。當雨季過後和雲飄過後,所有經過滋潤的農作物便會乾涸。同樣地,這個物質的展示在某段時間內產生,停留一會然後消失。這便是巴克蒂的操作,但這個循環是永恆的,因此巴克蒂是永恆的;並不是假的。主指引這些為「我的巴克蒂」。這個物質自然是至高的被隔離能量,同樣地生物體也是至高主的能量,但是他們並不是被隔離的。他們是永恆地受牽連着。所以主、生物體、物質自然和時間都是相互牽連和永恆的。不過,其餘的一項——因果却不是永恆的。因果的影響可能在很久以前便發生了。我們從不能記憶及的時間已經享受着或苦受着,我們活動的果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作業的後果,這個改變便視乎我們知識的完整性而定。我們都受事於各種不同的活動中。毫無疑問地我們都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活動才可以停止所有這些活動的作用和反應,但博伽梵歌對這點也解釋到。
在《薄伽梵歌》中阐述了自在天(至高主宰者)、吉瓦(个体生命)、巴克提(虔信)、永恒时间以及业报(行为结果)这五个概念。其中,主宰者、个体生命、物质自然和时间都是永恒的。虽然虔信的表现可能是暂时的,但它并非虚假。某些哲学家认为物质世界的显现是虚幻的,但根据《薄伽梵歌》的哲学或毗湿奴派观点,事实并非如此。世界显现不被视为虚假,而是真实却短暂的。就像天空中飘过的云朵,或是带来五谷丰登的雨季。当雨季结束、云朵飘散,所有被雨水滋润的作物终将干枯。同样,这个物质世界的显现会在特定时段产生,存续片刻后消逝。这就是巴克提的运作方式,但这个循环是永恒的,因此虔信本身是永恒的,并非虚妄。至高主宰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我的巴克提"。
物质自然是主宰者的隔离能量,而个体生命同样是主宰者的能量,但并非隔离状态。他们始终与主宰者保持永恒联系。因此,主宰者、个体生命、物质自然和时间都是相互关联且永恒的。然而剩下的业报却非永恒。业报的影响可能源自遥远的过去。从无法追忆的久远时代起,我们就不断承受自身行为带来的苦乐果报,但我们可以通过完整觉悟来改变这些业果。人类都受制于各种业力活动。毫无疑问,我们都不清楚究竟该从事何种活动才能终止所有业力作用,而《薄伽梵歌》对此作出了解答。
伊士瓦拉的地位是至高的知覺。芝瓦,或生物體,因為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也是有知覺的。生物體和物質自然兩者都是巴克蒂,至高主的能量,但兩者中祇有芝瓦是有知覺的;另外一個巴克蒂沒有知覺,分別就在此,所以芝瓦巴克蒂被稱為是上等的,因為芝瓦有有着與主相同的知覺能力。主所有的是至高的知覺,但我們不能夠說芝瓦生物體所有的也是至高知覺。生物體在任何完整的階段也不能有絕對的知覺,說他有的理論是一個錯誤的理論。他的知覺是有的,但並不是完整地或至高地知覺着。
伊士瓦拉的地位是至高的觉知。吉瓦,即生物体,作为至高主的所属部分,也具有觉知。生物体和物质自然两者都是巴克提,即至高主的能量,但其中只有吉瓦是有觉知的;另一个巴克提没有觉知,区别就在于此。因此,吉瓦巴克提被称为上等的,因为吉瓦拥有与主相似的觉知能力。主拥有的是至高的觉知,但我们不能说吉瓦生物体也拥有至高觉知。生物体在任何阶段都无法拥有绝对的觉知,认为他拥有的理论是错误的。他的觉知确实存在,但并非完整或至高。
博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將會解釋到芝瓦和伊士瓦拉兩者間的分別。主是伽士查讚 kṣetra-jñaḥ,有知覺的,正如生物一樣,但是生物體祇是知覺到他自己的身體,而主是知覺到所有的身體。因為祂處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祂知覺到每一個芝瓦的心理動向。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再解釋到巴拉邁瑪 Paramātmā,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以控制者 īśvara 的身份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祂對生物體發出指示根據他自己的願望去做。生物體經常忘記了做什麼。首先他下了決心怎樣去做,但跟着他便受着自己的因果反應所束縛。放棄了一個身體以後,他進入了另個身體,好像我們更換舊衣服一樣。跟着靈魂的投生,他苦受着過去活動的作用和反應。當生物體在良好型態或神志清醒的時候這些活動可以改變,他會明白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去做。如果他這樣做,他便可以完全改變他過往活動的作用和反應。因此,因果並不是永恆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五者(伊士瓦拉,芝瓦,巴克蒂,時間、和因果)中四者是永恆的,祇有因果並不是永恆的。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将解释个体灵魂与至尊主的区别。主是知晓者kṣetra-jñaḥ,具有觉知能力,如同众生一样。但众生只能觉知自己的身体,而主能觉知所有身体。因为他居于每个生命体内,所以能感知每个灵魂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应忘记这一点。接着解释超灵Paramātmā——这位至高无上的主宰以控制者īśvara的身份住在众生心中,根据每个生命体的意愿给予指引。生命体常会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起初他下定决心行动,随后却被业报束缚。舍弃一个躯体后,他进入另一个躯体,如同我们更换旧衣。随着灵魂转世,他承受过去行为的果报。当生命体处于善良形态或神智清明时,这些行为可以转变,他会明白该如何行动。若能如此,就能彻底改变过去行为的业果。因此业报并非永恒。所以说在这五个要素(至尊主、个体灵魂、奉爱、时间、业报)中,前四者是永恒的,唯有业报不是永恒的。
至高的知覺伊士瓦拉和生物體相同的地方是:主的知覺和生物體的知覺都是超然的,知覺並不是由於物質的聯繫而產生,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知覺是在某些規定條件湊合下發展起來的理論在博伽梵歌中並不接受。知覺或許會被物質環境遮蓋而被歪曲地反映了,好比光透過了有顏色的玻璃後便會像是某種顏色一樣,但主的知覺是不會被物質所影響的。主基士拿說:「mayādhyakṣeṇaprakṛtiḥ」。當祂降臨到物質宇宙時,祂的知覺並沒有受物質所影響。假如祂是的話,祂便不會如祂在博伽梵歌裏一樣而變成不適合講述超然的事物。如果一個人的知覺仍沒有脫離物質的污染他便不能講述超然世界的任何事物,所以主並沒有被物質所污染。我們的知覺現在是受物質所污染,博伽梵歌教導我們怎樣去淨化這物質沾污了的知覺。在純潔的知覺中,我們的行動便會配合伊士瓦拉的意志,便會使我們快樂。並不是說我們要停止活動。而是我們的活動要純潔化,淨化了的活動稱為巴帝 bhakti。巴帝的活動在外表上看來如其他的活動一樣,但是它們並不是沾染了的。一個愚昧的人可能以為一個奉獻者的做作與普通人無異,但這類知識膚淺的人並不知道奉獻者或主的活動並沒有受不潔的知覺或物質所染污,它們超然於物質本性的三種型態之上。在這裏,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現在的知覺是染污了的。
至高觉悟者伊士瓦拉与众生相同之处在于:主与众生的觉性都是超越物质层面的,觉性并非由物质联系而产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认为觉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展的理论,在《博伽梵歌》中不被认可。觉性或许会被物质环境遮蔽而扭曲显现,就像光线透过有色玻璃会呈现某种颜色,但主的觉性绝不会受物质影响。主奎师那说:"物质自然在我的监督下运作"。当祂降临物质宇宙时,其觉性始终不受物质沾染。若祂受物质影响,就不可能如《博伽梵歌》所载那样完美开示超然真理。若人的觉性尚未摆脱物质污染,便无法阐述超然境界,因此主始终清净无染。我们当前的觉性正受物质污染,《博伽梵歌》教导我们净化这被污染的觉性。在纯净觉性中,我们的行为将与伊士瓦拉的意志相应,由此获得真正的喜乐。并非要停止一切活动,而是要净化活动,这种净化后的活动称为奉爱(巴克提)。奉爱活动表面看来与普通活动无异,实则纤尘不染。愚者或许认为奉献者的行为与常人相同,但这等见识浅薄之人不明白:奉献者与主的行动始终不受染污觉性或物质影响,完全超越物质三形态。于此,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当下的觉性确实处于污染状态。
當我們被物質沾染後,我們叫做被條件限制了。虛假的知覺表現於我是物質自然產物的印象。這叫做假的自我。一個陶醉於軀體意識的人並不能理解到他的處境。博伽梵歌之被講述是為了要將一個人從生命是軀體的意念中解放出來,阿尊拿將自己處於這樣的一個位置是為了要接受主的訓示。一個人必須要從生命是軀體的意念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超自然主義者的首要活動。一個人若果想要解放,想要自由,便首先要學習他並不是這個物質的身體。「穆地」mukti 或解放的意思是不受物質意念的牽制。在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中解放的定義是:「穆地即解脫出這個物質世界所沾污的知覺而處於純潔的知覺中,博伽梵歌的所有訓示都是為了要喚起這個純潔的知覺,所以從梵歌的最後幾段中可以讀到基士拿問阿尊拿他現在是否處於純潔的知覺中。淨化了的知覺即是跟從主的訓示去做。這便是淨化了的知覺的本意。」因為我們知覺本來已經存在着,是主的所屬的一部份;但我們是會被低等型態的接觸所影響。而主,因為是最高的,所以並不受影響。這便是至高的主與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分別。
当我们被物质污染后,就称为受到条件限制。虚假的知觉表现为"我是物质自然产物"的错误观念,这称为假我。沉迷于躯体意识的人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博伽梵歌》的讲述正是为了将人从"生命即躯体"的错误观念中解脱出来,阿周那将自己置于接受主训示的位置。超然主义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生命即躯体"的观念中解脱。若想获得解脱与自由,首先要明白自己并非这个物质躯体。"穆地"(解脱)意味着摆脱物质观念的束缚。《圣典博伽瓦谭》对解脱的定义是:"穆地即脱离物质世界的污染知觉,回归纯净知觉。"《博伽梵歌》的全部教导都旨在唤醒这种纯净知觉,因此在结尾处可以看到奎师那询问阿周那是否已处于纯净知觉状态。净化后的知觉意味着遵循主的教导行动,这正是纯净知觉的本质。我们的知觉原本就存在,是主的所属部分,但会受低等形态接触的影响。而作为至高无上的主则不受影响,这正是至尊主与受条件限制灵魂的区别。
這種知覺是什麼?這種知覺是「我是」。我是什麼?在沾染了的知覺中「我是」即我是我所觀察到一切的主人。我是享受者。這個世界週轉着是因為每一個生物體都想着他是這個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和主人。物質的知覺有兩種心理上的分類:一類是我是創造者,另外的是我是享受者。但實際上至高的主才是真正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而生物體,既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並不是創造者或享受者,而是合作者。他是被創造者和被享受的。例如,機器的一部份和整個機器合作着;身體的一部份和整個身體同作着。手、足、眼、大腿和其他器官都是身體的一部份,但他們都不是享受者,胃才是享受者。腿走動,手供給食物,牙齒嘴嚼而其他身體的各部份也是為了滿足胃而工作,因為胃是補充身體養料的主要部份,所以每一樣東西都給了胃。養樹要灌溉它的根,養身要飼餵胃,因為身體如果要處於健康的狀況,身體的各部份必須合作去飼餵胃。同樣地,至高的主是享受者和創作者,作為下屬生物體的我們,是應該合作去滿足祂的。這種合作對我們其實是有幫助,正如胃所吸收了的食物有助於其身體各部份一樣。如果手指不把食物送進胃裏而要自己食用,他們是會感到失望的。創造和享樂的中心對象是至高的主,而生物體是合作者。通過合作他們享樂。這個關係又如主人與僕人一樣,如果主人感到完全滿意了,僕人自然便會滿意。同樣地,至高的主是需要被滿足的,雖然生物體本身也有創造和享受這個物質世界的傾向,因為創造展示宇宙世界的主也有這些傾向。
这种觉知是什么?这种觉知是"我是"。
"我是"指的是什么?在受污染的觉知中,"我是"意味着我是我所观察到一切的主人,我是享受者。世界之所以运转,是因为每个生命体都认为自己物质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物质的觉知有两种心理分类:一类认为自己是创造者,另一类认为自己是享受者。
但实际上,至高的主才是真正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生命体作为至高主的部分,既非创造者也非享受者,而是合作者——他们是被创造和被享受的对象。就像机器的零件与整台机器合作,身体的部位与整个身体协同工作。手、脚、眼睛、大腿等器官都是身体的一部分,但享受者是胃。腿行走,手递送食物,牙齿咀嚼,身体各部位都为满足胃而运作,因为胃是滋养身体的核心。同样,树木靠浇灌根部生长,身体靠喂养胃维持健康。
至高的主是享受者和创造者,作为从属的生命体,我们应当通过合作来满足祂。这种合作实际对我们有益,如同胃吸收的食物滋养全身。若手指拒绝将食物送入胃而自行吞食,只会徒劳无获。创造与享受的核心是至高主,生命体是协作者,通过合作获得快乐。这关系如同主仆:主人满足时,仆人自然满足。尽管生命体因展示宇宙的主的影响而带有创造和享乐的倾向,但真正需要被满足的是至高主。
所以我們在博伽梵歌中可以找到整體是包括着至高的控制者,被控制的生物體,展示了的宇宙,永恆時間,和因果(或作業),這些都在書中解釋到。所有這些總括在一起形成了整體,這個整體便稱為至高的絕對真理。整體和完全的絕對真理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史里基士拿。所有的展示都是因為他各種不同的能量,祂是完全的整體。
因此在《薄伽梵歌》中可以看到,整体包含以下部分: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受控制的众生、显现的宇宙、永恒的时间以及业报法则,这些都在经典中得到了阐释。所有这些要素统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被称为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完整而圆满的绝对真理就是至尊人格首神圣奎师那。一切显现都源自祂的各种能量,祂是全然完整的整体。
在梵歌中也解釋到非人格性的婆羅門,也附屬於整體。在婆羅賀摩經典Brahma-sūtra 中對婆羅門的更明確解釋是好比陽光的射線。非人格性的婆羅門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的光芒。非人格性的婆羅門是絕對整體不完整的知覺,在第十二章中所講及的巴拉邁瑪 Paramātmā 概念也是一樣。我們將會看到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 超越於非人格性的婆羅門和局部知覺的巴拉邁瑪之上。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稱為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是這樣開始的: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 anādirādir govindaḥ sarva-kāraṇa-kāraṇam。「基士拿是萬原之原。祂是最初的始原,祂是永恆生命,知識和快樂的形狀。」非人格性的婆羅門知覺是祂 sat(生命)形態的知覺。巴拉邁知覺是祂 cit(永恆知識)的知覺。但基士拿,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的知覺是所有超然形態的知覺:sat,cit,和 ānanda(生命、知識、快樂)的完整形狀 vigraha 中。
《薄伽梵歌》中也提到,非人格的梵从属于整体。《梵经》对此有更清晰的阐述:它如同阳光的射线。非人格的梵其实是至尊人格神的光辉。非人格的梵只是对绝对整体不完整的认知,第十二章提到的超灵概念同样如此。我们将看到,至尊人格神普鲁肖塔玛超越了非人格的梵和局限认知的超灵。至尊人格神被称为"永恒、知识、极乐"的完整形象。《梵天本集》开篇即言:伊什瓦尔至高者奎师那,具有永恒知识极乐之形;无始之始戈文达,乃万因之因。奎师那是万源之源。祂是最初的本原,是永恒生命、知识和喜乐的完美形态。对非人格梵的认知仅触及祂"存在"的层面,对超灵的认知触及祂"永恒知识"的层面,而对奎师那——至尊人格神的认知,则完整涵盖了所有超然维度:存在、认知和极乐构成的完美整体。
智慧並不十分高的人認為至高的真理是非人格性的,然而祂是一個超然的人,所有的吠陀文學中都這樣說。Nityo nityānām cetanaś cetanānām 正如我們都是個別的生物體和有着我們的個別性,至高的絕對真理在最後也是一個人,而對至高無上神的覺悟是所有超然形態的覺悟。完全的整體並不是沒有形狀的。如果祂是沒有形狀的,或祂是少於其他東西,祂便不是完全的整體。完全的整體必須有我們所經驗到的和超越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東西,不然便不是完整的。完全的整體,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有着無限能量的。
智慧不高的人以为至高真理是非人格的,其实祂是超越凡人的神圣存在,所有吠陀经典都如此宣说。正如我们是个体生命并拥有各自的独特性,至高绝对真理本质上也是人格性的,对至尊主的觉悟即是对一切超越形态的觉悟。完整的整体并非无形无相。若祂无形无相或有所欠缺,就不能称为完整。完整的整体必须包含我们所能体验及超越体验的一切,否则就不圆满。具有完美神格的绝对整体,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
基士拿怎樣在各種不同能量之內操作也在博伽梵歌中述及。這個我們處身其中的現象世界或物質世界本身也是完整的,因為根據數論哲學 Sāṅkhyaphilosophy,短暫展示物質宇宙中的二十四種元素是被安排到可以完全供給維繫這個宇宙所需的一切資源。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是需要的。這個展示的時間是被至高整體的能量所管限,當這個時間到後,這些短暫的展示都會被整體完整的安排所毀滅。對小的整體單位,即生物體來說,知覺整體的工具是完整的,而所有不完整經驗的由來是因為對整體的認識不夠完整,因此博伽梵歌包含着吠陀智慧的完整知識。
基士拿如何在各种不同能量中运作,也在《博伽梵歌》中有所阐述。我们所在的这个现象世界或物质世界本身是完整的,因为根据数论哲学,短暂显现的物质宇宙中的二十四种元素被安排得足以完全提供维持这个宇宙所需的一切资源。没有一样东西来自外部;也没有一样东西是缺乏的。这个显现的时间由至高整体的能量所控制,当这段时间结束后,这些短暂的显现都会被整体完整的安排所毁灭。对于小的整体单位,即生物体来说,感知整体的工具是完整的,而所有不完整经验的产生源于对整体的认识不够完整,因此《博伽梵歌》包含了吠陀智慧的完整知识。
所有吠陀知識是沒有錯誤和完美無缺的,而印度人接受吠陀知識為完整沒有錯誤的。例如,牛糞是動物的糞便,而根據史密第 Smṛti 或吠陀訓諭,如果一個人觸摸到動物的糞便要沐浴清潔自己。但在吠陀經典中,牛糞被認為是一種清潔劑。我們或許會為這是自相矛盾的,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這是吠陀的訓諭,而事實上如果一個這樣接受了,他便不會做錯;後來近代的科學證明了牛糞中包含着防腐特性。所以吠陀知識是完整的,因為它沒有疑問和錯誤,而博伽梵歌更是所有吠陀知識的精華。
所有吠陀知识都是正确无误且完美无缺的,印度人将吠陀知识视为完整无错的真理。举个例子,牛粪本是动物粪便,按照传承经典或吠陀训示,人若触碰动物粪便就需沐浴净身。但吠陀经典却将牛粪视为净化之物。表面看来这似乎自相矛盾,人们之所以接受这点正是因为这是吠陀的教导。实际上,只要诚心接受这种教导就不会犯错。现代科学后来证实牛粪确实具有防腐特性。由此可见吠陀知识确实圆满无缺,因为它不容置疑且毫无谬误。而《博伽梵歌》正是所有吠陀知识的精髓所在。
吠陀知識並不是一個鑽研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工作有缺陷,因為我們用以研究的感官是有缺陷的。我們接受完整知識,正如博伽梵歌中所說,是要通過巴南巴喇 paramparā 使徒傳遞的制度得來。我們要從至高的靈魂導師,主本人,透過一系列的靈魂導師而來的正確源泉學習知識。阿尊拿是從主史里基士拿那裏學習的學生——他完全接受了祂所說的一切而沒有辯駁。一個人是不準許接受博伽梵歌的一部份而否決另外一部份的。我們應該毫無置疑地、沒有刪除地和沒有自己幻覺測度地接受博伽梵歌。應該以最完整的吠陀知識的態度來接受。吠陀知識是通過超然的來原去接受,最初的幾句話是由主親自說的,主所說的話和一個世俗的人所說的話很有分別,因為一個世俗的人患有四項缺點:(一)他一定會犯錯誤,(二)他肯定會被迷惑,(三)他有欺騙別人的傾向,(四)他受不完整的感官所限制。有着這四項缺陷,一個人不能夠完整地傳遞全面所有一切的知識。
学习吠陀知识不是靠钻研得来的。我们的研究有缺陷,因为我们用来研究的感官本身就不完美。完整的知识需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获得,正如《博伽梵歌》所说。我们要从至尊的灵性导师——主本人那里,通过一连串的灵性导师传承下来的正确源头获取知识。阿周那是向主奎师那学习的学生,他完全接受了主所说的一切,没有任何质疑。人们不能只接受《博伽梵歌》的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我们应该毫无怀疑、毫无删减、不加入个人臆测地接受《博伽梵歌》。要以最完整的吠陀知识的姿态来接受它。吠陀知识来源于超然的源头,最初的话语是由主亲口讲述的。主所说的话与世俗之人所说的话截然不同,因为世俗之人有四种缺陷:一、必定会犯错;二、必定会被迷惑;三、有欺骗他人的倾向;四、受限于不完美的感官。有这四种缺陷的人,无法完整地传递全面的知识。
吠陀知識並不是由這些有缺陷的生物體所傳授。它直接傳授到婆羅賀摩(梵王)Brahmā——第一個被創造的生物體——的心中。而婆羅賀摩,又正如他原本從主那裏得來一樣,將這個知識發揚於他的兒子和門徒。主是pūrṇam,全面完整的,祂沒有可能受制於物質定律。所以一個人應該聰明到能夠知道主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唯一擁有者,而且祂是原本的創造者,婆羅賀摩的創造者。在第十一章中,主被稱為巴比達摩訶 prapitāmaha 因為婆羅賀摩被稱為比達摩訶 pitāmaha——祖父,而祂是祖父的創造者。所以沒有人應該自稱是任何東西的擁有者;而應該只接受那些由主給與用以維持自己生活和本份的東西。
吠陀知识并非由这些有缺陷的生命体传授。它直接传入梵天——第一个被创造的生物——心中。而梵天又将他从主那里原原本本获得的这个知识,传授给他的儿子和门徒。主是圆满的、完整无缺的,绝不可能受物质规律束缚。因此人应当明智地认识到:主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拥有者,是最初的创造者,也是梵天的创造者。在第十一章中,主被称为太祖父(prapitāmaha),因为梵天被称为祖父(pitāmaha),而主是祖父的创造者。所以人不应该宣称自己拥有任何事物,只应接受主所赐予、用以维持生命和履行职责的必需品。
有很多例子可以指示我們怎樣去利用那些由主給與我們的東西。這也在博伽梵歌中講述到。最初,阿尊拿決定不在庫勒雪查 Kurukṣetra 之役中上陣。這是他自己的主意。阿尊拿告訴主他不能夠在殺戮了自己的族人之後享受王國。這個決定是基於軀體的,因為他想着他自己的軀體和他軀體的連繫是他的兄弟、姪兒、兄弟、祖父等等。他這樣想是為了要滿足他軀體的需要。博伽梵歌是由主說來改變他見解的,阿尊拿終於決定在主的指示下參戰,他說:「kariṣyevacanaṁ tava。」「我將會依照的說話去做。」
有许多事例教导我们如何运用主赐予的一切。这在《博伽梵歌》中也有讲述。起初,阿尊拿决心不参加库茹之野的战役。这是他自己作出的决定。阿尊拿告诉主,他无法在杀害族人后享受王国。这一决定是基于身体的,因为他想着自己的身体,以及与身体相关的兄弟、侄子、叔伯、祖父等人。他这样想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主讲述《博伽梵歌》正是为了改变他的观念。最终,阿尊拿决定遵照主的指示参战,他说:我将执行您的命令。
