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直指
修行佛法的关键在于首先要确立坚定的志向。所谓志向,是精神的统帅。一个人如果立下坚定的志向,就如同统率百万大军,威势遍布八方,连太阳都能穿透,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就呢?凡是畏惧困难的人,都是志向不够坚定;拖延懈怠的人,也是志向不够坚定;听信他人言论而改变主意,半途而废,时勤时惰的人,全都是志向不够坚定。我曾经写过《读书心法》,开篇就说:如果志向坚定,难事也会变得容易。现在修行佛法也是如此。
意志坚定则事业必成。我今以世间事说明此理。譬如越王勾践复吴国之仇,张良报韩国之恨,以及狄仁杰复兴唐朝基业,皆因志向坚定,最终成就功业。佛法修行也是如此。
俗话说道:男子若无志气,就像钝铁没有钢性;女子若无志气,如同烂草没有芯髓。修行佛法的功夫,这种坚定志向最为紧要。
中峰大师有歌说,既不难,也不易,只看男儿有没有真志向。志向真,道力自然坚固;力量强,修行就如游戏一般。这就是应对的方法。
修习佛法的关键在于觉悟。要知道凡夫一念觉悟,这一念就是佛;佛一念不觉悟,这一念就是凡夫。因为觉悟即是佛,佛即是觉悟。佛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于觉悟与不觉悟罢了。
人心若觉悟,当下便是佛。能开启六度的修行法门,能超越三大劫的海量时光。普度微尘般无数的众生,广积福德与智慧。获得六种神通,圆满一生的佛果。听闻佛法后,炽热火镬化作芬芳林园,吞铜咽铁的苦境皆成清净佛土。
关于修行佛法,我有一句精妙的要诀,只有四个字:坚持正觉。要知道信力日益坚固,就是坚定而不改变;念力日益持续,就是持久而不厌倦。正觉就是圆满光明普照一切,不偏不缺。人若发起这正觉,本性自然显现,一切妄心不用驱除便会自行降伏,好比阳光一照,黑暗立即消散。这虽然说了四个字,其实只在一个"觉"字。不过这个"觉"字,都是从定慧中得来的。
不怕念头生起。就怕觉察太迟。念头一起就觉察。觉察到了就消失。修行的妙法。就在于此。就像知道自己在做梦。就不会迷乱糊涂了。
人若想领悟这种觉悟,必须打起精神。就像将军在战场上,又像法官在公堂上,容不得半点迷糊懈怠。
修行佛法,首先要坚定志向,还要持之以恒。如果不能坚持,往往会半途而废,或者稍有收获就停滞不前。这些都是自我放弃,实在可惜。
修行佛法最忌讳间断。若精进用功一个月,已到达较高境界,但只要中断十天五天,之前的境界就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更不能拿上个月的用功来安慰自己。
修行佛法时,最要提防的就是心神昏沉、意念散乱。而这种昏沉散乱的状态,都是由于自己修行的决心不够坚定、对佛法的信仰不够真诚所导致的,实在令人惋惜。
修习佛法的功夫,全在于自己参究体悟。即便是至亲如父子师徒挚友,也都无法替代。这也不是世间技艺能靠传授获得的。好比别人吃饭,只能让他人饱腹,自己肚子依旧饥饿。慧思大师曾说:真理源头并不遥远,心性海洋亦非遥不可及。只需向自身求取,莫向外追寻。向外寻也寻不得,纵使得着也不真切。这就是所谓"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修行佛法的功夫,不分昼夜十二时辰,都是用功修行的好时机。若能在五更天醒来,或清晨早早起床,愿意下功夫修行,功效更是成倍增长。要知道清晨时分,正是天地间最清新的气息,最值得汲取。切莫懈怠懒散,白白浪费这宝贵时光。
修行佛法不在于熬夜早起,只怕一时用功长期懈怠。
修行佛法时,要明白世间存在诸多苦难。比如生老病死、忧愁困苦、名利束缚、风波险阻。即便偶尔有些许快乐之事,也如同虚幻的花朵般不真实,转瞬即逝。必须将这些看透,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是救度我们脱离苦海的方法,才会心生欢喜、乐于修持。
修行佛法时,若心怀欢喜去做,自然容易用功,自然能精进不懈。这欢喜心要从何而来?须观想世间众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那正是我若不修行的下场,怎可懈怠放任?
