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释迦牟尼佛初次讲法时,度化了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时,度化了须跋陀罗。该度化的人都已度化完毕,佛陀在娑罗双树间即将进入涅槃。这时深夜寂静无声,他为弟子们简要开示法要:你们这些比丘,在我灭度后,应当尊重珍视戒律,就像黑暗中遇到光明、穷人得到宝物。要知道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如同我住世时一样。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做买卖交易、置办田产房屋、蓄养仆役牲畜,一切种植和财物都应远离,如同躲避火坑。不可砍伐草木、翻土挖地,不可调配汤药、占卜吉凶、观察星象推算命运、历法计算,这些都不该做。应当节制身体按时进食,清净自活,不可参与世事往来、结交权贵亲昵轻慢。应当端正心念求取解脱,不可隐藏过失、炫耀神通迷惑大众。对于四事供养要知道分寸懂得知足,够用就好不可积蓄。这就是持戒的大概表现。戒律是趋向解脱的根本,所以称为波罗提木叉。依靠这个戒律,能产生各种禅定及灭除痛苦的智慧。因此比丘们,应当持守清净戒律不要毁犯。如果有人能持净戒,就能拥有善法;如果没有净戒,一切善功德都无法生起。所以要知道,戒律是最安稳功德的安住之处。
比丘们,你们已经能够持戒,就应当管束五根,别让它们放纵沉迷于五欲。就像放牛的人拿着棍子看管牛群,不让它们乱跑毁坏庄稼。如果放纵五根,不仅五欲会泛滥无边难以控制,就像恶马没有缰绳约束,最终会把人拖进深坑。被强盗抢劫的苦只是一世,五根这盗贼带来的祸患会殃及多世,危害极大,不可不谨慎。因此有智慧的人约束五根而不跟随,像防贼一样看管不让放纵;即使暂时放纵,不久也会看到它们衰败。这五根,心是它们的主宰。所以你们应当好好管束自心,心的可怕超过毒蛇、猛兽、仇敌,比大火蔓延更难比喻。就像有人手捧蜜罐,轻浮躁动,只盯着蜜糖看不见脚下深坑;又像狂象没有铁钩、猿猴上了树,狂奔跳跃难以制止,必须立刻制止不让放纵。放纵此心会毁掉善行,把心专注一处则无事不成。所以比丘们,应当精勤努力降伏自心。
你们这些比丘,接受饮食时应当像服药一样,不论好坏都不要有贪爱或厌恶之心,只为了维持身体、解除饥渴。就像蜜蜂采花,只取花蜜而不损害花朵的颜色和香气;比丘也应这样,接受他人供养只为消除烦恼,不可过分索取而破坏他们的善心。好比有智慧的人估量牛的力气能负担多少,不让它过度劳累而耗尽力量。
你们这些比丘,白天要专心修习善法,不要浪费时光,初夜和后夜也不要荒废,中夜可以诵经来调节身心,不要因为贪睡让一生虚度毫无收获。要想到无常之火正在焚烧世间万物,应当及早寻求自我解脱,不可贪睡。那些烦恼如同盗贼,时刻等着害人,比仇敌还要危险,怎能安然入睡不加警惕?烦恼之毒蛇就盘踞在你们心中,好比黑色毒蛇卧在房中,要用持戒的钩子早早驱除它。毒蛇既出才能安心入睡,不除蛇就睡是无羞耻之人。羞耻之心如同庄严服饰,是诸般庄严中最为第一的,惭愧如同铁钩,能制止人的恶行。所以比丘啊,要常怀惭愧之心,片刻不可放松;若失去惭愧心,就会丧失一切功德。有惭愧心的人才能具足善法;若无惭愧心,就与禽兽没有差别了。
比丘们,如果有人来将你们的身体一段段肢解,你们也应当收摄自心,不让嗔恨生起,同时要守护口业,不说恶语。如果放纵愤怒之心,就会障碍自己的修行,丧失功德利益。忍辱的功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相比的。能够修习忍辱的人,才可称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不能像饮用甘露那样欢喜忍受恶毒辱骂,就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什么呢?因为嗔恚的祸害能破坏一切善法,毁坏好名声,今生来世人们都不愿见到这样的人。要知道嗔怒之心比猛火更可怕,要时刻防护不让它侵入。劫夺功德的贼人,没有比嗔恚更厉害的了。在家人沉溺欲乐,不是修行人,没有法度约束自己,生嗔恚尚且可以原谅;出家人修习佛法远离欲望,若还心怀嗔恚,就太不应该了。这就像清凉的云中突然劈下霹雳引发大火,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
你们这些比丘,应当摸摸自己的头,已经舍弃了华美的装饰,穿着朴素的衣服,手持钵盂以乞食为生。看到自己这样,如果生起骄傲之心,应当迅速消除。要知道,长久的傲慢连世俗在家人都不该有,何况是你们这些为了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应当降伏内心而行乞呢?