在這個世界裏人們不用像豬一樣地粗勞——他應該用智慧去了解人類生命的重要性和拒絕去像普通動物一樣地作為與生活。一個人應該尋求了解生命的目的,這個指示在所有的吠陀文學中都有說明,而精萃便在博伽梵歌中。吠陀文學是為人類,不是為動物而設的。動物可以殺戮其他動物,對牠們來說並沒有罪惡,但是如果一個人為了滿足他不能控制的食慾而殺了一隻動物,他必須要負破壞自然定律的責任。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解釋到根據不同自然型態有三種不同的活動:良好、熱情和愚昧的活動。同樣地,也有三種食物:良好、熱情和愚昧的食物。這些都很清楚地被闡述了。如果我們好好地利用博伽梵歌的教導,我們的整個生命便會純潔化,而最後我們便可以到達超越這個物質天空的目的地和境界。
在这个世界,人们不必像猪狗一样劳碌——他应当以智慧领悟人类生命的珍贵,避免像普通动物那样行事与生活。人应当寻求理解生命的意义,这一教导在所有的吠陀经典中都有阐明,而精髓则汇集在《博伽梵歌》中。吠陀经典是为人类而非动物准备的。动物猎杀其他动物不算罪过,但人若为满足难以节制的口腹之欲而杀害动物,就必须承担违背自然法则的后果。《博伽梵歌》明确解释了基于三种自然属性(善良、激情、愚昧)而产生的不同行为,同样也划分了三种食物(善良型、激情型、愚昧型)。这些都已被清楚阐明。若能善用《博伽梵歌》的教导,我们的整个生命将得到净化,最终抵达超越物质宇宙的终极归宿。
那個目的地名為珊拿坦拿 sanātana 天空,永恆的靈性天空。在這個物質世界裏我們發覺每一樣東西都是短暫的。它來到世上,停留一段時間,製造了一些副產品。漸漸衰微然後消失。那便是物質世界的定律、無論我們以這個身體、或一個水果或一件事物來做舉例都是一樣。但在這個世界之外我們知道有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有着珊拿坦拿永恆的本質。芝瓦 jīva 也是被描述為永恆的,在第十一章中主也是被描述作永恆的。我們和主之間有一個親密的關係,正因為我們在本質上是同一個——珊拿坦拿達摩 sanātana-dharma 或天空,珊拿坦拿至高人格的神和珊拿坦拿生物體——博伽梵歌的整個目的便是復甦我們的珊拿坦拿業務,或珊拿坦拿達摩 sanātana-dharma,即是生物體永恆的業務。我們現在是暫時投身於各種不同的活動中,但這些都要經過負起由主所特定的活動和放棄了短暫的動活後淨化起來,那便稱為我們純潔的生命。
那个目的地叫作永恒的天空——珊拿坦拿。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我们发现每样东西都是短暂的。它们来到世上,停留一段时间,产生一些副产品,逐渐衰败然后消失。这就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无论用这个身体、一个水果还是一件事物来举例都一样。但在这个世界之外,我们知道还有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具有永恒的本质——珊拿坦拿。个体灵魂也被描述为永恒的,第十一章中至尊主同样被描述为永恒。我们与主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因为我们在本质上同属永恒——永恒的法(珊拿坦拿达摩)或永恒的天空、永恒的最高人格神和永恒的个体生命。《博伽梵歌》的全部目的就是唤醒我们永恒的职责(珊拿坦拿达摩),也就是生命体永恒的使命。我们目前暂时投身于各种短暂活动中,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履行主规定的职责、放弃短暂行为而得到净化,这才称为我们纯净的生命。
至高的主和他超然的居所都是珊拿坦拿,生物體也是。而至高的主和生物體在珊拿坦拿居所的聯繫便是人類生命的完滿境界。主對生物體是很仁慈的,因為他們全是祂的兒子。在博伽梵歌裏主基士拿宣佈:「sarva-yoniṣu..ạhaṁbīja-pradaḥ pitā」「我是萬物的父親。」當然根據不同的因果而有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但在這裏主說祂是我們全體的父親。因此主降臨到來啟導所有這些墮落了和被局限了的靈魂回到珊拿坦永恆的天空,好使珊拿坦拿的生物體可以回復他們永恆的位置與主永恆地聯繫在一起。主親自以不同的化身到來,或差使祂親信的僕人,兒子或祂的同僚或阿闍黎耶 ācārya 來啟導被條限了的靈魂。
至高主及其超然居所都是永恒的,众生也是如此。至高主与众生在永恒居所中的联系,便是人类生命的圆满境界。主对众生极为仁慈,因为他们都是他的孩子。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宣称:“我是所有生命形态的播种者,我是众生之父。”虽然众生因各自的业报而分为不同种类,但主在这里明确表示他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因此,主降临世间,教导这些堕落受困的灵魂重返永恒的天国,让永恒的众生能够恢复他们永恒的本来位置,永远与主相连。主亲自以各种化身降临,或派遣他信任的仆人、儿子、同僚或灵性导师阿查尔亚,来教导这些受限制的灵魂。
因此,珊拿坦拿達摩並不表示任何派系性的宗教。這是永恆的生物體與永恆的至高主之間的永恆職份。珊拿坦拿如前所說是表示生物體永恆的業務。喇瑪瑙阿闍黎耶 Ramanujacarya 解釋珊拿坦拿一字為「沒有開始和終結的」,所以當我們說珊拿坦拿達摩時我們必定要接受史里喇瑪瑙阿闍黎耶的權威當它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
因此,永恒的法并不属于任何派系性的宗教。这是永恒的生命体与永恒的至高主之间永恒的关系。如前所述,永恒指的是生命体永恒的职责。罗摩努阇导师将永恒一词解释为“无始无终的”,所以当我们说到永恒的法时,我们必须接受圣罗摩努阇导师的权威,认为它是无始无终的。
「宗教」這一詞和珊拿坦拿達摩有多少差別。宗教表達信仰的意思,但信仰是可以變的。一個人可能對某一項程序有信仰,但他會改變這個信仰而轉移到另外一個,但珊拿坦拿達摩是指那不可能改變的活動。例如,流質是不能與水分開的,正如熱不能與火分開一樣。同樣地,永恆的生物體的永恆職務是不能與生物體分開的。當我們說珊拿坦拿達摩時,我們必須要接受史里喇瑪瑙阿闍黎耶的權威當它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沒有開始和沒有終結的便不是派系的,因為它沒有被任何界限所規範。但是那些屬於某些派系信仰的人會錯誤地認為珊拿坦拿達摩也是有派系性的,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研究,我們可以發覺到珊拿坦拿達摩是全世界所有人的事務——不,而是宇宙間所有生物的事務。
“宗教”这个词与永恒达摩有着很大的差别。宗教表达的是信仰的意思,但信仰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可能对某种教义有信仰,但他会改变这个信仰而转向另一种,但永恒达摩指的是那不可改变的活动。例如,流动性与水是不可分的,正如热与火不可分一样。同样地,永恒生命的永恒职责也是与生命不可分离的。当我们说到永恒达摩时,我们必须接受至尊灵性导师的权威,认为它是无始无终的。无始无终的事物就不是宗派性的,因为它不受任何界限的限制。但那些属于某些宗派信仰的人会错误地认为永恒达摩也是有宗派性的。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研究,就会发现永恒达摩是全世界所有人的事务——不,是整个宇宙所有生命的事务。
不是永恆的宗教信仰可能在人類歷史記錄中有某一段的開始,但是珊拿坦拿達摩的歷史是沒有開始的,因為它是永恆地與生物體共存着。就以生物體來說,權威的婆羅門法律集 śāstras 指出生物體是沒有生和死的。在梵歌中說生物體永不出生,也永不死亡。他是永恆的和不能被毀滅的,而他在短暫的物質身體毀滅後也繼續生存。對於珊拿坦拿達摩這個宗教概念,我們應該從這個字的梵文字根來理解。達摩 Dharma 意指與某樣物體共同存在的東西。我們的結論是有火便有光和熱;沒有光和熱,火這個字便沒有意思了。同樣地,我們應該去發現生物體重要的一部份,那經常和他在一起的一部份。那經常的部份便是他永恆的品質,而那永恆的品質便是他永恆的宗教。
短暂的信仰或许能在人类历史中找到某个起点,但亘古正法的历史没有开端,因为它始终与众生同在。关于生命体的本质,权威的吠陀经典阐明:生命体本无生死。《薄伽梵歌》明示:灵魂永不诞生亦永不消亡。他永恒不灭,纵使暂时的物质躯壳朽坏,依然长存。要理解"亘古正法"这一宗教概念,需追溯其梵语词源。"法"意味着与某物本质共存之物。正如有火必有光热,无光热则火不成其为火。同理,我们必须探寻生命体永恒的本质属性——那永不分离的核心部分正是其永恒本性,而这永恒本性即是其永恒正法。
當珊拿坦拿哥史華米詢問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有關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史瓦勞巴 svarūpa 時,主回答說生物體的史瓦勞巴或法定的地位是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主服務。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主采坦耶這句說話,我們很容易地看到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不斷地為另一生物體服務。一個生物體以兩種方式服務於別的生物體。這樣做,生物體便享受生命。低等動物服役於人,正如僕人服役主人一樣。甲服事乙主人,乙服事丙主人,丙服事丁主人,如此下去。在這樣情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朋友服務另外一個朋友,母親服事兒子,妻子服事丈夫,丈夫服事妻子等等,如果我們這樣追究下去,可以見到在生物體的社會中這項活動的從事並沒有例外。政治家以他的宣言公佈於大眾用以表明他自己的服務能力,投票者想到他可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和服務,於是便投以這個政治家寶貴的一票。店員服務於顧客,藝術家服務於資本家。資本家服務於家庭,家庭以永恆的生物體的永恆力量服務於國家。這樣我們便可以發覺沒有一個生物體可免於不服務於別的生物體,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服務是生物體的固定部份而作出服務便是生物的永恆宗教。
当珊拿坦拿哥史华米向史里采坦耶摩诃巴布询问每个生物体的真实本质时,主回答说生物体的真实本质或法定地位是为至尊人格首神服务。如果我们分析主采坦耶的这句话,就能清楚地看到每个生物体都在持续为其他生物体服务。生物体通过两种方式服务于其他生物体,并由此享受生命。低等动物为人服务,就像仆人为主人服务一样。甲服务于乙主人,乙服务于丙主人,丙服务于丁主人,以此类推。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朋友服务于朋友,母亲服务于儿子,妻子服务于丈夫,丈夫服务于妻子等等。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就会发现生物体社会中这种服务活动无处不在。政治家通过公开宣言展示自己的服务能力,选民考虑他能为社会作贡献而投出宝贵一票。店员服务于顾客,艺术家服务于资本家。资本家服务于家庭,家庭以永恒生物体的永恒力量服务于国家。由此可见,没有任何生物体能免于为其他生物体服务。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服务是生物体固有的本质,而从事服务就是生物的永恒本性。
但是人們仍會認為自己屬於某段時間與環境之下所產生的信仰而說自己是印度教、回教、基督教、佛教或其它的宗教。這些名稱都是非珊拿坦拿達摩的。一個印度教徒可能改變他的信仰而為回教徒,一個回教徒可能變為印度教徒。或一個基督教徒可能改變他的信仰等等。但在任何情況之下宗教信仰的改變並沒有影響到永恆地為別人服務的事業。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某人的僕人。所以,置身於某一宗派並不是置身於一個人的珊拿坦拿達摩。作出服務才是珊拿坦拿達摩。
然而人们依然会认为自己属于特定时代和环境中形成的信仰,自称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或其他宗教信徒。这些名称都不属于永恒法。一个印度教徒可能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可能转为印度教徒,基督徒也可能改变信仰等等。但无论信仰如何改变,永恒地为他人服务的事业始终不受影响。印度教徒、穆斯林或基督徒本质上都是他人的服务者。因此,归属于某个教派并不等同于践行永恒法。唯有服务才是永恒法。
實際上我們都是以服務於至高的主而與祂連在一起。至高的主是至高的享受者,而我們生物體是祂的服事者。我們是為祂的享樂而被創造的,如果我們參與和主在一起的永恆享樂,我們便會感到快樂。我們如果不這樣做便不會感到快樂。單獨地快樂是不可能的,正如身體如果不向至高者作出永恆的愛心服務是不會感到快樂的。
实际上我们都是通过服务至高主而与祂相连。至高主是至高享受者,我们众生都是祂的服务者。我们被创造就是为了让祂快乐,如果我们参与主的永恒喜乐,我们就会感到快乐。不这样做就不会快乐。独自快乐是不可能的,就像身体如果不向至高者奉献永恒的爱心服务就无法获得快乐。
博伽梵歌並不批准崇拜各半人神或對他們作出服務。在第七章第二十節中說:
《薄伽梵歌》不认可崇拜半神人或为他们服务。第七章第二十节提到:
kāmais tais tair hṛt-ajñānāḥ prapadyante 'nya-devatāḥ
taṁ taṁ niyamam āsthāya prakṛtyā niyatāḥ svayā.
「那些心意被物質慾望分歧了的人向半人神臣服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本性遵守崇拜特定教條和規則。」(博 7.20)在這裏很簡單地說,那些被慾望所指引的人崇拜半人神而不是至高的主基士拿。當我們說基士拿的名字時,我們並不是指任何派系的名字。基士拿的意思是至高的快樂,至高的主是所有快樂的泉源或貯藏所在已證實了。我們都是找尋快樂。Ānandamayo 'bhyāsāt(Vs.1.1.2)生物體,如主一樣,是充滿着知覺的,他們都在追求快樂。主是永遠地快樂的,如果生物體和主同在一起,和祂合作參與祂的行列,他們便會感到快樂。
那些心思被物质欲望分散的人向半神人臣服,依照各自的本性崇拜特定的教条和规则。(博伽梵歌7.20)这里简单说明,受欲望驱使的人崇拜半神人而非至高无上的主奎师那。当我们提到奎师那的名字时,并非指任何宗派名称。奎师那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喜乐,已经证实这位至高的主是一切喜乐的源泉和归宿。我们都在寻求快乐。《维丹塔经》(1.1.2)指出:众生与主一样充满知觉,都在追寻快乐。主永远处于喜乐中,若众生与主同在,与主合作参与他的活动,便能体验到快乐。
主降臨到這個不能免死的世界來上演祂在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的充滿快樂的消遣時光。當史里基士拿在溫達文拿時,祂與祂的牧童朋友,祂少的女朋友,與溫達文拿的居民和所有母牛的活動都是充滿快樂的。溫達文拿的全體居民祇知道有基士拿,基士拿甚至不鼓勵他的父親南達瑪哈拉扎崇拜半人神因陀羅 Indra 因為祂想說明人們不用崇拜任何半人神。他們祇須崇拜至高的主,因為他們的終極目的是要回到祂的居所。
主降临到这个无法避免死亡的世界,展现他在温达文那充满喜乐的逍遥时光。当施瑞奎师那在温达文那时,他与牧童伙伴、牧牛少女、温达文那的居民以及所有母牛的互动都充满欢乐。温达文那的居民只知道奎师那,奎师那甚至劝阻他的父亲南达大君崇拜半神因陀罗,因为他想教导人们不必崇拜任何半神。他们只需崇拜至高无上的主,因为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回归主的居所。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六段中對主史里基士拿的居所有這樣的描述: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六段中,对主克里希那的住所是这样描述的:
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我的那個居所並不是被太陽或月亮或電所照耀。任何人達到這個地方便不用回到這物質世界。」(博 15.6)
我的居所不会被日月或电光照亮。到达此处者,不再返回这物质世界。
這句段描述了永恆的天堂是怎樣的,我們以日、月、星等的物質概念來聯想它。但主說在永恆的天空裏是不用日、月或任何火的,因為靈性的天空已被婆羅約地 brahmajyoti——由至高的主身上所發出的光芒所照耀着。我們很困難地試圖去其它的星球,但是去認識至高的主的居所並不困難。這個居所名為高珞伽 Goloka,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中有這樣美麗描述: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aḥ。主永遠居住在祂高珞伽的居所,但祂可以從這個世界達到。在這方面主顯示祂真正的形狀——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當祂顯是這個形狀時,我們便不用想像祂是怎樣的。為了不去鼓勵這種幻想性的測度,通過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的形狀,祂降臨和顯示出自己。不幸地,智慧不很高的人譏笑祂因為祂以一個人的身份來到我們當中遊玩。但我們也不應因此便以為主是我們其中的一個。憑着祂的能量祂以祂的真正形狀顯示在我們跟前和展示了祂的消遣時光,這些消遣時光正是在祂的居所中所能看到的一樣。
这段文字描述了永恒天堂的景象。我们通常用太阳、月亮、星星等物质概念来想象天堂,但主说在永恒的天空中不需要日月或任何火光,因为灵性天空已被至尊主散发的梵光(brahmajyoti)所照亮。我们费尽心力试图到达其他星球,但要认识至尊主的居所其实并不困难。这个居所名为哥珞卡(Goloka),在《梵天本集》(Brahma-saṁhitā)中有美妙描述:至尊主永远居住在他的哥珞卡住所,同时也能抵达这个世界。这时主展现他真实的永恒形体——由永恒、知识和极乐构成(sac-cid-ānanda-vigraha)。当他显现这种形体时,我们就不必再猜测他的模样。为了杜绝这种臆想,主以施亚玛逊达尔(Śyāmasundara)的形象降临并展示自己。可惜智慧不足的人会嘲笑他,认为他不过是像普通人一样来到我们中间游玩。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认为主与我们凡人相同。凭借他的能量,他以真实形体显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他在自己居所中同样的逍遥时光。
在光芒萬丈的靈性天空中浮游着無數的恆星,那些婆羅約地從至高的居所——基士拿珞伽 Kṛṣṇaloka 中發射出來,而那些並不是物質的安南達瑪達.晉瑪雅恆星 anandamaya-cinmaya 則浮遊於上。主說:na tad bhāsayate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mama 一個可以達到靈性天空的人並不再須要回來物質的天空。在物質的天空中,就算我們去到最高的恆星婆羅門珞伽 Brahmaloka 我們會找到同等的生命情況,即生、老、病、死。更何況是月球呢?
在光芒万丈的灵性天空中,漂浮着无数恒星。那些由至高居所奎师那珞伽发出的光体并非物质,而是由喜乐与灵性构成的永恒存在。至尊者说:日月火皆不能照亮我那至高居所,到达那里者永不再堕入轮回。物质天空中即使抵达最高星球梵天界,众生仍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轮回,何况区区月球?
沒有一個在物質宇宙中的星球可免於這四項物質生存原則。因此主在博伽梵歌中說:「ābrahma-bhuvanāl lokāḥ punar āvartino 'rjuna。」生物體從一個星球去到另外的一個星球,並不是經過機械的安排而是通過一個靈性的步驟。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ṛrn yānti pitṛ-vratāḥ。如果我們想星際旅行是不用機械安排的。梵歌教導說: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月亮、太陽和其它較高的恆星名為史瓦格珞伽 svargaloka。有三種不同地位的恆星:高等、中和低等恆星系統。地球屬於中等的恆星系統。博伽梵歌告訴我們怎樣去那些較高等恆星系統(德瓦珞伽 devaloka),祇須採用一個很簡單的公式:yāntideva-vratā devān。一個人祇需要崇拜某一個星球的某個半人神便可以去月球、太陽或任何其他的高等恆星系統。
物质宇宙中的任何星球都无法逃脱这四项物质生存法则。因此主在《博伽梵歌》中说:从最高等的星系到最低等的星球,都是充满痛苦的轮回之地。灵魂从一个星球转生到另一个星球,并非通过机械手段,而是遵循灵性法则。崇拜天神的将到达天神星宿,祭奉祖先的将前往祖先世界。如果我们想要星际旅行,并不需要借助机械装置。《博伽梵歌》教导:虔诚供奉天神的修行者将抵达天界。月亮、太阳及其他高等星系被称为天堂星宿。宇宙中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星系:高等、中等和低等星系。地球属于中等星系。《博伽梵歌》向我们揭示了通往高等星系的简单法门:虔信哪位天神就能到达其居所。只需虔诚供奉特定星球的半神人,就能前往月球、太阳或其他高等星系。
然而博伽梵歌並不建議我們去任何一個在這些物質世界裏的星球,因為就算我們通過一些機械的裝置或許飛行四萬年(誰人有這樣長壽?)去到最高的恆星——婆羅門珞伽,我們仍然會找到生、老、病、死的物質痛苦。但一個人如果想到最高的恆星,基士拿珞伽,或任何在靈性天空內的恆星,便不會找到這些物質痛苦。在靈性天空的芸芸眾星中有一顆最高的星名為高珞伽溫達文拿Goloka Vṛndāvana,它是原本的最高性格的神史里基士拿的原本居所恆星。在博伽梵歌中有着全部這些資料指導我們怎樣去脫離這個物質世界而在靈性天空中開始一個真正快樂的生活。
然而《薄伽梵歌》并不建议我们去往物质世界中的任何星球,因为即使借助某些机械装置飞行四万年(谁能活得如此长久?)到达最高的星体——梵天星球,我们依然会遭遇生、老、病、死等物质痛苦。但如果前往至高星体奎师那星球或灵性天空中的任何星体,就不会再有这些物质苦难。在灵性天空的无数星体中,最高的一颗名为哥珞卡·温达文,那是至尊人格首神圣奎师那的永恒居所。《薄伽梵歌》完整记载了如何脱离物质世界、在灵性天空开启真正快乐生活的全部指引。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這樣描述物質世界的真實情況:
在神圣之歌第十五章中,这样描述物质世界的真实状况:
ūrdhva-mūlam adhaḥ-śākham aśvattham prāhur avyayam
chandāṁsi yasya parṇāni yas taṁ veda sa veda-vit
「至高的主說,有一棵根向上樹枝向下的榕樹,它的葉子是吠陀詩歌。懂得這棵樹的人便是吠陀經典的認識者。」(博 15.1)在這裏,物質世界被描述為一棵根向上而樹枝向下的樹。我們看過根向上的樹:如果一個人站在河邊或水塘,他可以看見在水中樹的倒影是反轉的。樹枝向下而根向上。同樣地,這個物質世界也是靈性世界的倒影。物質世界祇是真實的倒影而已。在影子中並沒有真實性或實質,但在影子中我們知道有實質和真實的存在。在沙漠中並沒有水,但在幻像中我們知道有水這件東西。在物質世界中並沒有水,並沒有快樂;真正的水和真正的快樂是在靈性的世界裏。
至高无上的主说,有一棵根朝上枝朝下的榕树,它的叶子是吠陀颂诗。明白这棵树的人就通晓吠陀经典。(博伽梵歌15.1)这里将物质世界比喻为根在上枝朝下的树。我们见过根朝上的树:人站在河边或池塘旁时,会看到水中倒映的树影是颠倒的——树枝向下扎根向上。同样,这个物质世界正是灵性世界的倒影。物质世界不过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影子本身没有真实性或实质,但透过影子我们感知到实体与真实的存在。沙漠中本没有水,海市蜃楼却让我们以为有水。物质世界里本没有真正的甘露与喜乐,真正的甘露与永恒的喜乐只存在于灵性世界。
nirmāna-mohā jita-saṅga-doṣā
adhyātma-nityā vinivṛtta-kāmāḥ
dvandvair vimuktāḥ sukha-duḥkha-saṁjñair
gacchanty amūḍhāḥ padam avyayaṁ tat