修行佛法最忌讳闲聊杂事。要知道闲谈琐事会让人心神涣散,有害无益。白白浪费宝贵光阴,实在令人惋惜。
修习佛法功夫时,若长久用功过度,难免会感到疲惫。此时应当起身走动散步,通过闲适活动调养心神。待精力恢复后,再继续用功修行,自然能获得清明觉悟。若一味强求苦修硬撑,不仅会使心性昏沉迟钝,体弱之人更易引发疾病。一旦患病便不得不中断修行,这岂不是欲速则不达?
修习佛法的功夫,必须日日精进。若一味拖延,纵使历经百劫千生,也永无成就之日。古人在用功时点一炷香,见香燃尽便自我警醒:今日功夫与昨日相比可有增减?一日燃过几炷香?一年又燃尽多少香?须知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生死大事尚未参透,解脱之日更待何时?正因有此痛切觉悟,才更应加倍勤勉。儒家朱文公曾言:莫道今日不学还有来日,莫道今年不学还有来年。日月飞逝,年华不再。呜呼老矣,此咎谁当?修习佛法的道理与此相通。"时习"二字足可成就一生,"姑待明日"四字便能贻误终身。参禅悟道亦复如是。
修行佛法用功,既不能停滞懈怠,也不可操之过急。就像善于走路的人,每天能走一百里路,但只走七八十里,这样就能保持体力充沛,筋骨也不会疲劳。如果仗着自己体力强健,硬要走超过一百里,自然会脚步匆忙急促,必定导致精疲力竭,第二天反而无法继续行走。修行人常常因此生病,都是这个缘故。
修习佛法时,如果身体感到疲倦,可以将两肩前后上下用力转动几十遍。这样全身血脉流通,精神爽快,不会产生各种疾病。这是修行养生家所说的辘轳双关法。此法还能驱除一切寒邪。
修行佛法时,有人问:只需以参禅悟道为主,为何还要兼顾调养身体?我认为这是借假修真的道理。好比煮茶,若没有炉火,茶叶怎能自己变熟?倘若炉子损坏、火候冷却,势必得重新准备。这样不仅耽误用功,更恐修行难以如期完成,反而浪费时间、错失良机。明白人自能领会。
修行佛法,白天精进不懈怠自不必说。每晚用功,只需一更时分即可,不必过久。人若过了子时不睡,血气便不能回归肝脏,日后疾病由此而生。另有一种人,能强撑不眠修炼降魔,却不知佛法功夫,岂在于睡与不睡呢?
修习佛法时,行走停立坐卧皆可用功。若久坐之后,亦可行走活动;若久行多时,何妨再行静坐——原不必专执于坐姿。昔有学人常坐不卧,六祖开示云:活人虽坐却不卧,死人长卧不能坐。这具皮囊终腐朽,何必执着强用功?此语道破坐卧真谛。
修行佛法的功夫,最紧要的是发起一颗超脱生死的坚定心。要看清这世界与身心,皆是因缘假合、虚妄不实的幻相。若不参透本自具足的根本大事,便无法破除对生死的执念。生死之心若不破除,无常这催命鬼便一刻不停地逼来,此时该用什么方法应对?要将这求道之念当作敲门砖,如同身处熊熊烈火之中,急切寻求出路一般——乱走一步也不行,停住一步也不行,起别的念头也不行,指望他人搭救也不行。当此关头,唯有不顾烈焰炙烤,不顾性命安危,不盼他人救援,不起杂念妄想,不肯暂时停歇,只管向前猛冲。能冲得出去,方是真豪杰。
修行佛法时,要把一个"死"字时刻记在心头。让这副血肉身躯如同已死之人般不再执着。唯一要紧的是参透当下这一念。此刻这一念如同倚天长剑——但凡触及剑锋的妄念,当即消散无踪。若犹豫磨蹭,这慧剑便早已离你而去。
修行佛法时,最忌讳沉溺于寂静境界。这会让人困在枯燥空虚中而不自知。要知道,人们通常厌恶动荡环境,却很少对寂静感到厌倦。因为世人长期处在喧闹中,一旦遇到宁静境界,就像吃到蜜糖、困倦之人贪睡那样,自然不知不觉地贪恋其中。必须赶快看破这一点。
外道修行者强求断除身心活动,试图化作枯木寒灰。这种修行也是从静境入手。倘若年深日久,一味追求枯寂之境,终将堕入顽空无知状态,这与枯木寒灰有何差别?用功修持静境时,关键要参透袈裟下那件生死大事。须知真功夫不在静境中获得。当你在参究大事时,想要寻个静相,反而了不可得,这才算是真正有所证悟。
