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我虔诚皈依世间救主,您将众生从苦海渡至彼岸, 以大悲心降伏魔怨,我今阐释《宝积经》。 此经具足十六种庄严,蕴含真实微妙的法义, 为使正法长住世间,令自他都得利益。
问:你想要解释《宝积经》,应该先解释这个方法。问:为什么称为宝积?
回答说:在大乘佛法中,由于包含了所有教法的不同含义。所有大乘佛法中各种教法的不同表现,都被完全包含在其中,所以称为宝积。第一是聚集;第二是积累;第三是蕴藏;第四是融合,意思相同而名称不同。在这大乘佛法中,如来为菩萨们以十六种特征来分别解说佛法。哪十六种特征?第一是错误行为的特征,菩萨若如此错误行事,就称为行邪行相。第二是正确的行为特征,菩萨若如此正确行事,就称为行正行相。第三是修行正行带来的利益特征,菩萨安住正行后,称为法行、等行、善行。第四是修行法行的各种特征差别。第五是对其他菩萨生起慈悲心的特征,为了让众生生起敬重心而说法的特征。第六是菩萨安住正行,学习戒律的特征。第七是声闻戒与菩萨戒中说明优劣差别的特征。第八是菩萨善学菩萨戒后,能与世间智慧平等利益他人的行为差别特征。第九是接受菩萨藏时,教导修行声闻戒的特征差别。第十是不善学沙门法的特征差别。第十一是不学沙门法的特征差别。第十二是安住虚假行为的特征差别。第十三是安住真实行为的特征差别。第十四是如来以方便法度化众生的特征差别。第十五是解说深奥语言的特征差别。第十六是在菩萨藏中得受教导后,善信有益的特征差别。在大乘经典中,如来为菩萨们解说了这十六种特征差别的教法,这些法门中包含了所有这些特征,因此大乘佛法中所有特征都被完全包含,这个殊胜法门就称为宝积。
问:为何大乘正法宝中所含的种种相状,能够在此法门中被容纳成就?
迦叶,有四种方法会让人丧失智慧。像这样,属于黑朋所摄的八种四句,概括了各种邪行的表现差别。迦叶,菩萨获得四大宝藏的情形,像这样,属于六种四句所摄的正行利益差别相。这些二十二种四句,完整阐述了染污与清净、退失与增长之事。
迦叶,所谓菩萨,并非仅凭名字就能称为菩萨。像这样,有三十二种特征差别应当了解。迦叶,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我将用譬喻来说明。像这样,通过十九个比喻所阐明的各种特征差别应当知晓。
迦叶,菩萨若想修学这部大宝积经,其明灯即是圣慧根,其黑暗即是种种烦恼业障,这就叫住于正行中摄持诸戒的差别相应当明白。迦叶,譬如种子悬在空中却能生长,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却能生出无量百千声闻辟支佛果报。像这样,通过声闻戒的比喻,说明菩萨戒中殊胜与低劣的特征差别应当知晓。
这时世尊又告诉大迦叶:从无始以来毕竟清净的缘故。像这样,世间与出世间智慧利益众生的行事差别相应当明白。
迦叶,你们应当观察内心莫向外驰逐。出家人有两种过失:一是心怀增上慢而强行调伏自心,二是破坏他人发大乘心。像这样,接受菩萨藏时教导修习声闻戒的差别相应当知晓。
迦叶,沙门之所以称为沙门,是什么含义?又有怎样的沙门?迦叶,有四种沙门。像这样普遍觉悟,称为菩萨速疾通达法门。像这样,前三种不善修学沙门的特征差别应当知晓。
这时尊者摩诃迦叶对佛说:世尊,稀有稀有!这部大宝积经,修行大乘者能作利益,乃至读诵受持书写此经之人,即是供养一切诸佛。像这样,菩萨获得教导后深信获益的特征差别应当知晓。
如此大乘中所说十六种法相差别,此法门名为宝积应当明白。
佛陀住在王舍大城。
问:为什么最初要说明住处?
佛住在这里,是为了让人们敬重这个地方。因为众生敬重此处能够增长福报和善根,所以首先说明佛的住处。
问:为什么这个法只在王舍城说,不在其他城市说?
回答:这个法门是法王居住的地方,好比国王的宫殿是国王居住之处,所以称为王舍。这个大法门也是如此,是法王居住的处所。为了阐明这个含义,所以说住在王舍城。
问:为何唯独在耆阇崛山,而不在其他地方?
回答:宣讲此大乘法门,是为了彰显其相较于声闻乘、缘觉乘更为殊胜的义理境界,以及更为圆满的自利利他修行功德。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一起,菩萨一万六千人一起。
问:既然是因为菩萨才阐明这个法门,按理应该称颂菩萨的大名和众多功德,为何要说声闻众呢?
