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二十八節
avyaktādīni bhūtāni vyakta-madhyāni bhārata avyakta-nidhanāny eva tatra kā paridevanā
avyaktādīni——在開始時未被展示的;bhūtāni——所有被創造的;vyakta——被展示的;madhyāni——在中央;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avyakta——不被展示的;nidhanāni——所有被消滅的;eva——就是這樣;tatra——因此;kā——什麼;paridevanā——悲傷。
譯文
所有被創造的生物在他們開始時不展示,在中間的階段展示,而當他們被消滅時不再展示。因此有什麼需要去悲傷呢?
要旨
接受了兩個派系的哲學家——一派相信靈魂的存在而另外一派不相信——以後,在兩者來講都沒有理由去悲傷。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被吠陀智慧的追隨者稱為無神論者。縱使為了辯論的緣故,我們接受了無神論的理論,也沒有去悲傷的理由。在靈魂存在之外,物質元素在創造時是不展示的。從這不展示的微妙階段中,跟着而來的便是展示,正如從以太中,空氣產生了;從空氣中,火產生了;從火中,水產生了;而從水中,土展示了。從泥土中,跟着有各類型的展示發生。例如一幢高樓大廈從泥土中展示。當它被拆卸後,展示的再度變成不展示的而在終極階段保持在原子的狀態。能量不變的定律依然生效,但因時間的流經事物是在展示或不展示中——分別便在這裏。所以在展示或不展示的階段中去悲傷都沒有理由。不知怎樣地,在不展示的階段中,物體也沒有喪失。在開始和在結尾,所有元素都不被展示,祇是在中間它們被展示了,這些都沒有真正的物質分別。
如果我們接受了在博伽梵歌中所表明的吠陀結論(antavanta ime dehāḥ)所有物質身體都在適當的時候被消滅(nityasyoktāḥ śarīriṇaḥ)但靈魂是永恆的,我們記着身體永遠好像一件外衣一樣;為何我們要為一件外衣的更換而悲傷呢?物質的身體和永恆的靈魂比較並沒有實際的存在,就好像一場夢一樣。在夢中我們或許會想着我們在天空飛翔,或許坐在戰車上當國王,但當我們醒來後,我們看到自己既不在天空也不坐在戰車上。吠陀的智慧鼓勵基於物質身體不存在的自覺。所以,不管我們相信靈魂的存在或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也沒有理由為身體的喪失而悲哀。
CBETA 编码:B019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