那個 padam avyayam 或永恆的王國可以為一個湼曼那.莫訶 nirmāna-moha 的人所達到。那是什麼意思?我們是在追求名位。有人想做一個兒子,有人想做主人,有人想做總統或一個有錢人或一個皇帝或某某人。祇要我們有一天附屬於這些名位,我們便附屬於身體,因為名位是屬於身體的。但我們不是這些身體,理解到這一點便是靈魂自覺的第一步,我們與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連繫着,但我們必須通過對主的虔誠奉獻去得到超脫。假如我們不依附對主的虔誠奉獻,我們便不能脫離於物質自然的型態。名位和附屬是出於我們的慾念,我們想主宰物質自然的渴望。祇要我們一天不放棄這個主宰物質自然的傾向,便沒有機會回到至高的國度——珊拿坦拿達摩那裏去。那個不會被毀滅的永恆王國,可以為一個不被虛假物質享受的引誘迷惑的人一個處於至高主的服務的人所達到。一個這樣處身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達到最高的居所。
那个永恒不灭的境界,可以被不受虚幻化现迷惑的人所达到。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身份地位。有人想当儿子,有人想当主人,有人想当总统或富翁或皇帝或其他什么角色。只要我们还执着于这些身份,我们就执着于躯体,因为身份是属于躯体的。但我们并不是这些躯体,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灵性觉悟的第一步。我们与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相连,但我们必须通过对至尊主的虔诚奉献来获得解脱。如果我们不投身于对主的虔诚奉献,就无法摆脱物质自然形态的束缚。各种身份和依附都源于我们的欲望,源于我们想要主宰物质自然的渴望。只要我们还不放弃这种主宰物质自然的倾向,就永远没有机会回归至高的永恒法境。那个永不毁灭的永恒国度,可以被不受虚假物质享受诱惑的人所达到——这样的人始终处于至尊主的服务中。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能够轻松抵达最高的居所。
avyakto 'kṣara ity uktas tam āhuḥ paramāṁ gatim
yaṁ prāpya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Avyakta 意即不被顯示的。就算物質世界也不是全部顯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的感官是這樣不健全,連這個物質宇宙的的星球也不能全部看到。在吠陀文學中我們可以得到所有星球的資料,信不信可任我們自己選擇。所有重要的恆星都在吠陀文學——特別是在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描述到而超越這個物質天空的靈性世界,描述為 avyakta,不被顯示的。一個人應該想着和渴望去到至高的王國,因為一旦達到那個王國,他便不用再回到這個物質世界裏。
Avyakta意为未被显现的。即便是物质世界,也并非全部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感官如此不完善,连这个物质宇宙中的星球也无法全部看见。吠陀经典中记载着所有星球的信息,信与不信全凭个人选择。所有重要恒星都在吠陀文献——尤其是《圣典博伽瓦谭》中被提及。超越这个物质天空的灵性世界被描述为avyakta,即未被显现的。人应当渴望并向往那个至高国度,因为一旦抵达,便不必再回到这个物质世界。
跟着,我們或許會問一個人應該怎樣達到至高主的居所呢?在第八章中有這樣的記載: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问一个人该如何到达至高主的居所。第八章中这样描述: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m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任何人在生命結束離開他的身體時記着『我』的話,便毫無疑問地得到『我』的本性。」(博 8.5)一個人在死亡的時候想着基士拿便到基士拿那裏去。一個人應該記着基士拿的形象,如果他想着這個形象時離開身體的話,他便可以抵達靈性的王國。Mad-bhāvaṁ 是指至尊生物的至尊本性。至尊生物是薩、智、安南達、維伽哈——永恆、充滿知識和快樂的,我們現在的身體並不是薩、智、安南達的,它是阿撒 asat,不是撒 sat。它並不是永恆的;它是可以毀滅的。它並不是智,充滿知識的,而是充滿着愚昧的。我們沒有靈性王國的知識,我們甚至連這個物質世界都沒有完整的知識,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所不知的。身體也是湼安南達 nirānanda 不是充滿着快樂而是充滿着苦惱的。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所經驗到的都起自身體;但一個人離開這個身體的時候想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立即得到一個薩智、安南達的身體,如主基士拿在第八章第五節中所答允的一樣:「他得到了『我』的本性。」
任何人在生命结束离开身体时仍记着“我”,便毫无疑问地获得“我”的本质。(博伽梵歌8.5)人在死亡时想着奎师那就能到达奎师那那里。人应当铭记奎师那的形象,若在离开躯体时想着这个形象,便能抵达灵性国度。Mad-bhāvaṁ指的是至尊存在的至高本质。至尊存在是永恒、全知、极乐的完整形体——而我们现在的身体并非永恒、全知、极乐。它是短暂而非永恒的,终将毁灭;它充满无知而非全知,我们对灵性世界毫无认知,甚至对物质世界也所知有限;这身体充满痛苦而非极乐。我们在物质世界经历的一切都源于这个躯体。但当人离开躯体时想着至尊人格首神,就能立即获得永恒、全知、极乐之躯,正如主奎师那在第八章第五节承诺的:“他获得我的本质。”
在物質世界中離開這個身體而得到另外一個身體的程序也是有組織的。在決定了下一生他會得到一個什麼身體後一個人便死亡。較高的權威,並不是生物體自己,作出這個決定。根據我們在這一生中的活動,我們不是提升便是下降。這一生是來生的準備。如果我們能夠準備在這一生中提升到神的王國,肯定地,在離開這個物質身體之後,我們便會得到一個像主一樣的靈性身體。
在物质世界,从当前身体转生到另一个身体的过程是有序安排的。当一个人被确定下一世将获得何种身体后,他就会死亡。这个决定并非由生命体自己作出,而是由更高力量决定。依据我们今生的行为,我们或上升或堕落。今生是为来世做准备。若能在今生做好准备提升至神的国度,那么在离开这个物质身体后,我们必将获得与主相似的灵性身体。
如前所述,有幾類型不同的超然主義者:婆羅門華弟 brahmavādi,巴拉邁瑪華弟 paramātmāvādi,與及奉獻者。在靈性的天空(婆羅約地)中有無數靈性的恆星。而這些恆星的數量遠較在物質世界中所有恆星的數量為大。這個物質世界估計為祇有創造的四份之一。在這個物質的部份有着億兆個宇宙及上頃的太陽,月亮及其它星球。然而這整個物質的創造祇是整個創造的一部份。主要的創造是在靈性的空間。一個想溶滙在至尊婆羅門存在中人,可以立即地被轉移到至尊主的婆羅約地因而達到靈性的天空。
前面提到,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超然主义者:梵论者、超灵论者和奉献者。在灵性天空中存在着无数灵性星球,这些星球的数量远远超过物质世界中所有星球的总和。物质世界只占整个造物的四分之一。在这物质部分里,有数不清的宇宙以及无数的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然而整个物质创造仅仅是全部造物的一小部分,主要的创造发生在灵性空间。想要融入至高梵的人,可以立刻被转移到至尊主的灵性居所,从而抵达灵性天空。
想享受與主為伴的奉獻者得以進入無數的外琨達 Vaikuṇṭha 恆星,而至尊主則以四隻手的全體出席化身那拉央納 Nārāyaṇa 及以不同的名字如巴端拿 Pradyumna、安尼勞達 Aniruddha、高文達 Govinda 等與他為伍。因此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超然主義者不是想着婆羅約地,便是想着巴拉邁瑪或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這三種情況下他們都進入靈性天空;但祇有奉獻者,或那個與至尊主有個人接觸的人,才能夠進入維琨達恆星。主對於這一點再加上一句:「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要深信這一點。我們不應該拒絕那不符合我們幻覺的事情;我們的態度應該像是阿尊拿的一樣:「我相信所說的一切。」因此當主說在死亡的時候誰以婆羅門或巴拉邁瑪或具有性格的神首想着祂,便肯定地得以進入靈性的天空,這是毫無疑問的,並沒有不相信的餘地。
渴望与主相伴的奉献者能进入无数外琨达星球,而至尊主以四臂形象那拉央纳及不同名号如巴端拿、安尼劳达、高文达等亲自与他们同在。因此临终时,超然主义者要么冥想梵光,要么冥想至高能量,要么冥想具有至尊人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这三种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灵性天空;但唯有真正的奉献者,即与至尊主建立个人联系之人,才能进入维琨达星球。主特别强调:这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定相信。不应拒绝超出我们认知的事物;要像阿尊拿那样秉持"我完全相信您的教导"的态度。既然主已明言:临终时无论通过梵光、至高能量或人格神首忆念祂的人,必将进入灵性世界——这便是确凿无疑的真理,不容置疑。
在死亡的時候怎樣去想着至尊生物的資料也可以在博伽梵歌中找到:
临终时如何忆念至尊主的教导,在《博伽梵歌》中也有记载。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h
「在那一種狀況下一個人離開他現在的身體,在下一生中他便必定會達到那個景況。」(博 8.6)物質自然是至高主的能量中的一種展示。在韋施紐普蘭那經 Viṣṇu Purāṇa 中至高主全部能量如韋施紐.沙帝.巴拿.璞達 Viṣṇu-śaktiḥ parā proktā 等都被描述到。至高的主有無數各樣不同和超越我們理解力的能量:然而,博學的聖賢或解脫了的靈魂曾研究過這些能量和它們分析為三種。所有的能量都是屬於韋施紐.沙帝 Viṣṇu-śakti,即是它們都是主韋施紐的各種能力。那種能量是巴拿 para 超然的,生物體也屬於高等能量。其它的能量,或物質能量,皆處於愚昧型態。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可以留在這個物質世界的低等能量,或我們可以轉移到靈性世界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地想着物質的或靈性的能量。有這樣多的文刊如報紙、小說等使我們的思想滿佈物質能量。我們現有灌輸了這些文刊的思想,應該轉移到吠陀文學方面去。因此,偉大的聖賢寫了很多吠陀文學如普蘭那經等。普蘭那經並不是虛構的,它們是歷史事實。在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 Caitanya-caritāmṛita 中有樣的一句:
一个人若在临终时保持某种状态,他便必定在来生达到那种境界。(博伽梵歌8.6)物质自然是至尊主能量的一种展现。在《毗湿奴往世书》中,至尊主的全部能量被描述为"毗湿奴能量至高无上"。至尊主拥有无数超越人类理解的能量,博学的圣者和解脱的灵魂将这些能量归纳为三类。所有能量都属于毗湿奴能量,即它们都是主毗湿奴的各种能力。这种能量是超然的,个体灵魂也属于高等能量。其他能量即物质能量,则处于愚昧形态。临终时,我们可能继续停留在物质世界的低等能量中,也可能转移到灵性世界的能量里。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思考物质或灵性能量。报纸小说等众多读物使我们充斥着物质能量的思想。我们已被这些读物浸染的思想,应当转向吠陀典籍。因此,伟大的圣者们编纂了大量吠陀文献如往世书等。往世书并非虚构,而是历史事实。《柴坦亚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māyā mugdha jiver nāhi svataḥ kṛṣṇa-jñān
jivera kṛpāya kailā kṛṣṇa veda-purāṇa
(Cc. Madhya 20.122)
善忘的生物體或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忘卻了他們與至高主的關係,他們浸淫在物質活動的思想中。為了要提升他們的思想到靈性的天空,基士拿供給了大量的吠陀文學。首先祂將吠陀經 Vedas 分為四部,然後祂在普蘭那經中加以解釋。為了較低理解力的人祂寫了摩訶伯拉達 Mahābhārata。而博伽梵歌便在摩訶伯拉達中。跟着所有的吠陀文學便在維丹達(吠檀多).樞查經 Vedānta-sūtra 中撮要。為了將來的教導,祂對維丹達.樞查經作出了一部名為史里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的著述。我們應該經常用心閱讀這些吠陀文學。正如唯物論者用心閱報紙、什誌和其它物質的刊物,我們應該轉移到閱讀這些由維亞薩廸瓦 Vyāsadeva 給我們的文刊;這樣我們便可以在死亡的時候記起至高的主。那是主所提議的唯一途徑,而祂保證其後果說:「那是毫無疑問的。」(博 8.7)。
被物质束缚的生命体或因条件限制的灵魂,遗忘了自己与至高主的永恒联系,沉溺于物质活动的念头中。为了将他们的意识提升至灵性境界,主奎师那赐予了丰富的吠陀经典。最初他将吠陀经分为四部,继而又在往世书中加以阐释。为理解力较弱的众生,他创作了《摩诃婆罗多》,而《博伽梵歌》正是其中的核心部分。随后,所有吠陀智慧都在《吠檀多经》中得以精要概括。为了后世教化,他又针对《吠檀多经》撰写了《圣典博伽瓦谭》。我们应当始终虔诚研读这些吠陀文献。正如唯物主义者热衷于阅读报纸杂志等世俗读物,我们也应当转而精研圣者维亚萨戴瓦传承的这些经典。如此,在临终时我们就能忆念至高主。这是主亲自指明的唯一道路,他对此结果作出坚定承诺:"这毫无疑问。"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mām anusmara yudhya ca
mayy arpita-mano-buddhir mām evaiṣyasy asaṁśayaḥ.
「因此,阿尊拿,你應該常常想着我,而同時你應該繼續你被指定的職責而參戰。當你的心意和活動常常固定於我,每事都以為我為事時,你便毫無疑問地會達到我。」
所以,阿周那啊,你要时刻想着我,同时履行你应尽的职责去战斗。只要你的心念和行为始终专注于我,以我为一切行动的目的,你必定能到达我这里。
祂並不指導阿尊拿祇是記着祂而放棄他的職業。不,主永不建議任何不實際的事情。在這物質世界中,一個人為了要維持身體所需必須工作。人類社會是根據工作而被劃分或四個社會階層:婆羅門 brāhmana,剎怛利耶 kṣatriya,毗舍 vaiśya 和戍陀 śūdra。婆羅門或知識階層在一方工作,剎怛利耶或管理階層在另外一面工作,而商人階層和勞動階層也做着他們特定的職務。在人類社會中,無論一個人是勞動者,商人、戰士、行政人員、農夫或隸屬於最高階層的知識份子、科學家或神學家,他們都要工作來求生存。所以主告訴阿尊拿說他不用放棄他的職業,但當他從事於他的職務時必須記着基士拿。假如他不訓練自己在為生存而工作時記着基士拿,他便不可能在死亡的時候記着基士拿了。主采坦耶也勸我們這樣做。祂說一個人應該以經常歌頌主的名字為練習。主的名字和主並沒有分別。所以主基士拿對阿尊拿所教導的「記着我」和主采坦耶所訓示的「經常歌頌主基士拿的名字」是同一指示,因為基士拿和基士拿的名字並無分別。在絕對的情況下被指稱的或指稱兩者沒有分別。所以我們應該練習經常記着主,每日廿四小時地通過歌頌祂的名字來鑄造我們日常的生活,使到我們能夠常常記着祂。
祂并没有教导阿周那只要想着祂而放弃自己的职责。不,主从不提倡任何不切实际的事。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必须工作才能维持生活。人类社会按职业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从事知识工作,刹帝利负责管理,商人和劳动者也各司其职。无论是工人、商人、武士、官员、农民,还是最高阶层的知识分子、科学家或神学家,人人都要靠劳动生存。所以主告诉阿周那不必放弃职业,但要在履行职责时时刻想着奎师那。如果不在谋生时就练习想着奎师那,临死时就不可能记起祂。主柴坦尼亚也这样教导我们:人应当通过不断唱诵主的圣名来练习。主的圣名与主本人无二无别。因此,主奎师那对阿周那说的"想着我"与主柴坦尼亚教导的"常诵奎师那圣名"是同样的训示,因为奎师那与其圣名本是一体。在绝对境界中,被称呼者与称呼本身没有分别。所以我们要练习时刻想着主,通过日夜唱诵祂的圣名来塑造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永远铭记祂。
這個怎樣可以辦到呢?導師們舉了下述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已結婚的女人依戀着另外一個男人,或一個男人依戀着他太太以外的另外一個女人,這種依戀情度便算得相當強。一個這樣依戀的人會經常地想着他的愛人。想着她愛人的妻子會在做家務時也經常想着與他會晤,實際上她在做家務時更為小心而使她的丈夫不懷疑她的依戀。同樣地,我們應該想着至高的愛人,史里基士拿而同時很有效的做着我們物質的職務。這裏需要一個很強烈的愛心。如果我們對至高的主有一顆強烈的愛心,我們便能夠在履行我們工作的同時記着祂。但我們必須要發展這愛的意識。好像阿尊拿是經常想着基士拿的;他是基士拿的忠誠伴侶,而同時他是一個戰士。基士拿並不勸告他放棄參戰和到森林去沉思。當基士拿將瑜伽方法詳述給阿尊拿聽時,阿尊拿說修習這種方法對他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这要如何做到呢?导师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已婚女子迷恋另一个男子,或男子迷恋妻子以外的女人,这种迷恋程度就算相当深了。陷入迷恋的人会时刻思念心上人。思念情郎的妻子做家务时也总想着与他相会,实际上她会更加细心操持家务,以免丈夫起疑。同样,我们也应当一边想着至高的爱人——室利克里希那,一边高效完成世俗事务。这需要极其深厚的爱。若我们对至高主怀有深厚爱意,就能在履行职责的同时铭记着他。但我们必须培养这种爱的觉知。就像阿周那始终思念着克里希那;他既是克里希那的忠实伙伴,又同时是名战士。克里希那并未劝他放弃战斗去森林冥想。当克里希那向阿周那详述瑜伽法门时,阿周那坦言这种修习对他而言实在太难。
arjuna uvāca
yo 'yaṁ yogas tvayā proktaḥ sāmyena madhusūdana
etasyāhaṁ na paśyāmi cañcalatvāt sthitiṁ sthirām.
「阿尊拿說:啊!瑪瑚蘇丹拿,撮述的瑜伽方式對我來說是不實際和不能容忍的,因為心意是動盪不穩定的。」(博 6.33)
阿周那说:啊,摩诃婆罗多的征服者,您所讲述的瑜伽修习方式对我来说难以实行且无法坚持,因为我的心念动荡不安、难以控制。(薄伽梵歌 6.33)
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mad-gaten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在所有瑜祁 yogīs 中,那個以極大的信心生活於『我』,以超然愛的事奉崇拜『我』,便是在瑜伽中最親切地與『我』連在一起的人,而且是最高的。」(博 6.47)所以那個經常想着至高主的人便是最偉大的瑜祁,最崇高的幾亞尼(思考家)jñānī,同時也是最高的奉獻者,主跟着對阿尊拿說作為一個剎怛利耶他不能放棄戰爭,但假如阿尊拿作戰時記着基士拿,他便會在死亡的時候記着祂。一個人應該完全委身於對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中。
在所有的瑜伽修行者中,那个怀着极大信心生活在"我"之中,以超越世俗的爱心侍奉崇拜"我"的人,就是与"我"连结最紧密的瑜伽士,也是最高等的。因此,时刻思念至高无上之主的人,就是最伟大的瑜伽士、最崇高的智者,同时也是最上等的奉献者。主接着对阿周那说,作为刹帝利,他不能放弃战斗,但如果阿周那在作战时始终记着奎师那,那么他在死亡时刻也必定会记着主。人应当全然投入对主的超越性爱心服务之中。
我們不單祇用身體工作,事實上還用心意和智慧工作。所以如果智慧和心意都是用於事奉至高主的思維中,很自然地感官便也會事奉祂。在表面上,感官的活動似乎是一樣,其實意識知覺是改變了。博伽梵歌教導一個人如何將心意和智慧溶滙於對主的思想中。這樣的溶滙可使一個人將自己置身於主的國度裏。如果心意是用於對基士拿服務,感官很自動地也用於對祂的服務。技巧便在這裏,也就是博伽梵歌的秘密:完全溶滙於史里基士拿的思想中。
我们不仅用身体工作,实际上还用心智和智慧工作。所以如果智慧和心智都用于服务至高主的念头中,感官自然也会服务于祂。表面上感官活动看似相同,实际上意识知觉已经改变。博伽梵歌教导人如何将心智和智慧融入对主的思念中。这样的融合能让人将自己置身于主的国度里。如果心智用于服务奎师那,感官自然也会服务于祂。秘诀就在这里,也就是博伽梵歌的秘密:完全融入对圣奎师那的思念中。
現代的人作出很大努力到月球去,但他並沒有勞力將自己作靈性的提升。如果一個人尚有五十年的生命,他應該利用那段短短的時間來培植記着具有至高性格神首的習慣。這個習慣便是以下的奉獻方式:
现代人费尽心力登上月球,却不愿花力气提升自己的灵性。如果一个人还有五十年寿命,就应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培养铭记至尊人格神首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奉献方式来实现。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anam
arcanaṁ vandanaṁ dāsyaṁ sakhyam ātma-nivedanam.
在這九種方式中,最容易的便是史瓦宛南 sravanam,從自覺了的人那裏聆聽博伽梵歌,會使一個人的思想轉移到至高的生物上。這會引領到尼士查拉niścala,記着至高的主,會使一個人離開肉體後得到一個可以和至高主同在一起的靈性身體。
在这九种方法中,最简单的是听闻法,即从觉悟者那里聆听神圣的教诲。这样做能让人的心念转向至高存在,进而达到心念稳固的境界。忆念至高主的人,在离开肉体后将获得与主同在的灵性身体。
abhyāsa-yoga-yuktena cetasā nānya-gāminā
paramaṁ puruṣam divyaṁ yāti pārthānucintayan.
「練習這種記憶,不要變志,永遠想着至高的神。啊,琨提之子,這樣一個人便可以肯定地達到神聖的——至高性格神首的星球。」(博 8.8)
要修持这种忆念,心志坚定,始终思念至尊主。贡提之子啊,这样的人必定能到达神圣的至高人格首神的居所。
這不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不過,一個人應該從一個有經驗的人——一個已經實行這樣做的人那裏學習。一個人的心意是不定的,但應該經常練習將心意集中於至高主史里基士拿的形像或祂名字的聲音中。心意的本性是浮游的,飄忽地由這件事物轉移到那件事物,但它可以穩定於基士拿的聲音的震動中。所以一個人應該冥想着巴拉密普努琛 paramaṁ puruṣaṁ——至高的人,由此而達到祂。至終自覺的道路和方法,至終的目的,都在博伽梵歌中述及,而這知識之門是為每一個人而開的,沒有一個人被拒諸於外,每一個階層的人仕都可以以想着祂的方法去接近祂。因為聽着和思想着祂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辦到的。
这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一个人应当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已经实践过这种方法的人学习。人的心意容易动摇,但应当持续练习将心意专注于至高尚主奎师那的形象或他圣名的音振上。心意的本质是游移不定的,会从一件事物飘到另一件事物,但它可以在奎师那的音振中稳定下来。所以人应该冥想巴拉密普努琛——至高无上者,从而到达他。最终觉悟的途径与目标都在《博伽梵歌》中阐明,这知识的门向所有人敞开,无人被排斥在外,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思念他的方式接近他。因为聆听和思念他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striyo vaiśyas tathā śūdrās te 'pi yānti parāṁ gatim
kiṁ punar brāhmaṇāḥ puṇyā bhaktā rājarṣayas tathā
anityam asukhaṁ lokam imaṁ prāpya bhajasva mām.