回答:提到声闻众时,若有声闻对大乘法门心存疑惑,为消除其疑惑而说。若有不定种性者,助其树立正信。若有自认为已得清净者,为破除其清净执著而说。另有声闻认为断尽诸结使后,在佛法中便无需再修,所谓灭除烦恼障等,自心得获究竟利益。为消除这类傲慢心故,此法门中特为菩萨宣说烦恼障灭除之理,因烦恼障及其灭除智慧障的教法,并非其他教法所能比拟,更胜于声闻缘觉所得的最高果报。
问:声闻众数量众多,这些菩萨又是从何处而来?
回答说:为了消除未来世中众生的疑惑,所以经文中记载,从他方诸佛国土前来集会。
问:为什么说都能得到不退转呢?
有人问道:这些菩萨从其他佛国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益处?那些世界中的如来各自都在说法。
有人问:为何阐明菩萨的内容多,而讲述声闻的内容少?
答:之所以说菩萨众多,是因为此法门中所阐述的种种修行,全都是为了教导诸菩萨而说。
回答:四种计数法,是为了说明归纳要义的缘故。内容广博难以穷尽,为防止听法者不喜听闻过多教义,所以用数目标举归纳,使人容易记忆受持,就像用绳子穿花不让花朵散落一样。
回答道:因为容易失去所以先说。菩提是智慧的本性,其他各种波罗蜜都是从这个智慧中生出的,智慧是它们的依止。菩萨如果在智慧上走了邪路,就不能在菩提和助成菩提的法中正确修行,因此只说失去智慧的因,不说布施等失去的因。像这样不敬重等行为,都是失去智慧的因,用四句话清楚说明了不愿听闻等四种法。这里因为不敬重所以清楚说明不愿听闻,因为吝惜佛法所以不听,因为障碍他人闻法所以得到听闻障碍的果报,因为傲慢所以嫉妒颠倒说法,像这样不能帮助听闻等智慧就失去了意义。这四种法之后,还有其他智慧的表现,就是产生四种悔法,现在和未来都有。哪四种法?一、不能生起正解;二、各种因缘不具备;三、助长愚痴的福报;四、因为已经颠倒、因为不听闻,在现世中不能生起正解。因为不听闻,在未来世中各种因缘不具备。因为听闻障碍,也在未来世中得到愚痴的果报。因为嫉妒颠倒说法,未来世得到颠倒的果报。
佛告诉迦叶:菩萨有四种行为会让人失去菩提心。是哪四种?欺骗误导自己的老师。
回答:根据四种错误行为,说菩萨有四种过失。哪四种?一是不作为的错误;二是过度施教的错误;三是不当施教的错误;四是恶劣施教的错误。
其中,不作为的错误是指:对于尚未教化的众生却表示认同,虽以教化众生为由劝其追求究竟,却在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与敬仰时中断说法,这是菩萨的过失。
过度施教的错误是指:对根基不足的众生宣说深奥微妙的佛法,在小乘根器的众生中强求大乘,而不根据其根器说法,这是菩萨的过失。
不当施教的错误是指:对大乘根器的众生说小乘法,或在大乘根器的众生中强求小乘,不根据其根器说法,这称为过失。
恶劣施教的错误是指:对于持戒正行的众生不敬重,反而亲近破戒者,偏袒持戒或破戒之人,颠倒说法。其中,持戒者有三种含义应知:一是安住正行者,不造作恶业;二是持戒者,不违犯戒律;三是真法者,恭敬戒法。破戒者有两种表现:一是破戒,二是缺漏戒律。恶劣行为者,不敬重戒律。错误者,执取邪道并引导他人入邪道,应知。
这四种过失对应四种行为:一是不说法;二是说法不合宜;三是不随根器说法;四是恶意说法。不说法是因为对前后说法感到疲倦,已生恶心。说法不合宜是因为缺乏善巧方便。不随根器说法是因为偏好小乘法。恶意说法是以贪求利养之心教导他人。
其中,因不说法而生恶心,导致善根退失、无法圆满,因不圆满而欺骗众生;因说法无方便善巧,无法摄受上等善根;因喜乐小乘,远离上等善根;又因贪求利养而教导他人,不积累功德反助长恶业,欺骗众生。为对治这些,应依善知识教导而行。
佛经中说:对待一切众生要心怀平等,乃至普遍令众生安住于正行。所谓对待众生心怀平等,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心都平等。对于尚未深信佛法的众生,或是根机未成熟者,为他们说法时应当防止错谬。要明白对一切众生平等说法,因为法性平等故称为等法。对于不适合接受大乘教法却喜好小乘而希求大乘者,应当根据其根器说法,防止过度教导造成错谬。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令其悟入佛的智慧,是指对那些本可信乐大乘的上根众生,若其心求小乘法,则应劝导其悟入佛慧,防止偏邪错谬。所谓普遍令众生平等安住正行,是要舍弃利养、名声、破戒或持戒等分别心,以平等心说法,防止造作恶业错谬。菩萨若有不正确取舍的因缘,或不应亲近的对象,应当指出可亲近与不可亲近的因由。
佛告诉迦叶:菩萨有四种人不是好的道友,菩萨应当远离他们。是哪四种?追求小乘的人只顾自己利益,与他们交往只能得到世俗好处,不能获得佛法利益。
问:为什么一定要说四种法?
