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第三節 klaibyaṁ mā sma gamaḥ pārtha naitat tvayy upapadyate kṣudraṁ hṛdaya-daurbalyaṁ tyaktvottiṣṭha parantapaklaibyam——無能;mā——不要;sma——拿起;gamaḥ——進入;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etat——如此;tvayi——對你;upapadyate——是適合的;kṣudram——很少;hṛdaya——心;daurbalyam——軟弱;tyaktvā——放棄;uttiṣṭha——起來;parantapa——啊,敵人的懲罰者。譯文啊,彼利妲之子,不要屈服於這種使人墮落的無能。這對你並不適合,拋棄你心中的軟弱站起來吧!啊,敵人的懲罰者。要旨阿尊拿被稱為「彼利妲之子」,彼利妲是基士拿父親瓦蘇弟瓦的姊妹。所以阿尊拿和基士拿有血統之親。如果一個剎怛利耶的兒子拒絕戰爭,他便祇是一個名義上的剎怛利耶,如果一個婆羅門的兒子的行為非宗教性,他祇是一個名義上的婆羅門。這樣的剎怛利耶和婆羅門是他們父親的不肖子。阿尊拿是基士拿的最親密朋友,而基士拿在戰車上直接指導他;但是儘管有這樣多的利益,假如阿尊拿放棄了戰爭,他便會做出了一件敗壞名譽的行為;所以基士拿說阿尊拿的這種態度不適合於他的性格。阿尊拿可以辯駁說他放棄戰爭的義舉是為了尊敬彼斯瑪和他的親屬,但基士拿認為這種義氣不為權威所批准。所以這所謂義舉或非暴力應為像阿尊拿般的人在基士拿的指導下被放棄。第二節第四節CBETA 编码:B0198©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