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涅槃经疏第一卷
顶法师 著
天台的僧人湛然重新修订。
大涅槃经序品第一卷第一
三藏 昙无谖 翻译自梵文
僧人慧严、慧观与谢灵运共同重新修订。
古代直述消文释义分节章段始于小山瑶、关内凭等人,由此形成规范。此经文句长短不一,有二、三、四、五、七、八种分法。梁武帝仅制定中前、中后二分;开善寺仅分序分与正宗;光宅寺补充流通分;灵味师增设问有缘起、答有余势;河西学派分五门;婆薮分七分;兴皇寺分八门。虽各派如兰菊争艳,但经文以"遮诠"与"开显"为要——牧女添水为遮诠,分流深析为开显。今分五段又析七义:一列章、二示文处、三释名、四生起、五通别、六引证、七异解。
初列章者:一召请涅槃众,二开演涅槃施,三示现涅槃行,四问答涅槃义,五折摄涅槃用(云云)。二示文处者:初从"如是"至"流血洒地"为召请;从纯陀品至大众问品为施;从现病品至德王品为行;从师子吼品至该品终为义;从迦叶品至经终为用。三释名者:道不独运需待时节因缘,今涅槃时至,佛面门放光,随类发声令众觉悟。因缘会聚拘尸那城,牵引曰召,引来曰请。众有权实二类:实者可直称,权者宜召请。五十二类圣凡云集,皆为显发大涅槃,故名召请涅槃众。佛于无量劫修得难得大涅槃藏,本无吝啬,但众生不能尽受,故先以毒涂后以水洗(前同末异),待机施化。因纯陀献供,施予常色力;因比丘请住,破伪显真;殷勤劝问,迦叶领旨随问施法,令无遗漏,法雨充满拘尸城,故名开演涅槃施。然深奥法藏非行难至,佛以善巧示现:右胁而卧默然不说,示现病行;迦叶祈请后结跏趺坐,说三指一;菩萨奉行五行十德,故名示涅槃行。涅槃义理浩瀚,若举一蔽诸如指咸说海,故专问佛性,连设六重问答,佛——解答,名涅槃义。佛性本体非善非恶却能双用:用善则罗睺罗被摄,用恶则善星堪收;用正则初摄陈如五人,用邪则终收外道十仙,始终既尔,中间亦然,名涅槃用。
四生起者:因众集故有施,因施故立行,因行见义,证义生用。用源于义,义源于行,行源于施,施因众集。逆顺相由成次第:无始而始故有召请,不终而终故有大用。恶尽邪亡,善穷正息,折摄既休,终归寂灭入涅槃。五通别者:初中后说皆对众宣,若无听众则成虚设,故通名为众;别论初会众集最显,宜名召请。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别对求法因缘施予,文广事明,故名开演涅槃施。通论教化皆属规诫,悉通为行;别论五行十德文显,故名涅槃行。此经始终阐明佛性,佛性义通;别以专章问答佛性,文显事明,名涅槃义。通论全经利益群生如大地药草为众所用;别论摄恶摄邪文意显豁,故别明用。
六引证者:先引多文后引一处。初引多文:如佛放光普告令速至佛所问最后法,岂非召请?师子吼品云"召十方菩萨集娑罗林作师子吼";纯陀品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德王品云"汝欲穷涅槃海,值我能施";圣行品云"菩萨应修五种行"又云"修大涅槃得十功德";师子吼品以六句问佛性义,如来具答佛性即大涅槃义;迦叶品云"慈心游世间",世间不外善
第二,分别解释。召请章是经家所设,旧时称为通序与别序。三世诸佛的道法相同,故称通序;教法门径与众生根机有别,故称别序。此外,现今佛陀一代时教,无论小乘大乘、别教圆教,都安立“如是”,故称通序;各经的由来因缘各有不同,故称别序。又,诸经开头都安立“如是”,同为劝信之语。在通序中,或有五事,或有六事,依主法者、处所的分合而定。
确实如此。
以下是按您要求翻译的现代汉语版本:
我所传承的教理与听闻者传递的时机相契合。佛陀作为传承主体,与在场信众共同见证,彼此印证,确保教法真实可信。为使后世学人明晰无误,各类经典开篇皆强调信心建立——无论大乘小乘,信心本质虽同,然境界有别。若不加区分,则大小乘教义难辨。现简要说明:
若认为传承者与教法本质相同,可视为对三藏教义的信心;若主张智慧与真理相契,身心寂然,则属通教信心;若强调应机施教,事相虽逆而理体顺,是为别教信心;若认知魔界即佛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则为圆教信心。
信者谓"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前三者信权宜方便,后者信圆融实相。此通别序文诸师常用,不再赘述,详见《法华经疏》。今单取约教一义,余皆准此。