「啊,彼利達之子,任何求護於『我』的人,一個婦人、一個商人、或一個出生於下等家庭的人,都可以達到至高的目的地。至於那些婆羅門,那些正義的人,那些奉獻者和聖賢的君子,是多麼的更為偉大啊!在這悲慘的世界裏,他們都固定於對主的虔誠奉獻中。」(博 9.32-43)
啊,比达之子,凡是寻求我庇护的人,无论是女子、商贩,还是出身低微者,都能抵达至高归宿。更何况那些婆罗门、正直之士、虔诚者和圣贤君子呢?在这苦难的尘世中,他们都坚定地奉行着对主的虔信。
人類在生命的較低等地位(一個商人,一個婦人,或一個勞動者)中也可以達到至尊,並不需要高度發展的智慧。要點是任何人接受了巴帝瑜伽的原則和接受了至高的主為生命的最偉大的至善 summum bonum,最高的指標,最結的目的,便可在靈性的天空中接近主。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在博伽梵歌裏所展示的原則,他便可以使他的生命完滿化和完滿地解決由變幻物質生存所引起所有人生問題。這便是博伽梵歌全書的要旨所在。
人在较低的生命状态中(如商人、妇人或劳动者)也能达到至高境界,不需要极高的智慧。关键在于只要接受奉爱瑜伽的原则,将至高无上的主视为生命的至善、最高目标与终极归宿,就能在灵性天空中接近主。若接受《博伽梵歌》所揭示的原则,就能使生命圆满,彻底解决物质变幻生存带来的一切人生问题。这便是《博伽梵歌》的全部要义。
總括來說,博伽梵歌是一部要很小心閱讀學習的超然文學。它可以使一個人免於所有的恐慌。
总的来说,薄伽梵歌是一部需要谨慎研读的超越世俗的经典。它能让人摆脱一切恐惧。
nehābhikrama-nāśo 'sti pratyavāyo na vidyate
svalpam apy asya d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
「在這項的努力中並沒有損失或缺少,在這路程上的一小點進步也可以使一個人免於最危險的恐慌。」(博 2.40)如果一個人誠心誠意研讀博伽梵歌,他所有已往過錯的反應都不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在博伽梵歌的最後一段中主史里基士拿這樣宣佈:
在这项努力中不会有任何损失或减少,在这条道路上哪怕只前进一小步,也能使人免于最大的危险。(博伽梵歌 2.40)只要怀着虔诚之心研习博伽梵歌,一个人过去所有恶业的果报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在博伽梵歌的最后一章中,主奎师那这样宣示。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放棄所有各類形式的宗教皈依『我』便會保護你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因此,你不用懼怕。」(博 18.66)所以主對那些皈依於祂的人負起全責,祂撤消所有罪惡的反應。
放下各种形式的宗教皈依,我会保护你免受一切罪业的果报。因此,你不必畏惧。(博伽梵歌 18.66)主对那些归依祂的人承担全部责任,祂消除了所有罪业的报应。
一個人每日用水洗澡可清潔他的身體,但一個人如祇要有一次在博伽梵歌(宛如恆河的聖水)中洗一次澡,他便可以將物質世界的污垢洗淨。因為博伽梵歌是由主所講述的,一個人不用閱讀其它的吠陀文學。一個人祇需有恆地細心聆聽和閱讀博伽梵歌。在現世中,人類因為太過縛束於世俗的活動而不能夠完全閱讀所有的吠陀文學;但這是不需要的。祇此博伽梵歌一書便足夠了,因為它是所有吠陀文學的要素和因為它是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所口述。據說一個飲恆河水的人會肯定得到救贖,更何況一個啜飲博伽梵歌水的人呢!梵歌是由韋施紐 Visnu 所述的摩訶百拉達 Mahābhārata 的甘露,因為主基士拿是原本的韋施紐。它是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口中所發射出來的甘露,而恆河據說是從主的蓮花足下流出來的。當然至高主的口和足並沒有分別,但處於我們的地位我們應該明白博伽梵歌比恆河更為重要。
一个人每天用水洗澡可以清洁身体,但若能在《博伽梵歌》(如同恒河圣水)中沐浴一次,就能洗净物质世界的污垢。因为《博伽梵歌》是由主亲口讲述的,人们无需再研读其他吠陀经典。只要持之以恒地聆听和阅读《博伽梵歌》就足够了。当今世人因深陷世俗事务而无法通读所有吠陀文献,但这并非必要。仅此一部《博伽梵歌》足矣,因为它浓缩了所有吠陀精华,更因它出自至尊人格神首之口。据说饮恒河水必得救赎,更何况畅饮《博伽梵歌》甘露之人!这部由毗湿奴化身的克里希那主讲述的《摩诃婆罗多》甘露,实为至尊人格神首亲赐的琼浆——须知恒河本是从主的莲花足流淌而出。虽然至尊者的口与足并无高下之分,但就我们而言,应当明白《博伽梵歌》比恒河更为殊胜。
博伽梵歌好像一頭母牛,而主基士拿是正在擠這頭母牛牛奶的牧牛童。那牛奶是吠陀經的精華,而阿尊拿好像是一只乳牛。聰明的人,偉大的聖賢和純潔的奉獻者都飲用這博伽梵歌甘露般的牛奶。
博伽梵歌如同一头母牛,主奎师那则是挤取牛奶的牧牛少年。这牛奶是吠陀经典的精髓,阿周那如同牛犊。智慧之人、伟大圣贤和纯净的奉献者,都畅饮这博伽梵歌的甘露乳汁。
在現世中,人們都渴望祇有一本聖典,一個神,一個宗教和一份職業。所以就讓這個世界有一本共同的經典——博伽梵歌。就讓這個世界有一個唯一的神——史里基士拿。一個唯一的曼陀羅 mantra——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和唯一的職業——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服務。使徒傳遞系列
当今世界,人们总想追求一部圣典、一位神明、一个宗教、一种职业。那就让全世界共奉一部经典——《薄伽梵歌》。让全世界只敬拜一位至尊神——施瑞奎师那。只持诵一个曼陀罗——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只从事一项事业——侍奉至高无上的人格首神。使徒传承。
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梵歌4.2)這部博伽梵歌原本通過下列的使徒傳遞系列相傳下來:
(一)基士拿 Kṛṣṇa,(二)婆羅賀摩(梵王)Brahmā,(三)拿拉達Nārada;(四)維亞薩 Vyāsa,(五)瑪特華 Madhva,(六)琵曼那伯Padmanābha,(七)尼爾哈利 Nṛhari,(八)瑪訶瓦 Mādhava,(九)阿蘇伯 Akṣobhya,(十)邁耶鐵陀 Jayatīrtha,(十一)幾亞拿仙杜 Jñānasindhu,(十二)泰彥尼廸 Dayānidhi,(十三)維太安尼廸 Vidyānidhi,(十四)喇仁陀羅 Rājendra,(十五)齊耶達摩 Jayadharma,(十六)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十七)婆羅門耶鐵陀 Brahmaṇyatīrtha,(十八)維亞薩鐵陀 Vyāsatīrtha,(十九)拉克士密巴廸 Lakṣmīpati,(二十)瑪訶文陀羅.普尼 Mādhavendra Purī,(廿一)伊士瓦拉.普尼 IIśvara Purī,(尼鐵瓦蘭達 Nityānanda,阿特威陀 Advaita),(廿二)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廿三)勞巴 Rūpa(史瓦勞巴 Svarūpa,珊拿坦拿 Sanātana),(廿四)瓦琨那陀 Raghunātha,芝瓦 Jīva,(廿五)基士拿達沙 Kṛṣṇadāsa,(廿六)瓦拿洛譚瑪 Narottama,(廿七)維士瓦那陀 Viśvanātha,(廿八)(巴拉廸 Baladeva)迦干那陀 Jagannātha,(廿九)巴帝文勞 Bhaktivinode。(三十)歌拉基首拉 Gaurakiśora,(卅一)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 BhaktisiddhāntaSarasvatī,(卅二)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 HisDivine Grace 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hbupāda.圖解
一 奎师那
二 梵天
三 那茹阿达
四 维亚萨
五 玛德瓦
六 帕德玛纳巴
七 尼尔哈里
八 玛达瓦
九 阿克索比亚
十 佳亚提尔塔
十一 佳纳信度
十二 达亚尼迪
十三 维迪亚尼迪
十四 拉金德拉
十五 佳亚达尔玛
十六 普鲁首塔玛
十七 布茹阿玛尼亚提尔塔
十八 维亚萨提尔塔
十九 拉克施密帕提
二十 玛达文德拉·普瑞
二十一 伊士瓦尔·普瑞(尼提阿南达 阿兑塔)
二十二 主柴坦尼亚
二十三 茹帕(施瓦茹帕 萨纳坦)
二十四 拉古纳特 吉瓦
二十五 奎师那达斯
二十六 纳若塔玛
二十七 维施瓦纳特
二十八 (巴拉戴瓦)佳甘纳特
二十九 巴克提维诺德
三十 高茹阿基绍尔
三十一 巴克提希丹塔·萨茹阿斯瓦提
三十二 圣恩 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His Divine Grace A. CḄ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āda
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的創辦人及從印度到西方最偉大的基士拿知覺導師。
国际克里希纳知觉协会的创始人,也是从印度到西方最伟大的克里希纳知觉导师。
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 Śrīla Bhaktisiddhānta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世尊 A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靈魂導師興及近世最顯赫的學者及奉獻者。
世尊 A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灵魂导师以及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和奉献者。
史里拉哥拉基索拉達沙巴巴芝摩訶喇查 Srila Gaura Kiśora DāsBābājī Mahārāja
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的靈魂導師及史里拉巴帝文勞德古的至交學生。
史里拉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哥史华米的精神导师及史里拉巴帝文劳德古的亲密弟子。
史里拉巴帝文勞德古 Śrīla Bhaktivinoda Ṭhākura 將基士拿知覺運動祝禱整個世界的先鋒。
史里拉巴帝文劳德古施瑞拉·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是将奎师那知觉运动传播至全球的先驱。
主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最理想史里瑪博伽梵歌的傳道師,圍繞着祂的是祂的主要同伴。
主柴坦尼亚——最神圣的《博伽梵歌》的完美导师,身边围绕着祂的主要同伴。
阿尊拿在聆聽過博伽梵歌後便準備按照主基士拿的指示去作戰。(18.73)
阿周那听完薄伽梵歌后,准备按照主奎师那的教导去战斗。
五千年前盲眼國王狄達拉斯韃坐在王位上詢問他的秘書山齋耶有關於在聖地庫勒雪查那裏將要發生的一場戰事。因為山齋耶有着千里眼的神秘力量,在戰場上基士拿和阿尊拿之間的對話便在他心中揭示。(1.1)
五千年前,盲眼的国王狄达拉斯鞑坐在王位上,向他的秘书山斋耶询问关于圣地库勒雪查即将发生的一场战事。由于山斋耶拥有千里眼的神秘力量,战场上基士拿和阿尊拿之间的对话在他心中显现。
惡毒心腸的王子杜約丹拿將戰場上的情形描述給在惡棍那邊的元帥當阿闍黎耶聽,坐在椅上的便是阿闍黎耶。(1.3)
恶毒的王子难敌向坐在椅子上的恶人一方的元帅德罗纳如实描述了战场的情况。
在戰爭開始之前,基士拿和阿尊拿吹響靈性的貝殼響號表示戰爭的開始。(1.14)
战争开始前,奎师那和阿周那吹响了神圣的海螺号角,宣告战斗的序幕拉开。
阿尊拿要基士拿將戰車駛住對陣軍隊的中間看看誰上戰場,當阿尊拿發現正在準備互相殘殺的兩軍隊是由他親密的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時候,他的心意上便泛起了一個問題。(1.24)
阿周那让奎师那将战车驶到两军阵前,看看都有谁参战。当阿周那发现准备互相厮杀的两支军队里都是他的挚友和亲人时,他的心中便生起了一个疑问。
當阿尊拿看到他的朋友及親屬的時候,他便變得很不快樂,微笑中的基士拿正在準備向阿尊拿解釋靈魂知識告訴他沒有理由去悲傷:因為他親屬的靈魂是不會被殺的。因為阿尊拿是一個戰士,雖然他並不願意,基士拿告訴他為了責任他是有義務去作戰。(1.26-29)
当阿周那看到他的亲友时,他变得非常难过。微笑的克里希那正准备向他解释灵魂的真理,告诉他不必悲伤:因为他亲友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由于阿周那是战士,尽管他不情愿,克里希那告诉他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作战。(1.26-29)
主史里基士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祂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物質世界及那些永恆地充滿知識及快樂的生物體所生活的靈性世界的主人。當摩訶韋施紐(基士拿的一個擴展)睡在有因海洋的時候,祂呼出無數的宇宙;跟着另外的一個擴展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再進入每一個宇宙。(15.6)
主史里基士拿并非凡人,祂是我们如今生活的物质世界以及那些永恒充满知识与快乐的灵性世界的主宰。当摩诃韦施纽(基士拿的一个扩展)沉睡于有因海洋时,祂呼出无数宇宙;随后另一个扩展加布达卡沙宜韦施纽进入每一个宇宙之中。
這便是基士拿的樣子,基士拿的身體是雲一般美麗的顏色,祂蓮花一般的臉孔就像太陽一般輝煌,祂的衣服有着珠寶和發出光亮,祂的身體有花環圍繞。(4.6)
这就是奎师那的形象。奎师那的身体如云彩般美丽,他莲花般的面容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他的衣裳镶嵌珠宝闪耀光芒,他的身躯被花环围绕。
因為基士拿是至尊的,所以祂能夠展示出不同的形象。在這幅圖中祂有着四隻手和分別持着貝殼響號、圓碟、蓮花和棍。(13.15)
因为奎师那是至尊的,所以他能显现出各种形态。在这幅画像中,他有四只手臂,分别持着海螺、飞轮、莲花和棍棒。
在這個物質世界之內主基士拿以超靈住在每個人的心裏,祂見證及允許個別靈魂的活動。靈魂及超靈好像同一棵樹上的兩隻鳥,一隻鳥正在進食樹上的果實而另外的一隻鳥則在見證。(2.22)
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主奎师那作为超灵居于每个人的心中。他见证并允许个体灵魂的一切活动。灵魂与超灵如同同一棵树上的两只鸟:一只鸟在享用树上的果实,另一只鸟则在旁观见证。
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大展示祇代表基士拿無限能量的部份;「在星星中我是月亮。」(圖中上),「在野獸中我是獅子」(圖左下),「在魚類中我是鯊魚」。(10.41)
这物质世界的最大展示只是奎师那无限能量的微小部分。在群星中我是月亮,在走兽中我是雄狮,在鱼类中我是鲨鱼。
容納整個宇宙的基士拿形象展示給了阿尊拿。但是主並不失去祂本來永恆的身份,祂仍然興阿尊拿坐在戰車上。(11.9-13)
阿周那看到了包容整个宇宙的奎师那形象。但主并未失去原本永恒的本性,依然与阿周那同坐在战车上。
當一個皈依了的靈魂了解基士拿榮耀的時候,他便變成有資格進入靈性世界。基士拿在那裏進行愛的交換。這幅圖裏基士拿在溫達文拿的也滿拿河岸上與祂的長兄巴拉喇瑪、牧童朋友和蘇拉比母牛追逐嬉戲。
当一个皈依的灵魂认识到奎师那的荣耀时,他便有资格进入灵性世界。奎师那在那里进行爱的交流。这幅图中,奎师那在温达文的亚穆纳河畔与他的长兄巴拉茹阿玛、牧童朋友和苏拉比母牛追逐玩耍。
基士拿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形象來到這個世界上教導及創立宗教原則。環繞着在中間基士拿原本形象的是十個祂永恆的形象。從左下角開始順時鐘方向便是祂們出現在這個物質世界的次序(一)瑪斯耶(魚化身)、(二)琨瑪(龜化身)、(三)瓦拉瑕(熊化向)、(四)尼星瑕廸瓦(獅化身)、(五)瓦曼拿廸瓦(矮子化身)、(六)巴拉蘇喇瑪(戰士化身)、(七)主喇瑪詹陀(君王)、(八)基士拿及巴拉喇瑪、(九)佛祖、(十)主革蓋。(4.7)
克里希纳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象降临世间,传授宗教原则。画面中央是他的本初形象,周围环绕着十个永恒化身。按顺时针方向从左下角开始,依次是他在物质世界显现的化身:(一)摩蹉(鱼化身)、(二)俱利摩(龟化身)、(三)筏罗诃(野猪化身)、(四)那罗辛哈(人狮化身)、(五)瓦摩纳(侏儒化身)、(六)持斧罗摩(武士化身)、(七)罗摩旃陀罗(圣君)、(八)克里希纳与巴拉茹阿玛、(九)佛陀、(十)迦尔吉(白马化身)。(4.7)
那些智力推考家及並不從事於對主奉獻性服務的學者不能夠了解基士拿無窮的富裕,因此他們以為祂是一個普通的人。(9.11)
那些依靠智力推测却不从事奉献服务的人,无法理解奎师那的无限富裕,于是他们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人。
一個人必需從真正的資料來源那裏接受有關主史里基士拿的知識。基士拿解釋說這個博伽梵歌的靈性資料是從導師傳學生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圖上方基士拿教導太陽神維瓦士環這博伽梵歌的科學,下方是維瓦士環教導他的兒子曼紐、右面圓圈是曼紐教導他的兒子伊士瓦古。(4.1)
一个人必须从真正的知识源头那里获取有关主史里克里希那的教导。克里希那解释说,这部《薄伽梵歌》的灵性知识是通过师徒传承代代相传的。图的上方描绘了克里希那向太阳神毗婆薮传授《薄伽梵歌》的奥秘,下方是毗婆薮教导他的儿子摩奴,右边圆圈里是摩奴教导他的儿子伊刹瓦库。(4.1)
基士拿向阿尊拿解釋被身體所困的靈魂(在超靈傍邊的火花正在改變身體),從童年到青年到老年而至死亡,跟着靈魂便進入另外一個母親的子宮。就好偈圖上的人改變衣服一樣,靈魂在改變身體。(2.13)
克里希那向阿周那解释被身体束缚的灵魂(超灵旁边的火花正在变换身体),从童年到青年到老年直至死亡,随后灵魂便进入另一个母亲的子宫。就像图画中的人更换衣服一样,灵魂也在更换身体。(2.13)
一個人在這一生受物質自然影響下的思想及行為決定來生他要接受什麼類型的身體。如果一個喜歡吃肉,他會得到一個老虎的身體;如果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吃,他會得到一個豬的身體。
一个人此生受物质自然影响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他来生获得何种身体。若喜好食肉,则得虎身;若无所不食,则得猪身。
如果一個人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他便得到一棵樹的身體可以在任何天氣下都不穿衣服站立;如果他喜歡睡覺,他會得到一頭熊的身體。(15.8)
若人喜爱裸露身体,便得树身,可于任何天气中赤身而立;若人贪睡,便得熊身。
影片連續不斷快速地在銀幕上出現,畫面看來祇有一幅而實際上是很多幅,同樣地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上一個人的身體在沒有注意下慢慢改變,不過,心中的靈魂(以火花代表)並不改變。(2.22)
电影画面在银幕上快速连续播放,看似一幅图像实则是多幅画面。同样的道理,人的肉身在不知不觉间随时间流逝逐渐变化,而心灵的本性(以火花为喻)却始终如一。
「平等的視覺」純潔的靈魂能夠看到每一個人實際上是基士拿的永恆僕人。(5.18)
纯洁的灵魂能以平等眼光看待一切众生,明白他们本质上都是奎师那的永恒仆人。
被迷幻了的靈魂的戰車——物質的身體。五匹馬代表五個感官(舌、眼、耳、鼻、及皮膚),駕御用的韁象徵心意,車伕是智慧,而乘客則是靈魂。(6.34)
被迷惑的灵魂乘坐的战车就是物质的身体。五匹马代表五种感官(舌头、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肤),缰绳象征心意,车夫是智慧,乘客则是灵魂。
物質宇宙的土、水、火、空氣和以太由身體代表,細緻的身體——心意、智慧和虛假自我——由額上的紅點代表,由超靈倍伴的靈魂處於粗畧身體的心中,物質宇宙是由精靈維繫。(7.4-5)
物质宇宙的土、水、火、风与空由粗身承载,精微身——心意、智性与假我——由额间红点象征。居于粗身心中的个体灵魂,始终有超灵相伴。整个物质宇宙皆由至尊主维系。(7.4-5)
在圖中的生物體被火一般的慾望閉封。靈魂按照不同程度慾望的遮蓋而接受不同類型的物質身體。圖上的火被煙遮蓋,象徵人體生命;左下方是有麈埃遮蓋的一面鏡子,象徵動物生命;右下方是被子宮腹蓋的胎兒、象徵植物生命。(3.38-39)
图中的生命被火焰般的欲望所封闭。灵魂根据欲望遮蔽的程度,获得不同类型的物质躯体。图中被烟雾笼罩的火焰象征人类生命;左下方被灰尘覆盖的镜子象征动物生命;右下方被子宫包裹的胎儿象征植物生命。
這幅圖片(從上至下)畫出靈魂的智慧怎樣受迷惑。當一個人想着感官對象的時候,便發展了對它們的依附,由這些依附發展了色慾、色慾引起了憤怒、憤怒引起了迷幻、迷幻混亂了記憶力、當記憶力被混亂後智慧便失去,當智慧失去了以後,一個人便再次掉進物質世界的淵池裏。(2.62-63)
这幅图片(从上至下)描绘了灵魂的智慧如何被迷惑。当一个人想着感官对象时,就会对它们产生执着,由此生起贪欲。贪欲引发愤怒,愤怒导致迷乱,迷乱扰乱记忆。当记忆混乱后,智慧就丧失了。智慧一旦丧失,人就会再次堕入物质世界的深渊。(2.62-63)
眾生物體可以說是被物質世界裏一棵迷惑的大樹所糾纏。圖上的是靈性世界永恆居所——高珞伽溫達文拿裏的史里基士拿及祂的永恆伴侶史里瑪蒂媧妲環尼,下面倒轉的榕樹代表物質世界(靈性世界一個歪曲了的倒影)。半人神在上面的樹枝、人類在中間的樹枝、動物在下面的樹枝。右面的一個人以不依附的武器砍除樹枝將自己脫出糾纏。(15.1-3)
众生被物质世界这棵虚幻的大树所束缚。图中上方展现的是灵性世界的永恒居所——高等星体哥珞伽温达文,主奎师那与祂的永恒伴侣拉妲女神居于其中。下方倒置的榕树象征着物质世界(灵性世界的扭曲倒影)。半神人栖息于上层树枝,人类居于中层,动物则依附于下层。画面右侧,一位修行者正以超然智慧为斧,斩断执着之枝,从而解脱束缚。(15.1-3)
不同種類的身體是按照不同程度慾望的遮蓋由物質自然創造。圖下動植物王國裏的生物體都是在愚昧的型態;圖中的人類社會是在熱情型態的影響之下;而圖上的半人神及較高的生物體是在良好型態。(14.14-15-18)
不同种类的身体是由物质自然按照欲望遮蔽程度的不同而创造的。图中下方的动植物王国中的生物体都处于愚昧形态;中间的人类社会受激情形态影响;而图上方的半神人和更高的生命体则处于善良形态。(14.14-15-18)
按照他們所處的物質自然型態而從事於不同職責的人。左上:一個婆羅門——良好型態;右上:一個剎怛利耶——熱情型態;左下:一個毗舍——熱情愚昧混合型態;右下:一個戌陀——愚昧型態。這四個社會階層的代表都想着主基士拿與及向祂獻出工作的成果。(18.41-46)
根据他们所处的物质自然形态而承担不同职责的人。左上:一位婆罗门——善良形态;右上:一位刹帝利——激情形态;左下:一位吠舍——激情与愚昧混合形态;右下:一位首陀罗——愚昧形态。这四个社会阶层的代表都思念主奎师那,并将工作成果奉献给祂。(18.41-46)
按照不同的自然型態,崇拜也可以分為三類型:圖上對半人神的崇拜是在良好型態;圖中一個人崇拜世俗的偉人,這是在熱情型態;圖下是愚昧型態的婦人崇拜一棵有鬼魂居住的樹興及另外一個人崇拜一面死人的墳墓。(17.4)
根据不同的自然形态,崇拜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图中对半人神的崇拜处于善良形态;画面中间一个人崇拜世俗的伟人,这属于激情形态;图下方是愚昧形态的妇女朝拜一棵有鬼魂栖息的树以及另一个人向死人坟墓行礼。(17.4)
我們所吃進的食物也可以分成三個自然型態。右上的青年男女在購買良好型態的食物(水果、蔬菜、五榖及牛奶)。圖右坐在餐桌傍的一對夫婦正在進食熱情型態的食物,這會引起痛楚和疾病。圖左:老年人看着動物被殺戮後所買的肉,這是愚昧型態的食物。(17.8-10)
我们吃的食物可以分为三种自然属性。右上方的年轻男女正在购买善良属性的食物(水果、蔬菜、谷物和牛奶)。右图中坐在餐桌旁的一对夫妇正在吃激情属性的食物,这会带来痛苦和疾病。左图:老人看着动物被杀后买来的肉,这是愚昧属性的食物。(17.8-10)
圖上是住在超然居所的媧妲及基士拿。圖下是四類並不皈依神的惡棍與及四類向祂作奉獻服務的虔誠的人。(7.15-16)
图片上方描绘的是居于至高居所的婆薮天与黑天。图片下方则是四类不皈依神的恶徒以及四类虔诚侍奉祂的奉献者。
站在樓梯轉角的兩個人有解脫及迷幻的選擇。其中一個人向上望,追隨指往媧妲及基士拿的靈魂導師;另外的一個人接受摩耶(基士拿迷幻能量的代表)獻上的花環,他便被代表色慾、貪婪、及憤怒的人用繩索綁着,代表摩耶的女人慢慢將他引往地獄去。(16.5)
站在楼梯拐角的两个人面临着解脱与幻惑的选择。一人向上仰望,追随指引通往毗湿奴和克里希那的灵性导师;另一人接受了摩耶(克里希那迷惑能量的化身)献上的花环,随即被象征情欲、贪婪和愤怒的人用绳索捆绑,代表摩耶的女子正将他逐渐引向地狱深渊。
因為人類進行吃肉、喝酒、賭博及與女人有不正常沾染的關係,整個世界都受着核子爆炸毀滅的威脅。(16.9)
因为人类吃肉、喝酒、赌博以及与女人有不正当关系,整个世界都受到核爆炸毁灭的威胁。
對主不同程度的奉獻性服務。圖中經常歌頌主的聖名的奉獻者是最完整的,在兩傍的是通過瑜伽、非人性的冥想及智力推考去了解至尊的人,圖中下是那些將工作勞動的成果獻出及做着社會福利工作的慈善家和為主作少許效勞的人。
对主有着不同程度的奉献服务。图中经常歌颂主圣名的奉献者是最圆满的,两旁是通过瑜伽、非人格冥想和理性思考来认识至尊的人,图下方是将劳动成果奉献出来、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慈善家以及为主做少许服务的人。
崇拜基士拿領往離開這個物質世界的解脫。基士拿接受以愛和奉獻心供奉的一塊葉、水果、花和水。(9.26)
崇拜奎师那能导向脱离物质世界的解脱。奎师那接受以爱心和虔诚供奉的一片叶、一颗果、一朵花或一滴水。(9.26)
在森林裏進行冥想的瑜祁試圖通過控制自己的身體、心意、智慧、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心裏面的主基士拿而得到解脫。(6.11-14)
在森林中修行的瑜伽士通过控制身体、心意与智慧,将全部意识专注于心中的主奎师那,以此寻求解脱。
唱頌神的聖名的奉獻者被基士拿及祂的僕人半人神祝福。(3.12)
歌颂神之圣名的奉献者,受到奎师那及其半神仆从的赐福。
如果一個人成為主基士拿的奉獻者,祂便會前來拯救一個這樣皈依了的靈魂。祂會坐在祂的羽毛座駕——加路達上將祂的奉獻者從生與死的海洋拯救出來。(12.6-7)
一个人若成为主奎师那的奉献者,奎师那就会前来拯救这皈依的灵魂。他会乘坐他的坐骑——金翅鸟迦楼罗,将他的奉献者从生死之海中救度出来。(12.6-7)
小麻雀想喝乾海洋的水去取回她的蛋,主基士拿看到祂的堅決便派加路達脅嚇海洋將蛋送回來,否則便吸乾海洋的水。同樣地,當基士拿看到祂虔誠的奉獻者的決心,祂便在很多方面幫助他取得進步。(6.24)
小麻雀想喝干海水找回她的蛋,主奎师那看到她的决心,便派迦楼罗威胁海神归还蛋,否则就要吸干海水。同样,当奎师那看到虔诚奉献者的坚定决心时,祂也会以多种方式帮助他进步。(6.24)
在戰車上的兩個人是誰?戰車的駕御者是主基士拿——最富裕的一個,祂擁有無限的美麗、財富、名聲、知識、力量興及摒棄。手持弓箭的戰士是阿尊拿——主基士拿的朋友及奉獻者。(18.78)
战车上的两个人是谁?驾驭战车的是主奎师那——最富足的一位,拥有无尽的美貌、财富、名声、智慧、力量与超脱。手持弓箭的战士是阿周那——主奎师那的朋友与奉献者。(18.78)
在這年代主基士拿是主采坦耶的化身,圖中的主采坦耶帶領上千的群眾集體唱頌主基士拿的聖名。祂由祂的首席同僚尼鐵晏蘭達巴佈(站在祂右邊的第一位)伴同。(3.10)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閱兵
在那时,主奎师那是主柴坦亚的化身。图中的主柴坦亚带领成千上万的群众一起唱诵主奎师那的圣名。祂由祂的首席同伴尼提阿南达·帕布(站在祂右边的第一位)陪同。(3.10)第一章 在库茹之野战场上检阅军队。
dhṛtarāṣṭra uvāca
dharma-kṣetre kuru-kṣetre
samavetā yuyutsavaḥ
māmakāḥ pāṇḍavāś caiva
kim akurvata sañjaya
dhṛtarāṣṭraḥ——狄達拉斯韃王;uvāca——說;dharma-kṣetre——在朝聖的地方;kuru-kṣetre——在名叫庫勒雪查的地方;samavetāḥ——結集;yuyutsavaḥ——正想參戰;māmakāḥ——我方(的兒子們);pāndavāḥ——班杜的兒子們;ca——和;eva——必定;kim——什麼;akurvata——他們幹;sañjaya——啊!山齋耶。
持国说:在圣地俱卢之野,我的儿子们和般度的儿子们集结一处,渴望战斗。山杰耶啊,他们做了什么?
