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直指
佛教僧人舍弃家庭出家修道。世人常批评他们抛弃人伦纲常。殊不知他们并未真正抛弃。就以释迦牟尼为例:他最先度化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接着度化妻子耶输陀罗,再度儿子罗睺罗,最后度化弟弟阿难陀——可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这些人伦关系,他一项都未曾废除。怎能说是抛弃伦常呢?即便要说废除,也只是针对比丘而言。至于官员、居士、在家人,都不必脱离君臣父子关系,都可以修习佛法。谁又能用抛弃伦常来指责他们呢?
假如没有佛教开导,世人只会贪图口腹之欲,不懂持斋戒杀。轻贱众生性命,宰杀生灵如同采摘瓜果,不知牲畜异类也都是众生,都具有佛性。身穿绫罗绸缎以为华美,却不知万条蚕命才织就这身彩衣,实在可叹。追求山珍海味以为享受,却不知宰杀水陆生灵填塞肠胃,实乃大罪。猎鹰犬矢遍布山林,渔网梁桁充斥江海,牛羊猪鹿堆满集市,鱼鳖虾蟹腥臭街巷。人们习以为常,毫无敬畏,不知冤冤相报永无休止。清歌妙舞、丝竹管弦,男欢女爱、纵情声色,豪杰之士也视为寻常,不知情欲正是沉沦的根源。追名逐利、光宗耀祖,世人竞相效仿,不知荣华犹如泡沫终将消散。被亲情束缚,为骨肉牵绊,沉溺苦乐,执着生死,不知尚有解脱之道。区分亲疏,计较恩怨,不知众生本应平等。世人只图眼前利益——这就误了大事!哪管身后果报?须知善恶因果历经万劫都不会消尽。这些道理,唯有佛法才能阐明。虽然仍有诸多违背戒律之人,但依教奉行者亦不在少数。佛法作为济世度人的桥梁,功德何其广大!儒学是世间法,用以维系纲常名教,安顿现世生活;佛法是出世间法,用以修养心性,超脱生死轮回。二者本无冲突,何必不能并存?
人们说,佛家之学是用心去寻求心,这就等于用心去使用心。似乎有两个心,却不知心这个东西,清澈寂静、灵明不昧,圆融无碍,包容万法,涵盖十方,极为灵妙。心只有一个,并非有两个。
因为心圆融无碍,所以向外观察万物时,只有这一心;向内观察心时,也只是这一心。向外观察万物,称为放光;向内观察心,称为返照。既能放光又能返照,这就是心之所以灵妙的原因。月亮能照耀万物,却不能返照自身;镜子能映现万象,也不能返照自身,因为这两者的光明都不具备灵性。心既能观照万物,又能返照自心,这才是心的灵性所在。
心是染污还是清净,是圣是凡,心自己知道,这就是用心观心。并不是说所观的是一个心,能观的又是另一个心。心既然能向外观察万物,又怎么会不能向内观察自心呢?因此,耳目的作用只能专一而不能兼顾,因为形体只能专注于一事;心既能专一又能遍及万法,因为精神能以一涵万。所以说心能观心。
心要让它清净,去除染污而得清净,谁能替心做到呢?说用心观心是可以的,说用心求心也是可以的,但说用心用心就不对了。如果把用心观心看作二心,那么用心感知万物,岂不是有百心了?大错特错。
有人说,佛教学说在内心修养方面确实讲究"敬以直内",但在外在行为规范上却不曾听闻"义以方外"。说佛教注重内心修养,这是对的。因为佛教修心,通过止息妄念达到内心澄澈,称之为寂静;通过观照破除愚暗,称之为清醒。止中有观,止息并非麻木;观中有止,观照绝非妄想。定力如大地,八风袭来岿然不动;智慧似皓月,普照万物无所遗漏。以智慧为禅定,定的本体清澈;以禅定为智慧,慧的运用静谧。止观是因,定慧是果。修行首重戒律,严持毗尼戒法。"敬以直内"确实与儒家教化相契合。
但必须身心俱诚,知行合一。内修观照智慧,外显庄严威仪。布萨羯磨遵循如来遗训,六度万行庄严佛事。说不杀生,连微虫飞蛾都不伤害才算不杀;说不偷盗,嗅闻他人花香就算盗取;说不邪淫,隔墙听闻钗环声动即犯淫戒;说不贪欲,一草一针都不敢贪;说不嗔恚,肢体受损也不生嗔;说不愚痴,等觉如来尚有一品无明未破也是痴。"义以方外"可谓严谨周密。那些固执己见陷入枯槁的,只是小乘独觉,并非大乘圆顿法门;那些放任自流归于放纵的,实为狂禅,违背梵网戒律。过错在于学人,与佛法何干?佛陀的方正庄严如此分明,这些教法皆出自金口宣说,载于贝叶经典,彰明昭著,怎能说没有"义方"呢?