修习佛法的功夫,关键在于定力与智慧。要知道定与慧的关系,就像衣服的表里,看似两种实为一体,不可分割。但若只修定力,昏沉便会随之产生;一旦昏沉出现,定力就消失了。若只修智慧,散乱便会随之而来;一旦散乱生起,智慧就丧失了。我有对治的妙法:必须达到澄澈明朗的定境,定与慧才能真正成就;必须保持安定祥和的智慧,慧与定才能圆满具足。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强合,唯有浑然一体,方能臻于妙境。若能领悟这个法门,成道有何困难。
人要明心见性成佛成祖,关键在定慧上下功夫。懂得定慧的奥妙,就容易如翻手掌;不懂定慧的奥妙,就困难似登天。难易全凭自己能否掌握。
定是智慧的根本,智慧是定的作用。就像灯和光的关系,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功用。二者相互显现,不能偏重一方。
当智慧显现时,禅定就在智慧中;当禅定显现时,智慧就在禅定中。名称虽然有两个,本质原本无差别。若只有禅定而无智慧,就会陷入昏沉;若只有智慧而无禅定,就会流于散乱。必须两者兼备,不可偏废。
我之前已经详细讲解了调治定慧的方法。但怕还有人没明白,现在再重新解释一下。我所说的昏沉,就是世人所谓的无记状态;我所说的散乱,就是世人所谓的妄想。要知道,定容易陷入无记,慧容易陷入妄想。定虽然能对治妄想,但反而会陷入无记;慧虽然能对治无记,但反而会陷入妄想。现在的修行关键是要有慧的定,切不可进入昏沉无记的定;要有定的慧,切不可陷入散乱妄想的慧。这两者看似不同实则不二,定慧融会贯通,功夫就到家了。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传承了一种名为止观的深妙修行方法。意思是说:通过止息妄念来观照实相,在静定中开启智慧。这种方法能让躁动的心归于平静,平静的心产生光明。心光明朗就能照见真理,照见真理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确实是引导众生觉悟的正道。只要明白了我所说的定慧双修法门,其实就是智者大师的止观法要,又何必向外另寻佛法呢?
人在临终时,若有禅定智慧的修行,必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此妙法,关键在于平日勤加修习。智者说:世人终日昏沉散乱,临终怎能定慧?修行人终日定慧,临终怎会昏散?若到口渴才掘井,如何来得及?
修行佛法的关键,全在一个"切"字。这个"切"字极有力量。若不真切,就会生出懈怠;一旦懈怠,便会放纵心意,无所不为。若能真心用功,放逸懈怠又从何而起?要知道,若能真正体悟这个"切"字,何愁不能看破生死,何愁不能证得佛果。若舍弃这个"切"字,另寻佛法,那都是痴人说梦的外道行径。
切这个字,是最贴心的言语。如果用心真切,就没有间隙。因此各种邪魔都无法侵入。如果用心真切,自然就不会生出算计、有无等念头,也就不会堕入外道。
一个"切"字,岂止是远离过失。当下就能超越善、恶、无记这三种心性。参一句话头时,若用心真切,便不会思虑善事;用心真切,便不会思虑恶事;用心真切,便不会陷入无记状态。话头真切就不会心浮气躁,话头真切就不会昏沉迷糊。只要保持正念分明,各种魔障自然消退。但觉悟若不真切,便无法生起。
修习佛法时,不必担忧无法获得生机,而应警惕无法放下执念。若能全神贯注于参究话头,与疑情紧密交融,外境纷扰不待驱散便自然消弭,妄念不待清除便自然净化。六根感官终将通达无碍,如虚空般明朗透彻。此时契机一触即发,呼应随即显现,何须忧虑不能彻悟?
