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弘明集
廣弘明集卷第一
自佛教从大夏向东传播以来,信仰的弘扬随时代有盛衰。这是由于众生心性被三毒所染,智慧被四惑所蔽。因此浅薄之徒轻信邪说,纯正之士常遭谗言。佛法传入中土六百余年,暴君三次毁佛,灾祸接踵而至,前人教训已昭然若揭,徒令天下耻笑。
信仰是德行之本,智慧乃成圣之因。修行之初发菩提心,终极目标在于证果。依此道理,可破除内心八种骄慢;究其本源,能涤除外在六尘障蔽。超然物外者,非小乘所能企及;廓然高蹈者,实为大士所共证。
然历经三代,众生沉沦五浊;邪正难辨,人法俱失纲纪。故佛教经典立法度以摄众机,世俗贤达著文章以弘正道。昔梁朝钟山定林寺僧祐律师,学贯九流,义含十谛,心怀慈悲,志在护法。详考梁晋诸代君臣事迹,潜心佛理,编纂《弘明集》十四卷,评析颜延之、谢灵运之风骨,总括周颙、张融之辩才,通过论辩阐明至理,穷究性灵真谛,实为智者之高见。
然智者不惑,惑者非智。故智者立言简明扼要,迷者求悟徒费文辞。信解之道,贵在神悟。契合真理需心智清明,体证玄旨当遵循圣范。信仰可分三等:上等生而知之,具三坚而入正道;下等愚昧无知,陷四惑而沉欲海;中等见善则从,如流水趋下。
佛法衰微三代,皆因学养不足而固执己见,终招祸患。若能研习八藏经论,贯通文义;推究九识,了达迷情,则正信如朗日,纵有五阴遮蔽亦难掩其光。我广搜前代文献,详考《弘明集》,见江南五朝三宝兴盛,君臣士庶同心奉法,堪称文教之国;北方周魏政权更迭,崇道抑佛,信毁交杂,致使谗言得逞。然每有贤士特立独行,或舍身护法,或著述弘道。
明暗相生,邪正共存。外相判若云泥,内情互为消长。故六种邪说盛行于佛世,三张伪道混迹法流,此皆大士权现,圣人化迹。犹如满愿子示现三毒,维摩诘降伏魔宫,皆为接引众生各设方便。今据史实裁决疑难,譬喻启蒙如泉涌,疏通性海无滞碍。
至若寇谦之勾结崔浩,祸福昭然;郑藹之谏阻周君,成败转瞬;姚安著论抑佛扬儒,陈琳撰文弘法越礼——此类议论皎然不污,散见诸篇难以统摄。梁武、周武二帝,明晦各异;宋文、魏孝两君,弘教同功。沈约之慈济,颜之推之归心,文采超然,独步当世。我以余力编撰此书,虽才疏学浅,幸有汉阴沙门相助,秉笔直书,分门别类,披图索骥。
或有单篇零简,见解精辟者,亦予收录,名为《广弘明集》,共三十卷。梁代旧撰或有未及,今依体例补阙。愿此集启迪未闻,消释疑惑。比拟圣贤,非敢虚夸;若有疏漏,尚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