回答:这是因为遇到了不善的师友。要知道有四种不善的师友应当远离: 第一,在修行道路上不善的师友; 第二,在修行实践中不善的师友; 第三,在佛法理解上不善的师友; 第四,在正法修持上不善的师友。
具体来说: 执着小乘的人,只顾自己利益不关心他人,心量狭隘、行为劣下,还劝说菩萨远离大乘法门,这就是修行道路上不善的师友。
追求缘觉的人,欲望寡少、作为有限,背离利益众生的修行,劝菩萨远离利益众生的大行。由于远离利他行,导致修行退失,这就是修行实践中不善的师友。
持邪见者,宣扬各种怪异言论,使人远离佛法。因远离正法导致修行败坏,这就是佛法理解上不善的师友。
亲近这些人,只会得到世间利益而无法获得法益。虽然表面精进修善,实则成为退转的原因。由于会导致善法退失,这就是正法修持上不善的师友。
为对治这些不善因缘,才说要亲近四种善知识。
佛经上说"前来求法的人,是菩萨的善知识、成佛的因缘",这是为了不断绝大乘佛法,所以说前来求法者是菩萨的善知识,应当了知其中的差别。菩萨这样想:我依靠前来求法的善知识因缘,修习无量功德回向无上菩提,这样的修行真实不虚。因此不求小乘果报,所修布施能助成菩提作为善根,使自己不失去大乘修行。说法之人,是菩萨的善知识。能生智慧纯一志向,使修行不间断,因广学多闻故能为他人说法,所以不贪求少欲之事,听闻智慧多且志向纯正,虽受世间苦也不厌倦。教化他人令其出家者,是菩萨的善知识。纯一志向增长一切善法,因不断正法义理而劝人出家。能远离种种邪法,因一切善根志向纯正,作利益众生事而不生懈怠厌倦退失之心。诸佛世尊,是菩萨的善知识,纯一志向使一切佛法增长,因对治烦恼故不退失佛法。示现获得诸佛较量殊胜不退转境界,成就修行不贪著名利供养等。若贪著名利供养,就会远离退失诸佛法。修习纯一志向的诸佛法门,以及积累善根力量,才能不退转。因此缘故,要从非善知识中警醒自己,劝修真实修行,行持菩萨事业。明了不如实与如实修行的菩萨相状差别。
佛对迦叶说:菩萨有四种人看似菩萨实则并非菩萨。是哪四种?一是贪求供养却不求佛法,甚至喜欢聚集徒众而不愿远离尘世。
问:为什么只有这四种法?
回答:由于存在四种看似菩萨实非菩萨的表现,故说明这四种伪菩萨相应当明了。一是博闻相似;二是独居修行相似;三是广作功德相似;四是聚众教化相似。
贪图利养而不求正法者,这类菩萨虽持佛法却只为在信众中谋求利养,名为不真实。贪求名声夸耀己德,不求出世功德者,这类好名闻的菩萨虽独居修行,名为不真实。贪求自身安乐,不能救度众生苦难者,因被利养贪心束缚,虽广作功德行,名为不真实。喜好聚集徒众不乐独处者,因被供养恭敬心所系缚,虽为众人领袖,名为不真实行持。
菩萨若如此行事,将丧失持法、独修、积德、领众等真实功德。为对治这些弊病,当修真实功德。经中说:深信性空亦信业果,因信解空性故不贪利养;因信业果故欢喜修法,闻法修行成就无量功德忍。彻知无我我所者,因安住无我故不贪名闻。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者,因大悲故勤求菩萨功德。怀涅槃志向者,因志求解脱故不贪自乐。不弃世间行者,因不离世间故能救拔众苦。为化度众生故心系众生,广行布施善知众生功德。虽行布施不求回报者,因乐寂静故施而不望报。
问:在佛法教导中,宣讲信乐等法门,讲说空性等法义,有何作用?
回答说:提及布施等助道修行法门,是指那些与声闻、缘觉共通的基础修行。因大众渴望听闻菩萨特有的殊胜修行法,并对此存有疑惑。为明确开示声闻缘觉所不具备、唯能助成无上正觉的菩萨不共法门,故而宣说。
大乘寶積經論卷第一
这部论著在宋朝藏经的第一卷中,与其他藏经版本的文义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判断取舍。根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右侧注释的是旧译单卷《大宝积经》,实为《宝积经》第四十三会。宝积部中记载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一卷,译者不详。右侧旧译单卷《大宝积经》,附有四卷释论。"现今查考宋朝版本的第一卷,发现全是该经文内容,并非论著。由此可见,宋版误将经本名称加上"论"字作为论著首卷,并标注为留支所译。这是为何?现取两种版本为准,其所注释的经本实为《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二卷。后世学者若想了解现今所删去的宋版首卷内容,查阅该经即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