修习佛法的功夫,关键在于保持端正刚直、不徇私情。如果总是迎合世俗人情,功夫就难以精进。不仅难以精进,久而久之,更会随波逐流,实在可惜。好比自己尚有要事未了,哪有余暇去管他人闲事。
正直刚强,便是圆满觉悟。
修习佛法的首要关键在于保持正念觉知。这正念觉知意味着时刻观照自己的灵明本性,不可让它散失。一旦灵明本性迷失,人就如同有气息的尸体,陷入昏沉无念的状态,堕入顽空枯寂之境。纵使耗尽心力苦修,也丝毫得不到益处。
修习佛法的功夫,若能做到精进不辍,就如同挑着千斤重担,想放也放不下;又像寻找要紧的丢失物品一般,若找不到,绝不甘心。
然而,修行中不可生执着、沉迷或算计。执着会变成病态,沉迷会招致魔障,算计则偏离正道。若能真正一心一意,如同专心寻找失物一般,那么这三种障碍便与你毫不相干。
要知道,只要心中稍有动念,便已违背了佛法的本质。
修习佛法时,提起话头之际需清晰明了,犹如猫儿捕鼠般专注。古人云不斩除烦恼誓不罢休。若不如此,便似堕入暗窟昏昧度日,虚度一生又有何益。
猫捉老鼠时,两眼圆睁,四脚紧绷,一心只想逮住老鼠,直到咬住才算成功。就算旁边有鸡有狗,它也顾不上看。参禅也是这样,必须全神贯注,一心想要明白这个道理。即使眼前有各种境况纷至沓来,也顾不上分心。一旦起了别的念头,不但抓不到老鼠,连猫自己也会跑掉。
修行佛法时,不可在前人的公案上揣测琢磨,胡乱解释。纵然能逐一理解通透,也与自身修行毫不相干。要知道前人的每一言每一语,都像熊熊烈火堆聚,既不可靠近,也不可触碰,何况安坐其中呢?更在其中区分大小、议论高下,又有什么益处?
这一事理与常规教法不相契合。因此长久修习大乘教法者尚且不知不识,何况声闻缘觉等小乘行者?三贤十圣岂不通达教理?但论及此事,三乘行人闻之胆寒,十地菩萨听之魂惊。等觉菩萨说法如云如雨,度化无量众生证无生法忍,仍被称作"所知愚",与究竟真理全然相违,更何况其他行者?盖因此事能使凡夫顿同佛体,世人难以信受。能信者是法器,不信者非法器。凡欲入此宗乘者,皆须从信门而入。"信"之一字有浅深邪正之分,不可不辨。浅者如一般入佛门者,谁言不信?然其所信仅是法门,非信自心。深者如诸大乘菩萨,尚未圆具真信。《华严疏》云:若见有能说法的法师、有所听法的徒众,即未入信门。譬如说"即心即佛",谁人不信?待到问"你是佛吗",便推诿搪塞,不敢承当。《法华经》云:纵使竭尽思虑共同揣度,也不能测度佛智。何以会有竭尽思虑揣度之心?皆因信根不具足罢了。
邪与正的区别在于:自心就是佛,这叫正信。心外求法,这叫邪信。所谓信就是佛,必须透彻研究明白自心,亲自实践证悟,达到毫不怀疑的境地,才叫做正信。如果模糊猜测,只是嘴上说心就是佛,实际上并不认识自心,这就叫邪信。
前人摘桃时心就安定,锄地时心就安定,干活时心也安定。哪能是靠久坐硬压,让心不起念头,这才算定呢?若这样,就叫邪定,不是佛法的本义。
六祖说:那伽常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必须彻底明见本体,才能与此定相应。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下生,降入皇宫,又入雪山修行,见明星悟道,开示教化众生,都未曾离开此定。若不明此理,就会被外境所转,随波逐流,怎能称为定呢?在动境中寻找定的起处不可得,在静境中寻找定的起处也不可得。既然动境没有起处,那什么是境呢?领悟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无非是一个定的本体,充满法界,无有穷尽。