狄達拉斯韃說:「山齋耶啊!在朝聖的地方庫勒雪查結集後,我的兒子們和班杜的兒子們都想參戰,他們幹了些什麼?」
迪达拉达说:山斋耶啊!在圣地库鲁之野聚集后,我的儿子们和般度之子们都渴望战斗,他们做了什么?
博伽梵歌是一門很廣泛地被閱讀到的有關神的科學,也在梵歌.摩訶邁Gītā-māhātmya(梵歌的禮讚)中撮要,書中說一個人應該在一個史里基士拿奉獻者的幫助下很考究地去閱讀和了解博伽梵歌,不要出於個人動機性的演譯。在博伽梵歌中已有一個很明顯的怎樣去了解它的例子——阿尊拿是直接從主那裏學習聆聽梵歌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幸運地通過使徒傳系沒有動機性的演譯地去了解博伽梵歌,他便超越了閱讀所有的吠陀智慧和所有世界上的經典。一個人不但可以在博伽梵歌中找到所有其它的經典所包括的東西,還可以找到其它地方沒有的東西。那便是梵歌特有的標準。它是完整的神的科學,因為它是直接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主史里基士拿所講述。
《博伽梵歌》是一部广为传颂的神学经典,《梵歌礼赞》中概述了研习它的方法:人应当在一位奎师那奉献者的指导下认真研读和理解《博伽梵歌》,不可掺杂个人动机进行解释。《博伽梵歌》本身提供了正确的理解方式——阿尔诸那直接聆听主的教导就是例证。若有人有幸通过师徒传承无动机地领悟《博伽梵歌》,他便超越了研读所有吠陀经典和世间典籍的层次。这部经典不仅涵盖其他典籍的全部精髓,更包含他处未见的独到智慧,这是《博伽梵歌》的独特标准。作为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亲口讲述的经典,它构成了完整无缺的神学体系。
如在摩訶伯拉達 Mahābhārata 中所述,狄達拉斯韃和山齋耶所討論的題目構成了這個偉大哲學的基本原理。這個哲學發展自庫勒雪查戰場——一個太古吠陀時代朝聖的聖地。它是由主親身降臨到這個星球為了要指導人類而講述的。
在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狄达拉斯鞑和山斋耶所讨论的内容,构成了这门伟大哲学的根本原理。这门哲学发源于库勒雪查战场——远古吠陀时代的一处朝圣圣地。它是由主亲自降临世间,为教导人类而宣说的。
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a 一字(一個宗教儀式舉行的地方)是有意義的,因為在庫勒雪查戰場上,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在阿尊拿那方出現。狄達拉斯韃——庫勒兄弟的父親,對於他兒子們的勝利極表懷疑。在疑惑中,他詢問他的秘書山齋耶:「我的兒子們和班杜的兒子們幹些什麼?」他深知他的兒子們和他弟弟班杜的兒子們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結集是為了要决心參戰。他的詢問仍然是有意思的。他不想他的姪兒堂兄弟之間妥協而想知道他兒子們在戰場上的命運。因為戰役是被安排在庫勒雪查舉行——一個在吠陀經中講及為天上的居民也用來參拜的地方,狄達拉斯韃因為聖地對戰役結果的可能影響而變得很恐慌。他很清楚地知道這對阿尊拿和班杜的兒們必定有好處,因為他們本性都是很善良的。山齋耶是維亞薩 Vyāsa 的學生,蒙維亞薩之恩,山齋耶可以在狄達拉斯韃的房間中也能透視到庫勒雪查戰場上所發生的事情。所以狄達拉斯韃詢問他有關於戰場上的情況。
达摩克谢陀(意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这个词是有含义的,因为至尊主在库茹克谢陀战场上站在阿尔诸那一方。持国——库茹兄弟的父亲,对儿子们的胜利深感怀疑。困惑中,他询问他的秘书桑贾亚:我的儿子们和潘杜的儿子们在做什么?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和弟弟潘杜的儿子们在库茹克谢陀战场上集结,决心开战。他的询问仍有深意。他不希望侄子和堂兄弟们和解,而想知道儿子们在战场上的命运。由于战役安排在库茹克谢陀——吠陀经典中描述连天神也来朝拜的圣地,持国因圣地对战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而惶恐不安。他清楚地明白这必然对阿尔诸那和潘杜的儿子们有利,因为他们本性良善。桑贾亚是维亚萨的学生,蒙维亚萨恩赐,桑贾亚能在持国的房间里看到库茹克谢陀战场发生的一切。因此持国向他询问战场情况。
班達瓦 Pāṇḍavas(班杜的兒子們)和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都屬於同一個家族,但狄達拉斯韃的意向是他故意只稱他的兒子們為庫勒 Kurus,而將班杜的兒子們從家族傳襲中趕出來。由此可知狄達拉斯韃和他的姪兒——班杜的兒子們——之間所處的關係。正如在田中多餘的草要被除去,我們可以想像到由這件事情的開始,在庫勒雪查宗教場地因宗教之父——史里基士拿——的在塲,多餘的植物如狄達拉斯韃的兒子杜約丹拿 Duryodhana 和其他人將會被剷除而由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 為首的徹底宗教人仕將會為主所樹立。這便是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e 和庫勒雪查 kuru-kṣetre 兩字除了歷史性和吠陀重要性以外的意思。第二節
班达瓦(班杜的儿子们)和狄达拉斯鞑的儿子们同属一个家族,但狄达拉斯鞑有意只称自己的儿子们为库勒,将班杜的儿子们排除在家族继承之外。由此可知狄达拉斯鞑与他的侄子——班杜的儿子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田里多余的杂草要被清除,我们可以预见,在库勒雪查这片宗教圣地,由于宗教之父史里基士拿的在场,狄达拉斯鞑的儿子杜约丹拿等多余之人将被铲除,而以尤帝斯棣拉为首的虔诚信徒将被主树立起来。这就是达摩雪查和库勒雪查这两个词除历史与吠陀意义之外的含义。第二节
sañjaya uvāca
dṛṣṭvā tu pāṇḍavānīkaṁ
vyūḍhaṁ duryodhanas tadā
ācāryam upasaṅgamya
rājā vacanam abravīt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dṛṣṭvā——看了以後;tu——但;pāṇḍavanīkam 班達瓦兄弟的手下士兵;vyūḍham——在軍隊佈陣中;duryodhanaḥ——杜約丹拿王;tadā——那時;ācāryam——老師;upasaṅgamya——行近;rājā——國王;vacanam——字句;abravīt——講話。
山斋耶说:杜约丹拿王看到班达瓦兄弟的军队列阵后,走到老师跟前,说了这些话。
山齋耶說:「王啊,杜約丹拿王看過了班杜之子所結集的軍隊後,便到他老師的跟前開始講以下這些話。」
山斋耶说:大王啊,杜约丹拿王看见班度族军队列阵完毕,便来到他的老师面前,说了下面这番话。
狄達斯拉韃生下來便是盲的。不幸地,他同時也缺乏靈性的領悟力。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們也在宗教的事情上同樣盲目,他也確知到他們永不會達到如班達瓦兄弟(他們生來便是很虔誠的)同等的領悟。但他仍然對聖地的影響覺得懷疑。山齋耶明白到他之所以詢問戰場情況的目的。因此他想鼓勵那個沮喪的國王而警告他說他的兒子受了聖地的影響而不肯作任何妥協。山齋耶告訴國王說他的兒子杜約丹拿看過了班達瓦兄弟的軍事力量後,立即去找他的元帥當阿闍黎耶 Droṇācārya,告訴他實際的處境。雖然杜約丹拿是國王,因為事情的重要性仍然要去找他的元帥。所以他很適宜做政治家。但杜約丹拿的外交行動外飾掩蓋不了在觀看到班達瓦兄弟的軍事陣容後所感到的恐懼。第三節
狄达斯拉韃天生就是盲人。不幸的是,他同时也没有灵性的领悟力。他很清楚自己的儿子们在宗教事务上同样盲目,也确信他们永远不会达到像班达瓦兄弟(他们天生就很虔诚)那样的领悟。但他仍然对圣地的影响感到怀疑。山斋耶明白他询问战场情况的用意。因此他想鼓励那个沮丧的国王,并警告他说,他的儿子受到了圣地的影响,不肯作出任何妥协。山斋耶告诉国王,他的儿子杜约丹拿看过班达瓦兄弟的军事力量后,立即去找他的元帅当阿闍黎耶,向他说明实际情况。虽然杜约丹拿是国王,但因为事情重大,仍然需要去找元帅。所以他很适合做政治家。但杜约丹拿的外交行动掩饰不了他在看到班达瓦兄弟的军事阵容后所感到的恐惧。第三节
paśyaitāṁ pāṇḍu-putrāṇām
ācārya mahatīṁ camūm
vyūḍhāṁ drupada-putreṇa
tava śiṣyeṇa dhīmatā
paśya——瞧;etām——這;pāṇḍu-putrāṇām——班杜兒子們的;ācārya——噢,老師;mahatīm——偉大的;camūm——軍事力量;vyūḍhām——安排——;drupada-putreṇa——由杜巴達 Drupada 的兒子;tava——你的;śiṣyeṇa——徒弟;dhīmatā——很聰明的。
瞧,老师,杜巴达之子、你那聪明的徒弟为班度诸子部署了这支大军。
噢,我的老師,瞧這班杜兒子們的偉大軍隊,這樣技巧地由你聰明的徒弟——杜巴達的兒子所安排。
啊,老师,请看般度族的大军,如此巧妙地由您智慧的弟子——德罗纳之子排布。
杜約丹拿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想指出婆羅門元帥當阿闍黎耶的弱點。當阿闍黎耶和杜巴達王(阿尊拿妻子杜巴蒂的父親)有些政治上的紛爭。結果,杜巴達舉行了一次很隆重的祭祀,而得到了有一個可以殺當阿闍黎耶的兒子的祝福。當阿闍黎耶很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但他是一個民主的婆羅門,當杜巴達的兒子——狄斯達端拿 Dhṛṣṭadyumna 被委為跟他學習軍事教育時,他毫不猶疑地將所有的軍事秘密傳授給他。現在,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狄斯達端拿是站在班杜瓦兄弟的一邊,他們的軍隊陣形是由他從當阿闍黎耶那裏學來後所安排的。杜約丹拿指出當阿闍利耶這點錯處以使他在作戰時提高警惕和不要妥協。同時他還想指出他不應在對抗班杜瓦兄弟時表現寬大,因為他們也是當阿闍黎耶的愛徒,阿尊拿是他特別寵愛和出色的學生。杜約丹拿又警告說在作戰中這樣寬大會招致失敗。第四節
杜约丹拿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想指出婆罗门元帅当阿阇黎耶的弱点。当阿阇黎耶和杜巴达王(阿尊拿妻子杜巴蒂的父亲)有过政治纷争。结果,杜巴达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获得了可以杀死当阿阇黎耶儿子的祝福。当阿阇黎耶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他是一位民主的婆罗门,当杜巴达的儿子——狄斯达端拿被委托跟随他学习军事时,他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军事秘密传授给他。如今,在库勒雪查战场上,狄斯达端拿站在班杜瓦兄弟一边,他们的军队阵形正是他从当阿阇黎耶那里学来后布置的。杜约丹拿指出当阿阇黎耶的这一错误,以提醒他在作战时提高警惕、不要妥协。同时,他还想指出当阿阇黎耶不应在对抗班杜瓦兄弟时表现宽容,因为他们也是当阿阇黎耶的爱徒,阿尊拿更是他特别宠爱且出色的学生。杜约丹拿还警告说,在作战中如此宽容会导致失败。第四节
atra śūrā maheṣvāsā
bhīmārjuna-samā yudhi
yuyudhāno virāṭaś ca
drupadaś ca mahā-rathaḥ
atra——這裏;śūrāḥ——英雄;maheṣvāsāḥ——強壯的弓箭手;bhīmārjuna——彼瑪和阿尊拿;samāḥ——平等;yudhi——在戰爭中;yuyudhānaḥ——尤尤當拿;virāṭaḥ——維瓦達;ca——也有;drupadaḥ——杜巴達;ca——也有;mahārathaḥ——偉大的戰士。
这里;英雄;强壮的弓箭手;与彼玛和阿尊拿同等;在战争中;尤尤当拿;维瓦达;也有;杜巴达;也有;伟大的战士。
在這隊軍隊中有很多英雄的弓箭手,在作戰中可以比得上彼瑪和阿尊拿;也有偉大的戰士如尤尤當拿、維瓦達和杜巴達。
这支军队中有许多英勇的弓箭手,作战能力堪比毗摩和阿周那;还有强大的战士如优优檀那、毗罗吒和木柱王。
雖然狄斯達端拿在當阿闍黎耶的強大兵法力量下不算是一個很重要的障礙,但有很多其他人是引起恐懼的原因。他們都被杜約丹拿認為是致勝的絆脚石,因為每一個人都如彼瑪和阿尊拿般強大。他知道彼瑪和阿尊拿的力量,因此他以他們來比較。第五節
虽然狄斯达端拿在阿阇黎耶的强大兵法力量下算不上重要障碍,但还有许多其他人令人畏惧。杜约丹拿视他们皆为取胜的绊脚石,因为每个人都像彼玛和阿尊拿那样强大。他知晓彼玛与阿尊拿的实力,故以他们作比。第五节
dhṛṣṭaketuś cekitānaḥ
kāśirājaś ca vīryavān
purujit kuntibhojaś ca
śaibyaś ca nara-puṅgavaḥ
dhṛṣṭaketuḥ——狄斯達格度;cekitānaḥ——車格坦拿;kāśirājaḥ——葛西瓦札;ca——也有;vīryavān——很強大的;——purujit——普努芝;kuntibhojaḥ——琨提寶耶;ca——也有;śaibyaḥ——洒巴亞;ca——也有;nara-puṅgavaḥ——人類社會中的英雄。
狄斯达格度;车格坦拿;葛西瓦札也有;很强大的;普努芝;琨提宝耶也有;洒巴亚也有;人类社会中的英雄。
那邊還有偉大、英勇、孔武有力的戰士如狄斯達格度、車格坦拿、葛西瓦札、普努芝、琨提寶耶和洒巴亞。第六節
那里还有强大、勇猛、威武的战士,如狄斯达格度、车格坦拿、葛西瓦扎、普努芝、昆提宝耶和洒巴亚。第六节
yudhāmanyuś ca vikrānta
uttamaujāś ca vīryavān
saubhadro draupadeyāś ca
sarva eva mahā-rathāḥ
yudhāmanyuḥ——尤大曼猶;ca——和;vikrāntaḥ——強大的;utamaujāḥ——歐達卯耶;vīryavān——很有力量的;saubhadraḥ——蘇巴達的兒子;draupadeyāḥ——杜巴蒂的兒子們;ca——和;sarve——所有;eva——肯定的;mahārathāḥ——偉大的戰車戰士。
尤大曼犹和强大的欧达卯耶,很有力量的苏巴达的儿子,以及杜巴蒂的儿子们,所有这些都是伟大的战车战士。
那邊有強大的尤大曼猶,很有力量的歐達卯耶、蘇巴達的兒子和杜巴蒂的兒子們。所有這些都是偉大的戰車戰士。第七節
那里有强大的尤大曼犹,还有力大无穷的欧达卯耶、苏巴达的儿子以及杜巴蒂的孩子们。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战车勇士。第七节
asmākaṁ tu viśiṣṭā ye
tān nibodha dvijottama
nāyakā mama sainyasya
saṁjñārthaṁ tān bravīmi te
asmākam——我們的;tu——但;viśiṣṭāḥ——特別強大的;ye——那些;tān——他們;nibodha——請留意;dvijottama——最佳的婆羅門;nāyakāḥ——將領;mama——我的;sainyasya——兵士的;saṁjñā-artham——報告;tān——他們;bravīmi——我說給;te——你的。
我们中间那些特别强大的将领,请留意,婆罗门之首啊。为让我军知晓,我将他们向你一一指明。
啊,最佳的婆羅門,讓我報告給你聽有特別資格領導我們軍隊的將領名字。第八節
善哉,婆罗门,且听我为你宣说那些堪任我军统帅的将帅之名。第八品。
bhavān bhīṣmaś ca karṇaś ca
kṛpaś ca samitiñjayaḥ
aśvatthāmā vikarṇaś ca
saumadattis tathaiva ca
bhavān——你本人;bhīṣmaḥ——祖父彼斯瑪;ca——和;karṇaḥ——干拿;ca——和;kṛpaḥ——基伯;ca——和;samitiñjayaḥ——長勝將軍;aśvatthāmā——阿斯瓦譚瑪;vikarṇaḥ——維干拿;ca——還有;saumadattiḥ桑瑪達陀的兒子;tathā——至於;eva——肯定的;ca——和。
你本人、祖父彼斯玛、干拿、基伯、长胜将军阿斯瓦谭玛、维干拿,还有桑玛达陀的儿子,以及其他人。
人物有如你本人,彼斯瑪、干拿、基伯、阿斯瓦譚瑪、維干拿和名叫布理斯喇瓦的桑瑪達陀的兒子,都是戰場上的長勝將軍。
那些勇士就像你自己一样,彼什玛、甘纳、基伯、阿斯瓦塔玛、维甘纳,还有桑玛达陀之子布里斯拉瓦,都是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将领。
杜約丹拿指出這場戰役中的特別英雄,他們都是長勝的。維干拿是杜約丹拿的兄弟,阿斯瓦譚瑪是當阿闍黎耶的兒子,而桑瑪達帝或布理斯喇瓦是巴里伽斯王 Bāhlīkas 的兒子。干拿是阿尊拿同母異父的兄弟,因為他是琨提王后未嫁班杜王前所生的。基伯(阿闍黎耶)娶了當阿闍黎耶的孿生妹妹。第九節
杜约丹拿提到了这场战役中的特殊英雄们,他们都是常胜不败的。维干拿是杜约丹拿的兄弟,阿斯瓦谭玛是当阿阇黎耶的儿子,而桑玛达帝或布理斯喇瓦是巴里伽斯王的儿子。干拿是阿尊拿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为他是琨提王后嫁给班杜王之前所生的。基伯(阿阇黎耶)娶了当阿阇黎耶的孿生妹妹。第九节
anye ca bahavaḥ śūrā
mad-arthe tyakta-jīvitāḥ
nānā-śastra-praharaṇāḥ
sarve yuddha-viśāradāḥ
anye——許多其他;ca——還有;bahavaḥ——很大數量的;sūrāḥ——英雄;mad-arthe——為了我;tyakta-jīvitāḥ——準備貢獻出了生命;nānā——很多;praharaṇāḥ——裝配備;śastra——武器;sarve——所有他們;yuddha——戰役;viśāradāḥ——在軍事科學上很有經驗。
还有许多其他勇士,
为我不惜献出生命,
他们装备各式兵器,
个个精通战争技艺。
還有許多其他的英雄都準備為了我而獻出他們的生命。他們全部都配備有各式各樣的武器,他們都在軍事科學上很有經驗。
还有许多其他勇士也甘愿为我牺牲生命。他们全都装备精良,精通兵法。
至於其他的戰士——如齋耶札達 Jayadratha,偈達瓦瑪 Kṛtavarmā,沙耶 Śalya 等——全部都準備為了杜約丹拿而付出他們的生命。換句話說,他們將因為參加了杜約丹拿的罪惡行列而註定在庫勒雪查一役中死亡。當然。杜約丹拿還滿以為有這樣多有力量的朋友在他那一邊,勝利必定是屬於他的。第十節
至于其他战士——如斋耶札达、偈达瓦玛、沙耶等——都准备为杜约丹那献出生命。也就是说,由于加入了杜约丹那的罪恶阵营,他们注定会在库勒雪查战役中丧命。当然,杜约丹那还自信满满,认为有这么多强大的朋友站在他这边,胜利必定属于他。第十节
aparyāptaṁ tad asmākaṁ
balaṁ bhīṣmābhirakṣitam
paryāptaṁ tv idam eteṣāṁ
balaṁ bhīmābhirakṣitam
aparyāptam——不可估計的;tat——那;asmākam——我們的;balam——力量;bhīṣma——祖父彼斯瑪;abhitakṣitam——完全受護於;paryāptam——有限的;tu——但;idam——所有這些;eteṣām——班達瓦兄弟的;balam——力量;bhīma——彼瑪;abhirakṣitam——很小心地被保護着。
我们的力量虽不可估量,但全赖祖父毗湿摩护持;而对方班达瓦兄弟的力量虽有限,却因怖军精心守护而稳固。
我們的力量是不可估計的,而我們是完全受祖父彼斯瑪的保護;至於班達瓦兄弟的力量,只是由彼瑪很小心地保護着,是有限的。
我们的力量深不可测,且完全受到祖父毗湿摩的庇护;而班度诸子的力量仅由毗湿摩谨慎守护,终究有限。