通序五句对应五章:
"如是"为请法序,"我闻"为布施序,"一时"为修行序,"住處"为教义序,"同闻"为功用序。
"如是"表涅槃众: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达此意者,知异即不异,非即不非。从列众至微虫,形态各异,果报差别,然以法眼观之,皆相互成就。知法身大士住首楞严定,示现万相而悟不异之理,故称"如是"——此为召请众作序明矣。
"我闻"表涅槃施:昔未闻而今得闻。见八斛粳粮普济大众,闻二施果报平等无别。新伊四德、秘密佛性等法味,不闻而闻。故"我闻"即序涅槃施。
"一时"表涅槃行:非次第行,乃顿证之行。经云"如来一行即具足五趣身",谓一时圆满证得。故"一时"即序涅槃行。
"住處"表涅槃义:处为归依止息之地,象征佛性究竟处。导邪向正,指归拘尸,非枯非荣,寂灭中道。自他同至究竟,故"住處"即序涅槃义。
"同闻"表涅槃用:山河神灵、牛羊昆虫等皆为同闻众,示教无类。善恶兼收,邪正俱度,故同闻众即序涅槃用。
五句各具五章义:
"如是"通五章:八佛与现佛不异名"如",无非佛故名"是";二施平等故"如",同入秘藏故"是";如来行故"如",一行圆摄故"是";同一佛性故"如",体性不二故"是";邪正不二故"如",究竟无过故"是"。
"我闻"通五章:昔闻四众非八佛,今闻八佛即四众;昔闻因果差别,今闻常乐平等;昔闻迂回道途,今闻直绳捷径;昔闻肉眼障重,今闻即眼是佛;昔闻善恶分明,今闻同具佛性。
"一时"通五章:一时应召,一时集林,一时显密,一时闻法,一时奉行,一时入藏,一时悟常。
"住處"通五章:同归佛所,施与众住,起涅槃行,见究竟义,摄受群邪。
"同闻"通五章:共闻常住,同证四德,齐会直道,俱入秘藏,普被邪正。
五句亦摄三德:"如是"序法身,"我闻"序般若,"一时"序解脱,"住處"再显法身,"同闻"证三德圆融。
五句复彰四德:"如是"总序,"我闻"显乐,"一时"显净,"住處"显常,"同闻"显我。余经要义准此类推,不再详述。
我听到。
我所听闻的“我”与“无我”、“非我非无我”,所听闻的“闻”与“不闻”、“非闻非不闻”,这三种“我闻”是过去听闻的方便说法,其含义并非实有之我亦非绝对无我,并非真实听闻亦非绝对不闻。而此处“我闻”二字,乃是本经的真实旨趣。
有一次。
一时,一是数量、方位、世间之义。空为一,即二乘之义。真俗合一,是菩萨之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后一说一,是此经正意。
佛陀在拘尸那城的力士生地,阿夷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之间。
佛有三种身相和四种含义,后一种含义现在可以依据前面的内容理解。关于住处,完整的名称应该是拘尸那竭,这个词没有对应的汉语翻译,或者可以翻译为角城,因为城有三个角。《华严经》中提到的角城南,就是指这座城。也有人称它为蓑草城或茅城,因为城墙是用草覆盖的,所以得名。还有人称它为仙人城,因为古代有寿命很长的仙人,人们崇敬他,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同时也用这个名字称呼国家,所以称为拘尸国。
关于力士生地,指的是人中的大力士,他们的力量可以匹敌千人,共有三十万人,形成一个群体,不臣服于任何人,以法则自律,也不作乱,他们是本地人,所以称为生地。
阿夷罗跋提,翻译为金沙河,位于城南,宽二十丈,也有人说是四十丈。
娑罗双树,翻译为坚固树,一方有两棵,四方共有八棵,都高达五丈,其中四棵枯萎,四棵茂盛。它们的根部在地下相连,上部的枝条相互交错,交错处如同连理枝,茂盛与枯萎的对比如同相互谦让。树叶茂盛如车轮,果实大如瓶,味道甘甜如蜜,色、香、味俱全。因为这八棵树,整片树林被称为坚固林。
这座城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 如果看到的是土石,这是凡人居住的地方,属于世俗的意义。
- 如果看到的是无常、苦、空、兴衰,这是声闻、缘觉二乘的住处。
- 如果看到的是发菩提心的处所、过去佛现世的地方、愿力修行的场所、修定的地方等,这是菩萨的住处。
- 如果看到的是四德圆满、究竟具足、慈悲示现,以城象征常,以力士象征我,以金沙河象征净,以树间象征乐;进一步说,每一件事物都象征四德:
- 城不可摧毁,象征常;富足,象征乐;傲视敌人,象征我;无灾无难,象征净。
- 力士无主,象征常;心安,象征乐;力大,象征我;面色愉悦,象征净。
- 河水流淌不息,象征常;金沙,象征净;清凉,象征乐;吉福,象征我。
- 树的下文提到:东边的双树象征常,南边的双树象征乐,西边的双树象征我,北边的双树象征净。此外,双树茂盛象征常,树荫清凉象征我,花朵象征净,果实象征乐。
如果能全面、具体地认识四德,这就是诸佛的住处。
如果认为这是生死凡夫所见,那就是凡夫的见解;
如果认为这是圣者、二乘所见,那就是声闻、缘觉的见解;
如果认为这是登地以上菩萨所见,那就是菩萨的见解;
如果认为这是九佛中的前八佛所见,那就是诸佛的见解。
如果理解这个意思,接下来的每一句都可以这样解释。
听闻佛法的信众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聚集而来的大众,第二类是威仪具足的修行者。
那时,佛陀与八十万一千二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最初这段文字,依照一家宗义,应以五十二类听众作为共同闻法者,因此"同闻"列于五十二类之首。此处比丘列在最前,故称"同闻"。"同闻"包含五重含义:共同、赞叹、类别、听众、数量。现今经文虽听众义简略,实应具备完整含义。
"与"即共同之义。《释论》以七种"一"解释"共":同处、同时、同戒、同心、同见、同道、同解脱。诸比丘与佛陀同具此七种"一",故称"佛与"。若据三藏教义,丈六金身佛陀与诸比丘同处拘尸那城,同入涅槃时刻,同持律仪戒,同修禅定心,同具无漏见,同证涅槃道,同得有余解脱——七种皆同,故称"共"。通教教义中则有五同二异:体达诸法即色见空(非待色灭方见空)之见不同,大乘道与狭路小道不同,是为二异。别教教义中,尊特身佛之时处等七事,前二乘比丘不能得见——犹如为盲者设烛何益?戒定见解等对前二乘比丘,恰似为聋者奏乐何益?此佛不与前二乘比丘共。圆教教义中,佛之七种"一"皆是佛境界,唯与圆教菩萨共,现比丘相者方得同闻,更不与前三教佛共,何况比丘?现今所言"共"者,皆是大权示现及开权显实所致。
"大"为赞叹功德。《释论》云:"摩诃"译为"大、多、胜"——为天王大人所恭敬故称"大";通达四吠陀三藏故称"多";超胜九十五种外道故称"胜"(此依三藏教释)。贤圣所恭敬故称"大";通达析法体法二门故称"多";超越析法心慧二种解脱故称"胜"(此依通教释)。有学无学人所恭敬故称"大";通达大小乘法门故称"多";超胜声闻缘觉故称"胜"(此依别教释)。七种方便道所恭敬故称"大";通达权实法门故称"多";于决定众作上首故称"胜"(此依圆教释)。大权开显之义如前所述。
"比丘"者,以三类义得名:不仰观星宿(破邪命)、不下涉世俗(离染着)、不四方驰求(住正道),次第乞食清净活命,名为"乞士";禁戒防七支、禅定锁心猿、怖畏无常狼、降伏烦恼贼,名为"破恶";修此三法,令天魔忧怖(惧其出离魔境又恐度人),故名"怖魔"(此三藏义)。体达诸法非仰非下非方非维以养慧命,知恶本空亦无能知者,名为"破恶";不生怖喜(无怖喜者),名为"怖魔"(此通教比丘义)。次第求证三谛而求中道法喜,名为"乞食";次第破除五住惑,名为"破恶";因烦恼怖故业怖,业怖故阴怖,阴怖故天魔怖,名为"怖魔"(此别教比丘义)。一切法中本具安乐性(名为真乳糜)以自资养,安乐性中纯是佛法(无恶可破)名为"破恶";魔界即佛界名为"怖魔"(此圆教比丘义)。
依诸经通例皆有"众"字,四人以上和合称"众"。《释论》分破戒僧、哑羊僧、有羞僧、真实僧四类——后二类僧堪行百一羯磨,前二类不堪。暖位四果属有羞真实僧(三藏众);乾慧性地属有羞僧,八人以上属真实僧(通教众);三十心属有羞僧,十地属真实僧(别教众);十信属有羞僧,四十一位属真实僧(圆教众)。余二比丘各教皆有(恶无差别故不另说)。有羞真实复具四义:一发起、二影响、三当机、四结缘,合明故称"众"。
"八十亿百千"者,或计听众数量,或计人法皆空,或计法门无量,或计实相无边。
啊,多么悲痛!世间充满巨大苦难,人们捶胸顿足,哀号哭泣,四肢颤抖不能自控,全身毛孔渗出鲜血洒落在地。
呜呼,心意悲痛而嚎哭,口中发出哀伤的战栗,身体因痛苦而颤抖,身口意三业皆被悲恋之情所困扰,竟至于此。
大涅槃经 第一卷
涅槃经疏第一卷
日本东部 天台宗僧人本纯分会