修行佛法时,不可沾染世间俗务。就连佛法本身也不应执着,何况世俗之事?若真能把握话头正念,涉水不觉其寒,蹈火不感其热,纵使荆棘丛中也能坦然而过,毫无挂碍——如此方能在俗世中自在无碍。否则终将被外境所转,纵使苦修多年,功夫也难以纯熟。
修习佛法时,不可执着于文字语句的死记硬背。这样做不仅无益于修行,反而会成为障碍,使得原本真实的修行变成虚妄的思虑。
修习佛法时,最忌讳用思维揣测。刻意用意识去接近真理,反而离道更远。纵使修到弥勒菩萨降世,也必定与佛法毫不相干。若是真正发起疑情求悟的修行人,他的疑团会充满整个虚空,连"虚空"的概念都不复存在。如同身处银山铁壁之中,只求寻得一条活路。若找不到出路,怎能获得心安?只要这般坚持修持,时节因缘成熟时,自然会有成就。
近来有些邪师,教导他人不必在修行上下功夫,又说古人从不曾用功。这话最为恶毒,误导后学,使人堕入地狱。
大义禅师在《坐禅铭》中说:切莫轻信无需参禅的说法,古代圣贤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指引方向。虽然这片田地看似荒废已久,但想要真正赢得一次领悟却也艰难。如果认为不需要参究就能明白真理,这等于是天生的弥勒佛、自然的释迦牟尼——这样的人实在可怜可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参究,或许看到古人一问一答便以为领悟了,于是用浅薄的见解去理解,进而欺骗他人。等到生一场大病时,叫苦连天,平生所理解的都用不上;或者临命终时,像螃蟹掉进沸水锅里,手忙脚乱,后悔莫及。
黄檗禅师说:脱离尘世烦恼并非寻常事,要紧握绳头奋力一搏。若非经历彻骨严寒,怎得梅花扑鼻芳香。此话最为真切。若将此偈时时警醒用功,自然能有所成就。如同百里路程,每走一步便少一步。若停滞不前,纵然说得家乡事业如何分明,终究到不了家,又有何用。
修行佛法时,最忌讳耗费心思去写诗作偈、撰写文章辞赋。若擅长作诗写偈,便成了诗人;若精于文章辞赋,便被称为文人。这些都与参禅悟道毫无关系。
修行佛法时,每当遇到顺境或逆境牵动心念的境况,都应当及时觉察破除,提起话头参究。唯有不随外境流转,方能有所成就。有人说"不把紧"三字贻误修行人,学佛者不可不谨慎明辨。
修行佛法时,若不能破除心中的疑惑,就如同站在深渊边缘,又像行走在薄冰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丧命失智。疑惑不除,就无法领悟佛法的真谛。一口气上不来,便又是一次轮回。被中阴身牵引,难免随业力流转,改换形貌而不自知。因此要在疑惑之上再起疑情,提起话头参究——不明白的定要弄明白,未破除的定要彻底破除。这好比捉贼,必须人赃并获才算究竟。
修习佛法的功夫,要紧迫不懈,要正确无误,要绵密不断,要圆融通达。什么叫紧迫?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生死大事尚未明了,一口气上不来,前路茫茫,不知去向何方,所以不得不紧迫。古德说:就像浸了水的麻绳,一步比一步勒得更紧。什么叫正确?学人须具备择法眼,三千七百位祖师已留下明确典范。若有丝毫差错,就会误入邪路。佛经说:唯有此一事是真实,其余二者皆非真。什么叫绵密?眉毛与虚空紧密交织,针插不进,水泼不湿,不容有丝毫间隙。若有毫厘间隙,魔境就会乘虚而入。古德说:一刻不在此心,便如同死人。什么叫圆融通达?世界开阔一丈,古镜就开阔一丈;古镜开阔一丈,火炉便广大一丈。绝不固执地停留一处,死抓着蛇头不放,也不堕入两端,茫茫荡荡无所依傍。古德说:圆满如同太虚,既不欠缺也不多余。真正达到圆融境界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这才算入了门道。这四种功夫并非前后次第,必须同时具足。