在這裏杜約丹拿作了一個比較力量的審察,他以為他軍隊的力量是無可估計,因為是由最有經驗的將領——祖父彼斯瑪保護着。在另外一邊,班達瓦兄弟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是由一個經驗較次的將領——彼瑪所保護着。在彼斯瑪面前,彼瑪就不算什麼一回事了。杜約丹達非常嫉忌彼瑪,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要死的話,只有彼瑪能殺他。但他同時又以彼斯瑪的在場對勝利充滿信心,因為他是一個更好的將領。所以他的結論是他必定可以贏得這場戰事。第十一節
在这里,杜约丹拿衡量了一下双方的力量。他认为自己的军队力量无法估量,因为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将——祖父彼斯玛统领。而另一边,班达瓦兄弟的军队力量有限,因为由经验较少的将领彼玛统领。在彼斯玛面前,彼玛根本不算什么。杜约丹达非常忌恨彼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要死的话,只有彼玛能杀死他。但他同时又因为彼斯玛在场而对胜利充满信心,因为彼斯玛是更出色的将领。因此他断定自己必定能赢得这场战争。第十一节
ayaneṣu ca sarveṣu
yathā-bhāgam avasthitāḥ
bhīṣmam evābhirakṣantu
bhavantaḥ sarva eva hi
ayaneṣu——在戰略性的要點;ca——和;sarveṣu——每一處地方;yathā-bhāgam——在不同的佈陣下;avasthitāḥ——部署;bhīṣmam——向祖父彼斯瑪;eva——確定的;abhirak-ṣantu——作出支持;bhavantaḥ——你們全部;sarve——分別的;eva——確定的;hi——和正確的。
在战略要地各处,按照各自部署就位。你们所有人都要全力保护祖父毗湿摩,确实如此。
現在你們全體都要向祖父彼斯瑪作出支持,在軍隊的陣形中站好你們個別的戰略性要點。
现在你们全体都要支持祖父毗湿摩,在军阵中各自坚守战略要地。
杜約丹拿在讚揚了彼斯瑪的力量一番以後,想及其他的人或許會認為他們被低估了,所以以他一貫的政治手腕,用上述的說話將實際情況改良一下。他強調說彼斯瑪毫無疑問是最偉大的英雄,但他是一個老年人,所以每人都應該從各方面保護他。他會親自應戰,而敵人會從他無暇顧及的一方面取得利益。所以其他的英雄都不應該離開他們自己的戰略崗位而讓敵人衝破陣勢。杜約丹拿很清楚地感覺到庫勒兄弟的勝利全靠彼斯瑪的在場。他對彼斯瑪和當阿闍黎耶的支持很有信心,因為他知道當阿尊拿的妻子杜巴蒂在無望中向他們請求主持公道而被迫當着眾將軍面前脫去衣服時,他們連一句話也沒有說。雖然他知道這兩位將軍對班達瓦兄弟有多少愛念,他希望這些愛念都會如習慣上在賭博的時候一樣地完全被拋開。第十二節
在称赞了毗湿摩的强大之后,杜约丹那想到其他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轻视了。于是,他运用一贯的政治技巧,用上面这番话巧妙地调整了实际情况。他明确指出毗湿摩无疑是最伟大的英雄,但他年事已高,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各个方面保护他。毗湿摩会亲自迎战,但敌人可能会从他无暇顾及的方向取得优势。因此,其他英雄都不应离开自己的战略位置,以免敌人突破阵型。杜约丹那清楚地意识到,俱卢族的胜利完全依赖于毗湿摩的存在。他对毗湿摩和德罗纳的支持充满信心,因为他知道,当阿周那的妻子黑公主在绝望中向他们求助,却被迫在众将领面前被剥去衣衫时,这两人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尽管他知道这两位将领对般度族兄弟怀有感情,但他希望这些感情会像赌博时通常所做的那样被完全抛开。第十二节
tasya sañjanayan harṣaṁ
kuru-vṛddhaḥ pitāmahaḥ
siṁha-nādaṁ vinadyoccaiḥ
śaṅkhaṁ dadhmau pratāpavān
tasya——他的;sañjanayan——在增加中;harṣam——歡騰;kuru-vṛddhaḥ——庫勒王朝的長者(彼斯瑪);pitāmahaḥ——祖父;siṁha-nādam——如獅子般的吼聲;vinadya——震盪;uccaiḥ——很大聲;śaṅkham——貝殼號角;dadhmau——吹奏;pratāpavān——英勇的。
库勒王朝的长者彼斯玛,这位英勇的祖父,为了鼓舞他,吹响了洪亮的贝壳号角,发出狮子般的吼声。
於是彼斯瑪,庫勒王朝偉大英勇的長者,武士們的祖父,吹奏起他那响亮如獅吼的貝殼號角,使杜約丹拿感到歡騰。
这时,那位库勒王朝英勇的老将,武士们的祖父彼斯玛,吹响了他那如狮子吼般洪亮的海螺号角,让杜约丹拿心中充满喜悦。
庫勒王朝的長者可以了解到他孫兒杜約丹拿內心的意思,同時出於天然的同情心,他大聲吹響他的貝殼號角來振奮他,扮演出他獅子的角式。間接地,通過號角的意義,他告訴那個沮喪的孫兒杜約丹拿說:在這場戰爭中勝利是沒有希望的,因為至高的主基士拿是在另外的一邊。但是,他的責任仍然是要去指揮戰爭,所以在這方面,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第十三節
库拉王朝的长者能明白孙子杜尤丹那心中的想法,出于天然的怜悯之情,他高声吹响海螺号角鼓舞他,扮演着雄狮的角色。通过号角的象征意义,他间接告诉沮丧的孙子杜尤丹那:这场战争不可能获胜,因为至尊主奎师那站在对方阵营。但作为统帅,他仍须履行职责,因此痛苦在所难免。第十三节
tataḥ śaṅkhāś ca bheryaś ca
paṇavānaka-gomukhāḥ
sahasaivābhyahanyanta
sa śabdas tumulo 'bhavat
tataḥ——隨着;śaṅkhāḥ——貝殼響號;ca——和;bheryaḥ——角笛;ca——和;paṇava-ānaka——喇叭和鼓;go-mukhāḥ——號角;sahasā——突然同在一起;eva——肯定的;abhyahanyanta——在同一時間被吹奏;saḥ——那;śabdaḥ——複合的聲音;tumulaḥ——喧噪的;abhavat——變得。
随后,海螺、号角、喇叭、鼓、铜锣一齐骤然鸣响,那喧嚣之声震天动地。
隨着,貝殼響號、角笛、喇叭、鼓和號角都在同一時間被吹奏起來,複合的聲音變得非常喧囂。第十四節
这时,海螺、号角、喇叭、鼓和铙钹一齐奏响,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变得十分喧闹。第十四节
tataḥ śvetair hayair yukte
mahati syandane sthitau
mādhavaḥ pāṇḍavaś caiva
divyau śaṅkhau pradadhmatuḥ
tataḥ——隨着;śvetaiḥ——由白色的;hayaiḥ——馬;yukte——連接着;mahati——在偉大的;syandane——戰車;sthitau——這樣地處於;mādhavaḥ——瑪訶瓦(幸運女神的丈夫),即基士拿;pāṇḍavaḥ——班杜之子,即阿尊拿;ca——和;eva——確定的;divyau——超然的;śaṅkhau——貝殼響號;pradadhmatuḥ——吹奏起來。
然后,由白马拉着的巨大战车上,玛达瓦(幸运女神的丈夫,即奎师那)和班度之子(阿周那)稳稳站立,他们吹响了神圣的螺号。
在另外一邊,主基士拿和阿尊拿同時坐在由白馬拉的戰車上,吹奏起他們超然的貝殼響號。
另一边,主奎师那和阿周那一起坐在由白马拉着的战车上,吹响了他们神圣的海螺号。
和彼斯瑪所吹奏的貝殼響號相對,基士拿和阿尊拿手上的貝殼響號被描述為超然的,超然貝殼響號的聲音表示出對方是沒有勝利的希望,因為基士拿是在班杜瓦兄弟的一邊。Jayas tu pāṇḍu-putrāṇāṁ yeṣāṁ pakṣe janārdanaḥ。勝利永遠是屬於像班杜之子的人。
与彼斯玛吹响的海螺号角相对,奎师那和阿周那手中的海螺号角被描述为超然的。这种超然的海螺号角声表明对方毫无胜算,因为奎师那站在般度之子们这一边。胜利永远属于般度诸子,因为觉者之主(奎师那)与他们同在。
因為主基士拿是與他們相交往,而無論何時何地有主在場,幸運的女神也同時一起,因為幸運女神是永遠不會離開她的丈夫而獨處的。因此,勝利和幸運是等待着阿尊拿,這已由韋施紐,或主基士拿所吹奏出的超然之聲顯示出。還有,他們倆所坐的戰車是由艾里 Agni(火之神)造給阿尊拿的,這表示無論在這三個世界內的任何地方駕御這部戰車都可以戰勝四方,所向無敵。第十五節
因为主奎师那与他们交往,无论何时何地主在场,幸运女神也必定同在,因为幸运女神永远不会离开她的丈夫独自一人。因此胜利和好运正等待着阿周那,这已由毗湿奴,即主奎师那吹奏的超然之声所昭示。此外,他们乘坐的战车是由火神阿耆尼为阿周那打造的,这意味着驾驭此车能在三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第十五节
pāñcajanyaṁ hṛṣīkeśo
devadattaṁ dhanañjayaḥ
pauṇḍraṁ dadhmau mahā-śaṅkhaṁ
bhīma-karmā vṛkodaraḥ
pāñcajanyam——名為班查真耶的貝殼響號;hṛṣīkeśaḥ——赫斯克沙(基士拿,指揮奉獻者感官的主);devadattam——名為迪瓦達壇的貝殼的響號;dhanañjayaḥ——丹南札耶(阿尊拿,財富的得者);pauṇḍram——名為保烈湛的貝殼;dadhmau——吹奏;mahā-śaṅkham——恐怖的貝殼響號;bhīma-karmā——做艱巨吃力工作的人,vṛkodaraḥ——維高達拉,食量龐大的人(即彼瑪)。
班查真耶——名为班查真耶的贝壳号角;赫斯克沙——感官之主(奎师那,指挥奉献者感官的主);迪瓦达坛——名为迪瓦达坛的贝壳号角;丹南札耶——财富的得者(阿周那);保烈湛——名为保烈湛的贝壳;吹响;巨大的贝壳号角;执行艰巨任务者;维高达拉——食量极大的人(即怖军)。
跟着,主基士拿吹起祂那名為班查真耶的貝殼響號;阿尊拿吹起他那名為迪瓦達壇的貝殼響號;而彼瑪——那個做艱巨吃力工作和食量龐大的人,吹起他那名為保烈湛的恐怖貝殼響號。
接着,主奎师那吹响了他名为潘查詹亚的螺号;阿周那吹响了他名为德瓦达塔的螺号;而怖军——那个力大无穷、食量惊人的勇士,吹响了他名为波闰达的可怕螺号。
主基士拿在這一節中被稱為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因為祂是所有感官的擁有者。生物體是祂所屬的部份,所以生物體的感官也是祂感官所屬的部份。非人性主義者不能夠解釋生物體的感官,所以他們都通常主觀地形容所有生物體為沒有感官的,或非人性的。主處於所有生物體的心中指揮他們的感官。但是,祂的指揮程度則有賴於生物體怎樣降服於祂,對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來說,祂直接控制他的感官。這裏在庫勒雪查戰場上,主直接控制阿尊拿的超然感官,所以有赫斯克沙這個特殊的名字。主根據各種不同的活動而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祂的名字是瑪瑚蘇丹拿 Madhusūdana 因為祂殺死名為瑪瑚 Madhu 的惡魔;祂的名字是高文達 Govinda,因為祂給母牛和感官快樂;祂的名字是瓦蘇第瓦Vāsudeva 因為祂以瓦蘇弟瓦的兒子降生;祂的名字是迪瓦姬、蘭達拿 Devakī-nandana 因為祂接受迪瓦姬為祂的母親;祂的名字是雅蘇達、蘭達拿因為祂報以祂童年的時光給在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的雅蘇達;祂的名字是巴達、莎拉蒂 Pārtha-sārathi 因為祂做祂朋友阿尊拿的戰車伕。同樣地,祂的名字是赫斯克沙,因為祂在庫勒雪查的戰場上給予阿尊拿指示。
在这一节中,主奎师那被称为赫里西克沙(Hṛṣīkeśa),因为祂是一切感官的主人。生物是祂的所属部分,因此生物的感官也是祂感官的所属部分。非人格主义者无法解释生物的感官,所以他们通常主观地将所有生物描述为没有感官或非人格的。主居于所有生物心中指挥他们的感官。然而,祂的指挥程度取决于生物如何臣服于祂。对一个纯洁的奉献者来说,祂直接控制他的感官。在库茹之野战场上,主直接指挥阿周那的超然感官,因此有了赫里西克沙这个特殊的名字。
主根据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名字。例如:
- 祂被称为玛杜苏丹(Madhusūdana),因为祂杀死了名为玛杜(Madhu)的恶魔;
- 祂被称为哥文达(Govinda),因为祂赐予母牛和感官快乐;
- 祂被称为瓦苏戴瓦(Vāsudeva),因为祂以瓦苏戴瓦的儿子身份降临;
- 祂被称为戴瓦姬之喜(Devakī-nandana),因为祂接受戴瓦姬为母亲;
- 祂被称为雅首达之喜(Yaśodā-nandana),因为祂在温达文将童年时光赐予雅首达;
- 祂被称为帕尔塔之御者(Pārtha-sārathi),因为祂担任朋友阿周那的战车御者。
同样,祂被称为赫里西克沙,是因为祂在库茹之野战场上给予阿周那指示。
阿尊拿在這一節中被稱為丹南札耶,因為祂幫助他的哥哥搜集財富用以供給國王舉行各種祭祀時的開支。同樣地,彼瑪被稱為維高達拉,因為他食量龐大和可以做艱巨吃力的工作:如殺死惡魔克英頂霸 Hiḍimba。因此,由主為首的班達瓦兄弟那邊各個性格不同的人所吹奏的特別貝殼響號,都能使參戰的士兵感到鼓舞。在另外的一面則並無這些特點,並無主基士拿——最高的指揮者和幸運女神在場。所以他們是預先註定要吃敗仗的——這便是由貝殼響號發出的聲音所表示的信號。第十六至十八節
在这一章中,阿周那被称为达南贾亚,因为他帮助哥哥收集财富,用于供给国王举行各种祭祀的开支。同样,毗摩被称为维阔达拉,因为他食量巨大且能完成艰巨的任务,比如杀死恶魔希丁巴。因此,由主奎师那为首的般度族兄弟们吹奏的那些独特的海螺号角,都能鼓舞参战的士兵。而另一边却没有这些特点,没有主奎师那——最高的指挥者和幸运女神在场。因此他们注定要失败——这就是海螺号角发出的信号所预示的。第十六至十八节。
anantavijayaṁ rājā
kuntī-putro yudhiṣṭhiraḥ
nakulaḥ sahadevaś ca
sughoṣa-maṇipuṣpakau
kāśyaś ca parameṣvāsaḥ
śikhaṇḍī ca mahā-rathaḥ
dhṛṣṭadyumno virāṭaś ca
sātyakiś cāparājitaḥ
drupado draupadeyāś ca
sarvaśaḥ pṛthivī-pate
saubhadraś ca mahā-bāhuḥ
śaṅkhān dadhmuḥ pṛthak pṛthak
anantavijayam——名為安南達維齋耶的貝殼;rājā——國王;kuntī-putraḥ——琨提之子;yudhiṣṭhiraḥ——尤帝斯棣拉;nakulaḥ——那古拉;sahadevaḥ——沙哈廸瓦;ca——和;sughoṣa-maṇipuṣpakaṅ——分別名為蘇可撒和曼尼普斯巴伽的貝殼;kāśyaḥ——嘉時(瓦環拿施)國王;ca——和;parameṣvāsaḥ——偉大的射手;śikhaṇḍī——施汗第;ca——和;mahā-rathaḥ——一個可以以一敵千的人;dhṛṣṭadyumnaḥ——狄斯達端拿(杜巴達王之子);virāṭaḥ——維瓦達(給在避難中的班杜瓦兄弟予以庇護的王子);ca——和;sātyakiḥ——徹耶基(即尤尤當拿——主基士拿的戰車伕);ca——和;aparājitaḥ——從未被征服過的;drupadaḥ——杜巴達;班卡拉 Pāñcāla——之王;draupadeyāḥ——杜巴蒂的兒子們;ca——和;sarvaśaḥ——所有;pṛthivī-pate——啊,國王;saubhadraḥ——蘇巴達的兒子(阿比曼如 Abhimanyu);ca——和;mahā-bāhuḥ——很充份地武裝;śaṅkhān——貝殼;dadhmuḥ——吹起;pṛthak pṛthak——分別地。
安南达维斋耶贝螺;国王;琨提之子尤帝斯棣拉;那古拉;沙哈迪瓦;以及名为苏可撒和曼尼普斯巴伽的贝螺;嘉时国王;伟大的射手;施汗第;能以一敌千者;狄斯达端拿;维瓦达;彻耶基;从未被征服者;杜巴达;般遮罗之王;杜巴蒂诸子;所有;啊,国王;苏巴达之子;强臂者;各自吹响贝螺。
尤帝斯棣拉王(琨提之子)吹起他名為安南達維齋耶的貝殼響號;那古拉和沙哈廸瓦分別吹起名為蘇可徹和曼尼普斯巴伽的。偉大的射手嘉時國王,偉大戰士施汗第、狄斯達端拿、維瓦達和未曾被征服過的徹耶基,還有杜巴達、杜巴蒂的兒子們和其他戰士,如蘇哈達的兒子。國王啊,他們都很充份地武裝和分別吹起他們的貝殼響號。
坚战王(持国之子)吹响了他名为胜利的螺号;无种和偕天分别吹响了妙声和珠蔓。伟大的弓箭手猛光王、大勇士善战、全胜、毗罗吒和未尝败绩的木柱王,还有激昂、黑公主的儿子们,以及雄牛之子等战士。王啊,他们全都全副武装,各自吹响了他们的螺号。
山齋耶很技巧地告訴狄達拉斯韃王他欺騙班杜諸子和意圖使他的兒子登上王位的愚昧政策是不值得讚揚的。各種跡像經已顯示出整個庫勒王朝將會在戰役中被殺。從祖父彼斯瑪開始下至曾孫如阿比曼如等和其他從世界各地來的國王全部都在場和經已註定劫數難逃。這場大災禍都是歸咎於狄達拉斯韃王,因為他鼓勵他兒子們所行的政策。第十九節
山斋耶巧妙地告诉狄达拉斯鞑王,他欺骗班杜诸子并企图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的愚蠢政策并不值得称赞。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整个库勒王朝将在战争中被毁灭。从祖父彼斯玛开始,到曾孙阿比曼如等人,以及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其他国王,全都聚集在此,注定难逃此劫。这场大灾难的罪魁祸首正是狄达拉斯鞑王,因为他纵容儿子们推行这样的政策。第十九节
sa ghoṣo dhārtarāṣṭrāṇāṁ
hṛdayāni vyadārayat
nabhaś ca pṛthivīṁ caiva
tumulo 'bhyanunādayan
sah——那;ghosah——震盪;dhartarastranam——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hrdayani——心;vyadarayat——分裂;nabhah——天空;ca 和;prthivim——地面上;ca——和;eva——的確;tumulah——喧闐的;abhyanunadayan——回音。
那声响震荡了狄达拉斯鞑儿子们的心,天空和地面都回荡着喧阗的回音。
那些貝殼響號的聲音變得很喧囂激昂,在天空和地面上震盪着,使到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內心也不禁顫慄起來,心胆俱裂。
贝壳号角声越来越响亮激昂,在天地间震荡,连代达罗斯的儿子们也吓得心惊胆战,魂飞魄散。
當彼斯瑪和在杜約丹拿那邊其他的人吹奏起他們各自的貝殼響號時,班杜瓦兄弟這邊的人並沒有心弦震盪。這件事情並沒有被提及,但在這一節中特別提及到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內心被班杜瓦兄弟這邊的震音所驚恐。這是因為班杜瓦兄弟和他們對基士拿充滿信心的關係。一個受護於至高主的人,就算在最大的災害中,也不懼怕任何東西。第二十節
当彼斯玛和杜约丹那等人吹响各自的螺号时,般度族兄弟这边的人心志坚定。此事虽未明言,但此节特别提到敌营将士的内心因般度族的号声而惊惶。这是因为般度兄弟对克里希那怀有坚定信心的缘故。受至尊主庇护之人,纵遇大灾厄亦无所畏惧。第二十节
atha vyavasthitān dṛṣṭvā
dhārtarāṣṭrān kapi-dhvajaḥ
pravṛtte śastra-sampāte
dhanur udyamya pāṇḍavaḥ
hṛṣikeśaṁ tadā vākyam
idam āha mahī-pate
atha——那時候;vyavasthitān——處於;dṛṣṭvā——看着;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kapi-dhvajaḥ——幟有漢奴曼 Hanumān 的旗號;pravṛtte——正想幹;śastra-sampāte 發射弓箭;dhanuḥ——弓;udyamya——拿起後;pāṇḍavaḥ——班杜的兒子(阿尊拿);hṛṣīkeśam——向主基士拿;tadā——在那時;vākyam——話;idam——這些;āha——說;mahī-pate——國王啊!
那时,持猴旗的般度之子阿周那看见持国诸子列阵以待,正准备发射箭矢。他拿起弓,对主奎师那说了这些话:大王啊!