有人评论说,儒家所讲的"求放心"与佛教所说的"入定"很相似。但佛教修到入定时,心境如同死去一般失去主宰。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谬误。"求放心"是指心念散乱驰骋千里,难以抑制纷飞杂念,要收摄回来还未必能把握得住;而"定心"则是将心念凝聚一处,自然达到安宁寂静,缓缓等待,自能焕发智慧光明。认为入定就是心念死寂,这是不了解禅定的真谛。
佛教讲"止"必定结合"观",说"寂"必然兼含"照"。空如来藏无一法可立,不空如来藏却万法森然。好比一轮明月普照万顷波涛,每波皆现月影而月体唯一;又如一味甘霖滋润万物,每物各得雨露而雨性无差。当妙用显于天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尽成香花楼台;当业力现于地狱,铜柱铁床皆化为庄严佛土。人间帝王将相本是菩萨化现,螺蚌蛤蜊亦为大士分身。这无量妙用、无边事业,无不是从寂静禅定中显发。怎能说是心念死寂呢?
有人认为,佛家所说的“性”正是儒家圣人所指的“心”,而佛家所说的“心”恰是圣人所称的“意”。他们指责佛家根本未能体认天理,错将知觉运动、视听思虑的能力当作理。这种观点极其荒谬。
佛家所言的心性本是一体。天地间有一种清净广大、妙湛圆明的本体,称之为“性”;此性中灵明通达的作用,则称之为“心”。性如同镜子的光洁本质,心如镜子的映照功能,实则一体。其无所不包的整体称为“性”,而性体显现灵明作用时则称为“心”。譬如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皆具性体,但只有人类的性能灵明觉知,方可称为“心”;无情万物仅得称“性”,不得名“心”。
佛家所谓的“心”,乃是清净广大、妙湛圆明的本觉,或称般若智慧、毗卢性海、牟尼宝珠。而“意”则指凡夫的分别意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家修行之要,正在将此识神转化为智慧,此即转凡成圣的关键。凡夫与圣人本具相同心性,但因凡夫迷失真性追逐妄境,故智慧沦为识神;圣人破除妄念回归真性,故识神转为智慧。“意”正是佛家所呵斥的对象,若说佛家所谓的“心”等同于圣人所指的“意”,实属严重谬误。
佛家证悟真性时,一切知觉运动、视听言行无非性体显现;凡夫沉溺妄念时,所有视听言行尽是虚妄造作。若断言佛家只认视听言动的功能为性,岂非愚昧?固然视听言动的能力不可谓非性,但若认为佛家所言清净广大、妙湛圆明之性,仅得名于视听言动的表层功能,岂有此理?
佛陀说性,则统摄万法归于一性;阐理,则于万物中彰显众理。其理横遍法界无所不包,细入毫芒无所不尽:声闻缘觉破除见思惑,所穷之理尚粗;菩萨断除无明惑,所穷之理极精;等觉菩萨尚存一品无明未破,于理仍有障隔,直至妙觉果位方得彻底通达。若谓佛家不识“理”字,何其妄言!
理本自然天成,刻意安排即失其真;理本各得其所,强求附会便生乖违。不假造作而自然显现,不待拼凑而本来圆成——此正是佛家所证至妙之理。
白色智慧显现为识神。见识越多,本性灵光就越被遮蔽。即便讲论道理分明,言语精妙,也不过是鬼窟伎俩,玩弄精神。不知舍弃名言概念,扫除义理知见,将平日诸多思维窠臼统统推翻。此时只觉般若智慧照彻,寂然又清醒,忽然如电光闪现,莲花绽开,此即名为大悟。正因禅宗话头玄妙,正在其毫无意味处。舍弃分别即得自在,转识神即成般若。须知六祖本是樵夫,因不识字而即刻证悟;阿难虽博闻强记,却须扫尽多闻方悟真空。此中确有深意。
论中说道:佛陀只认识人心,无所谓道心。殊不知佛陀最呵斥的正是人心,最修习的正是道心。有善无恶,是道佛心;则恶业尽除,万善同归。有净无染,是道佛心;则一尘不染,万德圆净。有体有用,是道佛心;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不住性相为宗旨,以事理无碍为准则。佛全然是觉,觉全然是道。至于人心,名为识神,名为染法,六根妄动,八识炽盛,是生死根本,三恶道种子。佛陀之所以精勤修行,只为去除此心。说佛陀只认识人心,岂是真知佛陀者?
佛说无念。这是指没有虚妄的念头。正念不会消失。般若智慧始终存在。外道所说的无想。是指正念消失。没有般若智慧的观照作用。
问:修习禅定能够产生智慧,智慧是否也能产生禅定呢?
答:智慧产生禅定的速度,比禅定产生智慧更快。禅定产生智慧,犹如平静的水面不会动荡,能清晰映照万物;智慧产生禅定,如同智慧的明灯一亮,所有阴暗邪祟顿时消失。妙喜大师曾说:人们认为先静心才能开悟,而我是开悟后自然静心。未开悟时心思纷乱,开悟后心才能彻底安定。
问没有情感的物体是佛吗。答没有情感的物体是佛。死人应该是如来。所谓没有情感是指没有凡俗的情感,不是没有圣者的情感。问什么叫圣者的情感,什么叫凡俗的情感。答不分辨是非,在一切境界上、法上不执着不取舍,这叫圣者的情感。分辨是非,在一切境界上执着取舍,这叫凡俗的情感。没有凡俗的情感,有圣者的情感,有情感的众生也是没有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