若绷紧而不生发,便是徒劳功夫;若端正而不绷紧,便无法契入。既已契入,须得绵密不断,方能相应;既已相应,须得融通开阔,方为化境。
修行佛法功夫时,容不得半点杂念。无论行走停住、安坐卧眠,都应一心专注于参究的话头,生起疑问之心,迫切想要弄个明白。倘若掺杂丝毫其他念头,便是前人所讲的"杂毒入心",不仅损害身体性命,更会伤及智慧法身。修行之人对此不可不谨慎。
我所说的杂念,不仅指世间法。除了专一修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善行也都称为杂念。又何止佛法中的事?对于心体,无论是执着还是舍弃,无论是固守还是化解,都是杂念。
修行佛法的要诀在于:对世间一切可爱可憎、可喜可悲的事物,都要放下执念。心中只保持正念觉知,不理会其他杂念。要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无论他人如何打击我,我都无动于衷;无论他人如何嘲笑我,我都置若罔闻。只管专注于自己的正念觉知,时刻保持警醒不懈怠。
修习佛法的人,常常觉得难以持续。正是这种难以持续的状态,更需要坚持修持。就像不认识路的人,更应当努力寻路,不能说找不到路就放弃。已经找到路的人,贵在坚持前行,直到抵达终点才算完成。不可在半路上停滞不前,那样永远到不了家。
在修习佛法时,最忌讳的就是一颗机巧心。机巧心是修行的大忌。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机巧心,即使真正的佛法就在眼前,也无法得到救度。真正的修行人,应当眼如盲、耳如聋,心中念头刚起时,就如同撞上了银山铁壁一般。这样才能使工夫相应。
修行佛法时,
不怕犯错,
就怕不知错。
即便行为有误,
只要一念觉悟,
便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脱离生死的要道,
破除魔障的利器。
释迦佛曾遍证外道法门,
却从不陷于窠臼。
"知非即舍"这四个字,
从凡夫直至佛位,
皆是如此。
这道理不仅适用于出世法,
世间法中若起妄念,
只需一个"知非即舍",
便能成为清白好人。
若执迷不悟,
错而不改,
纵使活佛现前,
也难救度。
修习佛法功夫,不可刻意躲避喧嚣追求寂静。闭目塞听,如坐鬼窟中空忙。古人说:枯坐黑山,浸泡死水,能成什么事?必须在现实境缘中磨炼,才是真功夫。将一句禅语常系心头,行走静坐时、穿衣吃饭时、待人接物时,只要参透这句话的落脚处。某日洗脸时忽然触及鼻孔,方知本在眼前——原来如此近便!这般省力悟道,才称得上得来全不费功夫。
修行佛法时,最忌讳将意识活动误认作佛境。有人以为挑眉眨眼、摇头晃脑便是玄妙境界。若错把妄识当作真功,必定堕入外道歧途。此乃大错特错,实在令人痛惜。
修习佛法的功夫,应当专注于一则公案下功夫,不要企图理解所有公案。即便能解释明白,终究只是理解,并非真正的开悟。《法华经》说:真正的佛法不是通过思考分别就能达到的。《圆觉经》说:用思虑心去揣测如来的圆满觉悟境界,就像用萤火虫的火光去烧须弥山,终究不可能成功。洞山禅师说:若想用思虑心去参学佛法玄理,就像往西走却朝着东方行进。凡是喜欢穿凿附会解释公案的人,必须良心未泯、懂得惭愧才行。
修行佛法时,最怕落入空泛。话头就在眼前,怎会落入空境。就连这"怕落空"的念头本身,都已不是空寂。更何况话头分明显现于前呢。
CBETA 编码:X125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