國王啊,在那時候阿尊拿——班杜之子——坐在他的戰車上,他的旗幟上有漢奴曼的徽號,他正在拿起弓準備射箭,他看着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國王啊,阿尊拿對赫斯克沙(基士拿)講了這些話:
国王啊,那时阿周那——般度之子——坐在战车上,他的旗帜上有哈努曼的标志。他拿起弓准备射箭,望着持国众子中的长子。国王啊,阿周那对黑天(克里希纳)说了这些话:
戰爭快要開始了。從上述的幾節中可以知道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是多少地被班杜瓦兄弟意想不到的軍事陣式所喪胆。這是因為有主基士拿在戰場上直接指導他們的關係。阿尊拿旗幟上漢奴曼的徽號是另外一個勝利的象徵,因為漢奴曼在主喇瑪 Rāma 與瓦文拿 Rāvaṇa 的戰爭中幫助喇瑪而取得勝利。現在喇瑪和漢奴曼二人都在阿尊拿的戰車中幫助他。主基士拿便是喇瑪本人,而每當喇瑪在場的時候,祂的永恆忠僕漢奴曼和祂的永恆伴侶斯妲 Sītā——幸運女神,也都必定在場。因此,阿尊拿是沒有理由去懼怕任何敵人的。最主要還是所有感官的主人——主基士拿——親自在場給他指導。這樣,阿尊拿在執行這場戰事中有着所有好的忠告。在由主對祂永恆的奉獻者這樣吉兆的安排下,勝利是註定的了。第二十一至二十二節
战争即将爆发。从前几节可以看出,敌军的儿子们被般度五子出人意料的战术阵型吓破了胆,这是因为有主奎师那亲临战场指挥的缘故。阿周那战旗上的哈奴曼标志也是胜利的象征,因为哈奴曼曾在主罗摩与罗波那的战争中协助罗摩取胜。此刻罗摩与哈奴曼都在阿周那的战车上护佑着他。主奎师那正是罗摩本尊,只要罗摩现身,他永恒的忠实仆从哈奴曼与永恒伴侣悉妲——吉祥天女也必然同在。因此阿周那根本无需畏惧任何敌人。最重要的是,感官之主——主奎师那亲自在场为他指引。如此,阿周那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所有良策。在主对其永恒奉献者如此吉祥的安排下,胜利已然注定。第二十一至二十二节
arjuna uvāc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rathaṁ sthāpaya me 'cyuta
yāvad etān nirīkṣe 'haṁ
yoddhu-kāmān avasthitān
kair mayā saha yoddhavyam
asmin raṇa-samudyame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說;senayoḥ——關於軍隊的;ubhayoḥ——兩方面的;madhye——在兩者間;ratham——戰車;sthāpaya——請駛靠;me——我的;acyuta——啊,沒有錯誤的人;yāvat——只要;etān——所有這些;nirīkṣe——看來是;aham——我;yoddhu-kāmān——想作戰;avasthitān——在戰場上排列;kaiḥ——和這些人;mayā——由我;saha——與;yoddhavyam——作戰;asmin——在這;raṇa——鬥爭;samudyame——試圖。
阿尊拿说:啊,永不犯错的人啊,请把我的战车驶到两军之间,让我看看这些在战场上列阵、渴望作战的人。我要和哪些人一起在这战斗中交锋。
阿尊拿說:「啊,沒有錯誤的人,請將我的戰車駛靠兩陣的中間,好使我能夠看到那些人在場,那些人想戰爭,和那些人意圖在這場大戰中與我對敵。」
阿周那说:啊,无可指摘的人啊,请将我的战车驶到两军之间,让我看清那些聚集在此的人,那些渴望战斗的人,那些准备在这场大战中与我为敌的人。
儘管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只是出於沒有原因的同情心祂便為祂的朋友服務。祂對祂的奉獻者的寵愛是永遠不會失落的,因此祂在這裏被稱為沒有錯誤的人。作為一個戰車伕,祂要執行阿尊拿的命令,因為祂並沒有猶疑地這樣去做,祂便被稱為沒有錯誤的人。雖然祂接受了作為祂奉獻者戰車伕的地位,祂至尊的地位仍然是絲毫沒有被降低。在任何的情況下,祂仍然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赫斯克沙——所有感官的主人。主和祂事奉者的關係是非常甜蜜和超然的,事奉者常常想對主作出服務,而同樣地,主也想着一有機會便也報以祂的事奉者一些服務。祂認為讓祂純潔的奉獻者處於有利地位給祂命令,比祂本身發命令更能令祂感到快樂。作為主人,每人都受命於祂,沒有一個人是在祂之上來命令祂。但當祂找到一個命令祂的純潔奉獻者,雖然祂是所有處境下沒有錯誤的主人,祂得到超然的快樂。
虽然主基士拿是至高无上的神,但他出于无缘无故的慈悲心为朋友服务。他对奉献者的宠爱永不消失,因此在这里被称为无可指摘者。作为战车夫,他必须执行阿尊拿的命令,由于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他便被称为无可指摘者。尽管他接受了奉献者战车夫的身份,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丝毫未减。无论何时,他始终是至尊人格神——赫斯克沙——一切感官的主宰。主与奉献者的关系极为甜美超然,奉献者总想为主服务,同样主也时刻想着回报奉献者。让纯洁的奉献者处于有利位置向他发号施令,比他亲自下令更令他欢喜。作为主人,所有人都受制于他,无人能凌驾于他之上发令。但当他遇到能命令他的纯洁奉献者时,尽管他是任何情况下都无可指摘的主宰者,仍会感受到超然的喜乐。
作為主純潔的奉獻者,阿尊拿是不想和他的堂兄弟及親戚作戰的,但他因為杜約丹拿的固執而被迫來到陣前,杜約丹拿並不同意和平協議。所以,他很想看看為首在陣前的是誰。儘管在戰場上是沒有講和的機會,他依然想再看看他們究竟想要戰爭到甚麼程度。第二十三節
作为一位纯洁的奉献者,阿周那不愿与堂兄弟和亲友作战。但由于难敌的固执,他被迫来到战场,因为难敌拒绝和平协议。因此,他想看看站在阵前的是哪些人。尽管战场上没有和解的可能,他还是想再次确认他们究竟要把战争进行到什么程度。第二十三节
yotsyamānān avekṣe 'haṁ
ya ete 'tra samāgatāḥ
dhārṭarāṣṭrasya durbuddher
yuddhe priya-cikīrṣavaḥ
yotsyamānān——那些將會參戰的人;avekṣe——讓我看;aham——我;ye——誰;ete——那些;atra——這裏;samāgatāḥ——結集;dhartarastrasya——狄達拉斯韃的兒子;durbuddheḥ——壞心腸的;yuddhe——在戰爭中;priya——好的;cikīrṣavaḥ——討好。
让我看看那些将要参战的人,是谁在这里集结,想要在战争中讨好狄达拉斯鞑那坏心肠的儿子。
讓我看看那些來到這裏參戰,想討好壞心腸的狄達拉斯韃的兒子的人。
让我看看那些来这里参战,想讨好坏心肠的狄达拉斯鞑之子的人。
杜約丹拿和他的父親狄達拉斯韃串同想奪取班達瓦兄弟的王位是個公開的秘密。所以,那些參加入杜約丹拿那一邊的人必定是蛇鼠一窩。阿尊拿想在未開戰前看看他們究竟是誰,但他無意與他們作和平的談判。而他也想趁此估計一下他們的力量,雖然他因為基士拿坐在他身傍而對勝利頗有信心。第二十四節
杜约丹拿和他的父亲狄达拉斯鞑密谋夺取班达瓦兄弟的王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因此,那些加入杜约丹拿阵营的人必定是同流合污之辈。阿尊拿想在开战前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但他并不打算与他们和平谈判。他也想借此机会评估敌方的实力,尽管有基士拿坐在身旁,他对胜利已充满信心。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o hṛṣīkeśo
guḍākeśena bhārat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sthāpayitvā rathottamam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evam——如此;uktaḥ——至言;hṛṣīkeśaḥ——主基士拿;guḍākeśena——由阿尊拿;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senayoḥ——軍隊的;ubhayoḥ——雙方面的;madhye——中間;sthāpayitvā——放置在;rathottamam——最好的戰車。
山斋耶说:啊,伯拉达的后裔,阿尊拿对主基士拿说完这些话后,将最好的战车停在两支军队中间。
山齋耶說:「啊,伯拉達的後裔,主基士拿這樣被阿尊拿致言以後,便將那最好的戰車駛進兩隊軍隊的陣中。」
山斋耶说道:啊,伯拉达的后裔,当主基士拿被阿尊拿这样呼唤后,便将那最精良的战车驶入两军对峙的中间地带。
在這段中阿尊拿被稱為古達克沙 Guḍākeśa,古達伽 guḍāka 的意思是睡眠,而一個征服了睡眠的人被稱為古達克沙。睡眠還有愚昧的意思。所以阿尊拿因為與基士拿的友誼而征服了睡眠和愚昧。作為一個基士拿的偉大奉獻者,他連一刻也不能忘記基士拿,因為這是一個奉獻者的本性。不論在醒覺或睡眠中,一個主的奉獻者不停地想着基士拿的名字、型態、品質和閒暇。如此地一個基士拿的奉獻者便可以因為不停地想着基士拿而征服睡眠和愚昧。這便叫基士拿知覺,或三摩地 samadhi。作為赫斯克沙,或每個生命體的官感和心智的引導者,基士拿是可以理解到阿尊拿要將戰車駛進兩陣中的意思,祂這樣做後便講了下述的話。第二十五節
在这段中,阿尊那被称为古达克沙(Guḍākeśa)。"古达伽"(guḍāka)的意思是睡眠,而征服了睡眠的人就被称为古达克沙。睡眠也象征愚昧。因此,阿尊那因为与奎师那的友谊而战胜了睡眠和愚昧。作为奎师那的虔诚奉献者,他一刻也无法忘记奎师那,因为这是奉献者的本性。无论是清醒还是睡眠中,主的奉献者始终想着奎师那的名字、形象、品质和活动。这样,一个奎师那的奉献者便能通过不断忆念奎师那而超越睡眠和愚昧。这就是奎师那知觉,或称三摩地(samadhi)。作为赫斯克沙,即一切生命感官和心念的指引者,奎师那明白阿尊那要将战车驶入两军之间的意图。他这样做了之后,便说了下面的话。第二十五节。
bhīṣma-droṇa-pramukhataḥ
sarveṣāṁ ca mahīkṣitām
uvāca pārtha paśyaitān
samavetān kurūn iti
bhīṣma——祖父彼斯瑪;droṇa——教師當拿;pramukhataḥ——在前面;sarveṣām——所有;ca——和;mahīkṣitām——世界各地的首領;uvāca——說;pārtha——啊,巴達 Pṛthā(彼利妲 pārtha 之子);paśya——看;etān——所有他們;samavetān——結集;kurūn——庫勒王朝的所有成員;iti——如此。
祖父彼斯玛、教师当拿,以及所有世界各地的首领站在前面,对巴达(彼利妲之子)说:看啊,所有集结在此的库勒王朝成员。
在彼斯瑪、當拿、和全世界所有其他的首腦人物面前——主——赫斯克沙說:「啊!巴達,你看,所有庫勒族的人都齊集在這裏。」
在彼斯玛、当拿以及全世界所有其他领袖面前——主赫斯克沙说道:啊!巴达,看啊,所有库勒族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了。
作為所有生物體的超靈,主基士拿可以了解阿尊拿想着些甚麼。赫斯克沙一字的應用表示祂知道一切事情。而巴達或彼利妲或琨提之子是指阿尊拿。作為一個朋友,祂想告訴阿尊拿因為他是彼利妲(祂自己父親瓦蘇弟瓦的姊妹)之子,所以祂同意為阿尊拿的戰車伕。現在基士拿告訴阿尊拿叫他「看,所有庫勒王朝的成員。」是甚麼意思?阿尊拿想就此停止而不戰爭嗎?基士拿從來不意料祂姨母的兒子有這樣的思想。主便以這種朋友間開玩笑的方式測度到阿尊拿的心意。第二十六節
作为一切众生的超灵,主奎师那能完全了解阿琼那的心思。赫瑞克沙一词表明祂知晓万事万物。而巴茹阿特或帕瑞塔之子的称谓指的是阿琼那。出于友谊,主想告诉阿琼那,由于他是帕瑞塔(主奎师那父亲瓦苏戴瓦的妹妹)之子,所以主才同意担任他的车夫。此刻奎师那让阿琼那"看,所有库茹王朝的成员"是什么意思?阿琼那是否想就此止步不再作战?主从未料想自己姑表兄弟竟会生出这般念头。于是主以朋友间这种玩笑的方式,洞察了阿琼那的心意。第二十六节
tatrāpaśyat sthitān pārthaḥ
pitṛrn atha pitāmahān
ācāryān mātulān bhrātṛrn
putrān pautrān sakhīṁs tathā
śvaśurān suhṛdaś caiva
senayor ubhayor api
tatra——那裏;apaśyat——他可以看見;sthitān——站着;pārthaḥ——即阿尊拿;pitṛrn——父親們;atha——還有;pitāmahān——祖父們;ācāryān——老師們;mātulān——舅父們;bhrātṛrn——兄弟們;putrān——兒子們;pautrān——孫兒們;sakhīn——朋友們;tathā——還有;śvaśurān——岳父;suhṛdaḥ——祝福者;ca——和;eva——確實地;senayoḥ——軍隊的;ubhayoḥ——兩方面的;api——包括。
在那里,阿周那可以看见父亲们、祖父们、老师们、舅父们、兄弟们的、儿子们、孙儿们、朋友们,以及两军中的岳父和祝福者们。
那裏阿尊拿可以在兩陣的軍隊中看到他的父親們、祖父們、老師們、舅父們、兄弟們、兒子們、孫兒們、朋友們,還有他的岳父和祝福者——全都在場。
在那里,阿周那在两军阵前看到他的父亲们、祖父们、老师们、舅父们、兄弟们、儿子们、孙儿们、朋友们,还有他的岳父和祝福者——全都在那里。
在戰場上阿尊拿可以看到各樣的親戚,他見到的人物如布理斯喇瓦,他父親的同僚,祖父彼斯瑪和桑瑪達陀,老師如當阿闍黎耶和基伯闍黎耶,舅舅如沙耶和沙琨尼 Śakuni,兄弟如杜約丹拿,兒子如拉克曼拿 Lakṣmaṇa,朋友如阿斯瓦譚瑪,祝福者如偈達瓦瑪等。他還可以看到許多朋友的軍隊。第二十七節
战场上,阿周那看到各种亲人。他见到的人有:父亲的朋友布利斯拉瓦、祖父毗湿摩和萨谛亚基,老师德罗纳和克里帕,舅舅沙利耶和沙恭尼,兄弟难敌,儿子拉克什曼纳,朋友阿湿婆塔玛,祝福者歌达婆迦等。他还看到许多友军的队伍。第二十七节
tān samīkṣya sa kaunteyaḥ
sarvān bandhūn avasthitān
kṛpayā parayāviṣṭo
viṣīdann idam abravīt
tān——所有他們;samīkṣya——看過以後;saḥ——他;kaunteyaḥ——琨提之子;sarvān——所有各樣;bandhūn——親戚;avasthitān——處於;kṛpayā——出於同情心;parayā——高級的;āviṣṭaḥ——十分感動;viṣīdan——在悲愴中;idam——如此;abravīt——說。
琨提之子看到所有亲戚站在对面,满怀深刻的同情,心中十分忧伤,于是这样说道。
當琨提的兒子,阿尊拿,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親戚和朋友之後,由於同情心驅使而變得十分感動,跟着便說了以下的話:第二十八節
琨提的儿子阿尊拿看到众多亲友后,心中充满悲悯之情,深受触动,于是说出以下的话:第二十八节
arjuṅa uvāca
dṛṣṭvemaṁ svajanaṁ kṛṣṇa
yuyutsuṁ samupasthitam
sīdanti mama gātrāṇi
mukhaṁ ca pariśuṣyati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說;dṛṣṭvā——看了以後;imam——所有這些;svajanam——族人;kṛṣṇa——啊,基士拿;yuyutsum——全部在戰爭狀態中;samu-pasthitam——全部在場;sīdanti——震顫;mama——我的;gātrāṇi——四肢;mukham——口;ca——和;pariśuṣyati——乾涸起來。
阿尊拿说:啊,基士拿,看到所有这些族人全都准备作战,站在战场上,我的四肢颤抖,嘴巴也干涸起来。
阿尊拿說:「我親愛的基士拿,看到我的朋友和親戚全部在我眼前處於戰爭狀態中後,我感覺到四肢在震顫,口在乾涸。」
阿周那说:我亲爱的克里希纳,看到我的亲友全部集结在战场上,我感到四肢颤抖,口干舌燥。
任何一個對主真正忠心的人都有着聖人和半人神所有的好品質,至於並非奉獻者的人,無論他由教育和知識得來的資格有多高,都缺乏了神聖的品質。因此,阿尊拿一看到他的族人、朋友和親戚在戰場以後,便立即被對他們的同情心所激動,因為他們决定互相殺戮。他從開始便對他的兵士憐憫,但他還對對方的兵士同情,因為他預見了他們死亡的來臨。所以當他想到這些的時候,他的四肢感到震顫和口變得乾涸。他對各人都處於戰爭狀態多少感到驚異,差不多整個團體,阿尊拿的所有血統關係的親屬,都來和他開戰。這的確感動了一個如阿尊拿的仁慈奉獻者。雖然在這裏沒有講及,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到阿尊拿不單四肢震顫和口部乾涸,他還由於同情心而放聲大哭。阿尊拿的這種象徵不是由於他的脆弱而是由於他的軟心腸——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的特徵。所以有以下的一句話:
任何一个真正忠于主的人,都具备圣人和半神的所有美德;而那些非奉献者,无论通过教育和知识获得多高的资格,都缺乏神圣的品质。因此,阿尊那看到他的族人、朋友和亲戚出现在战场上时,立刻被对他们的怜悯所触动,因为他们决心互相残杀。他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士兵感到同情,但对敌方的士兵也心生怜悯,因为他预见了他们的死亡。想到这些时,他的四肢颤抖,口干舌燥。他对所有人都卷入战争感到惊讶,几乎整个群体——阿尊那所有的血亲——都来与他作战。这确实打动了像阿尊那这样仁慈的奉献者。虽然这里没有明说,但我们仍可以想象,阿尊那不仅四肢颤抖、口干舌燥,还因同情而痛哭。阿尊那的这些表现并非源于软弱,而是出于他的慈悲心肠——这是主的一位纯洁奉献者的特征。因此有这样的话:
yasyāsti bhaktir bhagavaty akiñcanā
sarvair guṇais tatra samāste surāḥ
harāv abhaktasya kuto mahad guṇā
mano rathenāsati dhāvato bahiḥ
「一個對至高無上的神首作出不變志奉獻的人有着半人神的所有好品質。但一個並不是主的奉獻者的人祇有着很少價值的物質資格。這是因為他祇在腦力的範疇內打轉和必定會被眩目的物資能量所吸引。」(博 5.18.12)第二十九節
坚定不移地虔诚信奉至尊主之人,具备半神的一切美德。而那些非主的奉献者,其物质资格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们只在心智层面徘徊,终将被耀眼的物质能量所迷惑。
vepathuś ca śarīre me
roma-harṣaś ca jāyate
gāṇḍīvaṁ sraṁsate hastāt
tvak caiva paridahyate
vepathuḥ——身體的發抖;ca——和;śarīre——在身體上;me——我的;roma-harṣaḥ——怒髮衝冠;ca——和;jāyate——正在發生;gāṇḍīvam阿尊拿的弓;sraṁsate——滑下來;hastāt——從手中;tvak——皮膚;ca——和;eva——的確地;paridahyate——發燒。
身体在发抖,
我的皮肤发烫,
毛发直竖,
甘狄瓦弓从手中滑落。
我的身體在發抖,我的頭髮直豎,我的弓干地瓦 Gandiva 從我的手中滑下,我的皮膚在發燒。
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毛发竖立,我的甘狄瓦弓从手中滑落,我的皮肤发烫。
有兩種的身體發抖和有兩種的頭髮直豎。這種景象發生於極大的靈性狂喜或在物質環境下感到極大的恐懼。在超然的自覺中並沒有恐懼,阿尊拿的象徵是出於物質恐懼的處境——生命的喪失。還有從別的象徵可顯示出;他變得不耐煩到連他有名的弓干地瓦也從手中滑落,因為他的心火在燃燒,他感覺到皮膚在燃燒。這全都是由於對生命的物質觀念所引起。第三十節
有两种身体发抖和两种头发竖立的情形。这种状态出现在极度灵性喜悦或身处物质环境感到极度恐惧时。在超越性的觉悟中没有恐惧,阿周那的表现源于物质层面的恐惧——对失去生命的担忧。还有其他迹象可以说明:他烦躁到连他著名的甘狄瓦弓也从手中滑落,因为心中怒火燃烧,感觉皮肤灼热。这些都是由于对生命的物质观念所导致的。第三十节
na ca śaknomy avasthātuṁ
bhramatīva ca me manaḥ
nimittāni ca paśyāmi
viparītāni keśava
na——或;ca——和;śaknomi——我可能;avasthātum——停留;bhramati——忘卻;iva——正當;ca——和;me——我的;manaḥ——心意;nimittāni——引起;ca——和;paśyāmi——我預見;viparītāni——剛剛相反;keśava——啊,殺死妖怪克斯 Keśī 的人(即基士拿)。
或者,我无法停留;正当我的心意彷徨;而我预见种种征兆,皆与愿违,啊,克沙瓦。
我現在再不能站在這裏了。我正在忘記自己,我的心意彷彿,我祇能預見罪惡,啊,殺死妖怪克斯的人。
我不能再站在这里了。我正在迷失自我,心神恍惚,只感到罪恶将至,啊,那杀死妖魔克斯的人。
因為忍耐性的不夠,阿尊拿再不能停留在戰場上,而他神智的脆弱也令他正在忘記自己。對物質東西的過份依戀,使一個人的生存處於困惑的境界。Bhayaṁ dvitīyābhiniveśataḥ;這種懼怕和失去神經平衡的狀態發生於那些對物質環境太過注意的人身上。阿尊拿祇預見戰場上的悲劇——他就算打勝了敵人也不會感到快樂。
由于缺乏忍耐力,阿尊拿无法继续留在战场上,他意志的脆弱正让他迷失自我。过分执着于物质事物,会让人陷入困惑的境地。恐惧源于对物质世界的依附;这种恐惧和心神不宁的状态发生在那些过度关注物质环境的人身上。阿尊拿只预见到战场上的悲剧——即使战胜敌人,他也无法感到快乐。
nimitta 一字在這裏很重要。當一個人預見的祇是沮喪時,他會想:「為甚麼我會在這裏?」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他自己和自己的福利打算。沒有一個人想到最高的「自我」。
nimitta 这个词在这里很重要。当一个人只看到沮丧时,他会想:我为什么在这里?每个人都只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考虑。没有人想到最高的自我。
阿尊拿是應該不理會自己的利益而服從於基士拿的意志的,那才是每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利益。被局限了的靈魂忘記了這一點,所以便受着物質的痛苦。阿尊拿以為他戰爭的勝利祇能給他帶來悲哀。第三十一節
阿尊拿应当不顾个人利益而遵从基士拿的意志,这才是每个人真正的自我利益。被束缚的灵魂忘记了这一点,因而承受着物质的痛苦。阿尊拿认为战争的胜利只会给他带来悲伤。第三十一节
na ca śreyo 'nupaśyāmi
hatvā svajanam āhave
na kāṅkṣe vijayaṁ kṛṣṇa
na ca rājyaṁ sukhāni ca
na——不;ca——和;śreyaḥ——好處;anupaśyāmi——我預見;hatvā——屠殺了;svajanam——自己的族人;āhave——在戰爭中;na——不;kāṅkṣe——意欲;vijayam——勝利;kṛṣṇa——啊,基士拿;na——不;ca——和;rājyam——王位;sukhāni——跟着的快樂;ca——和。
我不预见屠杀自己族人在战争中有何好处。啊,基士拿,我不想要胜利,也不想要王位和随之而来的快乐。
我並不覺得在這場戰爭中殺了我的族人有甚麼好處,我親愛的基士拿,我也不想得到任何跟着而來的勝利、王位和快樂。
我并不认为在这场战争中杀死我的族人有什么益处,亲爱的克里希纳,我也不渴望随之而来的胜利、王位与欢乐。
被條限了的靈魂因為不知道一個人的真正自我利益,是韋施紐(或基士拿),所以被因身體而來的關係所吸引,並想在這些處境中得到快樂,在迷惘中,他們忘記了基士拿也是物質快樂的泉源。阿尊拿看來好像也忘記了一個剎怛利耶 kṣatriya(戰士及統治階層)所應有的道德規範。據說有兩種人:即在基士拿的親自命令下戰死沙場的剎怛利耶或完全奉獻於靈性文化的出家人才有資格進入光芒萬丈和有威力的太陽星球。阿尊拿連他的敵人也不願意殺,何況是他的親戚呢。他以為殺死了他的族人後不會感到快樂,所以他不願意去作戰,正如一個不感到飢餓的人不想去煑食一樣。他現在决定到森林去過一個在沮喪中的隱居生活。但是作為一個剎怛利耶,他需要一個王位以維持他的生活,因為一個剎怛利耶不能夠担任任何其它的工作。但阿尊拿並沒有王位,他得到王位的唯一機會是和他的兄弟表親作戰而取回他父親所遺留下來的王位,他不願意這樣做,所以他認為對他較為適合的是到森林去過一個在沮喪中的隱居生活。第三十二至三十五節
受到束缚的灵魂,因为不明白一个人的真正利益在于维施纽(或称奎师那),所以被与身体相关的各种关系所吸引,总想在这些处境中寻找快乐。他们陷入迷惑,忘记了奎师那才是物质快乐的真正源头。阿尔诸那似乎也忘记了自己作为剎帝利(武士及统治阶层)应遵循的职责准则。据说,只有两类人有资格进入那光芒四射、充满威能的太阳星球:一类是在奎师那亲自命令下战死沙场的剎帝利,另一类是全心投入灵性修行的出家人。阿尔诸那甚至不愿杀死敌人,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他认为杀死族人后无法获得快乐,因此拒绝参战,就像不感到饥饿的人不会想去煮饭一样。他决定前往森林,在沮丧中隐居度日。然而作为剎帝利,他必须拥有王位才能维持生计,因为剎帝利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但阿尔诸那没有王位,要继承父亲留下的王国,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堂兄弟们开战。他不愿这样做,于是认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是去森林中过隐居生活,在消沉中度过余生。第三十二至三十五节
kiṁ no rājyena govinda
kiṁ bhogair jīvitena vā
yeṣām arthe kāṅkṣitaṁ no
rājyaṁ bhogāḥ sukhāni ca
ta ime 'vasthitā yuddhe
prāṇāṁs tyaktvā dhanāni ca
ācāryāḥ pitaraḥ putrās
tathaiva ca pitāmahāḥ
mātulāḥ śvaśurāḥ pautrāḥ
śyālāḥ sambandhinas tathā
etān na hantum icchāmi
ghnato 'pi madhusūdana
api trailokya-rājyasya
hetoḥ kiṁ nu mahī-kṛte
nihatya dhārtarāṣṭrān naḥ
kā prītiḥ syāj janārdana
kim——有什麼用;naḥ——對我們;rājyena——王位;govinda——啊,基士拿;kim——什麼;bhogaiḥ——享樂;jīvitena——這樣過活;vā——或;yeṣām——為誰;arthe——為這件事;kāṅkṣitam——欲;naḥ——我們的;rājyam——王位;bhogāḥ——物質的享樂;sukhāni——所有的快樂;ca——和;te——所有他們;ime——這些;avasthitāḥ——處於;yuddhe——在這戰場上;prāṇān——生命;tyaktvā——放棄;dhanāni——財富;ca——和;ācāryāḥ——老師們;pitaraḥ——父親們;putrāḥ——兒子們;tathā——還有;eva——確定的;ca——和;pitāmahāḥ——祖父們;mātulāḥ——舅父們;śvaśurāḥ——岳父們;pautrāḥ——孫兒們;śyālāḥ——襟兄弟們;sambandhinaḥ——親屬們;tathā——還有;etān——所有這些;na——永不;hantum——為殺戳;icchāmi——我想得到;ghnataḥ——被殺;api——即使;madhusūdana——啊,殺死惡魔瑪瑚的人(即基士拿);api——縱使;trailokya——三個世界的;rājyasya——王朝的;hetoḥ——作為交換;kim——更何況;nu——祇是;mahī-kṛte——為了地球;nihatya——由殺戳;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naḥ——我們的;kā——什麼;prītiḥ——樂趣;syāt——將會有;janārdana——啊,所有生物的維持者。
这王位对我们有何用,歌文达啊?享乐乃至生命又有何益?我们渴望的一切——王权、财富、享乐,全在这场战役中。师长、父辈、子嗣、祖父、舅父、岳父、孙辈、姻亲乃至其他亲族,都列阵于此。摩涂苏陀那啊,即便他们动手杀我,我也不愿杀害他们,更何况为了统治三界?为了大地而诛灭兑塔拉施陀诸子,又有什么欢愉可言,众生之主啊?
啊,高文達,當我們想要的人都排列在陣前時王位、幸福、或甚至生命本身對我們來說又有甚麼用呢?啊,瑪瑚蘇丹拿,當老師們、父親們、兒子們、祖父們、舅父們、岳父們、孫兒們、襟兄弟們和所有的親屬們都準備放棄他們的生命和財產而站在我們面前時,縱使我會生存,我為甚麼要殺他們呢?啊,眾生的維持者,我並不準備與他們作戰,就算以三個世界的代價為交換也不願意,更何況是這個地球呢?
啊,高文达,当所有我们渴望的人都列阵在前时,王权、安乐乃至生命本身对我们又有何意义?啊,玛瑚苏丹拿,当师长、父亲、儿子、祖父、舅父、岳父、孙辈、连襟及一切亲族都甘愿舍弃性命财产站在我面前时,即便我能存活,我又怎忍心杀害他们?啊,众生护持者,我决不愿与他们交战,纵使以三界为代价亦在所不惜,何况这区区大地?