你们这些比丘,虚伪不实的心与修行正道相违背,所以应当保持内心正直。要知道虚伪不实只是欺骗,修行之人绝不能有这样的行为。因此你们应当端正心念,以正直为根本。
你们这些比丘要知道,贪求多的人因为追求利益多,痛苦烦恼也就多;欲望少的人无所求无贪欲,就没有这种祸患。仅仅做到少欲就值得修行,何况少欲还能产生各种善行功德?少欲的人不必阿谀奉承讨好他人,也不会被感官欲望牵着走。践行少欲的人,内心坦荡没有忧虑恐惧,遇到事情总能从容有余从不觉得匮乏,能做到少欲的人就能达到涅槃境界。这就叫做少欲。
各位比丘,如果想要摆脱各种苦恼,就应当修习知足。知足的法门就是富足快乐、安稳自在的所在。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感到安乐;不知足的人,就算住在天堂也不会满意。不知足的人虽然富裕却内心贫穷,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却内心富足。不知足的人常常被五种欲望牵着走,被知足的人所怜悯。这就叫做知足。
你们这些比丘,如果想追求寂静无为的安乐,就应当远离喧闹,独自在清静处居住。静居的人,连帝释天和诸天都会共同敬重。所以应当舍弃自己的徒众和他人的徒众,在空闲处独居,思考灭除痛苦的根源。如果喜欢与众人相处,就会受到众人的困扰,就像大树聚集了许多鸟,就会有枯折的危险。世人被束缚,沉没于各种痛苦中,就像老象陷在泥潭里无法自救。这就叫做远离。
你们这些比丘,如果勤奋努力,就没有困难的事情。所以你们应当勤奋努力,就像细小的水流不断流淌,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者的心经常懈怠放松,就像钻木取火还没热就停下,即使想得到火,火也难以得到。这就叫做精进。
你们这些比丘,要寻求善知识的指导,寻求善护助的力量而不丢失正念。如果不丢失正念,那些烦恼贼就无法侵入。因此你们要时刻将正念保持在心,如果丢失正念就会失去一切功德。如果正念的力量坚固,即使进入五欲贼中也不会受到伤害,就像披着铠甲上战场便无所畏惧。这就叫做不忘念。
你们这些比丘,如果收摄心神,心就能安定;心安定下来,就能看清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真相。所以你们应当坚持不懈地修习各种禅定。一旦获得禅定,心就不会散乱,就像珍惜水的人家会修好堤坝水塘;修行人也是这样,为了保住智慧之水,好好修习禅定不让它流失。这就叫做禅定。
各位比丘,如果你们有智慧,就不会贪恋执着,要经常反省自己,避免犯错,这样才能在我的教法中获得解脱;如果不这样做,既不算修行人,也不算在家人,什么都不是。真正的智慧,是渡过衰老、疾病、死亡之海的坚固船只,也是驱除愚痴黑暗的明亮灯火,能治愈一切痛苦的良药,斩断烦恼之树的锋利斧头。因此,你们应当通过听闻、思考、修行来增长智慧;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之光照耀,即使没有天眼,也能明辨是非。这就是智慧。
各位比丘,如果心中充满各种无意义的争论,心就会混乱,即使已经出家,还是无法解脱。所以比丘们,应当赶紧舍弃扰乱内心的无益争论;如果你们想要得到寂静安乐的境界,只有好好消除争论的祸患。这才叫做不争论。
诸位比丘,对于各种修行功德,应当始终保持专注,舍弃一切放纵懈怠,如同远离仇敌盗贼。大慈大悲的世尊所教导的利益都已彻底开示,你们只需精勤实践。无论身处山野、水泽、树下,或空闲寂静的禅房,都要牢记所受教法不忘失,时常自我勉励精进修持,切莫虚度此生临终后悔。我如同高明医师,知晓病症开示药方,服不服药不是医生的过失。又如善巧向导,指引正确道路,听从不遵从也不是向导的责任。若你们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尚有疑惑,应当立即询问,不可心怀犹豫不求解答。
当时世尊这样重复了三次,没有人提问。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没有疑惑。
那时,阿那律观察众人心意后对佛陀说:世尊,月亮可以变热,太阳可以变冷,但您说的四谛真理永不改变。您说苦谛确实是苦,不可能变成乐;集谛是真正的苦因,没有其他原因;苦若灭除就是灭除了原因,原因灭除结果自然消失。灭苦的八正道确实是唯一正道,别无他途。世尊,这些比丘对四谛真理已毫无疑惑。在场未证果的人,见您入灭会悲伤;初入佛门的人听闻您说法就能得度,如同黑夜见闪电顿时明白;已证果位、渡过苦海的人只会这样想:世尊入灭,怎么如此之快啊!
阿那律虽然这样说,但众人都完全理解了四圣谛的含义。世尊为了让在场大众都能坚定信心,又以大悲心为众人宣说:
诸位比丘,不要忧愁烦恼。即使我住世一劫也终将灭度,相聚不离终究不可得。自利利他的法门都已完备,若我长久住世并无更多益处。所应度化者,不论天界人间皆已得度,尚未得度者,也皆已种下得度的因缘。从今往后,我的弟子们代代相传如法修行,便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因此当知,世间一切皆是无常,有聚必有散,不必忧伤。世间真相便是如此,应当勤修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光明破除愚痴黑暗。世间确实危脆不坚牢,我今灭度如同治愈恶疾。这应当舍弃的罪恶之躯,假名为身,沉溺在生老病死苦海之中,哪有智者灭除它时,不像铲除仇敌恶贼般心生欢喜?
诸位比丘,你们应当始终专一精勤地寻求解脱之道。世间一切现象,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终将衰败毁坏,无法恒常安稳。你们暂且停下,不必再多说了。时机将尽,我即将涅槃。这是我最后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