阿尊拿稱呼主基士拿為高文達因為基士拿是牛和感官的快樂對象。阿尊拿用這個有意義的字來指出將會令他感官得到滿足的東西。雖然高文達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感官,但如果我們去滿足高文達的感官,自動地我們的感官便會得到滿足。在物質上,每一個人都想滿足他自己的感官,而他想神是這些滿足的供應者。主會根據各生物體所應得的而滿足他們的感官,但並不根據他們的欲望情形而定。當一個人採取相反的方法——即試圖去滿足高文達的感官而沒有想着去滿足自己的感官——那麼由於高文達的恩賜生物體的所有欲望便會得到滿足。阿尊拿對團體和家庭成員的濃厚感情部份,是出於對他們的自然同情心,所以他打算不參戰。每個人都想對他的親戚和朋友表示富裕,但阿尊拿恐怕他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會在戰場上陣亡,他便會在勝利後不能把財富與他們分享。這是物質生活的一個典型計算。但超然的生活是不同的。因為一個奉獻者想滿足主的欲望,如果獲得主的准許,他可以為主的服務而接收各種類型的富裕,但如果主不願意,他連一絲一毫也不應該接受。阿尊拿不想殺他的親戚,如果有需要殺他們的話,他想基士拿親自殺死他們。在這裏他不知道基士拿在他們未來到戰場之前已經殺了他們。阿尊拿他現在祇是成為基士拿的一種工具。這件事會在以下各章中揭露。作為主的一個當然奉獻者,阿尊拿不喜歡對他作惡的表兄弟和兄弟報復,但主的計劃是他們全部都要被殺死。主的奉獻者並不向做錯事的人報復,但主並不容忍任何由惡人對他的奉獻者所幹的罪過。主可以根據祂自己的决定寬恕一個人,但他並不是寬恕任何一個傷害他的奉獻者的人。因此,雖然阿尊拿想寬恕他們,主决定要殺死那些惡人。第三十六節
阿尊拿称主奎师那为高文达,因为奎师那是牛和感官的快乐对象。阿尊拿用这个有意义的字来指出将会令他感官得到满足的东西。虽然高文达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官,但如果我们去满足高文达的感官,自动地我们的感官便会得到满足。在物质上,每个人都想满足他自己的感官,而他想神是这些满足的供应者。主会根据各生物体所应得的而满足他们的感官,但并不根据他们的欲望情形而定。当一个人采取相反的方法——即试图去满足高文达的感官而没有想着去满足自己的感官——那么由于高文达的恩赐,生物体的所有欲望便会得到满足。阿尊拿对团体和家庭成员的浓厚感情部分,是出于对他们的自然同情心,所以他打算不参战。每个人都想对他的亲戚和朋友表示富裕,但阿尊拿恐怕他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会在战场上阵亡,他便会在胜利后不能把财富与他们分享。这是物质生活的一个典型计算。但超然的生活是不同的。因为一个奉献者想满足主的欲望,如果获得主的准许,他可以为主的服务而接收各种类型的富裕,但如果主不愿意,他连一丝一毫也不应该接受。阿尊拿不想杀他的亲戚,如果有需要杀他们的话,他想奎师那亲自杀死他们。在这里他不知道奎师那在他们未来到战场之前已经杀了他们。阿尊拿他现在只是成为奎师那的一种工具。这件事会在以下各章中揭露。作为主的一个当然奉献者,阿尊拿不喜欢对他作恶的表兄弟和兄弟报复,但主的计划是他们全部都要被杀死。主的奉献者并不向做错事的人报复,但主并不容忍任何由恶人对他的奉献者所干的罪过。主可以根据祂自己的决定宽恕一个人,但他并不是宽恕任何一个伤害他的奉献者的人。因此,虽然阿尊拿想宽恕他们,主决定要杀死那些恶人。第三十六节
pāpam evāśrayed asmān
hatvaitān ātatāyinaḥ
tasmān nārhā vayaṁ hantuṁ
dhārtarāṣṭrān svabāndhavān
svajanaṁ hi kathaṁ hatvā
sukhinaḥ syāma mādhava
pāpam——罪惡;eva——確實的;āśrayet——會降臨在;asmān——我們;hatvā——由殺戮;etān——所有這些;ātatāyinah——侵犯者;tasmāt——所以;na——永不;arhāḥ——值得;vayam——我們;hantum——去殺;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svabāndhavān——和朋友們;svajanam——族人;hi——必定的;katham——如何;hatvā——由殺戮;sukhinaḥ——快樂;syāma——變成;mādhava——瑪訶瓦(基士拿),幸運女神的丈夫。
罪恶确实会降临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杀害这些侵犯者。因此,我们不该杀害狄达拉斯鞑的儿子们,我们的朋友和族人。玛诃瓦啊,杀害亲人怎能让我们快乐?
如果我們殺戮了這些侵犯者,罪惡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所以殺死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和我們的朋友是不正當的。我們得到些甚麼?啊基士拿,幸運女神的丈夫,我們又怎能會殺戮了自己的族人後感到快樂呢?
如果我们杀害这些侵犯者,罪恶将降临到我们身上。杀害敌达拉斯陀的儿子们和我们的朋友是不对的。我们能得到什么?克里希纳啊,幸运女神的丈夫,杀害自己的族人后我们又怎能快乐呢?
根據吠陀的訓示有六種類型的侵犯者:(一)一個下毒的人,(二)一個放火燒屋的人,(三)一個以致命凶器攻擊他人的人,(四)一個掠奪別人財富的人,(五)一個侵佔別人土地的人,和(六)一個俘擄別人妻子的人。這些侵犯者是要立即被處死的,殺死這些侵犯者並沒有罪過。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殺死這些侵犯者並不算甚麼,但阿尊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的品性是聖潔的,所以他想在聖潔中與他們處理這件事。但這種聖潔不適用於一個剎怛利耶。雖然在國家行政中一個有責任的人須要聖潔,但他不應該懦弱。例如,喇瑪君主 Lord Rāma 是這樣聖潔,許多人都渴望在他的國家中生活(Rāma-rājya),但喇瑪君主從來沒有半點怯懦。瓦文拿 Rāvaṇa 是一個侵犯者,因為他擄去喇瑪的妻子斯妲 Sītā,但喇瑪君主給了他史無前例的教訓。在阿尊拿的情况下要考慮的是那種特殊類型的侵犯者,即是:他的祖父,他的老師,朋友,兒子和孫兒等。因為他們,阿尊拿不想採取和普通一個侵犯者一般的嚴酷行動。還有,聖潔的人是應寬恕別人的。這種訓示對聖潔的人來說還較任何政治危機來得重要。阿尊拿考慮到若以政治理由殺死他自己的族人不如以宗教和聖潔原因饒恕他們好。所以他不單純是以短暫的物質身體快樂來考慮這一件事。究竟,由此得來的王位和快樂並不是永恆的,所以為何他要冒着生命和永恆救贖之險而去殺戮他的族人呢?在這方面,阿尊拿稱呼基士拿為瑪訶瓦,或幸運女神的丈夫,也是有意思的。他想向基士拿指出作為幸運女神的丈夫,他不應指使阿尊拿做一些會帶來不幸後果的事。但是基士拿永遠不給任何人帶來不幸,更何況是他的奉獻者呢?第三十七至三十八節
根据吠陀经典的教导,有六种类型的侵犯者应当被立即处死:下毒者、纵火烧屋者、持致命武器攻击他人者、掠夺他人财富者、强占他人土地者、劫持他人妻子者。诛杀这些暴徒不构成罪孽。对常人而言,处决这些侵犯者不足为奇,但阿周那并非凡夫。他天性圣洁,希望以神圣的方式处理此事。然而刹帝利武士不应拘泥于此种圣洁。虽然治国者应当秉持圣德,却不可怯懦软弱。正如圣君罗摩那般至善至德,百姓皆向往生活在他的理想国度(罗摩王朝),但这位君主从不示弱。魔王罗波那劫持罗摩之妻悉多,罗摩便予以前所未有的严惩。阿周那面临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些侵犯者是他的祖父、师尊、挚友、儿孙等至亲。因此他不愿像对待普通暴徒那样冷酷处置。况且圣者当怀宽恕之心,这种圣训比任何政治危机更为重要。阿周那认为,与其为政治理由屠戮亲族,不如基于宗教与圣洁宽恕他们。他并非仅从短暂的物质享乐角度考量——毕竟由此获得的王权与欢愉皆非永恒,何必为这些赌上性命与灵魂救赎?此时他称黑天为"玛哈瓦"(吉祥天女之夫)别有深意,实为提醒这位幸运女神之主不应引导他走向灾祸。然而黑天从不会令任何人陷入不幸,更何况是他虔诚的信徒?
yadyapy ete na paśyanti
lobhopahata-cetasaḥ
kula-kṣaya-kṛtaṁ doṣaṁ
mitra-drohe ca pātakam
kathaṁ na jñeyam asmābhiḥ
pāpād asmān nivartitum
kula-kṣaya-kṛtaṁ doṣaṁ
prapaśyadbhir janārdana
yadi——假如;api——確定的;ete——他們;na——並不;paśyanti——看見;lobha——貪婪;upahata——被征服;cetasaḥ——心;kula-kṣaya——殺害家庭;kṛtam——作了;doṣam——錯誤;mitra-drohe——與朋友爭執;ca——和;pātakam——罪惡的反應;katham——為什麼;na——不會;jñeyam——知道這個;asmābhiḥ——由我們;pāpāt——從罪惡而來的;asmāt——我們的;nivartitum——停止;kula-kṣaya——王朝毀滅;kṛtam——這樣做;doṣam——罪惡;prapaśyadbhiḥ——由那些可以察見的人;janārdana——啊,贊納丹拿(即基士拿)。
假如他们确实看不见,被贪婪征服的心,杀害亲族的罪过,以及与朋友争执的恶果,为什么我们不该明白这些?我们该如何停止这罪行?啊,赞纳丹拿,那些能预见的人,都看到家族毁灭的罪过。
啊,贊納丹拿,雖然這些被貪婪征服了本心的人認為殺害家庭和與朋友作戰爭執並沒有甚麼不妥,而我們這些知道這是罪惡的人,為甚麼還要幹這些事呢?
啊,赞纳丹拿,那些被贪欲蒙蔽心智的人,杀害亲人、与朋友争斗而不觉有罪。我们既知此为恶行,为何还要效仿?
一個剎怛利耶在習慣上不拒絕敵對派系邀請去打仗和賭博,在這慣例下,阿尊拿不能夠拒絕杜約丹拿派系的挑戰。在這方面,阿尊拿認為對方可能漠視了挑戰的後果,但是他能夠察見這些惡果而不願接受挑戰。當後果是好的時候,職責是要遵守的,但當後果是相反的話,便不一定要遵守。衡量過這些好處與壞處後,阿尊拿决定不作戰。第三十九節
按照刹帝利的传统,不能拒绝敌对阵营提出的打仗或赌博的挑战。基于这个规矩,阿周那无法拒绝难敌一方的邀战。阿周那觉得对方可能没考虑到挑战的后果,但他自己清楚这些恶果,所以不愿应战。当结果有利时,应当履行职责;但当结果不利时,就不一定要遵守。权衡利弊之后,阿周那决定不参战。第三十九节
kula-kṣaye praṇaśyanti
kula-dharmāḥ sanātanāḥ
dharme naṣṭe kulaṁ kṛtsnam
adharmo 'bhibhavaty uta
kula-kṣaye——家庭的破壞;praṇaśyanti——被摧毀了;kula-dharmāḥ——家庭制度傳統;sanātanāḥ——永恆的;dharme——在宗教上;naṣṭe——被毀壞了;kulam——家庭;kṛtsnam——整體;adharmaḥ——非宗教的;abhibhavati——變成;uta——據說。
家族毁灭时,古老的家法传统随之消亡。传统消逝,整个家族便陷入不义之中。
隨着王朝的毀滅,永恆的家庭傳統制度被破壞了,家庭的其他份子便作出各類非宗教性的事情。
随着王朝覆灭,永恒的家传制度遭到破坏,家族其他成员便开始从事各种世俗之事。
在華納斯喇瑪 varṇāśrama 制度體系中有很多的宗教傳統原則,用以幫助家庭的成員正常的成長和得到靈性的價值。家庭中的長者有責任去進行由出生至死亡的淨化步驟。但在這些長者死亡後,這些傳統的家庭淨化行動便會終止,剩下來的年青一輩,便會發展各種非宗教性的不良習慣,因而喪失了他們靈魂自救的機會。因此,家庭中的長者是沒有理由被殺死的。第四十節
在种姓制度体系中,有许多宗教传统原则帮助家庭成员正常成长并获得灵性价值。家庭中的长者有责任执行从出生到死亡的净化仪式。但当这些长者去世后,这些传统的家庭净化活动就会停止,剩下的年轻一代便会养成各种非宗教的不良习惯,从而失去灵魂得救的机会。因此,杀害家庭中的长者是没有理由的。第四十节
adharmābhibhavāt kṛṣṇa
praduṣyanti kula-striyaḥ
strīṣu duṣṭāsu vārṣṇeya
jāyate varṇa-saṅkaraḥ
adharma——非宗教;abhibhavāt——在盛行中;kṛṣṇa——啊,基士拿;praduṣyanti——變為染污了;kula-striyaḥ——家庭婦女;strīṣu——女性的;duṣṭāsu——這樣染污了;vārṣṇeya——啊,韋施尼 Vṛṣṇi 的後裔;jāyate——這樣變或;varṇa-saṅkaraḥ——不想要的後裔。
非法盛行时,奎师那啊,家族中的女子便会堕落。女子一旦堕落,维施尼的后裔啊,不想要的子嗣便会产生。
當非宗教在家庭中盛行的時候,啊基士拿,家庭中的婦女便會墮落,而從女性的染污而來的,啊!韋施紐的後裔,便是不想要的後代。
当非宗教盛行于家庭之时,阿周那啊,妇女便会堕落。妇女堕落之后,毗湿奴的后裔啊,便会产生不洁的后代。
在人類社會中良好的人口是和平、繁榮和生命上取得靈性進步的基本原則。華納斯喇瑪宗教原則的制定是使社會上大多數為良好的人口以利於國家和團體一般性精神上的進步。這樣的人口有賴於女性的操守和忠貞。正如孩童很容易學壞一樣,婦女也很容易墮落。所以,婦女和孩童需要有家庭中的長者保護。婦女因為從事於各樣宗教性的活動便不會幹出姦淫的事。據詹納奇亞班狄Cāṇakya Paṇḍit 所說,一般婦人並不十分聰明所以不很可靠。因此,各類不同的家庭傳統宗教活動應該常常使她們約束著,這樣她們的貞節和侍奉便會生出好的人口可以有資格加入華納斯喇瑪制度。若果這華納斯喇瑪.達摩(即信仰)失敗了,婦女便自然地和男人混在一起,如此一來便會引致淫亂和帶來不想要的後代。不負責任的男人從而在社會上做更多敗德喪行的事,這樣人類社會中便會產生很多不想要的兒童而引起戰爭和疫症。第四十一節
在人类社会中,优质人口是实现和平、繁荣与灵性进步的根本基础。华纳斯拉玛宗教原则的确立,正是为了让社会多数人成为优良国民,从而促进国家与民众整体精神的提升。这样的优质人口取决于女性的品德与忠贞。如同孩童极易沾染恶习,妇女也容易堕落。因此,妇女儿童需要家族长者的庇护。当妇女专注于各类宗教活动时,便不会犯下通奸恶行。正如詹纳基亚班智达所言,普通妇女因缺乏智慧而难以自律。故而应当通过各类家庭宗教传统持续规范她们的行为,使其保持贞洁与奉献精神,从而培育出有资格进入华纳斯拉玛制度的优秀后代。若华纳斯拉玛法(即宗教规范)失效,妇女便会与男子无度混杂,导致淫乱行为并催生劣质后代。不负责任的男子将因此在社会上横行不法,最终使人类社会充斥不良子嗣,引发战争与瘟疫。第四十一节
saṅkaro narakāyaiva
kula-ghnānāṁ kulasya ca
patanti pitaro hy eṣāṁ
lupta-piṇḍodaka-kriyāḥ
saṅkaraḥ——這些不想要的兒童;narakāya——地獄般的生活;eva——的確;kula-ghnānām——殺害家庭的人;kulasya——家庭的;ca——和;patanti——墮落;pitaraḥ——祖宗;hi——的確;eṣām——他們的;lupta——停止;piṇḍa——祭品;udaka——水;kriyāḥ——表現。
这些不想要的孩子,确实会带来地狱般的生活。杀害家庭的人,会使家庭堕落,他们的祖宗也会因此失去祭品和水供。
當不想要的人口增加後,家庭和破壞家庭制度的人都處於地獄一般的狀態中。在這些敗壞了的家庭裏,再沒有對祖宗的水和食物祭祀。
当不想要的人口增多后,家庭和破坏家庭制度的人都陷入地狱般的境况。在这些败坏的家庭里,再也没有供奉祖先的水饭祭品。
根據獲利性活動的規例,對家庭祖宗的週期性水和食物的祭祀是必需的。這是指拜祭韋施紐,因為嗜食祭祀韋施紐後的食物是可以使一個人從各種類型的罪惡活動中解脫出來,有時祖宗會因為各樣罪惡的反應而苦受著,有時他們甚至不能得到一個物質的軀體而停留在鬼魂的軀體狀況中。所以,當後裔向祖宗供奉祭餘的巴薩啖(祭餘)prasādam 食物時,祖宗便會從鬼魂或其他惡劣的生命型態中被解救。這些對祖宗的幫助是家庭的傳統,是過非奉獻性生活的人所要遵從的儀節。一個過着奉獻性生活的人不需要作如此的活動,祇要作奉獻性的服務,一個人便可將千百個祖宗從各樣的困苦中解脫出來。在博伽瓦譚 Bhāgavatam:中有這樣的一句:
根据获利活动的规定,必须定期向祖先供奉水和食物。这指的是祭祀维施努神,因为食用供奉维施努后的食物能使人从各种罪恶行为中解脱。有时祖先因种种罪业的果报而受苦,甚至无法获得物质躯体,只能停留在鬼魂形态中。因此,当子孙向祖先供奉祭神后的圣食时,祖先就能从鬼魂或其他恶劣生命形态中获救。这些对祖先的救助是世俗家庭的惯例,是非奉献生活者应当遵循的仪式。而过着奉献生活的人无需进行这类活动,仅凭奉献服务就能让千百位祖先摆脱种种苦难。《博伽梵往世书》中这样说:
devarṣi-bhūtāpta-nṛṇāṁ pitṛrṇāṁ
na kiṅkaro nāyamṛṇī ca rājan
sarvātmanā yaḥ śaraṇaṁ śaraṇyaṁ
gato mukundaṁ parihṛtya kartam
「任何一個向穆琨達 Mukunda 的蓮花足下求得庇護的人——超生的給與者,放棄了所有的義務,專心一致地前進,便不會欠半人神、聖賢、一般的生物體、家庭份子、人類或祖宗任何的責任或義務。」(博 11.5.41)這些義務會自動因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服務和事奉而被履行。第四十二節
任何寻求穆琨达莲花足庇护之人——这位赐予解脱者,舍弃一切世俗责任,全心投入虔信之道,便不再亏欠半神、圣者、众生、亲属、凡人或祖先任何义务。(博伽梵歌11.5.41)这些责任会因侍奉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而自然完成。第四十二节
doṣair etaiḥ kula-ghnānāṁ
varṇa-saṅkara-kārakaiḥ
utsādyante jāti-dharmāḥ
kula-dharmāś ca śāśvatāḥ
doṣaiḥ——由於這樣的錯誤;etaiḥ——所有這些;kula-ghnānām——家庭毀滅者的;varṇa-sankara——不想要的兒童;kārakaiḥ——由辦事者;utsādyante——引致破壞;jāti-dharmāḥ——團體計劃;kula-dharmāḥ——家庭傳統;ca——和;śāśvatāḥ——永恆的。
由于这些错误,家庭毁灭者制造不想要的子女,导致永恒的家族传统和团体计划遭到破坏。
由於家庭毀滅者的惡行,所有各樣的團體計劃和家庭福利活動都因此而受破壞。
因家庭破坏者的恶行,各种团体计划与家庭福利活动皆遭损毁。
人類社會的四個階層和家庭福利活動連繫在一起是根據珊拿坦拿.達摩sanātana-dharma 或華納斯喇瑪 varṇāśrama 制度而訂定,為了要使人能夠得到他終極的救贖。所以由不負責任的社會領袖破壞了傳統的珊拿坦拿達摩,而帶來了社會混亂的結果便是人們忘記了人生的目的——韋施紐。這些領袖是盲目的,追隨這些領袖的人必定會被帶往混亂中去。第四十三節
人类社会按古老的达摩(永恒法则)或种姓制度划分为四个阶层,并与家庭职责相关联,目的是帮助人获得最终的解脱。然而,不负责任的社会领袖破坏了这一传统法则,导致社会混乱,使人们忘却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维施努。这些领袖自身盲目,追随他们的人也必将陷入混乱。第四十三节
utsanna-kula-dharmāṇāṁ
manuṣyāṇāṁ janārdana
narake niyataṁ vāso
bhavatīty anuśuśruma
utsanna——破壞;kula-dharmāṇām——那些有家庭傳統的;manuṣyāṇām——這些人的;janārdana——贊納丹拿,即基士拿;narake——在地獄;niyatam——常常;vāsaḥ——住所;bhavati——這樣變成;iti——如此;anuśuśruma——我從使徒傳遞系列中聽到。
家庭传统被破坏的人,
赞纳丹拿(即基士拿)啊,
这些人常堕地狱,
我从使徒传承中听闻。
啊!基士拿,人類的維持者,我從使徒傳遞系列中聽到那些破壞家庭傳統的人常常住在地獄中。
啊!克里希那,众生的护佑者,我从师徒传承中听闻,那些败坏家族传统之人常堕地狱。
阿尊拿的辯論所根據不是他自己的個人經驗而是從權威方面所聽來的,這便是得到真正知識的方法。一個人沒有得到具有真正知識的人的幫助不會達到認識這些知識的地步。在華納斯喇瑪制度中有項功德要一個人死前進行沐浴來洗脫他過往的罪惡。一個經常過罪惡活動的人更需利用名為巴耶釋達 prāyaś-citta 的沐浴功德來贖過。如果不這樣做,一個人必會因惡行的結果而被遣往地獄般的恆星去過着悽慘的生活。第四十四節
阿周那的论点并非基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而是从权威那里听来的,这才是获取真知的正途。若没有真正有智慧之人的指引,一个人是无法认识到这些真理的。在瓦纳普拉斯特拉制度中,有一项功德要求人在临终前沐浴,以洗净过往的罪孽。经常作恶的人更需要通过名为"赎罪祭"的沐浴仪式来赎罪。若不这样做,此人必将因恶行的果报,堕入地狱般的星球,过着悲惨的生活。第四十四节
aho bata mahat-pāpaṁ
kartuṁ vyavasitā vayam
yad rājya-sukha-lobhena
hantuṁ svajanam udyatāḥ
ahaḥ——噢;bata——這是何等奇怪;mahat——極大的;pāpam——罪惡;kartum——去做;vyavasitāḥ——决定了;vayam——我們;yat——因此而;rājya——王位;sukha-lobhena——為皇室快樂慾望所驅使;hantum——去殺;svajanam——族人;udyatāḥ——試圖。
啊!我们竟被王位享乐的贪欲驱使,决心犯下大罪,企图杀害族人。
啊!我們被為了享受皇室快樂的慾望所驅使而試圖去做出極大的愚蠢罪行是何等奇怪。
啊!我们竟被追求宫廷享乐的欲望驱使,妄图犯下如此愚痴大罪,何等荒谬。
為自私目的所驅使,一個人可能會做出殺死自己的兄弟、父親或母親等罪行。在歷史上已有很多的例子。但阿尊拿是一個主的聖潔奉獻者,他時常都察覺着道德原則而很小心地想避免這些活動。第四十五節
被私欲驱使的人,可能犯下杀害兄弟、父亲或母亲的罪行,历史上不乏此类事例。然而阿周那作为主的虔诚奉献者,始终遵循道德准则,谨慎避免此类行为。第四十五节。
yadi mām apratīkāram
aśastraṁ śastra-pāṇayaḥ
dhārtarāṣṭrā raṇe hanyus
tan me kṣemataraṁ bhavet
yadi——縱使;mām——對我;apratīkāram——沒有反抗地;aśastram——沒有好好地裝配;śastra-pāṇayaḥ——手上拿着武器的人;dhārtarāṣṭrāḥ——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raṇe——在戰場上;hanyuḥ——會殺死;tat——那;me——我的;kṣemataram——還好;bhavet——變成。
即便持械的狄达拉斯鞑众子
战场上不抵抗将我击杀
如此于我反更为安稳
我想讓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殺死我,手中沒有武器也沒有反抗,比和他們交戰還來得好。
我宁愿让提婆达多的儿子们杀死我,手无寸铁也不反抗,这比与他们交战更好。
剎怛利耶的比武傳統是不應對一個沒有武器和不願意的敵人作出攻擊。但阿尊拿在這樣一個尷尬處境中决定就算敵人攻擊他也不反抗。他沒有考慮到對方是這樣堅决地要作戰。所有這些象徵都是因為他是一個主的偉大奉獻者而有一個軟心腸的原故。第四十六節
刹帝利的比武传统规定,不可攻击没有武器且不愿应战的对手。但阿周那身处两难境地,决心即使遭到攻击也不还手。他未曾料到对方竟如此执意交战。这一切都因他是至尊主的伟大奉献者,生性仁慈所致。第四十六节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vārjunaḥ saṅkhye
rathopastha upāviśat
visṛjya sa-śaraṁ cāpaṁ
śoka-saṁvigna-mānasaḥ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evam——這樣;uktvā——說着;arjunaḥ——阿尊拿;saṅkhye——在戰場上;ratha——戰車;upasthaḥ——處於;upāviśat——再坐下;visṛjya——放在一邊;sa-śaram——還有箭;cāpam——弓;śoka——悲哀;saṁvigna——苦惱;mānasaḥ——在心意中。
山斋耶这样说后,阿尊拿在战场上,坐在战车中,放下弓箭,心中充满忧伤苦恼。
山齋耶說:「阿尊拿,在戰場上說了這些話後。便把他的弓箭放在一邊坐在戰車傍,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哀。」
山斋耶说道,阿尊拿在战场上说完这些话后,放下弓箭坐在战车旁,心中充满悲伤。
當觀察敵人的形勢時,阿尊拿是站在戰車上的,但他感到這樣悲愴以至再坐下來,將弓和箭都放在一邊。這樣一個仁慈和軟心腸的人,在對主的奉獻服事中,有資格接受自我的知識。
在观察敌军阵势时,阿周那虽立于战车之上,却因心中悲痛难忍而重新坐下,将弓箭搁置一旁。这位心怀慈悲的柔善之人,因虔诚侍奉至尊主,堪受真我知识。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博伽梵歌第一章有關於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的各節要旨和內容。
巴帝维丹达对《博伽梵歌》第一章关于库勒雪查战场上阅兵的各节要旨和内容的讲解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